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译外来词的翻译规律

浅谈汉语音译外来词的翻译规律

摘 要: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量外来词涌入汉语。这些

新词,有些是可以从汉语中找到相应的词条,但也有一些很难找到

对应的字眼。在译介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考虑源语的内涵,还需

考虑能否为读者所接受。本文尝试从审美的角度分析汉语音译外来

词的翻译规律。

关键词:音译;外来词;审美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

方面的交往日益加强,人们之间的接触也空前频繁。特别是我国改

革开放以来,大量新词涌入中国,丰富着国人的生活。这些新词,

有些是外来语中有而汉语中没有对应词的词,为了避免曲解就不能

采用牵强附会的翻译,而是应该采用音译。

音译外来词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

为汉语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汉语始终保持着勃勃的生机。千百年来,

无以计数的汉语音译词产生出来,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则经过时间

检验成为汉语词汇中的固定成员。改革开放30 年后的今天,随着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国内外之间的交流日趋频

繁和紧密,音译外来词的来势之凶猛已经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

期。在这种情势下,对汉语音译词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音译不是简单地用相同或相近的汉语语音词组来表示,而是需要

运用一定的技巧,把原词译为符合汉语习惯并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

接受的语音相近的词。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反之,就

会被淘汰,因为翻译不但需要考虑源语的内涵,还应考虑能否为目

的语读者所接受。

二、外来词音译的心理接受

由于汉字既表音又表义,并且相同的字音多对应有不同意义的汉

字,这虽给音译带来诸多不便,但同时也使音译丰富多彩。在音译

词中比较成功的例子有:可口可乐(coca cola) 、金利来(goldlion)、

好利来(holyland)、席梦思(simmons )、雪碧(sprite)、耐克(nike)、

可伶可俐(clean-clear)、康乃馨(carnation),基因(gene)等,这

些词的翻译都抓住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在选用作为音译符号的汉

字时,尽量运用那些接近原借词所指事物或概念的形象之字眼,从

而使读者从音译词字面意义上,很快领悟原借词所指称的概念内

容,而且还能产生一种美感,使这些词很快被人们所接受。如果译

词只抓住语音相似的特征而忽略了不同字词给人们带来的不同感

受,那么这个事物就会有不同的命运。

“可口可乐”(coca cola)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饮料品牌,它使人

一听便知是饮料商标,又保持了原词的音节和响亮,这就把本无特

定含义的词译得有声有色,令人回味无穷,可以说译名的效果超出

了原名。一提到“可口可乐”这个名字,人们不但会有清凉的感受,

还会有快乐的感觉。而在日本coca cola 被译成“口咖口拉”,在

日语中怎么也不会引起什么美的联想,人们只知道它是一种普通饮

料而已。好的名字会带来好的效果,这也是可口可乐在中国更加流

行的原因。而且“可乐”还成了汽水类软饮料的代名词,什么“百

事可乐”、“非常可乐”等也相继出现。相反,如果名不正,则无法

在中国生存。

e-mail 刚开始在中国出现时,有人把它译成“伊妹儿”,不了解

e-mail 的人怎么也搞不明白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后来,人们还

是接受了它的意译词“电子邮件”,或者有些人干脆就使用英文

e-mail ,以显示他本人很时尚。

有人认为,汉语在传统上有一种抵制音译外来词的机制。所谓“先

意译,不行再半音译半意译,不得已再音译”的说法并非没有根据。

汉语有许多音译词看上去根本不像外来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

些词的“内部形式”被汉语用“循音赋意”的方式改造过。“迷你

裙”中的“迷你”(英语mini ,表示“小”“微型”)让人感觉不到

它是外来词,也使人觉不出有什么“微”“小型”的概念,但它显

然是一个地道的外来词。

因此译名必须附合中国人的审美观, 尽力选用一些吉利的好字眼,

才能在中国立稳脚跟并有所发展,这一点至关重要。

三、外来词音译的雅俗共赏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要想让中国大众接受某个音译词,译

者必须要经过仔细的思考,译出让广大百姓都喜爱的易读易记的

词,抑扬上口,便于流传。中国人才济济,当一新词进入中国时,

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感受译成了不同的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只有符合大众的口味,为人们所接受,译词才能生存下去,否

则,就会被淘汰。

“幽默”(humor)一词现在是汉语中必不可少的一员,当初,林语

堂把humor 译成“幽默”时,鲁讯曾嫌它容易引起误解,李青崖主

张译为“语妙”,陈望道拟改为“油滑”,唐栩候建议改成“谐穆”。

但都没有流传开,只有幽默一词延续至今。

现在被当作音译佳作的“可口可乐”(coco cola)在1920年进入

中国时, 被译成“蝌蝌啃蜡”。不知当时的译者是否有抵制外来饮

料的意思,但从字面上看,怎么也不像一种可以入口的东西。后来

商家改为“可口可乐”才使这种饮料得以生存,并风靡全国。

“电话”在最初进入是中国时, 只用于宫廷和达官, 被音译为“德

律风、德利风、独律风、爹厘风”,后来用于平民百姓才译成了“电

话”。“电话”一词符合汉语的特点和习惯, 更符合人民群众的口味,

从此便固定下来。

手机品牌“爱立信”(ericsson )在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被译成

“艾瑞克森”,没有受到欢迎,后来商家采纳了有关专业人士的意

见,把名字改为“爱立信”,产品于是在中国很快站稳脚跟,销售

量得到大幅提升。

德国名车benz 如果译为“笨死”的话,在中国恐怕就没人来买他

的车了,当然也就没有市场了。车名也是一个文化的符号,benz 中

国音译改为“奔驰”,给人产生奔跑速度极快的印象。同样的英文

名字翻译成不同的中文名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这里可见文化差

异在起着相当的作用。

译词尽量使用一些人们熟悉的字眼,避免一些生僻的字,如果原

词过长,可以采取省音的办法,例如:现在著名的电器品牌“惠普”,

就是采用了hewlett 和packward 两个词的首音而形成的。它在大

陆曾长期音译为“休利特—帕卡德”,但并未得到人们的青睐;后

来港台把它译为“惠普”,其知名度才陡然提升。

四、外来词音译的时代变迁

音译词是外来语, 有生也有灭, 在当今的社会更是优胜劣汰。如

果译得好就可能长期存在, 如逻辑(logic)、休克(shock)、吉它

(guitar)、可口可乐(coca cola)、沙发(sofa )、俱乐部(club ),

康乃馨(carnation)。

也有一些外来语,如:西门汀(cement)、德谟克拉西(democracy)、

康拜恩(combine)、赛因斯(science)、布尔乔亚(bourgeoisie)等,

当时同样得到了人们的喜爱,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难懂的字眼,

终究还是被人们所舍弃,最终被“水泥”、“民主”、“联合”、“科学”、

“资产阶级”等好听好记的词所取代。

在二十年代vitamin 译为“维他命”,五十年代在大陆改成“维生

素”,现在又常见“维他命”的药名和广告。大陆倾向于意译,是

为了避免“洋腔洋调”而把外来语当成俘虏加以改造。港澳倾向于

音译,是在殖民地氛围里逼出来的“洋泾浜”。由于时空的分隔,

海外和大陆对同一事物称呼不同,例如:镭射影碟———激光视盘,

的士———出租汽车,巴士———公共汽车,派对———聚会。对

此情形,我们不必大惊小怪、痛心疾首,又不可坐视不理、泰然处

之,而应该分析择优、取长补短。我们知道,“打的”显然比“坐

出租汽车”更受欢迎;“大巴”比“大轿车”越来越为更多人(尤

其是年轻人)经常使用。

五、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包含西方审美观的特有词汇不断进入

中国。一个民族的审美期待会带有一定的排它性,对于某一陌生的

异类审美现象在初始阶段会表现出一定的抵触性。印欧语系与汉藏

语系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译者在音译一些外来词时,要对两种

语言的审美标准进行分析比较,充分斟酌,把原词中的美的意境译

成美的,丑的译成丑的,中性的就用一些不带褒贬意义的中性词。

不要随随便便选词,起了一种误导读者的反作用。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引进外来语,既要达意,又要保持其美学特征,

甚至创造出原词没有的美学特征, 增加外来词的美学价值。我们要

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有益成份,以丰富现代汉语;同时,

我们又要反对硬搬滥用外来语,捍卫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外来语的

涌现是语言发展的一个必然现象和结果。那么, 是否凡外族语都可

兼收并蓄,凡国外的新鲜事物都需连同表达它们的词一起吸收进来

呢?因此如何恰当地处理译词,健康地吸收和扩充外来词,是一个

需要加以认真对待和研究的课题。

翻译是一门时空差很大的艺术,是一种非常艰苦的跨文化劳动,

需要译者对原语与目的语双方的文化审美进行充分了解,译者应具

有敏感的文化意识,抓住中西方文化的共核部分,正确处理文化差

异以便译出既符合外来语审美标准又符合汉语审美标准的为广大

人民所接受的音译词。

参考文献

1. 李玄玉. 略谈汉语音译词的地域文化差异. 语言与翻译,2002

2. 胡清平. 音意兼译—外来语中译之首选. 中国翻译, 2001

3. 史有为. 汉语外来词. 商务印书馆,2000

4. 许渊冲. 新世纪的新译论. 中国翻译, 2000, ⑶

5. 程爱华. 当代美语的嬗变与翻译. 中国翻译. 2000, ⑹

6. 于海江. 谈谈英汉词典中新词的译名. 中国翻译, 1999, ⑷

7. 辜正坤. 外来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 中国翻译, 1998, ⑹

8. 许钧. 论翻译活动的三个层面.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 ⑶

9. 柯飞. 从文化史的立场考察翻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 ⑵

浅谈汉语音译外来词的翻译规律

摘 要: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量外来词涌入汉语。这些

新词,有些是可以从汉语中找到相应的词条,但也有一些很难找到

对应的字眼。在译介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考虑源语的内涵,还需

考虑能否为读者所接受。本文尝试从审美的角度分析汉语音译外来

词的翻译规律。

关键词:音译;外来词;审美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

方面的交往日益加强,人们之间的接触也空前频繁。特别是我国改

革开放以来,大量新词涌入中国,丰富着国人的生活。这些新词,

有些是外来语中有而汉语中没有对应词的词,为了避免曲解就不能

采用牵强附会的翻译,而是应该采用音译。

音译外来词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

为汉语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汉语始终保持着勃勃的生机。千百年来,

无以计数的汉语音译词产生出来,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则经过时间

检验成为汉语词汇中的固定成员。改革开放30 年后的今天,随着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国内外之间的交流日趋频

繁和紧密,音译外来词的来势之凶猛已经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

期。在这种情势下,对汉语音译词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音译不是简单地用相同或相近的汉语语音词组来表示,而是需要

运用一定的技巧,把原词译为符合汉语习惯并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

接受的语音相近的词。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反之,就

会被淘汰,因为翻译不但需要考虑源语的内涵,还应考虑能否为目

的语读者所接受。

二、外来词音译的心理接受

由于汉字既表音又表义,并且相同的字音多对应有不同意义的汉

字,这虽给音译带来诸多不便,但同时也使音译丰富多彩。在音译

词中比较成功的例子有:可口可乐(coca cola) 、金利来(goldlion)、

好利来(holyland)、席梦思(simmons )、雪碧(sprite)、耐克(nike)、

可伶可俐(clean-clear)、康乃馨(carnation),基因(gene)等,这

些词的翻译都抓住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在选用作为音译符号的汉

字时,尽量运用那些接近原借词所指事物或概念的形象之字眼,从

而使读者从音译词字面意义上,很快领悟原借词所指称的概念内

容,而且还能产生一种美感,使这些词很快被人们所接受。如果译

词只抓住语音相似的特征而忽略了不同字词给人们带来的不同感

受,那么这个事物就会有不同的命运。

“可口可乐”(coca cola)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饮料品牌,它使人

一听便知是饮料商标,又保持了原词的音节和响亮,这就把本无特

定含义的词译得有声有色,令人回味无穷,可以说译名的效果超出

了原名。一提到“可口可乐”这个名字,人们不但会有清凉的感受,

还会有快乐的感觉。而在日本coca cola 被译成“口咖口拉”,在

日语中怎么也不会引起什么美的联想,人们只知道它是一种普通饮

料而已。好的名字会带来好的效果,这也是可口可乐在中国更加流

行的原因。而且“可乐”还成了汽水类软饮料的代名词,什么“百

事可乐”、“非常可乐”等也相继出现。相反,如果名不正,则无法

在中国生存。

e-mail 刚开始在中国出现时,有人把它译成“伊妹儿”,不了解

e-mail 的人怎么也搞不明白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后来,人们还

是接受了它的意译词“电子邮件”,或者有些人干脆就使用英文

e-mail ,以显示他本人很时尚。

有人认为,汉语在传统上有一种抵制音译外来词的机制。所谓“先

意译,不行再半音译半意译,不得已再音译”的说法并非没有根据。

汉语有许多音译词看上去根本不像外来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

些词的“内部形式”被汉语用“循音赋意”的方式改造过。“迷你

裙”中的“迷你”(英语mini ,表示“小”“微型”)让人感觉不到

它是外来词,也使人觉不出有什么“微”“小型”的概念,但它显

然是一个地道的外来词。

因此译名必须附合中国人的审美观, 尽力选用一些吉利的好字眼,

才能在中国立稳脚跟并有所发展,这一点至关重要。

三、外来词音译的雅俗共赏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要想让中国大众接受某个音译词,译

者必须要经过仔细的思考,译出让广大百姓都喜爱的易读易记的

词,抑扬上口,便于流传。中国人才济济,当一新词进入中国时,

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感受译成了不同的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只有符合大众的口味,为人们所接受,译词才能生存下去,否

则,就会被淘汰。

“幽默”(humor)一词现在是汉语中必不可少的一员,当初,林语

堂把humor 译成“幽默”时,鲁讯曾嫌它容易引起误解,李青崖主

张译为“语妙”,陈望道拟改为“油滑”,唐栩候建议改成“谐穆”。

但都没有流传开,只有幽默一词延续至今。

现在被当作音译佳作的“可口可乐”(coco cola)在1920年进入

中国时, 被译成“蝌蝌啃蜡”。不知当时的译者是否有抵制外来饮

料的意思,但从字面上看,怎么也不像一种可以入口的东西。后来

商家改为“可口可乐”才使这种饮料得以生存,并风靡全国。

“电话”在最初进入是中国时, 只用于宫廷和达官, 被音译为“德

律风、德利风、独律风、爹厘风”,后来用于平民百姓才译成了“电

话”。“电话”一词符合汉语的特点和习惯, 更符合人民群众的口味,

从此便固定下来。

手机品牌“爱立信”(ericsson )在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被译成

“艾瑞克森”,没有受到欢迎,后来商家采纳了有关专业人士的意

见,把名字改为“爱立信”,产品于是在中国很快站稳脚跟,销售

量得到大幅提升。

德国名车benz 如果译为“笨死”的话,在中国恐怕就没人来买他

的车了,当然也就没有市场了。车名也是一个文化的符号,benz 中

国音译改为“奔驰”,给人产生奔跑速度极快的印象。同样的英文

名字翻译成不同的中文名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这里可见文化差

异在起着相当的作用。

译词尽量使用一些人们熟悉的字眼,避免一些生僻的字,如果原

词过长,可以采取省音的办法,例如:现在著名的电器品牌“惠普”,

就是采用了hewlett 和packward 两个词的首音而形成的。它在大

陆曾长期音译为“休利特—帕卡德”,但并未得到人们的青睐;后

来港台把它译为“惠普”,其知名度才陡然提升。

四、外来词音译的时代变迁

音译词是外来语, 有生也有灭, 在当今的社会更是优胜劣汰。如

果译得好就可能长期存在, 如逻辑(logic)、休克(shock)、吉它

(guitar)、可口可乐(coca cola)、沙发(sofa )、俱乐部(club ),

康乃馨(carnation)。

也有一些外来语,如:西门汀(cement)、德谟克拉西(democracy)、

康拜恩(combine)、赛因斯(science)、布尔乔亚(bourgeoisie)等,

当时同样得到了人们的喜爱,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难懂的字眼,

终究还是被人们所舍弃,最终被“水泥”、“民主”、“联合”、“科学”、

“资产阶级”等好听好记的词所取代。

在二十年代vitamin 译为“维他命”,五十年代在大陆改成“维生

素”,现在又常见“维他命”的药名和广告。大陆倾向于意译,是

为了避免“洋腔洋调”而把外来语当成俘虏加以改造。港澳倾向于

音译,是在殖民地氛围里逼出来的“洋泾浜”。由于时空的分隔,

海外和大陆对同一事物称呼不同,例如:镭射影碟———激光视盘,

的士———出租汽车,巴士———公共汽车,派对———聚会。对

此情形,我们不必大惊小怪、痛心疾首,又不可坐视不理、泰然处

之,而应该分析择优、取长补短。我们知道,“打的”显然比“坐

出租汽车”更受欢迎;“大巴”比“大轿车”越来越为更多人(尤

其是年轻人)经常使用。

五、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包含西方审美观的特有词汇不断进入

中国。一个民族的审美期待会带有一定的排它性,对于某一陌生的

异类审美现象在初始阶段会表现出一定的抵触性。印欧语系与汉藏

语系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译者在音译一些外来词时,要对两种

语言的审美标准进行分析比较,充分斟酌,把原词中的美的意境译

成美的,丑的译成丑的,中性的就用一些不带褒贬意义的中性词。

不要随随便便选词,起了一种误导读者的反作用。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引进外来语,既要达意,又要保持其美学特征,

甚至创造出原词没有的美学特征, 增加外来词的美学价值。我们要

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有益成份,以丰富现代汉语;同时,

我们又要反对硬搬滥用外来语,捍卫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外来语的

涌现是语言发展的一个必然现象和结果。那么, 是否凡外族语都可

兼收并蓄,凡国外的新鲜事物都需连同表达它们的词一起吸收进来

呢?因此如何恰当地处理译词,健康地吸收和扩充外来词,是一个

需要加以认真对待和研究的课题。

翻译是一门时空差很大的艺术,是一种非常艰苦的跨文化劳动,

需要译者对原语与目的语双方的文化审美进行充分了解,译者应具

有敏感的文化意识,抓住中西方文化的共核部分,正确处理文化差

异以便译出既符合外来语审美标准又符合汉语审美标准的为广大

人民所接受的音译词。

参考文献

1. 李玄玉. 略谈汉语音译词的地域文化差异. 语言与翻译,2002

2. 胡清平. 音意兼译—外来语中译之首选. 中国翻译, 2001

3. 史有为. 汉语外来词. 商务印书馆,2000

4. 许渊冲. 新世纪的新译论. 中国翻译, 2000, ⑶

5. 程爱华. 当代美语的嬗变与翻译. 中国翻译. 2000, ⑹

6. 于海江. 谈谈英汉词典中新词的译名. 中国翻译, 1999, ⑷

7. 辜正坤. 外来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 中国翻译, 1998, ⑹

8. 许钧. 论翻译活动的三个层面.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 ⑶

9. 柯飞. 从文化史的立场考察翻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 ⑵


相关文章

  • 汉语外来词热词
  • 汉语外来词热词 目录 来源 方法 实例 引言 当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时,他们所固有的语言也皆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曾经这样说 过,"语言,象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临 ...查看


  • 汉语和英语外来词的相互影响
  • 淮南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英汉借词之间的互相影响 王之强 指导老师:崔尔胜 淮南师范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 2012 摘 要:由于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同外国之间的接触和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频繁.这种在政治. ...查看


  • 外来词怎么译?
  • 外来词如何翻译的问题,这些年颇受语言学家们的重视.有主张意译的,有主张音译的,有主张意译加音译的,也有主张直接用英文的.对于语言学,我一知半解,不敢妄加评论.但幸好学过几天日语,就拿日语来说说这个问题吧. 在语言问题上,日本人最头疼的一件事 ...查看


  • 外来词汇单词
  • resume n.摘要, 概略, <美> 履历 vt.再继续, 重新开始, 重新占用, 再用, 恢复 fiance n.<法>未婚夫 fiancee n.<法>未婚妻 luxury n.奢侈, 华贵 cl ...查看


  • 汉语中的外来词初探
  • 汉语词汇中的外来词初探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汉语词汇中的外来词日益增 多,针对这种语言现象,重点分析探究汉语词汇中的外来词 的类型,发展特征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并对此做出了 评价. [关键词]汉语 外来词 性质 类型 特 ...查看


  • 日本外来词,中国人
  • 驳所谓"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的谬论点击:5453 回复:70 作者:白珉 发表日期:2010-2-6 13:51:00 回复 关于现代汉语中的日本外来词的话题,原来我并不关注.2007年在网易新闻论坛中日关 ...查看


  • 中式英语的特点与演变
  • 中式英语的特点与演变 Chinglish:Characteristics& Evolution Abstract:Chinglish is a special variety of English which differs fro ...查看


  • 语言学概论简答整合
  • 语言学概论复习提纲 Lala 语言学概论简答题复习提纲 1.为什么说语言不是自然现象?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社会现象?语言有没有阶级性,为什么?语言全民性的表现有哪些? 答: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没有人类社会,就 ...查看


  • 日语的由来
  • 我们使用日文原始剧本进行字幕翻译的时候,可以看到其上有大量的汉字,在日本的动画画面上,比如EVA中也同样可以看到大量的汉字.这是怎么回事呢?它们是怎么来的呢?这里,我给大家一些资料,以便大家明白其来龙去脉. 一.日本开始"使用汉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