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 1

本文档由【中文word文档库】www.wordwendang.com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本信息; 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范文、教育、学习、政策、报告和经济类word文档。

关于征求《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

修改意见的通知

区县(自治县)教委(教育局),高校,直属单位:

现将《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落实〈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五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印发你们征求意见,请认真研读,于2011年1月16日前,将修改意见以书面形式并加盖公章报市教委发展规划处。

二○一一年一月十日

联 系 人:布玉涛 [1**********] 60393056

屈涌杰 [1**********] 60393056

传 真: 63862496

邮 箱: [email protected]

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

——落实《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五年行动计划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依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本行动计划。

序 言

(一)基本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重庆直辖以来教育事业进步最快、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的时期。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两基”覆盖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深入推进,社会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关注和保障。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市民素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为提速落实“314”总体部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重庆教育站在人力资源强市的历史新起点,步入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深水区,跨入争科学发展之先、创公平满意之

优的新阶段。

重庆教育虽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面临许多难题:适龄儿童入园难,中小学生择校、课业负担过重、农村师资薄弱、城镇大班额等现象依然存在;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仍然薄弱,与产业发展的衔接还不够紧密;高校高水平教师、高水平成果、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高”度还不够,办学特色不鲜明;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和教育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发展差距还比较突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投入还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要;各类学校办学成本分担、债务化解的压力还比较大;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的水平与现代化直辖市的战略定位还不相适应。

“十二五”时期,重庆将整体跨入现代化阶段,建成“五个重庆”,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家中心城市,建成集聚辐射功能强大的经济中心,成为内陆开放示范区和统筹城乡改革先行区。市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将更加迫切,教育愿景也会更趋多样。缩小教育差距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是缩小贫富差距的根本举措。重庆教育系统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不断开创新局面,实现重庆教育事业的新跨越。

(二)发展任务

“十二五”时期,重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重庆市委三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实施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为主题,以学有所教和教有所成为基本理念,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积极营造教育改革和发展政策环境,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建设,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全面实现重庆城乡教育中长期规划目标奠定决定性基础。

“十二五”时期,重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搭建起学习型社会基本框架,基本建成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基本建成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

——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婴幼儿早期教养指导服务普遍开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适龄幼儿能够接受公平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实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标准化、均衡化,适龄少年儿童都能接受公平和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8%,教育的选择性、优质性、特色性更加明显。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开放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持续发展。教育现代化水平处于中西部地区前列。

——教育体系和制度不断创新完善。科学的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在教育体系、体制机制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形成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结构更加优化,培养

模式更加科学,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改革试验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基层、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优先发展、公平教育、产科教结合、现代学校、教育家办学、教育督导、教学质量标准和绩效评价等制度不断创新完善。

——教育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能力显著增强。市民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1%,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育对重庆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高。高校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并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

——教育服务社会和文化建设的水平显著提高。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显著缩小,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民对教育公平的满意度显著提高。特殊群体教育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困难群体的资助体系更加完善,青少年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有效,“唱读讲传”活动深入开展。高校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学术高地、文化高地和精神高地。

一、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

依据重庆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定位和教育发展目标,科学布局各类学校,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一)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合理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围绕城镇化进程,建立各类教育学龄人口预测机制,超前规划布局各类学校。幼儿园、小学就近入学,在农村乡镇重点布局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具备条件的地区,新建小学向公路沿线集中,新建初中向集镇集中,新增普通高中原则上建在城乡结合部。做好城市新建小区、旧城改造、城乡结合部、“二环时代”新增人口聚集区的幼儿园、中小学校布局规划。鼓励高校与高新技术园区融合发展,围绕重庆市级重点开发区、重点工业区、重点产业聚集区配套布局中职、高职院校。学校撤消与合并,要公开征求意见,建立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听证制度。

合理规划学校办学规模。综合考虑学龄人口、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等资源因素,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经,科学预留发展空间,统筹考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调控力度,促进各类学校内涵建设。根据需求和办学条件合理规划幼儿园及各类学校办学规模。

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围绕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学校管理等要素,制定城乡教育一体化标准,建立评价机制,加大考核力度,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探索城乡学校共同发展的新途径。

(二)统筹区域教育协调发展

打造渝东北、渝东南教育增长极。实施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振兴计划。扩大高校面向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招生的规模。优先保障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教育项目经费,偿还移民迁建学校债务。积极支持民族院校和民族特色专业建设,积极支

持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幼儿园、中小学和职业学校。

打造主城教育核心区。鼓励主城区率先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率先普及十五年教育,形成教育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格局。在探索教育体制改革、解决教育热难点问题、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走在全市前列。

打造两江新区国际教育特区。根据两江新区功能定位,加强区域教育开放平台建设,布局与国际教育相接轨的幼儿园、中小校,布局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衔接的职业院校,布局与长江上游创新中心相对接的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提升两江新区国际影响力。

打造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教育新板块。围绕六大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和重大产业布局,支持现有入驻高校提升水平,支持设立新增高校和教师进修学院,支持创办优质特色高中、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和区域性特殊教育中心,推动实施教育移民工程,吸引人口聚集。

形成“成渝经济区”教育共同发展新格局。围绕成渝经济区产业振兴规划,推动经济区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全面进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建立教育合作机制,建设合作项目,共同打造西部教育高地,共同提升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二、构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扩大和保障教育公平、体现

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基本要求,是各级政府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

(一)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12年,解决好入园难问题。渝东北、渝东南及主城周边地区的农村乡镇以举办公办幼儿园为主,主城及周边区县城坚持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注重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协调发展。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优先改建成幼儿园。支持街道、企事业单位及团体举办幼儿园。通过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应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完善等级质量管理和年检制度,规范办园行为。建立行业自律、教育部门监管、家长和社会监督的幼儿园质量监控体系。重视婴幼儿早教指导服务机构建设,重视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入园问题。

(二)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加快制定建设标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倾斜,加快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差距。中小学标准化率,到2012年达到70%、2015年达到80%。均衡发展合格区县,到2012年达到60%以上、2015年达到80%以上。

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督机制,加大跟踪检查力度,推

进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国家课程,鼓励校本课程。大幅度降低城镇学校大班额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推行小班教学。完善课程标准,减少课时总量,降低过高的课程要求,严格执行课时计划,控制作业量和考试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三)多样化发展普通高中教育

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模式,打造一批教育理念先进、人文环境优美、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活动富有创意的特色高中学校。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相渗透,鼓励普通高中学校与职业学校课程互设、学分互任、学生互转。探索发展普职融合的综合性高中学校。设立满足重庆中学生出国留学和吸引国际人才需要的外国语学校。

(四)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强化各级政府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责任。推动由产业部门、劳动力市场发布技能型人才需求,由产业主导部门会同教育部门、职业学校提出专业设置和标准,使每一个产业的主要工种都有相应的人才培养基地。以校企合作为主线,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实现专业与工种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依托行业、产业园区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探索“园校互动”的办学模式,积极构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国家示范中等职业学校30所、国家

重点中等职业学校40所、市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0所,建成16个职业教育园区、50个网络化职业技能训练平台,建成50个教学、培训、鉴定、生产一体化实训基地。

(五)加强特殊群体教育

加强特殊教育。加快市级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特殊教育中心建设以及22个区县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制定显著高于普通中小学标准的特殊教育公用经费标准。

加强进城务工和转户进城农民子女教育。按照重庆户籍改革转移人口目标和重点接受进城务工、转户进城农民的区域,合理配置中小学。到2012年,新建115所中小学,满足进城务工、转户进城农民子女入学需求。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建和改扩建700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建成100个示范性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100个示范性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培养照顾好农村留守儿童。

加强民族教育。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教育发展,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强重庆西藏中学建设。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幼儿教育、研究生教育资助制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完善普通高中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民工、残疾人、失业人员、退伍军人等特殊群体接受继续教育给予政府资助。建立健全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入伍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机制。

三、构建有序竞争的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对于推动全民文化素质、劳动生产率以及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强市战略以及产业体系布局要求,构建有序竞争的高等教育体系,加快特色高校建设,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

(一)促进高校科学定位

建立重庆市域研究型高校、研究与应用并重型高校、应用型高校、成人高校分类体系,实施分类管理、指导和服务。制定“十二五”重庆高校设置规划及指南,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鼓励高校特色办学、错位竞争、合作共赢,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创造一流。在评价、拨款和政策上为高校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二)加快特色高校建设步伐

继续支持“985工程”、“211工程”学校建设,推动部市共建市属高校,支持国家、市级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转设、改制、更名和升格。引入竞争机制,加强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重点扶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对接的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大力实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计划,使重庆成为西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示范区。对具备学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高校,按规定程序给予审批。支持一批办学水平高、特色鲜明的民办高校在更高层次上发展。

(三)优化高等教育规模结构

以重点学科为引领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特色专业为主导稳步发展本科教育,以产业需求为平台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到2015年,研究生招生规模比例力争达到10%左右,普通专科招生规模比例力争达到40%,普通本科招生规模保持基本稳定,扩大各类成人高等教育规模。

(四)建立更加开放的高校创新体系

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鼓励校企合作、校所合作、校地合作,形成利益攸关的产学研一体化联盟。通过技术入股、重奖、个人所得税优惠等机制设计激励创新,建立高校技术市场和技术转移的运行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建立多学科组成的智囊团、思想库和研究机构,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咨询和服务。推动大学园区、科技园区、产业园区“三园”互动,形成知识经济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平台

继续教育是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面向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到2015年,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一)建设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以卫星电视、互联网为载体,联合高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建设开放、共享的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市级继续教育示范区县20个、市级继续教育示范培训基地30个、市级示范性社区继续教育指导站400个。

(二)发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机构

继续办好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大力发展成人学历教育和培训,高校各类成人学历教育规模占在校生规模的比例达到30%以上,为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拓展空间。在重庆电视大学的基础上组建重庆开放大学。积极发展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重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建成5个农民工培训集团、10个农民工培训基地。探索创办农民工学院,推动政府购买培训服务,提高转户进城农民、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帮助转户进城农民转化成真正的城镇居民。鼓励各类学习型组织发展,形成覆盖城乡的终身学习网络体系。

(三)完善继续教育政策体系

建立社会教育资源开放制度和政府跨部门的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将继续教育纳入区县、行业总体发展规划,推动政府、行业、企业对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鼓励个人多样形式接受继续教育。建立非学历教育学习成绩鉴定制度,成人高等教育、成人中等职业教育弹性学习制度和个人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探索继续教育“学分银行”试点工作。

五、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一)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学科专业建设专项规划,建立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为产业发展、调整、升级储备人才。围绕重庆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加快培养基层急需的基本公共服务应用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有计划的培养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技能型人才。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培养人文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加快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社区管理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对布点较多、培养规模较大的外语、经济、管理、文学、法学、艺术等专业,坚决减少招生规模。对设置空白专业的予以积极支持,对3所左右高校已设的专业予以适度支持,对5所左右高校已设的专业原则上不予审批,对连续5年供需比超过10:1的学科专业停止招生。推动人力资源部门会同教育、产业部门建立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及时提供人才需求的规模、结构、规格等信息。探索建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五率”跟踪机制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把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与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分配“硬挂钩”。定期发布学科布点、专业排序、工种需求信息。实行学科、专业目录动态调整、分类指导,引导学校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和培养规模。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动手能力,融教、学、做为一体,着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培养模式,鼓励探索3+2和2+3分段式培养模式。建立职业培训模块可叠加的“学分银行”制度。

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核心,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支持学生参与科研和社会实践,促进文理融合,推进以选修课、弹性学制为主要内容的学分制改革。鼓励探索导师制培养模式和2+2、3+1分段式培养模式。鼓励本硕连读。

深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大力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完善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改进论文审查和答辩制度。

(三)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把握人的成长规律、教育规律和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机会均等,推进各级教育有效衔接,教育、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教育新体系、适应学生深度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新方法、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课程新内容,追求教育卓越,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所有儿童通过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经历为进入学校学习作好准备;每一个九年级的孩子,都能够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基本生活能力、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体魄,掌握一定的语文、数学、

科学技术、历史等文化知识,为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奠定基础;高中阶段,通过加强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通过加强研究性学习和实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发展综合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帮助所有学生成功地向大学和职业生涯过渡;大学阶段,通过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等教育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打牢知识基础,注重综合素质养成,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提高适应性与竞争力,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拓宽渠道,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通过实施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提供创业扶持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加强创业技能培训指导,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提供创业服务。

(四)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坚持文理兼容、知行合一,把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作为首要标准,把身心健康素质作为关键指标,把能力发展作为核心要求,把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作为重要条件,把“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 作为重要内容,形成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并加强对各类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和监管,加大对课程教材、实验室、图书馆、实习实训基地等教学建设的投入。推动在重庆设立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监测中心。大力实施优质特色高中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

与教学改革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六、推进教育制度创新

加强教育制度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力争在重大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保证教育科学发展。

(一)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完善现代中小学制度。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健全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运行机制。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鼓励社区和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完善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扩大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合作办学、服务社区等方面的自主权。推进建立“办学、投资、管理、教学、保障”一体化的职教共同体。

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倡导“自主、自由、自强、自律”的现代大学精神,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在高校逐步取消行政化。把制定高校章程作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基础性工作,促进高校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建立年度质量报告发布制度,接受社会和专业机构的评价和监督。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制度改革。

完善现代民办学校制度。民办学校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晰产权关系,依法取得合理回报。规范董事会、理事会等决策机构运行方式和决策程序,保障校长依法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

权。落实民办学校在教师职称评定、土地征用、税费减免、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重庆教育担保公司的作用,积极为民办学校服务。推动政府采取购买服务、资本金补助的办法,支持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发展。

(二)建立教育家办学制度

培养一批熟悉教育规律、拥有良好的教育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热爱教育工作、来自教学一线并扎根教学工作的教育家。探索试行面向市内外、海内外公开招聘和校内民主选举各类学校校长的办法,让真正懂教育的人办教育。放手使用一批有前途、有能力的学校管理人才。支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出任民办学校校长。

(三)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合理确定每所学校的就近招生范围和招生人数并向社会公布,确保辖区内符合规定的适龄学生学有其位,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机会公平。初中学生学业水平采取综合素质评价,将结果作为高中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改革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逐步取消普通高中“联招”考试,实行普通高中学校招生指标分层次、按比例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办法。完善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免试注册入学制度。

改革高校本专科层次考试招生制度。以普通高考成绩为基准,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参考,择优录取。对表现优异的高中学生,试点推荐录取。对在工作实践中具有特殊

才能和特殊贡献的人才,试点破格录取。探索实施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和汉语口语、英语口语的计算机标准化考试。探索市属高校本科自主招生试验,高职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职业素养测评结果作为录取主要依据的试验。成人高等学校实行统一考试与注册入学相结合的招生办法。

改革高校研究生层次考试招生制度。积极推进以初试、复试和推荐免试为重点的招生措施。探索建立以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申请与考核机制。吸引、接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申请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探索试行以申请审核制招收博士生的办法。

(四)建立产教和科教结合制度

探索建立特色优势学科专业与特色优势产业对接机制,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入产业链。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创办科技园和教育服务产业,在行业、企业共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支持行业、企业在高校和职业院校共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研发中心,形成多种形式的产教和科教联合体。

(五)创新教育督导制度

开展国家教育督导评估体制改革试点,设置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落实人员编制,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建立由市级有关部门参加的教育督导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协调解决教育督导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立督学委派制度和督学责任区制度,构建片区、区县和学校督导网络体系。完善委托评估、片区督导、结果公告、公众参与、限期整改、考核奖惩和督导问责等制度,突出教育督导的开放性、专业性和实效性。加强教育督导

队伍建设,建立督学资格、职级和培训制度,促进督学队伍专业化发展,提高督导工作水平。

七、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名家名师,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加强和改进师范教育

根据高校结构现状和教师需求,优化师范类院校结构,调整培养目标,鼓励部分师范类院校向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转型。探索推行师范生公费教育。对立志终身从教的优秀学生报考师范类专业和教学一线的优秀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实行免试推荐、破格录取。完善3+1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4+1和4+2中学教师培养模式,构建教学研究、教学技术、教学艺术三位一体的教师培养课程体系。

(二)加强农村和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进一步改善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免费培训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和城乡教师交流互动成长计划,并向“两翼”地区教师倾斜。大力争取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名额。探索农村学校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优秀学生报考幼儿教师专业政策,适度扩大全市本专科幼儿师范专业规模,鼓励师范类院校部分在校生转入幼儿师范专业学习,探索

五年制专科幼儿教师培养模式,完善中专层次的幼儿教师培养,鼓励幼儿园聘用中小学富余转岗教师。

(三)加强教师全员培训

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体系,落实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争取“国培计划”名额,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采取短期集中、带薪脱产、远程教育、校本研修和访学研修等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并与教师考核、职级晋升挂钩。通过挂职锻炼、驻厂研修、下厂实习等方式,建立定期实践锻炼机制,加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力度。

(四)培养一批教育名家名师

实施巴渝名师培养、海外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学科带头人培训、“未来教育家”培养等计划,支持设立名师工作室。通过高薪聘请、鼓励在职深造、完善奖惩机制等方式,促进更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促进大师级的学者、科学家、教育家涌现。每年重点培养一批富有潜质的高校青年教师和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创新团队。评聘一批“巴渝学者特聘教授”、“两江学者”,集聚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江学者”人选和国家教学名师。

(五)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按照国家教师资格标准,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完善教师转岗、退出机制,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住房、休假疗养等社会保障政策,加快解决教师住房问题。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完善以品德、

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教师考核体系。大力表彰和宣传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师群体。

八、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是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面。到2015年,把重庆初步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来华留学目的城市和有影响力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中心。

(一)推动教育交流与合作

建立双边、多边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平台,鼓励有实力的重庆高校与国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学术和职业机构以及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拓宽学生交流渠道,增加学生在校期间赴海外学习、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和实习的机会,推进与海外学校进行教师交流和培训,创新公派出国留学机制,做好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引导,推动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二)推动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

建立健全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评估和信息发布机制,建设一批中外合作办学示范机构或项目。有计划地引进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和学术团队,吸引优秀留学人员来渝服务。提高高等学校和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积极引进国际通行的境外职业资格证书。

(三)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实施“留学重庆计划”,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完善外国留学生市长奖学金制度,到2015年,力争在渝高校留学生规模达到1%左右。大力发展汉语国际教育,扎实推进孔子学院(课堂)建

设。增加高等学校建设外语授课的优势学科专业。增加对外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的派出,加强外籍学生巴渝人文社会教育。

九、加快“五个校园”建设

“五个校园”建设是“五个重庆”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途径、新载体。到2015年,基本建成“五个校园”。

(一)加快“平安校园”建设

集中开展校舍危房改造和防震、防洪加固,尽快消除D级危房,全市校舍建设和教学设备设施安全要求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深入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完善校警防控新体系,提高校园安全管理法制化、信息化和常态化。加强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建立和完善师生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保障体系。

(二)加快“健康校园”建设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把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认真执行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标准。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中小学每周开好4节体育课。农村学校基本建成安全饮水设施设备、全部建成卫生厕所,中小学照明、黑板、课桌等达到国家要求。各类学校按规定要求设置医务室和心理咨询室,并配备相应的人员、设备。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师生饮食安全健康。

(三)加快“绿色校园”建设

按照“绿树成荫、房在树下、校在林中、生态环保”要求,建设绿色、环保、生态、和谐的校园。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绿色

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形成绿色消费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加快“数字校园”建设

创新教育信息系统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教育网络平台。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促进教育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集成共享。强化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完善重庆大学城信息中心建设。

(五)加快“人文校园”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作用。写好校史、建好校史陈列室。加强特色化、形象化的人文标识建设。加强汉语言文字教育,大力推广普通话,构建立体的语言文字智能化培训测试体系。抓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十、提升教育保障能力

加强教育系统党的领导,推进依法治教,切实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提升教育保障能力。

(一)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高等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中小学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探索民办学校党组织进一步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教育系统领导班子和干

部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高等学校“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二)大力推进依法治教

加强地方教育立法工作,制定重庆市学校安全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条例、学前教育条例、教育督导条例等法规,完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加强对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教育强区强县、普及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实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开展教育民生专项督导。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履行教育职责,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工作力度。大力推进依法治校,继续开展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推动学校管理和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做好教育普法工作,提高教职员工和学生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

(三)多渠道增加教育经费

坚持把教育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优先保障,政府从预算内和预算外、预算和决算、中央决算和地方决算等方面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依法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保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4%。市级教育经费占市级经常性财政收入的比例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区县逐年增加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例。落实国家征收教育费附加政策,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同时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2%征收,专项用于教育

事业。各级政府财政超收收入、土地出让、城市建设配套等政府性基金收入,按年初预算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用于教育。鼓励和吸引国内外资金来渝投资办学。通过划拨或优惠出让土地、税收减免、金融扶持和政府奖励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教育。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的政策。设立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

(四)提高学校运行保障能力

制定各级学校学生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逐步提高生均经费保障水平。探索学校拨款机制改革,建立基础教育均等化、高等教育标准化,社会服务奖优化、科研和项目竞争化的拨款机制。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经费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学校经费管理使用制度,严格执行大额经费使用集体决策和报批备案制度。建立教育投入增长考核制度和教育经费使用绩效评估制度。在高等学校试行总会计师制度。强化审计监督。按照“义务教育学校不负债、高中阶段学校负债率不超过20%、高校负债率不超过30%”的原则,推进学校债务化解工作。

实 施

落实好教育“十二五”规划,必须要加强组织领导和过程管理。制定考核指标,把实施重庆教育“十二五”行动计划情况,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将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的学校、联系责任和工作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出版重庆市

“十二五”各类教育规划集,加强对“十二五”教育规划的理解、宣讲、评比和展示。对计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抓好工作落实。组织对计划实施情况的中期、年度评估和跟踪监测。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向社会发布计划实施进展状况,形成社会、家长、媒体等监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效机制。

附件1: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十五”、“十一五”主要成就对比表

附件2: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表

附件3: 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重大政策表

附件4: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重大改革试验项目表 附件5: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表 附件6:重庆市“十二五”产业布局表

附件1:

附件2:

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表

附件3:

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重大政策表

附件4:

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重大改革试验项目表

附件5:

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表

附件6:

重庆市“十二五”产业布局表

本文档由【中文word文档库】www.wordwendang.com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本信息; 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范文、教育、学习、政策、报告和经济类word文档。

关于征求《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

修改意见的通知

区县(自治县)教委(教育局),高校,直属单位:

现将《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落实〈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五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印发你们征求意见,请认真研读,于2011年1月16日前,将修改意见以书面形式并加盖公章报市教委发展规划处。

二○一一年一月十日

联 系 人:布玉涛 [1**********] 60393056

屈涌杰 [1**********] 60393056

传 真: 63862496

邮 箱: [email protected]

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

——落实《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五年行动计划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依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本行动计划。

序 言

(一)基本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重庆直辖以来教育事业进步最快、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的时期。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两基”覆盖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深入推进,社会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关注和保障。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市民素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为提速落实“314”总体部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重庆教育站在人力资源强市的历史新起点,步入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深水区,跨入争科学发展之先、创公平满意之

优的新阶段。

重庆教育虽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面临许多难题:适龄儿童入园难,中小学生择校、课业负担过重、农村师资薄弱、城镇大班额等现象依然存在;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仍然薄弱,与产业发展的衔接还不够紧密;高校高水平教师、高水平成果、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高”度还不够,办学特色不鲜明;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和教育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发展差距还比较突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投入还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要;各类学校办学成本分担、债务化解的压力还比较大;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的水平与现代化直辖市的战略定位还不相适应。

“十二五”时期,重庆将整体跨入现代化阶段,建成“五个重庆”,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家中心城市,建成集聚辐射功能强大的经济中心,成为内陆开放示范区和统筹城乡改革先行区。市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将更加迫切,教育愿景也会更趋多样。缩小教育差距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是缩小贫富差距的根本举措。重庆教育系统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不断开创新局面,实现重庆教育事业的新跨越。

(二)发展任务

“十二五”时期,重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重庆市委三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实施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为主题,以学有所教和教有所成为基本理念,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积极营造教育改革和发展政策环境,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建设,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全面实现重庆城乡教育中长期规划目标奠定决定性基础。

“十二五”时期,重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搭建起学习型社会基本框架,基本建成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基本建成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

——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婴幼儿早期教养指导服务普遍开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适龄幼儿能够接受公平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实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标准化、均衡化,适龄少年儿童都能接受公平和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8%,教育的选择性、优质性、特色性更加明显。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开放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持续发展。教育现代化水平处于中西部地区前列。

——教育体系和制度不断创新完善。科学的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在教育体系、体制机制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形成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结构更加优化,培养

模式更加科学,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改革试验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基层、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优先发展、公平教育、产科教结合、现代学校、教育家办学、教育督导、教学质量标准和绩效评价等制度不断创新完善。

——教育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能力显著增强。市民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1%,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育对重庆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高。高校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并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

——教育服务社会和文化建设的水平显著提高。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显著缩小,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民对教育公平的满意度显著提高。特殊群体教育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困难群体的资助体系更加完善,青少年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有效,“唱读讲传”活动深入开展。高校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学术高地、文化高地和精神高地。

一、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

依据重庆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定位和教育发展目标,科学布局各类学校,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一)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合理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围绕城镇化进程,建立各类教育学龄人口预测机制,超前规划布局各类学校。幼儿园、小学就近入学,在农村乡镇重点布局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具备条件的地区,新建小学向公路沿线集中,新建初中向集镇集中,新增普通高中原则上建在城乡结合部。做好城市新建小区、旧城改造、城乡结合部、“二环时代”新增人口聚集区的幼儿园、中小学校布局规划。鼓励高校与高新技术园区融合发展,围绕重庆市级重点开发区、重点工业区、重点产业聚集区配套布局中职、高职院校。学校撤消与合并,要公开征求意见,建立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听证制度。

合理规划学校办学规模。综合考虑学龄人口、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等资源因素,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经,科学预留发展空间,统筹考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调控力度,促进各类学校内涵建设。根据需求和办学条件合理规划幼儿园及各类学校办学规模。

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围绕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学校管理等要素,制定城乡教育一体化标准,建立评价机制,加大考核力度,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探索城乡学校共同发展的新途径。

(二)统筹区域教育协调发展

打造渝东北、渝东南教育增长极。实施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振兴计划。扩大高校面向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招生的规模。优先保障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教育项目经费,偿还移民迁建学校债务。积极支持民族院校和民族特色专业建设,积极支

持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幼儿园、中小学和职业学校。

打造主城教育核心区。鼓励主城区率先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率先普及十五年教育,形成教育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格局。在探索教育体制改革、解决教育热难点问题、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走在全市前列。

打造两江新区国际教育特区。根据两江新区功能定位,加强区域教育开放平台建设,布局与国际教育相接轨的幼儿园、中小校,布局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衔接的职业院校,布局与长江上游创新中心相对接的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提升两江新区国际影响力。

打造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教育新板块。围绕六大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和重大产业布局,支持现有入驻高校提升水平,支持设立新增高校和教师进修学院,支持创办优质特色高中、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和区域性特殊教育中心,推动实施教育移民工程,吸引人口聚集。

形成“成渝经济区”教育共同发展新格局。围绕成渝经济区产业振兴规划,推动经济区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全面进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建立教育合作机制,建设合作项目,共同打造西部教育高地,共同提升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二、构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扩大和保障教育公平、体现

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基本要求,是各级政府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

(一)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12年,解决好入园难问题。渝东北、渝东南及主城周边地区的农村乡镇以举办公办幼儿园为主,主城及周边区县城坚持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注重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协调发展。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优先改建成幼儿园。支持街道、企事业单位及团体举办幼儿园。通过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应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完善等级质量管理和年检制度,规范办园行为。建立行业自律、教育部门监管、家长和社会监督的幼儿园质量监控体系。重视婴幼儿早教指导服务机构建设,重视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入园问题。

(二)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加快制定建设标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倾斜,加快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差距。中小学标准化率,到2012年达到70%、2015年达到80%。均衡发展合格区县,到2012年达到60%以上、2015年达到80%以上。

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督机制,加大跟踪检查力度,推

进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国家课程,鼓励校本课程。大幅度降低城镇学校大班额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推行小班教学。完善课程标准,减少课时总量,降低过高的课程要求,严格执行课时计划,控制作业量和考试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三)多样化发展普通高中教育

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模式,打造一批教育理念先进、人文环境优美、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活动富有创意的特色高中学校。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相渗透,鼓励普通高中学校与职业学校课程互设、学分互任、学生互转。探索发展普职融合的综合性高中学校。设立满足重庆中学生出国留学和吸引国际人才需要的外国语学校。

(四)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强化各级政府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责任。推动由产业部门、劳动力市场发布技能型人才需求,由产业主导部门会同教育部门、职业学校提出专业设置和标准,使每一个产业的主要工种都有相应的人才培养基地。以校企合作为主线,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实现专业与工种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依托行业、产业园区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探索“园校互动”的办学模式,积极构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国家示范中等职业学校30所、国家

重点中等职业学校40所、市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0所,建成16个职业教育园区、50个网络化职业技能训练平台,建成50个教学、培训、鉴定、生产一体化实训基地。

(五)加强特殊群体教育

加强特殊教育。加快市级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特殊教育中心建设以及22个区县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制定显著高于普通中小学标准的特殊教育公用经费标准。

加强进城务工和转户进城农民子女教育。按照重庆户籍改革转移人口目标和重点接受进城务工、转户进城农民的区域,合理配置中小学。到2012年,新建115所中小学,满足进城务工、转户进城农民子女入学需求。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建和改扩建700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建成100个示范性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100个示范性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培养照顾好农村留守儿童。

加强民族教育。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教育发展,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强重庆西藏中学建设。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幼儿教育、研究生教育资助制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完善普通高中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民工、残疾人、失业人员、退伍军人等特殊群体接受继续教育给予政府资助。建立健全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入伍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机制。

三、构建有序竞争的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对于推动全民文化素质、劳动生产率以及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强市战略以及产业体系布局要求,构建有序竞争的高等教育体系,加快特色高校建设,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

(一)促进高校科学定位

建立重庆市域研究型高校、研究与应用并重型高校、应用型高校、成人高校分类体系,实施分类管理、指导和服务。制定“十二五”重庆高校设置规划及指南,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鼓励高校特色办学、错位竞争、合作共赢,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创造一流。在评价、拨款和政策上为高校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二)加快特色高校建设步伐

继续支持“985工程”、“211工程”学校建设,推动部市共建市属高校,支持国家、市级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转设、改制、更名和升格。引入竞争机制,加强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重点扶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对接的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大力实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计划,使重庆成为西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示范区。对具备学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高校,按规定程序给予审批。支持一批办学水平高、特色鲜明的民办高校在更高层次上发展。

(三)优化高等教育规模结构

以重点学科为引领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特色专业为主导稳步发展本科教育,以产业需求为平台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到2015年,研究生招生规模比例力争达到10%左右,普通专科招生规模比例力争达到40%,普通本科招生规模保持基本稳定,扩大各类成人高等教育规模。

(四)建立更加开放的高校创新体系

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鼓励校企合作、校所合作、校地合作,形成利益攸关的产学研一体化联盟。通过技术入股、重奖、个人所得税优惠等机制设计激励创新,建立高校技术市场和技术转移的运行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建立多学科组成的智囊团、思想库和研究机构,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咨询和服务。推动大学园区、科技园区、产业园区“三园”互动,形成知识经济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平台

继续教育是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面向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到2015年,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一)建设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以卫星电视、互联网为载体,联合高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建设开放、共享的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市级继续教育示范区县20个、市级继续教育示范培训基地30个、市级示范性社区继续教育指导站400个。

(二)发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机构

继续办好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大力发展成人学历教育和培训,高校各类成人学历教育规模占在校生规模的比例达到30%以上,为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拓展空间。在重庆电视大学的基础上组建重庆开放大学。积极发展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重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建成5个农民工培训集团、10个农民工培训基地。探索创办农民工学院,推动政府购买培训服务,提高转户进城农民、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帮助转户进城农民转化成真正的城镇居民。鼓励各类学习型组织发展,形成覆盖城乡的终身学习网络体系。

(三)完善继续教育政策体系

建立社会教育资源开放制度和政府跨部门的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将继续教育纳入区县、行业总体发展规划,推动政府、行业、企业对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鼓励个人多样形式接受继续教育。建立非学历教育学习成绩鉴定制度,成人高等教育、成人中等职业教育弹性学习制度和个人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探索继续教育“学分银行”试点工作。

五、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一)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学科专业建设专项规划,建立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为产业发展、调整、升级储备人才。围绕重庆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加快培养基层急需的基本公共服务应用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有计划的培养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技能型人才。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培养人文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加快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社区管理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对布点较多、培养规模较大的外语、经济、管理、文学、法学、艺术等专业,坚决减少招生规模。对设置空白专业的予以积极支持,对3所左右高校已设的专业予以适度支持,对5所左右高校已设的专业原则上不予审批,对连续5年供需比超过10:1的学科专业停止招生。推动人力资源部门会同教育、产业部门建立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及时提供人才需求的规模、结构、规格等信息。探索建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五率”跟踪机制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把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与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分配“硬挂钩”。定期发布学科布点、专业排序、工种需求信息。实行学科、专业目录动态调整、分类指导,引导学校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和培养规模。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动手能力,融教、学、做为一体,着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培养模式,鼓励探索3+2和2+3分段式培养模式。建立职业培训模块可叠加的“学分银行”制度。

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核心,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支持学生参与科研和社会实践,促进文理融合,推进以选修课、弹性学制为主要内容的学分制改革。鼓励探索导师制培养模式和2+2、3+1分段式培养模式。鼓励本硕连读。

深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大力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完善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改进论文审查和答辩制度。

(三)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把握人的成长规律、教育规律和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机会均等,推进各级教育有效衔接,教育、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教育新体系、适应学生深度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新方法、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课程新内容,追求教育卓越,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所有儿童通过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经历为进入学校学习作好准备;每一个九年级的孩子,都能够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基本生活能力、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体魄,掌握一定的语文、数学、

科学技术、历史等文化知识,为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奠定基础;高中阶段,通过加强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通过加强研究性学习和实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发展综合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帮助所有学生成功地向大学和职业生涯过渡;大学阶段,通过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等教育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打牢知识基础,注重综合素质养成,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提高适应性与竞争力,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拓宽渠道,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通过实施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提供创业扶持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加强创业技能培训指导,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提供创业服务。

(四)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坚持文理兼容、知行合一,把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作为首要标准,把身心健康素质作为关键指标,把能力发展作为核心要求,把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作为重要条件,把“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 作为重要内容,形成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并加强对各类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和监管,加大对课程教材、实验室、图书馆、实习实训基地等教学建设的投入。推动在重庆设立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监测中心。大力实施优质特色高中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

与教学改革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六、推进教育制度创新

加强教育制度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力争在重大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保证教育科学发展。

(一)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完善现代中小学制度。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健全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运行机制。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鼓励社区和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完善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扩大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合作办学、服务社区等方面的自主权。推进建立“办学、投资、管理、教学、保障”一体化的职教共同体。

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倡导“自主、自由、自强、自律”的现代大学精神,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在高校逐步取消行政化。把制定高校章程作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基础性工作,促进高校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建立年度质量报告发布制度,接受社会和专业机构的评价和监督。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制度改革。

完善现代民办学校制度。民办学校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晰产权关系,依法取得合理回报。规范董事会、理事会等决策机构运行方式和决策程序,保障校长依法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

权。落实民办学校在教师职称评定、土地征用、税费减免、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重庆教育担保公司的作用,积极为民办学校服务。推动政府采取购买服务、资本金补助的办法,支持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发展。

(二)建立教育家办学制度

培养一批熟悉教育规律、拥有良好的教育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热爱教育工作、来自教学一线并扎根教学工作的教育家。探索试行面向市内外、海内外公开招聘和校内民主选举各类学校校长的办法,让真正懂教育的人办教育。放手使用一批有前途、有能力的学校管理人才。支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出任民办学校校长。

(三)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合理确定每所学校的就近招生范围和招生人数并向社会公布,确保辖区内符合规定的适龄学生学有其位,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机会公平。初中学生学业水平采取综合素质评价,将结果作为高中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改革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逐步取消普通高中“联招”考试,实行普通高中学校招生指标分层次、按比例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办法。完善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免试注册入学制度。

改革高校本专科层次考试招生制度。以普通高考成绩为基准,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参考,择优录取。对表现优异的高中学生,试点推荐录取。对在工作实践中具有特殊

才能和特殊贡献的人才,试点破格录取。探索实施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和汉语口语、英语口语的计算机标准化考试。探索市属高校本科自主招生试验,高职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职业素养测评结果作为录取主要依据的试验。成人高等学校实行统一考试与注册入学相结合的招生办法。

改革高校研究生层次考试招生制度。积极推进以初试、复试和推荐免试为重点的招生措施。探索建立以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申请与考核机制。吸引、接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申请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探索试行以申请审核制招收博士生的办法。

(四)建立产教和科教结合制度

探索建立特色优势学科专业与特色优势产业对接机制,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入产业链。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创办科技园和教育服务产业,在行业、企业共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支持行业、企业在高校和职业院校共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研发中心,形成多种形式的产教和科教联合体。

(五)创新教育督导制度

开展国家教育督导评估体制改革试点,设置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落实人员编制,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建立由市级有关部门参加的教育督导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协调解决教育督导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立督学委派制度和督学责任区制度,构建片区、区县和学校督导网络体系。完善委托评估、片区督导、结果公告、公众参与、限期整改、考核奖惩和督导问责等制度,突出教育督导的开放性、专业性和实效性。加强教育督导

队伍建设,建立督学资格、职级和培训制度,促进督学队伍专业化发展,提高督导工作水平。

七、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名家名师,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加强和改进师范教育

根据高校结构现状和教师需求,优化师范类院校结构,调整培养目标,鼓励部分师范类院校向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转型。探索推行师范生公费教育。对立志终身从教的优秀学生报考师范类专业和教学一线的优秀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实行免试推荐、破格录取。完善3+1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4+1和4+2中学教师培养模式,构建教学研究、教学技术、教学艺术三位一体的教师培养课程体系。

(二)加强农村和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进一步改善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免费培训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和城乡教师交流互动成长计划,并向“两翼”地区教师倾斜。大力争取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名额。探索农村学校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优秀学生报考幼儿教师专业政策,适度扩大全市本专科幼儿师范专业规模,鼓励师范类院校部分在校生转入幼儿师范专业学习,探索

五年制专科幼儿教师培养模式,完善中专层次的幼儿教师培养,鼓励幼儿园聘用中小学富余转岗教师。

(三)加强教师全员培训

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体系,落实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争取“国培计划”名额,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采取短期集中、带薪脱产、远程教育、校本研修和访学研修等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并与教师考核、职级晋升挂钩。通过挂职锻炼、驻厂研修、下厂实习等方式,建立定期实践锻炼机制,加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力度。

(四)培养一批教育名家名师

实施巴渝名师培养、海外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学科带头人培训、“未来教育家”培养等计划,支持设立名师工作室。通过高薪聘请、鼓励在职深造、完善奖惩机制等方式,促进更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促进大师级的学者、科学家、教育家涌现。每年重点培养一批富有潜质的高校青年教师和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创新团队。评聘一批“巴渝学者特聘教授”、“两江学者”,集聚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江学者”人选和国家教学名师。

(五)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按照国家教师资格标准,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完善教师转岗、退出机制,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住房、休假疗养等社会保障政策,加快解决教师住房问题。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完善以品德、

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教师考核体系。大力表彰和宣传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师群体。

八、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是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面。到2015年,把重庆初步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来华留学目的城市和有影响力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中心。

(一)推动教育交流与合作

建立双边、多边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平台,鼓励有实力的重庆高校与国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学术和职业机构以及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拓宽学生交流渠道,增加学生在校期间赴海外学习、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和实习的机会,推进与海外学校进行教师交流和培训,创新公派出国留学机制,做好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引导,推动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二)推动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

建立健全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评估和信息发布机制,建设一批中外合作办学示范机构或项目。有计划地引进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和学术团队,吸引优秀留学人员来渝服务。提高高等学校和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积极引进国际通行的境外职业资格证书。

(三)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实施“留学重庆计划”,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完善外国留学生市长奖学金制度,到2015年,力争在渝高校留学生规模达到1%左右。大力发展汉语国际教育,扎实推进孔子学院(课堂)建

设。增加高等学校建设外语授课的优势学科专业。增加对外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的派出,加强外籍学生巴渝人文社会教育。

九、加快“五个校园”建设

“五个校园”建设是“五个重庆”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途径、新载体。到2015年,基本建成“五个校园”。

(一)加快“平安校园”建设

集中开展校舍危房改造和防震、防洪加固,尽快消除D级危房,全市校舍建设和教学设备设施安全要求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深入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完善校警防控新体系,提高校园安全管理法制化、信息化和常态化。加强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建立和完善师生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保障体系。

(二)加快“健康校园”建设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把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认真执行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标准。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中小学每周开好4节体育课。农村学校基本建成安全饮水设施设备、全部建成卫生厕所,中小学照明、黑板、课桌等达到国家要求。各类学校按规定要求设置医务室和心理咨询室,并配备相应的人员、设备。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师生饮食安全健康。

(三)加快“绿色校园”建设

按照“绿树成荫、房在树下、校在林中、生态环保”要求,建设绿色、环保、生态、和谐的校园。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绿色

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形成绿色消费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加快“数字校园”建设

创新教育信息系统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教育网络平台。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促进教育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集成共享。强化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完善重庆大学城信息中心建设。

(五)加快“人文校园”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作用。写好校史、建好校史陈列室。加强特色化、形象化的人文标识建设。加强汉语言文字教育,大力推广普通话,构建立体的语言文字智能化培训测试体系。抓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十、提升教育保障能力

加强教育系统党的领导,推进依法治教,切实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提升教育保障能力。

(一)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高等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中小学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探索民办学校党组织进一步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教育系统领导班子和干

部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高等学校“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二)大力推进依法治教

加强地方教育立法工作,制定重庆市学校安全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条例、学前教育条例、教育督导条例等法规,完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加强对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教育强区强县、普及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实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开展教育民生专项督导。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履行教育职责,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工作力度。大力推进依法治校,继续开展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推动学校管理和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做好教育普法工作,提高教职员工和学生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

(三)多渠道增加教育经费

坚持把教育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优先保障,政府从预算内和预算外、预算和决算、中央决算和地方决算等方面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依法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保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4%。市级教育经费占市级经常性财政收入的比例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区县逐年增加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例。落实国家征收教育费附加政策,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同时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2%征收,专项用于教育

事业。各级政府财政超收收入、土地出让、城市建设配套等政府性基金收入,按年初预算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用于教育。鼓励和吸引国内外资金来渝投资办学。通过划拨或优惠出让土地、税收减免、金融扶持和政府奖励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教育。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的政策。设立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

(四)提高学校运行保障能力

制定各级学校学生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逐步提高生均经费保障水平。探索学校拨款机制改革,建立基础教育均等化、高等教育标准化,社会服务奖优化、科研和项目竞争化的拨款机制。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经费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学校经费管理使用制度,严格执行大额经费使用集体决策和报批备案制度。建立教育投入增长考核制度和教育经费使用绩效评估制度。在高等学校试行总会计师制度。强化审计监督。按照“义务教育学校不负债、高中阶段学校负债率不超过20%、高校负债率不超过30%”的原则,推进学校债务化解工作。

实 施

落实好教育“十二五”规划,必须要加强组织领导和过程管理。制定考核指标,把实施重庆教育“十二五”行动计划情况,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将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的学校、联系责任和工作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出版重庆市

“十二五”各类教育规划集,加强对“十二五”教育规划的理解、宣讲、评比和展示。对计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抓好工作落实。组织对计划实施情况的中期、年度评估和跟踪监测。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向社会发布计划实施进展状况,形成社会、家长、媒体等监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效机制。

附件1: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十五”、“十一五”主要成就对比表

附件2: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表

附件3: 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重大政策表

附件4: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重大改革试验项目表 附件5: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表 附件6:重庆市“十二五”产业布局表

附件1:

附件2:

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表

附件3:

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重大政策表

附件4:

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重大改革试验项目表

附件5:

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表

附件6:

重庆市“十二五”产业布局表


相关文章

  • 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
  • 渝办发[2011]241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重庆市教育事业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 ...查看


  • 重庆事业单位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 重庆事业单位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重庆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提供最新考试大纲,提前备考.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重庆事业单位考试. 一.考试科目设置 1. 职员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其他类)和工勤技能岗位的公共考试 ...查看


  •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以建设领域为重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决定
  • 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布单位) 20081230(颁布时间) 20090101(实施时间) 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222号(文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以建设领域为重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决定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以建设领域为重点的行政 ...查看


  •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二O 一一年五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发 ...查看


  •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
  •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二O 一一年五月 1 目录 前言......................................................................................... 1 第一 ...查看


  •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征求意见稿)
  • 重庆城市交通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所属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l ...查看


  • [重庆市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
  • 重庆市人民政府令 渝府令[2015]298号 <重庆市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已经2015年12月23日市人民政府第11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市长 黄奇帆 2016年1月4日 重庆市消防安全责 ...查看


  • 基层电大"十三五"规划编制及指标体系建构研究
  • 摘    要: 基层电大是电大系统办学的基层组织,在整个电大系统中发挥着基础而又重要的作用.基层电大规划的编制在方法上缺乏相应科学方法的支撑,且未形成相对科学的指标体系.本文以万州广播电视大学为例,深入剖析基层电大"十三五&quo ...查看


  • 贵阳市某寺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贵阳市XX 区XX 寺建设 可 项目名称:贵阳市 项目单位:贵阳市 建设地址:贵阳市 项目批准:贵阳市 项目 行 性 报 告 XX 区XX 寺建设工程 XX 区XX 寺 XXXX 镇XX 村 XX 区人民政府 编制日期:二O 一一年五月 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