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揭秘"一从二令三人木"

网友“一云”,最近给我发来文件,谈自己对《红楼梦》中王熙凤判词的看法和解读,对于其他几个反面,都及时给与回复,只是“一从二令三人木”问题,有必要跟更多网友交流一下。

其实这个问题,自清朝以来,就是热门话题,通行本流行的时代,清人也看出“人木”是“休”字的暗示,批语本中,这里有的批本就直接带着批语提示,例如甲戌本、戚序本等,都有批语“拆字法”。一个“休”字的拆解,令人佩服之至,于是很多人就以此得趣,继续拆解“一从”与“二令”,千奇百怪,的说法都是自以为是,自得其乐。

以前很多场合或机会,我都强调,《红楼梦》的创作手段是灵活多变的,任何一种方法都可能是正确的,但这种方法一用到底去解读文本或者整个小说,就会走上不归之路,得出荒唐的结论。“拆字法”发挥到了极致,那么也就是走火入魔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

《红楼梦》的最大创作有两个特色,一是“一喉二歌一击两鸣”,一是“以小喻大以家语国”,前者我有专门的博文介绍,对解读“一从二令三人木”亦非直接关联,这里就不多说。关于“以小喻大以家喻国”,这个比较复杂,但也可以简单初步认识,意思是《红楼梦》的故事设置,总是成对出现的,先写一个小故事,那么后文必然有一个类似的大情节,先写一个小人物,那么对应就有大人物相当的故事,这个小人物大家都比较认可了,也就是常说某为某副的说法,例如袭为钗副,晴为黛副,类似分身术,去塑造一个整个人物。

比如作者想写崇祯的死丧,如果用黛玉去写,由于最终家族败落到无法收拾程度,就不能实现清人又厚葬崇祯的场面和事实,那么作者就采用分身术,在另外一个人物身上实现这样宏大场面的铺设,因此秦可卿之丧,就得以发挥到极致,折射清人重葬崇祯情境,如果用秦可卿来写崇祯之死,在小说的环境,属于贾府繁荣昌盛时期,就无法安排崇祯走投无路的情节,因此作者采用分身术,用黛玉之死暗写崇祯自挂罪槐的悲惨一幕,用秦可卿之丧体现崇祯得以清人厚葬的恢弘场面。

再如先写袭人劝宝玉,是小人物小情节,埋伏的后文就是“薛宝钗借词含讽谏”,前面的故事,是小人物对话,后面的故事是主角薛宝钗用诗词来劝谏贾宝玉,又先写了平儿软语旧贾琏,后面埋伏的是“王熙凤知名强英雄”,前面写了小小危机,平儿为贾琏掩护,而后文,则是王熙凤以魂魄为贾府报仇,对应的也是宏达的场面,再如如前面有袭人与宝玉偷试雨云之鲜,后面其实就埋伏了贾宝玉与薛宝钗,在没有父母做主或者媒人中介的情况下,共赴阳台,这就是以小喻大的特色,不能单一理解“喻”就是比喻,而表达或者类比。

在“以小喻大”的创作过程,作者往往写一些东西作为可见的文字,而一些话,并非写出,例如写送宫花一回,贾琏出差回来,王熙凤与贾琏的夫妻生活,并非直接写出,但读者一看就知其意,这些被称为“不写之写”,作者一直用“不写之写”和“以小喻大”的创作,最终是让读者明白他的终极手法:“以家喻国”,整个小说原来是“家亡血史(贾王薛史),原应叹息(元迎探惜)”悼明骂清,控诉流寇亡国的大书。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回到“一从二令三人木”上。

理解这句判词,首先要对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上有比较熟悉的基础,尤其是王熙凤整个人物,很多人对王熙凤的故事,留意在了巧设相思局之类的故事情节上了,一些真正属于王熙凤生活细节的反而模糊起来,比如得知尤二姐之事,王熙凤大哭大闹,不仅为难贾琏,甚至借机去打击宁府的势力,对尤氏也是趁机排挤,这个情节以王熙凤大哭为背景,实写大闹宁荣两府,逼得贾琏抄剑要戳死这个女人,而王熙凤就此有说自己不如勒死算了,这就是“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情节,作者小试牛刀而已,最后对应大的情节,看过《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读者都清楚看到了,这正是王熙凤“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悲催结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中,关于“一从二令三人木”的判词后,有批语云“与一哭二闹三上吊是一对也,伏凤姐后文自缢”,批语一针见血,力透纸背,读此批语,所以争论与探讨就此观止。

“一从二令三人木”原来就是王熙凤发结局写照,当然还有另外两层意义,随后的博文会跟大家完整交流。

下面附录是“一云”网友提供的文件整理

附录:关于王熙凤身份字谜的设计以及成书时间【节选】(作者:一云)

吴老师,我昨天玩成语游戏,发现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关于王熙凤的字谜设计,她有隐藏的身份。

首先随便看一个猜成语的例子:

这个谜底是一塌糊涂

再看王熙凤的判词: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一从二令三人木是关键线索。这句话既有谜底也有谜面,但是背后真正隐藏的谜底要从谜面上重新发掘。

假如按照猜谜的方式设计谜面如上。一二三三组字,上面的人都是一样的,那就证明可以省略掉,就看下面,只剩下“人之木”。

命,从口从令。命、令很多时候可以互换。(朱骏声按:“在事为令,在言为命,散文则通,对文则别。令当训使也,命当训发号也。”)。用“命”跟“令”互换,便得到如下谜面:

剩下的是“人叩木”。

人要是叩木的话,那个木头大概就是排位和墓碑之类的吧,然后如果是人之木的话,显然就是木头上面有人的名字,那不就还是排位和墓碑之类的。

先不说具体的人,联系上文“凡鸟偏从末世来”,至少从字面上的意思得到的就是映射一个末代王朝的守墓者,也是有资格进家庙的???由此可见,太监是不可能的吧。

网友“一云”,最近给我发来文件,谈自己对《红楼梦》中王熙凤判词的看法和解读,对于其他几个反面,都及时给与回复,只是“一从二令三人木”问题,有必要跟更多网友交流一下。

其实这个问题,自清朝以来,就是热门话题,通行本流行的时代,清人也看出“人木”是“休”字的暗示,批语本中,这里有的批本就直接带着批语提示,例如甲戌本、戚序本等,都有批语“拆字法”。一个“休”字的拆解,令人佩服之至,于是很多人就以此得趣,继续拆解“一从”与“二令”,千奇百怪,的说法都是自以为是,自得其乐。

以前很多场合或机会,我都强调,《红楼梦》的创作手段是灵活多变的,任何一种方法都可能是正确的,但这种方法一用到底去解读文本或者整个小说,就会走上不归之路,得出荒唐的结论。“拆字法”发挥到了极致,那么也就是走火入魔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

《红楼梦》的最大创作有两个特色,一是“一喉二歌一击两鸣”,一是“以小喻大以家语国”,前者我有专门的博文介绍,对解读“一从二令三人木”亦非直接关联,这里就不多说。关于“以小喻大以家喻国”,这个比较复杂,但也可以简单初步认识,意思是《红楼梦》的故事设置,总是成对出现的,先写一个小故事,那么后文必然有一个类似的大情节,先写一个小人物,那么对应就有大人物相当的故事,这个小人物大家都比较认可了,也就是常说某为某副的说法,例如袭为钗副,晴为黛副,类似分身术,去塑造一个整个人物。

比如作者想写崇祯的死丧,如果用黛玉去写,由于最终家族败落到无法收拾程度,就不能实现清人又厚葬崇祯的场面和事实,那么作者就采用分身术,在另外一个人物身上实现这样宏大场面的铺设,因此秦可卿之丧,就得以发挥到极致,折射清人重葬崇祯情境,如果用秦可卿来写崇祯之死,在小说的环境,属于贾府繁荣昌盛时期,就无法安排崇祯走投无路的情节,因此作者采用分身术,用黛玉之死暗写崇祯自挂罪槐的悲惨一幕,用秦可卿之丧体现崇祯得以清人厚葬的恢弘场面。

再如先写袭人劝宝玉,是小人物小情节,埋伏的后文就是“薛宝钗借词含讽谏”,前面的故事,是小人物对话,后面的故事是主角薛宝钗用诗词来劝谏贾宝玉,又先写了平儿软语旧贾琏,后面埋伏的是“王熙凤知名强英雄”,前面写了小小危机,平儿为贾琏掩护,而后文,则是王熙凤以魂魄为贾府报仇,对应的也是宏达的场面,再如如前面有袭人与宝玉偷试雨云之鲜,后面其实就埋伏了贾宝玉与薛宝钗,在没有父母做主或者媒人中介的情况下,共赴阳台,这就是以小喻大的特色,不能单一理解“喻”就是比喻,而表达或者类比。

在“以小喻大”的创作过程,作者往往写一些东西作为可见的文字,而一些话,并非写出,例如写送宫花一回,贾琏出差回来,王熙凤与贾琏的夫妻生活,并非直接写出,但读者一看就知其意,这些被称为“不写之写”,作者一直用“不写之写”和“以小喻大”的创作,最终是让读者明白他的终极手法:“以家喻国”,整个小说原来是“家亡血史(贾王薛史),原应叹息(元迎探惜)”悼明骂清,控诉流寇亡国的大书。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回到“一从二令三人木”上。

理解这句判词,首先要对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上有比较熟悉的基础,尤其是王熙凤整个人物,很多人对王熙凤的故事,留意在了巧设相思局之类的故事情节上了,一些真正属于王熙凤生活细节的反而模糊起来,比如得知尤二姐之事,王熙凤大哭大闹,不仅为难贾琏,甚至借机去打击宁府的势力,对尤氏也是趁机排挤,这个情节以王熙凤大哭为背景,实写大闹宁荣两府,逼得贾琏抄剑要戳死这个女人,而王熙凤就此有说自己不如勒死算了,这就是“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情节,作者小试牛刀而已,最后对应大的情节,看过《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读者都清楚看到了,这正是王熙凤“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悲催结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中,关于“一从二令三人木”的判词后,有批语云“与一哭二闹三上吊是一对也,伏凤姐后文自缢”,批语一针见血,力透纸背,读此批语,所以争论与探讨就此观止。

“一从二令三人木”原来就是王熙凤发结局写照,当然还有另外两层意义,随后的博文会跟大家完整交流。

下面附录是“一云”网友提供的文件整理

附录:关于王熙凤身份字谜的设计以及成书时间【节选】(作者:一云)

吴老师,我昨天玩成语游戏,发现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关于王熙凤的字谜设计,她有隐藏的身份。

首先随便看一个猜成语的例子:

这个谜底是一塌糊涂

再看王熙凤的判词: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一从二令三人木是关键线索。这句话既有谜底也有谜面,但是背后真正隐藏的谜底要从谜面上重新发掘。

假如按照猜谜的方式设计谜面如上。一二三三组字,上面的人都是一样的,那就证明可以省略掉,就看下面,只剩下“人之木”。

命,从口从令。命、令很多时候可以互换。(朱骏声按:“在事为令,在言为命,散文则通,对文则别。令当训使也,命当训发号也。”)。用“命”跟“令”互换,便得到如下谜面:

剩下的是“人叩木”。

人要是叩木的话,那个木头大概就是排位和墓碑之类的吧,然后如果是人之木的话,显然就是木头上面有人的名字,那不就还是排位和墓碑之类的。

先不说具体的人,联系上文“凡鸟偏从末世来”,至少从字面上的意思得到的就是映射一个末代王朝的守墓者,也是有资格进家庙的???由此可见,太监是不可能的吧。


相关文章

  • 销售高手见客户都聊什么?大客户经理终极揭秘,3招解决尴尬!
  • 一定要把销售话术锤炼到极致,事前大量诵读,非常关键!一定要把话术全部写下来,跟润色作文一样推敲,打造一份有说服力的话术,然后就是实践,一边改正,一边提高! 脑子笨,现场反应慢.理解能力差,怎么办呢?把第一条做好-----早早准备好客户经常问 ...查看


  • 复合活性多糖丨终极配方揭秘!!!
  • ▲ 今日互动 后台回复太极二字 送你精美产品海报 2017安发手机商务彩铃5种风格 点文底左下角 阅读原文 免费试听 01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健康行业也是一个江湖,我们行走江湖的顶级兵器是复合活性多糖,武功秘籍就是配方,终于有点回到古 ...查看


  • [刚果河神秘的鱼]
  • 纪实台 > 探索 > <刚果河神秘的鱼> <刚果河神秘的鱼> 顶 踩 分享 名      称:<刚果河神秘的鱼> 集      数:3集 首播时间: 首播频道:CCTV-10 产      地 ...查看


  • 互联网赚钱项目
  • 互联网赚钱项目 无本就是在你无资金.无人脉.无经验情况下一样可以赚钱,无本并不是什么都不用做,而是用智慧去赚钱,挖掘未被发现的资源.别人已经利用未被放大的,通过你的重新组合和优化赚钱. 你想要的资源,这个世界上都有. 重要提醒:拿出手机打开 ...查看


  • 问题域中的[红楼梦]"大问题"
  • 问题域中的<红楼梦>"大问题" --以刘再复.王蒙.刘心武.周汝昌之"红学"为中心 梁归智 在红学研究领域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和学术传统的重要性是互相关联倚重而又彼此制约刺激的. 笔者撰于 ...查看


  • 闲话中国人
  • 360doc 内容简介 饮食.穿衣.单位.家庭.人情.面子--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内容.惟其是最基本的,人们对这些时时处处可见的现象,也就习以为常,乃至麻木不仁了:极少有人去深究为什么是这样,它与中国文化是怎样的关系? <闲话中国人& ...查看


  • 淘宝服装拍摄技巧
  • 一.服装平铺拍摄技巧图解 平铺的衣服到底是怎么立起来?相机放在哪个位置?背景布放哪?衣服放哪? 不要笑,这的确是个问题.在百度搜服装平铺,根本没有比较专业的答案,所以许多卖家都不知道是怎么拍出来的.其实,一旦公布出来大家都会觉得挺简单的.如 ...查看


  • 耐克的数字战略:搏上一切才会赢
  • 耐克正在进行一场互联网时代与新老对手的"终极对决".目前耐克战绩不错. 耐克正在进行一场互联网时代与新老对手的"终极对决".目前来看,耐克战绩不错. 近日,耐克足球发布了#搏上一切#足球市场活动的第三 ...查看


  • 民间相传的乱世情:秦桧老婆和金兀术有一腿? .
  • 我们的幸福 copy Bookmark http://phoenixok.blog.phoenixtv.com 日志 图片 留言 phoenixok 用户菜单 给我留言 加入好友 发短消息 我的介绍 日历 « 2007-09-13 日 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