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道德经)修炼的智慧3

63. (道德经)修炼的智慧3

发表时间:2012-01-08 19:31:01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七 章

太 上 , 不 知 有 之 ; 其 次 , 亲 而 誉 之;

其 次 , 畏 之 ; 其 次 , 侮 之 。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 悠 兮 其 贵 言。

功 成 事 遂 , 百 姓 皆 谓 : 「 我 自 然 」。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的,人民近而赞美他。 再次的,人民畏惧他。 更次的,人民轻蔑他。

信用不足的君主, 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

谨慎做到不随意发号施令, 帮助人民实现心愿,

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这一段文字,是”道”的规则体现在人类社会中,对于君王的本初标准,君主内心保持一种无为而治的虚境,尊重并且爱戴他的子民,设身处地为臣民考虑问题,不以自己的好恶去强加给人民自己的愿望,人民生活在一种轻松,自然,自如,自律的状态,以生命自然本性的状态去生活,以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作为生存测准则,甚至于不知道有君王的存在,此时的君王就扮演了”道”的角色,生万有而不居功,

君王有了表现自己意志的举措,就已经违背了”道”的无为,无私,利他,使人民知道他仁德的表现,想要以行为展现对于人民的仁德,人民会看到他的仁爱从而亲近他,可是这种人为地仁爱已经脱离了最初的无私,无我,顺其自然的”大道”胸怀.

失去仁爱的君王,会用法律来治理民众,严刑峻法使人民害怕他,这是利用威严来树立恩德,人民惧怕而服从,内心开始有怨恨和反抗的意识..如果一个政府,君主不讲究诚信,没有信誉,久之人民就会不信任他,轻视他的存在,从而耻笑他,可见君王的诚信有多么的重要.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八 章

大 道 废 , 有 仁 义 ; 智 慧 出 , 有 大 伪;

六 亲 不 和 , 有 孝 慈 ; 国 家 昏 乱 , 有 忠 臣。

大道废除, 自然出现仁义; 智慧出现, 自然混杂大伪;

六亲不和 , 自然彰显孝慈; 国家昏乱, 自然产生忠臣

这是先天大道的力量,体现在人世间,所作用在具体生命与事物的制约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一”,道家称之为”炁”,是宇宙原始的气,生命最初的原始形态,”二”指的是阴阳两种宇宙间对立统一的力量,贯穿宇宙万事万物,三,指的是阴阳物质相互的运动变化,人间的表现是宇宙道法的倒影与浓缩,离开了先天原始空性的大道清净,就离开了恒定空无的永恒,人民有了善恶的观念,

就会有制约恶的表现,称之为”仁义”,对应着贪婪与自私,需要仁义克制偏离大道之后生命的无形堕落,因为有了私欲,所以有了索取的意图,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智慧,为了自私的心态而去索取,就会出现利用智慧来伪装,这种虚假对应着智慧的真诚,也是生命产生了智慧后展现出来的负作用,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人类八识中的”分别心”,有了分别心就会有执著心,就会产生因果轮回,

原本自如和睦的亲情,因为人类的分别心,贪欲产生了分离,淡漠,对比之下,才体现出慈孝的存在,可是这种存在是过去自然存在的,没有人去认识他,去刻意注意他,慈孝的存在是人类的天性,只是因为贪欲分化了亲情,才彰显他

当有乱臣祸害国家,才对比出忠心护国的忠臣,可是,没有这些奸臣出现前,所有的臣子都是忠诚,所有人表现出来的内心忠诚都是自然地,平常的,没有人会注意,只有国家混乱了,忠臣

减少了,这才体现出来忠诚的可贵,离开了道的空性无为,一切表现都会进入阴阳对立的局面,就会在善恶,忠奸,亲疏中此消彼长.循环往复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九 章

绝 圣 弃 智 , 民 利 百 倍 ; 绝 仁 弃 义 , 民 复孝 慈 ;

绝 巧 弃 利 , 盗 贼 无 有 。 此 三 者 以 为 文 ,不 足 。

故 令 有 所 属 : 见 素 抱 朴 , 少 思 寡 欲 , 绝学 无 忧 。

圣人推崇仁德,摒弃智慧, 人民自然可以获得百倍的利益;

以仁爱和包容对待人民, 人民自然能恢复忠孝仁慈之心;

不去以聪明争夺名利, 盗贼自然不会打他的主意。

仅此三者作为法则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另外还须心有所属:

保持纯朴的心态 减少自私的欲望。 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老子推崇以”道”的无为清净治理国家,因为众生的本性都具足”道”的完美和谐,摒弃人为地手段和才智,淳朴的心态自然流露先天的善良慈孝,无为而治才能天下太平,君王与百姓知足常乐,快乐无忧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章

唯 之 与 阿 , 相 去 几 何 。 之 与 恶 , 相 去 若何 。

人 之 所 畏 , 不 可 不 畏 。 荒 兮 , 其 未 央 哉。

众 人 熙 熙 , 如 享 太 牢 , 如 春 登 台。

我 独 泊 兮 , 其 未 兆 ; 沌 沌 兮 , 如 婴 儿 之未 孩 ;

儽 儽 兮 , 若 无 所 归 。

众 人 皆 有 余 , 而 我 独 若 遗 。 我 愚 人 之 心也 哉 。

俗 人 昭 昭 , 我 独 昏 昏 。 俗 人 察 察 , 我 独闷 闷 。

众 人 皆 有 以 , 而 我 独 顽 且 鄙。

我 独 异 于 人 , 而 贵 食 母。。

真理与谬误, 相差多少? 真善美与假恶丑, 相差又在那里?

人们所畏惧的东西, 也畏惧人吗?

浩瀚的荒漠啊, 又有多少悬而未决的道理。

众人都喜欢熙熙攘攘凑热闹, 比如去参加盛大的祭祀活动,

比如春天登临楼台远眺美景。 我们确淡泊恬静好象未开窍,

如婴儿刚出世还没有学会笑。

随风漂泊啊, 仿佛找不到归宿。

众人都希望自己富贵有余, 而我们却希望自己扔掉包袱。

我们这种愚人的心灵啊, 多么象混沌无知啊。

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明明白白的事情, 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昏昏沉沉。 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清清楚楚的事情,

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蒙在鼓里。

众人皆有远大的志向, 惟独我们冥顽不化而且鄙陋寡闻。

沉静啊就像地平线上的大海, 却有着无法遏止的生命动力。

我们与众人不同的理由, 是因为推崇从道中得到养份。

这是觉悟者在描述生命本觉的存在状态,内涵和”金刚经”中记录的佛陀言”离一切相,是为佛相”寓意相同.对于圆满真理的本觉真性而言,三界六道众生轮回中的道理,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没有绝对的善于恶,都是众生的分别心,执著心导致了思维观念划分出来的万物区别,念头决定了因果,老子存在于”道”的原始本初,”混沌”状态,静观世间变化,因果轮回,阴阳相对,从人心的欲望执着,分别迷障中解脱出来,在”空性中”体会”道”的无穷生命力,与”道”

合一,生命的智慧就会源源不穷.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二 十 一 章

孔 德 之 容 , 惟 道 是 从 。 道 之 为 物 , 惟 恍惟 惚 。

惚 兮 恍 兮 , 其 中 有 象 ; 恍 兮 惚 兮 , 其 中有 物 。

窈 兮 冥 兮 , 其 中 有 精 ; 其 精 甚 真 , 其 中有 信 。

自 今 及 古 , 其 名 不 去 , 以 阅 众 甫。

吾 何 以 知 众 甫 之 状 哉 。 以 此。

天人合一的通道可以容纳万众的意识, 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认从。

道作为未知世界的事物规律, 能以恍恍惚惚的形式存在。

在这种亦真亦幻的意境中, 能看到万物的景象;

在这种似有似无的意境中, 能感知万物的本性;

意识深远冥灭自性, 就能把握其中的精华。

其精华的真实程度毋庸置疑,

这就是你确信无疑的感悟。

从古至今, 这种悟道的方法就没有失去过,

用它可以了解众生万物的规律。 我何以知道众生万物的规律?

就是用这种方法感悟的

这是修炼者觉悟圆满的状态与境界,解脱了三界六道,一切外物因素的束缚,本性觉悟圆满,成就苍穹宇宙,无量众生,洞彻”生命”先天亘古永恒的真相,老子说的天人合一,是觉悟本性与”空性”合一,洞知空性体现在生命本性的标准,就知道符合空性境界的,就是永恒的真理,空性没有本体,无法探知他的存在,可是他确实又是实质性的苍穹宇宙产生的原因,通过物质运动的规律体现它的存在,是一切宇宙万物世界众生的本性,处于空性中,能够看到物质与生命,宇宙整体存在的本质真相,空性即是生命的自性,本觉,原始面目,证悟了自性的空性,就能感知万物永恒存在的原始,自性觉悟可以脱离一切虚幻的假象,探知思维,意识最基本原始的源头,真性永恒,我了解认证了真性的存在,就不会怀疑本性原始真实的存在,历史上任何一种修行方法都没有离开寻找真性的目的与方向,为什么我能够知道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与生命存在的真相,因为觉悟了本性的不动永恒,浩瀚真如,涅槃的空性洞知宇宙苍穹„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二章

曲 则 全 , 枉 则 直 , 洼 则 盈 ,

敝 则 新 , 少 则 得 , 多 则 惑 。

是 以 圣 人 抱 一 为 天 下 式 。

不 自 见 , 故 明 ; 不 自 是 , 故 彰;

不 自 伐 , 故 有 功 ; 不 自 矜 , 故 长。

夫 唯 不 争 , 故 天 下 莫 能 与 之 争。

古 之 所 谓 「 曲 则 全 」 者 , 岂 虚 言 哉。

诚 全 而 归 之 。

弯曲形成了最完美的世界, 大的弯曲则象是一条直线,

身置低洼处才会获得盈满, 鄙弃旧观念才能推陈出新,

爱好越少越容易获得感悟, 爱好越多反而会感到迷惑。

所以圣人悟道会专一致志, 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榜样。

不自持己见反能明白事理; 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显;

不自负蛮干反能获得成功; 不自认圣贤反能成为首领

正因为你与世无争, 所以天下反而没人与你相争。

古人所言“曲则全”者,怎么会是虚言呢? 诚信此道者天下将归属他

这段话,是修行者对于人世间的处世态度。心性谦卑,可以获得觉悟的增长, 专心致志,可以获得修道的感受, 谦虚容易明白事理, 尊重他人,以仁德待人,可以受到别人的推崇。与世无争,从而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内心符合道的包容空性,不去强调彰显个人的性格能力,此乃圣人之道,天下将属于他.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三章

希 言 自 然 。 故 飘 风 不 终 朝 , 骤 雨 不 终 日。

孰 为 此 者 。 天 地 。 天 地 尚 不 能 久 , 而 况于 人 乎 。

故 从 事 于 道 者 , 同 于 道 ; 德 者 , 同 于 德;

失 者 , 同 于 失 。 同于 道 者 , 道 亦 乐 得 之 ;

同 于 德 者 , 德 亦 乐 得 之 ; 同 于 失 者 , 失亦 乐 得 之 。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少发号令也是符合自然的。 狂风不会坚持一上午,

骤雨不会坚持一整天。 谁会这样大发雷霆?

这是天地的杰作。 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长久保持,

又何况于人呢? 所以生活在自然规律中的人们,

修道者喜欢同道在一起; 有德者喜欢同德在一起);

失落者喜欢同失落在一起。于道相同的人, 道也愉快地接纳;

于德相同的人, 德也愉快地接纳; 于失落相同的人,

失落也愉快地接纳。 诚信不足的人, 自然有不信他的人

这一段是生命性质的归类,无形律法体现在众生之中,以众生的品质划分了群体,体现律法的规则,。

「道 德 经」 : 第 二十 四 章

企 者 不 立 ; 跨 者 不 行 ;

自 见 者 不 明 ; 自 是 者 不 彰 ;

自 伐 者 无 功 ; 自 矜 者 不 长 。

其 在 道 也 , 曰 : 余 食 赘 形 。

物 或 恶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处 。

脚不粘地不晓立者感受, 骑人肩膀不知行者甘苦。

自我成见不能明白事理, 自以为是不能彰显智慧,

自我蛮干只能无功而返, 自恃圣贤不能成为首领。

这样的人如果混入道中, 必然犯余食赘行的毛病。

有人或许厌恶这种观点, 但得道者会超越这种境界。

中国人有一句俗话,”公不公平,打个颠倒”,意思是说,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能设身处地的体会对方的现实处境,才能够真正去理解别人,这是修炼者在人间修行最基本的心态,如果没有对于别人宽仁,舍己的心灵,想要修道,必然不会有所进展,而得道者抱守无为空性,不在阴阳对立的矛盾之中,已然超越了利他,宽仁的境界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五章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 寂 兮 寥 兮 , 独 立而 不 改 ,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为 天 地 母。

吾 不 知 其 名 , 强 字 之 曰 道 , 强 为 之 名 曰大 。

大 曰 逝 , 逝 曰 远 , 远 曰 反 。

故 道 大 , 天 大 , 地 大 , 人 亦 大。

域 中 有 四 大 , 而 人 居 其 一 焉。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有一种物质混然而成, 先于天地产生。

寂静啊无形啊, 独立存在而永恒不变,

周而复始而不会殆尽, 可以认为它是天下万物的本源。

我不知它叫什么名字, 就送它一个字叫“道” ,

勉强为它起了一个名叫“大” 。 它可以说是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

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也可以说是无比深远,

知道它的深远是因为能了解它周而复始的缘故。

所以说道是伟大的、 天是伟大的、

地是伟大的、 人也是伟大的, 宇宙中有四个伟大,

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 人尊循于地的法则,

地尊循于天的法则, 天尊循于道的法则,

道尊循于自然的法则

“本觉”空寂,恒久宇宙诞生之前,宇宙万物是空寂体现出来的物质表现,生命庞杂,繁荣富足,是空寂体现在”生命”层面的存在。苍穹宇宙的本觉不在”空”和”无”的存在状态中,他体现出来苍穹万物,却不受苍穹万物的拖累,宇宙流动运行,体现它的规律,生命轮回升降,体现它的法则,可是无论众生任意的存在表现,都无法改变”本觉空寂”的性质,

他永恒无漏,不动不变,不生不灭,苍穹之所以有运动,生生不息的流动永无止尽的源头是因为他体现在物质的规律,离开了他,物质就会败坏,消散,解体,所以他是物质本质的生命力,苍穹宇宙源自于它,受到他的推动,体现它的形式,却无法触及他真性的存在,因为他体现在苍穹宇宙内在的规律制约,我勉强形容他为”道”,

众生之所以可以得道,只因为众生生命本质都源自于大道,本性觉悟与大道空性一体一性,本性的觉悟就具备了大道无穷尽的智慧与生命的无限奥妙,本性解脱阴阳相对的流动束缚,觉悟了先天空寂的无量广袤,真性与道同,超脱出苍穹宇宙,众生生命表现形式之外,就能看到时空内世界的刹那缘起, 洞知宇宙无量众生的过去无量史劫与未来无量劫数的岁月,,都在空寂的生命体现之下,却不是空寂的本质与面目,不知道如何去形容他,只能勉强称它为”大” 了解了”道”的恒定,”大”的玄奥,所以知道了宇宙永恒运行的,无休无止原因,道是宇宙恒定规律,是伟大的,天是道的表现,也是伟大的,地是自然万物物质表现,也是伟大的,人,是本觉生命体现出来的形式,也是伟大的,宇宙间有四种伟大,道,天,地,人,都是本觉的空性所体现,赞美这四大,也就是赞美四大本性构成的,无法触及,理解,认识,探索的”空寂”,

人类依赖地理环境,生存物质空间,遵从自然万物的规律生存发展, 地表的物质运动,生命生长受到天体空间运行的场能制约, 宇宙万物运行,是”道”的力量在体现运动形式与规律,而”道”的存在,是源于”空性空寂”,无法用任何语言,概念去理解形容他,但是苍穹宇宙,一切生命,无量无尽众生都是他的体现,它存在于一切生命之中,一切物质的存在都是他的表现,就在这种”无形无为”的状态下,就是”空性”本性的流露,我们称之为”自然”,道就融化在万物的自性,自然存在的状态之中,

63. (道德经)修炼的智慧3

发表时间:2012-01-08 19:31:01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七 章

太 上 , 不 知 有 之 ; 其 次 , 亲 而 誉 之;

其 次 , 畏 之 ; 其 次 , 侮 之 。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 悠 兮 其 贵 言。

功 成 事 遂 , 百 姓 皆 谓 : 「 我 自 然 」。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的,人民近而赞美他。 再次的,人民畏惧他。 更次的,人民轻蔑他。

信用不足的君主, 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

谨慎做到不随意发号施令, 帮助人民实现心愿,

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这一段文字,是”道”的规则体现在人类社会中,对于君王的本初标准,君主内心保持一种无为而治的虚境,尊重并且爱戴他的子民,设身处地为臣民考虑问题,不以自己的好恶去强加给人民自己的愿望,人民生活在一种轻松,自然,自如,自律的状态,以生命自然本性的状态去生活,以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作为生存测准则,甚至于不知道有君王的存在,此时的君王就扮演了”道”的角色,生万有而不居功,

君王有了表现自己意志的举措,就已经违背了”道”的无为,无私,利他,使人民知道他仁德的表现,想要以行为展现对于人民的仁德,人民会看到他的仁爱从而亲近他,可是这种人为地仁爱已经脱离了最初的无私,无我,顺其自然的”大道”胸怀.

失去仁爱的君王,会用法律来治理民众,严刑峻法使人民害怕他,这是利用威严来树立恩德,人民惧怕而服从,内心开始有怨恨和反抗的意识..如果一个政府,君主不讲究诚信,没有信誉,久之人民就会不信任他,轻视他的存在,从而耻笑他,可见君王的诚信有多么的重要.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八 章

大 道 废 , 有 仁 义 ; 智 慧 出 , 有 大 伪;

六 亲 不 和 , 有 孝 慈 ; 国 家 昏 乱 , 有 忠 臣。

大道废除, 自然出现仁义; 智慧出现, 自然混杂大伪;

六亲不和 , 自然彰显孝慈; 国家昏乱, 自然产生忠臣

这是先天大道的力量,体现在人世间,所作用在具体生命与事物的制约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一”,道家称之为”炁”,是宇宙原始的气,生命最初的原始形态,”二”指的是阴阳两种宇宙间对立统一的力量,贯穿宇宙万事万物,三,指的是阴阳物质相互的运动变化,人间的表现是宇宙道法的倒影与浓缩,离开了先天原始空性的大道清净,就离开了恒定空无的永恒,人民有了善恶的观念,

就会有制约恶的表现,称之为”仁义”,对应着贪婪与自私,需要仁义克制偏离大道之后生命的无形堕落,因为有了私欲,所以有了索取的意图,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智慧,为了自私的心态而去索取,就会出现利用智慧来伪装,这种虚假对应着智慧的真诚,也是生命产生了智慧后展现出来的负作用,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人类八识中的”分别心”,有了分别心就会有执著心,就会产生因果轮回,

原本自如和睦的亲情,因为人类的分别心,贪欲产生了分离,淡漠,对比之下,才体现出慈孝的存在,可是这种存在是过去自然存在的,没有人去认识他,去刻意注意他,慈孝的存在是人类的天性,只是因为贪欲分化了亲情,才彰显他

当有乱臣祸害国家,才对比出忠心护国的忠臣,可是,没有这些奸臣出现前,所有的臣子都是忠诚,所有人表现出来的内心忠诚都是自然地,平常的,没有人会注意,只有国家混乱了,忠臣

减少了,这才体现出来忠诚的可贵,离开了道的空性无为,一切表现都会进入阴阳对立的局面,就会在善恶,忠奸,亲疏中此消彼长.循环往复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九 章

绝 圣 弃 智 , 民 利 百 倍 ; 绝 仁 弃 义 , 民 复孝 慈 ;

绝 巧 弃 利 , 盗 贼 无 有 。 此 三 者 以 为 文 ,不 足 。

故 令 有 所 属 : 见 素 抱 朴 , 少 思 寡 欲 , 绝学 无 忧 。

圣人推崇仁德,摒弃智慧, 人民自然可以获得百倍的利益;

以仁爱和包容对待人民, 人民自然能恢复忠孝仁慈之心;

不去以聪明争夺名利, 盗贼自然不会打他的主意。

仅此三者作为法则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另外还须心有所属:

保持纯朴的心态 减少自私的欲望。 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老子推崇以”道”的无为清净治理国家,因为众生的本性都具足”道”的完美和谐,摒弃人为地手段和才智,淳朴的心态自然流露先天的善良慈孝,无为而治才能天下太平,君王与百姓知足常乐,快乐无忧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章

唯 之 与 阿 , 相 去 几 何 。 之 与 恶 , 相 去 若何 。

人 之 所 畏 , 不 可 不 畏 。 荒 兮 , 其 未 央 哉。

众 人 熙 熙 , 如 享 太 牢 , 如 春 登 台。

我 独 泊 兮 , 其 未 兆 ; 沌 沌 兮 , 如 婴 儿 之未 孩 ;

儽 儽 兮 , 若 无 所 归 。

众 人 皆 有 余 , 而 我 独 若 遗 。 我 愚 人 之 心也 哉 。

俗 人 昭 昭 , 我 独 昏 昏 。 俗 人 察 察 , 我 独闷 闷 。

众 人 皆 有 以 , 而 我 独 顽 且 鄙。

我 独 异 于 人 , 而 贵 食 母。。

真理与谬误, 相差多少? 真善美与假恶丑, 相差又在那里?

人们所畏惧的东西, 也畏惧人吗?

浩瀚的荒漠啊, 又有多少悬而未决的道理。

众人都喜欢熙熙攘攘凑热闹, 比如去参加盛大的祭祀活动,

比如春天登临楼台远眺美景。 我们确淡泊恬静好象未开窍,

如婴儿刚出世还没有学会笑。

随风漂泊啊, 仿佛找不到归宿。

众人都希望自己富贵有余, 而我们却希望自己扔掉包袱。

我们这种愚人的心灵啊, 多么象混沌无知啊。

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明明白白的事情, 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昏昏沉沉。 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清清楚楚的事情,

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蒙在鼓里。

众人皆有远大的志向, 惟独我们冥顽不化而且鄙陋寡闻。

沉静啊就像地平线上的大海, 却有着无法遏止的生命动力。

我们与众人不同的理由, 是因为推崇从道中得到养份。

这是觉悟者在描述生命本觉的存在状态,内涵和”金刚经”中记录的佛陀言”离一切相,是为佛相”寓意相同.对于圆满真理的本觉真性而言,三界六道众生轮回中的道理,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没有绝对的善于恶,都是众生的分别心,执著心导致了思维观念划分出来的万物区别,念头决定了因果,老子存在于”道”的原始本初,”混沌”状态,静观世间变化,因果轮回,阴阳相对,从人心的欲望执着,分别迷障中解脱出来,在”空性中”体会”道”的无穷生命力,与”道”

合一,生命的智慧就会源源不穷.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二 十 一 章

孔 德 之 容 , 惟 道 是 从 。 道 之 为 物 , 惟 恍惟 惚 。

惚 兮 恍 兮 , 其 中 有 象 ; 恍 兮 惚 兮 , 其 中有 物 。

窈 兮 冥 兮 , 其 中 有 精 ; 其 精 甚 真 , 其 中有 信 。

自 今 及 古 , 其 名 不 去 , 以 阅 众 甫。

吾 何 以 知 众 甫 之 状 哉 。 以 此。

天人合一的通道可以容纳万众的意识, 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认从。

道作为未知世界的事物规律, 能以恍恍惚惚的形式存在。

在这种亦真亦幻的意境中, 能看到万物的景象;

在这种似有似无的意境中, 能感知万物的本性;

意识深远冥灭自性, 就能把握其中的精华。

其精华的真实程度毋庸置疑,

这就是你确信无疑的感悟。

从古至今, 这种悟道的方法就没有失去过,

用它可以了解众生万物的规律。 我何以知道众生万物的规律?

就是用这种方法感悟的

这是修炼者觉悟圆满的状态与境界,解脱了三界六道,一切外物因素的束缚,本性觉悟圆满,成就苍穹宇宙,无量众生,洞彻”生命”先天亘古永恒的真相,老子说的天人合一,是觉悟本性与”空性”合一,洞知空性体现在生命本性的标准,就知道符合空性境界的,就是永恒的真理,空性没有本体,无法探知他的存在,可是他确实又是实质性的苍穹宇宙产生的原因,通过物质运动的规律体现它的存在,是一切宇宙万物世界众生的本性,处于空性中,能够看到物质与生命,宇宙整体存在的本质真相,空性即是生命的自性,本觉,原始面目,证悟了自性的空性,就能感知万物永恒存在的原始,自性觉悟可以脱离一切虚幻的假象,探知思维,意识最基本原始的源头,真性永恒,我了解认证了真性的存在,就不会怀疑本性原始真实的存在,历史上任何一种修行方法都没有离开寻找真性的目的与方向,为什么我能够知道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与生命存在的真相,因为觉悟了本性的不动永恒,浩瀚真如,涅槃的空性洞知宇宙苍穹„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二章

曲 则 全 , 枉 则 直 , 洼 则 盈 ,

敝 则 新 , 少 则 得 , 多 则 惑 。

是 以 圣 人 抱 一 为 天 下 式 。

不 自 见 , 故 明 ; 不 自 是 , 故 彰;

不 自 伐 , 故 有 功 ; 不 自 矜 , 故 长。

夫 唯 不 争 , 故 天 下 莫 能 与 之 争。

古 之 所 谓 「 曲 则 全 」 者 , 岂 虚 言 哉。

诚 全 而 归 之 。

弯曲形成了最完美的世界, 大的弯曲则象是一条直线,

身置低洼处才会获得盈满, 鄙弃旧观念才能推陈出新,

爱好越少越容易获得感悟, 爱好越多反而会感到迷惑。

所以圣人悟道会专一致志, 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榜样。

不自持己见反能明白事理; 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显;

不自负蛮干反能获得成功; 不自认圣贤反能成为首领

正因为你与世无争, 所以天下反而没人与你相争。

古人所言“曲则全”者,怎么会是虚言呢? 诚信此道者天下将归属他

这段话,是修行者对于人世间的处世态度。心性谦卑,可以获得觉悟的增长, 专心致志,可以获得修道的感受, 谦虚容易明白事理, 尊重他人,以仁德待人,可以受到别人的推崇。与世无争,从而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内心符合道的包容空性,不去强调彰显个人的性格能力,此乃圣人之道,天下将属于他.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三章

希 言 自 然 。 故 飘 风 不 终 朝 , 骤 雨 不 终 日。

孰 为 此 者 。 天 地 。 天 地 尚 不 能 久 , 而 况于 人 乎 。

故 从 事 于 道 者 , 同 于 道 ; 德 者 , 同 于 德;

失 者 , 同 于 失 。 同于 道 者 , 道 亦 乐 得 之 ;

同 于 德 者 , 德 亦 乐 得 之 ; 同 于 失 者 , 失亦 乐 得 之 。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少发号令也是符合自然的。 狂风不会坚持一上午,

骤雨不会坚持一整天。 谁会这样大发雷霆?

这是天地的杰作。 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长久保持,

又何况于人呢? 所以生活在自然规律中的人们,

修道者喜欢同道在一起; 有德者喜欢同德在一起);

失落者喜欢同失落在一起。于道相同的人, 道也愉快地接纳;

于德相同的人, 德也愉快地接纳; 于失落相同的人,

失落也愉快地接纳。 诚信不足的人, 自然有不信他的人

这一段是生命性质的归类,无形律法体现在众生之中,以众生的品质划分了群体,体现律法的规则,。

「道 德 经」 : 第 二十 四 章

企 者 不 立 ; 跨 者 不 行 ;

自 见 者 不 明 ; 自 是 者 不 彰 ;

自 伐 者 无 功 ; 自 矜 者 不 长 。

其 在 道 也 , 曰 : 余 食 赘 形 。

物 或 恶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处 。

脚不粘地不晓立者感受, 骑人肩膀不知行者甘苦。

自我成见不能明白事理, 自以为是不能彰显智慧,

自我蛮干只能无功而返, 自恃圣贤不能成为首领。

这样的人如果混入道中, 必然犯余食赘行的毛病。

有人或许厌恶这种观点, 但得道者会超越这种境界。

中国人有一句俗话,”公不公平,打个颠倒”,意思是说,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能设身处地的体会对方的现实处境,才能够真正去理解别人,这是修炼者在人间修行最基本的心态,如果没有对于别人宽仁,舍己的心灵,想要修道,必然不会有所进展,而得道者抱守无为空性,不在阴阳对立的矛盾之中,已然超越了利他,宽仁的境界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五章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 寂 兮 寥 兮 , 独 立而 不 改 ,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为 天 地 母。

吾 不 知 其 名 , 强 字 之 曰 道 , 强 为 之 名 曰大 。

大 曰 逝 , 逝 曰 远 , 远 曰 反 。

故 道 大 , 天 大 , 地 大 , 人 亦 大。

域 中 有 四 大 , 而 人 居 其 一 焉。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有一种物质混然而成, 先于天地产生。

寂静啊无形啊, 独立存在而永恒不变,

周而复始而不会殆尽, 可以认为它是天下万物的本源。

我不知它叫什么名字, 就送它一个字叫“道” ,

勉强为它起了一个名叫“大” 。 它可以说是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

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也可以说是无比深远,

知道它的深远是因为能了解它周而复始的缘故。

所以说道是伟大的、 天是伟大的、

地是伟大的、 人也是伟大的, 宇宙中有四个伟大,

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 人尊循于地的法则,

地尊循于天的法则, 天尊循于道的法则,

道尊循于自然的法则

“本觉”空寂,恒久宇宙诞生之前,宇宙万物是空寂体现出来的物质表现,生命庞杂,繁荣富足,是空寂体现在”生命”层面的存在。苍穹宇宙的本觉不在”空”和”无”的存在状态中,他体现出来苍穹万物,却不受苍穹万物的拖累,宇宙流动运行,体现它的规律,生命轮回升降,体现它的法则,可是无论众生任意的存在表现,都无法改变”本觉空寂”的性质,

他永恒无漏,不动不变,不生不灭,苍穹之所以有运动,生生不息的流动永无止尽的源头是因为他体现在物质的规律,离开了他,物质就会败坏,消散,解体,所以他是物质本质的生命力,苍穹宇宙源自于它,受到他的推动,体现它的形式,却无法触及他真性的存在,因为他体现在苍穹宇宙内在的规律制约,我勉强形容他为”道”,

众生之所以可以得道,只因为众生生命本质都源自于大道,本性觉悟与大道空性一体一性,本性的觉悟就具备了大道无穷尽的智慧与生命的无限奥妙,本性解脱阴阳相对的流动束缚,觉悟了先天空寂的无量广袤,真性与道同,超脱出苍穹宇宙,众生生命表现形式之外,就能看到时空内世界的刹那缘起, 洞知宇宙无量众生的过去无量史劫与未来无量劫数的岁月,,都在空寂的生命体现之下,却不是空寂的本质与面目,不知道如何去形容他,只能勉强称它为”大” 了解了”道”的恒定,”大”的玄奥,所以知道了宇宙永恒运行的,无休无止原因,道是宇宙恒定规律,是伟大的,天是道的表现,也是伟大的,地是自然万物物质表现,也是伟大的,人,是本觉生命体现出来的形式,也是伟大的,宇宙间有四种伟大,道,天,地,人,都是本觉的空性所体现,赞美这四大,也就是赞美四大本性构成的,无法触及,理解,认识,探索的”空寂”,

人类依赖地理环境,生存物质空间,遵从自然万物的规律生存发展, 地表的物质运动,生命生长受到天体空间运行的场能制约, 宇宙万物运行,是”道”的力量在体现运动形式与规律,而”道”的存在,是源于”空性空寂”,无法用任何语言,概念去理解形容他,但是苍穹宇宙,一切生命,无量无尽众生都是他的体现,它存在于一切生命之中,一切物质的存在都是他的表现,就在这种”无形无为”的状态下,就是”空性”本性的流露,我们称之为”自然”,道就融化在万物的自性,自然存在的状态之中,


相关文章

  •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伟大的"自我管理学"巨作她成就您内圣外王智慧圆满的幸福人生
  • 福莲慧 [道德经]老子的自我管理学.一部伟大的巨作 成就您的内圣外王智慧圆满的幸福人生   道德经被誉为:智慧之源,万经之王! 人总以为管理好别人就能成功了,其实真正的成功来自于管理好自己. 可能改变的东西决定未来,而我们可以改变的能且只能 ...查看


  • 46.修炼强化后的潜意识五行组成部分的功能.作用分述
  • 修炼强化后的潜意识五行组成部分的功能.作用分述 修炼强化后的潜意识的作用和影响在前面对其性质和特点的探讨中已有涉及,这里再作进一步探讨,仅供参考. ① 第六意识的功能.作用 第六意识又称阴性潜意识,因而其作用和影响就带有阴性事物的特点.修炼 ...查看


  • 道教创始人是生命科学先行者
  • 大洋新闻 时间: 2014-10-19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钟葵 张道陵像 张良像 戴敦邦 <张鲁像> 龙虎山天师府 佛教有四大天王,道教有四大天师,四大天师中最有名的是张陵.张天师不仅是道教的创始人,还是我国生命科学的先 ...查看


  • [教师的二十项修炼]读后感
  • 2015年暑期师德培训 ------<教师的二十项修炼>心得体会 武当路小学 徐家玲 2015年暑期师德培训会上,我们学习了<中共的政治规矩是什么><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茅箭 ...查看


  • 人的一生究竟怎么度过才是有意义的
  • 人世间的纷繁万象,在真正生命经营的角度,也不过提供了一种关系交织,从而构作了一种机会,使自己的心得到锤炼.但是来在这里生命的这个载体--人体的构造,使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构成这一层的生存状态,就坠入了迷中.迷与惑是相互关联的.所以人的一生都在努 ...查看


  • 男人应该看的书
  • 你可以学习你需要学会的任何东西,以达到你为自己树立的任何目标你能够做到或能够成为什么,惟一的限制就是你自己的头脑中的框框. 1) 『诗经』 2) 『易经』 3) 『孙子兵法』 4) 『论语』 5) 『庄子』 6) 『道德经』 7) 『史记』 ...查看


  • 活法-读书心得
  • 读稻盛和夫<活法>的观点和学习体会 在日本企业界,有一个"经营四圣"的说法,即日本战后经济崛起中最卓越的四位企业家.他们分别是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和日本京瓷集团的稻盛 ...查看


  • 浅谈小学班主任道德素养修炼的重要性
  • 浅谈小学班主任道德素养修炼的重要性 富源县营上镇宽塘小学 刘芸英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无形中就是一本生动的活教材,在对学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全 ...查看


  • 道教入门必读的基本书籍
  • 本目录著录2007年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澳门出版,具有国际标准书号(ISBN)的中文道教书籍. 1. 道教神仙戏曲研究 作者:王汉民 丛书:- 出版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国际书号:[1**********]36 2. 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