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居胜概潇洒出尘_细读王禹偁_黄州新建小竹楼记_

谪居胜概潇洒出尘

———细读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是宋初大文豪王禹偁晚年的作品,创作于公元九九九年中秋佳节。文章写完不到两年,他就满怀悲愤地死在贬谪之地。王禹偁一生中有三次被黜的经历,均与他正直的性格和当时政治背景有关,但是他从没有向那些迫害他的人低过头。特别最后这次黄州之贬,子虚乌有的罪名更激起了他愤怒的反抗,他不仅在《出守黄州上史馆相公》一诗中直接向当局质问:“未甘便葬江鱼腹,敢向台阶请罪名”,而且还写了一篇著名的《三黜赋》,发出了“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的呐喊。《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就是写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它既体现了王禹偁此期的精神世界,也展示了他渐臻化境的散文艺术。整篇文章从文脉上来看,可以分成四个层次。我们先来读它的第一、二个层次。开头三句话为第一层,简要介绍了作小竹楼的缘起,及其地理方位:“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芜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先写取材的方便,体现出黄州的地域特色;再写周边的环境,点出修建小竹楼的空间条件。明人吴纳《文章辨体序说》云:“大抵记者,盖所以备不忘。如记营建,当记月日之久近,工费之多少,主佐之姓名,叙事之后,

-$$.%((/0(%12

楚,文风洗练、言简意赅,用一个波澜不惊的开头为下文的生发蓄势。文章的第二层次转入景物描写:“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寥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助也。”清代古文批评家余诚说此段“景中有人”。文章从大的视野范围落笔,“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寥夐”,用空间的阔大去反衬竹楼之小,二者之间形成视觉上的张力,行文上陡生波澜,一变开头平淡之格。接下来“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从听觉和视觉的交织起笔,用夏、冬两个季节的自然现象作对应。如果不细心阅读,这几句很容易匆匆掠过,实际上这里面隐藏的作者高超的运笔转换技巧,是读者产生审美愉悦的重要原因。从结构上说,由空间的阔大转入时间的延展,使小竹楼原来的三维空间进入一个四维空间中,打开了读者的阅读视野,此其一;从写作技术上而言,从这两句开始,由前面三句的眼前实景描写,转入想象中的虚景描写,实现了景物虚实之间的转换,此其二;“急”、“密”都是主体的视觉经验判断,“瀑布声”“碎玉声”又都是主体的听觉感受,这两句实现了由视觉到听觉、由客观到主观的转换,抒情主体形象由此呼之欲出,此其三。看似简简单单的几个小句子,却隐藏着作者独运之匠心,充分调动了读者的阅读感觉,通过或明或暗的笔法变化,增强读者的阅读美感。再接下去四句写了

略作议论以结之,此为正体。”《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记体文,特别是它的开头,采用古记体文的传统表现形式,短短三句话,把小竹楼的来龙去脉交待得清清楚!

!

%&’&(()

!*+,

鼓琴、咏诗、围棋、投壶四件文人雅事,表面合,把人们的阅读渐渐引向更高的审美体验。上看是描述小竹楼特殊的竹木构造,使这些文接下来作者荡开一笔,“江山之外,但见风帆人喜欢的文娱活动产生更好的音响效果,从而沙鸟、烟云竹树而已”,通过抒情主人公的视能增加参与者的兴致,实际上作者通过渲染想线,再次把阔大的景色收入眼底,这大概也是象中的娱乐场景,拉近了抒情主体与小竹楼的清人余诚所说的“人中有景”。但是此处淡远关系,使这个看似普通的小竹楼,附着了浓郁缥缈的景象与开头的阔大空间并不相同,因为的情感因素,仿佛它不是一个无生命的建筑,它是通过已经出场的抒情主人看过去,“以我而是能帮助主人消除忧愁、形影相吊的朋友。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所看到的景物附作者文笔在由景及人的过程中极尽腾挪转换之着一层难以把握和琢磨的忧郁感,为这篇古体妙,在这一层次的描写中已经做到景中有人、散文平添了一番诗性之美。这使笔者脑海中浮景中有情,情、景、人三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现出《春江花月夜》中“空里流霜不觉飞,汀文章第三个层次是全文的高潮,抒情主人上白沙看不见”的意境,那缕无以名状而无法公由前面的铺垫,终于和小楼一起直面读者摆脱的哀愁,那股无处不在而又无从收拾的忧了。这也是作者集中描写“谪居胜概”的部郁。“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分,清人过珙读罢此文,有一种“飘飘欲仙”月,亦谪居之胜概也”。这几句描写暗含着一的神奇感觉,我们来看看这种阅读体验是怎样个时间流逝的意思,无形之中,把前面那个形成的。此层共有四句话,每句话文势都有一“焚香默坐”的主人公置于一个时间流程中,变。第一句为“公退之暇,披鹤氅衣,戴华阳使所描绘的萧散脱俗的“迁谪之胜”,有了时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销遣世间的厚度,有了“逝者如斯夫”的感慨。“亦虑”,寥寥数笔,刻画了一个潇洒出尘的文士谪居之胜概也”是这一层次的关键句,它既是形象,“公退之暇”点明他的社会身分,抒情对上面所言种种的总结,也为引出下面的对比主人公并不是隐士,而是一个忍受了俗事烦扰铺垫,这样文章才显得水到渠成,没有斧凿之后暂获闲暇的迁谪官员(王禹偁并不喜欢地方痕。此层最后“齐云落星”以下数句,一仍唐上的“俗吏”工作,他的志向还是做一个为皇人笔法,用相类的事物作对比,来反衬或强化帝书写制诰的“词臣”,其诗文中多有表白,自己所描写的对象,同时也拓展了读者的文化此不赘述),“披鹤氅衣,戴华阳巾”,点名视野,把描写事物放到一个更加悠远的历史文他的装束。王禹偁的这身打扮给人以超凡脱俗化背景中。

之感,但他并非刻意为之。多年的贬谪生涯损如果是一篇传统的记体文,上面三层已经害了他的健康,在被贬到黄州前他就因生病而满足文体的需要了,作者通过视觉、听觉、想日见消瘦,所以喜欢穿宽大轻便的道服,并专象等多感调动,为读者建构出一个美好的心灵门写诗感叹自己“老为儒术误,瘦爱道装轻”栖息地。但王禹偁却由此再宕开一笔,借“吾(《病中书事,上集贤钱侍郎》)。接下去我闻竹工云”生成这篇文章的第四层内容,由竹们看到这个主人公“手执《周易》一卷”,工的话语引出竹楼易朽的话题,把读者在上面《周易》是王禹偁最喜爱的书,他自己的诗歌两层刚刚通过阅读构建起来的一个萧散、脱俗多次提到这部书,就连自己文集的名字,他也的诗意栖居之地,拉到残酷的现实面前,使本是“以《周易》筮之”,得到了小畜卦,然后已摇曳多姿的文脉至此又陡生波澜。《周易》据此把自己的文集定名为《小畜集》。“焚香有“风行水上”之“涣”卦,北宋苏洵、苏轼

默坐,销遣世虑”,一切重归于静寂,万籁无都对这一卦所包含的文学思想作了阐述,笔者声、物我合一,使人心灵随着缕冉冉升起的香认为《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恰也体现了这种高烟,获得一次抚慰与洗礼。这里的“静寂”又超的写作技巧。第四层这突转的一笔,虽然只遥遥与上一层次的各种“音响”相对,动静结

是几句普通的建材介绍,但它正如那行于水上

,-./’!*!((0

!

!!

%&’$

之风,使文章由虚入实,由化外空境入世间苦境。作者紧随着这股神来之“风”,用短短四十一个字,道尽自己四年来两为翰林、三治外郡的人生巨大变故,言简意丰,在平淡的叙述中压抑着巨大的愤慨,颇得“春秋笔法”之义。最后作者发出喟然长叹:“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这句话表面上有一些牢骚之意,而且考之王禹偁创作于此期的诗文,内心中确实激荡着一股不平之气,用这样的句子向自己不公平的命运发出呐喊,或许正是此公的初衷,我们甚至可从这一语义群一头一尾两个有关语气词汇“噫”和“乎”,读出他此刻心中的愤懑。但是文章一旦完成,进入传播环节,读者会对它进行多种向度的解读,从而使其艺术价值更加隽永。抛开王禹偁一人之宦海经历不谈,这段话实际上引出了人生的一个终极话题,那就是美好是否能够永恒,把读者由眼前之景之思,带入到一个博大的人生思索上去。这种对宇宙、生命的思索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的李白,到长吟“不知江月待何人”的张若虚;从空悲“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刘希夷,到感叹“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晏殊,都曾面对时光的流逝,进行过这样的沉思。特别是王禹偁的忠实“粉丝”苏轼(他曾为自己没有机会为王禹偁“执鞭”而深感遗憾),更是把这种对人生美好的难以把握的情感,用他的生花妙笔发挥到极致,他那“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诗句,表达了对人生流逝、好景难常在的感叹;宋人蔡正孙还从苏轼诗集中读到“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雪里盛开知有意,明年开后更谁看”等表达类似情感的诗句,并慧眼独具地指出苏轼这些诗句与王禹偁“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在阅读审美体验上的共同性:“噫!好景不常,盛事难再,读此语则令人有岁月飘(《忽之感云。”诗林广记后集》卷三)最后三

-$$.%((/0(%12

者收发自如、出神入化的文字表现功力。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是一篇比较典型的记体文。晚唐五代至宋初,重骈风气占领文坛主流,作者能如此成功地运用古体进行散文创作,要得益于宋初诸贤包括王禹偁自己对古文的大力推扬。这篇文章语言风格上古朴简雅,体现了宋初古文创作的最高水平。而且我们可以从中很清楚地看到作者在文体上所做的革新努力。比较此文和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优劣,曾经是宋元文人的一个热门话题。北宋王安石认为这篇文章胜过《醉翁亭记》,黄庭坚认同王安石的观点,并指出此文在“体制”方面比《醉翁亭记》更加值得称道。可到了金人王若虚和南宋人陈鹄那里,他们却从文章的艺术价值出发,得出与王安石、黄庭坚相反的结论。后来还有不少文人也加入了这个讨论,一时间议论纷纭,促进了文人们对“体制”和“审美”的思考。笔者认为,这两篇文章都是北宋迁谪文学中的精品,在艺术风格上各有千秋。它们又恰恰处在北宋散文革新两个转捩点,《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是北宋初年散文革新的重要成果,作者一扫晚唐五代以来的记体文中形式主义之风,完成了对古典文体、文风上的回归,并且创新性地增强议论内容,开宋代记体文重议论的风气之先,其在北宋散文革新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进行“破体为文”的创作实践,把赋的创作方法引入记体文,打破文体藩篱,使人们更多地关注散文中的审美元素,从而在中国散文思想史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两篇文章各有千秋,它们都是北宋散文革新历程中的标志性作品。

3责任编辑:古卫红4

附: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5宋6王禹黤

句话“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余诚说文章“末以斯楼不朽结,到底还他个记体”。经过一番议论与阐发,此文又回归到记体文的“体制”上去,表现出作!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芜秽,因

!*+,

!

重逢夜话通于禅境

———崔涂《长安逢江南僧》赏析

面,禅味隐约,颇有神韵。

孤云无定踪,忽到又相逢。“孤云无定踪,忽到又相逢。”首联点说尽天涯事,听残上国钟。题,由相逢之前说到相逢之际。本来,你我各问人寻寺僻,乞食过街慵。自都像孤云一样,到处漂移,居无定所,谁忆到曾栖处,开门对数峰。

知,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忽然就走到了———崔涂《长安逢江南僧》

一起,你瞧,我们今天又见面了。短短的两句,蕴含三层意思:这是一次重逢;上次分手崔涂,字礼山,生卒年不详,睦州桐庐是因为漂泊无定;这次重逢毫无思想准备,纯1今属浙江2人,光启四年13332进士及第。昭属意外。人生难以预料的离合聚散,更迭变化宗天复初,尚在世。遭逢乱世,漂泊失意,其的悲喜心境,尽浓缩于字里行间。云之为物,诗多怀乡、送别、羁旅之作。工写景述怀,羁总是漂浮在高高的天空,无依无傍,亦无牵无愁别恨,情调较低沉。然意境深婉,多有佳挂,任意东西,所以,古诗中常常用来比喻人句。如《孤雁》:“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生的聚散无常。李白《送友人》云:“浮云游随。”《春夕旅怀》:4蝴蝶梦中家万里,杜子意,落日故人情。”形容游子漂泊无定的人鹃枝上月三更。4的确脍炙人口。崔涂一生飘生状态。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云:零,足迹遍及巴蜀、吴楚、中原、秦陇,多与“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形象地描绘出僧道交往,僧俗之友情真挚。这首诗,生动地人生的离散犹如浮云般飘忽难聚。此诗的“孤纪录了崔涂漂泊长安时期与僧人交往的情景,云”一词,主观情味更甚于“浮云”,“孤”艺术地再现了诗人与江南僧重逢话旧的感人场字写出了二人形单影只的凄凉况味,引发出两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濑,幽阒寥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助也。公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

退之暇,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一卷,焚香默坐,销遣世虑。江山之外,但见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

斯楼之不朽也。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0

!!

!!

%&’$

谪居胜概潇洒出尘

———细读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是宋初大文豪王禹偁晚年的作品,创作于公元九九九年中秋佳节。文章写完不到两年,他就满怀悲愤地死在贬谪之地。王禹偁一生中有三次被黜的经历,均与他正直的性格和当时政治背景有关,但是他从没有向那些迫害他的人低过头。特别最后这次黄州之贬,子虚乌有的罪名更激起了他愤怒的反抗,他不仅在《出守黄州上史馆相公》一诗中直接向当局质问:“未甘便葬江鱼腹,敢向台阶请罪名”,而且还写了一篇著名的《三黜赋》,发出了“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的呐喊。《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就是写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它既体现了王禹偁此期的精神世界,也展示了他渐臻化境的散文艺术。整篇文章从文脉上来看,可以分成四个层次。我们先来读它的第一、二个层次。开头三句话为第一层,简要介绍了作小竹楼的缘起,及其地理方位:“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芜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先写取材的方便,体现出黄州的地域特色;再写周边的环境,点出修建小竹楼的空间条件。明人吴纳《文章辨体序说》云:“大抵记者,盖所以备不忘。如记营建,当记月日之久近,工费之多少,主佐之姓名,叙事之后,

-$$.%((/0(%12

楚,文风洗练、言简意赅,用一个波澜不惊的开头为下文的生发蓄势。文章的第二层次转入景物描写:“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寥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助也。”清代古文批评家余诚说此段“景中有人”。文章从大的视野范围落笔,“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寥夐”,用空间的阔大去反衬竹楼之小,二者之间形成视觉上的张力,行文上陡生波澜,一变开头平淡之格。接下来“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从听觉和视觉的交织起笔,用夏、冬两个季节的自然现象作对应。如果不细心阅读,这几句很容易匆匆掠过,实际上这里面隐藏的作者高超的运笔转换技巧,是读者产生审美愉悦的重要原因。从结构上说,由空间的阔大转入时间的延展,使小竹楼原来的三维空间进入一个四维空间中,打开了读者的阅读视野,此其一;从写作技术上而言,从这两句开始,由前面三句的眼前实景描写,转入想象中的虚景描写,实现了景物虚实之间的转换,此其二;“急”、“密”都是主体的视觉经验判断,“瀑布声”“碎玉声”又都是主体的听觉感受,这两句实现了由视觉到听觉、由客观到主观的转换,抒情主体形象由此呼之欲出,此其三。看似简简单单的几个小句子,却隐藏着作者独运之匠心,充分调动了读者的阅读感觉,通过或明或暗的笔法变化,增强读者的阅读美感。再接下去四句写了

略作议论以结之,此为正体。”《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记体文,特别是它的开头,采用古记体文的传统表现形式,短短三句话,把小竹楼的来龙去脉交待得清清楚!

!

%&’&(()

!*+,

鼓琴、咏诗、围棋、投壶四件文人雅事,表面合,把人们的阅读渐渐引向更高的审美体验。上看是描述小竹楼特殊的竹木构造,使这些文接下来作者荡开一笔,“江山之外,但见风帆人喜欢的文娱活动产生更好的音响效果,从而沙鸟、烟云竹树而已”,通过抒情主人公的视能增加参与者的兴致,实际上作者通过渲染想线,再次把阔大的景色收入眼底,这大概也是象中的娱乐场景,拉近了抒情主体与小竹楼的清人余诚所说的“人中有景”。但是此处淡远关系,使这个看似普通的小竹楼,附着了浓郁缥缈的景象与开头的阔大空间并不相同,因为的情感因素,仿佛它不是一个无生命的建筑,它是通过已经出场的抒情主人看过去,“以我而是能帮助主人消除忧愁、形影相吊的朋友。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所看到的景物附作者文笔在由景及人的过程中极尽腾挪转换之着一层难以把握和琢磨的忧郁感,为这篇古体妙,在这一层次的描写中已经做到景中有人、散文平添了一番诗性之美。这使笔者脑海中浮景中有情,情、景、人三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现出《春江花月夜》中“空里流霜不觉飞,汀文章第三个层次是全文的高潮,抒情主人上白沙看不见”的意境,那缕无以名状而无法公由前面的铺垫,终于和小楼一起直面读者摆脱的哀愁,那股无处不在而又无从收拾的忧了。这也是作者集中描写“谪居胜概”的部郁。“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分,清人过珙读罢此文,有一种“飘飘欲仙”月,亦谪居之胜概也”。这几句描写暗含着一的神奇感觉,我们来看看这种阅读体验是怎样个时间流逝的意思,无形之中,把前面那个形成的。此层共有四句话,每句话文势都有一“焚香默坐”的主人公置于一个时间流程中,变。第一句为“公退之暇,披鹤氅衣,戴华阳使所描绘的萧散脱俗的“迁谪之胜”,有了时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销遣世间的厚度,有了“逝者如斯夫”的感慨。“亦虑”,寥寥数笔,刻画了一个潇洒出尘的文士谪居之胜概也”是这一层次的关键句,它既是形象,“公退之暇”点明他的社会身分,抒情对上面所言种种的总结,也为引出下面的对比主人公并不是隐士,而是一个忍受了俗事烦扰铺垫,这样文章才显得水到渠成,没有斧凿之后暂获闲暇的迁谪官员(王禹偁并不喜欢地方痕。此层最后“齐云落星”以下数句,一仍唐上的“俗吏”工作,他的志向还是做一个为皇人笔法,用相类的事物作对比,来反衬或强化帝书写制诰的“词臣”,其诗文中多有表白,自己所描写的对象,同时也拓展了读者的文化此不赘述),“披鹤氅衣,戴华阳巾”,点名视野,把描写事物放到一个更加悠远的历史文他的装束。王禹偁的这身打扮给人以超凡脱俗化背景中。

之感,但他并非刻意为之。多年的贬谪生涯损如果是一篇传统的记体文,上面三层已经害了他的健康,在被贬到黄州前他就因生病而满足文体的需要了,作者通过视觉、听觉、想日见消瘦,所以喜欢穿宽大轻便的道服,并专象等多感调动,为读者建构出一个美好的心灵门写诗感叹自己“老为儒术误,瘦爱道装轻”栖息地。但王禹偁却由此再宕开一笔,借“吾(《病中书事,上集贤钱侍郎》)。接下去我闻竹工云”生成这篇文章的第四层内容,由竹们看到这个主人公“手执《周易》一卷”,工的话语引出竹楼易朽的话题,把读者在上面《周易》是王禹偁最喜爱的书,他自己的诗歌两层刚刚通过阅读构建起来的一个萧散、脱俗多次提到这部书,就连自己文集的名字,他也的诗意栖居之地,拉到残酷的现实面前,使本是“以《周易》筮之”,得到了小畜卦,然后已摇曳多姿的文脉至此又陡生波澜。《周易》据此把自己的文集定名为《小畜集》。“焚香有“风行水上”之“涣”卦,北宋苏洵、苏轼

默坐,销遣世虑”,一切重归于静寂,万籁无都对这一卦所包含的文学思想作了阐述,笔者声、物我合一,使人心灵随着缕冉冉升起的香认为《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恰也体现了这种高烟,获得一次抚慰与洗礼。这里的“静寂”又超的写作技巧。第四层这突转的一笔,虽然只遥遥与上一层次的各种“音响”相对,动静结

是几句普通的建材介绍,但它正如那行于水上

,-./’!*!((0

!

!!

%&’$

之风,使文章由虚入实,由化外空境入世间苦境。作者紧随着这股神来之“风”,用短短四十一个字,道尽自己四年来两为翰林、三治外郡的人生巨大变故,言简意丰,在平淡的叙述中压抑着巨大的愤慨,颇得“春秋笔法”之义。最后作者发出喟然长叹:“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这句话表面上有一些牢骚之意,而且考之王禹偁创作于此期的诗文,内心中确实激荡着一股不平之气,用这样的句子向自己不公平的命运发出呐喊,或许正是此公的初衷,我们甚至可从这一语义群一头一尾两个有关语气词汇“噫”和“乎”,读出他此刻心中的愤懑。但是文章一旦完成,进入传播环节,读者会对它进行多种向度的解读,从而使其艺术价值更加隽永。抛开王禹偁一人之宦海经历不谈,这段话实际上引出了人生的一个终极话题,那就是美好是否能够永恒,把读者由眼前之景之思,带入到一个博大的人生思索上去。这种对宇宙、生命的思索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的李白,到长吟“不知江月待何人”的张若虚;从空悲“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刘希夷,到感叹“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晏殊,都曾面对时光的流逝,进行过这样的沉思。特别是王禹偁的忠实“粉丝”苏轼(他曾为自己没有机会为王禹偁“执鞭”而深感遗憾),更是把这种对人生美好的难以把握的情感,用他的生花妙笔发挥到极致,他那“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诗句,表达了对人生流逝、好景难常在的感叹;宋人蔡正孙还从苏轼诗集中读到“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雪里盛开知有意,明年开后更谁看”等表达类似情感的诗句,并慧眼独具地指出苏轼这些诗句与王禹偁“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在阅读审美体验上的共同性:“噫!好景不常,盛事难再,读此语则令人有岁月飘(《忽之感云。”诗林广记后集》卷三)最后三

-$$.%((/0(%12

者收发自如、出神入化的文字表现功力。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是一篇比较典型的记体文。晚唐五代至宋初,重骈风气占领文坛主流,作者能如此成功地运用古体进行散文创作,要得益于宋初诸贤包括王禹偁自己对古文的大力推扬。这篇文章语言风格上古朴简雅,体现了宋初古文创作的最高水平。而且我们可以从中很清楚地看到作者在文体上所做的革新努力。比较此文和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优劣,曾经是宋元文人的一个热门话题。北宋王安石认为这篇文章胜过《醉翁亭记》,黄庭坚认同王安石的观点,并指出此文在“体制”方面比《醉翁亭记》更加值得称道。可到了金人王若虚和南宋人陈鹄那里,他们却从文章的艺术价值出发,得出与王安石、黄庭坚相反的结论。后来还有不少文人也加入了这个讨论,一时间议论纷纭,促进了文人们对“体制”和“审美”的思考。笔者认为,这两篇文章都是北宋迁谪文学中的精品,在艺术风格上各有千秋。它们又恰恰处在北宋散文革新两个转捩点,《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是北宋初年散文革新的重要成果,作者一扫晚唐五代以来的记体文中形式主义之风,完成了对古典文体、文风上的回归,并且创新性地增强议论内容,开宋代记体文重议论的风气之先,其在北宋散文革新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进行“破体为文”的创作实践,把赋的创作方法引入记体文,打破文体藩篱,使人们更多地关注散文中的审美元素,从而在中国散文思想史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两篇文章各有千秋,它们都是北宋散文革新历程中的标志性作品。

3责任编辑:古卫红4

附: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5宋6王禹黤

句话“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余诚说文章“末以斯楼不朽结,到底还他个记体”。经过一番议论与阐发,此文又回归到记体文的“体制”上去,表现出作!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芜秽,因

!*+,

!

重逢夜话通于禅境

———崔涂《长安逢江南僧》赏析

面,禅味隐约,颇有神韵。

孤云无定踪,忽到又相逢。“孤云无定踪,忽到又相逢。”首联点说尽天涯事,听残上国钟。题,由相逢之前说到相逢之际。本来,你我各问人寻寺僻,乞食过街慵。自都像孤云一样,到处漂移,居无定所,谁忆到曾栖处,开门对数峰。

知,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忽然就走到了———崔涂《长安逢江南僧》

一起,你瞧,我们今天又见面了。短短的两句,蕴含三层意思:这是一次重逢;上次分手崔涂,字礼山,生卒年不详,睦州桐庐是因为漂泊无定;这次重逢毫无思想准备,纯1今属浙江2人,光启四年13332进士及第。昭属意外。人生难以预料的离合聚散,更迭变化宗天复初,尚在世。遭逢乱世,漂泊失意,其的悲喜心境,尽浓缩于字里行间。云之为物,诗多怀乡、送别、羁旅之作。工写景述怀,羁总是漂浮在高高的天空,无依无傍,亦无牵无愁别恨,情调较低沉。然意境深婉,多有佳挂,任意东西,所以,古诗中常常用来比喻人句。如《孤雁》:“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生的聚散无常。李白《送友人》云:“浮云游随。”《春夕旅怀》:4蝴蝶梦中家万里,杜子意,落日故人情。”形容游子漂泊无定的人鹃枝上月三更。4的确脍炙人口。崔涂一生飘生状态。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云:零,足迹遍及巴蜀、吴楚、中原、秦陇,多与“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形象地描绘出僧道交往,僧俗之友情真挚。这首诗,生动地人生的离散犹如浮云般飘忽难聚。此诗的“孤纪录了崔涂漂泊长安时期与僧人交往的情景,云”一词,主观情味更甚于“浮云”,“孤”艺术地再现了诗人与江南僧重逢话旧的感人场字写出了二人形单影只的凄凉况味,引发出两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濑,幽阒寥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助也。公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

退之暇,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一卷,焚香默坐,销遣世虑。江山之外,但见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

斯楼之不朽也。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0

!!

!!

%&’$


相关文章

  •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案及赏析
  • 作者简介        王禹偁(chēng)(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遇事敢言,因此屡遭贬谪.他是北宋初期首先起来反对唐末以来浮靡文风的优秀作家之一,诗文风 ...查看


  • 黄冈竹楼记
  • 黄冈竹楼记 古代文化 1223 1447 黄冈竹楼记 王禹偁 [小传] 王禹偁(954-1001年),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政治家.文学家.北宋改革派的先驱.倡导古文运动的旗手,他的政治活动和诗文创作都体现着关心人民疾苦.注重国 ...查看


  • 韩愈对宋初文坛的影响
  • 摘要:宋初骈文复兴,文风浮靡,古文创作日益衰落,惟有以柳开.王禹�为代表的古文家极力推崇韩愈,以韩愈之文作为标榜的对象,在北宋初期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举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韩愈:宋初: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查看


  • 200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湖南卷)
  • 200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湖南卷) 说明: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湖南衡阳市第二十六中学谢才美高维张琴曾文瑜 第I 卷(选择题,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 ...查看


  • 江苏省徐州市2015年初中语文毕业升学模拟考试试题(四)
  • 徐州市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语文 模拟试题(四) (试卷满分14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积累与运用(25分) 1.古诗文默写.(10分) (1) ,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王湾) (2) ,恨别鸟惊心.(< ...查看


  • 语文八上文言文复习00
  • <桃花源记>主旨: 文章描以武陵渔人进出(探访)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 ...查看


  • 谈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唯一的一篇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是年王安石33岁,任舒州(治所在今安徽安庆)通判. 宋代写山水一类"记"的文章不少,知名的有王禹�的<黄岗竹楼记>.范仲淹的 ...查看


  • 定风波(A)
  • 定风波 教学目标: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2.掌握鉴赏诗词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3.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鉴赏诗词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赏析感受苏轼旷达的人生境界,学习其面对风雨的人生态度. 一. 导入 ...查看


  • [黄州快哉亭记]知识整理
  • <黄州快哉亭记> 知识整理全攻略 常识: 苏辙,字子由,四川眉山人.筑室于颍滨,自号颍滨遗老. 苏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被并称为"三苏".著有<栾城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