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天净沙_秋思_九种英译文意境的传达

学★★理★★论TheoryResearch

《天净沙·秋思》九种英译文意境的传达

徐琴

(巢湖学院外语系,安徽巢湖238000)

摘在古诗英译这个特殊的世界里,意境的传达向来是古诗英译者所追求的。通过对意境的定义,对马致远的《天净要:

·秋思》一诗九种英译文进行比较,探讨古诗英译意境的传达问题。沙

;天净沙古诗英译;意境《·秋思》关键词:

H059中图分类号:A文献标志码:1002-2589(2011)10-0156-02文章编号:

一、意境的定义及表现方式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指出:诗就是在翻译中丧

失掉的东西(Poemiswhatgetslostintranslation)。诗在翻译

中究竟失去了什么?周方珠先生在其所著《翻译多元论》中

指出诗在翻译中失掉了:结构形式;音韵、节奏;意境、风

他认为“诗的意境集中体现在其意象性、视觉性和空灵格。

感等特点上,这便是诗的风格。失去了结构形式,改变了音

因此,前两点的丧失自然会导致原韵节奏,便无风格可言。

[1]39诗意境的流失和风格的改变。”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最大一首咏写秋天景物的小令,它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被时代文人誉为“秋思之祖”,是脍炙人口,历代传诵的名篇。从其诗境美的创意上看,首先,该诗具有诗中有画的视觉美:该诗具有很强的视觉空间感,有近景:枯藤、老树、昏鸦;有中景:小桥、流水、人家;有远景:夕阳西下;有特写景:古道、西风、瘦马;有全景:人在天涯。诗人由近景到中景,又由中景转到特写景,再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写远景,最后一句全景“人在天涯”将各个画面联系为一个整体,构成一幅游子天涯流浪图,让读者感觉镜头在逐步推远,直到淡出。该诗

有着极为鲜明的时空层次感,意象组接有序,空间方位感、

立体感鲜明,以近景、特写景强化了视觉冲击力,给人一种

诗中有画的美感。再看画面的着色效果,诗境的绘画美也

包括色彩效果,一般来说,要有色彩基调,以便寄寓某种情

感基调。该诗是以灰色的基调统领全诗的。诗中没有一个

明显表示色彩的字词,但都能体现出或浓或淡的灰色。整

首诗的画面就像古代文人的一幅水墨山水画。诗人正是通

过这幅水墨山水图,既写出了秋景的满目苍凉感,又衬托

出游子远行在外的悲凉境遇。此外,诗境的创作同样要动

静结合,静景形成背景氛围或情感基调,动景显示活力生

昏鸦、流水、西风,还有三处富机。该诗有三处明显的动景:

有动感的意象:瘦马、夕阳西下、人在天涯。从整体来看,动

景多于静景,既写出了秋天西风凛冽的景象,又显示出游

子在外远行的疲惫境况,还能以诗境的流动感暗示天涯游

子律动的心情。所以,诗境具有灵动之美,也富有情感变动

的寓意功能。其次,该诗具有情景交融的意蕴美:从其立意

或主题上看,该诗借秋景写天涯游子的思归之情,不仅融

入了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而且立意高远。从诗境中情与限度地再现原诗的意境,则是古诗英译工作者们历来所追求的。那么,到底何为意境呢?司空图在其《司空表圣文·与极浦书》有言:“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2]哉!”我们不妨这样定义意境:于诗人,意境是他通过景的意象和特殊的艺术手段创造一个世界来表情达意;于读者,意境是他们置身于诗人创造的世界中,领略、感知诗人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引发自己心中的情,从而跟诗人产生共鸣。这样,对于译者来说,他在将古诗译成英语时就有了两个任务:首先,他要以原文读者的身份领略原诗所传达出来他在的意境,力求与原诗的作者达成情感上的共振。其次,尽量忠实原诗的基础上,却要将这种无以言表的意境通过另一种文字再现给该语言的读者,让他也能置身其中,接受意象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音、形、意三者的完美结合构成了诗歌的意境,译者也应当尽力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为译语读者传造一个美的世界,任其去领略去感知。二、原诗意境的解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朝散曲中的杰作。这是

156

2011-03-03收稿日期:1。

WenHuaYanJiu☆文化研究☆

景的契合程度上看,诗的妙境要做到情中有景,景中含情,象。而SherwinS.S.Fu,WayneSchlepp,Wai-limYip,赵甄陶,情景合一。该诗前四句写景,最后一句抒情,景语和情语兼周方珠,叶维廉的译本在形式上均贴近原文文本框架,前容,真正达到了情景妙合无垠的境界。诗中意象的情感色三句都是对一连串意象的罗列。Sherwein的译文单纯追求彩是统一的,且富有变化。首句用“枯藤”“,老树”表秋天的形似,没有做到韵脚的翻译,令读者觉得不像古诗。Schlepp落寞景象,点明季节,又用“昏鸦”点明时间,且激发思归之的译文选词古朴,句式自然,最大限度给译入语读者留下情。第二句用理想化的美好意象引发游子思家之念,且与解读空间。文殊(1989:332)对Schlepp的译文风格是如此第一、三句形成对比与反衬关系,强化游子的无家可归之评论的:“文字上,以名词及其附饰语,互有关联又很疏散情。第三句进一步表现游子的悲凉境遇。第四句用时间意地构成一幅静态画面。译者故意不用定式谓语,通篇不用象“夕阳西下”激发游子思归之情。第五句终于迸发出按捺英文句子形式,有含原作情味处,代表一种译风。”[4]赵译节不住的思归之情。整首诗的意象所体现出的情感色调既集奏明快、韵脚和谐、结构紧凑,只是各个意象的罗列并没有中、典型又富有变化。情脉意脉律动变化贯通一气,真正达原诗中那种抑扬顿挫的效果。

到了“情景妙合无垠”的意境美。法国诗人瓦莱里在其《诗与抽象思维》中指出“诗是一

三、译诗意境传达的效果种语言的艺术”。诗歌创作强调的是“不著一字,尽得风马致远的这首28个字的元曲小令,通篇只见一个动词,流”;音乐创作妙在“此处无声胜有声”;书法则贵在“计白其余全由12个名词铺陈成就。句式大胆激进,效果奇异,倾倒以当黑”,奇趣乃出,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是为至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作者以凝练的笔法,苍凉的情调,富有美。这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至美只有在模糊的意境中诗意的图景,烘托出天涯游子、失意文人倦于漂泊的思乡之才能意会。汉语灵活的意合结构和相对模糊的数的概念使情。要将这样一首高度凝练隽永的古诗译成英文,并最大限度诗化的语言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可塑性,为读者提供了自由地保持或再现原作的意境与神韵,绝非易事。但不知难而退,的观、感和解读的空间。因此,要将原诗意境完全传达出来对此诗进行尝试的中外译者大有人在。笔者分析比较了9种实为不易。任何译作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译文,试图探讨各自对原诗意境传达的效果。下,译者对其所面向的译语读者的文化心态、接受习惯、阅

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则最能体现中国文学意读情趣、文学水平等进行假设后创作出来的,都有其适用合特点。前三行的9个名词意象之间没有任何连接词,完性和针对性,因为无所谓哪个译文好,哪个译文不好,对同全是独立的排列组合,景物和景物之间是一种若即若离的一作品的不同译文,我们不能以简单的好或坏,对或错来未定关系。意合句法结构的灵活性在这首散曲中体现得淋加以评价。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是合理的”。漓尽致,读者因此获得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然而,丁祖馨四、结语

&BurtonRaffel,翁显良以及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均不同程度关于意境的创造,有人认为它来源于情与景的结合,也地消解了原作的模糊性,使其未定点具体化了,原诗中隐有人认为完整连续的空间性是意境的基础,而情绪的弥漫性的内容在译文中变成了显性的内容。丁译可读性强,各性则是意境形成的灵魂,还有人认为“象、气、道融通合一而种意象之间的联想借助添加的动名词和介词在译文中得又逐步升华”是中国古典艺术意境创造的普遍规律。不管怎到充分昭示,但与原诗相比字数过多,诗行也与原诗不符,样,只有实现了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审美经验在高度凝练的冗赘繁杂。翁译的散文释义法典型地体现了译者的翻译理艺术表现中的沟通与融合,那么形象生动、意味深远的艺术念,即主张不要因韵害义,认为译文主要传达原诗意境,而意境才能最终诞生。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具有丰富不顾原诗的韵律问题。译文考虑到英语形合的特点,用的的诗境审美魅力,能够激发读者很多阅读经验和再创造空全是完整的句子,译成了一篇形神俱备的散文,美则美矣,间,它的许多艺术空白和未定点形成了魅力无穷的召唤结同样给读者以不尽的愉悦感,可惜作为译诗来讲不能算做构,期待读者参与发掘其无尽的艺术韵味。译者若能在其译是成功的,因为我们从这个译文根本看不出原诗的形式。作中使景真,使情亲切自然,同时又不违古诗的特点,在译顾延龄(1993:12)对翁译作此评论:“他把诗词译成散文作中同样留下空白,必然能很好地传达原诗的意境。体,不拘泥于词的对应,不照顾句的长短和次序。这样做的

好处是:读译文的读者易于直接体会到诗的意境,仿佛读参考文献:

者身临其境似的。”[3]吴均陶先生也有言:“原著是诗,最好[1]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39.不要把它翻译成散文,原著是严谨的古典格律诗,最好不[2]司空图.诗品集注.续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要把它翻译成现代自由诗。”许译实现了许先生本人所倡[3]顾延龄.马致远《天净沙》英译赏析[J].外国语,1993,(2):12-14.导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译文句式工整,词义贴切对应,语[4]文殊.诗词英译选[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332.句流畅通顺,韵律和谐自然,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诗意(责任编辑/陈雅莉)157

学★★理★★论TheoryResearch

《天净沙·秋思》九种英译文意境的传达

徐琴

(巢湖学院外语系,安徽巢湖238000)

摘在古诗英译这个特殊的世界里,意境的传达向来是古诗英译者所追求的。通过对意境的定义,对马致远的《天净要:

·秋思》一诗九种英译文进行比较,探讨古诗英译意境的传达问题。沙

;天净沙古诗英译;意境《·秋思》关键词:

H059中图分类号:A文献标志码:1002-2589(2011)10-0156-02文章编号:

一、意境的定义及表现方式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指出:诗就是在翻译中丧

失掉的东西(Poemiswhatgetslostintranslation)。诗在翻译

中究竟失去了什么?周方珠先生在其所著《翻译多元论》中

指出诗在翻译中失掉了:结构形式;音韵、节奏;意境、风

他认为“诗的意境集中体现在其意象性、视觉性和空灵格。

感等特点上,这便是诗的风格。失去了结构形式,改变了音

因此,前两点的丧失自然会导致原韵节奏,便无风格可言。

[1]39诗意境的流失和风格的改变。”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最大一首咏写秋天景物的小令,它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被时代文人誉为“秋思之祖”,是脍炙人口,历代传诵的名篇。从其诗境美的创意上看,首先,该诗具有诗中有画的视觉美:该诗具有很强的视觉空间感,有近景:枯藤、老树、昏鸦;有中景:小桥、流水、人家;有远景:夕阳西下;有特写景:古道、西风、瘦马;有全景:人在天涯。诗人由近景到中景,又由中景转到特写景,再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写远景,最后一句全景“人在天涯”将各个画面联系为一个整体,构成一幅游子天涯流浪图,让读者感觉镜头在逐步推远,直到淡出。该诗

有着极为鲜明的时空层次感,意象组接有序,空间方位感、

立体感鲜明,以近景、特写景强化了视觉冲击力,给人一种

诗中有画的美感。再看画面的着色效果,诗境的绘画美也

包括色彩效果,一般来说,要有色彩基调,以便寄寓某种情

感基调。该诗是以灰色的基调统领全诗的。诗中没有一个

明显表示色彩的字词,但都能体现出或浓或淡的灰色。整

首诗的画面就像古代文人的一幅水墨山水画。诗人正是通

过这幅水墨山水图,既写出了秋景的满目苍凉感,又衬托

出游子远行在外的悲凉境遇。此外,诗境的创作同样要动

静结合,静景形成背景氛围或情感基调,动景显示活力生

昏鸦、流水、西风,还有三处富机。该诗有三处明显的动景:

有动感的意象:瘦马、夕阳西下、人在天涯。从整体来看,动

景多于静景,既写出了秋天西风凛冽的景象,又显示出游

子在外远行的疲惫境况,还能以诗境的流动感暗示天涯游

子律动的心情。所以,诗境具有灵动之美,也富有情感变动

的寓意功能。其次,该诗具有情景交融的意蕴美:从其立意

或主题上看,该诗借秋景写天涯游子的思归之情,不仅融

入了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而且立意高远。从诗境中情与限度地再现原诗的意境,则是古诗英译工作者们历来所追求的。那么,到底何为意境呢?司空图在其《司空表圣文·与极浦书》有言:“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2]哉!”我们不妨这样定义意境:于诗人,意境是他通过景的意象和特殊的艺术手段创造一个世界来表情达意;于读者,意境是他们置身于诗人创造的世界中,领略、感知诗人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引发自己心中的情,从而跟诗人产生共鸣。这样,对于译者来说,他在将古诗译成英语时就有了两个任务:首先,他要以原文读者的身份领略原诗所传达出来他在的意境,力求与原诗的作者达成情感上的共振。其次,尽量忠实原诗的基础上,却要将这种无以言表的意境通过另一种文字再现给该语言的读者,让他也能置身其中,接受意象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音、形、意三者的完美结合构成了诗歌的意境,译者也应当尽力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为译语读者传造一个美的世界,任其去领略去感知。二、原诗意境的解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朝散曲中的杰作。这是

156

2011-03-03收稿日期:1。

WenHuaYanJiu☆文化研究☆

景的契合程度上看,诗的妙境要做到情中有景,景中含情,象。而SherwinS.S.Fu,WayneSchlepp,Wai-limYip,赵甄陶,情景合一。该诗前四句写景,最后一句抒情,景语和情语兼周方珠,叶维廉的译本在形式上均贴近原文文本框架,前容,真正达到了情景妙合无垠的境界。诗中意象的情感色三句都是对一连串意象的罗列。Sherwein的译文单纯追求彩是统一的,且富有变化。首句用“枯藤”“,老树”表秋天的形似,没有做到韵脚的翻译,令读者觉得不像古诗。Schlepp落寞景象,点明季节,又用“昏鸦”点明时间,且激发思归之的译文选词古朴,句式自然,最大限度给译入语读者留下情。第二句用理想化的美好意象引发游子思家之念,且与解读空间。文殊(1989:332)对Schlepp的译文风格是如此第一、三句形成对比与反衬关系,强化游子的无家可归之评论的:“文字上,以名词及其附饰语,互有关联又很疏散情。第三句进一步表现游子的悲凉境遇。第四句用时间意地构成一幅静态画面。译者故意不用定式谓语,通篇不用象“夕阳西下”激发游子思归之情。第五句终于迸发出按捺英文句子形式,有含原作情味处,代表一种译风。”[4]赵译节不住的思归之情。整首诗的意象所体现出的情感色调既集奏明快、韵脚和谐、结构紧凑,只是各个意象的罗列并没有中、典型又富有变化。情脉意脉律动变化贯通一气,真正达原诗中那种抑扬顿挫的效果。

到了“情景妙合无垠”的意境美。法国诗人瓦莱里在其《诗与抽象思维》中指出“诗是一

三、译诗意境传达的效果种语言的艺术”。诗歌创作强调的是“不著一字,尽得风马致远的这首28个字的元曲小令,通篇只见一个动词,流”;音乐创作妙在“此处无声胜有声”;书法则贵在“计白其余全由12个名词铺陈成就。句式大胆激进,效果奇异,倾倒以当黑”,奇趣乃出,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是为至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作者以凝练的笔法,苍凉的情调,富有美。这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至美只有在模糊的意境中诗意的图景,烘托出天涯游子、失意文人倦于漂泊的思乡之才能意会。汉语灵活的意合结构和相对模糊的数的概念使情。要将这样一首高度凝练隽永的古诗译成英文,并最大限度诗化的语言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可塑性,为读者提供了自由地保持或再现原作的意境与神韵,绝非易事。但不知难而退,的观、感和解读的空间。因此,要将原诗意境完全传达出来对此诗进行尝试的中外译者大有人在。笔者分析比较了9种实为不易。任何译作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译文,试图探讨各自对原诗意境传达的效果。下,译者对其所面向的译语读者的文化心态、接受习惯、阅

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则最能体现中国文学意读情趣、文学水平等进行假设后创作出来的,都有其适用合特点。前三行的9个名词意象之间没有任何连接词,完性和针对性,因为无所谓哪个译文好,哪个译文不好,对同全是独立的排列组合,景物和景物之间是一种若即若离的一作品的不同译文,我们不能以简单的好或坏,对或错来未定关系。意合句法结构的灵活性在这首散曲中体现得淋加以评价。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是合理的”。漓尽致,读者因此获得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然而,丁祖馨四、结语

&BurtonRaffel,翁显良以及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均不同程度关于意境的创造,有人认为它来源于情与景的结合,也地消解了原作的模糊性,使其未定点具体化了,原诗中隐有人认为完整连续的空间性是意境的基础,而情绪的弥漫性的内容在译文中变成了显性的内容。丁译可读性强,各性则是意境形成的灵魂,还有人认为“象、气、道融通合一而种意象之间的联想借助添加的动名词和介词在译文中得又逐步升华”是中国古典艺术意境创造的普遍规律。不管怎到充分昭示,但与原诗相比字数过多,诗行也与原诗不符,样,只有实现了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审美经验在高度凝练的冗赘繁杂。翁译的散文释义法典型地体现了译者的翻译理艺术表现中的沟通与融合,那么形象生动、意味深远的艺术念,即主张不要因韵害义,认为译文主要传达原诗意境,而意境才能最终诞生。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具有丰富不顾原诗的韵律问题。译文考虑到英语形合的特点,用的的诗境审美魅力,能够激发读者很多阅读经验和再创造空全是完整的句子,译成了一篇形神俱备的散文,美则美矣,间,它的许多艺术空白和未定点形成了魅力无穷的召唤结同样给读者以不尽的愉悦感,可惜作为译诗来讲不能算做构,期待读者参与发掘其无尽的艺术韵味。译者若能在其译是成功的,因为我们从这个译文根本看不出原诗的形式。作中使景真,使情亲切自然,同时又不违古诗的特点,在译顾延龄(1993:12)对翁译作此评论:“他把诗词译成散文作中同样留下空白,必然能很好地传达原诗的意境。体,不拘泥于词的对应,不照顾句的长短和次序。这样做的

好处是:读译文的读者易于直接体会到诗的意境,仿佛读参考文献:

者身临其境似的。”[3]吴均陶先生也有言:“原著是诗,最好[1]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39.不要把它翻译成散文,原著是严谨的古典格律诗,最好不[2]司空图.诗品集注.续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要把它翻译成现代自由诗。”许译实现了许先生本人所倡[3]顾延龄.马致远《天净沙》英译赏析[J].外国语,1993,(2):12-14.导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译文句式工整,词义贴切对应,语[4]文殊.诗词英译选[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332.句流畅通顺,韵律和谐自然,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诗意(责任编辑/陈雅莉)157


相关文章

  • 古诗词翻译三美原则
  • 古诗词翻译三美原则 2010-09-26 来源:未知 [大 中 小] 点击: 1779 评论:0 条 投稿 分享到人人 划词已开启 诗在任何国家的语言中都被认为是思维表达的最高形式.表达那些思维呢?无外乎抒情.言志和叙事.就其本质而言,诗歌 ...查看


  • 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
  • 摘 要: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纯粹的艺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形神兼备,本文分析了汉诗英译中的形似与神似的理论起源和发展,许多学者对诗歌翻译的神似和形似都做了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到今天仍然对我们的翻译工作多有助益.文中将其在具体的翻译语境中进 ...查看


  • 天净沙・秋思原文_天净沙・秋思翻译赏析_作者马致远
  • 作者为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其古诗全文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原文_天净沙・秋思翻译赏析_作者马致远. [前言] 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 ...查看


  • [廉颇蔺相如列传]问题拓展单3
  • <廉颇蔺相如列传>问题拓展-评价单 设计人: 龙建新 课时数:3 班级: 组名: 姓名: 时间: 模块四.拓展提升: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白炽(zhì) 孝悌(tì) 绯红(fēi) 字帖(t ...查看


  • 七年级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天净沙 秋思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课前准备: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音乐美. (2)能借助注释 ...查看


  • 古诗借景抒情上课用
  • 古诗借景抒情中的景.情关系 一. 景.情反衬 情.景反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1. 以哀景写乐(豪)情 "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 ...查看


  • 欣赏古诗词之美
  • 语文教师,应该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已任.教古诗就是一条捷径.因为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以优秀古诗为载体,就能让阅历不深的初中学生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怎么操作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 一.初步感知,让学生欣赏古诗的音韵美 每一次接 ...查看


  • 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杜甫[登高]的英译分析为例
  • 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杜甫<登高>的英译分析为例 摘要: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翻译审美再现遵循从感知.理解.转化和再现的过 程,成功的关键在于审美主体能否将已经过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于译作 ...查看


  • 诗歌翻译论文:诗歌翻译中的意境重现
  • ·324·价值工程 诗歌翻译中的意境重现 Reproduc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Poem Translation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