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比较法与汉语方言语音比较

语言科学

/I S S N 1671-9484 C N 32-1687G

2013年9月

总第6 第12卷第5期(6期) 520-53历史比较法与汉语方言语音比较*

陈忠敏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上海 200433

提要汉语方言语音比较是遵循历史比较法中的语音对应原理展开的㊂ 亲属语言(方言) 语音比较要寻找对

等形式的比较㊂ 本文根据历史比较法的原理讨论高本汉方言语音比较法㊁ 罗杰瑞闽语语音比较法的得失, 随后提出方言语音层次比较法这一概念, 并通过闽语鱼韵读音的讨论说明语音层次比较法的具体步骤㊂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H 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484(2013) 05-0520-16

历史比较法 对等形式 闽语 鱼韵

1历史比较法与语音比较

法的建立在整个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从此语言学家可以根据比较法的程序建立语言亲属关系, 复原语言的早期面貌, 甚至复原到史前的原始母语㊂ 历史比较法不是仅仅局限于比较亲属语的语音, 也可以用来比较亲属语的语义㊁ 形态㊁ 句法, 不过语音比较最为成功, 也是比较法得以存在的基石㊂ 拿语音) 来说, 就是比较各亲属语言的同源词(的语音形式来追溯和构拟它们的原始读音, 同时说明从c o n a t e g 构拟原始母语; 解释从原始母语到各子语言的演变㊂ 2) 3)

建立系统的语音对应关系是实现上述三个目标的基础㊂ 因为没有建立基本词汇中的语音的系统对应关系, 就无法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 原始母语的构拟其实是各子语言同源词语音对应的比较, 然后寻(; 找 一般历史性的公分母” 解释子语言的语音演变也必须首先建立从原始母语到子S c h l e i c h e r 1871) /语言的语音系统对应, 比较两者的差异从而获得音变的途径㊂ 梅耶(也说过建立M e i l l e t 19251981:7) 语音对应关系的重要性:比较语法的目的不是重建印欧系母语, 而是在于确定共同要素的对应关系, 并阐明在各种有历史证明的语言中什么是继承子语言的古代形式的, 什么是它们独自发展的结果㊂ 语音对应关系的建立看似简单, 其实并非易事㊂ F 曾指出所比较的语言项目必须是来o x (1995:61)

, 自原始母语的(排除语言接触因素) 而且还必须是对等形式㊂ 如果语音比较不是在对等形式里进行, 语

[收稿日期]定稿日期]2012年12月16日 [2013年5月27日

:/d o i 10. 7509. l i n s c i . 201305. 028090j

*

(本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汉语方言自然口语变异有声数据库建设” 批准号1和复旦大学2&Z D 177)

历史比较法是人们在研究印欧语历史中逐渐创立的, 到了1此方法已趋于成熟㊂ 比较9世纪中叶,

原始形式到各语言中语音的演变途径㊂ 具体来说, 历史比较法的目标有三个: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 1)

(三期整体推进人文学科研究项目 吴闽语语音层次研究” 批准号2资助㊂ 感谢‘ 语言科985工程” 011RWX K Z D 027)

学“ 编辑部及匿审专家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㊂

520

音比较就会引入歧途, 从而也无法正确阐明语言演变的历史㊂ 对等形式的概念理解容易, 但如何确定对等形式并非易事, 原因是:没有现成的寻找对等形式的方法和程序;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形成语1) 2) 言的历史背景不同, 寻求对等形式的方法可能也不一㊂

汉语各方言间的亲属关系毋庸置疑, 方言与方言之间无论是地域跨度㊁ 使用的人口, 还是语音差异程度都可以跟印欧语相比拟㊂ 如何在汉语方言里进行语音比较, 如何在汉语方言的语音比较中寻找对等形式, 印欧语语音比较的方法是否可以原封不动移植到汉语方言的语音比较中来? 本文回顾汉语方言语音比较的历史, 最后提出自己对上述问题的看法㊂

2高本汉的方言语音比较方法

(第四卷 方言字汇” 有2其中四个是域外汉字读音㊂ 原书第51915-1926) 6个方言点的字音读音表, 47

每页字表下都有注㊂ 由于汉字不是表音文字, 某些字可-731页排列26个方言点3125个汉字的读音, /:哪些字放入正表, 哪些字列入附注, 高氏在表前有文字说明(高本汉1915-19261940:540)

有时候古同音字中这几个字读甲那几个字 常常有一个方言对于古某字因有两种或几种读音:

读乙, 有时候在同字上有甲乙两种读法㊂ 这种不同的读法最多的是文言白话的不同, 但也常有在同一体当中有两种读法的, 那就只好拿方言的混合(因迁移等等原因) 来解释了㊂ 为印刷上的方便, 我 只能把几种中的一读排入正表, 其余的就放在注里(有时候把文言音有时候把白话音放在注里 ㊂ 看把哪一方面提出来说是最省篇幅)

可见正表里的字音有文读音也有白话音㊂ 那么, 为什么文读音和白读音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呢? 换句话/:说决定放在正表和注里的原则是什么? 高氏书中有解释(高本汉1915-19261940:539)

那么在表的正文里头所记下的音就 现在这个字汇既然同时也要当作各韵母的一个系统表用,

非得限于照规则变化的字不可㊂ 要知道怎么样读法才算照规则的读法是这么样求的:在某方言读音中, 把古音的某韵母在某系的声母的字全部查一道, 如果多数是一种读法, 这就是这个方言对于㊂ 所以在字汇正文表里头每竖行当头第一个代表字总是想法子选一个能在处处方言是怎样读法)

都是照规则读的字, 例如古音k 哥, 个三字, 其中歌字在处处方言都是规则的, 所以把歌字放ɑ 有歌, 在竖行当头第一字㊂ 次之若有 不规则” 的读音, 就是说古音虽同而某处今音不跟被选的代表字(如㊂ 这个例中的歌字) 同音者, 就在注里标出(如哥字大同k ɯ ) 通过上述引言,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高本汉方言语音比较的特点㊂

h

]这韵在这系的规则的读法(例如见系后的古[音为一类, 看方言中所有的古k ɑ ɑ , k ɑ , ɑ , ɑ 等的a Ɣ ᵑ

系统㊁ 全面地做汉语方言语音比较是从上世纪初高本汉的研究开始的㊂ 高本汉‘ 中国音韵学研究“

能有一字多音现象, 高氏就用正表和附注把一字多音分列开来, 只有正表里的字才用于方言语音比较㊂

方言语音比较是以中古音, 即‘ 切韵“ 的音类为纲的㊂ 历时的语音比较就是以‘ 切韵“ 的音类为出1)

发点看方言语音的音类分合, 共时的语音比较也是以‘ 切韵“ 为中介来看不同方言语音音类的对应㊂ , 汉字读音) 而不是词音㊂ 换句话说高氏选字音注重是否能覆盖中古音类的分2) 3125个是字音(别, 而不管是否在口语里的常用和成词与否㊂ 把‘ 切韵“ 每个韵中的多数读音作为 规则读音” 看待, 附注的读音则为例外读音㊂ 所以方言间或3)

方言与中古音比较其实就是 规则读音” 的比较㊂ 时把认为不合规则的例子作为注解罗列出来㊂ 格里姆(首先排列规则音变的例子, 然后在G r i mm1822)

521

高本汉这种语音比较的方法显然跟1排列规则的音变, 同9九世纪历史语言学家的做法是一致的:

20139 附注里罗列不合规则的例子㊂ 在解释这些不合规则的例外他也说是借词或者是纯偶然的巧合:有些字” (停留在古老阶段, 而音变的洪流越过它们, 滚滚向前㊂ 据L e h m a n n1967:57英译本翻译)

高本汉的方法对后来汉语语音比较产生深远影响, 赵元任(也是以中古音的音类为起点搭建1928) 吴语各方言语音的对应关系, 赵元任根据当时调查的材料, 把吴语各地无对立的音类做了归并, 所以他吴语3吴语333个方言点语音比较; 2) 3个点之间的语音比较; 3) 3个点与北京官话语音比较㊂ 赵元任

, 在1汉语方音调查表“ 上世纪5930年设计了‘ 0年代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根据赵氏的表格作了一些㊂ 此表格根据‘ 修订和补充, 重新命名为‘ 方言调查字表“ 切韵“ 音系的分类收字3修订以后增500多字(, 字达3作为方言调查记音之用㊂ 表格的表头上注明‘ 切韵“ 系统的声韵调音类等, 所以表格实700多个) 际上是‘ 切韵“ 系统的同音字表㊂ 利用此表格记录方言语音, 可以较快得出方言语音与中古音的对应规律㊂ 从此以后大多数方言语音比较都是在这个‘ 字表“ 框架内运作, 即以‘ 切韵“ 的音类作中介来观察方㊁ ‘ 言语音的共时比较和历史演变㊂ 迄今为止各地出版的方言志大多都有方言音系与古音(以‘ 切韵“ 广韵“ 所代表的中古音系统) 的比较, 以及方言音系与北京音的比较章节, 通常的做法也是排列比较表格, ㊂ 这些格式显然是高本汉的框架㊂ 这种方言语音比较的模式并在比较表格下面用附注说明各种 例外” 我们称之为高本汉模式㊂

高本汉的比较模式获得很大的成功, 成功的原因有二:移植既已成熟的历史比较法和谱系分类理1) 的正表的对比字只有2表格I 中古音与吴语700左右, -I I 制作实际上包含了三方面的语音比较内容:1)

论㊂ 高本汉就认为除闽语外, 汉语各大方言都是从‘ 切韵“ 直接分化而来㊂ 2) 紧紧抓住汉字读音材料㊂ 汉字读音既指文献中的汉字读音, 也指方言中的汉字文读音㊂ 换句话说就是根据语言谱系分类的模式用历史比较法研究汉字读音㊂ 不过, 这两大因素既是高本汉模式成功的原因, 也是高本汉模式需要改进的地方, 其主要缺限表现在:

(/各大方言都是从中古‘ 切韵“ 音系分化而来, 高本汉在他的‘ 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 高本汉19541987:

第一, 高本汉模式的理论基础是遵循历史语言学语言分化的谱系树说理论, 认为除闽语外的今汉语

说:2, 8-9)

闽方言除外) 从‘ 切韵“ 语言派生出来, 而‘ 切 现代汉语方言的声韵分类都是显示出他们全是(

韵“ 语言在唐朝曾作为一种共通语传遍了中国国土上的所有重要的城镇㊂

() 中古汉语” 指代‘ 切韵“ 纂集的公元六〇〇年左右的语言, 这实质上 我们用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 , 就是陕西长安方言, 这一方言在唐朝成为一种共同语(除沿海的福建省以外, 全国各州县的K o i n e ‘ 切韵“ 系统究竟是一时一地的语音系统, 还是综合古今南北之音的哈希系统学术界尚有争论, 但至知识界人士都说这种语言㊂

少可以说它不是隋唐时期长安方言的记录, 也不是现代各方言的祖语㊂ 分化以后的汉语方言语言接触十分频繁, 特别是历代的权威官话对方言的深度渗透, 使得今天的汉语方言, 特别是东南沿海方言纷繁复杂㊂ 闽语的形成㊁ 演变㊁ 发展是多层次的, 它虽然有前‘ 切韵“ 的成分, 但更多的是中古及中古以后中原移民带来的语言特征㊂ 这些语言特点整合在一起形成今天的闽语㊂ 所以研究闽语及闽语的发展历史应该比较‘ 切韵“ 的音类分合来看出哪些特点是前‘ 切韵“ 的, 哪些是‘ 切韵“ 以后的变化㊂

第二, 高本汉语音比较模式注重汉字读音的比较, 这种字音既包括文献里的汉字音, 也包括方言中汉字的文读音㊂ 高本汉作汉语方言语音比较是为了给‘ 切韵“ 的音类拟音, 所以他只注重对应于‘ 切韵“ 某类韵㊁ 某类声母的 规则” 汉字读音, 并不注重这些字还有其他的 非规则” 异读㊂ 例如他只注重歌韵正, ㊁ , 表中福州话的 规则” 韵母读音对福州话歌韵的其他 非规则” 读音 鹅” 读ᵑ 我” 读ᵑ 舵” 读- ɔ i e u a i

522

非规则” 读音并不参与方音比较, 也不在他构拟中古音所要参考的音值范围t u a i 只列在附注里㊂ 这些

内㊂ 高氏正表里的语音比较也不在乎这些字在方言中是否口语中能说, 是否常用等因素㊂ 例如正表中戈韵影母只排了 踒” 一个字, 这个字上海话根本不说, 但为了照顾到‘ 切韵“ 音类的分布, 硬性注上这个汉字读音u , 实在显得不伦不类㊂‘ 方言调查字表“ 按照中古音的音类分合的框架设计的, 在这个框架里填入汉字以调查方言汉字读音, 显然更多地考虑历史音韵及古今汉字读音的演变㊂

3罗杰瑞的方言语音比较方法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聚集一批汉学家, 他们不认同高本汉直线条式的汉语史观, 认为汉语的历史必须严格按照比较法的程序从现代汉语各方言比较做起, 逐层构拟原始闽语㊁ 原始吴语㊁ 原始粤语等, 最终构拟原始汉语㊂ 普林斯顿学派以罗杰瑞(的原始闽语研究最有影响㊂ 其成果N o r m a n ) ㊁ 主要有原始闽语的声调构拟(声母构拟(和韵母构拟(以及N o r m a n1973) N o r m a n1974) N o r m a n1981) ㊂ 罗杰瑞他对原始闽语声母构拟补充说明文章(罗杰瑞1和对闽语历史的总结说明(986) N o r m a n 1991) 闽语语音比较研究的特点主要有四点:

摆脱‘ 切韵“ 和‘ 方言调查字表“ 的束缚㊂ 他认为语音比较不是为了给‘ 切韵“ 的音类拟音, 而是为1)

了构拟原始闽语㊂

() (注重方言口语中的单音节常用词读音, 也即罗氏自己所说的 俗传词” 罗杰瑞2) o u l a rw o r d s p p

, 而不是字典或韵书中的汉字音㊂ 2007)

如果有文白异读的读音, 只取白读音, 不取文读音㊂ 3) 注重闽语内部的语音比较, 不做非闽语的比较㊂ 也就是说不用非闽语的材料来解释闽语的语音4) 变化㊂

4闽语鱼韵语音比较的讨论

下面我们以闽语中鱼韵字的语音比较来检验高氏语音比较模式和罗杰瑞语音比较模式的特点, 最后提出笔者的比较模式㊂ 4. 1高本汉的比较

㊂ 的汕头(闽南) 和福州(闽东) 的读音, 表格的第一列是高氏构拟的古音(中古音)

从下页表1所列的字和读音我们可以看出高氏语音比较的特点㊂

/高本汉(鱼韵正表列有2下页表1只排列属闽语1915-19261940:637-676) 5个汉字读音对比表,

高氏鱼韵正表共有2所收字覆盖鱼韵各声母组㊂ 如 居㊁ 去㊁ 渠㊁ 巨㊁ 语㊁ 虚㊁ 于㊁ 余” 1) 5个汉字读音,

属见系声母; 猪㊁ 除㊁ 箸” 属知组声母; 阻㊁ 初㊁ 锄㊁ 助㊁ 梳” 属庄组声母; 诸㊁ 处㊁ 书㊁ 署” 属章组声母; 如” 属日母; 女㊁ 吕” 属泥来组声母; 胥㊁ 序” 属精组声母㊂ 其用意是看在不同的古声母组后韵母读音是否有差别㊂

高氏择字的考虑因素是能覆盖古音各声母组, 也即考虑字音的历史音韵因素㊂ 至于是否常用㊁ 口2)

语㊁ 成词则不加考虑㊂ 象 巨㊁ 语㊁ 于㊁ 阻㊁ 诸㊁ 署㊁ 如㊁ 胥” 等字在口语里基本不说, 也不成词㊂ 高氏在读音的选择上是有他的标准的㊂ 我们知道闽语有复杂的文白异读现象, 有的字还有多层3)

文白异读㊂ 在高氏的正表上他只选择一种读音, 他的标准正如他在第四卷绪论里所说的:选择每组声母后多数字的韵母读音㊂

523

语言科学 2013年9月

表1 高本汉‘ 中国音韵学研究“ 方言字汇” 汕头㊁ 福州鱼韵字读音表

例字居去

古音̆ w o k I j

h

̆ w o k j I

h h

汕头福州

5

k œ y

h

例字古音汕头

2

福州

渠巨语

̆ w o I g j ̆ w o I g j

24

k ɯ

h k ɯ k ɯ

h h

k y

h

助梳诸

于余猪除箸阻初

̆ w o I j ᵑ

̆ w o x I j ̆ ʔ w o I j ̆ ȶ w o I

h h

k ɯ ɯ g

h ɯ ɯ ɯ

h

6

k œ y

h

k y

w o I ʣ ̆

h 6w o I ʣ ̆

h

y ᵑ

h y y y t y

处书署如女

t ɕ ̆ w o I

h

̆ w o t ɕ I ̆ ɕ w o I

̆ w o I ʂ

ʦ o

ʦ o

h

ʦ u

h

ʦ u s u s u

s o

t y

t ɕ o u

h

t ɕ œ y

h

t ɕ y s y s y y l y

s u

̆ w o I

w o I ȡ ̆ w o I ȡ ̆

h

26

ʦ u ʦ u ʦ o

h

ʦ u

̆ w o I ȵ ʑ ̆ n w o I j ̆ w o l I j ̆ s w o I ̆ z w o I

̆ w o I ʑ

我们总结如下, 见表2㊂ 根据高氏正表所列字的读音,

福州鱼韵韵母读音表 表2 汕头㊁

w o I ̆

̆ w o I

t œ y

t ɕ u

h

t y

d z ɯ l ɯ s u s u

d z u

n y

6s œ y

胥序

ʦ o

t ɕ u

s y

见系

汕头福州

ɯ

泥来组精组知组

u

章组日母庄组o

() u o u

泥来组后鱼韵多数字的韵母读音是ɯ , 精组㊁ 知组㊁ 章组和日母是u , 庄组则是o ; 福 汕头话里见系㊁

, 州话庄组声母后多数字的韵母读u (其他声母组后则是y (o u 是去声时的变韵读法) œ y 是去声时的变㊂ 唯一的一个例外是福州话的 , 韵读法) 锄” 属庄组声母, 但韵母读音是y ㊂

高氏正表读音的选择标准是选择每组声母后多数字的韵母读音, 这个选择标准有很大的问题㊂ 汉

() œ y y

字不表音, 在一字多音的方言里, 不同声母组后的多数字的韵母读音不见得是语音比较的对等形式㊂ 因为字(词) 的口语/非口语㊁ 常用/非常用㊁ 文读/白读等因素跟声母组的分布并没有直接的关系㊂ 换句话说, 在有些声母组后文读层读音的字多点, 有的声母组后也可能白读层读音的字多点㊂ 根据各声母组多数字的读音来比较很有可能是层次错乱的比较㊂ 表2鱼韵字的读音在福州话里恰好都是文读层的读:日母㊁ 庄组也有相同的白读形式, 尽管字数较少, 但是都是常用字(林伦伦和陈小枫1996)

12

蛆ʦ ɯ 精组:|徐ʦ ɯ

126

猪t 知组:ɯ |除t ɯ |箸t ɯ

h

h

h 3123书ʦ 章组:ɯ |薯ʦ ɯ |煮ʦ ɯ |鼠ʦ ɯ

3

汝l 日母:ɯ

音, 但是汕头话却有很大问题㊂ 汕头话鱼韵见系㊁ 泥来组声母后的白读形式是ɯ , 其实精组㊁ 知组㊁ 章组㊁

2锄t 庄组:ɯ

都是鱼韵字, 也都是白读, 而且韵母读音也相同, 我们认为这些字的韵母读音才具有可比性, 才是对等形

式㊂ 我们再根据音韵的分合关系发现汕头话鱼韵的ɯ 读音层是鱼虞有别的层次, 因为在汕头话的虞韵() 里找不到读ɯ 的, 而福州话鱼韵读y (庄组后读u (则是鱼虞相混的层次㊂ 见下页表3㊂ œ o u ) y )

524

陈忠敏 历史比较法与汉语方言语音比较

表3 福州话鱼韵鱼虞相混层韵母读音表

猪鱼

1t y

株虞

1

t y

h

梳鱼

1s u

数虞

3

s u

煮鱼主虞舒鱼输虞锯鱼具虞举鱼矩虞

可以把高氏汕头㊁ 福州鱼韵正表里的读音(表1) 总结如下: 根据音韵的分合特点,

中国音韵学研究“ 方言字汇” 汕头㊁ 福州鱼韵读音层次总结表 表4 高本汉‘

3

ʦ y 1

s y 56

k œ œ y k y 3

k y

鱼虞有别层读音鱼虞相混层读音

把汕头话鱼韵的鱼虞有别层读音跟福州话鱼韵的鱼虞相混层读音放在一起比较, 显然是层次错乱的比较㊂ 所以无论从汕头话内部, 还是从汕头与福州之间的比较都可以看出表1所列的读音不是对等形式, 换句话说高氏的比较是错误的㊁ 不对当的㊂ 4. 2罗杰瑞的比较

ɯ

/(庄组后) u o

汕 头福 州

() /() (庄组后) œ u o u y y

㊂ 原文1. 处是原文第3另一处是原文第47-38页1. 2原始闽语*y , 8页2. 16原始闽语*u ə 2所举的例 ㊁ ) ㊁ ㊁ ) ” , 字是四个鱼韵字:书(鼠(锯(箸(我们根据原文重新排列, 见表5㊂ b o o k ) r a t s a w ) c h o s t i c k s p

表5 罗杰瑞原始闽语*y 在各地读音对照表

同样是闽语的鱼韵, 罗杰瑞的分析就跟高本汉的不同, 罗杰瑞(有两处的表格跟鱼韵有关, 一1981)

福安

书鼠锯箸

1

ʦ ø i 5k ø i 6t ø i 3ʦ i

h

福州

3ʦ y

h

厦门

1

ʦ u

h h

揭阳

3

ʦ ɯ

h

建瓯

3ʦ y

h

建阳

3ʦ y

h

永安ʧ y

5t y

将乐ʧ y

6

t y

1

ʦ y

5k ø i 6t ø i

3

ʦ u 5k u 6t i

1

ʦ ɯ 1

s y 1

s y ʃ y

1

h 3

ʃ y

1

h 3

5

k ɯ 6t ɯ

5

k y 6t y

5

k y 6t y

5

k y 5

k y

56

, 罗杰瑞(福州 锯” 标为k 跟 箸” 记为t 不同韵, 可能是印刷错误㊂ 今查北大中文系语言1981:37) o i ø i

学编辑室(及陈泽平(的记音, 锯㊁ 箸” 同韵, 所以更正为同韵㊂ 闽东片有变韵现象, 2003:134) 1998:40) 条件是声调不同, 例如福安话i 韵只出现在上声字, 所以i 和ø ø i 韵则出现在其他舒声调里, i 是同一个㊂ 福州话y 和ø (韵的不同变体(戴黎刚2也有记为ø 如北大中文系语言学编辑室2陈008) i 003:134; y , , (, 泽平1也是变韵关系, 声调是阴平㊁ 阳平㊁ 上声的韵母是y (紧韵) 是阴去㊁ 阳去的是ø 松韵) 所998:40) i 以也是同一个韵母以声调为条件的不同变体㊂

㊁ ) ㊁ ㊁ ” , 原文2. 梳(疏(初(苎(重新排列如表6㊂ 16所举四个鱼韵字是 c o m b ) s a r s e b e i n n i n f l a x ) p g g )

福安

梳疏初苎

1

s œ 1ʦ œ

h

表6 罗杰瑞原始闽语*u ə 在各地读音对照表

福州

1

s ø 1ʦ ø

h

厦门

1

s u e 1ʦ u e

h

揭阳

1

ʦ o

h

建瓯

1

s u 1ʦ u

h

建阳

1s o 1t o

h

永安

1

s a u 1ʦ a u

h

将乐

1

u ʃ 1ʧ u

h

1s œ 1

s ø 6t ø

1

s u e 1

s o 1

s u 4t y

1

s o 1

s a u 4t a u

1

u ʃ

h

6

t œ 6

t u e 9

t y

从表6所列的读音我们可以看出罗氏语音比较的特点:罗氏的语音比较表所列各方言点基本覆盖闽1) ㊁ 语的各主要方言片, 比高本汉只列有汕头(闽南片) 福州(闽东片) 要多且全㊂ 罗氏所列闽语八个方言点

525

语言科学 2013年9月

中福安㊁ 福州属闽东片; 厦门㊁ 揭阳属闽南片; 建瓯㊁ 建阳属闽北片; 永安㊁ 将乐属闽中片㊂ 罗氏的语音2) , 比较跟高本汉的比较不同, 罗氏刻意避免‘ 切韵“ 音类的影响㊂ 罗氏通篇只说原始闽语(不P r o t o M i n ) - (词) 音, 我们能看出‘ 切韵“ 音类分合的影子㊂ 例如表5㊁ 表6两个表所列八个例字(词) 都属‘ 切韵“ 的鱼韵㊂ 其他比较表也基本上可以看出‘ 切韵“ 音类分合的影子㊂ 罗氏用英语标出每个词义, 目的大概是3) , (㊂ 从所列的 强调他所要比较的语音不是 字音” 而是 词音” 秋谷裕幸和韩哲夫2词” 来看, 都是012) , , 词) 有文白异读(周长楫1见表7㊂ 6所列八个鱼韵字在厦门话里七个字(983a 1983b , 1991)

表7 厦门话7个鱼韵字文白异读对照表

提‘ 切韵“ 的音类, 显然他认为原始闽语是跟‘ 切韵“ 音系没有什么关系㊂ 但是从罗氏文内所比较的字

㊂ 口语常用词, 不是字典里的 字音” 如果有文白异读的, 罗氏所比较的读音都取白读音㊂ 例如表5㊁ 表4)

白读音文读音

1

ʦ u

h

3

ʦ u

h

6t u 6t i

1

s u e 1s ɔ

1

s u e 1s ɔ

1

ʦ u e

h

6

t u e 6t u

表5㊁ 表6) 里都取白读音, 不列文读音㊂ 罗氏所列各地闽语的读音是不是可以说是 罗氏的比较表(

比较的对等形式呢? 我们先来看表5的读音比较表㊂ 表5四个字厦门话有u 和i 的变异, 书㊁ 鼠㊁ 锯” ㊂ 罗杰瑞(三字的韵母读音是u , 箸” 的读音是i 认为是语音条件的变体, 根据他的说法, 似乎u 1981:38) ㊂ 只出现在咝音(舌尖塞擦音㊁ 擦音) 后, 也偶尔出现于舌根音后, 其他声母后是i

厦门话的语音材料既多又全, 只要我们全部排列材料仔细分析, 这两个韵是条件音变关系还是层次

1

s u 3

s u 1

ʦ ɔ

h

关系就能了然㊂ 罗杰瑞构拟的原始闽语*y 及所列的四个例字都是鱼韵字, 我们来看厦门话鱼韵字里i 和u 的关系:厦门话鱼韵字中i 和u 是构成白读层/文读层对应关系的, 书㊁ 鼠㊁ 锯㊁ 箸” 中 箸” 体现了这

h

/ 种文白对立, 书㊁ 鼠” 两字虽有文白异读, 但是文白对立体现在声母ʦ 锯” 则只有一读(下列的例s 上,

:字排列是白读/文读)

h

h

, , 尖塞音t 边音l 舌根音k , 零声母等后; 韵母i 和u 在鱼韵里形成系统性的白读层和文读层的对立㊂ 2) 可以说, 在鱼韵里i 是白读层读音, u 是文读层读音㊂ 根据这两点我们已经可以判断韵母i 和u 分属两个不同的读音层次㊂ 如果再进一步观察虞韵的读音, 可以发现鱼韵读i 的是鱼虞有别的层次, 读u 的则是鱼虞相混的层次㊂ 见表8㊂

表8 厦门话鱼虞韵读音比较表

11335

//s 书ʦ u s u |鼠ʦ u u |锯k u

因为:它们都可以出现在相同的声母后面, 上述例子中, 可同时出现在舌i 和u 绝不是条件音变, 1)

h

h

6655225566

////u /u 饱) 参与) s i s u |去k i k u |鱼渔h i u |饫(i |预(i g

[1**********]2

/t /t /t /l //序大人, 长辈) 猪t i u |锄t i u |箸伫t i u |汝l i u |徐ʦ i s u |徐s i s u |序(

h

猪鱼

11

/t i t u

蛛虞

1

t u

序鱼

66

/s i s u

殊虞

2

s u

饫鱼

55

/i u

与虞

3

u

表5里的读音得重新排列为表9㊂ 按照音类的分合来看,

表9 闽语鱼韵两个层次读音表

福安

鱼虞有别层鱼虞相混层

526

() i ø i

福州() ø i y

厦门i u

揭阳ɯ

建瓯y

建阳y

永安y

将乐y

陈忠敏 历史比较法与汉语方言语音比较

书㊁ 鼠㊁ 锯㊁ 箸” 的韵母读音厦门话得分为两个读音层, 根据音韵的分合关系表5 i 为鱼虞有别层次,

揭阳话的ɯ 为鱼韵中鱼虞有别层次的读音; 其余福安㊁ 福州㊁ 建瓯㊁ 建阳㊁ 永安㊁ 将乐u 为鱼虞相混层次; 的读音都属鱼虞相混层读音㊂ 表后说:

我们再用同样的方法来检验罗氏表6里读音, 看它们是不是对等形式㊂ 罗氏(1981:48) 2. 16对比常常只出现在齿音㊁ 齿龈音和舌叶音声母后㊂ 将乐的u 韵母出 这个韵母出现的环境很受限制,

现在舌叶音后, 在其他情况下则是y 韵㊂ () ㊂ 见表1福安材料据袁碧霞的调查, 福州材料据陈泽平1厦门材料据周长楫1998:40, 9910㊂

福州㊁ 厦门三地鱼虞韵母读音对照表 表10 福安㊁

福安㊁ 福州㊁ 厦门三地 梳㊁ 疏㊁ 初㊁ 苎” 四字(词) 都有文白异读, 其中韵母的文读层次同如虞韵的文读

苎鱼白读

福安福州厦门

6

t œ 6t u e 6t œ

知 组文读

住虞文读

6

t ø y 6ʦ u 6t ø i

梳疏鱼白读

1

s œ 1s u e 1s œ

庄 组白读

1

ʦ œ

h h

初鱼

文读

1

ʦ o u

h

数虞文读

5

s o u 5s o u 5s ɔ

文读

1

s o u 1s u 1s ɔ

2

福州㊁ 厦门方言的音韵分合t u ㊁ u ㊁ ø 0所列福安㊁ y ㊂ 福州话有变韵现象, y 逢去声分别裂化为o y ㊂ 从表1

来看, 罗氏 梳㊁ 疏㊁ 初㊁ 苎” 四字(词) 的记音都是取白读音, 这些白读音也都是属鱼韵里头鱼虞有别的层

222

/, /福安话㊁ 福州话 苎” 没有文读, 同是鱼韵知组声母的 除” 有文白异读, 福安话:福州话:t œ t ø i t œ

6

t u 1

ʦ u e

h

1ʦ œ 1

ʦ u

h

1ʦ ɔ

h

㊂ 福安㊁ 次㊂ 鱼韵白读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知组庄组后韵母相同, 福安㊁ 福州是厦门是福州㊁ 厦门- œ , - u e 鱼韵的文读层是鱼虞相混的, 而且知组和庄组后韵母读音是不同的, 如福安㊁ 福州鱼韵㊁ 虞韵的文读知组㊁ , ㊁ ㊂ 这个特点在汉语南后分别是y (庄组后则分别是u (厦门话知组后是u , 庄组后则是ɔ ø ø i o u ) o u , y )

方方言里具有普遍性㊂

材料据北大中文系语言学编辑室2秋谷裕幸2建阳㊁ 将乐材料据李如龙003:119, 121; 008:192-215;

梳㊁ 疏㊁ 初㊁ 苎” 韵母读音音韵分合表 表11 建瓯等四地

我们再来看建瓯㊁ 建阳㊁ 永安㊁ 将乐四地 梳㊁ 疏㊁ 初㊁ 苎” 四字(词) 的读音的音韵分合㊂ 见表1建瓯1(

㊂ 永安材料据周长楫和林宝卿12001:323-362, 431-468; 992:21-39)

知 组

庄 组初鱼

h

苎鱼

建瓯建阳永安将乐

住虞梳疏鱼

1

s u 1s a u 1u ʃ 1s o

数虞

5

s u 5s a u 5u ʃ 5s o

文读

4

t y 4t a u 9t y

h

7ʦ y 6l y

1

ʦ u 1

ʦ a u

h

ʧ y ʧ y

66

1t o

h h

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建瓯㊁ 建阳㊁ 永安㊁ 将乐四地 梳㊁ 疏㊁ 初㊁ 苎” 四字 与表10比较, 1)

(词) 的读音只有一读, 不分文白; 这些读音(永安的 苎” 例外) 都是跟虞韵的文读层相同; 韵母读音2) 3) 的格局基本是知组后的跟庄组后的不同㊂ 永安的情况有点特殊, 鱼韵知组后的字虽然没有一字二读式的文白异读, 但是相同来源的字分属不同的韵母:

3425

贮t 鱼韵知组:a u |苎t a u |除t y |箸t y

1

ʧ u

527

语言科学 2013年9月

125

株ʦ 虞韵知组:y |厨t y |住t y /同是鱼韵知组有a 读y 的跟相应的虞韵韵母读音同, 是鱼虞相混的层次㊂ 所以我u y 的韵母异读,

/们认为永安话鱼韵知组声母 贮㊁ 苎㊁ 除㊁ 箸” 中的韵母a u u 的是白y 异读是文白读音层次的差异㊂ 读a 永安话鱼韵庄组声母字 梳㊁ 疏㊁ 初” 韵母读音也只有a 虽然跟知组声母的 苎” 同韵母, 但是庄组u 一读, 梳㊁ 疏㊁ 初㊁ 苎” 的韵母读音整理两个不同的读音层次㊂ 见表16永安话的 2㊂

苎㊁ 除㊁ 箸㊁ 梳㊁ 疏㊁ 初” 韵母读音层次表 表12 永安话

15

㊁ , 声母后的a 疏㊁ 蔬㊁ 梳” 数” 所以性质不同㊂ 根据以上分析, 可以把表u 是鱼虞相混层的读音 s a u s a u

; ㊁ ㊁ 读层, 相当于福安㊁ 福州的œ ㊁ 厦门的u 读y 的是文读层, 相当于福安的ø 福州的y (厦门的u ㊂ e i ø y )

知组声母后

鱼虞有别层鱼虞相混层

4

:苎t a u a u 25

:除t 箸t y y ㊁ y

庄组声母后

11

:㊁ 疏梳s 初ʦ a a u a u u

h

但是根据音韵分合关系它们应属两个 换句话说尽管知组声母后的读音与庄组声母后的读音相同,

不同的读音层次㊂ 我们把罗氏原文中的2. 见表116表中的韵母读音总结如下, 3㊂

梳㊁ 疏㊁ 初㊁ 苎” 韵母读音层次表 表13 各地闽语

福安

鱼虞有别层鱼虞相混层

œ

福州œ

厦门u e

揭阳o

建瓯() u y

建阳o

永安(知组后) a u

(庄组后) a u

将乐u

如果有异读, 他也选口语读音 罗氏原始闽语韵母的构拟是选择口语基本词作为语音比较的对象;

(㊂ 但是我们觉得仅仅凭这两点尚不足以证明所比较的项目是对等形式㊂ 原因如下:白读)

口语基本词并不见得跟读音的白读㊁ 文读一致, 文读音也可能进入口语基本词中㊂ 例如厦门话1) 锯” 的读音以及建瓯㊁ 建阳㊁ 将乐等地表5㊁ 表6读音根据文白异读的系统性㊁ 一致性原理, 它们都应该归为文读而不是白读㊂

没有搞清白读音/文读音跟白读层/文读层的关系㊂ 不错, 厦门话 书㊁ 鼠㊁ 箸” 三字都有文白异读, 2)

而且罗氏所收的也是白读音, 但是白读音/文读音跟白读层/文读层是有差异的, 前者是对一个音节说

h

, 的, 后者分辨单位是一个音节里的音类㊂ 书㊁ 鼠” 文白异读的差异反映在声母上, 即白读层是ʦ 文读

, 层是s 而没有反映在韵母上, 它们的韵母只有u 一读㊂ 根据文白异读的系统性, 韵母u 应该归为文读鼠” 的文读层韵母u 作比较来构拟原始闽语, 显然是一个层次错乱的比较㊂

闽语的范围大, 各地语音也千差万别㊂ 口语基本词读音并不能保证在各地的闽语都处在相同的3)

语音层次上, 罗氏所比较的 书㊁ 鼠㊁ 锯㊁ 箸” 和 梳㊁ 疏㊁ 初㊁ 苎” 两组字的韵母读音在各地的音韵分合关系并不一致㊂ 福安㊁ 福州㊁ 厦门㊁ 揭阳 梳㊁ 疏㊁ 初㊁ 苎” 等字韵母都有两套读音, 建瓯㊁ 建阳㊁ 永安㊁ 将乐这些字的韵母只有一套㊂ 两套对应一套, 如果不做层次梳理就直接拿来比较, 就有可能是层次错乱的比较㊂

所以在没有梳理出语音层次及找到相对应的层次之前, 光凭口语基本词也是无法保证所比较的语音形式就是对等形式㊂

, 层㊂ 只有 箸” 的文白异读是反映在韵母上, 即白读层是i 文读层是u ㊂ 用 箸” 的白读层韵母i 跟 书㊁

5层次比较

我国汉语东南方言语言接触十分频繁, 由语言接触所产生的层次现象纷繁复杂㊂ 所以笔者认为在语音层次复杂的汉语东南方言里, 方言的语音比较其实就是建立方言间语音层次的对应, 只有是对应的

528

陈忠敏 历史比较法与汉语方言语音比较

层次才是对等的语音形式, 才可以做语音比较㊂ 换句话说对等的语音形式就是处在同一层次上的语音形式㊂ 所以在语言接触频繁的方言里, 语音层次分析是语音比较的前提㊂

语音层次分析的工作顺序跟高氏和罗氏的语音比较有很大的不同, 下面我们也用闽语的鱼韵读音层次为例来说明语音层次分析的工作步骤和方法㊂

第一, 必须先在单个方言点梳理出所研究项目的语音层次㊂ 单个方言点的选择必须具备:选择的1)

点必须具有同片方言的代表性; 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语音材料㊁ 词汇材料, 以及从中整理出来的各种2)

3

㊁ ) , 厦门话作为闽南片的代表㊂ 泉州话里鱼韵的文读(只能做文读) 韵母是u (如 署曙” 韵母1995) s u ㊁ ㊁ 只排列这些白读韵的读音, 相u e ɔ ɯ 都可以作白读㊂ 这里我们把泉州话鱼韵的常用字读音排列于下,

异读的材料, 做过一定的本字考释工作㊂ 根据这些要求我们选择泉州话(林连通1李如龙993:62-153;

/” 对应的文读放在 右:

3435111122

///(/姓) 铝侣l 吴瑞文2番l ɯ |吕(ɯ l ɯ |滤虑l ɯ |书ʦ ɯ s ɯ |书ʦ ɯ s u 009) |蜍ʦ ɯ s ɯ |薯(

h 1h 3h 5h 52233255

///薯) 舒草) ʦ ɯ s u |煮ʦ ɯ |蛆舒(ʦ ɯ |鼠ʦ ɯ s u |处ʦ ɯ ʦ u |徐s ɯ |暑s ɯ |庶s ɯ |居裾

h 51234535

车(车马炮) k ɯ |渠k ɯ |举k ɯ |巨拒距炬k ɯ |锯据踞k ɯ |去k ɯ |语g ɯ |御g ɯ |圩虚嘘墟121235

又音) h ɯ |鱼渔h ɯ |于淤ɯ |余予ɯ |予(ɯ |饫豫誉ɯ

第二, 研究语音层次的突破口是异读, 这些异读包括成系统的文白异读以及其他非形态的异读㊂ 不

h 344

/t ɯ |苎t u e t ɯ

h 2h 31252

猪t 锄头) 筷子) 又音) 你) 旅屡 ɯ :ɯ |除锄(t ɯ |着箸(t ɯ |锄(t ɯ |储t ɯ |驴如茹l ɯ |汝(

h 3363://许(姓) ɔ k ɔ h ɯ |与h ɔ ɯ

h h 1h [1**********]

://ʦ ////女l u e u e l ɯ |鑢l u e |初ʦ u e ɔ |梳疏蔬s u e s ɔ |絮ʦ u e s ɯ |黍s u e s ɯ |贮t u e

必须从字音(音节) 异读中寻找出造成这种异读的某个音类, 音类的单位是一个音节中的声母㊁ 韵母或1)

, 声调㊂ 2) 找出异读的音类仍然还是一个 点” 要以这个 点” 为线索进而能找出这个方言里同一音类相㊂ 语音层次的变异是反映该方言音类系统同性质的变异, 从而将这种音类变异分析为不同的层次(面) 的变异, 要系统化才能跟语音层次连上关系㊂ 换句话说, 语音层次分析必须分别所异之处在声韵调及其结构组合中的地位和表现, 然后在此基础上作系统的分析㊂ 系统是语音层次分析的立足点㊂

根据泉州话每个汉字的文白异读读音, 我们可以找出鱼韵系统的文读层白读层的对立㊂ 读ɔ 韵的

过孤立的字音异读并不等于语音层次㊂ 从孤立的字音异读到语音层次研究必须具备两个先决的条件:

3

㊂ 又, ㊁ 从 许” 与” 的声韵调文白异读差异来看, 它们的文白层次的音类差异可能是由声母引起的ɯ h (/) , /, ㊂ 从文白读音层次的可能是由于韵母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声调引起的(阳去/阴上) k /h , h ø ɔ ɯ )

h

/) 系统性来看, 泉州话里声母不存在(系统性的文白差异, 声调上也不存在阳去与阴上的系统性k /h , h ø

h h 1h 311136

/ʦ /, ” /㊁ /既可以作文读, 如:初” 梳疏蔬” 也可以做白读, 如 许(姓) 与” ʦ u e ɔ ㊁ s u e s ɔ k ɔ h ɯ h ɔ

的差异, 所以我们排除声母和声调的因素, 唯一的可能就是韵母因素㊂ 而且在鱼韵里我们也发现ɯ 可以做文读的例子:

h 3355113h 344///// 女l u e l ɯ |絮ʦ u e s ɯ |黍s u e s ɯ |贮t u e t ɯ |苎t u e t ɯ

h 3363” /㊁ /根据文读层㊁ 白读层是系统的音类层次差异的定义, 我们可以确定 许(姓) 与” k ɔ h ɯ h ɔ ɯ

h 3h 5h 53

/㊁ /㊂ 前三字声母㊁ 鼠” 处” 韵母都有区别, 我们无法根据前三字的变异判断文白读ʦ ɯ s u ʦ ɯ ʦ u h 5h 5音层的音类区别体现在哪里, 但是 处” 的异读ʦ 很明显告诉我们, 文白层的差异在韵母㊂ 根ɯ /ʦ u

1122

//㊁ ” /㊁ 中的ɔ 书” 薯(番薯) ɯ 差异是一对白读层/文读层音类差异㊂ 相同的情形是 ʦ ɯ s u ʦ ɯ s u

/据层次异读的系统性, 我们认为泉州话鱼韵里ɯ u 的韵母读音构成文白读音层次的系统差异㊂ 林连通

529

语言科学 2013年9月

3

, 根据语音层次的系统性也可以归为鱼韵的u 读音层㊂ s u

第三, 确定语音层次的音韵特点和语音层次的时间先后㊂ 语音层次时间的先后必须根据语音因素

( , 总共列有五个鱼韵字可以读u 韵, 它们是:处㊁ 署㊁ 薯㊁ 曙㊁ 鼠” 加上吴瑞文(1993:62-153) 2009:228)

1, 表1书” 的文读音是s 总共6个字, 其中署名的 署” 和 曙色” 的 曙” 只有韵母u 一读:1列有泉州话 u (音韵特点和文白异读) 的性质来决定㊂ 非语音因素只能用作参考, 不能作为决定因素㊂

表14 泉州话鱼虞韵读u 的层次表

泉州话鱼韵读u 韵母的字都是新生的文读音㊂ u 也是鱼虞相混层的读音㊂ 见表14㊂

处鱼

5

ʦ u

趣虞薯鱼

2

s u

殊虞

h 3231555

㊁ ㊁ ㊁ ㊁ ㊁ ㊁ 如:厨t 乳l 珠ʦ 娶ʦ 树s 具k 遇g 雨 虞韵文读为u 韵母的在泉州话非常多, u u u u ㊁ u u u

3

等㊂ 换句话说, 鱼韵有一种文读层跟虞韵的一种文读层是同韵母的, 我们也称为鱼虞相混的文读层㊂ u

h h 11115

, /ʦ /, , 庄组声母后读ɔ 如初ʦ 梳疏蔬s 属虞韵的 数” 文读也是s 其他声母组后则为u ㊂ u e ɔ ㊁ u e s ɔ ɔ

鉴于这种互补分布, 我们把它们处理为同一个层次的不同变体, 即:

/庄组声母 *u>ɔ

/其他声母 >u

所以这个读音层次的覆盖面很广, 并非闽南话独有㊂ 我们再看鱼韵里的另外一种文读ɯ ㊂ ɯ 不见于虞韵, 所以它是鱼韵中鱼虞有别层的读音, 即两种文读的性质是不一样的㊂ 据此, 我们把它们分为两个不同的读音层次㊂ 表15是泉州话鱼韵文读层的总结㊂

文读

表15 泉州话鱼韵文读层两个层次表

鱼虞相混而庄组声母后读音跟其他声母组后读音不同这种文读模式在南方方言里是十分常见的,

鱼虞有别层鱼虞相混层

㊁ 可以作u 同时又是上述鱼虞相混层*u 的白读, 即: ɯ 有双重身份, e ɔ 的文读,

() ) u e ɔ ɯ u (ɔ 在A 类里ɯ 作u e 和ɔ 的文读㊂ 见表16㊂

白读层u e 文读层ɯ

3

l u e 3l ɯ

ɯ

() u ɔ

文读 A 类 白读

文读 B 类 白读

表16 泉州话鱼韵白读层u e 和文读层ɯ 对照表

1

ʦ u e

h

1

s u e 1s ɯ

3

t ɯ

h

4t u e 4t ɯ

) ) 的白读㊂ 根据ɯ 的这种双重身份以及ɯ 层次㊁ 层次的性质(鱼虞有别/ 在B 类里ɯ 又作u (ɔ u (ɔ

, ) 鱼虞相混) 我们可以说ɯ 读音层次早于u (读音层次㊂ ɔ 于除见系以外的其他声母组, 它们又有相同的文读层, 所以我们把它们看作是ɔ 则只见于见系声母后, 同一层次的不同变体, 即:

/见系声母 * u e>ɔ

/其他声母 >u e

㊁ ㊁ ㊁ 白读u 说明u e ɔ 都以ɯ 作为它们的文读, e ɔ 早于ɯ 读音层㊂ u e ɔ 两个白读呈互补分布, u e 分布

1

s ɯ

3

t u e

530

陈忠敏 历史比较法与汉语方言语音比较

表17 泉州话鱼韵三个层次表

㊂ 这样我们把泉州话鱼韵的三个读音层次总结如下页表1与” 的白读音据杨秀芳17所示(991)

层次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第三层次

音韵特点

鱼虞有别, 女鑢初梳疏絮黍贮苎许与”

鱼虞有别鱼虞相混

读音() u e ɔ ɯ

() u ɔ

从时间上看, 第一层最早, 第二层次之, 第三层最晚㊂

第四, 根据单个方言点层次的音韵特点和时间先后, 由近及远寻找方言间的对等层次(对等语音形㊂ 厦门㊁ 式) 漳州跟泉州话比较接近, 有了泉州话鱼韵读音层次的分析, 就可以以此为基础来观察厦门㊁ , ㊂ 漳州鱼韵的情况㊂ 厦门话材料来自于周长楫(漳州话材料来自马重奇(1983, 1991) 1993, 1994) /” 读㊂ 这里我们只排列这些白读韵的读音, 相对应的文读放在 右:

h

㊁ ㊁ 厦门话鱼韵的文读(只能做文读) 韵母是u , 韵母u 其中ɔ 既可以作白读也可以作文e ɔ i 都作白读,

3363

://许(姓) ɔ k ɔ h u |与h ɔ u

h h 1h [1**********]

:/ʦ /////初ʦ u e u e ɔ |梳疏蔬s u e s ɔ |絮ʦ u e s u |黍s u e s u |贮t u e t u |苎t u e t u

h [1**********]2:/t /t /t /l //猪t 序大人, 长辈) i i u |锄t i u |箸伫t i u |汝l i u |徐ʦ i s u |徐s i s u |序(

h 5h 566225566

////u /u 饱) 参与) s i s u |去k i k u |鱼渔h i u |饫(i |预(i g

同, 读音也一致; 文读u 也对应于泉州话鱼韵的第三层次, 因为厦门话鱼韵读u 也是鱼虞相混的读音, 不过厦门话鱼韵读u 的字大大增加了; 厦门话鱼韵读i 的则对应于泉州话的第二层ɯ , 因为它们都是鱼虞有别的读音, 跟泉州话的ɯ 一样, 厦门话读i 的只有鱼韵字, 没有虞韵字㊂ 表18是厦门和泉州两地鱼韵的读音层次对应㊂

厦门话鱼韵读音层次对应表 表18 泉州话㊁

㊁ 比较泉州话, 很显然, 厦门话鱼韵白读u 它们不仅层次关系字相e ɔ 对应于泉州话鱼韵的第一层次,

泉州

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第三层次

() u e ɔ ɯ

() u ɔ

厦门() u e ɔ i

() u ɔ

层次是对应的, 读音也是非常近似的, 只是第二层的 尽管泉州话和厦门话鱼韵的层次数是相同的,

读音略有不同,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它们的文白读对应就发现两地还是有区别的㊂ 厦门话鱼韵读u 的字() 包揽㊂ 换句话说, 在泉州话里, 鱼韵有两种文读, 老文读ɯ 尚占据主流文读的地位, 新文读u 则是新ɔ

生力量刚刚出现㊂ 厦门话则不同, 老文读i 的地位已经被新文读u 所取代, 老文读作为残留读音形式被排挤到白读层里㊂ 很明显, 在这点上, 泉州话比厦门话来得保守, 厦门话则比较先进㊂

漳州话的情形跟泉州话㊁ 厦门话也是很接近的:

h

相比泉州话则大增, 第二层i 已经没有文白兼职身份, 只作为白读身份出现, 文读的角色统统由第三层u

66

/t e t u

h 5h [1**********]6

:///猪t i i |锄除t i |着t i ʦ u |箸t i |储t i /t u |汝l i |女l i l u |驴l i l u |吕铝虑滤徐l i |

h 1h 1h 2h 3h 3h 323222311

/ʦ /////蜍薯ʦ i |煮ʦ i |蛆ʦ i u |徐ʦ i s u |徐s i s u |鼠ʦ i s u |处ʦ i ʦ u |舒书s i s u |暑

33363

:///许(姓) ɔ k ɔ h i h u |与h ɔ i

h 1h 1h 5511335533

://///初ʦ 鑢铁:磨铁) e e /ʦ ɔ |絮ʦ e s u |梳疏s e s ɔ |黍s e s u |鑢(l e l u |贮t e t u |苎

531

语言科学 2013年9月

[1**********]211

/////s i s u |序s i s u |如d z i d z u |车裾k i |锯据k i |举k i k u |去k i |鱼渔h i |墟h i h u |许33361126//h i h u |语g i |誉g i |淤i u |余i |预i

h

; 在漳州读e 厦门话的文读全部由u 读音包揽, 鱼韵能读i 的字已经比较少见了, 但是在漳州话里尽管2) (, 新文读u 已经出现, 但是读i 的字还是十分常见㊂ 与” 的文读是i 旧文读) 而不是像厦门那样是u (新

h 333, /㊁ ㊁ 文读) 说明旧文读i 还没有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而 许” 有k 三种读音, ɔ /h i h u ɔ i u 分别代表白读

漳州话跟泉州㊁ 厦门比较, 层次对应非常整齐, 不过也有一些小的差异:泉州㊁ 厦门的u 1) e 读音层,

层㊁ 旧文读层和新文读层三个不同的层次㊂ 表19总结了三地闽南话鱼韵的读音层次对应㊂

厦㊁ 漳三地鱼韵读音层次对应表 表19 泉㊁

泉州

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第三层次

() u e ɔ ɯ

() u ɔ

厦门() u e ɔ i

() u ɔ

漳州() e ɔ i

() u ɔ

三地三个读音层次的对应非常整齐, 不过层次的具体读音略有不同㊂ 从鱼韵的读音层次来看, 泉州㊁ 厦门㊁ 漳州三地最为明显的差异是在旧文读和新文读的交替上, 泉州话最为保守, 尽管有新文读层进入, 主流文读仍是第二层的读音, 漳州话次之, 代表第三层的新文读进入, 但是代表旧文读的第二层读音仍没; 有最后放弃, 还有大量的字读i 厦门话最先进, 文读已经全部被第三层读音i 所包揽, 第二层的读音(旧文读) 已经被排挤到白读音里去了㊂

第五, 根据历史比较法为每一个层次, 也即对等的语音形式构拟最早读音形式, 以及解释从最早语音形式到各方言点对等形式的音变途径㊂ 闽南片鱼韵各层次的音变是:

*

(漳州) 第一层:u e >e *

(厦门㊁ 漳州) 第二层:ɯ> i

现各地闽语鱼韵的层次有如下的对应关系, 见表20㊂

表20 各地闽语鱼韵层次对应表

*

第三层:u

,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比较闽东片㊁ 莆仙片㊁ 闽北片㊁ 闽中片等方言鱼韵的对等形式(陈忠敏2发012)

闽南片

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第三层次

**

闽东片

*

莆仙片

*

闽北片

*

闽中片

*

u e ɯ u

ø y

ø y

ɔ y

o y

*****

, (漳州话发生了*u 闽东㊁ 莆仙㊁ 闽北㊁ 闽中的*ø 和*ɔ 是 第一层的原始形式可以是*u e e >e 音变; o )

它的合音音变; 第二层的原始形式是*ɯ , 以后在闽南片里有*ɯ> 第三层的原始形式是*y , 闽i 的音变; 南片没有撮口呼, 所以演变为相近的u ㊂ , 忠敏2那么闽语鱼韵第三层则是中古以后从北方传来的鱼虞相混的一个层次; 第一层的读音则应003) 该代表比中古 金陵切韵” 更为早的年代㊂

闽语的鱼韵的层次有如下一些特点:

不过只有沿海的闽南片㊁ 闽东片及莆仙片第一层次所辖的字对应最为整齐㊂ 见下页表21㊂

532

闽语第二层次*ɯ 是鱼虞有别层的读音, 笔者曾撰文指出它是代表中古 金陵切韵” 鱼韵的读音(陈

第一, 各地闽语都有第一层的读音, 代表中古以前的音类, 换句话说最早的闽语读音来自‘ 切韵“ 前㊂

陈忠敏 历史比较法与汉语方言语音比较

莆仙㊁ 闽南鱼韵第一层次读音对应表 表21 闽东㊁

福州(闽东) 仙游(莆仙)

4

t ø 6t ɔ

1

ʦ ø

h h

疏梳蔬

1s ø 1s u e 1s ø

h

5- 31

/ʦ ɔ ʦ ø

h

3

s ø 3s u e 3s ø

也即沿海闽语保留古闽语的特征比较全, 非沿海闽语则比较少㊂ 独特的一面㊂

6

泉州(闽南) t u e 1

ʦ u e

h

1ʦ ø

5

ʦ u e

h

第二, 闽南片鱼韵三个层次俱全, 其他片只有两个层次㊂ 这种情形说明闽南片在整个闽语里有自己第三, 鱼韵的第三层次, 也即鱼虞相混的层次覆盖面很广㊂ 从泉州话跟厦门话的比较来看, 第三层读音正逐渐在取代第二层的读音㊂

6结论

语音层次分析的志趣跟高本汉语音比较㊁ 罗杰瑞的原始闽语构拟是不同的㊂ 高氏的语音比较目的是给既有的‘ 切韵“ 音类拟音, 而罗氏的原始闽语构拟只关注原始闽语的音类, 剔出非原始闽语成分, 包括各时期由于语言接触引起的假借因素和语音层次现象㊂ 语音层次分析不是为了给‘ 切韵“ 的音类拟音, 它不仅关注方言的原始成分, 也分析各时期由于语言接触引起的层次现象, 也即可以对方言的整个语音发展的历史作出分析和解释㊂

根据语音比较必须在对等形式中进行的要求, 我们对高氏的‘ 切韵“ 拟音㊁ 罗氏的原始闽语构拟要作‘ 切韵“ 鱼韵的构拟理论上要符合这样两个条件:选择的方言(包括域外音) 要有鱼虞有别的层次; 选1) 2) 择的读音都是对等形式, 即反映中古音这一层次上的㊂ 根据这两个条件, 高氏‘ 中国音韵学研究“ 一书第四卷 方言字汇” 所列的2汉音㊁ 吴音㊁ 安南㊁ 汕头符合条件㊂ 我们把这五个方言点6个方言点只有高丽㊁ 鱼韵和虞韵的代表字读音列成表2汕头读音据林伦伦和陈小枫(作了改正㊂ 2和表23, 1996:63-89)

汉音㊁ 吴音㊁ 安南㊁ 汕头鱼韵读音对照表 表22 高丽㊁

一些修改㊂ 根据本文4. 高氏‘ 切韵“ 鱼韵在各方言中的语音比较项目不是对等的语音形式, 1的分析,

高丽汉音吴音安南汕头

k i o k ɯ

h h

虚k i o h ɯ h ɯ 逾i u i u i u d z u z u k o h ə

余i o z ɯ ɯ i o i ə

猪t ɕ o t ɕ o ȶ ɯ t ɯ 数s u ɕ u s u s u s o t ɕ ə

锄ɕ o s ɯ

h

书ɕ o

h

如d o ʑ ɯ ȵ 儒d u ʑ n i u u ȵ d z u i u n i o i ə

女d o ʑ n i o ɯ ɳ d z ɯ 取t ɕ u

h

吕r i o l ɯ l ɯ 夫u p f u f u h o r o i ə

序ɕ o t ɯ

武m u b u v u m u b u z o s ə

k ə s ə s ə n i ə

k o z o

汉音㊁ 吴音㊁ 安南㊁ 汕头虞韵读音对照表 表23 高丽㊁

k ɯ 拘

t ɯ 主

t ɯ ʦ ɯ 输s u s u

s u ɕ u

s o

厨t ɕ u d u ʑ ȶ u t u t ɕ u

高丽汉音吴音安南汕头

k u k u k u k u k o

t ɕ u ɕ u ȶ u s u ʦ u

ɕ u

h

t u

h

s u

*

我们可以把‘ 切韵“ 的鱼韵读音构拟为*i 高丽发生了主元音央化的音变: 根据上述材料, ɯ , i ɯ>

*

, 在舌根音声母㊁ 齿音声母后介音i 丢失㊂ 汉音也发生了主元音低化的音变:i ə i ɯ> i o ㊂ 吴音主元音低

ʦ u h u

533

20139化后, 汕头只是i 介音丢失㊂ i 介音在舌根音和齿音后丢失㊂ 安南㊁

后i 介音丢失, 其中吴音舌根音后还发生主元音低化的音变:汕头则丢失i 介音㊂ u >o ㊂ 安南㊁

可以看出高丽㊁ 汉音倾向于保留i 介音, 吴音㊁ 安南㊁ 汕头, 特别是安南㊁ 汕头倾向于丢失i 介音㊂

把‘ 切韵“ 时期的虞韵读音构拟为*i 汉音㊁ 吴音在零声母㊁ 舌面音后保留i 介音, 其他声母u ㊂ 高丽㊁

鱼韵的早期层次的读音, 而且各点的读音也不是对等的语音形式㊂ 罗氏原文2. 即本文表5原始闽16, 语的*u 不过只有福安㊁ 福州㊁ 厦门㊁ 揭阳保留早期层次的读音, 而其他地点的读音不是对等ə 可以保留, ㊂ 的语音形式, 应该去掉, 这些字原始闽语的韵母可以构拟为*u e 参考文献

(, 北大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 2汉语方音字汇“ 第二版重排本) 北京:语文出版社㊂ 003 ‘ , 陈泽平 1福州方言研究“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㊂ 998 ‘

页, 北京:商务印书馆㊂

兼论‘ 陈忠敏 2切韵“ 鱼韵的音值, 载‘ 语言学论丛“ 第二十七辑, 003 吴语及其邻近方言鱼韵的读音层次 11-55 兼论层次分析与层次比较的方法, 陈忠敏 2载‘ 语言研究集刊“ 第九辑, 上012 论闽语鱼韵的读音层次 6-26页,

海:上海辞书出版社㊂

‘ 戴黎刚 2中国语文“ 第3期, 008 闽东福安话的变韵, 216-227页㊂

按照我们的分析, 罗氏原文1. 即本文表4要取消, 因为所列的字(词) 音不是2原始闽语*y 的构拟,

/高本汉 1中国音韵学研究“ 中译本, 长沙:商务印书馆㊂ 915-19261940 ‘

/, 高本汉 1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 聂鸿音中译本, 济南:齐鲁书社㊂ 9541987 ‘ , 李如龙 2福建县市方言志1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㊂ 001 ‘ 2种“ , 林连通 1泉州市方言志“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㊂ 993 ‘

‘ 李如龙 1中国语文研究“ 第1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㊂ 995 论闽方言的文白异读, 1期, 2-28页,

, 林伦伦 陈小枫 1广东闽方言语音研究“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㊂ 996 ‘

‘ 罗杰瑞 1中国语文“ 第1期, 986 闽北方言的第三套清塞音和清擦塞音, 38-41页㊂ ‘ 马重奇 1方言“ 第3期, 993 漳州方言同音字表, 199-217页㊂ , 马重奇 1漳州方言研究“ 香港:纵横出版社㊂ 994 ‘

‘ (罗杰瑞 2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期, 007 汉语方言田野调查与音韵学, 91-94页㊂

, ‘ 秋谷裕幸 2闽北区三县市方言研究“ 语言暨语言学“ 专刊甲种十二之二, 台北㊂ 008 ‘

秋谷裕幸 韩哲夫 2载‘ 语言学论丛“ 第四十五辑, 北京:商务印书馆㊂ 012 历史比较法和层次分析法, 277-335页, ‘ 吴瑞文 2语言暨语言学“ 第2期, 009 共同闽语*y 韵母的构拟及相关问题, 205-237页㊂ , 杨秀芳 1台湾闽南话语法稿“ 台北:大安出版社㊂ 991 ‘ , 赵元任 1现代吴语研究“ 北京:清华学校研究院印行㊂ 928 ‘

, ‘ 周长楫 1上) 中国语文“ 第5期, 983a 厦门话文白异读的类型(330-336页㊂ ‘ 周长楫 1方言“ 第2期, 991 厦门方言同音字表, 99-118页㊂ , 周长楫 林宝卿 1永安方言“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㊂ 992 ‘

, ‘ 周长楫 1下) 中国语文“ 第6期, 983b 厦门话文白异读的类型(430-439页㊂

F o x , A. 1995. L i n u i s t i c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T h e o r n d M e t h o d . O x f o r d :O x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r e s s . y P g y a

:e a nL i n u i s t i c s , 46-60. I n d i a n a I n d i a n aU n i v e r s i t r e s s . y P p g

() G r i mm , J . 1822. G e r m a n i c g r a mm a r . I nL e h m a n n , W. P . e d . 1967. AR e a d e r i n 19t h C e n t u r i s t o r i c a l I n d o - E u r o - y H 534

, A. ‘ 历史语言M e i l l e t 1925. L aM é T h o d eC o m p a r a t i v e e nL i n u i s t i u eH i s t o r i u e . O s l o :A s c h e h a u 1981, g . 岑祺祥译, g g g

, 学中的比较方法“ 北京:语文出版社㊂

N o r m a n , J . 1973. T o n a l d e v e l o m e n t i n M i n . J o u r n a l o h i n e s eL i n u i s t i c s 1-2, 222-238. p f C g N o r m a n , J . 1974. T h e i n i t i a l so f p r o t o M i n . J o u r n a l o h i n e s eL i n u i s t i c s 2-1, 27-36. f C g - , ‘ 方言“ 第4期, N o r m a n , J . 1979. C h r o n o l o i c a l s t r a t a i n t h eM i nd i a l e c t s 268-274页㊂ g

编印㊂

, ‘ , 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语言文字组“ 台北:中央研究院N o r m a n , J . 1981. T h e p r o t o M i n f i n a l s 35-73页, - N o r m a n , J . 1991. T h e M ǐ nd i a l e c t s i nh i s t o r i c a l p e r s e c t i v e . L a n u a e s a n d D i a l e c t so h i n a ,(W i l l i a m S - Y.W a n p g g g f C , A. , G S c h l e i c h e r 1871.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a c o m e n d i u mo f t h e c o m a r a t i v e g r a mm a r o f t h e I n d o E u r o e a n , S a n s k r i t r e e k p p p - :t i c s , 87-96. I n d i a n a I n d i a n aU n i v e r s i t r e s s . y P

() a n dL a t i n l a n u a e s . I nL e h m a n n , W. P . e d . 1967. AR e a d e r i n 19t h C e n t u r i s t o r i c a l I n d o - E u r o e a nL i n u i s g g y H p g - () , e d . J o u r n a l o h i n e s eL i n u i s t i c sM o n o r a hS e r i e s 3) 325-360. f C g g p

作者简介

陈忠敏, 男, 上海人㊂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语言学博士,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㊂ 1962年生,

T h eC o m a r a t i v eM e t h o d a n dS o u n dC o m a r i s o n i nC h i n e s eD i a l e c t s p p

C h e nZ h o n m i n g

D e a r t m e n t o h i n e s eL a n u a 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 F u d a nU n i v e r s t i S h a n h a i 200433p f C g g y , g A b s t r a c t I t i s t h e p r i n c i l eo f s o u n dc o r r e s o n d e n c eo f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c o m a r a t i v em e t h o dt h a t p p p t t h e h e a l i c a t i o n o f s o u n d c o m a r i s o n a m o n h i n e s e d i a l e c t s f o l l o w s . S o u n d c o m a r i s o n a m o n e p p p g C p g g - s e s t h e m e r i t sa n dd e m e r i t so fs o m e m e t h o d o l o i c a l i s s u e so ns o u n dc o m a r i s o nu s e db e r n h a r d g p y B n e t i c a l l e l a t e d l a n u a e s o r d i a l e c t s r e u i r e s t h e c o m a r i s o no f e u i v a l e n t f o r m s . T h e p a e r d i s c u s y r g g q p q p - , K a r l r e n a n d J e r r o r m a nb a s e d o n t h e p r i n c i l e o f t h eC o m a r a t i v eM e t h o d t h e n p r o o s e s t h e c o n g y N p p p -

Y u r h m e c a t e o r i n M i nd i a l e c t s . y g y

c e t o f t h e s t r a t u ma n a l s i s a n d i l l u s t r a t e s t h e p r o c e s s t h r o u he x a m l e s o f t h e 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s o f t h e p y g p

K e w o r d s T h eC o m a r a t i v eM e t h o d E u i v a l e n t f o r m M i nd i a l e c t s t h e Y u r h m e c a t e o r p q y g y y

535

语言科学

/I S S N 1671-9484 C N 32-1687G

2013年9月

总第6 第12卷第5期(6期) 520-53历史比较法与汉语方言语音比较*

陈忠敏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上海 200433

提要汉语方言语音比较是遵循历史比较法中的语音对应原理展开的㊂ 亲属语言(方言) 语音比较要寻找对

等形式的比较㊂ 本文根据历史比较法的原理讨论高本汉方言语音比较法㊁ 罗杰瑞闽语语音比较法的得失, 随后提出方言语音层次比较法这一概念, 并通过闽语鱼韵读音的讨论说明语音层次比较法的具体步骤㊂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H 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484(2013) 05-0520-16

历史比较法 对等形式 闽语 鱼韵

1历史比较法与语音比较

法的建立在整个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从此语言学家可以根据比较法的程序建立语言亲属关系, 复原语言的早期面貌, 甚至复原到史前的原始母语㊂ 历史比较法不是仅仅局限于比较亲属语的语音, 也可以用来比较亲属语的语义㊁ 形态㊁ 句法, 不过语音比较最为成功, 也是比较法得以存在的基石㊂ 拿语音) 来说, 就是比较各亲属语言的同源词(的语音形式来追溯和构拟它们的原始读音, 同时说明从c o n a t e g 构拟原始母语; 解释从原始母语到各子语言的演变㊂ 2) 3)

建立系统的语音对应关系是实现上述三个目标的基础㊂ 因为没有建立基本词汇中的语音的系统对应关系, 就无法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 原始母语的构拟其实是各子语言同源词语音对应的比较, 然后寻(; 找 一般历史性的公分母” 解释子语言的语音演变也必须首先建立从原始母语到子S c h l e i c h e r 1871) /语言的语音系统对应, 比较两者的差异从而获得音变的途径㊂ 梅耶(也说过建立M e i l l e t 19251981:7) 语音对应关系的重要性:比较语法的目的不是重建印欧系母语, 而是在于确定共同要素的对应关系, 并阐明在各种有历史证明的语言中什么是继承子语言的古代形式的, 什么是它们独自发展的结果㊂ 语音对应关系的建立看似简单, 其实并非易事㊂ F 曾指出所比较的语言项目必须是来o x (1995:61)

, 自原始母语的(排除语言接触因素) 而且还必须是对等形式㊂ 如果语音比较不是在对等形式里进行, 语

[收稿日期]定稿日期]2012年12月16日 [2013年5月27日

:/d o i 10. 7509. l i n s c i . 201305. 028090j

*

(本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汉语方言自然口语变异有声数据库建设” 批准号1和复旦大学2&Z D 177)

历史比较法是人们在研究印欧语历史中逐渐创立的, 到了1此方法已趋于成熟㊂ 比较9世纪中叶,

原始形式到各语言中语音的演变途径㊂ 具体来说, 历史比较法的目标有三个: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 1)

(三期整体推进人文学科研究项目 吴闽语语音层次研究” 批准号2资助㊂ 感谢‘ 语言科985工程” 011RWX K Z D 027)

学“ 编辑部及匿审专家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㊂

520

音比较就会引入歧途, 从而也无法正确阐明语言演变的历史㊂ 对等形式的概念理解容易, 但如何确定对等形式并非易事, 原因是:没有现成的寻找对等形式的方法和程序;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形成语1) 2) 言的历史背景不同, 寻求对等形式的方法可能也不一㊂

汉语各方言间的亲属关系毋庸置疑, 方言与方言之间无论是地域跨度㊁ 使用的人口, 还是语音差异程度都可以跟印欧语相比拟㊂ 如何在汉语方言里进行语音比较, 如何在汉语方言的语音比较中寻找对等形式, 印欧语语音比较的方法是否可以原封不动移植到汉语方言的语音比较中来? 本文回顾汉语方言语音比较的历史, 最后提出自己对上述问题的看法㊂

2高本汉的方言语音比较方法

(第四卷 方言字汇” 有2其中四个是域外汉字读音㊂ 原书第51915-1926) 6个方言点的字音读音表, 47

每页字表下都有注㊂ 由于汉字不是表音文字, 某些字可-731页排列26个方言点3125个汉字的读音, /:哪些字放入正表, 哪些字列入附注, 高氏在表前有文字说明(高本汉1915-19261940:540)

有时候古同音字中这几个字读甲那几个字 常常有一个方言对于古某字因有两种或几种读音:

读乙, 有时候在同字上有甲乙两种读法㊂ 这种不同的读法最多的是文言白话的不同, 但也常有在同一体当中有两种读法的, 那就只好拿方言的混合(因迁移等等原因) 来解释了㊂ 为印刷上的方便, 我 只能把几种中的一读排入正表, 其余的就放在注里(有时候把文言音有时候把白话音放在注里 ㊂ 看把哪一方面提出来说是最省篇幅)

可见正表里的字音有文读音也有白话音㊂ 那么, 为什么文读音和白读音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呢? 换句话/:说决定放在正表和注里的原则是什么? 高氏书中有解释(高本汉1915-19261940:539)

那么在表的正文里头所记下的音就 现在这个字汇既然同时也要当作各韵母的一个系统表用,

非得限于照规则变化的字不可㊂ 要知道怎么样读法才算照规则的读法是这么样求的:在某方言读音中, 把古音的某韵母在某系的声母的字全部查一道, 如果多数是一种读法, 这就是这个方言对于㊂ 所以在字汇正文表里头每竖行当头第一个代表字总是想法子选一个能在处处方言是怎样读法)

都是照规则读的字, 例如古音k 哥, 个三字, 其中歌字在处处方言都是规则的, 所以把歌字放ɑ 有歌, 在竖行当头第一字㊂ 次之若有 不规则” 的读音, 就是说古音虽同而某处今音不跟被选的代表字(如㊂ 这个例中的歌字) 同音者, 就在注里标出(如哥字大同k ɯ ) 通过上述引言,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高本汉方言语音比较的特点㊂

h

]这韵在这系的规则的读法(例如见系后的古[音为一类, 看方言中所有的古k ɑ ɑ , k ɑ , ɑ , ɑ 等的a Ɣ ᵑ

系统㊁ 全面地做汉语方言语音比较是从上世纪初高本汉的研究开始的㊂ 高本汉‘ 中国音韵学研究“

能有一字多音现象, 高氏就用正表和附注把一字多音分列开来, 只有正表里的字才用于方言语音比较㊂

方言语音比较是以中古音, 即‘ 切韵“ 的音类为纲的㊂ 历时的语音比较就是以‘ 切韵“ 的音类为出1)

发点看方言语音的音类分合, 共时的语音比较也是以‘ 切韵“ 为中介来看不同方言语音音类的对应㊂ , 汉字读音) 而不是词音㊂ 换句话说高氏选字音注重是否能覆盖中古音类的分2) 3125个是字音(别, 而不管是否在口语里的常用和成词与否㊂ 把‘ 切韵“ 每个韵中的多数读音作为 规则读音” 看待, 附注的读音则为例外读音㊂ 所以方言间或3)

方言与中古音比较其实就是 规则读音” 的比较㊂ 时把认为不合规则的例子作为注解罗列出来㊂ 格里姆(首先排列规则音变的例子, 然后在G r i mm1822)

521

高本汉这种语音比较的方法显然跟1排列规则的音变, 同9九世纪历史语言学家的做法是一致的:

20139 附注里罗列不合规则的例子㊂ 在解释这些不合规则的例外他也说是借词或者是纯偶然的巧合:有些字” (停留在古老阶段, 而音变的洪流越过它们, 滚滚向前㊂ 据L e h m a n n1967:57英译本翻译)

高本汉的方法对后来汉语语音比较产生深远影响, 赵元任(也是以中古音的音类为起点搭建1928) 吴语各方言语音的对应关系, 赵元任根据当时调查的材料, 把吴语各地无对立的音类做了归并, 所以他吴语3吴语333个方言点语音比较; 2) 3个点之间的语音比较; 3) 3个点与北京官话语音比较㊂ 赵元任

, 在1汉语方音调查表“ 上世纪5930年设计了‘ 0年代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根据赵氏的表格作了一些㊂ 此表格根据‘ 修订和补充, 重新命名为‘ 方言调查字表“ 切韵“ 音系的分类收字3修订以后增500多字(, 字达3作为方言调查记音之用㊂ 表格的表头上注明‘ 切韵“ 系统的声韵调音类等, 所以表格实700多个) 际上是‘ 切韵“ 系统的同音字表㊂ 利用此表格记录方言语音, 可以较快得出方言语音与中古音的对应规律㊂ 从此以后大多数方言语音比较都是在这个‘ 字表“ 框架内运作, 即以‘ 切韵“ 的音类作中介来观察方㊁ ‘ 言语音的共时比较和历史演变㊂ 迄今为止各地出版的方言志大多都有方言音系与古音(以‘ 切韵“ 广韵“ 所代表的中古音系统) 的比较, 以及方言音系与北京音的比较章节, 通常的做法也是排列比较表格, ㊂ 这些格式显然是高本汉的框架㊂ 这种方言语音比较的模式并在比较表格下面用附注说明各种 例外” 我们称之为高本汉模式㊂

高本汉的比较模式获得很大的成功, 成功的原因有二:移植既已成熟的历史比较法和谱系分类理1) 的正表的对比字只有2表格I 中古音与吴语700左右, -I I 制作实际上包含了三方面的语音比较内容:1)

论㊂ 高本汉就认为除闽语外, 汉语各大方言都是从‘ 切韵“ 直接分化而来㊂ 2) 紧紧抓住汉字读音材料㊂ 汉字读音既指文献中的汉字读音, 也指方言中的汉字文读音㊂ 换句话说就是根据语言谱系分类的模式用历史比较法研究汉字读音㊂ 不过, 这两大因素既是高本汉模式成功的原因, 也是高本汉模式需要改进的地方, 其主要缺限表现在:

(/各大方言都是从中古‘ 切韵“ 音系分化而来, 高本汉在他的‘ 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 高本汉19541987:

第一, 高本汉模式的理论基础是遵循历史语言学语言分化的谱系树说理论, 认为除闽语外的今汉语

说:2, 8-9)

闽方言除外) 从‘ 切韵“ 语言派生出来, 而‘ 切 现代汉语方言的声韵分类都是显示出他们全是(

韵“ 语言在唐朝曾作为一种共通语传遍了中国国土上的所有重要的城镇㊂

() 中古汉语” 指代‘ 切韵“ 纂集的公元六〇〇年左右的语言, 这实质上 我们用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 , 就是陕西长安方言, 这一方言在唐朝成为一种共同语(除沿海的福建省以外, 全国各州县的K o i n e ‘ 切韵“ 系统究竟是一时一地的语音系统, 还是综合古今南北之音的哈希系统学术界尚有争论, 但至知识界人士都说这种语言㊂

少可以说它不是隋唐时期长安方言的记录, 也不是现代各方言的祖语㊂ 分化以后的汉语方言语言接触十分频繁, 特别是历代的权威官话对方言的深度渗透, 使得今天的汉语方言, 特别是东南沿海方言纷繁复杂㊂ 闽语的形成㊁ 演变㊁ 发展是多层次的, 它虽然有前‘ 切韵“ 的成分, 但更多的是中古及中古以后中原移民带来的语言特征㊂ 这些语言特点整合在一起形成今天的闽语㊂ 所以研究闽语及闽语的发展历史应该比较‘ 切韵“ 的音类分合来看出哪些特点是前‘ 切韵“ 的, 哪些是‘ 切韵“ 以后的变化㊂

第二, 高本汉语音比较模式注重汉字读音的比较, 这种字音既包括文献里的汉字音, 也包括方言中汉字的文读音㊂ 高本汉作汉语方言语音比较是为了给‘ 切韵“ 的音类拟音, 所以他只注重对应于‘ 切韵“ 某类韵㊁ 某类声母的 规则” 汉字读音, 并不注重这些字还有其他的 非规则” 异读㊂ 例如他只注重歌韵正, ㊁ , 表中福州话的 规则” 韵母读音对福州话歌韵的其他 非规则” 读音 鹅” 读ᵑ 我” 读ᵑ 舵” 读- ɔ i e u a i

522

非规则” 读音并不参与方音比较, 也不在他构拟中古音所要参考的音值范围t u a i 只列在附注里㊂ 这些

内㊂ 高氏正表里的语音比较也不在乎这些字在方言中是否口语中能说, 是否常用等因素㊂ 例如正表中戈韵影母只排了 踒” 一个字, 这个字上海话根本不说, 但为了照顾到‘ 切韵“ 音类的分布, 硬性注上这个汉字读音u , 实在显得不伦不类㊂‘ 方言调查字表“ 按照中古音的音类分合的框架设计的, 在这个框架里填入汉字以调查方言汉字读音, 显然更多地考虑历史音韵及古今汉字读音的演变㊂

3罗杰瑞的方言语音比较方法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聚集一批汉学家, 他们不认同高本汉直线条式的汉语史观, 认为汉语的历史必须严格按照比较法的程序从现代汉语各方言比较做起, 逐层构拟原始闽语㊁ 原始吴语㊁ 原始粤语等, 最终构拟原始汉语㊂ 普林斯顿学派以罗杰瑞(的原始闽语研究最有影响㊂ 其成果N o r m a n ) ㊁ 主要有原始闽语的声调构拟(声母构拟(和韵母构拟(以及N o r m a n1973) N o r m a n1974) N o r m a n1981) ㊂ 罗杰瑞他对原始闽语声母构拟补充说明文章(罗杰瑞1和对闽语历史的总结说明(986) N o r m a n 1991) 闽语语音比较研究的特点主要有四点:

摆脱‘ 切韵“ 和‘ 方言调查字表“ 的束缚㊂ 他认为语音比较不是为了给‘ 切韵“ 的音类拟音, 而是为1)

了构拟原始闽语㊂

() (注重方言口语中的单音节常用词读音, 也即罗氏自己所说的 俗传词” 罗杰瑞2) o u l a rw o r d s p p

, 而不是字典或韵书中的汉字音㊂ 2007)

如果有文白异读的读音, 只取白读音, 不取文读音㊂ 3) 注重闽语内部的语音比较, 不做非闽语的比较㊂ 也就是说不用非闽语的材料来解释闽语的语音4) 变化㊂

4闽语鱼韵语音比较的讨论

下面我们以闽语中鱼韵字的语音比较来检验高氏语音比较模式和罗杰瑞语音比较模式的特点, 最后提出笔者的比较模式㊂ 4. 1高本汉的比较

㊂ 的汕头(闽南) 和福州(闽东) 的读音, 表格的第一列是高氏构拟的古音(中古音)

从下页表1所列的字和读音我们可以看出高氏语音比较的特点㊂

/高本汉(鱼韵正表列有2下页表1只排列属闽语1915-19261940:637-676) 5个汉字读音对比表,

高氏鱼韵正表共有2所收字覆盖鱼韵各声母组㊂ 如 居㊁ 去㊁ 渠㊁ 巨㊁ 语㊁ 虚㊁ 于㊁ 余” 1) 5个汉字读音,

属见系声母; 猪㊁ 除㊁ 箸” 属知组声母; 阻㊁ 初㊁ 锄㊁ 助㊁ 梳” 属庄组声母; 诸㊁ 处㊁ 书㊁ 署” 属章组声母; 如” 属日母; 女㊁ 吕” 属泥来组声母; 胥㊁ 序” 属精组声母㊂ 其用意是看在不同的古声母组后韵母读音是否有差别㊂

高氏择字的考虑因素是能覆盖古音各声母组, 也即考虑字音的历史音韵因素㊂ 至于是否常用㊁ 口2)

语㊁ 成词则不加考虑㊂ 象 巨㊁ 语㊁ 于㊁ 阻㊁ 诸㊁ 署㊁ 如㊁ 胥” 等字在口语里基本不说, 也不成词㊂ 高氏在读音的选择上是有他的标准的㊂ 我们知道闽语有复杂的文白异读现象, 有的字还有多层3)

文白异读㊂ 在高氏的正表上他只选择一种读音, 他的标准正如他在第四卷绪论里所说的:选择每组声母后多数字的韵母读音㊂

523

语言科学 2013年9月

表1 高本汉‘ 中国音韵学研究“ 方言字汇” 汕头㊁ 福州鱼韵字读音表

例字居去

古音̆ w o k I j

h

̆ w o k j I

h h

汕头福州

5

k œ y

h

例字古音汕头

2

福州

渠巨语

̆ w o I g j ̆ w o I g j

24

k ɯ

h k ɯ k ɯ

h h

k y

h

助梳诸

于余猪除箸阻初

̆ w o I j ᵑ

̆ w o x I j ̆ ʔ w o I j ̆ ȶ w o I

h h

k ɯ ɯ g

h ɯ ɯ ɯ

h

6

k œ y

h

k y

w o I ʣ ̆

h 6w o I ʣ ̆

h

y ᵑ

h y y y t y

处书署如女

t ɕ ̆ w o I

h

̆ w o t ɕ I ̆ ɕ w o I

̆ w o I ʂ

ʦ o

ʦ o

h

ʦ u

h

ʦ u s u s u

s o

t y

t ɕ o u

h

t ɕ œ y

h

t ɕ y s y s y y l y

s u

̆ w o I

w o I ȡ ̆ w o I ȡ ̆

h

26

ʦ u ʦ u ʦ o

h

ʦ u

̆ w o I ȵ ʑ ̆ n w o I j ̆ w o l I j ̆ s w o I ̆ z w o I

̆ w o I ʑ

我们总结如下, 见表2㊂ 根据高氏正表所列字的读音,

福州鱼韵韵母读音表 表2 汕头㊁

w o I ̆

̆ w o I

t œ y

t ɕ u

h

t y

d z ɯ l ɯ s u s u

d z u

n y

6s œ y

胥序

ʦ o

t ɕ u

s y

见系

汕头福州

ɯ

泥来组精组知组

u

章组日母庄组o

() u o u

泥来组后鱼韵多数字的韵母读音是ɯ , 精组㊁ 知组㊁ 章组和日母是u , 庄组则是o ; 福 汕头话里见系㊁

, 州话庄组声母后多数字的韵母读u (其他声母组后则是y (o u 是去声时的变韵读法) œ y 是去声时的变㊂ 唯一的一个例外是福州话的 , 韵读法) 锄” 属庄组声母, 但韵母读音是y ㊂

高氏正表读音的选择标准是选择每组声母后多数字的韵母读音, 这个选择标准有很大的问题㊂ 汉

() œ y y

字不表音, 在一字多音的方言里, 不同声母组后的多数字的韵母读音不见得是语音比较的对等形式㊂ 因为字(词) 的口语/非口语㊁ 常用/非常用㊁ 文读/白读等因素跟声母组的分布并没有直接的关系㊂ 换句话说, 在有些声母组后文读层读音的字多点, 有的声母组后也可能白读层读音的字多点㊂ 根据各声母组多数字的读音来比较很有可能是层次错乱的比较㊂ 表2鱼韵字的读音在福州话里恰好都是文读层的读:日母㊁ 庄组也有相同的白读形式, 尽管字数较少, 但是都是常用字(林伦伦和陈小枫1996)

12

蛆ʦ ɯ 精组:|徐ʦ ɯ

126

猪t 知组:ɯ |除t ɯ |箸t ɯ

h

h

h 3123书ʦ 章组:ɯ |薯ʦ ɯ |煮ʦ ɯ |鼠ʦ ɯ

3

汝l 日母:ɯ

音, 但是汕头话却有很大问题㊂ 汕头话鱼韵见系㊁ 泥来组声母后的白读形式是ɯ , 其实精组㊁ 知组㊁ 章组㊁

2锄t 庄组:ɯ

都是鱼韵字, 也都是白读, 而且韵母读音也相同, 我们认为这些字的韵母读音才具有可比性, 才是对等形

式㊂ 我们再根据音韵的分合关系发现汕头话鱼韵的ɯ 读音层是鱼虞有别的层次, 因为在汕头话的虞韵() 里找不到读ɯ 的, 而福州话鱼韵读y (庄组后读u (则是鱼虞相混的层次㊂ 见下页表3㊂ œ o u ) y )

524

陈忠敏 历史比较法与汉语方言语音比较

表3 福州话鱼韵鱼虞相混层韵母读音表

猪鱼

1t y

株虞

1

t y

h

梳鱼

1s u

数虞

3

s u

煮鱼主虞舒鱼输虞锯鱼具虞举鱼矩虞

可以把高氏汕头㊁ 福州鱼韵正表里的读音(表1) 总结如下: 根据音韵的分合特点,

中国音韵学研究“ 方言字汇” 汕头㊁ 福州鱼韵读音层次总结表 表4 高本汉‘

3

ʦ y 1

s y 56

k œ œ y k y 3

k y

鱼虞有别层读音鱼虞相混层读音

把汕头话鱼韵的鱼虞有别层读音跟福州话鱼韵的鱼虞相混层读音放在一起比较, 显然是层次错乱的比较㊂ 所以无论从汕头话内部, 还是从汕头与福州之间的比较都可以看出表1所列的读音不是对等形式, 换句话说高氏的比较是错误的㊁ 不对当的㊂ 4. 2罗杰瑞的比较

ɯ

/(庄组后) u o

汕 头福 州

() /() (庄组后) œ u o u y y

㊂ 原文1. 处是原文第3另一处是原文第47-38页1. 2原始闽语*y , 8页2. 16原始闽语*u ə 2所举的例 ㊁ ) ㊁ ㊁ ) ” , 字是四个鱼韵字:书(鼠(锯(箸(我们根据原文重新排列, 见表5㊂ b o o k ) r a t s a w ) c h o s t i c k s p

表5 罗杰瑞原始闽语*y 在各地读音对照表

同样是闽语的鱼韵, 罗杰瑞的分析就跟高本汉的不同, 罗杰瑞(有两处的表格跟鱼韵有关, 一1981)

福安

书鼠锯箸

1

ʦ ø i 5k ø i 6t ø i 3ʦ i

h

福州

3ʦ y

h

厦门

1

ʦ u

h h

揭阳

3

ʦ ɯ

h

建瓯

3ʦ y

h

建阳

3ʦ y

h

永安ʧ y

5t y

将乐ʧ y

6

t y

1

ʦ y

5k ø i 6t ø i

3

ʦ u 5k u 6t i

1

ʦ ɯ 1

s y 1

s y ʃ y

1

h 3

ʃ y

1

h 3

5

k ɯ 6t ɯ

5

k y 6t y

5

k y 6t y

5

k y 5

k y

56

, 罗杰瑞(福州 锯” 标为k 跟 箸” 记为t 不同韵, 可能是印刷错误㊂ 今查北大中文系语言1981:37) o i ø i

学编辑室(及陈泽平(的记音, 锯㊁ 箸” 同韵, 所以更正为同韵㊂ 闽东片有变韵现象, 2003:134) 1998:40) 条件是声调不同, 例如福安话i 韵只出现在上声字, 所以i 和ø ø i 韵则出现在其他舒声调里, i 是同一个㊂ 福州话y 和ø (韵的不同变体(戴黎刚2也有记为ø 如北大中文系语言学编辑室2陈008) i 003:134; y , , (, 泽平1也是变韵关系, 声调是阴平㊁ 阳平㊁ 上声的韵母是y (紧韵) 是阴去㊁ 阳去的是ø 松韵) 所998:40) i 以也是同一个韵母以声调为条件的不同变体㊂

㊁ ) ㊁ ㊁ ” , 原文2. 梳(疏(初(苎(重新排列如表6㊂ 16所举四个鱼韵字是 c o m b ) s a r s e b e i n n i n f l a x ) p g g )

福安

梳疏初苎

1

s œ 1ʦ œ

h

表6 罗杰瑞原始闽语*u ə 在各地读音对照表

福州

1

s ø 1ʦ ø

h

厦门

1

s u e 1ʦ u e

h

揭阳

1

ʦ o

h

建瓯

1

s u 1ʦ u

h

建阳

1s o 1t o

h

永安

1

s a u 1ʦ a u

h

将乐

1

u ʃ 1ʧ u

h

1s œ 1

s ø 6t ø

1

s u e 1

s o 1

s u 4t y

1

s o 1

s a u 4t a u

1

u ʃ

h

6

t œ 6

t u e 9

t y

从表6所列的读音我们可以看出罗氏语音比较的特点:罗氏的语音比较表所列各方言点基本覆盖闽1) ㊁ 语的各主要方言片, 比高本汉只列有汕头(闽南片) 福州(闽东片) 要多且全㊂ 罗氏所列闽语八个方言点

525

语言科学 2013年9月

中福安㊁ 福州属闽东片; 厦门㊁ 揭阳属闽南片; 建瓯㊁ 建阳属闽北片; 永安㊁ 将乐属闽中片㊂ 罗氏的语音2) , 比较跟高本汉的比较不同, 罗氏刻意避免‘ 切韵“ 音类的影响㊂ 罗氏通篇只说原始闽语(不P r o t o M i n ) - (词) 音, 我们能看出‘ 切韵“ 音类分合的影子㊂ 例如表5㊁ 表6两个表所列八个例字(词) 都属‘ 切韵“ 的鱼韵㊂ 其他比较表也基本上可以看出‘ 切韵“ 音类分合的影子㊂ 罗氏用英语标出每个词义, 目的大概是3) , (㊂ 从所列的 强调他所要比较的语音不是 字音” 而是 词音” 秋谷裕幸和韩哲夫2词” 来看, 都是012) , , 词) 有文白异读(周长楫1见表7㊂ 6所列八个鱼韵字在厦门话里七个字(983a 1983b , 1991)

表7 厦门话7个鱼韵字文白异读对照表

提‘ 切韵“ 的音类, 显然他认为原始闽语是跟‘ 切韵“ 音系没有什么关系㊂ 但是从罗氏文内所比较的字

㊂ 口语常用词, 不是字典里的 字音” 如果有文白异读的, 罗氏所比较的读音都取白读音㊂ 例如表5㊁ 表4)

白读音文读音

1

ʦ u

h

3

ʦ u

h

6t u 6t i

1

s u e 1s ɔ

1

s u e 1s ɔ

1

ʦ u e

h

6

t u e 6t u

表5㊁ 表6) 里都取白读音, 不列文读音㊂ 罗氏所列各地闽语的读音是不是可以说是 罗氏的比较表(

比较的对等形式呢? 我们先来看表5的读音比较表㊂ 表5四个字厦门话有u 和i 的变异, 书㊁ 鼠㊁ 锯” ㊂ 罗杰瑞(三字的韵母读音是u , 箸” 的读音是i 认为是语音条件的变体, 根据他的说法, 似乎u 1981:38) ㊂ 只出现在咝音(舌尖塞擦音㊁ 擦音) 后, 也偶尔出现于舌根音后, 其他声母后是i

厦门话的语音材料既多又全, 只要我们全部排列材料仔细分析, 这两个韵是条件音变关系还是层次

1

s u 3

s u 1

ʦ ɔ

h

关系就能了然㊂ 罗杰瑞构拟的原始闽语*y 及所列的四个例字都是鱼韵字, 我们来看厦门话鱼韵字里i 和u 的关系:厦门话鱼韵字中i 和u 是构成白读层/文读层对应关系的, 书㊁ 鼠㊁ 锯㊁ 箸” 中 箸” 体现了这

h

/ 种文白对立, 书㊁ 鼠” 两字虽有文白异读, 但是文白对立体现在声母ʦ 锯” 则只有一读(下列的例s 上,

:字排列是白读/文读)

h

h

, , 尖塞音t 边音l 舌根音k , 零声母等后; 韵母i 和u 在鱼韵里形成系统性的白读层和文读层的对立㊂ 2) 可以说, 在鱼韵里i 是白读层读音, u 是文读层读音㊂ 根据这两点我们已经可以判断韵母i 和u 分属两个不同的读音层次㊂ 如果再进一步观察虞韵的读音, 可以发现鱼韵读i 的是鱼虞有别的层次, 读u 的则是鱼虞相混的层次㊂ 见表8㊂

表8 厦门话鱼虞韵读音比较表

11335

//s 书ʦ u s u |鼠ʦ u u |锯k u

因为:它们都可以出现在相同的声母后面, 上述例子中, 可同时出现在舌i 和u 绝不是条件音变, 1)

h

h

6655225566

////u /u 饱) 参与) s i s u |去k i k u |鱼渔h i u |饫(i |预(i g

[1**********]2

/t /t /t /l //序大人, 长辈) 猪t i u |锄t i u |箸伫t i u |汝l i u |徐ʦ i s u |徐s i s u |序(

h

猪鱼

11

/t i t u

蛛虞

1

t u

序鱼

66

/s i s u

殊虞

2

s u

饫鱼

55

/i u

与虞

3

u

表5里的读音得重新排列为表9㊂ 按照音类的分合来看,

表9 闽语鱼韵两个层次读音表

福安

鱼虞有别层鱼虞相混层

526

() i ø i

福州() ø i y

厦门i u

揭阳ɯ

建瓯y

建阳y

永安y

将乐y

陈忠敏 历史比较法与汉语方言语音比较

书㊁ 鼠㊁ 锯㊁ 箸” 的韵母读音厦门话得分为两个读音层, 根据音韵的分合关系表5 i 为鱼虞有别层次,

揭阳话的ɯ 为鱼韵中鱼虞有别层次的读音; 其余福安㊁ 福州㊁ 建瓯㊁ 建阳㊁ 永安㊁ 将乐u 为鱼虞相混层次; 的读音都属鱼虞相混层读音㊂ 表后说:

我们再用同样的方法来检验罗氏表6里读音, 看它们是不是对等形式㊂ 罗氏(1981:48) 2. 16对比常常只出现在齿音㊁ 齿龈音和舌叶音声母后㊂ 将乐的u 韵母出 这个韵母出现的环境很受限制,

现在舌叶音后, 在其他情况下则是y 韵㊂ () ㊂ 见表1福安材料据袁碧霞的调查, 福州材料据陈泽平1厦门材料据周长楫1998:40, 9910㊂

福州㊁ 厦门三地鱼虞韵母读音对照表 表10 福安㊁

福安㊁ 福州㊁ 厦门三地 梳㊁ 疏㊁ 初㊁ 苎” 四字(词) 都有文白异读, 其中韵母的文读层次同如虞韵的文读

苎鱼白读

福安福州厦门

6

t œ 6t u e 6t œ

知 组文读

住虞文读

6

t ø y 6ʦ u 6t ø i

梳疏鱼白读

1

s œ 1s u e 1s œ

庄 组白读

1

ʦ œ

h h

初鱼

文读

1

ʦ o u

h

数虞文读

5

s o u 5s o u 5s ɔ

文读

1

s o u 1s u 1s ɔ

2

福州㊁ 厦门方言的音韵分合t u ㊁ u ㊁ ø 0所列福安㊁ y ㊂ 福州话有变韵现象, y 逢去声分别裂化为o y ㊂ 从表1

来看, 罗氏 梳㊁ 疏㊁ 初㊁ 苎” 四字(词) 的记音都是取白读音, 这些白读音也都是属鱼韵里头鱼虞有别的层

222

/, /福安话㊁ 福州话 苎” 没有文读, 同是鱼韵知组声母的 除” 有文白异读, 福安话:福州话:t œ t ø i t œ

6

t u 1

ʦ u e

h

1ʦ œ 1

ʦ u

h

1ʦ ɔ

h

㊂ 福安㊁ 次㊂ 鱼韵白读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知组庄组后韵母相同, 福安㊁ 福州是厦门是福州㊁ 厦门- œ , - u e 鱼韵的文读层是鱼虞相混的, 而且知组和庄组后韵母读音是不同的, 如福安㊁ 福州鱼韵㊁ 虞韵的文读知组㊁ , ㊁ ㊂ 这个特点在汉语南后分别是y (庄组后则分别是u (厦门话知组后是u , 庄组后则是ɔ ø ø i o u ) o u , y )

方方言里具有普遍性㊂

材料据北大中文系语言学编辑室2秋谷裕幸2建阳㊁ 将乐材料据李如龙003:119, 121; 008:192-215;

梳㊁ 疏㊁ 初㊁ 苎” 韵母读音音韵分合表 表11 建瓯等四地

我们再来看建瓯㊁ 建阳㊁ 永安㊁ 将乐四地 梳㊁ 疏㊁ 初㊁ 苎” 四字(词) 的读音的音韵分合㊂ 见表1建瓯1(

㊂ 永安材料据周长楫和林宝卿12001:323-362, 431-468; 992:21-39)

知 组

庄 组初鱼

h

苎鱼

建瓯建阳永安将乐

住虞梳疏鱼

1

s u 1s a u 1u ʃ 1s o

数虞

5

s u 5s a u 5u ʃ 5s o

文读

4

t y 4t a u 9t y

h

7ʦ y 6l y

1

ʦ u 1

ʦ a u

h

ʧ y ʧ y

66

1t o

h h

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建瓯㊁ 建阳㊁ 永安㊁ 将乐四地 梳㊁ 疏㊁ 初㊁ 苎” 四字 与表10比较, 1)

(词) 的读音只有一读, 不分文白; 这些读音(永安的 苎” 例外) 都是跟虞韵的文读层相同; 韵母读音2) 3) 的格局基本是知组后的跟庄组后的不同㊂ 永安的情况有点特殊, 鱼韵知组后的字虽然没有一字二读式的文白异读, 但是相同来源的字分属不同的韵母:

3425

贮t 鱼韵知组:a u |苎t a u |除t y |箸t y

1

ʧ u

527

语言科学 2013年9月

125

株ʦ 虞韵知组:y |厨t y |住t y /同是鱼韵知组有a 读y 的跟相应的虞韵韵母读音同, 是鱼虞相混的层次㊂ 所以我u y 的韵母异读,

/们认为永安话鱼韵知组声母 贮㊁ 苎㊁ 除㊁ 箸” 中的韵母a u u 的是白y 异读是文白读音层次的差异㊂ 读a 永安话鱼韵庄组声母字 梳㊁ 疏㊁ 初” 韵母读音也只有a 虽然跟知组声母的 苎” 同韵母, 但是庄组u 一读, 梳㊁ 疏㊁ 初㊁ 苎” 的韵母读音整理两个不同的读音层次㊂ 见表16永安话的 2㊂

苎㊁ 除㊁ 箸㊁ 梳㊁ 疏㊁ 初” 韵母读音层次表 表12 永安话

15

㊁ , 声母后的a 疏㊁ 蔬㊁ 梳” 数” 所以性质不同㊂ 根据以上分析, 可以把表u 是鱼虞相混层的读音 s a u s a u

; ㊁ ㊁ 读层, 相当于福安㊁ 福州的œ ㊁ 厦门的u 读y 的是文读层, 相当于福安的ø 福州的y (厦门的u ㊂ e i ø y )

知组声母后

鱼虞有别层鱼虞相混层

4

:苎t a u a u 25

:除t 箸t y y ㊁ y

庄组声母后

11

:㊁ 疏梳s 初ʦ a a u a u u

h

但是根据音韵分合关系它们应属两个 换句话说尽管知组声母后的读音与庄组声母后的读音相同,

不同的读音层次㊂ 我们把罗氏原文中的2. 见表116表中的韵母读音总结如下, 3㊂

梳㊁ 疏㊁ 初㊁ 苎” 韵母读音层次表 表13 各地闽语

福安

鱼虞有别层鱼虞相混层

œ

福州œ

厦门u e

揭阳o

建瓯() u y

建阳o

永安(知组后) a u

(庄组后) a u

将乐u

如果有异读, 他也选口语读音 罗氏原始闽语韵母的构拟是选择口语基本词作为语音比较的对象;

(㊂ 但是我们觉得仅仅凭这两点尚不足以证明所比较的项目是对等形式㊂ 原因如下:白读)

口语基本词并不见得跟读音的白读㊁ 文读一致, 文读音也可能进入口语基本词中㊂ 例如厦门话1) 锯” 的读音以及建瓯㊁ 建阳㊁ 将乐等地表5㊁ 表6读音根据文白异读的系统性㊁ 一致性原理, 它们都应该归为文读而不是白读㊂

没有搞清白读音/文读音跟白读层/文读层的关系㊂ 不错, 厦门话 书㊁ 鼠㊁ 箸” 三字都有文白异读, 2)

而且罗氏所收的也是白读音, 但是白读音/文读音跟白读层/文读层是有差异的, 前者是对一个音节说

h

, 的, 后者分辨单位是一个音节里的音类㊂ 书㊁ 鼠” 文白异读的差异反映在声母上, 即白读层是ʦ 文读

, 层是s 而没有反映在韵母上, 它们的韵母只有u 一读㊂ 根据文白异读的系统性, 韵母u 应该归为文读鼠” 的文读层韵母u 作比较来构拟原始闽语, 显然是一个层次错乱的比较㊂

闽语的范围大, 各地语音也千差万别㊂ 口语基本词读音并不能保证在各地的闽语都处在相同的3)

语音层次上, 罗氏所比较的 书㊁ 鼠㊁ 锯㊁ 箸” 和 梳㊁ 疏㊁ 初㊁ 苎” 两组字的韵母读音在各地的音韵分合关系并不一致㊂ 福安㊁ 福州㊁ 厦门㊁ 揭阳 梳㊁ 疏㊁ 初㊁ 苎” 等字韵母都有两套读音, 建瓯㊁ 建阳㊁ 永安㊁ 将乐这些字的韵母只有一套㊂ 两套对应一套, 如果不做层次梳理就直接拿来比较, 就有可能是层次错乱的比较㊂

所以在没有梳理出语音层次及找到相对应的层次之前, 光凭口语基本词也是无法保证所比较的语音形式就是对等形式㊂

, 层㊂ 只有 箸” 的文白异读是反映在韵母上, 即白读层是i 文读层是u ㊂ 用 箸” 的白读层韵母i 跟 书㊁

5层次比较

我国汉语东南方言语言接触十分频繁, 由语言接触所产生的层次现象纷繁复杂㊂ 所以笔者认为在语音层次复杂的汉语东南方言里, 方言的语音比较其实就是建立方言间语音层次的对应, 只有是对应的

528

陈忠敏 历史比较法与汉语方言语音比较

层次才是对等的语音形式, 才可以做语音比较㊂ 换句话说对等的语音形式就是处在同一层次上的语音形式㊂ 所以在语言接触频繁的方言里, 语音层次分析是语音比较的前提㊂

语音层次分析的工作顺序跟高氏和罗氏的语音比较有很大的不同, 下面我们也用闽语的鱼韵读音层次为例来说明语音层次分析的工作步骤和方法㊂

第一, 必须先在单个方言点梳理出所研究项目的语音层次㊂ 单个方言点的选择必须具备:选择的1)

点必须具有同片方言的代表性; 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语音材料㊁ 词汇材料, 以及从中整理出来的各种2)

3

㊁ ) , 厦门话作为闽南片的代表㊂ 泉州话里鱼韵的文读(只能做文读) 韵母是u (如 署曙” 韵母1995) s u ㊁ ㊁ 只排列这些白读韵的读音, 相u e ɔ ɯ 都可以作白读㊂ 这里我们把泉州话鱼韵的常用字读音排列于下,

异读的材料, 做过一定的本字考释工作㊂ 根据这些要求我们选择泉州话(林连通1李如龙993:62-153;

/” 对应的文读放在 右:

3435111122

///(/姓) 铝侣l 吴瑞文2番l ɯ |吕(ɯ l ɯ |滤虑l ɯ |书ʦ ɯ s ɯ |书ʦ ɯ s u 009) |蜍ʦ ɯ s ɯ |薯(

h 1h 3h 5h 52233255

///薯) 舒草) ʦ ɯ s u |煮ʦ ɯ |蛆舒(ʦ ɯ |鼠ʦ ɯ s u |处ʦ ɯ ʦ u |徐s ɯ |暑s ɯ |庶s ɯ |居裾

h 51234535

车(车马炮) k ɯ |渠k ɯ |举k ɯ |巨拒距炬k ɯ |锯据踞k ɯ |去k ɯ |语g ɯ |御g ɯ |圩虚嘘墟121235

又音) h ɯ |鱼渔h ɯ |于淤ɯ |余予ɯ |予(ɯ |饫豫誉ɯ

第二, 研究语音层次的突破口是异读, 这些异读包括成系统的文白异读以及其他非形态的异读㊂ 不

h 344

/t ɯ |苎t u e t ɯ

h 2h 31252

猪t 锄头) 筷子) 又音) 你) 旅屡 ɯ :ɯ |除锄(t ɯ |着箸(t ɯ |锄(t ɯ |储t ɯ |驴如茹l ɯ |汝(

h 3363://许(姓) ɔ k ɔ h ɯ |与h ɔ ɯ

h h 1h [1**********]

://ʦ ////女l u e u e l ɯ |鑢l u e |初ʦ u e ɔ |梳疏蔬s u e s ɔ |絮ʦ u e s ɯ |黍s u e s ɯ |贮t u e

必须从字音(音节) 异读中寻找出造成这种异读的某个音类, 音类的单位是一个音节中的声母㊁ 韵母或1)

, 声调㊂ 2) 找出异读的音类仍然还是一个 点” 要以这个 点” 为线索进而能找出这个方言里同一音类相㊂ 语音层次的变异是反映该方言音类系统同性质的变异, 从而将这种音类变异分析为不同的层次(面) 的变异, 要系统化才能跟语音层次连上关系㊂ 换句话说, 语音层次分析必须分别所异之处在声韵调及其结构组合中的地位和表现, 然后在此基础上作系统的分析㊂ 系统是语音层次分析的立足点㊂

根据泉州话每个汉字的文白异读读音, 我们可以找出鱼韵系统的文读层白读层的对立㊂ 读ɔ 韵的

过孤立的字音异读并不等于语音层次㊂ 从孤立的字音异读到语音层次研究必须具备两个先决的条件:

3

㊂ 又, ㊁ 从 许” 与” 的声韵调文白异读差异来看, 它们的文白层次的音类差异可能是由声母引起的ɯ h (/) , /, ㊂ 从文白读音层次的可能是由于韵母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声调引起的(阳去/阴上) k /h , h ø ɔ ɯ )

h

/) 系统性来看, 泉州话里声母不存在(系统性的文白差异, 声调上也不存在阳去与阴上的系统性k /h , h ø

h h 1h 311136

/ʦ /, ” /㊁ /既可以作文读, 如:初” 梳疏蔬” 也可以做白读, 如 许(姓) 与” ʦ u e ɔ ㊁ s u e s ɔ k ɔ h ɯ h ɔ

的差异, 所以我们排除声母和声调的因素, 唯一的可能就是韵母因素㊂ 而且在鱼韵里我们也发现ɯ 可以做文读的例子:

h 3355113h 344///// 女l u e l ɯ |絮ʦ u e s ɯ |黍s u e s ɯ |贮t u e t ɯ |苎t u e t ɯ

h 3363” /㊁ /根据文读层㊁ 白读层是系统的音类层次差异的定义, 我们可以确定 许(姓) 与” k ɔ h ɯ h ɔ ɯ

h 3h 5h 53

/㊁ /㊂ 前三字声母㊁ 鼠” 处” 韵母都有区别, 我们无法根据前三字的变异判断文白读ʦ ɯ s u ʦ ɯ ʦ u h 5h 5音层的音类区别体现在哪里, 但是 处” 的异读ʦ 很明显告诉我们, 文白层的差异在韵母㊂ 根ɯ /ʦ u

1122

//㊁ ” /㊁ 中的ɔ 书” 薯(番薯) ɯ 差异是一对白读层/文读层音类差异㊂ 相同的情形是 ʦ ɯ s u ʦ ɯ s u

/据层次异读的系统性, 我们认为泉州话鱼韵里ɯ u 的韵母读音构成文白读音层次的系统差异㊂ 林连通

529

语言科学 2013年9月

3

, 根据语音层次的系统性也可以归为鱼韵的u 读音层㊂ s u

第三, 确定语音层次的音韵特点和语音层次的时间先后㊂ 语音层次时间的先后必须根据语音因素

( , 总共列有五个鱼韵字可以读u 韵, 它们是:处㊁ 署㊁ 薯㊁ 曙㊁ 鼠” 加上吴瑞文(1993:62-153) 2009:228)

1, 表1书” 的文读音是s 总共6个字, 其中署名的 署” 和 曙色” 的 曙” 只有韵母u 一读:1列有泉州话 u (音韵特点和文白异读) 的性质来决定㊂ 非语音因素只能用作参考, 不能作为决定因素㊂

表14 泉州话鱼虞韵读u 的层次表

泉州话鱼韵读u 韵母的字都是新生的文读音㊂ u 也是鱼虞相混层的读音㊂ 见表14㊂

处鱼

5

ʦ u

趣虞薯鱼

2

s u

殊虞

h 3231555

㊁ ㊁ ㊁ ㊁ ㊁ ㊁ 如:厨t 乳l 珠ʦ 娶ʦ 树s 具k 遇g 雨 虞韵文读为u 韵母的在泉州话非常多, u u u u ㊁ u u u

3

等㊂ 换句话说, 鱼韵有一种文读层跟虞韵的一种文读层是同韵母的, 我们也称为鱼虞相混的文读层㊂ u

h h 11115

, /ʦ /, , 庄组声母后读ɔ 如初ʦ 梳疏蔬s 属虞韵的 数” 文读也是s 其他声母组后则为u ㊂ u e ɔ ㊁ u e s ɔ ɔ

鉴于这种互补分布, 我们把它们处理为同一个层次的不同变体, 即:

/庄组声母 *u>ɔ

/其他声母 >u

所以这个读音层次的覆盖面很广, 并非闽南话独有㊂ 我们再看鱼韵里的另外一种文读ɯ ㊂ ɯ 不见于虞韵, 所以它是鱼韵中鱼虞有别层的读音, 即两种文读的性质是不一样的㊂ 据此, 我们把它们分为两个不同的读音层次㊂ 表15是泉州话鱼韵文读层的总结㊂

文读

表15 泉州话鱼韵文读层两个层次表

鱼虞相混而庄组声母后读音跟其他声母组后读音不同这种文读模式在南方方言里是十分常见的,

鱼虞有别层鱼虞相混层

㊁ 可以作u 同时又是上述鱼虞相混层*u 的白读, 即: ɯ 有双重身份, e ɔ 的文读,

() ) u e ɔ ɯ u (ɔ 在A 类里ɯ 作u e 和ɔ 的文读㊂ 见表16㊂

白读层u e 文读层ɯ

3

l u e 3l ɯ

ɯ

() u ɔ

文读 A 类 白读

文读 B 类 白读

表16 泉州话鱼韵白读层u e 和文读层ɯ 对照表

1

ʦ u e

h

1

s u e 1s ɯ

3

t ɯ

h

4t u e 4t ɯ

) ) 的白读㊂ 根据ɯ 的这种双重身份以及ɯ 层次㊁ 层次的性质(鱼虞有别/ 在B 类里ɯ 又作u (ɔ u (ɔ

, ) 鱼虞相混) 我们可以说ɯ 读音层次早于u (读音层次㊂ ɔ 于除见系以外的其他声母组, 它们又有相同的文读层, 所以我们把它们看作是ɔ 则只见于见系声母后, 同一层次的不同变体, 即:

/见系声母 * u e>ɔ

/其他声母 >u e

㊁ ㊁ ㊁ 白读u 说明u e ɔ 都以ɯ 作为它们的文读, e ɔ 早于ɯ 读音层㊂ u e ɔ 两个白读呈互补分布, u e 分布

1

s ɯ

3

t u e

530

陈忠敏 历史比较法与汉语方言语音比较

表17 泉州话鱼韵三个层次表

㊂ 这样我们把泉州话鱼韵的三个读音层次总结如下页表1与” 的白读音据杨秀芳17所示(991)

层次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第三层次

音韵特点

鱼虞有别, 女鑢初梳疏絮黍贮苎许与”

鱼虞有别鱼虞相混

读音() u e ɔ ɯ

() u ɔ

从时间上看, 第一层最早, 第二层次之, 第三层最晚㊂

第四, 根据单个方言点层次的音韵特点和时间先后, 由近及远寻找方言间的对等层次(对等语音形㊂ 厦门㊁ 式) 漳州跟泉州话比较接近, 有了泉州话鱼韵读音层次的分析, 就可以以此为基础来观察厦门㊁ , ㊂ 漳州鱼韵的情况㊂ 厦门话材料来自于周长楫(漳州话材料来自马重奇(1983, 1991) 1993, 1994) /” 读㊂ 这里我们只排列这些白读韵的读音, 相对应的文读放在 右:

h

㊁ ㊁ 厦门话鱼韵的文读(只能做文读) 韵母是u , 韵母u 其中ɔ 既可以作白读也可以作文e ɔ i 都作白读,

3363

://许(姓) ɔ k ɔ h u |与h ɔ u

h h 1h [1**********]

:/ʦ /////初ʦ u e u e ɔ |梳疏蔬s u e s ɔ |絮ʦ u e s u |黍s u e s u |贮t u e t u |苎t u e t u

h [1**********]2:/t /t /t /l //猪t 序大人, 长辈) i i u |锄t i u |箸伫t i u |汝l i u |徐ʦ i s u |徐s i s u |序(

h 5h 566225566

////u /u 饱) 参与) s i s u |去k i k u |鱼渔h i u |饫(i |预(i g

同, 读音也一致; 文读u 也对应于泉州话鱼韵的第三层次, 因为厦门话鱼韵读u 也是鱼虞相混的读音, 不过厦门话鱼韵读u 的字大大增加了; 厦门话鱼韵读i 的则对应于泉州话的第二层ɯ , 因为它们都是鱼虞有别的读音, 跟泉州话的ɯ 一样, 厦门话读i 的只有鱼韵字, 没有虞韵字㊂ 表18是厦门和泉州两地鱼韵的读音层次对应㊂

厦门话鱼韵读音层次对应表 表18 泉州话㊁

㊁ 比较泉州话, 很显然, 厦门话鱼韵白读u 它们不仅层次关系字相e ɔ 对应于泉州话鱼韵的第一层次,

泉州

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第三层次

() u e ɔ ɯ

() u ɔ

厦门() u e ɔ i

() u ɔ

层次是对应的, 读音也是非常近似的, 只是第二层的 尽管泉州话和厦门话鱼韵的层次数是相同的,

读音略有不同,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它们的文白读对应就发现两地还是有区别的㊂ 厦门话鱼韵读u 的字() 包揽㊂ 换句话说, 在泉州话里, 鱼韵有两种文读, 老文读ɯ 尚占据主流文读的地位, 新文读u 则是新ɔ

生力量刚刚出现㊂ 厦门话则不同, 老文读i 的地位已经被新文读u 所取代, 老文读作为残留读音形式被排挤到白读层里㊂ 很明显, 在这点上, 泉州话比厦门话来得保守, 厦门话则比较先进㊂

漳州话的情形跟泉州话㊁ 厦门话也是很接近的:

h

相比泉州话则大增, 第二层i 已经没有文白兼职身份, 只作为白读身份出现, 文读的角色统统由第三层u

66

/t e t u

h 5h [1**********]6

:///猪t i i |锄除t i |着t i ʦ u |箸t i |储t i /t u |汝l i |女l i l u |驴l i l u |吕铝虑滤徐l i |

h 1h 1h 2h 3h 3h 323222311

/ʦ /////蜍薯ʦ i |煮ʦ i |蛆ʦ i u |徐ʦ i s u |徐s i s u |鼠ʦ i s u |处ʦ i ʦ u |舒书s i s u |暑

33363

:///许(姓) ɔ k ɔ h i h u |与h ɔ i

h 1h 1h 5511335533

://///初ʦ 鑢铁:磨铁) e e /ʦ ɔ |絮ʦ e s u |梳疏s e s ɔ |黍s e s u |鑢(l e l u |贮t e t u |苎

531

语言科学 2013年9月

[1**********]211

/////s i s u |序s i s u |如d z i d z u |车裾k i |锯据k i |举k i k u |去k i |鱼渔h i |墟h i h u |许33361126//h i h u |语g i |誉g i |淤i u |余i |预i

h

; 在漳州读e 厦门话的文读全部由u 读音包揽, 鱼韵能读i 的字已经比较少见了, 但是在漳州话里尽管2) (, 新文读u 已经出现, 但是读i 的字还是十分常见㊂ 与” 的文读是i 旧文读) 而不是像厦门那样是u (新

h 333, /㊁ ㊁ 文读) 说明旧文读i 还没有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而 许” 有k 三种读音, ɔ /h i h u ɔ i u 分别代表白读

漳州话跟泉州㊁ 厦门比较, 层次对应非常整齐, 不过也有一些小的差异:泉州㊁ 厦门的u 1) e 读音层,

层㊁ 旧文读层和新文读层三个不同的层次㊂ 表19总结了三地闽南话鱼韵的读音层次对应㊂

厦㊁ 漳三地鱼韵读音层次对应表 表19 泉㊁

泉州

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第三层次

() u e ɔ ɯ

() u ɔ

厦门() u e ɔ i

() u ɔ

漳州() e ɔ i

() u ɔ

三地三个读音层次的对应非常整齐, 不过层次的具体读音略有不同㊂ 从鱼韵的读音层次来看, 泉州㊁ 厦门㊁ 漳州三地最为明显的差异是在旧文读和新文读的交替上, 泉州话最为保守, 尽管有新文读层进入, 主流文读仍是第二层的读音, 漳州话次之, 代表第三层的新文读进入, 但是代表旧文读的第二层读音仍没; 有最后放弃, 还有大量的字读i 厦门话最先进, 文读已经全部被第三层读音i 所包揽, 第二层的读音(旧文读) 已经被排挤到白读音里去了㊂

第五, 根据历史比较法为每一个层次, 也即对等的语音形式构拟最早读音形式, 以及解释从最早语音形式到各方言点对等形式的音变途径㊂ 闽南片鱼韵各层次的音变是:

*

(漳州) 第一层:u e >e *

(厦门㊁ 漳州) 第二层:ɯ> i

现各地闽语鱼韵的层次有如下的对应关系, 见表20㊂

表20 各地闽语鱼韵层次对应表

*

第三层:u

,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比较闽东片㊁ 莆仙片㊁ 闽北片㊁ 闽中片等方言鱼韵的对等形式(陈忠敏2发012)

闽南片

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第三层次

**

闽东片

*

莆仙片

*

闽北片

*

闽中片

*

u e ɯ u

ø y

ø y

ɔ y

o y

*****

, (漳州话发生了*u 闽东㊁ 莆仙㊁ 闽北㊁ 闽中的*ø 和*ɔ 是 第一层的原始形式可以是*u e e >e 音变; o )

它的合音音变; 第二层的原始形式是*ɯ , 以后在闽南片里有*ɯ> 第三层的原始形式是*y , 闽i 的音变; 南片没有撮口呼, 所以演变为相近的u ㊂ , 忠敏2那么闽语鱼韵第三层则是中古以后从北方传来的鱼虞相混的一个层次; 第一层的读音则应003) 该代表比中古 金陵切韵” 更为早的年代㊂

闽语的鱼韵的层次有如下一些特点:

不过只有沿海的闽南片㊁ 闽东片及莆仙片第一层次所辖的字对应最为整齐㊂ 见下页表21㊂

532

闽语第二层次*ɯ 是鱼虞有别层的读音, 笔者曾撰文指出它是代表中古 金陵切韵” 鱼韵的读音(陈

第一, 各地闽语都有第一层的读音, 代表中古以前的音类, 换句话说最早的闽语读音来自‘ 切韵“ 前㊂

陈忠敏 历史比较法与汉语方言语音比较

莆仙㊁ 闽南鱼韵第一层次读音对应表 表21 闽东㊁

福州(闽东) 仙游(莆仙)

4

t ø 6t ɔ

1

ʦ ø

h h

疏梳蔬

1s ø 1s u e 1s ø

h

5- 31

/ʦ ɔ ʦ ø

h

3

s ø 3s u e 3s ø

也即沿海闽语保留古闽语的特征比较全, 非沿海闽语则比较少㊂ 独特的一面㊂

6

泉州(闽南) t u e 1

ʦ u e

h

1ʦ ø

5

ʦ u e

h

第二, 闽南片鱼韵三个层次俱全, 其他片只有两个层次㊂ 这种情形说明闽南片在整个闽语里有自己第三, 鱼韵的第三层次, 也即鱼虞相混的层次覆盖面很广㊂ 从泉州话跟厦门话的比较来看, 第三层读音正逐渐在取代第二层的读音㊂

6结论

语音层次分析的志趣跟高本汉语音比较㊁ 罗杰瑞的原始闽语构拟是不同的㊂ 高氏的语音比较目的是给既有的‘ 切韵“ 音类拟音, 而罗氏的原始闽语构拟只关注原始闽语的音类, 剔出非原始闽语成分, 包括各时期由于语言接触引起的假借因素和语音层次现象㊂ 语音层次分析不是为了给‘ 切韵“ 的音类拟音, 它不仅关注方言的原始成分, 也分析各时期由于语言接触引起的层次现象, 也即可以对方言的整个语音发展的历史作出分析和解释㊂

根据语音比较必须在对等形式中进行的要求, 我们对高氏的‘ 切韵“ 拟音㊁ 罗氏的原始闽语构拟要作‘ 切韵“ 鱼韵的构拟理论上要符合这样两个条件:选择的方言(包括域外音) 要有鱼虞有别的层次; 选1) 2) 择的读音都是对等形式, 即反映中古音这一层次上的㊂ 根据这两个条件, 高氏‘ 中国音韵学研究“ 一书第四卷 方言字汇” 所列的2汉音㊁ 吴音㊁ 安南㊁ 汕头符合条件㊂ 我们把这五个方言点6个方言点只有高丽㊁ 鱼韵和虞韵的代表字读音列成表2汕头读音据林伦伦和陈小枫(作了改正㊂ 2和表23, 1996:63-89)

汉音㊁ 吴音㊁ 安南㊁ 汕头鱼韵读音对照表 表22 高丽㊁

一些修改㊂ 根据本文4. 高氏‘ 切韵“ 鱼韵在各方言中的语音比较项目不是对等的语音形式, 1的分析,

高丽汉音吴音安南汕头

k i o k ɯ

h h

虚k i o h ɯ h ɯ 逾i u i u i u d z u z u k o h ə

余i o z ɯ ɯ i o i ə

猪t ɕ o t ɕ o ȶ ɯ t ɯ 数s u ɕ u s u s u s o t ɕ ə

锄ɕ o s ɯ

h

书ɕ o

h

如d o ʑ ɯ ȵ 儒d u ʑ n i u u ȵ d z u i u n i o i ə

女d o ʑ n i o ɯ ɳ d z ɯ 取t ɕ u

h

吕r i o l ɯ l ɯ 夫u p f u f u h o r o i ə

序ɕ o t ɯ

武m u b u v u m u b u z o s ə

k ə s ə s ə n i ə

k o z o

汉音㊁ 吴音㊁ 安南㊁ 汕头虞韵读音对照表 表23 高丽㊁

k ɯ 拘

t ɯ 主

t ɯ ʦ ɯ 输s u s u

s u ɕ u

s o

厨t ɕ u d u ʑ ȶ u t u t ɕ u

高丽汉音吴音安南汕头

k u k u k u k u k o

t ɕ u ɕ u ȶ u s u ʦ u

ɕ u

h

t u

h

s u

*

我们可以把‘ 切韵“ 的鱼韵读音构拟为*i 高丽发生了主元音央化的音变: 根据上述材料, ɯ , i ɯ>

*

, 在舌根音声母㊁ 齿音声母后介音i 丢失㊂ 汉音也发生了主元音低化的音变:i ə i ɯ> i o ㊂ 吴音主元音低

ʦ u h u

533

20139化后, 汕头只是i 介音丢失㊂ i 介音在舌根音和齿音后丢失㊂ 安南㊁

后i 介音丢失, 其中吴音舌根音后还发生主元音低化的音变:汕头则丢失i 介音㊂ u >o ㊂ 安南㊁

可以看出高丽㊁ 汉音倾向于保留i 介音, 吴音㊁ 安南㊁ 汕头, 特别是安南㊁ 汕头倾向于丢失i 介音㊂

把‘ 切韵“ 时期的虞韵读音构拟为*i 汉音㊁ 吴音在零声母㊁ 舌面音后保留i 介音, 其他声母u ㊂ 高丽㊁

鱼韵的早期层次的读音, 而且各点的读音也不是对等的语音形式㊂ 罗氏原文2. 即本文表5原始闽16, 语的*u 不过只有福安㊁ 福州㊁ 厦门㊁ 揭阳保留早期层次的读音, 而其他地点的读音不是对等ə 可以保留, ㊂ 的语音形式, 应该去掉, 这些字原始闽语的韵母可以构拟为*u e 参考文献

(, 北大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 2汉语方音字汇“ 第二版重排本) 北京:语文出版社㊂ 003 ‘ , 陈泽平 1福州方言研究“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㊂ 998 ‘

页, 北京:商务印书馆㊂

兼论‘ 陈忠敏 2切韵“ 鱼韵的音值, 载‘ 语言学论丛“ 第二十七辑, 003 吴语及其邻近方言鱼韵的读音层次 11-55 兼论层次分析与层次比较的方法, 陈忠敏 2载‘ 语言研究集刊“ 第九辑, 上012 论闽语鱼韵的读音层次 6-26页,

海:上海辞书出版社㊂

‘ 戴黎刚 2中国语文“ 第3期, 008 闽东福安话的变韵, 216-227页㊂

按照我们的分析, 罗氏原文1. 即本文表4要取消, 因为所列的字(词) 音不是2原始闽语*y 的构拟,

/高本汉 1中国音韵学研究“ 中译本, 长沙:商务印书馆㊂ 915-19261940 ‘

/, 高本汉 1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 聂鸿音中译本, 济南:齐鲁书社㊂ 9541987 ‘ , 李如龙 2福建县市方言志1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㊂ 001 ‘ 2种“ , 林连通 1泉州市方言志“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㊂ 993 ‘

‘ 李如龙 1中国语文研究“ 第1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㊂ 995 论闽方言的文白异读, 1期, 2-28页,

, 林伦伦 陈小枫 1广东闽方言语音研究“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㊂ 996 ‘

‘ 罗杰瑞 1中国语文“ 第1期, 986 闽北方言的第三套清塞音和清擦塞音, 38-41页㊂ ‘ 马重奇 1方言“ 第3期, 993 漳州方言同音字表, 199-217页㊂ , 马重奇 1漳州方言研究“ 香港:纵横出版社㊂ 994 ‘

‘ (罗杰瑞 2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期, 007 汉语方言田野调查与音韵学, 91-94页㊂

, ‘ 秋谷裕幸 2闽北区三县市方言研究“ 语言暨语言学“ 专刊甲种十二之二, 台北㊂ 008 ‘

秋谷裕幸 韩哲夫 2载‘ 语言学论丛“ 第四十五辑, 北京:商务印书馆㊂ 012 历史比较法和层次分析法, 277-335页, ‘ 吴瑞文 2语言暨语言学“ 第2期, 009 共同闽语*y 韵母的构拟及相关问题, 205-237页㊂ , 杨秀芳 1台湾闽南话语法稿“ 台北:大安出版社㊂ 991 ‘ , 赵元任 1现代吴语研究“ 北京:清华学校研究院印行㊂ 928 ‘

, ‘ 周长楫 1上) 中国语文“ 第5期, 983a 厦门话文白异读的类型(330-336页㊂ ‘ 周长楫 1方言“ 第2期, 991 厦门方言同音字表, 99-118页㊂ , 周长楫 林宝卿 1永安方言“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㊂ 992 ‘

, ‘ 周长楫 1下) 中国语文“ 第6期, 983b 厦门话文白异读的类型(430-439页㊂

F o x , A. 1995. L i n u i s t i c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T h e o r n d M e t h o d . O x f o r d :O x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r e s s . y P g y a

:e a nL i n u i s t i c s , 46-60. I n d i a n a I n d i a n aU n i v e r s i t r e s s . y P p g

() G r i mm , J . 1822. G e r m a n i c g r a mm a r . I nL e h m a n n , W. P . e d . 1967. AR e a d e r i n 19t h C e n t u r i s t o r i c a l I n d o - E u r o - y H 534

, A. ‘ 历史语言M e i l l e t 1925. L aM é T h o d eC o m p a r a t i v e e nL i n u i s t i u eH i s t o r i u e . O s l o :A s c h e h a u 1981, g . 岑祺祥译, g g g

, 学中的比较方法“ 北京:语文出版社㊂

N o r m a n , J . 1973. T o n a l d e v e l o m e n t i n M i n . J o u r n a l o h i n e s eL i n u i s t i c s 1-2, 222-238. p f C g N o r m a n , J . 1974. T h e i n i t i a l so f p r o t o M i n . J o u r n a l o h i n e s eL i n u i s t i c s 2-1, 27-36. f C g - , ‘ 方言“ 第4期, N o r m a n , J . 1979. C h r o n o l o i c a l s t r a t a i n t h eM i nd i a l e c t s 268-274页㊂ g

编印㊂

, ‘ , 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语言文字组“ 台北:中央研究院N o r m a n , J . 1981. T h e p r o t o M i n f i n a l s 35-73页, - N o r m a n , J . 1991. T h e M ǐ nd i a l e c t s i nh i s t o r i c a l p e r s e c t i v e . L a n u a e s a n d D i a l e c t so h i n a ,(W i l l i a m S - Y.W a n p g g g f C , A. , G S c h l e i c h e r 1871.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a c o m e n d i u mo f t h e c o m a r a t i v e g r a mm a r o f t h e I n d o E u r o e a n , S a n s k r i t r e e k p p p - :t i c s , 87-96. I n d i a n a I n d i a n aU n i v e r s i t r e s s . y P

() a n dL a t i n l a n u a e s . I nL e h m a n n , W. P . e d . 1967. AR e a d e r i n 19t h C e n t u r i s t o r i c a l I n d o - E u r o e a nL i n u i s g g y H p g - () , e d . J o u r n a l o h i n e s eL i n u i s t i c sM o n o r a hS e r i e s 3) 325-360. f C g g p

作者简介

陈忠敏, 男, 上海人㊂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语言学博士,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㊂ 1962年生,

T h eC o m a r a t i v eM e t h o d a n dS o u n dC o m a r i s o n i nC h i n e s eD i a l e c t s p p

C h e nZ h o n m i n g

D e a r t m e n t o h i n e s eL a n u a 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 F u d a nU n i v e r s t i S h a n h a i 200433p f C g g y , g A b s t r a c t I t i s t h e p r i n c i l eo f s o u n dc o r r e s o n d e n c eo f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c o m a r a t i v em e t h o dt h a t p p p t t h e h e a l i c a t i o n o f s o u n d c o m a r i s o n a m o n h i n e s e d i a l e c t s f o l l o w s . S o u n d c o m a r i s o n a m o n e p p p g C p g g - s e s t h e m e r i t sa n dd e m e r i t so fs o m e m e t h o d o l o i c a l i s s u e so ns o u n dc o m a r i s o nu s e db e r n h a r d g p y B n e t i c a l l e l a t e d l a n u a e s o r d i a l e c t s r e u i r e s t h e c o m a r i s o no f e u i v a l e n t f o r m s . T h e p a e r d i s c u s y r g g q p q p - , K a r l r e n a n d J e r r o r m a nb a s e d o n t h e p r i n c i l e o f t h eC o m a r a t i v eM e t h o d t h e n p r o o s e s t h e c o n g y N p p p -

Y u r h m e c a t e o r i n M i nd i a l e c t s . y g y

c e t o f t h e s t r a t u ma n a l s i s a n d i l l u s t r a t e s t h e p r o c e s s t h r o u he x a m l e s o f t h e 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s o f t h e p y g p

K e w o r d s T h eC o m a r a t i v eM e t h o d E u i v a l e n t f o r m M i nd i a l e c t s t h e Y u r h m e c a t e o r p q y g y y

535


相关文章

  • 汉语方言的焦点特征
  • 5语文研究62005年第3期(总第96期) 汉语方言的焦点特征 汪 平 (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苏州215021) X 摘 要:文章以苏州等地的方言为例, 介绍方言的焦点特征, 并比较焦点特征与纯语言学方法确定的方言特征的区别, 指出在众多 ...查看


  • 一个中原官话中曾经存在过的语音层次 1
  • 5语文研究62005年第1期(总第94期) 一个中原官话中曾经存在过的语音层次 刘勋宁 (筑波大学日本) X 摘 要:文章列举秦晋等地方言的事实,较为充分地论证了/支微入鱼0现象实际是历史上中原官话曾经存在过的一个语音层次的观点.认为,在汉 ...查看


  • 汉语方言全集
  • 汉语诸方言 在我国现代几大汉语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汉语经过数千年在广大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而其余方言却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南迁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广大江南地区,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们使用古越语,与古汉语相差很远,不能通话.后来 ...查看


  • 历史比较语言学
  •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知识要点 1.普通历史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历史发展的科学.简称历史语言学. 2.个别历史语言学是研究一个个具体语言的历史发展的科学.比如汉语语言学.英语语言学等. 3.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历史语言学的一个特殊部门. ...查看


  • 论唐山方言的形成及其特点
  • 论唐山方言的形成及其特点 王振全(男,1951年生,副教授,唐山广播电视大学校长) 摘要:唐山方言是我国北方方言的重要支脉,它以语音平重.调门坦直.词语诙谐为特征,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近年来,许多作品因使用唐山方言而增加了不少艺术魅力.研 ...查看


  • 汉字的性质与作用
  • 第二章 汉字的性质与作用 第一节 汉字的性质和特点 一.汉字的性质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这是世界上一切文字的共性.它科学地阐明了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某种具体文字的性质,比如说汉字的性质,指的是这种文字区别于其他文字的本质属性.正确地认识 ...查看


  • 语言学练习答案
  • <语言学概论>练习 一.名词解释: 1.语言学: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揭示 语言的发展规律的科学. 2.语言:语言是语音和语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 ...查看


  • 语言学常用名词解释
  • 语言学常识----语言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语言学:①-是以语言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②从方法上分为历史-.比较-.历史比较-.描写-:从研究对象上可分为个别-和普通-:③19世纪初的历史比较学标志着语言学的诞生. 2.语 ...查看


  • 一个中原官话中曾经存在过的语音层次
  • 作者:刘勋宁 语文研究 2005年06期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79(2005)01-0049-04 <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发表了王军虎先生的<晋陕甘方言的"支微入鱼&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