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区主导产业发展的调研与建议

关于我区主导产业发展的调研与建议

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客观上要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实践证明,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系统中的主体和核心,是区域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角,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规模、性质和方向,是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演进不可缺少的动力。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发展新兴产业, 着力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增强我区综合经济实力,组织开展了我区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研究,并实地考察学习了上海、深圳、广州、武汉、成都、西安等先进地区在主导产业发展上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区主导产业发展定位、布局、对策和建议,仅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区域性主导产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和基本原则

(一)主导产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区域性主导产业在选择上主要基于:①地理定位型。地理定位型也称为区位型产业,即依靠地理条件确定产业方向并构建区域性的产业带或产业群。例如,大量的产业园区选择高速公路沿线或邻近航空港口分布,以满足高科技产业对便捷快速的交通运输条件的需求。在国内,上海市依托浦东国际机场规划开发张江高科技园区,在该园区重点发展以现代生物技术与新药、微电子为主的高科技产业,逐步形成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基地。②资源定位型。资源定位型即根据当地的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相应产业。如香港,依托有优良的港口,发达的商业、世界贸易,较低税率自由港和内地的改革开放政策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再如我国的山西大同、山东东营以及贵州的攀枝花等地区分别以靠地方性的优势生产资源发展煤炭工业、石油工业和钢铁工业。③政府主导定位型。地方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发展前景,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如新加坡,在政府主导型产业政策的推动下,金融、贸易、电子、化工、生物制药成为目前的主导产业。④市场定位型。市场比较优势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如上海服务经济转型,大力发展以金融保险、信息、物流、商务服务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除了政府的主导产业战略性推动外,还有一种市场比较优势在内,是两者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合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⑤中心城市或经济区配套定位型。中心城市或经济区配套定位型即依据中心城市或经济区的特殊地位,配套构筑并完善上下游产业带。如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

洲经济区、渤海湾经济区、郑州——西安——兰州经济区、呼和浩特——包头——白云鄂博经济区等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速的区域经济体,其中若干具高技术产业水平、雄厚经济实力和巨大经济辐射力的中心城市成为这些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此外,还有一种偶然因素,促使相关产业发展。如拉美政治动荡导致大批有经济实力的移民流入迈阿密,从而促使其贸易总量扩张,进而成为美国对拉美贸易的中心。

基于相关经济和产业发展理论,当前产业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研究员在国内首次提出总部经济理论。认为:“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一旦形成,就可以给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外溢效应,比如税收贡献效应、产业聚集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乘数效应、资本放大效应等明显的外溢效应。目前,全球

7.9万家跨国公司拥有约79万家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生产、营销网络体系,控制了全球90%的国际直接投资。我国也有1.2万家境内投资企业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境外投资企业1.3万家。一个城市或地区总部经济越发达,所拥有的大型企业总部和品牌企业总部越多,其在区域或全球的资源配臵能力越强,影响力和知名度也越大。

2、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重要科技业者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为「再造宏碁」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即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当前制造产生的利润低,全球制造也已供过于求,但是研发与营销的附加价值高,因此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在左边加强研展创造智慧财产权,在右边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 微笑曲线得到大量国际贸易数据的印证:在全球产业链中,高端环节获得的利润占整个产品利润的90%-95%,而低端环节只占5%-10%。目前,我国一些加工贸易企业获得的利润甚至只有1%-2%。

3、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英国学者坎特韦尔(John A.Cantwel1)和托兰惕诺

(Paz Estrella Tolentino)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共同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根据他们的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受其国内产业结构和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在产业分布上,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从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展看,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的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遵循以下的发展顺序:首先是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充分利用种族联系;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累,种族因素的重要性下降,逐步从周边国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直接投资;最后,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开始从事高科技领域的生产和开发活动。同时,为获得更先进复杂的制造业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如中国台湾省的跨国公司在化学、半导体、计算机领域,新加坡的跨国公司在计算机、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电子技术领域,韩国、香港特区企业在半导体、软件开发、电信技术等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也表现出良好的竞争力。

4、注重科技与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熊彼特创新产业集聚论将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他在解释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时认为,除了战争、革命、气候等外部因素之外,技术创新的产业集聚和增长的非同期因素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熊彼特认为: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并且不在时间上均匀地分布,而是相反,它们趋于群集,成簇地发生。这是因为,在成功地创新之后,首先是一些,接着是大多数企业会步其后尘;其次,创新甚至不是随机地分布于整个经济系统,而是倾向于集中在某些部门及其邻近部门。可见,熊彼特主要是从创新角度来说明产业集聚现象的,认为产业集聚有助于创新,创新有赖于产业集聚,创新并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它需要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和竞争,需要企业集聚才得以实现。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为网罗创新型人才都不惜代价、不择手段。从这样的一个角度出发,要求我们改变的不仅是人才选拔机制的公平化、合理化和高效率化,还有与人才选拔一脉相连的教育体制的创新与改革,只有拥有了自己的创新队伍,才拥有了发展的真正竞争力。

5、注重创新型企业的培养。园区是以高科技的劳动和大量研究与开发活动的集聚为特征,按照苗床理论,园区是孵化器的最佳选址。园区中包含有为新生企业提供的孵化空间,这些孵化器设施与成熟公司或新建分厂的永久性设施不同,他们一般提供3-5年固定期限的孵化场所,租金较低,以减少新公司的破产

率。可见,园区是创新企业家的苗床,而企业家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经济活动规模空前扩大,经济运行过程日益复杂,缺乏有知识、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不可想像的。园区成为企业家的苗床,也就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不过,由于园区具有优惠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优势,这里成长起来的企业家还需接受市场经济更大风浪的考验。

(二)主导产业发展选择的基本原则

基于区域主导产业的概念、特征及当前经济发展背景等,遵循产业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等相关理论的指导,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应遵循如下原则。

1、市场需求原则。市场需求是一个产业形成、发展和壮大的前提,能够直接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其广阔度和长期性也决定着产业的发展前景。缺少充足市场需求的产业会发展缓慢甚至夭折,只有市场扩张能力较强的产业,才能够获得巨大的收益并不断扩大规模,从而起到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作用。因此,区域主导产业应选择发展前景好,增值空间的行业,如与人密切相关生物医药产业、健康产业、文化产业等。

2、产业关联原则。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产业间存在着横向的经济联系和纵向的生产技术联系,每一个产业的发展都意味着会牵动与其相关的各产业的发展。主导产业必须是关联效应强的产业部门,可将自身的产业优势通过产业链辐射到相关产业部门,带动或促进其发展,进而促使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有效发展。

3、技术进步原则。当前,经济增长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即创新来实现,每一次产业革命的出现,都带来了产业结构质的变化。技术进步快的产业能够大幅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提高产品质量并在一段时期内实现快速持续增长等。因而主导产业必须技术进步快且具有较强的技术进步要求,并具有强大的吸纳技术的潜力,才能推动区域整体的技术进步速度。

4、竞争优势原则。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区内外影响因素,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中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在区内,主导产业必须具备产业间的竞争优势,即相对于区内其他产业在资源及各种生产要素方面有着更强的集聚吸收能力;在区外,主导产业还必须具备区域间的竞争优势,即相对于区外的同类产业有更好的发展条件,并在市场需求方面有着更强的扩张能力。

5、产业规模原则。较大的规模有利于主导产业通过其自身的发展,带动和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有利于规模经济效益(如成本降低等)的实现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强产业实力从而带动整个产业体系的发展。可见,较大的经济规模为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各种效应提供了前提,并为强化这些效应提供了重要保障,应作为主导产业选择的一项重要标准。

6、动态选择原则。主导产业的形成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有序的更替,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特定时期的主导产业,是在具体条件下选择的结果,由经济发展的阶段决定。因此,在确定区域主导产业时应客观分析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使所选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7、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对区域主导产业进行选择时,还应考虑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即须重视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选择那些资源消耗少、对生态环境破坏小的产业,突出“绿色产业”的地位。因此,在新城区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上应多选择和培育一些总部企业、高端服务业等,不仅污染少,而且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大。

二、国内外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一)主要经验

1、印度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核心区面积1.5平方公里,是印度软件技术园区的代表。从发展历程来看,1985-1995年,园区以软件组件与维修服务为主要业务,1995-2000年以电子商务、ERP为主要业务,2001-2004转以系统整合、软件外包、BPO(商务流程外包)为主要业务,近年来转向以IT顾问、IT委外服务为主,业务范围、客户数量与内容深度不断扩大。专注于软件产业,是世界主要软件外包出口基地。科技园专注于软件产业,是世界主要软件外包出口基地。班加罗尔由软件园和硬件园组成,其中软件产业占园区产值的80%以上。班加罗尔软件产值占全印度的一半左右。主要为美国、欧洲、日本以及中国的企业编写程序、设计IT芯片、提供计算机维护、金融服务等。2004-2005年度,班加罗尔所在卡邦的软件出口总额2760亿卢比(约6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52%,其中大部分软件出口来自班加罗尔。以中小企业为主,同时聚集了一批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园区还集聚了印度本土三大软件企业Infosys、Wipro和Tata咨询公司以及一批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朗讯科技公司、微软公司、日本索尼公司、东芝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荷兰飞利浦公司等。

经验之一:运营模式的创新使园区逐步走向国际化。印度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国际订单,采取了现场开发和离岸开发两种运行模式。一方面,在本国建设具有世界水平的软件开发配套环境,让国外跨国公司与本国软件企业合作在印度建立软件开发中心,推进软件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鼓励本国软件企业在海外(尤其是在硅谷)设立分支机构,把开发人员派送到用户身边提供服务,在班加罗尔科技园区和硅谷之间建立起“桥梁”或“网络”,并通过卫星使美国和印度两地的开发人员24小时连续协同工作。

经验之二: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了整个软件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园区形成了以企业为中心的完善的科技研发系统。众多软件企业集聚园区,集群效应使人才、科技成果、资金等要素重新配臵、优化组合,提高了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仅德州仪器在班加罗尔就获得了150项专利,思科(CISCO)和IBM获得了75项专利。园区还聚集了印度国家科学院、尼赫鲁科研中心、拉曼研究所、天体物理研究所等一批大型科研机构,拥有印度理工学院等7所知名大学,以及一些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

经验之三:大量的科技人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保障。班加罗尔地区高校密集,每年可为社会输送3万名计算机和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其中1/3是信息技术人才。此外,班加罗尔还汇聚了大量“海归”人员,他们为印度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和尖端的技术。印度与美国硅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人员联系和企业合作。

经验之四:中介组织为园区软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电子与计算机软件出口促进会等中介组织为班加罗尔软件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是印度IT及其相关服务行业的尖端组织,为其成员公司提供扩资服务,协助它们进行商业决策;提供政府政策变更、国内外市场机会、海外专家研讨会和展览会等方面的准确信息。

经验之五:政府的政策支持促进了园区的发展。印度政府为促进园区快速发展,从税收、投资、进出口、人才、政府采购等方面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措施,政府对软件出口实行零关税、零流通税和零服务税;免除进出口软件的双重赋税,允许其保留出口收入的50%;政府还放宽了对计算机进口的限制,大幅度降低关税等凡是软件产品全部出口的企业,免交所得税;

2、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被称为亚洲的硅谷。新竹工业园区占地580公顷,拥有265家大小高科技公司,其中有103家是海外留学者回来建立的,共创造了68000多个就业机会,年产值高达4000亿台币。新

竹科学园区的诞生,带动了台湾经济的蓬勃发展,还使台湾许多科技产业名列世界前茅(仅次于美国、日本)。园区电子产品,像网络卡、影像扫描器、终端机、桌上电脑等产值,均占全岛50%以上。台湾地区IC产业的制造,包括电路设计、集成电路等,也由该园区垄断了,由于它的存在,台湾地区已经成为全世界第四大半导体工业制造者,仅次于美国、日本和韩国。经过多年的探索,台湾成功打造了一个科学工业园区。

经验之一:科学规划保障了园区建设有序进行。从建园之初,台湾地区政府就对园区进行了科学规划,确定了科学化、学院化、国际化的建区方针,为园区选择了电子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精密仪器机械、生物工程、集成电路、通讯、光电等具有广阔前景的六大高科技领域。

经验之二:良好的管理体制为园区发展提供了保障。新竹园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使园区管理逐渐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如1979年颁布实施的《科学工业园区设臵条例》使园区管理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

经验之三: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环境。新竹园区管理部门很重视为园区营造良好的服务支撑环境。一是建立了集中高效的二级行政管理体系。新竹园区的工作由园区指导委员会和园区管理局共同筹划。二是不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新竹园区按照“厂商服务,区内完成”的原则,在园区内设有整套服务机构,厂商所需办理的手续都可在园区内完成。园区这种简单、高效的管理方式以及完善的支撑配套服务体系,为投资者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和发展氛围。

经验之四: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园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园区企业在研发经费方面的大量投入形成了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地位。2003年,新竹园区厂商投入589亿新台币(约17.5亿美元)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6.9%。在园区技术创新过程中,台湾清华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园区厂商提供了必要的高科技人才及培训,同时还参与高技术产品的开发。

经验之五: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成为园区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是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如允许科技人员用其专利权或专门技术作为股份投资。二是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新竹园区规定,企业雇佣台湾本地科技人员数必须占科技人员总数的50%以上,以保证把更多的台湾科技人员培养成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三是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新竹先后成立了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科学管理学会等团体组织,通过这些组织的整合,最大程度满足科技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

求。

经验之六:风险投资促进了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风险投资对于台湾高技术产业发展起着积极影响,高技术产业是台湾风险投资的重点领域,风险投资投向高技术产业的企业数占到总投资企业数的87%左右,占总投资资金的88%。创业投资公司培养了一大批著名企业,如半导体产业就有联华、台积电、华邦、旺宏、华茂等。台湾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积极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

经验之七:政府政策支持在园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税费政策。园区规定:技术产品销售连续五年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企业增资扩展的设备,按新增设备成本的15%抵减增资年度的营业营利所得税;营业事业所得税和附加捐总额不超过全年课税所得额的22%;园区内企业进口设备、原材料、物料、燃料和半成品免征进口税捐和货物税,外销产品免征货物税和营业税;其它有关优惠规定均与加工出口区相同。人才政策。新竹园区允许科技人员以高于一般比例的专利权或专利技术作为股份投资,其作价最高达总投资额的25%。

经验之八:大量的中介机构促进了园区企业及机构间的协同发展。新竹工业园内有大量中介服务机构如:台湾电力电子制造商协会为园区的IC和半导体产业提供专业性服务,在加速企业学习和技术升级上发挥了核心作用;贸易协会和产品发展协会在开拓岛内外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国际半导体设备及材料协会台湾地区办事处,在为企业扩大市场范围、提供商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上海浦东新区。上海浦东新区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 “7+1”发展格局。在新浦东区域内,集聚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到2015年国内外银行总部达到40家,世界500强金融机构数超过120家,新增金融等商办楼宇面积350万平方米。张江高科技园区:到2015年高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左右,经认定研发机构数超过22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家,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销收入比重达到3.6%。、金桥出口加工区: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左右,生产性服务业经营收入达到700亿元以上。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到201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达到25%,其中进口额占全市比重达到40%,外高桥进出口额占全国保税区比重达到50%,集装箱吞吐量占上海港比重达到90%,物流企业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航运业收入达到1400亿元。

经验之一:“7+1”板块的生产力布局成为浦东主要增长极。在新浦东区域

内,集聚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洋山保税港区等5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国家级的临港装备产业基地,集聚了先进制造业、临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产业要、后世博板块,将主要用于金融、会展、商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开发。

经验之二: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新的生产力布局,浦东新区未来3年将投入1000亿元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围绕浦东城市肌理形成四个圈层:第一层是内环以内的中央分区,第二层是外环以内的中心城区,第三层是外环以外的疏朗区,第四层是郊环周边和以南的生态区。

经验之三: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加大招商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利用中介、互联网等手段,扩大招商渠道。制定针对性招商引资政策和招商引资目标企业目录,开展主题招商,举办国际性主题会议,塑造和扩大国际品牌效应。要引进一批国内外龙头型企业和领军式项目,推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在新内集聚,推动区域产业高端化。

经验之四:加大高端人才集聚力度。围绕确立浦东人才资源的核心优势、形成人才资源的核心竞争力,破解人才发展瓶颈。对接“千人计划”,实施“百人计划”,加快集聚领军人才,积极储备后备人才。

经验之五:选择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在金桥,人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先进制造业的魅力,无须占用过多的自然资源,以较少的能耗创造了世界级的产业链;在张江,越来越多的研发型企业成为中国经济的骄傲,一批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商品从这里走向世界;在陆家嘴,会展经济已成为浦东经济的亮点。

经验之六:特殊的优惠政策及其灵活运用。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吸引外商投资的体制环境、扩大部分项目审批权和资金筹措渠道、支持形成金融贸易等功能区等方面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灵活的实施各项优惠政策,创造性地把政策转化为要素资源优势。

4、广州天河科技园。天河科技园规划面积12.4平方公里,分为建成区(天河中心商务区部分)和新建区(高唐软件产业基地部分)。依托珠三角“世界信息产业工厂”的支撑作用和广州中央商务区的聚集作用,充分利用周边近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保障,发挥园区知识、人才和技术等资源高度聚集的优势,走科技创新之路,现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园区已形成以应用软件开发、互联网服务业、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和集成电路设计等为主导的优势产业,引进了广州爱立信软件研发中心、国家商务部国际电子商务分中心、中国移动互

联网数据中心、阿里巴巴、百度等“旗舰型”企业,培育、扶持了网易、华南资讯、京华网络、高科通信、无线电集团、光通通讯、世纪龙等一批在全国同行中具有竞争力的优秀软件企业。2010年科技园区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净利润65亿元,同比增长25%,税收28.85 亿元,同比增长17%。天河软件园实现总收入712亿元,同比增长31.5%,软件收入425亿元,同比增长32.26%; 软件园累计认定软件企业586家,占全市的60.47%。

经验之一: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经批准进入软件园规划区域的新办企业, 给予享受100-300平方米办公用房的优惠, 自进园之日起免收两年房租和物业管理费。成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重点支持重大的软件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重点软件企业的发展。对进入软件园的企业提供政府采购支持。优先支持软件企业进入国内外的股票等证券市场融资。对进入软件园的软件企业需要计算机软件人才,在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安排。软件园新办的软件企业,从批准之日起,享受八年的政策优惠。

经验之二:充分利用、优化配臵智力和技术资源。软件园座落于有“广州硅谷”之称的高教区,区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集,据统计,市级以上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共有43所,是软件园的建设和发展的丰富的人才资源。

经验之三:抓好软件园的配套建设。要搞好建成区的配套建设,创造优美的环境,完善配套功能,使之独具发展软件产业的特色,吸引国内外软件企业。落实扶持措施,扶持重点软件企业的快速发展。

经验之四: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软件园的开发建设和管理,是一项前瞻性的系统工程,为此,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利用国内外的资金,引进国内外信息行业,特别是软件行业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加快软件园开发建设进程,确保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

经验之五: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广州科学城为例,截至2005年,园区内企业共申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项目近1000项,获得项目资助超过1.5亿元,其中有国家级项目67项,省级项目65项。在这些核心技术项目的强势带动下,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断成长壮大。

经验之六:构筑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紧紧抓住增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一主线,通过搭建平台,寻找多层次的创新合作机制,构建政策支撑平台、构建公共孵化平台、构建公共研发平台、构建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构建创新人才平台、构建政府管理与服务平台。

5、深圳福田区。深圳市福田区辖园岭、南园、福田、沙头、梅林、华富、香蜜湖、莲花、华强北、福保等10个街道办事处。全区面积78.04平方公里,总管理人口163万人,密度2.1万人/平方公里。其中,辖区常住人口120万人,户籍人口60万人。福田是深圳市重点开发和建设的中心城区,深圳中心区和中央商务区(CBD)均坐落在辖区。将全面建设成为深圳市的行政、文化、信息、国际展览和商务中心,打造成为深圳的典范城区。福田是深圳的"会展之区",著名的深圳会展中心位于该区。地区生产总值五年年均增长11.5%,累计增长72.6%;人均生产总值达2.23万美元,居全市六区第二。税收总额2010年达到515亿元,比2005年增长1.74倍。第三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67.7%提高到2010年的89.27%,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达72.2%,CBD与环CBD高端产业带成为经济产出的主体空间。万元GDP能耗、水耗、电耗分别比2005年下降12.8%、44.5%、30.8%。

经验之一:抓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建立发展服务经济的指标体系,出台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设立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重大专项资助项目,引进国内总部企业和跨国公司区域总部。推进福田航电产业园、赛格日立上市企业总部基地和福田科技广场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载体建设,支持手机、无线电、汽车、安防等项目国家级检测中心业务运营,引进新的国家级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等高端平台。

经验之二:抓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巩固发展金融业,推动发展互联网、物联网、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低碳节能产业。聘请国内外专家搭建新兴战略性产业智囊团队,制定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推进福田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的市级认定。扶持新传媒产业,集聚发展网络传媒、手机传媒等新传媒。支持物联网前沿技术研发,建设物联网支撑体系。扶持创意设计产业,做好亚太传媒、易尚展示、宏美聚信、五巨科技、宜搜等高端服务型文化企业上市的培育服务。

经验之三:抓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强化CBD的引擎带动作用,提高环CBD产业配套服务能力,做大做强八大特色产业园区品牌。进行旧工业区改造规划,新增3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全面推进岗厦河园片区改造和华强北地下空间开发。加强对CBD楼宇经济的规划、管理和服务,年纳税超亿元的高端商务楼宇再增加10座。加快推进“中国IT市场价格指数运营中心”和“华强北电子商务示范区”建设,发展指数经济,推动华强北建设有形与网上、实体与虚拟高效融合的电子市场新载体。

经验之四:抓创新服务企业机制。全年安排3.5亿元经发科发资金,重点向新兴产业倾斜。组织1000家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20场,力争成交额500亿元。支持重点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积极引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落地福田。加大对高科技企业重点研发项目的支持力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培育100家自主创新龙头企业,继续开展中小科技企业发明专利“零突破”行动。开展“福田银企桥”活动,探索建立辖区行业商会协会融金互保、联保机制。帮助企业推进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打造诚信福田。

6、武汉东湖高新区。1988年武汉建立东湖新技术开发区,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000年,被科技部、外交部批准为APEC科技工业园区;2001年,被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2010年,国务院同意支持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中国光谷位于武汉市东南部的三湖六山之间。关东光电子产业园、关南生物医药产业园、汤逊湖大学科技园、光谷软件园、佛祖岭产业园、机电产业园等园各具特色,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分类聚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能源环保、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和高科技农业竞相发展。武汉〃中国光谷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国际市场占有率12%;光电器件、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40%,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武汉〃中国光谷已成为我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品牌。到2010年,技工贸总收入2000亿元,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财政收入60亿元。

经验之一:加强组织管理保障。由市委领导亲自挂帅成立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办公室。下设产业发展、建设融资、投资服务等相关机构,专职负责产业培育和发展。

经验之二:推动技术创新。与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整合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组建了一批专业化研究与开发机构,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经验之三:实施人才特区战略。省每年筹资1.5亿元,实施3551人才计划、人才特区战略,聚集一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

经验之四:开展产业组织方式创新。通过成立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地球空间信息、激光医疗器械、3G物联网、风电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产学研

合作,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步伐,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经验之五: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制定出台信用体系建设、信用贷款、担保、风险补偿资金、创业投资等金融创新政策。推行企业信用贷款试点、知识产权质贷款试点。

经验之六:推进股权激励改革。制定股权激励改革相关政策法规,启动武汉邮科院、华工科技等一批企业的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工作,激发企业人员创新活力。

经验之七:推行开放先导战略。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对外招商力度,深度整合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推动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参加国际性展会,提高国际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7、西安高新区。西安高新区,一个代表西安与西部高新科技产业前沿的领地,以其众多的“第一”成为陕西和西安最强劲的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多年来,西安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迅猛,综合指标位于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前列。西安高新区在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全区累计转化科技成果近8000项,其中9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列入国家各类产业计划居全国高新区前茅。如今,西安高新区已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好、市场化程度高、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成为陕西、西安最强劲的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经验之一:以优惠政策促发展。先后出台了《促进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加强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各项政策。今年上半年政策兑现6亿元。

经验之二:实施高端人才引进战略。加快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每年提供5000万元扶持基金,吸引国内外有较大创新优势的创业团队及行业领军人物。

经验之三:促进建设产业技术联盟。西安高新区以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联合中小企业、大学与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广泛参与,构建基于共同标准和制度的产业共同体,推进技术创新联盟、市场联盟等多种形式的产业联盟建设。

经验之四: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每年设立8000万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资金支持。

经验之五:科技金融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加大政府贷款担保力度,鼓励银行

对园区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和项目提供贷款支持。

经验之六:建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机构。成立促进战备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门组织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管理办公室。按产业领域细分成立产为一小组,每一位领导负责某一行业领域产业小组的领导工作。

(二)几点启示

1、明晰产业定位,培育壮大支柱产业集群。明确主导产业,培植核心企业,构建主导产业集群,是提升发展竞争力的关键。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未来的发展态势,选择最有希望的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壮大,有针对性地搞好规划、进行产业培育、项目招商和展开各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主导产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形成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同时不断加强软环境建设,如建立科技研发体系,促进技术水平和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建立人才培训基地、信息平台、公共技术平台等。

2、推动主导优势产业升级,促使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和国际化。各园区要充分发挥产业基地优势,加快核心企业培育,在发展好先期列入的项目基础上,推动更多项目做强现代化产业。争取大项目的落地,以其为核心将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促成产业集群规模。将处于产业低端的产能转移出去,为高端要素发展争取更多空间和资源。以建设国家工业设计示范基地为抓手,加快推进物联网等项目建设,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水平。

3、立足知识产业前沿,促使高端要素集聚。进一步深入研究国内外等知识经济发展的软硬件环境,推动地区的创新教育与培训、金融服务、“超级研究群”等知识产业要素集聚。借鉴西安、深圳高新区集聚产业做法,移植国内外高端知识产业要素,策划形成世界著名教育认证机构中国总部或区域总部聚集区,将教育与城市休闲功能相结合,使知识城成为培训白领、金领和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及出国留学人员机构的集聚区。

4、促进抢位发展,争夺未来发展主动权。抢位发展就是要争夺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重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抢占先机,实现新一轮发展。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与绿色经济紧密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来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制高点,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基础的关键,形成相关产业的集聚和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最终发展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园区。

5、组建理念先进、勇于创新的工作团队。加快发展的核心是领导班子,关

键是干部队伍。要进一步构建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搭建干部想事干事,能干成事的创新创业的平台,形成上下同心,荣辱与共,互为一体的工作力量,打造一支“团结协作、艰苦创业、吃苦能干、善打硬仗”的工作团队。

三、主导产业发展环境和基础分析

(一)我区主导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1、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知识经济是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形态。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德德鲁克认为,在现代化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的财富。世界银行副行长瑞斯查德认为,知识是比原料、资本、劳动力更重要的经济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知识的投入,直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软件知识产业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印度的软件出口外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我国的虚拟知识经济电子商务2011年上半年整体交易规模达2.95万亿。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73亿,使用率提升至35.6%,团购应用用户已达到4220万人,增长率达到125.0%。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的用户使用率也小幅上升,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到1.53亿。目前流行的知识经济的典型代表基因产业则是一个未来的朝阳产业,是一种朝阳经济,这种经济将给人类带来天文数字般的财富。

2、从国内产业发展趋势与规划分析。根据我国国情和产业基础,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包括四个方面七个产业领域:一是以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为目标,着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二是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目标,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三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着力发展生物产业;四是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着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四大类中,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相对较高,其次是服务业领域。在高新技术产业各领域中,海洋科技、新材料、电子信息、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生物医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生命科学、航空航天等重要度较高。在服务业各领域中,旅游、金融、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科技与信息服务、房地产、文化创意、会展、总部经济、服务外包、中介服务等重要度较高。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化及产业规模化前景较好。

3、从先进地区主导产业发展分析。在深圳、广州、武汉等中心城区,在产业发展上紧密结合本地区实际,牢牢把握产业发展规律,构筑了各具特色的服务经济体系。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总部经济作为首选经济形态,其次是着力培育以互联网、物联网、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物流供应链、服务外包、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发展现代商业、都市休闲旅游业、社区服务业等消费性服务业,稳步发展地方通信、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

4、从兄弟区县发展战略与规划分析。

南京部分区县“十二五”产业发展战略

(二)我区主导产业发展基础分析

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上下狠抓招商引资,先后组织开展了“科技人才节”、周边城市洽谈会等一系列招商活动,完成了北京、深圳以及长三角和南京都市圈的二十多个城市的专题招商推介会,引进了江苏贝因美销售有限公司、利安人寿、永丰商业银行、渤海财险江苏分公司、海尔人寿江苏分公司、和记黄浦地产(南京)有限公司等一批优质企业,加快了金融、研发等产业集聚.今年以来全区落地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项目212家,其中,千万以上的89家,累计注册资金 83.3亿元,有效地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以此同时,整合资源,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先后(09年以来)关停、搬迁有污染、高能耗工企20余家,使全区的产业结构得到更加优化,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7%以上。

2、重点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金融业现已集聚各类金融机构129家(其中金融机构法人总部9家,省级以上金融机构近40家,外资银行代表处1家,融资性担保公司10家,小额贷款公司2家等),企业数同比增长24.3%,省级以上规模金融机构占比出现明显上升,从2008年23.21%上升到目前的38.38%。批发和零售业现发展到5435家(不包括个体工商户),同比增长12.6% , 63家限额以上企业6个月主营业务收入65.6亿元,同比增长26.1%,实现行业增加值6.17亿元,同比增长23.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现已发展到1941家,同比增长24.1%,

36家重点调查企业6个月主营业务收入14.5亿元,同比增长163%。住宿和餐饮业现发展到216家,同比增长29.3% , 44家限额以上企业6个月主营业务收入

3.27亿元,同比增长24.6%,实现行业增加值1.89亿元,同比增长16.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现已发展到120家,同比增长18.8% , 4家重点调查企业6个月主营业务收入0.55亿元,同比增长37.5%。

3、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现已发展到733家,同比增长22.4%,重点调查企业6个月主营业务收入6.1亿元,同比增长-0.3 %,实现行业增加值2.21亿元,同比增长49 %,其中软件产业特色明显。目前,我区从事软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系统集成的软件企业已达122家,软件产品以专业应用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为主,控制(工业、交通)、管理(企业、办公)、金融、通讯、网络信息服务等行业和专业应用软件已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涉软企业从2010年的75家已增至93家。新增软件业务收入有望突破千万元的涉软企业有南京幻方朗睿有限公司、快钱(南京)支付清算信息有限公司、江苏欣网视讯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江苏天泽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已于今年5月成功上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现已发展到495 家,同比增长23.8%,14家重点调查企业6个月主营业务收入16.1亿元,同比增长31.9%。其中创意设计产业集聚了20余家,有中冶华天、中核华兴两个“中”字头企业,省建筑设计院、省邮电设计院等7家省级企业,形成了江苏省内规模最大,门类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特色产业集群,涵盖了规划建设的各个领域,业务覆盖世界近60个国家和地区。

4、开放型经济发展速度全市领先。2011年6个月全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0家,增资3家,完成合同利用外资3.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9261亿美元,外贸出口1.8594亿美元,服务外包执行额9597万美元,其中离岸外包4627万美元。外经营业额78万美元。高端地产大项目是利用外资方面重要支撑,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0家,其中,和记黄埔合同外资2.9亿美元,占合同外资总量的90.6%;华润臵地、南洋地产实际利用外资8000万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44%。外贸出口整体呈上升态势。在88家企业中,出口额同比上升的企业占总企业数的70%。排名前10位的企业占全区出口总额的64%,出口同比均呈增涨态势。其中,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4家,分别是南京红宝丽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南京图胜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南京艾森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南京盛楷源贸易有限公司。总体完成情况位居全市第一。

5、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成效显著。今年共有南京锋火星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南京天溯自动化控制系统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建设市级技术中心。二是高新企业培育速度加快。我区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推动我区产业优化的一项重点任务来抓,一方面,着眼区内企业,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已有9家企业申报。另一方面,着眼国家、省内,已成功引进2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科技园。三是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培养知识产权高层人才4名、工程师10名、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者40名;共申请专利220件,其中发明专利75件,授权专利140件。

6、产业发展项目顺利推进。2011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今年以来,全区上下抢抓机遇,紧紧围绕全年目标任务,迅速启动产业项目建设,南京万达广场国际总部街区酒店、金基精品街、金鹰天地广场、市测绘勘察研究院、省建筑设计院、南泰科技、省电力公司、科技企业加速器、徐矿明星商务中心、国际总部研发园、省电子商务产业园、省邮规院、省食品药品技术监督中心等一批(13个大项、29个子项)重大产业发展项目顺利推进,为全区服务经济跨越发展增添强大后劲。

分析我区主导产业发展基础和现状,几年来,现代服务业虽然发展很快,但由于起步较迟,规模较小、整体产业水平还较低,对区域经济发展和财税增长贡献有限,在经济规模、产业能级、资源配臵和国际化程度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产业基础仍较薄弱,服务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尚待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产业集中度不够,与国内发展较好的新区相比,具有区域带动和辐射效应的龙头企业偏少,省、市上市公司在河西设立的分支机构数偏少,企业之间的关联度较低,培育产业集群发展不到位。配套专业度不够,在满足企业的科技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需求,与产业相关的原材料组织、产品配套、物流、销售和商务环境方面存在不足,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专业化、全方位、高效率的产业配套服务方面仍有欠缺。城市功能丰富度不够,整体创新度不够,新城的自主创新和管理创新都存在一些不足,体制机制不够灵活,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支撑企业创新创优的人才、科技、资本平台还不够健全。

四、对我区主导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基本思路

基于上述我区主导产业发展环境和基础优势的分析,到2015年,基本建立有利于主导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投融资环境和社会环境,形成南京市高端商务

商贸业集聚区、江苏省创新型经济中心、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择定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金融服务业、文化产业、高端商务商贸业、创意设计产业、生态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七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壮大,在全国同行业形成高端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形成地方特色明显、创新能力突出、梯次发展推进的主导产业集群,成为南京市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创业发展高地。

(二)发展重点

1、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一是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在新城科技园建成创新载体70万平方米,建设完成11万平方米的省电子商务产业园,集聚相关科技创业企业300家,建成电子商务应用支撑平台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面积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0家,引进培育品牌企业10家,培育上市公司1-2家。二是打造云计算数据中心。积极依托美国SDI云计算中心,重点搭建全球领先的信息处理技术,发展云物联、云营销、云教育、云游戏等云计算产业服务,现阶段可与在宁重点院校及龙头企业构建服务于云计算软件和数据的可存储在线数据中心。三是打造全国领先的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产业基地。规划建设载体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依托已入园的南京烽火星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北纬通信有限公司、江苏天泽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江苏今迈数字空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冶华天自动化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产业服务。

2、金融服务业。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江苏CBD”打造“华东地区重要区域金融中心”(“长三角北翼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以建设南京河西金融中心为起点,努力将河西CBD打造成为江苏省省级乃至华东区域(长三角区域北翼)的金融中心,成为立足长三角、辐射中部经济区的区域性“资本运营中心、资金调度中心和资金清算中心”。集中省、市现有的大部分金融资源,承载新进入南京的各类金融要素,塑造和打响河西金融中心的品牌,提升河西金融中心在金融业界的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使河西金融中心成为国内知名的区域性金融机构集聚中心。重点发展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服务业,融合科技资源优势,打造以科技金融为特色的金融基地。到2015年,河西CBD区域内省级以上金融机构占在宁省级以上金融机构总数的50%以上,金融增加值占全市同行业总增加值比重为30%左右。

3、文化产业。以会展、文体、数字媒体为重点,着力提升新城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打造江苏省会展业的核心区和江苏省现代化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示

区,长三角重要的会展基地。综合利用国际博览中心、奥体中心、绿博园等优质的会展基础设施,实施会展与金融、科技、文体、商贸、旅游等区域优势产业联动与协调发展的战略,着力引进和创办国际知名的特色品牌会展,重点集聚国内外高端会展总部和关联产业总部。二是打造南京国际文体城和国际青奥文化交流中心。依托青奥城、奥体中心、滨江公园、艺兰斋美术馆、金陵图书馆等优质文体资源,重点突出青奥特色和国际青少年文化交流功能,加快文体产业基地建设,推动文体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三是打造立足南京,辐射江苏省和都市圈的移动数字媒体中心、数字媒体策源地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区域内江苏联通、南京移动等媒体运营渠道商以及新华报业、南京报业传媒等媒体内容提供商的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引进基于移动通迅产业链的移动设备、移动运营管理、移动终端设计、移动应用软件设计、移动互联网应用、移动支付等相关产业。

4、高端商务商贸业。打造长三角城市综合体集聚规模最大、种类最全、品质最高的南京商贸业新中心。以万达广场成功建设为契机,加大城市综合体建设力度。到2015年,全区要完成新建商业载体200万平米以上,基本建成江东商业中心,形成由江东到CBD的市级商业中心带。新建12个左右基本社区商业中心、30个便民生活网点,8家大型农贸市场。创建国家级社区商业示范区,发展商业特色街区10个以上,基本建成居民生活便利的模范区域,基本形成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技术含量丰富的现代商业的基本框架。规划、建设河西南部国际商业中心,并形成基本框架。到201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40亿元,年均增长35%。

5、创意设计产业。一是创建国家广告产业基地,打造广告创意设计业、广告制作业和广告媒体业等全产业链企业集群,推进广告企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构筑国内一流的广告内容、提供商品品牌塑造基地,成为辐射南京都市圈乃至“长三角”,在全国有较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广告创意产业中心。到2015年,改造提升扩建80万平方米的产业载体,合作共建10个公共技术平台,集聚500家以上的广告内容提供商,广告经营额达到100亿元。二是打造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城市、建筑、工业设计产业园。规划建设设计产业载体20万平方米,在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邮电规划设计院、江苏省交通智汇咨询中心、江苏省辐射环境保护咨询中心、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金宸设计院、中铁隧道等现有设计类企业发展的基础上,树品牌,创特色,逐步形成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创意设计产业集群。

6、生态环保产业。生态环保服务业是中远期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的支柱产业。规划到2015年,实现增加值15亿元,到2020年实现增加值60亿元。一是发展环保技术服务业。引进国内外知名水务处理和噪音处理企业。二是发展环境咨询服务业。大力引进新能源设备研究、绿色家电研究、新能源交通工具研究认证、绿色食品的研究认证机构;合作建设各类环境技术的分级分类、水平评定,可接受的环境测试技术研发等。三是发展环境贸易和金融服务业。建设碳交易平台,发展认证、金融担保、技术研发等服务型企业。四是发展环境功能服务业。大力引进环保节能会展服务和生态规划、设计服务类企业,引进各种全球高层研讨、国际性会议、主题论坛等,提升国际影响力。

7、生物医药产业。以生物医药研发与成果转化环节为龙头,使现有产业从医药向生命健康的大范畴扩展,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医疗器材设备、健康产品的研发和研发外包。加速与园区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将符合上、中、下游产业链关系的企业有机结合形成产业集群,构建生物医药纵向和横向产业链。着力打造集生物医药研发、商贸、现代服务等环节为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一个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产业链较为完整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体系,成为全省生物医药产业总部和研发机构集中度领先,具有重要影响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之一。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200亿元。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孵化企业1000家,引进世界生物医药100强企业2家。获得 20项以上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国际或国家发明专利,拥有3-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新产品,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三)发展布局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应按照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和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新中心的建设要求,坚持主导产业发展布局与区域产业整体提升相结合,拓展现代产业规模,培强经济实力。坚持主导产业发展布局与各园区发展定位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核心主导产业集聚区。坚持主导产业发展布局与现有的产业基础相结合,形成亮点和优势。坚持主导产业发展布局与重大功能性基础性设施引导相结合,进行重点布局,形成特色产业。坚持主导产业发展布局与城市空间拓展发展相结合,重视主导产业拓展的空间规划控制与管理,进行合理布局,有序开发,实现空间拓展模式优化,达到产业空间格局的整体优化。

1、主导产业空间布局建议

(1)“5+X”布局设想。“5+X”的主导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即以河西CBD、江

东商业文化旅游中心、新城科技园、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和河西南部5大功能园区为主导产业发展核心区板块,加上南京金融城、会展城、文体城、海峡城等若干特色产业板块,形成区域功能园区系统化建设发展模式,实现内外联动、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的目标愿景。

(2)“一区五城”布局设想。“一区”即全省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五城”即突出不同区域的主导功能,重点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聚合、辐射效应的金融城、会展城、文体城、科技城和商贸城。金融城即以河西CBD金融保险业楼宇为主要载体,集聚各类金融及相关服务业的要素和项目,延伸到保险创新、金融培训、后台服务等各方面,打造区域金融中心。会展城即整合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及周边载体、资源,组成会展及相关产业园,构建、培育、壮大会展服务业的环境机制,重点发展会展、专业服务、创意产业、广告传媒、教育培训等知识型服务业,成为南京以至全省各类展会、时尚发布和前沿消费的集散地,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平台及创意文化展示中心。文体城即依托奥体场馆、金陵图书馆等市级以及区级等各类文体设施,大力发展以运动、康体、文化休闲为主的文化体育产业;依托滨江、江心洲及潜洲等资源和新城景观资源,建设南京主城西部滨江休闲产业带,发展以观光、度假为主题的休闲旅游业,成为独具特色、魅力的文体活动中心和休闲游览胜地。科技城即以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和新城科技园为主要载体,集聚软件、信息服务等各类研发产业项目和所需要素,打造高势能的国内外科技人才、企业汇聚之地和高水平、高产出、高效益的科技创新基地。商贸城即依托江东商业文化旅游中心、沿江东中路、河西大街等商业带和各类特色商业街区等,以大型“城市综合体”和高品质连锁商业、名品经营为特色,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实现商务商业的集聚和繁荣,形成市级商务商业圈,成为服务南京、辐射都市圈和长三角的重要商贸服务中心。

(3)“一核心四片区”布局设想。“一核心”即以金融业为主的河西CBD为核心。“四片区”即以高端商务商贸为主的江北部片区(东中央活动区)。以科技型服务业为主的东部片区(新城科技园区)。以生态科技型服务业为主的西部片区(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以发展总部经济和国际商贸业为主的南部片区。

(4)“一轴两带”布局设想。“一轴”是指以江东(中、南)路为产业发展轴线,纵向串连江东CAZ、河西CBD、河西南部三大功能园区,形成河西新城商业、商务、金融、会展、文化等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横向与水西门大街、应天大街、集庆门大街、兴隆大街、梦都大街、奥体大街、江山大街(及南部规划中的大街)

交汇,形成对沿江(长江)、沿河(南河、秦淮河)产业带的辐射,为企业发展和员工生活提供高端服务,使江东(中、南)路成为河西新城最具人气和商机的黄金大道。“两带”是指新城科技产业带和生态科技产业带。新城科技产业带集中体现于新城科技园。生态科技产业带集中体现于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

(5)“一体两翼”布局设想。“一体”是指以河西北部、中部、南部为一体,集中打造以金融业为主的河西CBD。“两翼”是指新城科技园和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

(6)“两沿三中心”布局设想。“两沿”是指沿河科技产业带和沿江生态科技产业带。沿河科技产业带是指沿南河、秦淮河,北至汉中门,南至绕城公路立交桥。主要集中于“新城科技园”,形成集城市设计、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生态科技产业带是指沿长江夹江。主要集中于“一园一岛一角”,形成集生态旅游休闲、科技研发为一体的生态科技产业带。①绿化博览园。位于长江夹江东岸400米宽的绿化休闲风光带,总面积1500亩。配以特色餐饮、建筑、艺术雕塑、个性游乐场以及特色旅游商品市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②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坐落江心洲,面积15平方公里。开发建设智慧总部园,发展科技研发、生态与科技旅游产业。③产业“金三角”。依托海峡城发展总部经济和国际商贸业。三中心是指河西北部、中部、南部地区依据现有资源和发展愿景,大力发展现代商业、高端服务业、休闲娱乐等行业,形成三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商业文化中心。①北部商业文化中心。形成以江东CAZ为核心的市级商业文化中心。②中部商业文化中心。形成以河西CBD为核心国际性商务中心。③南部商业文化中心。形成以南部马东特色休闲商业中心和青奥村为核心的现代化商业文化中心。

2、主导产业行业布局建议

(1)金融服务业“一城五中心”布局。以将河西CBD打造成为江苏省省级乃至华东区域(长三角区域北翼)的金融中心为目标,形成 “一城五中心” 金融服务业布局。一城即南京金融城,五中心即金融行政中心、金融总部中心、金融培育中心、金融中介服务中心、金融外包服务中心。

(2)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一心一带一谷” 布局。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工程,形成“一心一带一谷”电子商务发展基本格局。一心即以新城科技园为核心基地,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打造长三角区域电子商务应用支撑技术创新基地,构建长三角区域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平台,构筑长

三角区域电子商务资讯与交易的中心。一带即江东中路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带。一谷即中国云谷。在海峡城建造国内最领先的“云计算”超级数据中心与“云计算”创新产业基地。

(3)高端商务商贸业“一带三中心”布局。以建设市级商业中心为目标,形成“一带三中心”高端商务商贸业布局。一带即江东中路、南路商业带。三中心即江东高端商务商贸业中心、河西CBD高端商务商贸业中心、河西南部高端商务商贸业中心。

(4)创意设计产业“一心三园”布局。以创意设计为突破口,形成“一心三园”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布局。一心即在依托新城科技园区设计产业发展基础上,打造“长三角”重要创意创新中心。三园即新城科技园城市设计产业园、建筑设计产业园、工业设计产业园。

(5)生物医药产业“一核、两区、一中心”布局。将新城科技园南部片区作为承载新引进生物医药企业以及创新平台的核心区域,中部片区现有企业原则上向南部片区集中,形成“一核、两区、一中心”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一核即生物医药核心研发区(形成全市自主创新产品研发和产业服务的核心区)。两区即特色产业区(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及医疗器械、高技术健康保健食品生产、检验检测、高端康体、理疗产业等)和产业扩展区,建设高淳、淮安等地区生物医药标准化中试基地、生产基地和物流基地等。一中心即商贸流通中心。以江苏省电子商务产业园部分空间为主体,建设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江苏医药产业商贸流通中心。

(6)生态环保产业“五岛一链”布局。以打造南京生态科技示范区为目标,紧紧围绕“生态”和 “科技”两大主题,将生态科技岛生态环保产业融入控祥规划由绿链相连的科技发展岛、综合服务岛、文化创意岛、低碳体验岛、休闲服务岛五个产业区块。

(7)文化产业“一基地两中心”布局。以会展、文体、数字媒体为重点,着力提升新城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形成“一基地两中心”文化产业布局。一基地即依托国博中心、奥体中心、绿博园等优质的会展基础设施,打造国际会展产业基地。两中心即依托青奥城、奥体中心、滨江公园、艺兰斋美术馆、金陵图书馆等优质文体资源,打造国际青奥文化交流中心(南京河西青奥文体城),依托区域内江苏联通、南京移动等媒体运营渠道商以及新华报业、南京报业传媒等媒体内容提供商等优势资源,打造立足南京,辐射江苏省域和都市圈,面向未

来的移动(掌上)数字媒体中心(江苏数字媒体策源地和创新中心)。

3、主导产业载体布局建议。

按照“统筹考虑、合理布局”的原则,在主导产业载体空间布局上,形成“五城十区”新格局,即以金融城、科技城、商贸城、会展城、文体城等五城为主要形态,形成载体区域分布格局,以河西CBD金融集聚区、河西CBD保险创新试验区、新城科技园科技创业集聚区、新城科技园创意设计集聚区、新城科技园科技总部集聚区、江东CAZ商务总部集聚区、江东CAZ青奥服务外包集聚区、生态科技岛环保创新集聚区、河西南部海峡两岸科技创新创业集聚区、河西南部国际跨国公司总部企业集聚区等十区为主要形态,形成载体点状分布格局。通过5-10年努力,实现主导产业载体3万平方米以上楼宇总量200幢以上,总面积达20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5A级楼宇50幢左右。具体分布如下:

(1)河西CBD载体建设。在盘活宋都大厦、紫金大厦、紫鑫中华广场、东渡大厦、仁恒大厦、联强大厦、金奥大厦、新地中心等16幢230万平方米标志性建筑基础上,扩大载体建设规模, 规划建设30幢以上,新增载体300万平方米以上的载体量,确保有50%的载体用于金融集聚区、保险创新试验区建设。

(2)新城科技园载体建设。合理布局建设创新创业载体、总部园等,规划建设40幢以上,新增400万平方米以上的载体量,确保30%的载体量用于科技创业集聚区建设、30%的载体量用于创意设计集聚区建设、30%的载体量用于科技总部集聚区建设。

(3)江东CAZ载体建设。在建设百万平方米城市综合体的同时,规划建设20幢以上,新增200万平方米以上的载体量,确保30%载体量用于商务总部集聚区建设、10%载体量用于服务外包集聚区。

(4)生态科技岛载体建设。规划建设50幢以上、 200万平方米以上的载体量,确保50%的载体量用于环保创新集聚区建设。

(5)河西南部地区载体建设。规划建设50幢以上、 500万平方米以上的载体量,确保30%用于海峡两岸科技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50%用于国际跨国公司总部企业集聚区建设。

(四)实施路径

1、加快建设一批相应的新兴产业主题园区。新兴产业发展市场潜力大,发展势头强劲,很容易形成产业规模化和市场核心竞争能力,因此在主导产业培育上,要高度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明确从电子商务、云计算服务、物联网服务、数字文

化、工业设计、环境服务、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中,选准1-2个重点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加速发展,可以考虑在新城科技园、生态科技岛等功能园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设一批相应的新兴产业主题园区。新城科技园可以考虑建设广告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云计算服务产业园、生命健康产业园、城市设计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互联网产业园等。生态科技岛可以考虑建设生态科技岛可以考虑建设生态环保产业园、环境服务产业园等。河西CBD可以考虑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产业园、法律咨询服务产业园、文化体育产业园等。江东CAZ可以考虑建设青奥服务外包产业园、文化旅游产业园、特色餐饮产业园、呼叫中心产业园、设计装璜产业园等。集聚一批相同领域的科技型企业,形成一批产业特色、载体功能、集群效应明显的新兴产业园区,尽快使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成为我区主导产业。

2、加快建设一批相应的新兴优势产业总部基地。总部经济能够为中心城市带来税收贡献、产业集聚、消费带动、劳动就业乘和社会资本放大等多重效应,并将产生超强的资源配臵力和国内外市场核心竞争力。这对全面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功能和建设城市新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建议实施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促进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尽快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优势产业总部基地。一是规划建设CBD金融与投资服务总部基地, 建设金融业总部大厦,打造最具活力的区域金融总部核心区。二是规划建设创新创业总部基地,建设创新创业载体,打迼设计创意产业先锋企业总部孵化中心等。三是规划建设CAZ大型商贸业总部基地,建设商贸业总部大厦,打造国际化高端商贸企业总部重镇。四是规划建设生态科技岛国际跨国公司总部基地,建设智慧总部园,打造国际顶级生态总部企业“使馆”区。

3、加快建立主导产业发展精准招商引资标准。主导产业的项目选择不能“拣到蓝里就是菜”,要把握“门槛”、有所选择,盯紧有集聚力、有影响、有发展前景的大项目,大企业,大商家,大财团。如果有一两个特大产业项目、产业链关键项目,如国家级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工程中心、实验室等,其轰动效应、集聚效应和连锁反应肯定一发而不可收。因些,要按照主导产业发展定位,开展有目的的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建立项目、企业准入标准。各功能园区要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园区产业发展定位、项目建设标准等,制定相应的项目、企业准入标准,以标准来保证招商引资质量。二是建立招商引资企业目标。要以国内外重点城市和周边城市为主要目标城市,找准符合主导产业发展要求的世界500强企业、国

内500强企业、区域百强企业、行业百强企业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三是建立招商引资质量管理体系。整合科技、人才、资本、载体、政策等资源,规范管理,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提升效率。

4、加快建立主导产业发展三项行动促进计划。主导产业发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计划、有目标、有序扎实推进。建议在产业调研并确定目标的基础上,抓紧制定“三项行动促进计划”,确保主导产业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一是建立“531”工作目标任务行动推进计划。以推进“531”计划顺利实施,集聚科技、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资源,形成强有力的主导产业发展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二是建立“创建南京投资创业首选区”行动促进计划。以创建南京投资创业首选区为契机,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推进和企业发展帮办机制,公开承诺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软实力,打响一流的“建邺服务”品牌,增强主导产业发展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三是建立国家和省市级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目标任务行动促进计划。要在建设国家级广告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努力争创生物、电子信息、环保新材料、网络游戏动漫、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服务外包等国家、省、市级产业基地。

5、加快完善主导产业发展四大服务体系。实践证明,企业在发展中更加注重的是投资环境,一个地区投资环境越好,对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就越强,对企业的发展壮大越有利。因此,要结合南京投资创业首选区创建活动开展,积极创优主导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形成“四大服务体系”,努力营造区域投资创业低成本进入空间。一是建设和完善主导产业发展政策服务体系,突破高端服务业的政策瓶颈。以部分国有资本设立主导产业发展基金、投资于创业投资和担保基金等,对重大项目、载体控制和创新创业企业给予资金配备、信息支持和政策优惠。二是建设和完善主导产业发展专业服务体系,改变自我循环的封闭操作模式。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服务、融资担保、投资评估、法律咨询、财经传媒、资信调查等新兴行业,逐步形成国际化的专业服务体系。三是建设和完善主导产业发展社会服务体系,解决外商生活问题。加快外商人员的医疗保健系统建设、国际学校建设等,创建“宜居、宜商”的“国际商务港”。四是建设和完善主导产业发展政务服务体系,为投资商和企业发展排忧解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好一站式政务帮办服务平台,建立投资发展工作机制,形成国际一流的政务服务水平。

附件:

1、新兴产业主题园区策划建议

2、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分析及重点企业索引

3、新兴产业目标龙头股企业索引

4、招商引资目标企业(地区)总部索引

5、招商引资目标最佳金融机构索引

6、招商引资目标商业连锁企业索引

7、招商引资目标高新技术企业索引

8、招商引资目标生物医药企业(世界500强)

9、招商引资目标生物医药企业(国内100强)

10、周边城市招商目标企业索引

11、关于推进主导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索引 索引

关于我区主导产业发展的调研与建议

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客观上要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实践证明,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系统中的主体和核心,是区域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角,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规模、性质和方向,是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演进不可缺少的动力。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发展新兴产业, 着力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增强我区综合经济实力,组织开展了我区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研究,并实地考察学习了上海、深圳、广州、武汉、成都、西安等先进地区在主导产业发展上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区主导产业发展定位、布局、对策和建议,仅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区域性主导产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和基本原则

(一)主导产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区域性主导产业在选择上主要基于:①地理定位型。地理定位型也称为区位型产业,即依靠地理条件确定产业方向并构建区域性的产业带或产业群。例如,大量的产业园区选择高速公路沿线或邻近航空港口分布,以满足高科技产业对便捷快速的交通运输条件的需求。在国内,上海市依托浦东国际机场规划开发张江高科技园区,在该园区重点发展以现代生物技术与新药、微电子为主的高科技产业,逐步形成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基地。②资源定位型。资源定位型即根据当地的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相应产业。如香港,依托有优良的港口,发达的商业、世界贸易,较低税率自由港和内地的改革开放政策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再如我国的山西大同、山东东营以及贵州的攀枝花等地区分别以靠地方性的优势生产资源发展煤炭工业、石油工业和钢铁工业。③政府主导定位型。地方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发展前景,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如新加坡,在政府主导型产业政策的推动下,金融、贸易、电子、化工、生物制药成为目前的主导产业。④市场定位型。市场比较优势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如上海服务经济转型,大力发展以金融保险、信息、物流、商务服务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除了政府的主导产业战略性推动外,还有一种市场比较优势在内,是两者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合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⑤中心城市或经济区配套定位型。中心城市或经济区配套定位型即依据中心城市或经济区的特殊地位,配套构筑并完善上下游产业带。如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

洲经济区、渤海湾经济区、郑州——西安——兰州经济区、呼和浩特——包头——白云鄂博经济区等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速的区域经济体,其中若干具高技术产业水平、雄厚经济实力和巨大经济辐射力的中心城市成为这些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此外,还有一种偶然因素,促使相关产业发展。如拉美政治动荡导致大批有经济实力的移民流入迈阿密,从而促使其贸易总量扩张,进而成为美国对拉美贸易的中心。

基于相关经济和产业发展理论,当前产业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研究员在国内首次提出总部经济理论。认为:“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一旦形成,就可以给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外溢效应,比如税收贡献效应、产业聚集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乘数效应、资本放大效应等明显的外溢效应。目前,全球

7.9万家跨国公司拥有约79万家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生产、营销网络体系,控制了全球90%的国际直接投资。我国也有1.2万家境内投资企业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境外投资企业1.3万家。一个城市或地区总部经济越发达,所拥有的大型企业总部和品牌企业总部越多,其在区域或全球的资源配臵能力越强,影响力和知名度也越大。

2、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重要科技业者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为「再造宏碁」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即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当前制造产生的利润低,全球制造也已供过于求,但是研发与营销的附加价值高,因此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在左边加强研展创造智慧财产权,在右边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 微笑曲线得到大量国际贸易数据的印证:在全球产业链中,高端环节获得的利润占整个产品利润的90%-95%,而低端环节只占5%-10%。目前,我国一些加工贸易企业获得的利润甚至只有1%-2%。

3、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英国学者坎特韦尔(John A.Cantwel1)和托兰惕诺

(Paz Estrella Tolentino)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共同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根据他们的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受其国内产业结构和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在产业分布上,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从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展看,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的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遵循以下的发展顺序:首先是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充分利用种族联系;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累,种族因素的重要性下降,逐步从周边国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直接投资;最后,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开始从事高科技领域的生产和开发活动。同时,为获得更先进复杂的制造业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如中国台湾省的跨国公司在化学、半导体、计算机领域,新加坡的跨国公司在计算机、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电子技术领域,韩国、香港特区企业在半导体、软件开发、电信技术等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也表现出良好的竞争力。

4、注重科技与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熊彼特创新产业集聚论将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他在解释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时认为,除了战争、革命、气候等外部因素之外,技术创新的产业集聚和增长的非同期因素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熊彼特认为: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并且不在时间上均匀地分布,而是相反,它们趋于群集,成簇地发生。这是因为,在成功地创新之后,首先是一些,接着是大多数企业会步其后尘;其次,创新甚至不是随机地分布于整个经济系统,而是倾向于集中在某些部门及其邻近部门。可见,熊彼特主要是从创新角度来说明产业集聚现象的,认为产业集聚有助于创新,创新有赖于产业集聚,创新并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它需要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和竞争,需要企业集聚才得以实现。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为网罗创新型人才都不惜代价、不择手段。从这样的一个角度出发,要求我们改变的不仅是人才选拔机制的公平化、合理化和高效率化,还有与人才选拔一脉相连的教育体制的创新与改革,只有拥有了自己的创新队伍,才拥有了发展的真正竞争力。

5、注重创新型企业的培养。园区是以高科技的劳动和大量研究与开发活动的集聚为特征,按照苗床理论,园区是孵化器的最佳选址。园区中包含有为新生企业提供的孵化空间,这些孵化器设施与成熟公司或新建分厂的永久性设施不同,他们一般提供3-5年固定期限的孵化场所,租金较低,以减少新公司的破产

率。可见,园区是创新企业家的苗床,而企业家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经济活动规模空前扩大,经济运行过程日益复杂,缺乏有知识、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不可想像的。园区成为企业家的苗床,也就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不过,由于园区具有优惠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优势,这里成长起来的企业家还需接受市场经济更大风浪的考验。

(二)主导产业发展选择的基本原则

基于区域主导产业的概念、特征及当前经济发展背景等,遵循产业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等相关理论的指导,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应遵循如下原则。

1、市场需求原则。市场需求是一个产业形成、发展和壮大的前提,能够直接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其广阔度和长期性也决定着产业的发展前景。缺少充足市场需求的产业会发展缓慢甚至夭折,只有市场扩张能力较强的产业,才能够获得巨大的收益并不断扩大规模,从而起到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作用。因此,区域主导产业应选择发展前景好,增值空间的行业,如与人密切相关生物医药产业、健康产业、文化产业等。

2、产业关联原则。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产业间存在着横向的经济联系和纵向的生产技术联系,每一个产业的发展都意味着会牵动与其相关的各产业的发展。主导产业必须是关联效应强的产业部门,可将自身的产业优势通过产业链辐射到相关产业部门,带动或促进其发展,进而促使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有效发展。

3、技术进步原则。当前,经济增长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即创新来实现,每一次产业革命的出现,都带来了产业结构质的变化。技术进步快的产业能够大幅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提高产品质量并在一段时期内实现快速持续增长等。因而主导产业必须技术进步快且具有较强的技术进步要求,并具有强大的吸纳技术的潜力,才能推动区域整体的技术进步速度。

4、竞争优势原则。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区内外影响因素,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中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在区内,主导产业必须具备产业间的竞争优势,即相对于区内其他产业在资源及各种生产要素方面有着更强的集聚吸收能力;在区外,主导产业还必须具备区域间的竞争优势,即相对于区外的同类产业有更好的发展条件,并在市场需求方面有着更强的扩张能力。

5、产业规模原则。较大的规模有利于主导产业通过其自身的发展,带动和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有利于规模经济效益(如成本降低等)的实现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强产业实力从而带动整个产业体系的发展。可见,较大的经济规模为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各种效应提供了前提,并为强化这些效应提供了重要保障,应作为主导产业选择的一项重要标准。

6、动态选择原则。主导产业的形成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有序的更替,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特定时期的主导产业,是在具体条件下选择的结果,由经济发展的阶段决定。因此,在确定区域主导产业时应客观分析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使所选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7、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对区域主导产业进行选择时,还应考虑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即须重视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选择那些资源消耗少、对生态环境破坏小的产业,突出“绿色产业”的地位。因此,在新城区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上应多选择和培育一些总部企业、高端服务业等,不仅污染少,而且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大。

二、国内外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一)主要经验

1、印度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核心区面积1.5平方公里,是印度软件技术园区的代表。从发展历程来看,1985-1995年,园区以软件组件与维修服务为主要业务,1995-2000年以电子商务、ERP为主要业务,2001-2004转以系统整合、软件外包、BPO(商务流程外包)为主要业务,近年来转向以IT顾问、IT委外服务为主,业务范围、客户数量与内容深度不断扩大。专注于软件产业,是世界主要软件外包出口基地。科技园专注于软件产业,是世界主要软件外包出口基地。班加罗尔由软件园和硬件园组成,其中软件产业占园区产值的80%以上。班加罗尔软件产值占全印度的一半左右。主要为美国、欧洲、日本以及中国的企业编写程序、设计IT芯片、提供计算机维护、金融服务等。2004-2005年度,班加罗尔所在卡邦的软件出口总额2760亿卢比(约6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52%,其中大部分软件出口来自班加罗尔。以中小企业为主,同时聚集了一批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园区还集聚了印度本土三大软件企业Infosys、Wipro和Tata咨询公司以及一批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朗讯科技公司、微软公司、日本索尼公司、东芝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荷兰飞利浦公司等。

经验之一:运营模式的创新使园区逐步走向国际化。印度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国际订单,采取了现场开发和离岸开发两种运行模式。一方面,在本国建设具有世界水平的软件开发配套环境,让国外跨国公司与本国软件企业合作在印度建立软件开发中心,推进软件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鼓励本国软件企业在海外(尤其是在硅谷)设立分支机构,把开发人员派送到用户身边提供服务,在班加罗尔科技园区和硅谷之间建立起“桥梁”或“网络”,并通过卫星使美国和印度两地的开发人员24小时连续协同工作。

经验之二: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了整个软件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园区形成了以企业为中心的完善的科技研发系统。众多软件企业集聚园区,集群效应使人才、科技成果、资金等要素重新配臵、优化组合,提高了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仅德州仪器在班加罗尔就获得了150项专利,思科(CISCO)和IBM获得了75项专利。园区还聚集了印度国家科学院、尼赫鲁科研中心、拉曼研究所、天体物理研究所等一批大型科研机构,拥有印度理工学院等7所知名大学,以及一些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

经验之三:大量的科技人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保障。班加罗尔地区高校密集,每年可为社会输送3万名计算机和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其中1/3是信息技术人才。此外,班加罗尔还汇聚了大量“海归”人员,他们为印度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和尖端的技术。印度与美国硅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人员联系和企业合作。

经验之四:中介组织为园区软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电子与计算机软件出口促进会等中介组织为班加罗尔软件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是印度IT及其相关服务行业的尖端组织,为其成员公司提供扩资服务,协助它们进行商业决策;提供政府政策变更、国内外市场机会、海外专家研讨会和展览会等方面的准确信息。

经验之五:政府的政策支持促进了园区的发展。印度政府为促进园区快速发展,从税收、投资、进出口、人才、政府采购等方面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措施,政府对软件出口实行零关税、零流通税和零服务税;免除进出口软件的双重赋税,允许其保留出口收入的50%;政府还放宽了对计算机进口的限制,大幅度降低关税等凡是软件产品全部出口的企业,免交所得税;

2、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被称为亚洲的硅谷。新竹工业园区占地580公顷,拥有265家大小高科技公司,其中有103家是海外留学者回来建立的,共创造了68000多个就业机会,年产值高达4000亿台币。新

竹科学园区的诞生,带动了台湾经济的蓬勃发展,还使台湾许多科技产业名列世界前茅(仅次于美国、日本)。园区电子产品,像网络卡、影像扫描器、终端机、桌上电脑等产值,均占全岛50%以上。台湾地区IC产业的制造,包括电路设计、集成电路等,也由该园区垄断了,由于它的存在,台湾地区已经成为全世界第四大半导体工业制造者,仅次于美国、日本和韩国。经过多年的探索,台湾成功打造了一个科学工业园区。

经验之一:科学规划保障了园区建设有序进行。从建园之初,台湾地区政府就对园区进行了科学规划,确定了科学化、学院化、国际化的建区方针,为园区选择了电子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精密仪器机械、生物工程、集成电路、通讯、光电等具有广阔前景的六大高科技领域。

经验之二:良好的管理体制为园区发展提供了保障。新竹园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使园区管理逐渐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如1979年颁布实施的《科学工业园区设臵条例》使园区管理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

经验之三: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环境。新竹园区管理部门很重视为园区营造良好的服务支撑环境。一是建立了集中高效的二级行政管理体系。新竹园区的工作由园区指导委员会和园区管理局共同筹划。二是不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新竹园区按照“厂商服务,区内完成”的原则,在园区内设有整套服务机构,厂商所需办理的手续都可在园区内完成。园区这种简单、高效的管理方式以及完善的支撑配套服务体系,为投资者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和发展氛围。

经验之四: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园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园区企业在研发经费方面的大量投入形成了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地位。2003年,新竹园区厂商投入589亿新台币(约17.5亿美元)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6.9%。在园区技术创新过程中,台湾清华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园区厂商提供了必要的高科技人才及培训,同时还参与高技术产品的开发。

经验之五: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成为园区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是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如允许科技人员用其专利权或专门技术作为股份投资。二是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新竹园区规定,企业雇佣台湾本地科技人员数必须占科技人员总数的50%以上,以保证把更多的台湾科技人员培养成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三是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新竹先后成立了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科学管理学会等团体组织,通过这些组织的整合,最大程度满足科技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

求。

经验之六:风险投资促进了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风险投资对于台湾高技术产业发展起着积极影响,高技术产业是台湾风险投资的重点领域,风险投资投向高技术产业的企业数占到总投资企业数的87%左右,占总投资资金的88%。创业投资公司培养了一大批著名企业,如半导体产业就有联华、台积电、华邦、旺宏、华茂等。台湾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积极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

经验之七:政府政策支持在园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税费政策。园区规定:技术产品销售连续五年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企业增资扩展的设备,按新增设备成本的15%抵减增资年度的营业营利所得税;营业事业所得税和附加捐总额不超过全年课税所得额的22%;园区内企业进口设备、原材料、物料、燃料和半成品免征进口税捐和货物税,外销产品免征货物税和营业税;其它有关优惠规定均与加工出口区相同。人才政策。新竹园区允许科技人员以高于一般比例的专利权或专利技术作为股份投资,其作价最高达总投资额的25%。

经验之八:大量的中介机构促进了园区企业及机构间的协同发展。新竹工业园内有大量中介服务机构如:台湾电力电子制造商协会为园区的IC和半导体产业提供专业性服务,在加速企业学习和技术升级上发挥了核心作用;贸易协会和产品发展协会在开拓岛内外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国际半导体设备及材料协会台湾地区办事处,在为企业扩大市场范围、提供商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上海浦东新区。上海浦东新区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 “7+1”发展格局。在新浦东区域内,集聚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到2015年国内外银行总部达到40家,世界500强金融机构数超过120家,新增金融等商办楼宇面积350万平方米。张江高科技园区:到2015年高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左右,经认定研发机构数超过22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家,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销收入比重达到3.6%。、金桥出口加工区: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左右,生产性服务业经营收入达到700亿元以上。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到201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达到25%,其中进口额占全市比重达到40%,外高桥进出口额占全国保税区比重达到50%,集装箱吞吐量占上海港比重达到90%,物流企业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航运业收入达到1400亿元。

经验之一:“7+1”板块的生产力布局成为浦东主要增长极。在新浦东区域

内,集聚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洋山保税港区等5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国家级的临港装备产业基地,集聚了先进制造业、临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产业要、后世博板块,将主要用于金融、会展、商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开发。

经验之二: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新的生产力布局,浦东新区未来3年将投入1000亿元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围绕浦东城市肌理形成四个圈层:第一层是内环以内的中央分区,第二层是外环以内的中心城区,第三层是外环以外的疏朗区,第四层是郊环周边和以南的生态区。

经验之三: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加大招商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利用中介、互联网等手段,扩大招商渠道。制定针对性招商引资政策和招商引资目标企业目录,开展主题招商,举办国际性主题会议,塑造和扩大国际品牌效应。要引进一批国内外龙头型企业和领军式项目,推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在新内集聚,推动区域产业高端化。

经验之四:加大高端人才集聚力度。围绕确立浦东人才资源的核心优势、形成人才资源的核心竞争力,破解人才发展瓶颈。对接“千人计划”,实施“百人计划”,加快集聚领军人才,积极储备后备人才。

经验之五:选择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在金桥,人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先进制造业的魅力,无须占用过多的自然资源,以较少的能耗创造了世界级的产业链;在张江,越来越多的研发型企业成为中国经济的骄傲,一批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商品从这里走向世界;在陆家嘴,会展经济已成为浦东经济的亮点。

经验之六:特殊的优惠政策及其灵活运用。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吸引外商投资的体制环境、扩大部分项目审批权和资金筹措渠道、支持形成金融贸易等功能区等方面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灵活的实施各项优惠政策,创造性地把政策转化为要素资源优势。

4、广州天河科技园。天河科技园规划面积12.4平方公里,分为建成区(天河中心商务区部分)和新建区(高唐软件产业基地部分)。依托珠三角“世界信息产业工厂”的支撑作用和广州中央商务区的聚集作用,充分利用周边近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保障,发挥园区知识、人才和技术等资源高度聚集的优势,走科技创新之路,现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园区已形成以应用软件开发、互联网服务业、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和集成电路设计等为主导的优势产业,引进了广州爱立信软件研发中心、国家商务部国际电子商务分中心、中国移动互

联网数据中心、阿里巴巴、百度等“旗舰型”企业,培育、扶持了网易、华南资讯、京华网络、高科通信、无线电集团、光通通讯、世纪龙等一批在全国同行中具有竞争力的优秀软件企业。2010年科技园区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净利润65亿元,同比增长25%,税收28.85 亿元,同比增长17%。天河软件园实现总收入712亿元,同比增长31.5%,软件收入425亿元,同比增长32.26%; 软件园累计认定软件企业586家,占全市的60.47%。

经验之一: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经批准进入软件园规划区域的新办企业, 给予享受100-300平方米办公用房的优惠, 自进园之日起免收两年房租和物业管理费。成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重点支持重大的软件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重点软件企业的发展。对进入软件园的企业提供政府采购支持。优先支持软件企业进入国内外的股票等证券市场融资。对进入软件园的软件企业需要计算机软件人才,在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安排。软件园新办的软件企业,从批准之日起,享受八年的政策优惠。

经验之二:充分利用、优化配臵智力和技术资源。软件园座落于有“广州硅谷”之称的高教区,区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集,据统计,市级以上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共有43所,是软件园的建设和发展的丰富的人才资源。

经验之三:抓好软件园的配套建设。要搞好建成区的配套建设,创造优美的环境,完善配套功能,使之独具发展软件产业的特色,吸引国内外软件企业。落实扶持措施,扶持重点软件企业的快速发展。

经验之四: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软件园的开发建设和管理,是一项前瞻性的系统工程,为此,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利用国内外的资金,引进国内外信息行业,特别是软件行业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加快软件园开发建设进程,确保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

经验之五: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广州科学城为例,截至2005年,园区内企业共申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项目近1000项,获得项目资助超过1.5亿元,其中有国家级项目67项,省级项目65项。在这些核心技术项目的强势带动下,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断成长壮大。

经验之六:构筑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紧紧抓住增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一主线,通过搭建平台,寻找多层次的创新合作机制,构建政策支撑平台、构建公共孵化平台、构建公共研发平台、构建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构建创新人才平台、构建政府管理与服务平台。

5、深圳福田区。深圳市福田区辖园岭、南园、福田、沙头、梅林、华富、香蜜湖、莲花、华强北、福保等10个街道办事处。全区面积78.04平方公里,总管理人口163万人,密度2.1万人/平方公里。其中,辖区常住人口120万人,户籍人口60万人。福田是深圳市重点开发和建设的中心城区,深圳中心区和中央商务区(CBD)均坐落在辖区。将全面建设成为深圳市的行政、文化、信息、国际展览和商务中心,打造成为深圳的典范城区。福田是深圳的"会展之区",著名的深圳会展中心位于该区。地区生产总值五年年均增长11.5%,累计增长72.6%;人均生产总值达2.23万美元,居全市六区第二。税收总额2010年达到515亿元,比2005年增长1.74倍。第三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67.7%提高到2010年的89.27%,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达72.2%,CBD与环CBD高端产业带成为经济产出的主体空间。万元GDP能耗、水耗、电耗分别比2005年下降12.8%、44.5%、30.8%。

经验之一:抓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建立发展服务经济的指标体系,出台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设立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重大专项资助项目,引进国内总部企业和跨国公司区域总部。推进福田航电产业园、赛格日立上市企业总部基地和福田科技广场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载体建设,支持手机、无线电、汽车、安防等项目国家级检测中心业务运营,引进新的国家级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等高端平台。

经验之二:抓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巩固发展金融业,推动发展互联网、物联网、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低碳节能产业。聘请国内外专家搭建新兴战略性产业智囊团队,制定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推进福田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的市级认定。扶持新传媒产业,集聚发展网络传媒、手机传媒等新传媒。支持物联网前沿技术研发,建设物联网支撑体系。扶持创意设计产业,做好亚太传媒、易尚展示、宏美聚信、五巨科技、宜搜等高端服务型文化企业上市的培育服务。

经验之三:抓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强化CBD的引擎带动作用,提高环CBD产业配套服务能力,做大做强八大特色产业园区品牌。进行旧工业区改造规划,新增3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全面推进岗厦河园片区改造和华强北地下空间开发。加强对CBD楼宇经济的规划、管理和服务,年纳税超亿元的高端商务楼宇再增加10座。加快推进“中国IT市场价格指数运营中心”和“华强北电子商务示范区”建设,发展指数经济,推动华强北建设有形与网上、实体与虚拟高效融合的电子市场新载体。

经验之四:抓创新服务企业机制。全年安排3.5亿元经发科发资金,重点向新兴产业倾斜。组织1000家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20场,力争成交额500亿元。支持重点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积极引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落地福田。加大对高科技企业重点研发项目的支持力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培育100家自主创新龙头企业,继续开展中小科技企业发明专利“零突破”行动。开展“福田银企桥”活动,探索建立辖区行业商会协会融金互保、联保机制。帮助企业推进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打造诚信福田。

6、武汉东湖高新区。1988年武汉建立东湖新技术开发区,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000年,被科技部、外交部批准为APEC科技工业园区;2001年,被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2010年,国务院同意支持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中国光谷位于武汉市东南部的三湖六山之间。关东光电子产业园、关南生物医药产业园、汤逊湖大学科技园、光谷软件园、佛祖岭产业园、机电产业园等园各具特色,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分类聚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能源环保、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和高科技农业竞相发展。武汉〃中国光谷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国际市场占有率12%;光电器件、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40%,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武汉〃中国光谷已成为我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品牌。到2010年,技工贸总收入2000亿元,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财政收入60亿元。

经验之一:加强组织管理保障。由市委领导亲自挂帅成立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办公室。下设产业发展、建设融资、投资服务等相关机构,专职负责产业培育和发展。

经验之二:推动技术创新。与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整合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组建了一批专业化研究与开发机构,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经验之三:实施人才特区战略。省每年筹资1.5亿元,实施3551人才计划、人才特区战略,聚集一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

经验之四:开展产业组织方式创新。通过成立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地球空间信息、激光医疗器械、3G物联网、风电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产学研

合作,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步伐,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经验之五: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制定出台信用体系建设、信用贷款、担保、风险补偿资金、创业投资等金融创新政策。推行企业信用贷款试点、知识产权质贷款试点。

经验之六:推进股权激励改革。制定股权激励改革相关政策法规,启动武汉邮科院、华工科技等一批企业的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工作,激发企业人员创新活力。

经验之七:推行开放先导战略。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对外招商力度,深度整合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推动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参加国际性展会,提高国际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7、西安高新区。西安高新区,一个代表西安与西部高新科技产业前沿的领地,以其众多的“第一”成为陕西和西安最强劲的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多年来,西安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迅猛,综合指标位于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前列。西安高新区在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全区累计转化科技成果近8000项,其中9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列入国家各类产业计划居全国高新区前茅。如今,西安高新区已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好、市场化程度高、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成为陕西、西安最强劲的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经验之一:以优惠政策促发展。先后出台了《促进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加强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各项政策。今年上半年政策兑现6亿元。

经验之二:实施高端人才引进战略。加快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每年提供5000万元扶持基金,吸引国内外有较大创新优势的创业团队及行业领军人物。

经验之三:促进建设产业技术联盟。西安高新区以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联合中小企业、大学与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广泛参与,构建基于共同标准和制度的产业共同体,推进技术创新联盟、市场联盟等多种形式的产业联盟建设。

经验之四: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每年设立8000万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资金支持。

经验之五:科技金融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加大政府贷款担保力度,鼓励银行

对园区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和项目提供贷款支持。

经验之六:建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机构。成立促进战备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门组织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管理办公室。按产业领域细分成立产为一小组,每一位领导负责某一行业领域产业小组的领导工作。

(二)几点启示

1、明晰产业定位,培育壮大支柱产业集群。明确主导产业,培植核心企业,构建主导产业集群,是提升发展竞争力的关键。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未来的发展态势,选择最有希望的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壮大,有针对性地搞好规划、进行产业培育、项目招商和展开各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主导产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形成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同时不断加强软环境建设,如建立科技研发体系,促进技术水平和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建立人才培训基地、信息平台、公共技术平台等。

2、推动主导优势产业升级,促使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和国际化。各园区要充分发挥产业基地优势,加快核心企业培育,在发展好先期列入的项目基础上,推动更多项目做强现代化产业。争取大项目的落地,以其为核心将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促成产业集群规模。将处于产业低端的产能转移出去,为高端要素发展争取更多空间和资源。以建设国家工业设计示范基地为抓手,加快推进物联网等项目建设,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水平。

3、立足知识产业前沿,促使高端要素集聚。进一步深入研究国内外等知识经济发展的软硬件环境,推动地区的创新教育与培训、金融服务、“超级研究群”等知识产业要素集聚。借鉴西安、深圳高新区集聚产业做法,移植国内外高端知识产业要素,策划形成世界著名教育认证机构中国总部或区域总部聚集区,将教育与城市休闲功能相结合,使知识城成为培训白领、金领和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及出国留学人员机构的集聚区。

4、促进抢位发展,争夺未来发展主动权。抢位发展就是要争夺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重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抢占先机,实现新一轮发展。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与绿色经济紧密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来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制高点,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基础的关键,形成相关产业的集聚和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最终发展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园区。

5、组建理念先进、勇于创新的工作团队。加快发展的核心是领导班子,关

键是干部队伍。要进一步构建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搭建干部想事干事,能干成事的创新创业的平台,形成上下同心,荣辱与共,互为一体的工作力量,打造一支“团结协作、艰苦创业、吃苦能干、善打硬仗”的工作团队。

三、主导产业发展环境和基础分析

(一)我区主导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1、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知识经济是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形态。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德德鲁克认为,在现代化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的财富。世界银行副行长瑞斯查德认为,知识是比原料、资本、劳动力更重要的经济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知识的投入,直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软件知识产业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印度的软件出口外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我国的虚拟知识经济电子商务2011年上半年整体交易规模达2.95万亿。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73亿,使用率提升至35.6%,团购应用用户已达到4220万人,增长率达到125.0%。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的用户使用率也小幅上升,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到1.53亿。目前流行的知识经济的典型代表基因产业则是一个未来的朝阳产业,是一种朝阳经济,这种经济将给人类带来天文数字般的财富。

2、从国内产业发展趋势与规划分析。根据我国国情和产业基础,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包括四个方面七个产业领域:一是以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为目标,着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二是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目标,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三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着力发展生物产业;四是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着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四大类中,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相对较高,其次是服务业领域。在高新技术产业各领域中,海洋科技、新材料、电子信息、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生物医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生命科学、航空航天等重要度较高。在服务业各领域中,旅游、金融、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科技与信息服务、房地产、文化创意、会展、总部经济、服务外包、中介服务等重要度较高。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化及产业规模化前景较好。

3、从先进地区主导产业发展分析。在深圳、广州、武汉等中心城区,在产业发展上紧密结合本地区实际,牢牢把握产业发展规律,构筑了各具特色的服务经济体系。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总部经济作为首选经济形态,其次是着力培育以互联网、物联网、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物流供应链、服务外包、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发展现代商业、都市休闲旅游业、社区服务业等消费性服务业,稳步发展地方通信、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

4、从兄弟区县发展战略与规划分析。

南京部分区县“十二五”产业发展战略

(二)我区主导产业发展基础分析

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上下狠抓招商引资,先后组织开展了“科技人才节”、周边城市洽谈会等一系列招商活动,完成了北京、深圳以及长三角和南京都市圈的二十多个城市的专题招商推介会,引进了江苏贝因美销售有限公司、利安人寿、永丰商业银行、渤海财险江苏分公司、海尔人寿江苏分公司、和记黄浦地产(南京)有限公司等一批优质企业,加快了金融、研发等产业集聚.今年以来全区落地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项目212家,其中,千万以上的89家,累计注册资金 83.3亿元,有效地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以此同时,整合资源,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先后(09年以来)关停、搬迁有污染、高能耗工企20余家,使全区的产业结构得到更加优化,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7%以上。

2、重点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金融业现已集聚各类金融机构129家(其中金融机构法人总部9家,省级以上金融机构近40家,外资银行代表处1家,融资性担保公司10家,小额贷款公司2家等),企业数同比增长24.3%,省级以上规模金融机构占比出现明显上升,从2008年23.21%上升到目前的38.38%。批发和零售业现发展到5435家(不包括个体工商户),同比增长12.6% , 63家限额以上企业6个月主营业务收入65.6亿元,同比增长26.1%,实现行业增加值6.17亿元,同比增长23.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现已发展到1941家,同比增长24.1%,

36家重点调查企业6个月主营业务收入14.5亿元,同比增长163%。住宿和餐饮业现发展到216家,同比增长29.3% , 44家限额以上企业6个月主营业务收入

3.27亿元,同比增长24.6%,实现行业增加值1.89亿元,同比增长16.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现已发展到120家,同比增长18.8% , 4家重点调查企业6个月主营业务收入0.55亿元,同比增长37.5%。

3、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现已发展到733家,同比增长22.4%,重点调查企业6个月主营业务收入6.1亿元,同比增长-0.3 %,实现行业增加值2.21亿元,同比增长49 %,其中软件产业特色明显。目前,我区从事软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系统集成的软件企业已达122家,软件产品以专业应用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为主,控制(工业、交通)、管理(企业、办公)、金融、通讯、网络信息服务等行业和专业应用软件已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涉软企业从2010年的75家已增至93家。新增软件业务收入有望突破千万元的涉软企业有南京幻方朗睿有限公司、快钱(南京)支付清算信息有限公司、江苏欣网视讯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江苏天泽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已于今年5月成功上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现已发展到495 家,同比增长23.8%,14家重点调查企业6个月主营业务收入16.1亿元,同比增长31.9%。其中创意设计产业集聚了20余家,有中冶华天、中核华兴两个“中”字头企业,省建筑设计院、省邮电设计院等7家省级企业,形成了江苏省内规模最大,门类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特色产业集群,涵盖了规划建设的各个领域,业务覆盖世界近60个国家和地区。

4、开放型经济发展速度全市领先。2011年6个月全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0家,增资3家,完成合同利用外资3.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9261亿美元,外贸出口1.8594亿美元,服务外包执行额9597万美元,其中离岸外包4627万美元。外经营业额78万美元。高端地产大项目是利用外资方面重要支撑,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0家,其中,和记黄埔合同外资2.9亿美元,占合同外资总量的90.6%;华润臵地、南洋地产实际利用外资8000万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44%。外贸出口整体呈上升态势。在88家企业中,出口额同比上升的企业占总企业数的70%。排名前10位的企业占全区出口总额的64%,出口同比均呈增涨态势。其中,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4家,分别是南京红宝丽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南京图胜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南京艾森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南京盛楷源贸易有限公司。总体完成情况位居全市第一。

5、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成效显著。今年共有南京锋火星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南京天溯自动化控制系统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建设市级技术中心。二是高新企业培育速度加快。我区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推动我区产业优化的一项重点任务来抓,一方面,着眼区内企业,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已有9家企业申报。另一方面,着眼国家、省内,已成功引进2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科技园。三是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培养知识产权高层人才4名、工程师10名、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者40名;共申请专利220件,其中发明专利75件,授权专利140件。

6、产业发展项目顺利推进。2011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今年以来,全区上下抢抓机遇,紧紧围绕全年目标任务,迅速启动产业项目建设,南京万达广场国际总部街区酒店、金基精品街、金鹰天地广场、市测绘勘察研究院、省建筑设计院、南泰科技、省电力公司、科技企业加速器、徐矿明星商务中心、国际总部研发园、省电子商务产业园、省邮规院、省食品药品技术监督中心等一批(13个大项、29个子项)重大产业发展项目顺利推进,为全区服务经济跨越发展增添强大后劲。

分析我区主导产业发展基础和现状,几年来,现代服务业虽然发展很快,但由于起步较迟,规模较小、整体产业水平还较低,对区域经济发展和财税增长贡献有限,在经济规模、产业能级、资源配臵和国际化程度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产业基础仍较薄弱,服务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尚待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产业集中度不够,与国内发展较好的新区相比,具有区域带动和辐射效应的龙头企业偏少,省、市上市公司在河西设立的分支机构数偏少,企业之间的关联度较低,培育产业集群发展不到位。配套专业度不够,在满足企业的科技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需求,与产业相关的原材料组织、产品配套、物流、销售和商务环境方面存在不足,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专业化、全方位、高效率的产业配套服务方面仍有欠缺。城市功能丰富度不够,整体创新度不够,新城的自主创新和管理创新都存在一些不足,体制机制不够灵活,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支撑企业创新创优的人才、科技、资本平台还不够健全。

四、对我区主导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基本思路

基于上述我区主导产业发展环境和基础优势的分析,到2015年,基本建立有利于主导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投融资环境和社会环境,形成南京市高端商务

商贸业集聚区、江苏省创新型经济中心、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择定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金融服务业、文化产业、高端商务商贸业、创意设计产业、生态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七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壮大,在全国同行业形成高端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形成地方特色明显、创新能力突出、梯次发展推进的主导产业集群,成为南京市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创业发展高地。

(二)发展重点

1、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一是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在新城科技园建成创新载体70万平方米,建设完成11万平方米的省电子商务产业园,集聚相关科技创业企业300家,建成电子商务应用支撑平台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面积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0家,引进培育品牌企业10家,培育上市公司1-2家。二是打造云计算数据中心。积极依托美国SDI云计算中心,重点搭建全球领先的信息处理技术,发展云物联、云营销、云教育、云游戏等云计算产业服务,现阶段可与在宁重点院校及龙头企业构建服务于云计算软件和数据的可存储在线数据中心。三是打造全国领先的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产业基地。规划建设载体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依托已入园的南京烽火星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北纬通信有限公司、江苏天泽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江苏今迈数字空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冶华天自动化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产业服务。

2、金融服务业。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江苏CBD”打造“华东地区重要区域金融中心”(“长三角北翼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以建设南京河西金融中心为起点,努力将河西CBD打造成为江苏省省级乃至华东区域(长三角区域北翼)的金融中心,成为立足长三角、辐射中部经济区的区域性“资本运营中心、资金调度中心和资金清算中心”。集中省、市现有的大部分金融资源,承载新进入南京的各类金融要素,塑造和打响河西金融中心的品牌,提升河西金融中心在金融业界的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使河西金融中心成为国内知名的区域性金融机构集聚中心。重点发展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服务业,融合科技资源优势,打造以科技金融为特色的金融基地。到2015年,河西CBD区域内省级以上金融机构占在宁省级以上金融机构总数的50%以上,金融增加值占全市同行业总增加值比重为30%左右。

3、文化产业。以会展、文体、数字媒体为重点,着力提升新城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打造江苏省会展业的核心区和江苏省现代化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示

区,长三角重要的会展基地。综合利用国际博览中心、奥体中心、绿博园等优质的会展基础设施,实施会展与金融、科技、文体、商贸、旅游等区域优势产业联动与协调发展的战略,着力引进和创办国际知名的特色品牌会展,重点集聚国内外高端会展总部和关联产业总部。二是打造南京国际文体城和国际青奥文化交流中心。依托青奥城、奥体中心、滨江公园、艺兰斋美术馆、金陵图书馆等优质文体资源,重点突出青奥特色和国际青少年文化交流功能,加快文体产业基地建设,推动文体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三是打造立足南京,辐射江苏省和都市圈的移动数字媒体中心、数字媒体策源地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区域内江苏联通、南京移动等媒体运营渠道商以及新华报业、南京报业传媒等媒体内容提供商的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引进基于移动通迅产业链的移动设备、移动运营管理、移动终端设计、移动应用软件设计、移动互联网应用、移动支付等相关产业。

4、高端商务商贸业。打造长三角城市综合体集聚规模最大、种类最全、品质最高的南京商贸业新中心。以万达广场成功建设为契机,加大城市综合体建设力度。到2015年,全区要完成新建商业载体200万平米以上,基本建成江东商业中心,形成由江东到CBD的市级商业中心带。新建12个左右基本社区商业中心、30个便民生活网点,8家大型农贸市场。创建国家级社区商业示范区,发展商业特色街区10个以上,基本建成居民生活便利的模范区域,基本形成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技术含量丰富的现代商业的基本框架。规划、建设河西南部国际商业中心,并形成基本框架。到201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40亿元,年均增长35%。

5、创意设计产业。一是创建国家广告产业基地,打造广告创意设计业、广告制作业和广告媒体业等全产业链企业集群,推进广告企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构筑国内一流的广告内容、提供商品品牌塑造基地,成为辐射南京都市圈乃至“长三角”,在全国有较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广告创意产业中心。到2015年,改造提升扩建80万平方米的产业载体,合作共建10个公共技术平台,集聚500家以上的广告内容提供商,广告经营额达到100亿元。二是打造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城市、建筑、工业设计产业园。规划建设设计产业载体20万平方米,在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邮电规划设计院、江苏省交通智汇咨询中心、江苏省辐射环境保护咨询中心、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金宸设计院、中铁隧道等现有设计类企业发展的基础上,树品牌,创特色,逐步形成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创意设计产业集群。

6、生态环保产业。生态环保服务业是中远期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的支柱产业。规划到2015年,实现增加值15亿元,到2020年实现增加值60亿元。一是发展环保技术服务业。引进国内外知名水务处理和噪音处理企业。二是发展环境咨询服务业。大力引进新能源设备研究、绿色家电研究、新能源交通工具研究认证、绿色食品的研究认证机构;合作建设各类环境技术的分级分类、水平评定,可接受的环境测试技术研发等。三是发展环境贸易和金融服务业。建设碳交易平台,发展认证、金融担保、技术研发等服务型企业。四是发展环境功能服务业。大力引进环保节能会展服务和生态规划、设计服务类企业,引进各种全球高层研讨、国际性会议、主题论坛等,提升国际影响力。

7、生物医药产业。以生物医药研发与成果转化环节为龙头,使现有产业从医药向生命健康的大范畴扩展,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医疗器材设备、健康产品的研发和研发外包。加速与园区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将符合上、中、下游产业链关系的企业有机结合形成产业集群,构建生物医药纵向和横向产业链。着力打造集生物医药研发、商贸、现代服务等环节为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一个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产业链较为完整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体系,成为全省生物医药产业总部和研发机构集中度领先,具有重要影响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之一。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200亿元。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孵化企业1000家,引进世界生物医药100强企业2家。获得 20项以上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国际或国家发明专利,拥有3-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新产品,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三)发展布局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应按照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和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新中心的建设要求,坚持主导产业发展布局与区域产业整体提升相结合,拓展现代产业规模,培强经济实力。坚持主导产业发展布局与各园区发展定位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核心主导产业集聚区。坚持主导产业发展布局与现有的产业基础相结合,形成亮点和优势。坚持主导产业发展布局与重大功能性基础性设施引导相结合,进行重点布局,形成特色产业。坚持主导产业发展布局与城市空间拓展发展相结合,重视主导产业拓展的空间规划控制与管理,进行合理布局,有序开发,实现空间拓展模式优化,达到产业空间格局的整体优化。

1、主导产业空间布局建议

(1)“5+X”布局设想。“5+X”的主导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即以河西CBD、江

东商业文化旅游中心、新城科技园、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和河西南部5大功能园区为主导产业发展核心区板块,加上南京金融城、会展城、文体城、海峡城等若干特色产业板块,形成区域功能园区系统化建设发展模式,实现内外联动、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的目标愿景。

(2)“一区五城”布局设想。“一区”即全省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五城”即突出不同区域的主导功能,重点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聚合、辐射效应的金融城、会展城、文体城、科技城和商贸城。金融城即以河西CBD金融保险业楼宇为主要载体,集聚各类金融及相关服务业的要素和项目,延伸到保险创新、金融培训、后台服务等各方面,打造区域金融中心。会展城即整合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及周边载体、资源,组成会展及相关产业园,构建、培育、壮大会展服务业的环境机制,重点发展会展、专业服务、创意产业、广告传媒、教育培训等知识型服务业,成为南京以至全省各类展会、时尚发布和前沿消费的集散地,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平台及创意文化展示中心。文体城即依托奥体场馆、金陵图书馆等市级以及区级等各类文体设施,大力发展以运动、康体、文化休闲为主的文化体育产业;依托滨江、江心洲及潜洲等资源和新城景观资源,建设南京主城西部滨江休闲产业带,发展以观光、度假为主题的休闲旅游业,成为独具特色、魅力的文体活动中心和休闲游览胜地。科技城即以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和新城科技园为主要载体,集聚软件、信息服务等各类研发产业项目和所需要素,打造高势能的国内外科技人才、企业汇聚之地和高水平、高产出、高效益的科技创新基地。商贸城即依托江东商业文化旅游中心、沿江东中路、河西大街等商业带和各类特色商业街区等,以大型“城市综合体”和高品质连锁商业、名品经营为特色,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实现商务商业的集聚和繁荣,形成市级商务商业圈,成为服务南京、辐射都市圈和长三角的重要商贸服务中心。

(3)“一核心四片区”布局设想。“一核心”即以金融业为主的河西CBD为核心。“四片区”即以高端商务商贸为主的江北部片区(东中央活动区)。以科技型服务业为主的东部片区(新城科技园区)。以生态科技型服务业为主的西部片区(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以发展总部经济和国际商贸业为主的南部片区。

(4)“一轴两带”布局设想。“一轴”是指以江东(中、南)路为产业发展轴线,纵向串连江东CAZ、河西CBD、河西南部三大功能园区,形成河西新城商业、商务、金融、会展、文化等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横向与水西门大街、应天大街、集庆门大街、兴隆大街、梦都大街、奥体大街、江山大街(及南部规划中的大街)

交汇,形成对沿江(长江)、沿河(南河、秦淮河)产业带的辐射,为企业发展和员工生活提供高端服务,使江东(中、南)路成为河西新城最具人气和商机的黄金大道。“两带”是指新城科技产业带和生态科技产业带。新城科技产业带集中体现于新城科技园。生态科技产业带集中体现于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

(5)“一体两翼”布局设想。“一体”是指以河西北部、中部、南部为一体,集中打造以金融业为主的河西CBD。“两翼”是指新城科技园和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

(6)“两沿三中心”布局设想。“两沿”是指沿河科技产业带和沿江生态科技产业带。沿河科技产业带是指沿南河、秦淮河,北至汉中门,南至绕城公路立交桥。主要集中于“新城科技园”,形成集城市设计、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生态科技产业带是指沿长江夹江。主要集中于“一园一岛一角”,形成集生态旅游休闲、科技研发为一体的生态科技产业带。①绿化博览园。位于长江夹江东岸400米宽的绿化休闲风光带,总面积1500亩。配以特色餐饮、建筑、艺术雕塑、个性游乐场以及特色旅游商品市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②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坐落江心洲,面积15平方公里。开发建设智慧总部园,发展科技研发、生态与科技旅游产业。③产业“金三角”。依托海峡城发展总部经济和国际商贸业。三中心是指河西北部、中部、南部地区依据现有资源和发展愿景,大力发展现代商业、高端服务业、休闲娱乐等行业,形成三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商业文化中心。①北部商业文化中心。形成以江东CAZ为核心的市级商业文化中心。②中部商业文化中心。形成以河西CBD为核心国际性商务中心。③南部商业文化中心。形成以南部马东特色休闲商业中心和青奥村为核心的现代化商业文化中心。

2、主导产业行业布局建议

(1)金融服务业“一城五中心”布局。以将河西CBD打造成为江苏省省级乃至华东区域(长三角区域北翼)的金融中心为目标,形成 “一城五中心” 金融服务业布局。一城即南京金融城,五中心即金融行政中心、金融总部中心、金融培育中心、金融中介服务中心、金融外包服务中心。

(2)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一心一带一谷” 布局。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工程,形成“一心一带一谷”电子商务发展基本格局。一心即以新城科技园为核心基地,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打造长三角区域电子商务应用支撑技术创新基地,构建长三角区域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平台,构筑长

三角区域电子商务资讯与交易的中心。一带即江东中路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带。一谷即中国云谷。在海峡城建造国内最领先的“云计算”超级数据中心与“云计算”创新产业基地。

(3)高端商务商贸业“一带三中心”布局。以建设市级商业中心为目标,形成“一带三中心”高端商务商贸业布局。一带即江东中路、南路商业带。三中心即江东高端商务商贸业中心、河西CBD高端商务商贸业中心、河西南部高端商务商贸业中心。

(4)创意设计产业“一心三园”布局。以创意设计为突破口,形成“一心三园”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布局。一心即在依托新城科技园区设计产业发展基础上,打造“长三角”重要创意创新中心。三园即新城科技园城市设计产业园、建筑设计产业园、工业设计产业园。

(5)生物医药产业“一核、两区、一中心”布局。将新城科技园南部片区作为承载新引进生物医药企业以及创新平台的核心区域,中部片区现有企业原则上向南部片区集中,形成“一核、两区、一中心”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一核即生物医药核心研发区(形成全市自主创新产品研发和产业服务的核心区)。两区即特色产业区(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及医疗器械、高技术健康保健食品生产、检验检测、高端康体、理疗产业等)和产业扩展区,建设高淳、淮安等地区生物医药标准化中试基地、生产基地和物流基地等。一中心即商贸流通中心。以江苏省电子商务产业园部分空间为主体,建设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江苏医药产业商贸流通中心。

(6)生态环保产业“五岛一链”布局。以打造南京生态科技示范区为目标,紧紧围绕“生态”和 “科技”两大主题,将生态科技岛生态环保产业融入控祥规划由绿链相连的科技发展岛、综合服务岛、文化创意岛、低碳体验岛、休闲服务岛五个产业区块。

(7)文化产业“一基地两中心”布局。以会展、文体、数字媒体为重点,着力提升新城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形成“一基地两中心”文化产业布局。一基地即依托国博中心、奥体中心、绿博园等优质的会展基础设施,打造国际会展产业基地。两中心即依托青奥城、奥体中心、滨江公园、艺兰斋美术馆、金陵图书馆等优质文体资源,打造国际青奥文化交流中心(南京河西青奥文体城),依托区域内江苏联通、南京移动等媒体运营渠道商以及新华报业、南京报业传媒等媒体内容提供商等优势资源,打造立足南京,辐射江苏省域和都市圈,面向未

来的移动(掌上)数字媒体中心(江苏数字媒体策源地和创新中心)。

3、主导产业载体布局建议。

按照“统筹考虑、合理布局”的原则,在主导产业载体空间布局上,形成“五城十区”新格局,即以金融城、科技城、商贸城、会展城、文体城等五城为主要形态,形成载体区域分布格局,以河西CBD金融集聚区、河西CBD保险创新试验区、新城科技园科技创业集聚区、新城科技园创意设计集聚区、新城科技园科技总部集聚区、江东CAZ商务总部集聚区、江东CAZ青奥服务外包集聚区、生态科技岛环保创新集聚区、河西南部海峡两岸科技创新创业集聚区、河西南部国际跨国公司总部企业集聚区等十区为主要形态,形成载体点状分布格局。通过5-10年努力,实现主导产业载体3万平方米以上楼宇总量200幢以上,总面积达20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5A级楼宇50幢左右。具体分布如下:

(1)河西CBD载体建设。在盘活宋都大厦、紫金大厦、紫鑫中华广场、东渡大厦、仁恒大厦、联强大厦、金奥大厦、新地中心等16幢230万平方米标志性建筑基础上,扩大载体建设规模, 规划建设30幢以上,新增载体300万平方米以上的载体量,确保有50%的载体用于金融集聚区、保险创新试验区建设。

(2)新城科技园载体建设。合理布局建设创新创业载体、总部园等,规划建设40幢以上,新增400万平方米以上的载体量,确保30%的载体量用于科技创业集聚区建设、30%的载体量用于创意设计集聚区建设、30%的载体量用于科技总部集聚区建设。

(3)江东CAZ载体建设。在建设百万平方米城市综合体的同时,规划建设20幢以上,新增200万平方米以上的载体量,确保30%载体量用于商务总部集聚区建设、10%载体量用于服务外包集聚区。

(4)生态科技岛载体建设。规划建设50幢以上、 200万平方米以上的载体量,确保50%的载体量用于环保创新集聚区建设。

(5)河西南部地区载体建设。规划建设50幢以上、 500万平方米以上的载体量,确保30%用于海峡两岸科技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50%用于国际跨国公司总部企业集聚区建设。

(四)实施路径

1、加快建设一批相应的新兴产业主题园区。新兴产业发展市场潜力大,发展势头强劲,很容易形成产业规模化和市场核心竞争能力,因此在主导产业培育上,要高度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明确从电子商务、云计算服务、物联网服务、数字文

化、工业设计、环境服务、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中,选准1-2个重点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加速发展,可以考虑在新城科技园、生态科技岛等功能园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设一批相应的新兴产业主题园区。新城科技园可以考虑建设广告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云计算服务产业园、生命健康产业园、城市设计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互联网产业园等。生态科技岛可以考虑建设生态科技岛可以考虑建设生态环保产业园、环境服务产业园等。河西CBD可以考虑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产业园、法律咨询服务产业园、文化体育产业园等。江东CAZ可以考虑建设青奥服务外包产业园、文化旅游产业园、特色餐饮产业园、呼叫中心产业园、设计装璜产业园等。集聚一批相同领域的科技型企业,形成一批产业特色、载体功能、集群效应明显的新兴产业园区,尽快使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成为我区主导产业。

2、加快建设一批相应的新兴优势产业总部基地。总部经济能够为中心城市带来税收贡献、产业集聚、消费带动、劳动就业乘和社会资本放大等多重效应,并将产生超强的资源配臵力和国内外市场核心竞争力。这对全面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功能和建设城市新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建议实施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促进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尽快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优势产业总部基地。一是规划建设CBD金融与投资服务总部基地, 建设金融业总部大厦,打造最具活力的区域金融总部核心区。二是规划建设创新创业总部基地,建设创新创业载体,打迼设计创意产业先锋企业总部孵化中心等。三是规划建设CAZ大型商贸业总部基地,建设商贸业总部大厦,打造国际化高端商贸企业总部重镇。四是规划建设生态科技岛国际跨国公司总部基地,建设智慧总部园,打造国际顶级生态总部企业“使馆”区。

3、加快建立主导产业发展精准招商引资标准。主导产业的项目选择不能“拣到蓝里就是菜”,要把握“门槛”、有所选择,盯紧有集聚力、有影响、有发展前景的大项目,大企业,大商家,大财团。如果有一两个特大产业项目、产业链关键项目,如国家级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工程中心、实验室等,其轰动效应、集聚效应和连锁反应肯定一发而不可收。因些,要按照主导产业发展定位,开展有目的的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建立项目、企业准入标准。各功能园区要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园区产业发展定位、项目建设标准等,制定相应的项目、企业准入标准,以标准来保证招商引资质量。二是建立招商引资企业目标。要以国内外重点城市和周边城市为主要目标城市,找准符合主导产业发展要求的世界500强企业、国

内500强企业、区域百强企业、行业百强企业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三是建立招商引资质量管理体系。整合科技、人才、资本、载体、政策等资源,规范管理,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提升效率。

4、加快建立主导产业发展三项行动促进计划。主导产业发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计划、有目标、有序扎实推进。建议在产业调研并确定目标的基础上,抓紧制定“三项行动促进计划”,确保主导产业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一是建立“531”工作目标任务行动推进计划。以推进“531”计划顺利实施,集聚科技、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资源,形成强有力的主导产业发展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二是建立“创建南京投资创业首选区”行动促进计划。以创建南京投资创业首选区为契机,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推进和企业发展帮办机制,公开承诺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软实力,打响一流的“建邺服务”品牌,增强主导产业发展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三是建立国家和省市级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目标任务行动促进计划。要在建设国家级广告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努力争创生物、电子信息、环保新材料、网络游戏动漫、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服务外包等国家、省、市级产业基地。

5、加快完善主导产业发展四大服务体系。实践证明,企业在发展中更加注重的是投资环境,一个地区投资环境越好,对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就越强,对企业的发展壮大越有利。因此,要结合南京投资创业首选区创建活动开展,积极创优主导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形成“四大服务体系”,努力营造区域投资创业低成本进入空间。一是建设和完善主导产业发展政策服务体系,突破高端服务业的政策瓶颈。以部分国有资本设立主导产业发展基金、投资于创业投资和担保基金等,对重大项目、载体控制和创新创业企业给予资金配备、信息支持和政策优惠。二是建设和完善主导产业发展专业服务体系,改变自我循环的封闭操作模式。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服务、融资担保、投资评估、法律咨询、财经传媒、资信调查等新兴行业,逐步形成国际化的专业服务体系。三是建设和完善主导产业发展社会服务体系,解决外商生活问题。加快外商人员的医疗保健系统建设、国际学校建设等,创建“宜居、宜商”的“国际商务港”。四是建设和完善主导产业发展政务服务体系,为投资商和企业发展排忧解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好一站式政务帮办服务平台,建立投资发展工作机制,形成国际一流的政务服务水平。

附件:

1、新兴产业主题园区策划建议

2、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分析及重点企业索引

3、新兴产业目标龙头股企业索引

4、招商引资目标企业(地区)总部索引

5、招商引资目标最佳金融机构索引

6、招商引资目标商业连锁企业索引

7、招商引资目标高新技术企业索引

8、招商引资目标生物医药企业(世界500强)

9、招商引资目标生物医药企业(国内100强)

10、周边城市招商目标企业索引

11、关于推进主导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索引 索引


相关文章

  • 耀州区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的调研报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发„2000‟11号)指出:"发展小城镇对解决现阶段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 ...查看


  • 关于无生活自理能力残疾人生活现状的调研报告
  • 关于无生活自理能力残疾人生活现状的调研报告 一.时代背景 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关注民生.保障民生的具体体现,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提高重度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更 ...查看


  •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完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的重点,是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查看


  • 关于党员志愿服务工作的调研报告
  • 关于党员志愿服务工作的调研报告 一.对党员志愿服务的内涵.外延的认识 "志愿者"是英文volunteer 的中文译法, 也叫"义工",起源于19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已经存在和发展了100多年 ...查看


  • 关于"改善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
  • 关于"改善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 发展和改革局 为进一步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效能,更好地推动转型跨越发展,根据区委.区政府在全区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的部署,按照瓯海区级机关"改善发 ...查看


  • 关于对区污水处理厂运营情况的调查报告
  • 按照全区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局针对矿区污水处理厂运行不正常的问题,将该厂作为领导班子调研的重点,从今年3月9日开始,认真地开展了一把手蹲点调研活动.现将我局对污水处理厂运营情况的调研报告如下: 一 ...查看


  • 关于矿产资源法贯彻执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 根据连山区人大常委会2005年经济办工作安排,结合省.市人大工作部署,6月7日,区人大经济办在11副主任的带领下,与省人大常委会11副主任.市人大11副主任及省市环城委相关人员,在区政府相关领导的陪同下对我区的& ...查看


  • 内蒙古科协2016年度调研课题选题参考目录
  • (共计30个) 1.精准扶贫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深入调查内蒙古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精准破解问题的针对性对策建议.探索扶贫工作与发展现代农牧业有机结合.形成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研究:扶贫工作与促进我区基本公共 ...查看


  • 学前教育调研报告
  • 学前教育调研报告 自治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调研组于2011年1月9日至14日,分三个小组对伽师县.疏勒县.裕民县.阜康市.伊宁市.天山区等六个样本单位的学前教育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期间共召开园长.幼儿教师座谈会12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