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年代

  在卫星电视、因特网,以及分门别类、样式繁多的足球杂志出现之千,年轻人通过什么渠道才能了解绿茵世界的纷纭变化?

  幸好,他们有《查尔斯・巴罕足球月刊》。

  

  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1950年代,在萨克福马寄宿学校的星期一早晨,一群为足球而疯狂的孩子还不知道英雄们在周末的比赛中有怎样的表现――周六下午五点,橄榄球联合会活动占用了他们观看BBC体育报道的时间。但是救星来了,在邮箱里,不知道是哪位好心的父母给孩子们寄来了一份《莱切斯特》周六夜晚的足球特别报道。通常,有关莱切斯特的文章都是绿色,而不是粉色的背景。但内容都是千篇一律,战果、报道、榜单……枯燥乏味的文字,沉闷的色彩,僵硬的版式。

  尽管如此,对处于足球信息荒漠的孩子们来说,这篇绿色的报道还是非常受欢迎的,他们争抢着弥足珍贵的每一张纸。最后,他们想出了一个公平的分配方式,制定了一个轮流表。

  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至少伯里圣埃德蒙兹的卡尔福德学校的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这个学生又是谁?约翰・莫里森(后来成为英国著名足球评论员)。而又是哪个同学的父母为男孩儿们寄送周刊呢?原来是一个叫加里・牛伯恩(体育电视解说员)的孩子。

  而今天的孩子根本体会不到一本杂志的可贵之处。他们生来就具备优越的信息来源,当地广播、电视直播、《周六足球》、《比赛日》、因特网……以及手机上的精彩进球片段,更有报纸上的地毯式报道。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想避开来自各个渠道的足球新闻都难,除非你干脆去一个没有人烟的荒岛!

  但是在二战后,情况却全然不同。尽管,现场也是一派座无虚席的火爆场面,观众人数超过400万,莫里森还是耍费力地各处搜集每一段趣闻。即使有哪本杂志真的放下架子去呈现一场精彩的比赛及那些壮观的图片,但是画面却用一种和莫里森学校的袜子差不多的灰色浸染,根本就失却了原本的激情。1951年9月,《查尔斯・巴罕足球月刊》出现在书架上,为枯燥乏味的足球世界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英国第一本足球月刊带给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由来自海滨的一个窄小办公室里的一群记者制作发行的。不仅有观点鲜明的文章、滑稽搞笑的卡通图片及男孩儿俱乐部,更让人期待的是。其中穿插了彩色的页面,虽然一开始只有少数几页,但是以后每年都在不断地增加。

  1951年。这两张彩页对球迷来说就如天赐的圣物,虽然不是真正的彩色图片,事实上,只是用彩色墨汁染在了黑白图片上面,尽管如此,还是一个不小的惊喜。这就是为什么《足球月刊》中登载的很多照片给人感觉就像从纸张上凸出来一样。球员头发的每一个卷度,每一个衣褶,及胡子的每一个纹理都得到了超清晰地勾勒。

  英国著名足球专栏作家斯图尔特是从1965年,也就是10岁那年开始阅读《足球月刊》的。和一些同龄伙伴不同的是,他不会和一群人挤在球场上,抓紧了杂志等待球员签名。对他来说,杂志就像是一个挚友,他会小心地保管和珍藏,这也让他对比赛的热情变得莫名高尚起来。

  即使是这样,直到斯图尔特开始查阅1951到1971年所有比赛,杂志刊头上查理・巴罕的名字赫然出现在眼前时,才意识到这一切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记忆里。他已经不太记得自己在上个星期二都做些什么了,但却清晰地记得夺冠后占两页篇幅的英格兰队全体阵容的图片是在1966年世界杯之前拍摄的。

  选择哪张图片和文章登载在杂志上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尽管薪酬、队服与发型都发生了变化,但是世界足球还是没有彻底地变革。1950年的《足球月刊》,一整年都在高声地抱怨那些状态不佳的明星球员,例如,约翰尼・海因斯、温特伯顿等。不只是球员,似乎裁判也总在犯错,而现在,世界上许多足球杂志依然如此,依然吸引了无数读者。

  而前桑德兰和阿森纳球员查理・巴罕却十分信奉变革。早在1951年,他就开始想象1971年的比赛:在英语国家联赛中,英格兰的维拉对阵苏格兰的Herbian。胜出者再对垒美国纽约。当然了,维拉公园球场的所有人都坐在电力控制的屋顶之下。

  然而,查理对于比赛的现场直播并不十分赞成。“谁能判断出在比赛期间会发生什么,我想象不到。”他还对解说员使用球员教名的习惯提出强烈地抗议。他认为,这使力量阳刚的比赛多了一分讨厌的“娘”气。

  那个时代的足球更美丽吗?球场之上,没看出来。球场之下,不好比较。

  《足球月刊》里的球员有很强的团体意识。大多数人都服过兵役,乘坐公共汽车去参加主场比赛,他们的妻子叫贝蒂或埃尔希,他们自己的名字则更不寻常。听听这些,纽约的亚瑟・Bottom(臀部),本特福德的杰罗德・Cakebread(蛋糕面包),还有克莱德的后卫哈里・Haddock(鳕鱼),不过这些都没有1965年在一则小广告里向人们炫耀一顶哥萨克帽子的画面搞笑。

  截至1968年,《查尔斯・巴罕足球月刊》的发行量达到了巅峰,创下了惊人的254,000册的纪录,男孩儿俱乐部的会员也超过了10万人。然而,五年之后,似锦繁荣的景象被一派凋零的萧条所取代。彩色电视、小报新闻渐渐抢占了《足球月刊》的市场。

  但是在斯图尔特和他的同龄人心中,《足球月刊》是无可替代的。那种古朴的彩色画面温馨得让人沉醉……

  在卫星电视、因特网,以及分门别类、样式繁多的足球杂志出现之千,年轻人通过什么渠道才能了解绿茵世界的纷纭变化?

  幸好,他们有《查尔斯・巴罕足球月刊》。

  

  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1950年代,在萨克福马寄宿学校的星期一早晨,一群为足球而疯狂的孩子还不知道英雄们在周末的比赛中有怎样的表现――周六下午五点,橄榄球联合会活动占用了他们观看BBC体育报道的时间。但是救星来了,在邮箱里,不知道是哪位好心的父母给孩子们寄来了一份《莱切斯特》周六夜晚的足球特别报道。通常,有关莱切斯特的文章都是绿色,而不是粉色的背景。但内容都是千篇一律,战果、报道、榜单……枯燥乏味的文字,沉闷的色彩,僵硬的版式。

  尽管如此,对处于足球信息荒漠的孩子们来说,这篇绿色的报道还是非常受欢迎的,他们争抢着弥足珍贵的每一张纸。最后,他们想出了一个公平的分配方式,制定了一个轮流表。

  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至少伯里圣埃德蒙兹的卡尔福德学校的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这个学生又是谁?约翰・莫里森(后来成为英国著名足球评论员)。而又是哪个同学的父母为男孩儿们寄送周刊呢?原来是一个叫加里・牛伯恩(体育电视解说员)的孩子。

  而今天的孩子根本体会不到一本杂志的可贵之处。他们生来就具备优越的信息来源,当地广播、电视直播、《周六足球》、《比赛日》、因特网……以及手机上的精彩进球片段,更有报纸上的地毯式报道。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想避开来自各个渠道的足球新闻都难,除非你干脆去一个没有人烟的荒岛!

  但是在二战后,情况却全然不同。尽管,现场也是一派座无虚席的火爆场面,观众人数超过400万,莫里森还是耍费力地各处搜集每一段趣闻。即使有哪本杂志真的放下架子去呈现一场精彩的比赛及那些壮观的图片,但是画面却用一种和莫里森学校的袜子差不多的灰色浸染,根本就失却了原本的激情。1951年9月,《查尔斯・巴罕足球月刊》出现在书架上,为枯燥乏味的足球世界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英国第一本足球月刊带给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由来自海滨的一个窄小办公室里的一群记者制作发行的。不仅有观点鲜明的文章、滑稽搞笑的卡通图片及男孩儿俱乐部,更让人期待的是。其中穿插了彩色的页面,虽然一开始只有少数几页,但是以后每年都在不断地增加。

  1951年。这两张彩页对球迷来说就如天赐的圣物,虽然不是真正的彩色图片,事实上,只是用彩色墨汁染在了黑白图片上面,尽管如此,还是一个不小的惊喜。这就是为什么《足球月刊》中登载的很多照片给人感觉就像从纸张上凸出来一样。球员头发的每一个卷度,每一个衣褶,及胡子的每一个纹理都得到了超清晰地勾勒。

  英国著名足球专栏作家斯图尔特是从1965年,也就是10岁那年开始阅读《足球月刊》的。和一些同龄伙伴不同的是,他不会和一群人挤在球场上,抓紧了杂志等待球员签名。对他来说,杂志就像是一个挚友,他会小心地保管和珍藏,这也让他对比赛的热情变得莫名高尚起来。

  即使是这样,直到斯图尔特开始查阅1951到1971年所有比赛,杂志刊头上查理・巴罕的名字赫然出现在眼前时,才意识到这一切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记忆里。他已经不太记得自己在上个星期二都做些什么了,但却清晰地记得夺冠后占两页篇幅的英格兰队全体阵容的图片是在1966年世界杯之前拍摄的。

  选择哪张图片和文章登载在杂志上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尽管薪酬、队服与发型都发生了变化,但是世界足球还是没有彻底地变革。1950年的《足球月刊》,一整年都在高声地抱怨那些状态不佳的明星球员,例如,约翰尼・海因斯、温特伯顿等。不只是球员,似乎裁判也总在犯错,而现在,世界上许多足球杂志依然如此,依然吸引了无数读者。

  而前桑德兰和阿森纳球员查理・巴罕却十分信奉变革。早在1951年,他就开始想象1971年的比赛:在英语国家联赛中,英格兰的维拉对阵苏格兰的Herbian。胜出者再对垒美国纽约。当然了,维拉公园球场的所有人都坐在电力控制的屋顶之下。

  然而,查理对于比赛的现场直播并不十分赞成。“谁能判断出在比赛期间会发生什么,我想象不到。”他还对解说员使用球员教名的习惯提出强烈地抗议。他认为,这使力量阳刚的比赛多了一分讨厌的“娘”气。

  那个时代的足球更美丽吗?球场之上,没看出来。球场之下,不好比较。

  《足球月刊》里的球员有很强的团体意识。大多数人都服过兵役,乘坐公共汽车去参加主场比赛,他们的妻子叫贝蒂或埃尔希,他们自己的名字则更不寻常。听听这些,纽约的亚瑟・Bottom(臀部),本特福德的杰罗德・Cakebread(蛋糕面包),还有克莱德的后卫哈里・Haddock(鳕鱼),不过这些都没有1965年在一则小广告里向人们炫耀一顶哥萨克帽子的画面搞笑。

  截至1968年,《查尔斯・巴罕足球月刊》的发行量达到了巅峰,创下了惊人的254,000册的纪录,男孩儿俱乐部的会员也超过了10万人。然而,五年之后,似锦繁荣的景象被一派凋零的萧条所取代。彩色电视、小报新闻渐渐抢占了《足球月刊》的市场。

  但是在斯图尔特和他的同龄人心中,《足球月刊》是无可替代的。那种古朴的彩色画面温馨得让人沉醉……


相关文章

  • [电视剧]我们生活的年代 全29集
  • 我们生活的年代 主演: 刘烨 / 李光洁 / 沙溢 / 赵琳 / 李倩 / 陈实 / 刘圆圆(i) / 张少华 / 杨子骅 / 樊志起 导演: 张建栋 地区: 内地 类型: 家庭剧 / 青春剧 集数: 共29集全 简介: 本剧讲述了一个在十 ...查看


  • 不同年代媒介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
  • 新媒体如何改变当代人的认知方式 -------媒体的发展过程如何影响生活 葛广韬 新闻102班 2010063207 前言:我们针对于不同媒介环境下,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影响,对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了采访.于2013年1月14号开始,调查持续三天 ...查看


  • 我们生活的时代 1
  • 我们有一种伟大的权利,在我生活的年代,挥洒我们豪情的热血. 我们生活的时代 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 [感悟精选(2)]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狄更斯的描述已经足够了,我想说的是具体我们要怎样想,怎样做.我们要用更加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它,少一些浮 ...查看


  • 对六十年代出生的舞蹈创作群体探讨
  • 内容摘要: 摘要:在一种孤立和经常单腿独立的状态下,舞蹈从来就是清高而又大同地发展着,没有代的区分,混沌的帮派,个体作坊的独爽,学院权威的批发,游击队式炒更和大晚会的排场互不干涉,学术思想的分流和编导实践的克隆都是被一笑了之,从来没有特定新 ...查看


  • 羡慕着不属于自己的那个年代
  • 羡慕着不属于自己的那个年代 当我睁开朦胧的眼睛时太阳已经透过窗户洒满了半间房子,看见阳光潜意识里清醒了过来.又是周末,然后像往常一样起床.洗刷--..等一些琐碎的事都干完了,想想自己还是不想去图书馆学习,总感觉那里有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氛围 ...查看


  • 新时期文学概述
  • 80年代的文学 (1976-1989) 第一章 80年代 的文学环境 一.思想解放的潮流 "文革"期间,由于理 论和现实生活存在严重脱节,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荒谬性"被深刻意 识到,许多人不同程度地经历 ...查看


  • 试论八十年代少年小说的故事情节
  • 摘要: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中必不可少的三要素,少年小说面对的对象是一群求知心切的少男少女们,他们对故事的诉求程度远远高于成人,所以故事情节在少年小说中显得尤为重要,从十七年到八十年代有两种故事情节经常在少年小说中出现,但是故事情节并不 ...查看


  • 浓浓旧时情
  • 浓浓旧时情 --<年代秀>的怀旧情结分析 摘要: 深圳卫视精心打造的综艺"代际"节目<年代秀>引来收视狂潮以及观众和业界的好评,成为2011年电视市场最瞩目的"黑马",它着重打 ...查看


  • 八十年代的媒体与文化
  • 八十年代的媒体与文化 时间让人感到一种沧桑感,三十年前,我从上海的高校毕业到北京工作.那时候我们采访一些老人,请他们谈抗战的故事.解放战争的故事.五十年代的故事,一转眼到现在,我也要讲我三十年前的故事了.历史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首先是每一个 ...查看


  • 年度文章:60年,关于临沂的10个城市记忆
  • (2009-12-31 17:14:24) 转载▼ 标签: 杂谈 一直想为60年来的临沂建筑做个梳理,也在博客上写了一部分这样的东西.大约在10月份,开元地产的主编美女看我的博客,聊天提起这个论题,结果决定把以前所作的采访整理一下,(比如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