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的焦点特征

5语文研究62005年第3期(总第96期)

汉语方言的焦点特征

汪 平

(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苏州215021)

X

摘 要:文章以苏州等地的方言为例, 介绍方言的焦点特征, 并比较焦点特征与纯语言学方法确定的方言特征的区别, 指出在众多方言特征中某些特征会引起本地人的特别注意成为焦点特征的原因。文章给出了方言焦点特征的定义, 并讨论了研究焦点特征的意义。

关键词:方言; 焦点特征; 方言特征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79(2005) 03-0053-04

[·]元音普通话不单用, 但在汉语方言中并不太少见。较多的见于古咸山摄字[an](咸摄先从[am]变成[an]) 中的[a]开口度变小, 就成了[·], [n]则鼻化, 成为[~·], 有的方言再失落鼻化, 成为纯口元音[·]。例如枣庄(钱曾怡2001) , 临夏(兰州大学1996) 为[~·], 大同(马文忠1986) 为[·]; 也有的方言来自古蟹摄字, 如忻州(温端政1985) 。但是, 像苏州那样来自古效摄的, 还没见到过。据实际方言材料, 效摄韵母[au]如果单元音化, 多变为[ ], 不但苏州周围一带大都是[ ](以上海为代表) , 北方也普遍存在[ ]。钱曾怡(2001) 选取济南等十个方言点为代表介绍山东省方言, 其中九个点的效摄字都读[ ]。从音理上看, 在从[a]到[u]的过程中, [a]后化和高化, 没有完成全部过程, 在中途停下来, 最后就出现了比[a]后和高的[ ], 而[·]跟[a]都是前元音, 甚至比[a]还前一点, 在从[a]到[u]的过程中是不应该达到[·]的。我们难以解释苏州话出现[·]的原因, 但这正可以说明, 苏州[·]确是一个特例。这或许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在其他方言不突出, 唯独在苏州如此引人注目。

顺带说一下, [·]在英语里是常见元音, 字母a 在闭音节重音时都读[·], 如cap, hand, 美国英语比英国英语出现得更多, 英国英语读[ ]的, 美国英语也读[·], 如last, half 等。但是, 我们没有听到说英语软, 更没有人说美国英语比英国英语软。

汉语每种方言都有许多特征, 从纯语言学的角度看, 对语音、词汇、语法的种种特征, 我们可以从覆盖面、出现频率等标准来量化地比较出各特征重要性的不同, 这种比较是客观的, 因而是平等的。但我们注意到, 在当地人眼中, 对方言特征有自己的认识, 不同的方言特征不是平等的, 有的特征备受关注, 有的特征当地人完全感觉不到。这种焦点的指向, 在本地及其周边地区的人往往是一致的。下面以一些方言为例来讨论这一问题。其中苏州话是笔者母语, 说得最为详细。

苏州由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方言影响很大, 在北部吴语的范围内, 人们对它有一个普遍的评价是/软0。有一句俗语普遍流传于北部吴语地区:/情愿跟苏州人吵架, 不愿跟宁波人讲话。0这就是本地人对苏州话焦点特征的总体评价。它跟语言学者干巴巴的描述几乎完全是两回事。

让本地人(这里指的不只是苏州本地, 而是有/软0这种感觉的所有北部吴语地区的人) 像语言学者那样, 用比较科学的方式一条条列出苏州话/软0的具体特征是困难的, 但经过仔细观察, 还是可以发现, 人们在具体描绘苏州话的/软0时, 说得最多的是苏州话的[·]韵母。人们往往喜欢学苏州人说/好是好得来! 0而且总是边说边笑, 觉得这句话软得不

51

行。主要是因为其中的/好0[h ·]太软! ¹

X 本文曾在2003年11月澳门第二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

按照现代语音学理论, /软0另有它的定义, 跟苏州话[·]的/软0风马牛不相及。我们认为, 这里隐藏着复杂的社会因素。

苏州地处北部吴语的中心地带。与其周边的城市相比, 不仅历史久远, 并且连续长期繁荣, 从春秋时期的吴国都城, 到明清时期全国经济文化最繁荣的大城市之一, 其影响是其他周边城市难以比拟的。苏州又地处典型的水乡, 不仅乡村, 城里也水网密布, 真所谓/人家尽枕河0。雨量充沛, 物产丰盛, 不仅水性温柔, 可以说, 整个大自然对苏州人来说就如温香软玉。像大西北那种大漠孤烟的壮阔环境, 以及与自然灾害艰难抗争的生活, 苏州人是从未领略过的。几千年来, 苏州也很少经历残酷的战争。这些都自然地培养了苏州人温柔如水的性格, 孕育了特有的小桥流水的文化特征。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 跟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当人们在跟苏州人的交往中产生/温软0的感觉时, 自然地, 情感迁移, 便产生了方言也软的感觉。苏州话的焦点特征可能不止一个。比如语气词/佳0[t i ]和/娘0[¯i ~a ]:

阿去佳你去吗?

快点走娘快点走啊!

小字只译出了基本意思, 语气词带来的感情是很难描绘的, 只有周边地区人才能听出其间的某种柔情色彩。跟[·]音一样, 他们的分布范围也很窄, 出了苏州城不远, 就听不到这种说法。限于篇幅, 这里不再细谈。

当一个老苏州判断或评价某人的苏州话是否标准时, 第一个提出的就是尖团音问题。其实, 苏州话的特点很多, 一个外地人学苏州话, 可能在很多方面不标准; 现在年轻人说的苏州话跟老苏州话比, 也有很多变化。但老苏州最不能容忍的是尖团不分。无论你苏州话说得如何好, 只要把/西[si ]0说成/希[i 44]0, /切菜[ts -i ¹43ts -E 523]0说成/吃菜[t -i ¹43ts -E 523]0, 老苏州就不认可你的苏州话。其实, 从语音学角度看, [si][i]的差别不算大, 正因为相近, [si]才纷纷变成[i], 对众多尖团不分地区的人来说, 根本听不出二者的差别, 但老苏州却固执地把它看成最重要的差别。笔者曾说过:/笔者的哥哥认为-经. 与-精. 有天壤之别, 奇怪普通话怎会同音。0(汪平1996) 正反映了老苏州的共同语感。

下面再举一些其他方言的例子。众所周知, 客家话在当地老百姓中有/称, 因为客家人称自己为/话0之

0。据语言学者看来, 客

44

家话有很多特点, 把第一人称单数说成/0, 不见得是最重要的特点, 但在老百姓眼中, 这就是焦点, 他们就凭这一条区分客家与非客家。

湖北省东北部孝感黄冈地区位于中国的中部, 正处于几大方言区的交界处, 东为江淮官话, 西为西南官话, 北为中原官话, 南为赣语, 兼有这几大方言的特征, 也有自己的特有现象。5中国语言地图集6根据入声自成一类(但没有塞音尾) 这一特点, 把这一片方言归入江淮官话, 并根据有舌尖后圆唇元音[ ]单独划为黄孝片(尽管/黄孝0中的/黄0(黄冈) 恰恰例外, 没有此音) 。紧邻这一片的武汉(方言为较典型的西南官话) 人对这一带方言有十分敏感的评价, 但敏感的焦点只限于[ ]音, 如武汉人喜欢学

c 黄陂(属黄孝片) 等地人说/月饼0[§ · pin], 语

言学者认为最重要的分区标准/入声的自成一类0, 武汉人可能根本不知道。可见老百姓跟专业工作者认识的差异。

说相声的北京人喜欢学唐山人说话, 其焦点是阳平的调值, 读低降调。如/唐山0[t - an ], 尽管唐山话还有其他跟北京话不同的地方, 例如为语言学者重视的古清声母入声字读上声的比北京多。赵元任曾这么描述无锡话:/阴平字单读时不特别, 两字相连上字是阴平时(香山, 标标) , 两字的全调类似一个上声字, 也成平常所谓无锡腔。0(赵元任1956) 。赵先生是常州人, 他的/无锡腔0的评价实际上是无锡周边地区人对无锡话的一种语感。笔者作为苏州人, 对此也很敏感, 一听到[t 21t 24]这种特殊的连调, 就知道是无锡话无疑。

记得笔者幼年时, 人们对上海浦东话有这样的

5231

描述:/风[ho ]大来啦[u ]! 0/大来啦0是一个连

31调单位, /u 0单念, 31是它的语调, 意思是/风真大

21

啊! 0这里包括两个特征, 一是/风0读如/烘0; 二是语气词/[u ]0。最近笔者去浦东一带实地调查, 不但证实了当地有此说法, 还证实这确是上海地区对浦东话的一致描述, 浦东的发音人一说到此, 自己也笑了。

以上记录的主要是一个方言周边地区人对此方言的感受。下面是人们对自己的方言的描写。这种描写有自己的特色, 而跟专业工作者的分析不太一致。

当我们在湖南平江长寿镇调查时, 当地人自己说, 我们的话跟平江县城等多数地方不一样, 问他们怎么不一样, 他们一致举出把窗户叫做/t t [han 45 an ]0这个例子。这确实是一个特别的说法, 但平

31

江长寿方言还有很多特点, 尤其在语音上, 最突出的是在齐齿呼前[l][t -]不分, /连=田0, 本地人对此却全然不知。

当贵阳人向我们描述贵阳的土话时, 一致提到

5555

/低低个[ti 55ti 55ko 35]0、/牙巴丝丝个[ia 31pa 55s s ko 35]0(都表示很少、很小, 后者比前者更少、更小) 。贵阳话虽然比较好懂, 但就专业工作者的观察, 还是有好些自身的特点, 相比来说, 上面两条显然不是最重要的特点。

我们现在讨论, 跟专业工作者的描写相比, 上述焦点特征有些什么性质。

1. 首先, 这些焦点特征确实是该方言很显著的特殊之处。这是它们之所以成为焦点特征的基本条件。

2. 这些焦点特征涉及语音、词汇, 甚至语法(如上述苏州、浦东方言的语气词) 。具体到某一方言, 焦点特征用哪一项不定。

3. 焦点特征所包括的具体特点不多, 常限于一项, 最多两项。

4. 这样的评价只限于对自己的或周边很相近的方言。对于跟自己的方言差别较大的方言, 一般不会有这样的评价。因为差别过大, 听不大懂或完全听不懂, 反而没什么具体的感受。比如苏州一带以前对福建话的评价是/像鸟叫0。这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 极言其难懂, 但对稍微具体一些的语言特征, 就说不出什么评价。对此, 笔者还有一次经验。大学时期, 有同学演快板, 一上台就来一句天津话:/嗬, 人真多! 0除了/人0, 其他三字都是低平调, 这是天津话跟北京话的主要差别。这在北京人听来十分可乐, 演出效果很好。但到武汉去实习, 也演这个节目, 台下却没什么反应, 令人失望。我想, 原因就在天津离武汉太远, 武汉人对天津话没什么感觉。5. 就对周边方言的评价而言, 比较明显地显示出经济、社会、以至政治背景的作用。如上述北京人对天津话、唐山话的评价, 武汉人对黄陂话的评价, 都带有较强的嘲笑意味, 因为北京较天津、唐山, 武汉较黄陂, 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有很强的优势。

6. 面对一个方言的众多特点, 为什么选用这一个, 而不选那一个? 虽然不能一下子看出明显的规律, 但是, 我们还是能依稀感到, 它跟社会因素有关。

以苏州话尖团音为例。到上个世纪上半叶, 苏州周围的整个北部吴语基本上还都是分尖团的。当时有较多的苏北人到苏南(当时包括上海) 来谋生,

他们处于社会底层, 受到当地人较大的歧视。从语言上说, 当时没有普通话, 当地人也不会迁就他们, 跟他们说的也是本地话, 他们就不得不努力学习当地吴语。但是, 江淮官话是不分尖团的。让不分尖团的人分尖团, 非常困难。即使是吴语学得已相当好的人, 只要他从小说的是官话, 就难过分尖团这一关。因此, 在当时, 分不分尖团, 就成了是否当地人的试金石。在那个时代, 当地人一听对方把/西0念成[c i], 鄙夷之情就会流露出来。建国后的几十年来, 随着普通话的强大影响, 北部吴语中不分尖团的现象不断扩展, 尽管已经波及苏州, 但老苏州凭着自己一向有的优越感, 还在坚持当年的老观念。由于笔者是苏州人, 对苏州的情况了解较多。其他方言可能也会有一些社会性的/隐情0, 只是因为浅尝辄止的外地调查人不了解而已。到此, 我们可以为本文提出的/焦点特征0下一个初步的定义:由本地或其周边地区人感知的, 用以描说该方言特点的方言特征。其中最关键的是, 它是由说话人(speakers) 而非调查研究者确定的。

以往我们研究方言, 对发音人, 我们只重视他说出的语言事实, 对于他对本方言的感受和评价, 往往认为是/外行话0, 不予重视。其实, 这是纯语言学的观点。从这一观点看, 不理会发音人对自己方言的自我感受, 公平对待语言中的每一现象, 用科学的方法分析, 从而找到其中的规律, 这是无可指责的。但当我们更为深入地研究时, 发现单用纯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方言还不够, 对于某些隐藏在语言现象背后的因素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 所以, 引进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应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我们应该重视和研究, 为什么有的现象被当地人不断提到, 而有的现象当地人却浑然不知?

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方言的焦点特征, 一个很现实的意义, 就是有利于方言分区。以往为方言分区, 面对众多特征, 总是难以确定应选择哪一项或哪几项为分区标准, 见仁见智, 无法统一, 实际上不免有盲人摸象之嫌。

回顾以往对方言分区标准的主张, 已经有不少种, 大致有:单一标准说, 如仅用古入声在今方言的表现为标准; 综合印象说, 如以听懂度为标准; 多种标准说; 参照历史行政区划说; 参照历史层次说, 等等。这些标准各有优点, 但也各有不足。如单一标准操作简单, 但也失之过简, 难以反映复杂的方言现象。相比起来, 多种标准正好能弥补单一标准的不

足, 但标准越多, 操作就越困难, 到底用哪几个标准? 这些标准关系如何? 如何排列主次? 特别是, 如果按各标准划分的结果有矛盾, 如何处理? 至于参照历史行政区划和历史层次, 问题也在于如何处理跟基本语言标准的关系。相比起来, 历史行政区划的资料比较确定, 因此比较好操作。历史层次则不能直接从文献中找出来, 要由学者们研究出来, 这就更增加了一层见仁见智的不确定因素。

以上各标准除了综合印象说外, 全都是专业工作者确定的。上面已经说过, 从纯语言学方法来说, 这是无可指责的, 但毕竟是有局限的, 特别是比较脱离实际, 方言工作者确定的重要的分区标准在当地人眼里常常是全然不知的, 这是一个不应忽略的不足。我们现在提出用焦点特征作为方言分区标准, 就是想把方法扩展到社会语言学, 希望以此进一步完善方言分区的方法。

综合印象说也是由非专业工作者确定标准, 这跟我们提出的焦点特征是相同的。或者不妨说, 我们的新标准是在综合印象说基础上的发展。综合印象过于模糊、含混, 不免缺乏科学性。焦点特征比听懂度之类标准要具体得多, 精确得多。不同的方言区可能都会有自己的焦点特征, 很多地点方言也有焦点特征。由于以前普遍不重视发音人对本方言的评价, 可能有大量的焦点特征我们还不知道, 需要方

言工作者不怕辛劳, 深入调查才能获得。

我们承认, 就像历史行政区划标准一样, 如何将焦点特征跟语言学工作者确定的标准结合起来运用于分区, 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由于对焦点特征还缺乏比较全面的了解, 我们在此还难以讨论得更深入。这篇小文其实也是在抛砖引玉, 希望今后能有一些方言工作者在调查方言时关注方言的焦点特征, 掌握更多的焦点特征, 以便更清楚地看出焦点特征在方言分区以至方言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附注:

¹其实, /软0是翻译成普通话的说法, 并不准确。本地人的说法是/嗲0。此字的原意是撒娇的声音或姿态。包括孩子向父母等长辈撒娇或女子向男子撒娇。那才是传神的描绘。试想苏州人无论男女老少, 说话都有这种味儿, 怎不令人忍俊不禁? 参考文献:

[1]马文忠. 大同方言志[M].语文出版社, 1986.

[2]兰州大学中文系临夏方言调查研究组. 临夏方言[M].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6.

[3]钱曾怡主编. 山东方言研究[M].齐鲁书社, 2001. [4]温端政. 忻州方言志[M].语文出版社, 1985.

[5]汪 平. 苏州方言语音研究[M].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

[6]赵元任. 现代吴语的研究[M ]. 科学出版社(新一版) , 1956.

(责任编辑 李小平)

5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6修订再版

北京大学王福堂教授所著5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6(修订本) 于2005年4月由语文出版社出版。该书初版于1999年, 出版后受到海内外读者的欢迎。由于讲课的内容有所修改和补充, 这次修订, 王先生对全书内容也作了一些改动和补充, 增写了部分章节。全书分为九章。第一章/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0, 包括/语音变化的原因0/语音变化的方式0/语音变化的规律性0/语音变化的系统性及表现形式0和/语音变化的过程0五部分; 第二章/语言接触和语音变化0, 包括/以语音因素为接触内容的语音变化0/以词汇因素为接触内容的语音变化0和/层次和层次的辨别0三部分; 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别是/现代汉语的分区0, 包括/现代汉语方言分区的工作0/划分汉语方言的标准0/客家话和赣方言的分合0/徽州方言的性质和归属0/闽方言和吴方言的关系0/晋语的设立0/平话的归属0七部分; 第六章/原始闽语的构拟0, 包括/构拟汉语原始方言的背景0/原始闽语构拟的内容0/对原始闽语声母系统的讨论0三部分; 第七章/儿化韵0, 包括/儿化韵的地区分布和语音形式0/儿化韵的性质0/儿化韵的合音方式0/儿化韵的形成0/儿化韵韵类的调整和归并0/儿化韵调整归并中的-逆行. 现象0/儿化韵的衰亡0/儿化韵和儿化变调0八部分; 第八章/子变韵0, 包括/子变韵的分布和语音形式0/子变韵的合音方式0/子变韵和基本韵母的对应0/子变韵的演变0四部分; 第九章/连读变调0, 包括/连读变调的性质和类型0/连读变调和轻声0/连读变调和本调、单字调的关系0/连读变调和声调包络0/合音变调0五部分。书后附录为/晋中榆次、太谷、祁县、榆社、平遥、介休、灵石、孝义方言语音特点简述0。该书定价16元。

5语文研究62005年第3期(总第96期)

汉语方言的焦点特征

汪 平

(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苏州215021)

X

摘 要:文章以苏州等地的方言为例, 介绍方言的焦点特征, 并比较焦点特征与纯语言学方法确定的方言特征的区别, 指出在众多方言特征中某些特征会引起本地人的特别注意成为焦点特征的原因。文章给出了方言焦点特征的定义, 并讨论了研究焦点特征的意义。

关键词:方言; 焦点特征; 方言特征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79(2005) 03-0053-04

[·]元音普通话不单用, 但在汉语方言中并不太少见。较多的见于古咸山摄字[an](咸摄先从[am]变成[an]) 中的[a]开口度变小, 就成了[·], [n]则鼻化, 成为[~·], 有的方言再失落鼻化, 成为纯口元音[·]。例如枣庄(钱曾怡2001) , 临夏(兰州大学1996) 为[~·], 大同(马文忠1986) 为[·]; 也有的方言来自古蟹摄字, 如忻州(温端政1985) 。但是, 像苏州那样来自古效摄的, 还没见到过。据实际方言材料, 效摄韵母[au]如果单元音化, 多变为[ ], 不但苏州周围一带大都是[ ](以上海为代表) , 北方也普遍存在[ ]。钱曾怡(2001) 选取济南等十个方言点为代表介绍山东省方言, 其中九个点的效摄字都读[ ]。从音理上看, 在从[a]到[u]的过程中, [a]后化和高化, 没有完成全部过程, 在中途停下来, 最后就出现了比[a]后和高的[ ], 而[·]跟[a]都是前元音, 甚至比[a]还前一点, 在从[a]到[u]的过程中是不应该达到[·]的。我们难以解释苏州话出现[·]的原因, 但这正可以说明, 苏州[·]确是一个特例。这或许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在其他方言不突出, 唯独在苏州如此引人注目。

顺带说一下, [·]在英语里是常见元音, 字母a 在闭音节重音时都读[·], 如cap, hand, 美国英语比英国英语出现得更多, 英国英语读[ ]的, 美国英语也读[·], 如last, half 等。但是, 我们没有听到说英语软, 更没有人说美国英语比英国英语软。

汉语每种方言都有许多特征, 从纯语言学的角度看, 对语音、词汇、语法的种种特征, 我们可以从覆盖面、出现频率等标准来量化地比较出各特征重要性的不同, 这种比较是客观的, 因而是平等的。但我们注意到, 在当地人眼中, 对方言特征有自己的认识, 不同的方言特征不是平等的, 有的特征备受关注, 有的特征当地人完全感觉不到。这种焦点的指向, 在本地及其周边地区的人往往是一致的。下面以一些方言为例来讨论这一问题。其中苏州话是笔者母语, 说得最为详细。

苏州由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方言影响很大, 在北部吴语的范围内, 人们对它有一个普遍的评价是/软0。有一句俗语普遍流传于北部吴语地区:/情愿跟苏州人吵架, 不愿跟宁波人讲话。0这就是本地人对苏州话焦点特征的总体评价。它跟语言学者干巴巴的描述几乎完全是两回事。

让本地人(这里指的不只是苏州本地, 而是有/软0这种感觉的所有北部吴语地区的人) 像语言学者那样, 用比较科学的方式一条条列出苏州话/软0的具体特征是困难的, 但经过仔细观察, 还是可以发现, 人们在具体描绘苏州话的/软0时, 说得最多的是苏州话的[·]韵母。人们往往喜欢学苏州人说/好是好得来! 0而且总是边说边笑, 觉得这句话软得不

51

行。主要是因为其中的/好0[h ·]太软! ¹

X 本文曾在2003年11月澳门第二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

按照现代语音学理论, /软0另有它的定义, 跟苏州话[·]的/软0风马牛不相及。我们认为, 这里隐藏着复杂的社会因素。

苏州地处北部吴语的中心地带。与其周边的城市相比, 不仅历史久远, 并且连续长期繁荣, 从春秋时期的吴国都城, 到明清时期全国经济文化最繁荣的大城市之一, 其影响是其他周边城市难以比拟的。苏州又地处典型的水乡, 不仅乡村, 城里也水网密布, 真所谓/人家尽枕河0。雨量充沛, 物产丰盛, 不仅水性温柔, 可以说, 整个大自然对苏州人来说就如温香软玉。像大西北那种大漠孤烟的壮阔环境, 以及与自然灾害艰难抗争的生活, 苏州人是从未领略过的。几千年来, 苏州也很少经历残酷的战争。这些都自然地培养了苏州人温柔如水的性格, 孕育了特有的小桥流水的文化特征。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 跟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当人们在跟苏州人的交往中产生/温软0的感觉时, 自然地, 情感迁移, 便产生了方言也软的感觉。苏州话的焦点特征可能不止一个。比如语气词/佳0[t i ]和/娘0[¯i ~a ]:

阿去佳你去吗?

快点走娘快点走啊!

小字只译出了基本意思, 语气词带来的感情是很难描绘的, 只有周边地区人才能听出其间的某种柔情色彩。跟[·]音一样, 他们的分布范围也很窄, 出了苏州城不远, 就听不到这种说法。限于篇幅, 这里不再细谈。

当一个老苏州判断或评价某人的苏州话是否标准时, 第一个提出的就是尖团音问题。其实, 苏州话的特点很多, 一个外地人学苏州话, 可能在很多方面不标准; 现在年轻人说的苏州话跟老苏州话比, 也有很多变化。但老苏州最不能容忍的是尖团不分。无论你苏州话说得如何好, 只要把/西[si ]0说成/希[i 44]0, /切菜[ts -i ¹43ts -E 523]0说成/吃菜[t -i ¹43ts -E 523]0, 老苏州就不认可你的苏州话。其实, 从语音学角度看, [si][i]的差别不算大, 正因为相近, [si]才纷纷变成[i], 对众多尖团不分地区的人来说, 根本听不出二者的差别, 但老苏州却固执地把它看成最重要的差别。笔者曾说过:/笔者的哥哥认为-经. 与-精. 有天壤之别, 奇怪普通话怎会同音。0(汪平1996) 正反映了老苏州的共同语感。

下面再举一些其他方言的例子。众所周知, 客家话在当地老百姓中有/称, 因为客家人称自己为/话0之

0。据语言学者看来, 客

44

家话有很多特点, 把第一人称单数说成/0, 不见得是最重要的特点, 但在老百姓眼中, 这就是焦点, 他们就凭这一条区分客家与非客家。

湖北省东北部孝感黄冈地区位于中国的中部, 正处于几大方言区的交界处, 东为江淮官话, 西为西南官话, 北为中原官话, 南为赣语, 兼有这几大方言的特征, 也有自己的特有现象。5中国语言地图集6根据入声自成一类(但没有塞音尾) 这一特点, 把这一片方言归入江淮官话, 并根据有舌尖后圆唇元音[ ]单独划为黄孝片(尽管/黄孝0中的/黄0(黄冈) 恰恰例外, 没有此音) 。紧邻这一片的武汉(方言为较典型的西南官话) 人对这一带方言有十分敏感的评价, 但敏感的焦点只限于[ ]音, 如武汉人喜欢学

c 黄陂(属黄孝片) 等地人说/月饼0[§ · pin], 语

言学者认为最重要的分区标准/入声的自成一类0, 武汉人可能根本不知道。可见老百姓跟专业工作者认识的差异。

说相声的北京人喜欢学唐山人说话, 其焦点是阳平的调值, 读低降调。如/唐山0[t - an ], 尽管唐山话还有其他跟北京话不同的地方, 例如为语言学者重视的古清声母入声字读上声的比北京多。赵元任曾这么描述无锡话:/阴平字单读时不特别, 两字相连上字是阴平时(香山, 标标) , 两字的全调类似一个上声字, 也成平常所谓无锡腔。0(赵元任1956) 。赵先生是常州人, 他的/无锡腔0的评价实际上是无锡周边地区人对无锡话的一种语感。笔者作为苏州人, 对此也很敏感, 一听到[t 21t 24]这种特殊的连调, 就知道是无锡话无疑。

记得笔者幼年时, 人们对上海浦东话有这样的

5231

描述:/风[ho ]大来啦[u ]! 0/大来啦0是一个连

31调单位, /u 0单念, 31是它的语调, 意思是/风真大

21

啊! 0这里包括两个特征, 一是/风0读如/烘0; 二是语气词/[u ]0。最近笔者去浦东一带实地调查, 不但证实了当地有此说法, 还证实这确是上海地区对浦东话的一致描述, 浦东的发音人一说到此, 自己也笑了。

以上记录的主要是一个方言周边地区人对此方言的感受。下面是人们对自己的方言的描写。这种描写有自己的特色, 而跟专业工作者的分析不太一致。

当我们在湖南平江长寿镇调查时, 当地人自己说, 我们的话跟平江县城等多数地方不一样, 问他们怎么不一样, 他们一致举出把窗户叫做/t t [han 45 an ]0这个例子。这确实是一个特别的说法, 但平

31

江长寿方言还有很多特点, 尤其在语音上, 最突出的是在齐齿呼前[l][t -]不分, /连=田0, 本地人对此却全然不知。

当贵阳人向我们描述贵阳的土话时, 一致提到

5555

/低低个[ti 55ti 55ko 35]0、/牙巴丝丝个[ia 31pa 55s s ko 35]0(都表示很少、很小, 后者比前者更少、更小) 。贵阳话虽然比较好懂, 但就专业工作者的观察, 还是有好些自身的特点, 相比来说, 上面两条显然不是最重要的特点。

我们现在讨论, 跟专业工作者的描写相比, 上述焦点特征有些什么性质。

1. 首先, 这些焦点特征确实是该方言很显著的特殊之处。这是它们之所以成为焦点特征的基本条件。

2. 这些焦点特征涉及语音、词汇, 甚至语法(如上述苏州、浦东方言的语气词) 。具体到某一方言, 焦点特征用哪一项不定。

3. 焦点特征所包括的具体特点不多, 常限于一项, 最多两项。

4. 这样的评价只限于对自己的或周边很相近的方言。对于跟自己的方言差别较大的方言, 一般不会有这样的评价。因为差别过大, 听不大懂或完全听不懂, 反而没什么具体的感受。比如苏州一带以前对福建话的评价是/像鸟叫0。这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 极言其难懂, 但对稍微具体一些的语言特征, 就说不出什么评价。对此, 笔者还有一次经验。大学时期, 有同学演快板, 一上台就来一句天津话:/嗬, 人真多! 0除了/人0, 其他三字都是低平调, 这是天津话跟北京话的主要差别。这在北京人听来十分可乐, 演出效果很好。但到武汉去实习, 也演这个节目, 台下却没什么反应, 令人失望。我想, 原因就在天津离武汉太远, 武汉人对天津话没什么感觉。5. 就对周边方言的评价而言, 比较明显地显示出经济、社会、以至政治背景的作用。如上述北京人对天津话、唐山话的评价, 武汉人对黄陂话的评价, 都带有较强的嘲笑意味, 因为北京较天津、唐山, 武汉较黄陂, 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有很强的优势。

6. 面对一个方言的众多特点, 为什么选用这一个, 而不选那一个? 虽然不能一下子看出明显的规律, 但是, 我们还是能依稀感到, 它跟社会因素有关。

以苏州话尖团音为例。到上个世纪上半叶, 苏州周围的整个北部吴语基本上还都是分尖团的。当时有较多的苏北人到苏南(当时包括上海) 来谋生,

他们处于社会底层, 受到当地人较大的歧视。从语言上说, 当时没有普通话, 当地人也不会迁就他们, 跟他们说的也是本地话, 他们就不得不努力学习当地吴语。但是, 江淮官话是不分尖团的。让不分尖团的人分尖团, 非常困难。即使是吴语学得已相当好的人, 只要他从小说的是官话, 就难过分尖团这一关。因此, 在当时, 分不分尖团, 就成了是否当地人的试金石。在那个时代, 当地人一听对方把/西0念成[c i], 鄙夷之情就会流露出来。建国后的几十年来, 随着普通话的强大影响, 北部吴语中不分尖团的现象不断扩展, 尽管已经波及苏州, 但老苏州凭着自己一向有的优越感, 还在坚持当年的老观念。由于笔者是苏州人, 对苏州的情况了解较多。其他方言可能也会有一些社会性的/隐情0, 只是因为浅尝辄止的外地调查人不了解而已。到此, 我们可以为本文提出的/焦点特征0下一个初步的定义:由本地或其周边地区人感知的, 用以描说该方言特点的方言特征。其中最关键的是, 它是由说话人(speakers) 而非调查研究者确定的。

以往我们研究方言, 对发音人, 我们只重视他说出的语言事实, 对于他对本方言的感受和评价, 往往认为是/外行话0, 不予重视。其实, 这是纯语言学的观点。从这一观点看, 不理会发音人对自己方言的自我感受, 公平对待语言中的每一现象, 用科学的方法分析, 从而找到其中的规律, 这是无可指责的。但当我们更为深入地研究时, 发现单用纯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方言还不够, 对于某些隐藏在语言现象背后的因素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 所以, 引进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应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我们应该重视和研究, 为什么有的现象被当地人不断提到, 而有的现象当地人却浑然不知?

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方言的焦点特征, 一个很现实的意义, 就是有利于方言分区。以往为方言分区, 面对众多特征, 总是难以确定应选择哪一项或哪几项为分区标准, 见仁见智, 无法统一, 实际上不免有盲人摸象之嫌。

回顾以往对方言分区标准的主张, 已经有不少种, 大致有:单一标准说, 如仅用古入声在今方言的表现为标准; 综合印象说, 如以听懂度为标准; 多种标准说; 参照历史行政区划说; 参照历史层次说, 等等。这些标准各有优点, 但也各有不足。如单一标准操作简单, 但也失之过简, 难以反映复杂的方言现象。相比起来, 多种标准正好能弥补单一标准的不

足, 但标准越多, 操作就越困难, 到底用哪几个标准? 这些标准关系如何? 如何排列主次? 特别是, 如果按各标准划分的结果有矛盾, 如何处理? 至于参照历史行政区划和历史层次, 问题也在于如何处理跟基本语言标准的关系。相比起来, 历史行政区划的资料比较确定, 因此比较好操作。历史层次则不能直接从文献中找出来, 要由学者们研究出来, 这就更增加了一层见仁见智的不确定因素。

以上各标准除了综合印象说外, 全都是专业工作者确定的。上面已经说过, 从纯语言学方法来说, 这是无可指责的, 但毕竟是有局限的, 特别是比较脱离实际, 方言工作者确定的重要的分区标准在当地人眼里常常是全然不知的, 这是一个不应忽略的不足。我们现在提出用焦点特征作为方言分区标准, 就是想把方法扩展到社会语言学, 希望以此进一步完善方言分区的方法。

综合印象说也是由非专业工作者确定标准, 这跟我们提出的焦点特征是相同的。或者不妨说, 我们的新标准是在综合印象说基础上的发展。综合印象过于模糊、含混, 不免缺乏科学性。焦点特征比听懂度之类标准要具体得多, 精确得多。不同的方言区可能都会有自己的焦点特征, 很多地点方言也有焦点特征。由于以前普遍不重视发音人对本方言的评价, 可能有大量的焦点特征我们还不知道, 需要方

言工作者不怕辛劳, 深入调查才能获得。

我们承认, 就像历史行政区划标准一样, 如何将焦点特征跟语言学工作者确定的标准结合起来运用于分区, 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由于对焦点特征还缺乏比较全面的了解, 我们在此还难以讨论得更深入。这篇小文其实也是在抛砖引玉, 希望今后能有一些方言工作者在调查方言时关注方言的焦点特征, 掌握更多的焦点特征, 以便更清楚地看出焦点特征在方言分区以至方言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附注:

¹其实, /软0是翻译成普通话的说法, 并不准确。本地人的说法是/嗲0。此字的原意是撒娇的声音或姿态。包括孩子向父母等长辈撒娇或女子向男子撒娇。那才是传神的描绘。试想苏州人无论男女老少, 说话都有这种味儿, 怎不令人忍俊不禁? 参考文献:

[1]马文忠. 大同方言志[M].语文出版社, 1986.

[2]兰州大学中文系临夏方言调查研究组. 临夏方言[M].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6.

[3]钱曾怡主编. 山东方言研究[M].齐鲁书社, 2001. [4]温端政. 忻州方言志[M].语文出版社, 1985.

[5]汪 平. 苏州方言语音研究[M].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

[6]赵元任. 现代吴语的研究[M ]. 科学出版社(新一版) , 1956.

(责任编辑 李小平)

5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6修订再版

北京大学王福堂教授所著5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6(修订本) 于2005年4月由语文出版社出版。该书初版于1999年, 出版后受到海内外读者的欢迎。由于讲课的内容有所修改和补充, 这次修订, 王先生对全书内容也作了一些改动和补充, 增写了部分章节。全书分为九章。第一章/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0, 包括/语音变化的原因0/语音变化的方式0/语音变化的规律性0/语音变化的系统性及表现形式0和/语音变化的过程0五部分; 第二章/语言接触和语音变化0, 包括/以语音因素为接触内容的语音变化0/以词汇因素为接触内容的语音变化0和/层次和层次的辨别0三部分; 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别是/现代汉语的分区0, 包括/现代汉语方言分区的工作0/划分汉语方言的标准0/客家话和赣方言的分合0/徽州方言的性质和归属0/闽方言和吴方言的关系0/晋语的设立0/平话的归属0七部分; 第六章/原始闽语的构拟0, 包括/构拟汉语原始方言的背景0/原始闽语构拟的内容0/对原始闽语声母系统的讨论0三部分; 第七章/儿化韵0, 包括/儿化韵的地区分布和语音形式0/儿化韵的性质0/儿化韵的合音方式0/儿化韵的形成0/儿化韵韵类的调整和归并0/儿化韵调整归并中的-逆行. 现象0/儿化韵的衰亡0/儿化韵和儿化变调0八部分; 第八章/子变韵0, 包括/子变韵的分布和语音形式0/子变韵的合音方式0/子变韵和基本韵母的对应0/子变韵的演变0四部分; 第九章/连读变调0, 包括/连读变调的性质和类型0/连读变调和轻声0/连读变调和本调、单字调的关系0/连读变调和声调包络0/合音变调0五部分。书后附录为/晋中榆次、太谷、祁县、榆社、平遥、介休、灵石、孝义方言语音特点简述0。该书定价16元。


相关文章

  • 现代汉语专题 2
  • 5. 网络语言要不要规范? 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个问题学生可以肯定或否定回答, 只要言之成理, 同样给分. 肯定回答要点:网络语言需要规范.第一,语言作为交际工具需要规范统一,便于信息传递,但是网络语言个性太强,变异性突出,不便于交际使用; ...查看


  • 语言学纲要考试
  • 语言学纲要考试整理 语言观部分 一.辨析题(辨析下列每组两个概念的异同点) 1.语文和语文学 同:对象都是语言. 异: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简称,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语文学给古代经典作注解,研究古代书 ...查看


  •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 文学研究 LiteratureResearch 社会科学学科研究 SocialSciencesDisciplineResearch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 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沈 (广西师范学院 摘 要 晨 530001) 广西・南 ...查看


  •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及论述题部分
  •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15题,每题1分,共15分) 1.主要分布:第一.二.三.四.六章. 2.注意:以下几点可能考到,注意浏览教材相关内容 ①记忆国际音标.可能会给字让填国际音标. ②语言的结构类型(课本P20-23)a.词法类型 ...查看


  • 现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1-4答案(电大)
  • <现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 (一) 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词2分,共10分) 1.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10.普通话的基础 ...查看


  • 现代汉语专题
  • 现代汉语专题1 前言部分 一.20世纪的汉语规范化运动(切音字运动.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 切音字运动:P3 定义:切音字运动是清末20年间,发端于民间的提倡文字改革.创制拼音字母的运动. 功绩:是开始了中国人涉及创制汉语拼音的历史,切音字 ...查看


  • 语言学纲要习题及答案
  • 练习与思考(一) 一.填空 1. 2. . 3. . 4. --- - 5. . 6. .. 二.判断正误 1.语文学主要是研究古代的口语和书面语.错 P2 语文学时期的语言研究虽然成果巨大,但语文学研究所关注的,首先是反映在古代书面文献中 ...查看


  • 现代汉语1 1
  • 第一章 5.现代汉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一是指普通话和方言. 6.汉语的方言大体可以分为官话区和非官话区两类. 7.官话又称北方方言.非官话方言区包括吴语.粤语.湘语.闽语.赣语.客家话. 8.联合国规定的六种语言,除汉语外 ...查看


  • 论贾平凹的文学价值
  •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中的一位杰出作家,在文学领域中创造了巨大的价值.贾平凹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倾注了大量的热情和心血,给予人新的启发:他的文学作品中包含了鲜明的时代特性,并勇于担负起作为一个作家的时代责任:同时他还特别关注由于城市发展进程加快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