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景与情的几种关系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品味这句话的含意,不外两点:一是一切景物必然引起作者情感的波动,进而施诸文字,形成景语;二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景与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古代诗歌是这样,现当代诗歌也是这样。现以中国古代诗歌为例简略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情景交融,是古代诗歌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实不可离。”人生活在尘世间,就是生活在“景”中,春夏秋冬,雨雪风云,山水草木,花鸟鱼虫……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情感。秋风肃杀,寒霜凝冽,万物凋零,树叶纷落,常常使人抑郁悲戚;春风和煦,草长莺飞,百花盛开,翠柳依依,又常使人心旷神怡。付诸笔端,岂不就是动人的情语?

景是客体,外界之景作用于人的感官,就会触发人的联想,所谓“触景生情”。诗中的景物,都是为抒发情感服务的。人事不同,景色不同,时世不同,情感当然不会相同。即使面对同一个景色,由于环境不同,遭遇不同,生出的情也大不相同。同样是咏春,身任治世太守的白居易欣赏的,是西湖早春,“莺争暖树”,“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派生机,诗人“行不足”,欣悦无比。而身逢乱世的杜甫看到的,却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片凄凉,以至见花流泪,闻鸟惊心,因为他思乡念亲,忧国忧民,肝肠摧断。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更是怕见春色,每日“以泪洗面”,“触目愁肠断”,吟出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悲歌。景物无意人多情,触景生情,景因人异,千古斯然。

景物与感情的密切关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以景衬情。以景衬情又可分正衬、反衬。正衬、反衬又各有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乐”景正衬“乐”情。还是看大家熟悉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抒发对春行钱塘湖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中间两联写春鸟和花草的生机、情趣,即是为抒发后文“最爱”之情作铺垫衬托。这里,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在白居易的笔下是和谐统一的。李白《丹阳湖》中“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的景象,再现了清风送爽、水天相接、浩瀚无垠的雄奇风光,刻画出鸟飞鱼肥、轻舟摇曳、菱歌悠扬的动人场景,这种清幽闲静的乐景反映的是诗人闲适舒畅、与自然相和谐的快乐之情。

第二种情形,“哀”景正衬“哀”情。用凄凉之景来渲染凄凉的气氛,烘托哀伤的情绪。例如李白的《横江词》描绘的是“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的“恶”景,写出社会环境的险恶,于是诗人发出“如此风波不可行”的高呼。这正是当时社会对李白的摧残,在诗人心灵中借助景物而折射出来的哀情。再看他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全诗集中表达对朋友杜甫的思念之苦。第二句“高卧”表明诗人的孤独郁闷、百无聊赖;“古树”、“日夕”、“秋声”之哀景渲染了主人公的伤老凄苦的哀情。白居易写《李白墓》时,拜谒“采石江边李白坟”,见到的是“绕田无限草连云”,面对“荒垄”、“渚苹溪藻”,想到“曾有惊天动地文”的李白“诗人多薄命”,情不自禁,长叹“大雅遗风已不闻”。这样的例子很多。

第三种情形,“乐”景反衬“哀”情。这可以说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传统。古人曾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下面以三首诗为例作简要分析。先看杜甫的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的景是美好的春景,可是后两句的情又是伤感的怀乡之情。前面的美景就是为反衬后面的伤感之情服务的。全诗的中心恰恰是后两句。再看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三、四句虽然写到了芳树之花和春山之鸟,然而是不是要表达赏春之喜呢?不是,因为花是“自落”,鸟是“空啼”。“自”和“空”强烈表达出美景无人欣赏的孤寂和失落。王安石《白纻山》描写的是“浮云卷晴明”、“峰峦张锦绣”的美景,但因为诗人“残年苦局束,往事嗟摧怀”,最终发出“歌舞不可求,桓公井空在”的悲叹。

第四种情形,“哀”景反衬“乐”情。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请看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环境条件和紧张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坚强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全然不见悲哀,而是用来反衬酣战、壮烈的豪放之情的。

第二类,以景喻情。借助比兴,抓住景物和情感世界的相似之处,赋予景物某种特定的内涵,传递出主人公在特殊环境下的情感信息。如杜甫的《江汉》中“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这里所写的“落日”、“秋风”不是实景,而是用来作比喻,形容诗人晚年境况,表现诗人虽年岁已高、身处逆境,却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突出其积极进取的精神。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首、颔二联中“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也是以景喻情,诗句极其精炼的概述自己困苦多厄的一生:由明经而入仕,因“勤王”而孤军奋战,结果独木难支,南宋江山被元军蹂躏得支离破碎,宛如风中的柳絮;自己辗转各地,妻儿被俘,身世凄凉,恰似雨打的浮萍。从而深刻表达了为国家命运而忧虑不安的苦痛心情,以及深感作为后死者责任的艰巨,集中凸现出他的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气节。这种以景喻情的手法由来已久,早在《诗经》、《楚辞》中就广为运用。后来者继承这一传统,因此以景喻情的方法在诗歌中得到非常普遍的运用,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白的《静夜思》、《送友人》、《望庐山瀑布》等诗篇都是以景喻情的典范。

第三类,以景拟情。诗歌中“景”和“情”在许多场合是相伴相生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可有些时候诗人却故意隐去能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而是融情入景,情感先行,在创作时运用比拟的手法,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述的景物之中,使所描述的景物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生动形象的意境。这时“情”“景”合而为一,“景”代替诗人表达感情,“情”渗透在“景”中,读者必须准确领会所状之景,才能理解诗中的情感。高明的诗人总能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含蓄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把蜡烛的油说成“泪”,表明了对蜡烛的同情和赞赏,不仅用词新颖、形象,而且浸透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既缠绵沉痛,又坚贞不渝。五代南唐中主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这里的“愁”和“憔悴”,就是拟人,赋予“西风”、“菡萏”以人的感情色彩,写出了一国之君在国家面临灭亡危险的时候却无能为力的不尽哀愁。再看宋代另一诗人刘攽的七绝《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这首诗可谓处处借景物表现情感,说绿树“昼梦”,南风“偷开门户”、“翻书”,都采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对天晴的期盼以及终于入晴的愉悦感,尤其是“南风”,动作那么顽皮,就像是一位老朋友,给人一种亲切感,诗人对他充满喜悦之情。

第四类,以景显情。赋予笔底景物特定意向,做到情和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单纯写情,离开了景的烘托,诗歌又会显得突兀、不自然,缺少形象性和含蓄美。抽去感情,孤立写景,诗歌就会失去灵性与感染力,从而失去灵魂和生命。情景相谐,心物融合,才能创造出意境浑成的佳作。请看曹操的《观沧海》里写景的句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借景物描写表现了这位杰出人物的政治抱负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展示了他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和包容一切的博广胸襟。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最后一句“枫叶落纷纷”,通过简练的景物描写,卒章显志,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和苦闷:同样富于才情和抱负,为什么自己始终却难觅知音!王维的《使至塞上》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运用简笔勾勒出极为空阔壮丽的塞外风光,反映出唐帝国幅员广大、声威远震的情景,再现了诗人亲见的戍边将士戎马倥偬的征战生活。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采用白描手法勾勒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淡雅的环境,勾勒出翁媪及其三子的形象和生活画面,表达了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审美情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散曲家马致远也深谙以景显情之道。其小令《天净沙·秋思》构思巧妙,匠心独运,前三句平列九种景物,每句各写三种景物,九种景物有机连缀,形成一幅萧瑟苍凉的暮秋旅行图,意境极为深远。

一般来说,以景显情,景与情的格调是一致的。但也有特殊情形,比如,景物表面上破败萧条,似乎是借以表达伤感之情,而实际上却相反,由于诗人特殊的身份和审美取向,对此却非常欣赏和得意,显示恬静闲适之情。在陶渊明、王维这类喜欢归隐田园的诗人眼里,质朴、清静的农家田园风光远远胜于繁华热闹的都市。王维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写道:“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乍一看,有人可能会为这位老者的孤独和无所作为而伤感,而实际上绝非如此,因为前两句写人,塑造了一个意态安闲的老者形象;后两句写景,营造出一个恬静闲适的意境。我们万不可不顾及诗人个体境况,孤立片面地去理解诗中的意象。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秋高气爽,黄花遍地,枫林红叶,雁阵壮阔,这该是一幅大好秋景图,但在莺莺眼中,却是那样的凄惨、萧瑟、荒凉,所有景物笼罩在伤感的泪花之中。作者依托景物,以景显情,将主人公的离别之愁渲染到了极致,哀怨之情附着于景,情是那样的真切、具体、形象,而且做到了无一物不传情。

第五类,以景征情。“征”即象征,也即借某种具体而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抽象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如虞世南的五绝《蝉》,前二句“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因为“垂绥”之蝉的头部所伸出的触须,其形状好似古代官员乌纱上下垂的冠缨,象征意义是明显的。所以后二句“居高身自远,非是藉秋风”就蕴含深刻:立身品格高洁的人,无需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现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司马札《宫怨》:“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这首诗题为“宫怨”,却没有出现宫女的形象,而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宫苑景物和环境气氛的描写,烘托、暗示出宫女的愁怨之情。通篇全从景物着笔,托意深微,用具体可感的景物暗写宫女的命运,含蓄蕴藉,意境深婉,别具一格。

景物的象征意义一般是固定的,如“岁寒三友”,松柏象征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竹象征正直不折的气节,梅象征坚强不屈的意志;再如,菊象征不畏风霜,杏象征幸福,桃象征长寿,牡丹象征富贵,荷花象征清白,折桂象征荣耀;又如,桃李代表门生,垂柳表示依恋,霜雪代指形势残酷。当然也有人另创新意,自当别论。

诗歌都是言志抒情的。李白彩绘天姥山的仙境,以云君降临、虎鸾欢迎寄托了对美好社会的憧憬,对现实世界的贬斥;鲁迅先生沉吟“风雨如磐暗故园”,抒发的是拯救中华的宏愿;毛泽东歌颂“北国风光”、“江山如此多娇”,激扬的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革命豪情。在这些大家的笔下,一切景物都是有情有意的,与诗人休戚相关。他们能够与景物交谈,凭藉景物抒情达意,把这种情意传给读者,把人们引入神奇绝妙的景物世界、丰富多变的情感天地。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品味这句话的含意,不外两点:一是一切景物必然引起作者情感的波动,进而施诸文字,形成景语;二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景与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古代诗歌是这样,现当代诗歌也是这样。现以中国古代诗歌为例简略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情景交融,是古代诗歌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实不可离。”人生活在尘世间,就是生活在“景”中,春夏秋冬,雨雪风云,山水草木,花鸟鱼虫……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情感。秋风肃杀,寒霜凝冽,万物凋零,树叶纷落,常常使人抑郁悲戚;春风和煦,草长莺飞,百花盛开,翠柳依依,又常使人心旷神怡。付诸笔端,岂不就是动人的情语?

景是客体,外界之景作用于人的感官,就会触发人的联想,所谓“触景生情”。诗中的景物,都是为抒发情感服务的。人事不同,景色不同,时世不同,情感当然不会相同。即使面对同一个景色,由于环境不同,遭遇不同,生出的情也大不相同。同样是咏春,身任治世太守的白居易欣赏的,是西湖早春,“莺争暖树”,“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派生机,诗人“行不足”,欣悦无比。而身逢乱世的杜甫看到的,却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片凄凉,以至见花流泪,闻鸟惊心,因为他思乡念亲,忧国忧民,肝肠摧断。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更是怕见春色,每日“以泪洗面”,“触目愁肠断”,吟出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悲歌。景物无意人多情,触景生情,景因人异,千古斯然。

景物与感情的密切关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以景衬情。以景衬情又可分正衬、反衬。正衬、反衬又各有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乐”景正衬“乐”情。还是看大家熟悉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抒发对春行钱塘湖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中间两联写春鸟和花草的生机、情趣,即是为抒发后文“最爱”之情作铺垫衬托。这里,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在白居易的笔下是和谐统一的。李白《丹阳湖》中“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的景象,再现了清风送爽、水天相接、浩瀚无垠的雄奇风光,刻画出鸟飞鱼肥、轻舟摇曳、菱歌悠扬的动人场景,这种清幽闲静的乐景反映的是诗人闲适舒畅、与自然相和谐的快乐之情。

第二种情形,“哀”景正衬“哀”情。用凄凉之景来渲染凄凉的气氛,烘托哀伤的情绪。例如李白的《横江词》描绘的是“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的“恶”景,写出社会环境的险恶,于是诗人发出“如此风波不可行”的高呼。这正是当时社会对李白的摧残,在诗人心灵中借助景物而折射出来的哀情。再看他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全诗集中表达对朋友杜甫的思念之苦。第二句“高卧”表明诗人的孤独郁闷、百无聊赖;“古树”、“日夕”、“秋声”之哀景渲染了主人公的伤老凄苦的哀情。白居易写《李白墓》时,拜谒“采石江边李白坟”,见到的是“绕田无限草连云”,面对“荒垄”、“渚苹溪藻”,想到“曾有惊天动地文”的李白“诗人多薄命”,情不自禁,长叹“大雅遗风已不闻”。这样的例子很多。

第三种情形,“乐”景反衬“哀”情。这可以说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传统。古人曾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下面以三首诗为例作简要分析。先看杜甫的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的景是美好的春景,可是后两句的情又是伤感的怀乡之情。前面的美景就是为反衬后面的伤感之情服务的。全诗的中心恰恰是后两句。再看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三、四句虽然写到了芳树之花和春山之鸟,然而是不是要表达赏春之喜呢?不是,因为花是“自落”,鸟是“空啼”。“自”和“空”强烈表达出美景无人欣赏的孤寂和失落。王安石《白纻山》描写的是“浮云卷晴明”、“峰峦张锦绣”的美景,但因为诗人“残年苦局束,往事嗟摧怀”,最终发出“歌舞不可求,桓公井空在”的悲叹。

第四种情形,“哀”景反衬“乐”情。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请看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环境条件和紧张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坚强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全然不见悲哀,而是用来反衬酣战、壮烈的豪放之情的。

第二类,以景喻情。借助比兴,抓住景物和情感世界的相似之处,赋予景物某种特定的内涵,传递出主人公在特殊环境下的情感信息。如杜甫的《江汉》中“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这里所写的“落日”、“秋风”不是实景,而是用来作比喻,形容诗人晚年境况,表现诗人虽年岁已高、身处逆境,却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突出其积极进取的精神。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首、颔二联中“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也是以景喻情,诗句极其精炼的概述自己困苦多厄的一生:由明经而入仕,因“勤王”而孤军奋战,结果独木难支,南宋江山被元军蹂躏得支离破碎,宛如风中的柳絮;自己辗转各地,妻儿被俘,身世凄凉,恰似雨打的浮萍。从而深刻表达了为国家命运而忧虑不安的苦痛心情,以及深感作为后死者责任的艰巨,集中凸现出他的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气节。这种以景喻情的手法由来已久,早在《诗经》、《楚辞》中就广为运用。后来者继承这一传统,因此以景喻情的方法在诗歌中得到非常普遍的运用,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白的《静夜思》、《送友人》、《望庐山瀑布》等诗篇都是以景喻情的典范。

第三类,以景拟情。诗歌中“景”和“情”在许多场合是相伴相生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可有些时候诗人却故意隐去能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而是融情入景,情感先行,在创作时运用比拟的手法,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述的景物之中,使所描述的景物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生动形象的意境。这时“情”“景”合而为一,“景”代替诗人表达感情,“情”渗透在“景”中,读者必须准确领会所状之景,才能理解诗中的情感。高明的诗人总能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含蓄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把蜡烛的油说成“泪”,表明了对蜡烛的同情和赞赏,不仅用词新颖、形象,而且浸透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既缠绵沉痛,又坚贞不渝。五代南唐中主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这里的“愁”和“憔悴”,就是拟人,赋予“西风”、“菡萏”以人的感情色彩,写出了一国之君在国家面临灭亡危险的时候却无能为力的不尽哀愁。再看宋代另一诗人刘攽的七绝《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这首诗可谓处处借景物表现情感,说绿树“昼梦”,南风“偷开门户”、“翻书”,都采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对天晴的期盼以及终于入晴的愉悦感,尤其是“南风”,动作那么顽皮,就像是一位老朋友,给人一种亲切感,诗人对他充满喜悦之情。

第四类,以景显情。赋予笔底景物特定意向,做到情和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单纯写情,离开了景的烘托,诗歌又会显得突兀、不自然,缺少形象性和含蓄美。抽去感情,孤立写景,诗歌就会失去灵性与感染力,从而失去灵魂和生命。情景相谐,心物融合,才能创造出意境浑成的佳作。请看曹操的《观沧海》里写景的句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借景物描写表现了这位杰出人物的政治抱负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展示了他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和包容一切的博广胸襟。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最后一句“枫叶落纷纷”,通过简练的景物描写,卒章显志,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和苦闷:同样富于才情和抱负,为什么自己始终却难觅知音!王维的《使至塞上》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运用简笔勾勒出极为空阔壮丽的塞外风光,反映出唐帝国幅员广大、声威远震的情景,再现了诗人亲见的戍边将士戎马倥偬的征战生活。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采用白描手法勾勒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淡雅的环境,勾勒出翁媪及其三子的形象和生活画面,表达了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审美情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散曲家马致远也深谙以景显情之道。其小令《天净沙·秋思》构思巧妙,匠心独运,前三句平列九种景物,每句各写三种景物,九种景物有机连缀,形成一幅萧瑟苍凉的暮秋旅行图,意境极为深远。

一般来说,以景显情,景与情的格调是一致的。但也有特殊情形,比如,景物表面上破败萧条,似乎是借以表达伤感之情,而实际上却相反,由于诗人特殊的身份和审美取向,对此却非常欣赏和得意,显示恬静闲适之情。在陶渊明、王维这类喜欢归隐田园的诗人眼里,质朴、清静的农家田园风光远远胜于繁华热闹的都市。王维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写道:“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乍一看,有人可能会为这位老者的孤独和无所作为而伤感,而实际上绝非如此,因为前两句写人,塑造了一个意态安闲的老者形象;后两句写景,营造出一个恬静闲适的意境。我们万不可不顾及诗人个体境况,孤立片面地去理解诗中的意象。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秋高气爽,黄花遍地,枫林红叶,雁阵壮阔,这该是一幅大好秋景图,但在莺莺眼中,却是那样的凄惨、萧瑟、荒凉,所有景物笼罩在伤感的泪花之中。作者依托景物,以景显情,将主人公的离别之愁渲染到了极致,哀怨之情附着于景,情是那样的真切、具体、形象,而且做到了无一物不传情。

第五类,以景征情。“征”即象征,也即借某种具体而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抽象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如虞世南的五绝《蝉》,前二句“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因为“垂绥”之蝉的头部所伸出的触须,其形状好似古代官员乌纱上下垂的冠缨,象征意义是明显的。所以后二句“居高身自远,非是藉秋风”就蕴含深刻:立身品格高洁的人,无需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现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司马札《宫怨》:“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这首诗题为“宫怨”,却没有出现宫女的形象,而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宫苑景物和环境气氛的描写,烘托、暗示出宫女的愁怨之情。通篇全从景物着笔,托意深微,用具体可感的景物暗写宫女的命运,含蓄蕴藉,意境深婉,别具一格。

景物的象征意义一般是固定的,如“岁寒三友”,松柏象征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竹象征正直不折的气节,梅象征坚强不屈的意志;再如,菊象征不畏风霜,杏象征幸福,桃象征长寿,牡丹象征富贵,荷花象征清白,折桂象征荣耀;又如,桃李代表门生,垂柳表示依恋,霜雪代指形势残酷。当然也有人另创新意,自当别论。

诗歌都是言志抒情的。李白彩绘天姥山的仙境,以云君降临、虎鸾欢迎寄托了对美好社会的憧憬,对现实世界的贬斥;鲁迅先生沉吟“风雨如磐暗故园”,抒发的是拯救中华的宏愿;毛泽东歌颂“北国风光”、“江山如此多娇”,激扬的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革命豪情。在这些大家的笔下,一切景物都是有情有意的,与诗人休戚相关。他们能够与景物交谈,凭藉景物抒情达意,把这种情意传给读者,把人们引入神奇绝妙的景物世界、丰富多变的情感天地。


相关文章

  • _天净沙_秋思_九种英译文意境的传达
  • 学★★理★★论TheoryResearch <天净沙·秋思>九种英译文意境的传达 徐琴 (巢湖学院外语系,安徽巢湖238000) 摘在古诗英译这个特殊的世界里,意境的传达向来是古诗英译者所追求的.通过对意境的定义,对马致远的&l ...查看


  • 扬州慢公开课教案
  • 导入:齐读<菩萨蛮> 江南人美.物美.风光美.所以"人 人都道江南好".扬州地处江南,是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 都之誉.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 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 下扬州 ...查看


  •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
  • 导学案 高二语文选修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春江花月夜(教师) [学习目标]1.赏析诗歌的景.情.理,提高理解诗歌的能力.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重点难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 ...查看


  • 房地产销售的业务流程
  • 大名县中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房地产销售的业务流程 第一节 一.客户的来源渠道 要想把房子销售出去,首先要寻找到有效的客户.客户的来源有 许多渠道,如:咨询电话.房地产展会.现场接待.促销活动.上门 拜访.朋友介绍等. 客户大多通过开发商在 ...查看


  • 黑板报花边:远景刻画和中景刻画
  • 远景刻画.在风景画里,远景一般指的是天空和与之相接(在地平线处)的景物.比如远处的群山.一望无际的大海深处.天空中的云彩等,也指画面在透视中显得最靠里的景物.刻画远景要注意色彩的"空气透视 "也就是说远处的景物在刻画时, ...查看


  • 这个世界需要的是金钱和智慧
  • 上海大学 学年 季学期试卷 研究生课程考试论文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课程名称: 编导(三)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论文题目: 这个世界需要的是金钱和智慧 ...查看


  • 四.[春之古韵]教案
  • [六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 四.春之古韵 [课型]讲读 [教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想象.联想和对比等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吟诵.朗读,展开联想等方式,欣赏诗人在诗中所创设的春之景. 3.情感态度 ...查看


  • 任真自得-陶渊明
  • 任真自得-陶渊明 汉语言121班孙春梅2012061117 摘要:东晋后的数十年间,玄言诗占据诗坛.直到陶渊明的出现,他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题材,把"恬淡自然"的艺术风格发挥到极致,使诗歌内容更显生机,而他"颖脱 ...查看


  • 景别的划分和对表现影片的作用
  • 景别的分类有: (l)大远景.它是摄影机与拍摄对象景距最远的镜头,视野辽阔,能开阔地展示空间,画面上占主体的是大范围的环境,一般没有人物,有人物出现也占画面很小比例.常常用以介绍总体环晓,表现浩大的场面,渲染一定的氛围.这类镜头有时常常高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