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历史第四单元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过渡时期的“一化三改”

1、背景:1)政治保障:新中国成立,政权巩固(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

社会稳定

2)经济基础:1952底,国民经济形式基本好转,达到历史最

好水平(分析:农村1950—1952土改,城市稳定物价)为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三大改造准备了条件

3)理论条件:借鉴苏联模式(分析:美苏冷战,朝鲜战争中美

关系彻底破裂,中国一边倒苏联)

2、依据:1953年确立过渡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建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949—1956)

2)总任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一化三改

(分析: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

3)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发展生产力和变

革生产关系并举

3、概况: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1953—1957)

①基本任务: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C三大改造,保证社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D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

②特点:学习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协调农轻重比例

③结果:1957前,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④意义:A.1957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重工业建立起来)

B.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地理分布),社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①原因:A.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个体经济不适应大适应大规模的经建)

B. 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

C. 防止农村封建因素再次出现 D.历史的选择,资义道路走不通 ②经过:A.农业:1953初级社——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

1955高级社

B.手工业:1953年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

C.资义工商业:建国后,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形式=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经销代销 目的=将其纳入国家资义轨道(初级国家资义) 1953年,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高级国家资义)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

③创举:对资义工商业实施赎买政策(民资的特点,历史上的作用决定的)

④结束:1956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⑤意义:A.体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B.一化三改: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 的发展开辟了道路C.所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D.社会性质: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E.社会矛盾:阶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落后的生产力同先进生产关系)

工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社义制度确立提高积极性;一五计划实施,优先重工业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一)、八大的正确路线

1、制定:1956年中共八大

2、内容: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状况的矛盾

2)主要任务:集中精力解决这个矛盾,

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依据:1)理论:社义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现实: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义制度基本确立

4、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二)、“左”倾错误

1、原因: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2、表现:1)1958社建总路线:

①制定:八大二次会议,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③评价: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1958大跃进:①中心:大炼钢铁=>破坏生态;浪费资源;影响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②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③教训: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3)1958人民公社化:①目的:试图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②特点:一大二公

③评价:A.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

B.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④教训:违反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这一马义原理

3、特点: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1959—1961三年困难(左倾、自然灾害、苏联撕毁协议)

2、方针:1960冬,“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重点是调整,调整比例和速度

3、结果:1962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四)、1956—1966成就

1、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

2、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建成,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3、铁路发展迅速,除西藏外,各省都通了铁路

(五)、文革时期(1966—1976)

1、原因:左倾错误恶性膨胀,扩展到经济领域

2、影响:①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②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③十年损失约5000亿元

④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六)、经验教训

1、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2、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 4、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

第19课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

1、背景:1)1976文革结束,政局趋稳;

2)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方针、揭开„„序幕、四个现代化

2、定义:1)前提:坚持社义制度

2)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一系列环节

3)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目标:建立社义市场经济体制

5)实质:社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1)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经济发展;2)农村稳定是整个政局稳定的前提

2、内容: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①定义: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作用:A.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C.促进农业发展。D.到1984年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E.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业改革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2)发展乡镇企业(1984——)

①定义:农村集体或者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②作用:A.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B.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C.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1)农村改革的推动;2)为了增强企业活力

2、内容:1)所有制:单一公有制——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2)管理体制:高度集中——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

3)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

3、过程:1)1978—1984试点时期

2)1984全面展开:十二届三中全会,增强企业活力,社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1992十四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改革

4、作用: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2)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

3)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5、问题: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定义:公有制主体地位是基本标志,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P89,

2、过程:1)1992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第一次 写入宪法3)1997十五大,创新,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21C初,初步建立起社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3、作用:1)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快了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2)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3)有利于全球化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背景:1)确定对外开放的方针: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

2)国际政治局势: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3)世界经济潮流:经济全球化

2、过程:1)经济特区:①1980年确定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

原因:A.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

B.是著名的侨乡

C.离香港、澳门、台湾比较近

D.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目的: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特征: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对比特别行政区)

②1988年海南岛成为经济特区

2)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

3)沿海经济开发区: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4)上海浦东:1992新的重点,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内地

6)天津滨海新区:2004年引起世人关注,

作用:可以有效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3、特点: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4、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二、加入世贸组织

1、世贸:1)前身:1947签署、1948年正式建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2)建立:1995年1月1日成立,总部日内瓦

3)性质: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是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经济各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

4)宗旨: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

2、经过:1)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

2)1981首次派观察员列席关贸总协定的会议

3)1986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地位

4)2001年12月正式成为世贸正式成员

3、认识:1)中国: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 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中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2)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一、从数据看沧桑巨变

1、建国初:落后于欧美国家,不及一些发展中国家

2、1978年:进步,差距,没有解决温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3、1982年:十二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指导思想

4、1987年:十三大,社义初级阶段理论,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 ——>1990世界第十,发展中国家第二

5、1992年:十四大,江泽民第三代,目标建立社义市场经济体制

6、1997年:十五大,邓论写入党纲——>2001年世界第六,发展中国家第一

7、2002年:十六大,三个代表写入党纲,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6世界第四 8、2007年:十七大,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协调性,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

1、含义: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工业革命开始了世界的城市化进程。

2、过程:1)建国以来,进程十分缓慢

2)改革开放以来,进程加快

①原因: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

②特点: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了城市群的雏形

③影响:辐射带动作用,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依托

3)21世纪以来,高速发展

①理论:2002积极的城市化战略,多样化城市道理

②影响: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3、问题:1)缺水、污水——>建设节约资源型、生态型城市成为主要任务

4、模式:1)新模式(苏南模式)=乡镇企业

2)温州模式:以商代工,个体经营

3)珠江模式:三来一补企业

5、途径:1)农村经改——发展乡镇企业

2)城市经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三、互联网时代

1、含义:信息化时代(工业化——>信息化)(1969年在美国诞生)

2、开始:1995年中国全面开展互联网业务益

3、影响:1)打破时空界限,便利新信息传递与共享

2)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娱乐方式

3)改变了价值观、认识世界的方法

4、问题:1)不良信息、虚假信息 2)网瘾 3)虚拟世界,自闭

四、时尚中国

1、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

2、生活:1)衣,中山装、绿军装——>时装、牛仔裤

2)食,凭票供应—————>减肥

3)住,装修热

4)行,自行车王国————>私家车,自驾游

语言:新词、外来词,港台词(特好老贼忒)

* 第22课 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

一、粮票的发展史

1、定义:粮票是粮食管理部门发行的用于获取粮食的证券。

2、发展:1)太平天国,最早使用“粮票”一词

2)民国时期,

3)新中国,鼎盛时期

4)十一届三中全会,粮票逐渐失去作用

5)1993年1月1日终止

3、原因:战乱、经济落后,供求矛盾——>经济发展,农业丰收

4、变化:免费粮油供应证(券),属于社会福利范畴

二、各种票证

1、背景:1)战争状态下被迫采取的临时措施——美国二战时期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朝鲜和越南现在

2、特征:1)生活必需品实行配给制度

2)种类繁多

3、原因:经济落后,体制弊端

三、信用卡时代

1、背景:1)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发展

2)生活必需品时代——耐用消费品时代

3)经济管理方式变革

4)科技进步(信息时代)

2、发展:1985年,中国发行第一章信用卡,中银卡

1995年,广东发展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国际标准的卡 1999年,中国开始大规模的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

3、影响:信用意识,便利生活

四、认识

1、经济发展的成就,最终体现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上

2、三个有利于:(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2)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过渡时期的“一化三改”

1、背景:1)政治保障:新中国成立,政权巩固(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

社会稳定

2)经济基础:1952底,国民经济形式基本好转,达到历史最

好水平(分析:农村1950—1952土改,城市稳定物价)为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三大改造准备了条件

3)理论条件:借鉴苏联模式(分析:美苏冷战,朝鲜战争中美

关系彻底破裂,中国一边倒苏联)

2、依据:1953年确立过渡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建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949—1956)

2)总任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一化三改

(分析: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

3)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发展生产力和变

革生产关系并举

3、概况: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1953—1957)

①基本任务: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C三大改造,保证社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D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

②特点:学习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协调农轻重比例

③结果:1957前,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④意义:A.1957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重工业建立起来)

B.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地理分布),社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①原因:A.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个体经济不适应大适应大规模的经建)

B. 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

C. 防止农村封建因素再次出现 D.历史的选择,资义道路走不通 ②经过:A.农业:1953初级社——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

1955高级社

B.手工业:1953年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

C.资义工商业:建国后,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形式=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经销代销 目的=将其纳入国家资义轨道(初级国家资义) 1953年,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高级国家资义)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

③创举:对资义工商业实施赎买政策(民资的特点,历史上的作用决定的)

④结束:1956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⑤意义:A.体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B.一化三改: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 的发展开辟了道路C.所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D.社会性质: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E.社会矛盾:阶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落后的生产力同先进生产关系)

工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社义制度确立提高积极性;一五计划实施,优先重工业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一)、八大的正确路线

1、制定:1956年中共八大

2、内容: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状况的矛盾

2)主要任务:集中精力解决这个矛盾,

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依据:1)理论:社义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现实: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义制度基本确立

4、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二)、“左”倾错误

1、原因: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2、表现:1)1958社建总路线:

①制定:八大二次会议,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③评价: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1958大跃进:①中心:大炼钢铁=>破坏生态;浪费资源;影响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②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③教训: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3)1958人民公社化:①目的:试图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②特点:一大二公

③评价:A.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

B.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④教训:违反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这一马义原理

3、特点: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1959—1961三年困难(左倾、自然灾害、苏联撕毁协议)

2、方针:1960冬,“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重点是调整,调整比例和速度

3、结果:1962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四)、1956—1966成就

1、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

2、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建成,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3、铁路发展迅速,除西藏外,各省都通了铁路

(五)、文革时期(1966—1976)

1、原因:左倾错误恶性膨胀,扩展到经济领域

2、影响:①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②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③十年损失约5000亿元

④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六)、经验教训

1、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2、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 4、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

第19课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

1、背景:1)1976文革结束,政局趋稳;

2)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方针、揭开„„序幕、四个现代化

2、定义:1)前提:坚持社义制度

2)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一系列环节

3)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目标:建立社义市场经济体制

5)实质:社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1)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经济发展;2)农村稳定是整个政局稳定的前提

2、内容: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①定义: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作用:A.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C.促进农业发展。D.到1984年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E.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业改革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2)发展乡镇企业(1984——)

①定义:农村集体或者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②作用:A.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B.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C.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1)农村改革的推动;2)为了增强企业活力

2、内容:1)所有制:单一公有制——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2)管理体制:高度集中——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

3)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

3、过程:1)1978—1984试点时期

2)1984全面展开:十二届三中全会,增强企业活力,社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1992十四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改革

4、作用: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2)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

3)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5、问题: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定义:公有制主体地位是基本标志,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P89,

2、过程:1)1992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第一次 写入宪法3)1997十五大,创新,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21C初,初步建立起社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3、作用:1)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快了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2)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3)有利于全球化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背景:1)确定对外开放的方针: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

2)国际政治局势: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3)世界经济潮流:经济全球化

2、过程:1)经济特区:①1980年确定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

原因:A.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

B.是著名的侨乡

C.离香港、澳门、台湾比较近

D.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目的: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特征: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对比特别行政区)

②1988年海南岛成为经济特区

2)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

3)沿海经济开发区: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4)上海浦东:1992新的重点,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内地

6)天津滨海新区:2004年引起世人关注,

作用:可以有效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3、特点: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4、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二、加入世贸组织

1、世贸:1)前身:1947签署、1948年正式建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2)建立:1995年1月1日成立,总部日内瓦

3)性质: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是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经济各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

4)宗旨: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

2、经过:1)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

2)1981首次派观察员列席关贸总协定的会议

3)1986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地位

4)2001年12月正式成为世贸正式成员

3、认识:1)中国: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 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中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2)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一、从数据看沧桑巨变

1、建国初:落后于欧美国家,不及一些发展中国家

2、1978年:进步,差距,没有解决温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3、1982年:十二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指导思想

4、1987年:十三大,社义初级阶段理论,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 ——>1990世界第十,发展中国家第二

5、1992年:十四大,江泽民第三代,目标建立社义市场经济体制

6、1997年:十五大,邓论写入党纲——>2001年世界第六,发展中国家第一

7、2002年:十六大,三个代表写入党纲,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6世界第四 8、2007年:十七大,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协调性,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

1、含义: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工业革命开始了世界的城市化进程。

2、过程:1)建国以来,进程十分缓慢

2)改革开放以来,进程加快

①原因: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

②特点: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了城市群的雏形

③影响:辐射带动作用,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依托

3)21世纪以来,高速发展

①理论:2002积极的城市化战略,多样化城市道理

②影响: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3、问题:1)缺水、污水——>建设节约资源型、生态型城市成为主要任务

4、模式:1)新模式(苏南模式)=乡镇企业

2)温州模式:以商代工,个体经营

3)珠江模式:三来一补企业

5、途径:1)农村经改——发展乡镇企业

2)城市经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三、互联网时代

1、含义:信息化时代(工业化——>信息化)(1969年在美国诞生)

2、开始:1995年中国全面开展互联网业务益

3、影响:1)打破时空界限,便利新信息传递与共享

2)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娱乐方式

3)改变了价值观、认识世界的方法

4、问题:1)不良信息、虚假信息 2)网瘾 3)虚拟世界,自闭

四、时尚中国

1、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

2、生活:1)衣,中山装、绿军装——>时装、牛仔裤

2)食,凭票供应—————>减肥

3)住,装修热

4)行,自行车王国————>私家车,自驾游

语言:新词、外来词,港台词(特好老贼忒)

* 第22课 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

一、粮票的发展史

1、定义:粮票是粮食管理部门发行的用于获取粮食的证券。

2、发展:1)太平天国,最早使用“粮票”一词

2)民国时期,

3)新中国,鼎盛时期

4)十一届三中全会,粮票逐渐失去作用

5)1993年1月1日终止

3、原因:战乱、经济落后,供求矛盾——>经济发展,农业丰收

4、变化:免费粮油供应证(券),属于社会福利范畴

二、各种票证

1、背景:1)战争状态下被迫采取的临时措施——美国二战时期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朝鲜和越南现在

2、特征:1)生活必需品实行配给制度

2)种类繁多

3、原因:经济落后,体制弊端

三、信用卡时代

1、背景:1)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发展

2)生活必需品时代——耐用消费品时代

3)经济管理方式变革

4)科技进步(信息时代)

2、发展:1985年,中国发行第一章信用卡,中银卡

1995年,广东发展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国际标准的卡 1999年,中国开始大规模的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

3、影响:信用意识,便利生活

四、认识

1、经济发展的成就,最终体现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上

2、三个有利于:(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2)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相关文章

  • 新高一历史视频总汇
  • 新高一历史视频总汇 1. 2. 3. 4. [新课标]必修一 [新课标]必修一 [新课标]必修一 [新课标]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练习]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 ...查看


  •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归纳
  •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归纳 中国史:必修①第一单元:1.商周政治制度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3.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 4. 政治史 : 世界史:必修①第二单元: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中国史:必修②第一单元:1.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 ...查看


  • 中外历史基本线索框架
  • 中外历史基本线索框架 一.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进程: 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 商朝(发展) 西周(强盛) 春秋(衰亡) 前2070年 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 ...查看


  •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整合
  • 高一语文教材整合方案 高一语文组 一.指导思想: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为高三的语文学习奠基. 二.整合背景: 学校逐步深入的教学改革.此次改革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无论对教师还是对 ...查看


  • 历史必修二与必修三部分重点复习问题
  • 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了哪些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的施行时间.内容.作用和影 响? 2. 理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含义: 3. 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为什么没有马上终止&q ...查看


  • 浅谈单元导语的作用
  • 单元导语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成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有重要作用. 一.单元导语是单元线索的概括 单元导语是对一个单元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每一个单元正文前都有单元导语,通过阅读单元导语,学生对这一单元,甚至全书内 ...查看


  •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总结
  •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单元总结 [复习 ·基础知识] [复习目标]--将目标融于心间,让每个脚印[考点温故] 都坚实有力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 ...查看


  • 近3年新课标全国卷1.2历史考点分析
  • 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ⅠⅡ文综历史试题分析 湖北省·华中师大一附中·杨俊民 2016年全国文综考试已尘埃落定,就历史试题的评析而言,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全国文综Ⅰ(乙)卷.Ⅱ(甲)卷考点分布.试题设置.能力要求等方面而言,保持了极大的稳定 ...查看


  • 2015全国卷2历史试题评述
  •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2015年全国课标卷(Ⅱ)历史试题评析及备考反思 2015年高考已渐趋潮退声息,全国课标卷无论是卷(Ⅰ)还是卷(Ⅱ)的 历史试题,都格外引人关注,直冲舆论的风口浪尖.由于许多省份将告别"自主命题" ...查看


  •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 年的五四运动.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网络结构] : [背景知识与单元线索] 1."中国近代史":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划分标准:社会性质),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于1949年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