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专业原始社会课程教案

第一章 原 始 社 会

(距今约200万年前~前2070年)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史源和经典;掌握旧、新石器时代主要考古文化遗存及旧、新石器时代先民生活状态;掌握远古神话和传说;掌握氏族公社理论。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旧、新石器时代主要考古文化遗存;旧、新石器时代先民生活状态。难点:氏族公社理论;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三、考核要求:我国原始群和氏族公社阶段的基本情况;仰韶文化、半坡遗址、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名词概念;北京人的体质特点和智人对人类的贡献;母系氏族公社与父系氏族公社的异同;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

四、史源:考古学、民族学

五、阅读书目:摩尔根《古代社会》;林耀华《中国原始社会史》;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二册远古卷;宋兆麟《中国原始社会史》

六、原始社会史提要: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迄今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在国家出现以前,人类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原始社会。

中国原始社会开始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期,至4000多年前进入奴隶社会。中国原始社会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初期——原始人群阶段(约170万年~10万年前);发展、繁荣期——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约10万年~6000年前);衰落或解体期——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约6000年~4000多年前)。随着社会缓慢的演进和发展,人类逐步渡过了蒙昧和野蛮时期而跨入了文明的门开槛。

中国是原始人类和远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原始社会文化,丰富多彩、延续发展、自成体系,在世界人类开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学习原始社会史的四个要点 :

生产力状况(主要使用石制工具,又称石器时代,先后分为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社会组织形态(先后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人体形态(先后为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和现代人时期)、婚姻形态(先后为杂交、同辈群婚<血缘婚>、族外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是学习原始

社会史的四个要点。原始社会是以血缘为纽带组织起来的人类的共同体,把握婚姻形态是揭开原始社会史的一把钥匙。[早期智人,又称为古人;晚期智人,又称为新人;现代人或真人]

下面分述四个要点 一、工具的使用和制造,即生产力状况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点是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恩格斯说:“没有一只猿手曾经制造过一把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把猿变成人的根本动力是劳动。最初,人类与野兽搏斗时,会随意拣起木棒和石块帮助自己,这是最早的使用工具。在长久的生活中,人们开始感到随意拣起的木棒石块有不合适的地方,于是就开始对木棒和石块进行一些有意的加工――用一石块对另一石块进行打制加工,使其变得锋利些、有形状点,于是人类进入制造工具的第一个阶段――旧石器时代,这一时代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人们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过着采集和渔猎生活,相当于从原始人群到母系氏族出现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也在不断的积累,逐渐对生产工具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在初步打制的基础上,再对石器进行磨制加工,磨出精美实用的形状和锋利的刀刃,于是人类进入了制造工具的第二个阶段――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约开始于一万年前,相当于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阶段。使其时代的结束是因为青铜时代的开始,也即原始社会即将解体、阶级社会已经诞生之时。

二 社会组织形态的进步(先后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

人类在刚刚诞生的最初阶段,由于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气候严酷,野兽成群,而生产力又极其低下,仅靠采集天然植物和捕捉兽类来维持生命,单独的个体是绝对无法生存的,当时的人类通常是十几人、几十人组成群体,居住在同一地带或同一地穴中,共同捕捉野兽。共同抵御野兽袭击,共同与寒取暖,这种“原始群团”就是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态。随着人类缓慢的进步,人口渐有增长,原始群团也渐为膨胀,逐步为“血缘家族”所取代,在血缘家族内,人类已排除了杂乱性交,婚姻是在家族内同辈人中间进行的,父母与子女间已有了血亲概念。人类再缓慢进步,人口不断增长,血缘家族经过几代人后逐渐分解为一个以一老

祖母为核心、率领着许多儿女、孙儿女后代的小家族,这就是“母系氏族”。母系氏族阶段,婚姻已排除了家族内婚姻,进步到这一氏族的一群兄弟姐妹和另一氏族的一群兄弟姐妹实行群婚。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农业成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导致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而男子由此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劳动者,经济地位的提高必然要求政治地位提高,男子在家族中居于主导地位,妇女则降为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的家庭妇女,于是以男子为核心的父系氏族公社代替了母系氏族公社。在父系氏族里,父亲(男子)为了确认自己的子女,使自己继承人的血统纯正,而要求女子只能与一个男子有婚姻关系,因此人类开始由群婚向“单偶婚”过渡。父系氏族时期,生产工具加速进步,生产力持续提高,使劳动有了富裕和积累,人类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对劳动产品和劳动力的掠夺和占有也随之出现,最终导致了阶级产生,宣告了原始社会的解体。 三、人体形态的变化[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现代人]

近代以来,考古学上收获很大,所发掘的材料已使我们基本上搞清了人类进步各个阶段中身体各部位进化的程度。

人类在完成由猿到人的进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劳动,恩格斯的英明论断“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得到了大量考古材料的证实。由猿到人身体形态的最初变化就是必须以后肢站立,使身体直立,使前肢能适应采集工作,所以四肢最先进化,尤其是手的进化和手腕的灵活程度居于最先。“猿人”已具备了人的特征:能制造工具(旧石器时代早期)能直立行走,但骨壁很厚,髓腔较小,脑量较少,头部保留了较多的原始性质:额头低平,眉脊粗大,吻部突出,几乎无下巴,牙齿粗大无纹理。生存年代大约在二、三百万年到三、四十万年前。

随着时间的缓慢流逝,人类的身体形态也在逐渐进化,由四肢的进化促进了头部的进化,约一万年前,人类的体态已与现代人一致了。[人类发展的历史可分为“直立人”和“智人”两个阶段,直立人是猿人的学名,可分为早期直立人(早期猿人)和晚期直立人(晚期猿人,即170万年前至三、四十万年前)属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可直立行走,会制造工具,脑量较少]

智人即“智慧的人”,为人类发展史的第二个阶段,又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智人也即古人阶段,与现代人已很接近,但仍保留有许多原始性质。

会保存天然火种,并会人工取火,婚姻为“班辈婚”,相当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生存年代大约距今二、三十万年至五万年前,晚期智人亦即新人,身体形态基本上和现代人相似,文化上已有了雕刻和绘画,出现了装饰艺术,生存年代大约从五万年前开始到现代,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现在,现代人则应指新石器时代以后到现在的人类,即从一万年前到今天的人类。

四、婚姻形态的进步:(先后为杂交、同辈群婚〈血缘婚〉族外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

原始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的人类共同体,把握婚姻形态是揭开原始社会史的一把钥匙,人类的繁衍是靠婚姻形式进行,从原始社会至今,人类扽婚姻形式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变化:

杂交乱婚:人类在最初形成期,婚姻方面与动物的唯一区别是正面性交,原始人因生存环境恶劣、生产力低下而结成原始群团,群团内的人一般有血缘关系,他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婚姻是在群团内任意进行的,没有父母子女兄妹亲属的禁忌。

班辈婚:漫长的生存进化中,人类社会逐渐有了父母子女间的血亲概念,也初步认识到了乱交的弱点,于是,婚姻只在同辈的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中进行,子女与父母辈,孙子女同族父母辈的婚姻关系遭禁止,被排除。

族外婚:即排除了同一个家族内的婚姻,而实行这一家族内的一群兄弟姐妹和另一家族的一群兄弟姐妹之间的群婚,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阶段。

对偶婚:是群婚向单婚制过渡的中间环节,族外婚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了一个男子在一群妻子中有一位主要的妻子,而他也是这个女子在一群丈夫中的主要丈夫的婚姻形态。我国云南省的纳西族,是母系氏族及对偶婚的“活标本”。

单偶婚:即一夫一妻制,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劳动产品已有了剩余,出现了财富的积累。父亲是家庭财富的主要生产者,他为了保证其继承人血统的纯洁,而要求女子只能与一个男子有婚姻关系,因此单偶婚代替了群婚。

在漫长的几百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终于完成了由猿到人由野蛮到文明的最艰难的进步,种种考古资料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 参考书目: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史记·五帝本纪》

杨堃:《原始社会发展史》

宋兆麟、黎永芳、杜耀西:《中国原始社会史》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尚钺:《尚氏中国古代通史》(上、下)。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

辽宁人民出版社大学自学丛书:《先秦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辽宋金元史》、《明清史》。

王玉哲主编:《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

第一节 中国历史的开篇——原始人群

一、关于人类的起源

围绕着人类起源问题,数千年来一直存在着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直到今天,在世界不少地方乃至一些发达国家,仍有许多人宣扬上帝造人的“特创论”[见吴汝康、林圣龙《关于人类起源问题》,《哲学研究》1978年12期]。基督教的《旧约全书·创世纪》说:上帝用了5天的时间创造了万物,“第六日乃照己像,

抟土为人,名曰亚当。后取亚当的肋骨变为妇人,名曰夏娃。现在世界上的一切人类,都是亚当的子孙后代”。中国也有上帝造人的传说,说远古有个女神女娲氏,因为感到寂寞,就按照自己的模样,用黄土捏成了一些泥人,然后吹口气,泥人就变为活人,这就成了人类的祖先。后来统治者把这些神话传说宗教化了,用来麻痹、欺骗人民,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是上帝造人还是人造了上帝?这本来是很简单的道理。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无法抵御一些自然灾害,希望有一种神灵来相助,出于“无情世界的有情”这个心理,于是按照自己

的愿望创造了上帝。例如,非洲的神,一般都是黑皮肤;欧美的神,通常都是高鼻梁;中国的神则穿着华夏的服装。这说明神是人造的。

唯物论者对人类起源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出:人是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的,过着流浪结群的生活。后来,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于1859年写了《物种起源》一书,阐述了进化论观点,揭示了生物起源和发展的规律。认为不同的物种可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1863年,达尔文的学生赫胥黎发表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阐述了人猿共祖的观点,认为人是由猿发展而来的。摩尔根以自己在易洛魁社会15年的调查和40年的研究,于1877年发表了《古代社会》一书,进一步丰富了由猿到人的理论。但是,人类是怎样从猿发展来的呢?这个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恩格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876年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该文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如果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把人从上帝的手中解放了出来,那么恩格斯关于劳动在由猿到人转变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个论断,则把人从动物中解放了出来,从而奠定了原始社会史的科学基础。

古猿怎么会演变成人类呢?据研究,有三个原因:第一,古猿的生理结构最接近于人类;第二,与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有直接关系;第三,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大约二三百万年以前,由于宇宙星球变化产生的后果,地球内部岩浆发生剧烈变化,引起地壳的异常变化,有些海洋在隆起,有的陆地在沉沦,火山在喷射,风雪在呼啸,一片片森林被毁灭,一群群动物四处逃遁。后来,地球又经历了一个冰川横行的时期,从两极而来的冰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赤道冲去,淹没了大块森林和陆地,但在行进中遇到重重阻力,未能到达亚热带地区。自然界发生的这种巨大变化,改变了许多古猿的生存环境。

古猿本来是生活在森林中的动物。有些地区的森林没有遭受到这场“自然灾害”,生活在这里的古猿继续沿着猿的方向缓慢的向前发展,逐渐演变为现代的猿类。那些丧失了森林的古猿不得不从树上来到地面,开始过着流浪的生活。在艰难的生活道路上,有些古猿死去了,活着的古猿为了适应新的环境,逐渐学会了利用前肢来采集食物和捕捉动物,并用前肢采折树枝和选取石块作武器,以

抵御野兽的侵袭,这就要求用后肢来支撑身体和行走。于是,出现了前肢与后肢分工的趋势。这种分工的结果,导致了前肢的进一步解放和后肢分工的趋势。而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则引起了整个身体结构的变化,大脑开始发达。在长期演进过程中,慢慢地产生了初级的意识,要求把看到的事物和联合行动的愿望表达出来。经过简单呼叫、姿势召唤的长期演进,逐渐地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从而由一定的音节和一定的内容相结合的语言产生了。语言在劳动之后并与劳动一起,成为由猿到人的推动力。经过漫长的过程,这些古猿终于学会了用制造的工具进行劳动,于是就由猿变成了人。恩格斯说:“没有一只猿手曾经制造过一把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是人、猿区分的主要标志。

二、中国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

中国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一个摇篮。早在1000多万年以前,被视为人猿共同祖先的古猿就在我国土地上生活着。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猿人化石,我国南北各地多有发现。

1956年,在云南省开远发现了10枚古猿的牙齿化石。最近几年,又在云南的禄丰发现了古猿的两具完整的头盖骨和下颌骨,并在长江下游的江苏发现了古猿化石。据鉴定,都属于腊马古猿类,生活时间均在1000万年以前。

古猿演变成猿人,尽管还遗留某些猿的特点,但已经是人。从这时起,就开始了人类的历史。1965年在云南的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了猿人的两颗门齿化石,距今约170万年,属于直立人类型。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古人类化石和活动遗址,从而表明,中国人的历史要从170万年以前写起。

1963年至1964年在陕西蓝田发现的蓝田人,距今约115万年至110万年前;1927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110万年前;1927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前;1958年在广东韶关马坝乡发现的马坝人、1956年在湖北长阳发现的长阳人、1954年在山西襄汾丁村发现的丁村人,这些古人类化石距今20万年至10万年前。此外,在贵州桐梓、安徽和县龙潭洞、甘肃泰安大地湾等均发现了猿人化石或原始社会遗址。我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和遗址,有两个特点:一是分布广、数量多;二是古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化石和遗址都有,自成系统。从而生动而有力地证明,中国

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

三、原始人群前期——中国历史的开端

原始人群是人类最初的社会组织形态,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人类学家根据原始人类的体质进化程度,又将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分为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三个阶段。原始人群前期是猿人,原始人群后期是早期智人,氏族公社时期是晚期智人。晚期智人属于现代人类型。

(一 )中国境内的猿人[发现时间、地点、内容、价值]

约170万年前,宇宙洪荒,野兽出没,大地在沉睡中开始苏醒。我国云南高原普照,森林苍翠,呈现出一派生机昂然的景象。位于金沙江畔的元谋县更是草木繁盛,流水淙淙,气候宜人。就在这里,我们最早的祖先“元谋人”诞生了。从此,揭开了中国历史的序幕。

1965年在云南元谋的一个小盆地发现了猿人同一个体的一左一右两颗上中门齿化石,据研究,为一青年男性,称为“元谋人”,据今约170万年。在同一地点,还发现元谋人使用过的多件石制品,均为打制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吹砸器等。在元谋人化石产地的地层中,发现有大量的炭屑,其中两处较密集,有些伴随在炭屑中的动物骨头有被火烧过的痕迹。元谋人是早期类型的直立的代表,可能懂得用火了。

1963年至1964年在陕西蓝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村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称为“蓝田人”,据今约115万年至110万年。

1927年在北京房山县周口店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称为“北京人”,据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

1984年在辽宁营口县金牛山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称为“金牛山人”,据今约20万年至10余万年左右。金牛山发现的相当完整的头骨、手骨和足骨等化石,提供了猿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具体形态结构。

巫山人:1984年发现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龙洞苞西坡,这种文化遗存称为龙骨坡文化,巫山人是目前所知的我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其生存年代距今约为204万年到200万年间。

猿人结伴而行,以采集植物的果实、根、茎和猎取鸟兽为生活资料,

以经过打制的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相当于旧石器时代初期(考古学以石器是打制还是磨制,区分为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主要居住在山洞中。

原始人群虽然有群居点,但为了寻找食物,不得不经常迁徙。全国南北,都留下了他们生活的足迹。

迄今发现的猿人化石中,北京人最有代表性。

(二)北 京 人

北京人是1927年开始在北京房山县周口店的龙骨山洞穴中发现的。先后发现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还有一些头骨的残片及下颌骨、牙齿等。经鉴定,是属于40个以上男女老幼不同的个体。

北京人的四肢发展比较进步,尤其是上肢,手腕的灵活程度和现代人很接近。但头部却比较落后,头顶部低平,前额后倾,眉脊骨前突并且左右相接,骨壁较厚,脑容量小,平均为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平均为1450毫升,类人猿脑量平均为415毫升),吻部突出,下颏后缩,牙齿粗大,这些特征表明北京人头骨的原始性。北京人手的发展比头骨进步,因为手是劳动的器官,劳动促进了手的进化。北京人体制形态上发展不平衡的事实,证明了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理论。北京人体态比元谋人和蓝田人进步,和现代人相近。北京人身躯比现代人稍矮,男性平均高度约1.62米,女性约1.52米。

在北京的洞穴中,还发现了10多万件石器和石片,有使用过痕迹的就有2万多件。都是打制石器,已有了不同的打击方法,且有经过修理加工过的迹象。说明北京人已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

北京人洞穴里发现有多处灰烬,有的成堆,有的成层,叠压得很厚。灰烬里有火烧过的兽骨。这说明北京人已经懂得用火和保存火种。用火来照明、取暖和烧烤食物,并用以防御猛兽。

熟食增强了人们的体质,特别是促进了大脑的发展。使人们突破了一些自然的限制,扩大了活动范围。因此,火的使用“直接成为人的新的解放手段”,是人类社会“有决定意义的进步”之一。

北京猿人及其文化遗址的发现,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提供了极重要的科学资料,补足了由猿到人之间的缺环,有力地驳斥了中国人种“外来

说”的谬论,表明我国历史的悠久和古文化的灿烂,并对了解原始人群前期的历史面貌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三)猿人的婚姻形态和社会组织

婚姻是社会的产物,婚姻形态的演进又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猿人处于乱婚阶段,就是不分父母、兄弟姐妹和老少,群居杂交。猿人的两性关系已根本区别于动物的非迎面交配的方式,是由猿到人的重大进步。但这是人类婚姻的低级形态,猿人不懂得两性相爱,还残存着从动物界带来的遗风,这种遗风不利于人体素质的发展。血亲杂交和当时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使得猿人的寿命较短。北京人洞穴里的40个人的群体中,死于14岁的儿童竟占40%。这说明,原始社会并不是人类的“黄金时代”。

猿人以血缘为纽带过着群居的生活,以数十人为一群体,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故称原始人群。这是人类最初的组织形式。原始人群起始阶段,既没有产生领导,也没有权利的概念。但是,以强凌弱的事时有发生,也曾出现过食人现象。“彼此平等,和谐友好”,并不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的认识和社会的构成形式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循序发展的。

在长达100多万年的漫长岁月中,原始先民们用极其简单和粗糙的工具,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并在长期劳动中逐步克服自身的弱点,艰难而缓慢地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四、原始人群后期——向氏族公社过渡

原始人群后期为早期智人阶段。早期智人的体质形态、社会组织形式、生产工具和婚姻形态均比猿人进步。早期智人是由原始人群向氏族公社过渡的时期。

(一)中国境内的早期智人

中国境内先后多处发现早期智人化石,代表性的有在广东韶关马坝乡狮子山发现的马坝人、在湖北长阳赵家堰发现的长阳人、在陕西大荔段家甜水沟发现的大荔人、在山西襄汾丁村发现的丁村人等。其中,丁村人更具有典型意义。这些早期智人化石,生活时期据今约一二十万年,属于旧石器时

代中期。

早期智人的脑壳变薄,脑量增大,前额增高,眉脊骨变小,嘴部后缩,下颏较明显,其体质特征已逐渐接近现代人。他们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较前提高,活动领域有了进一步扩大。他们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尖状的割切器和刮削器,制作技术已有提高,并呈现出定型化的趋势,表明已出现了按年龄和性别的初步分工。他们过着以狩猎为主的生活,开始学会了用长矛和陷井的方法猎取大型野兽。

(二)丁 村 人

丁村人遗址是1956年在山西发现的。其化石属于同一个体的两枚门齿和一枚臼齿。同时还发现有2000多件石器和许多动物化石。

丁村人生活在汾水中游,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林间动物成群,河

中鱼群跳跃。在这样的环境中,丁村人过着渔猎兼采集的生活。三棱尖状器和球形投掷器,是丁村人具有代表性的石器工具。他们仍使用打制石器,但比起北京人已有很大进步。

(三)血缘婚姻和血缘家族的出现

早期智人时期的婚姻关系,已开始摆脱了原始的杂交状态,进入血缘

婚阶段。虽然仍是原始人群的群婚性质,但婚姻关系只能在同辈中进行,父母和子女间不得通婚。由这样的婚姻关系而结合成的社会组织称做“血缘家族”。这是人类婚姻形态的一大进步。早期智人时期已经过着“血缘家族”的生活。

“血缘家族”的出现,标志着原始人群的开始瓦解并向氏族公社过渡。

第二节 母系氏族公社

原始社会的全盛时期是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在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体质形态、婚姻形态等许多方面,还受着生物规律的影响。生产力十分低下,社会发展相当缓慢。到了母系氏族公社阶段,人类已进入晚期智人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快的发展,社会分工已经出现,经济状况和社会生活都呈现出原始社会最繁荣的景象。

一、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一 )中国境内的晚期智人

中国境内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和遗址更为普遍,代表性的有1922年以来在河套地区发现的河套人、1956年在广西来宾麒麟山发现的麒麟山人、1958年在广西柳江通天岩洞中发现的柳江人、1963年在山西朔县峙峪村发现的峙峪人、1933年至1934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的洞穴中发现的山顶洞人等。其中,山顶洞人更具有典型意义。这些晚期智人的遗迹,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此外,在四川的资阳和汉源、辽宁的凌源和建平、吉林的榆树、江苏的泗洪、台湾的台南、云南的丽江和青藏高原等地都发现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

晚期智人的体质形态比早期智人进步,体质上的原始性已经消失,标志着现代人开始形成。生产工具又有了新的改进,掌握了两头打制和挖制的技术,修制石器的经验比较丰富,出现了用途广泛的各种类型的石器和骨器。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领域的扩大,人们的生活比过去已大有改善。与物质生活相适应,当时的人们已有了美的要求,出现了原始艺术的萌芽。在山西朔县峙峪遗址中发现有石镞,说明晚期智人时期已经知道使用弓箭。恩格斯说:“由于有了弓箭,猎物便成了日常的食物,而打猎也成了普通劳动部门之一”;“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晚期智人制造并使用弓箭,表明古人类在征服自然方面的一大进步,并标志着蒙昧时代进入了高级阶段,以后过渡到野蛮时代。

(二)山 顶 洞 人

山顶洞人的化石,共出土了8个个体,其中较完整的头骨3个,一为男性老人,两为女性,距今约1.8万年。

山顶洞人的体质和外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其脑容量已接近于现代人的脑容量。

山顶洞人的石器,基本上还是以打制为主,但制作比较精细,已经有了磨光、刮削、钻孔、刻纹和着色等新的技能。最能反映山顶洞人制作技术提高的是骨针。骨针长82毫米,直径3.3毫米。针身圆锐,针眼如此窄小,须有一套切割、刮削、钻孔、磨制等复杂的技术。

山顶洞人已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已形成了劳动分工。青壮年男子外出打猎和捕鱼,妇女从事简单农业和饲养牲畜。已使用球形投掷器等新的狩猎工具,

不仅可以追杀走兽,还可以射击飞鸟,他们还能捕捞一米多长的大鱼。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的方法。由于生产工具的改造和劳动技能的提高,他们的生活资料已较为丰富。他们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已开始讲究穿着。人们已有了爱美的观念,用小石珠、兽类牙齿、海蚶壳等制成装饰品,并用赤铁矿粉进行染色,使之鲜艳美观。

在山顶洞人尸体的周围,随葬有石器和装饰品,并有赤铁矿粉末撒成的圆圈。说明当时已有一定的安葬仪式,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

(三)族外婚和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当人类由早期智人发展到晚期智人阶段的时候,婚姻关系已实行族外婚。这是由早期智人的同辈婚发展来的。即同一氏族内的同辈男女已不得互为夫妻,而是这一氏族的青年男子与另一氏族的青年女子进行婚配。是男子嫁到女子的氏族去,死后再埋回原氏族。

这种婚姻形态,虽是族外婚(即族外群婚),但男女之间没有固定对象,仍然是群婚的性质。生下来的子女,仍然只制其母,不知其父。因此,氏族的血亲关系只能按女性的血统世系来计算。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男女有了一定的分工,男子主要从事渔猎劳动,但这种劳动的收获偶然性很大,很难维持正常生活。这时期,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了,并逐步成为经济生活的主要来源。从事这些工作的是妇女。此外,她们还担负管理家务、照顾老幼、看守住所等繁重任务。族外婚的实行,提高了妇女的地位;特别是妇女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势必使女子成为社会的支配力量。因而,一个新的社会组织形态——母系氏族公社形成了。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妇女居于支配地位,因此又称为“母权制”社会,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母系氏族公社是由早期智人阶段发展而来的,已进入晚期智人时期。“母权制”形成时期距今约10万年左右。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以前那种不稳固的、松散的社会组织已经不能适应了,要求有一种比较持久的、稳固的生产集团,同时也要求各集团之间保持一定的生产联系,于是,以血缘关系组合起来的较为稳固的氏族公社就产生了。要求共同劳动,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这是氏族公社产生的经济基础。血缘亲族关系是连接氏族的纽带,也是氏族产生社会基础。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直系血缘近亲通婚对后代体质和智力的发育造成严重的危害,从而开始禁止同胞兄弟姐妹的婚姻关系,进一步发展不准氏族内部通婚,而实行这一氏族的一群男子,同另一氏族的一群女子之间的相互婚姻,男子外婚到另一氏族过婚姻生活,死后埋到本氏族的公共墓地里,这就氏族外婚。恩格斯在讲到这种婚姻关系

转化的影响时指出:“这一进步的影响有多么强大,可以由氏族的建立来作证明;氏族就是由这一进步直接引起的。”(马恩选集卷4第37页)这种族外群婚,血统只能按母系计算,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同一始祖母生下若干后代组成一个氏族。由于当时妇女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血缘关系上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她们在氏族内受到普遍尊重,成了氏族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这就是历史上的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内部成员一律平等,大家共同参加劳动,平均分配产品,没有特权等级之别。氏族成员死后的待遇也是平等的,在山顶洞的一个墓葬里,埋葬着一个青年妇女、一个中年妇女、一个老年男子,随葬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品没有多寡之别。这种现象意味着那时对氏族成员一视同仁,它反映了原始公社制度所产生的平等原则和血缘关系。】

二、 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

母系氏族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约距今1万年左右,便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由蒙昧时代进入野蛮时代。大约到了距今六七千年,母系氏族公社出现最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前期和中期。

(一)文化遗址

中国境内,从大河上下到长江南北,从台湾海滨到伊犁河畔,从黑龙江流域到海南岛,从长城内外到青藏高原,到处都分布有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文化遗址。其中,代表性的有1921年以来在中原地区发现的仰韶文化(现已发现有1000多处,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在黄河上游甘青地区发现的马家窑文化(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在江南太湖周围地区发现的河姆渡文化(开始发现于浙江余洮河姆渡村东北);在东北辽西一带发现的红山文化(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等。

最能说明母系氏族公社发展和繁荣状况的是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村遗址。

(二)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公社

河姆渡公社距今约7000年左右,他们生活在气候适宜的长江下游地区。河姆渡人使用骨器、木器和石器进行生产劳动。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骨耜,是用来翻地的,说明当时的江南地区原始农业已有相当发展。还发现有大量遗存的稻谷,表明人们已经栽培水稻。家畜的饲养以猪、狗、水牛为多。河姆渡遗址发现有“干栏”式建筑遗迹,木构技术已相当成熟。说明从很早的时候起,我们的祖先就在长江流域创造了灿烂的原始文化。

西安东郊半坡村遗址发现于1954年,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的面积约1万平方米左右,距今约六七千年。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遗址,属于仰

韶文化。村落有一定布局,中央有一所120平方米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公社的议事场所,其四周有四五十座10多平方米的方形或圆形房子,是氏族成员的居室;在居室区周围有一条宽5米、深6米的壕沟,沟内外有许多窑穴,是公共仓库;沟的东面是陶窑场;沟的北面的墓葬区。男女分别埋葬,其中有两个男子合葬和四个女子合葬的墓各一座。在已经发掘出的250多座墓葬中都没有发现夫妻合葬的情况。半坡氏族遵循着族外对偶婚的制度。

半坡人使用的磨制石器,有相当锋利的石斧、石刀、石铲、石凿等,并有骨、角加工制成的针、锥、鱼勾、鱼叉等工具。半坡遗址发现许多骨制和石制的箭镞,说明当时已普遍使用弓箭。还发现有谷物加工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半坡氏族已经过着“锄耕农业”和饲养家蓄的定居生活。栗是他们的主要食粮,并栽培白菜、芥菜和饲养猪、狗、马、牛、羊、鸡六畜。此外,打猎和捕鱼在经济生活中仍占有相当地位。半坡人的手工制作技术已有相当发展,制陶是这时期新的生产部门。陶器以生活用具为多,并有用于储藏物品的大型陶器。彩陶的图象以动物形象较多,生动活泼,精美可爱。这种彩陶造型和纹饰的精制,说明当时的绘画和雕塑的艺术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半坡氏族已知道种麻和织布。纺织、编织、木器等手工业都有较快的发展。

半坡出土的陶器上,还刻画着一些类似文字的符号。据研究,这可能是中国原始文字的萌芽。

(三)母系氏族制度的特点

母系氏族公社是原始社会的高级形态,也是氏族社会最主要和最繁荣的阶段。母系氏族制度主要有如下特点:

1、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居于领导地位,是“母权制”社会。氏族首领由氏族会议民主公议,选年长有威望的妇女来担任。

2、母系氏族公社实行“原始共产制”,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氏族全体成员居住在一起,氏族内部民主,氏族成员关系平等,氏族首领不脱离劳动,不搞特权,重大问题通过氏族会议民主解决。全体成员都听从女首领指挥。遇到对外战争时,一般由男子率队出征。

3、母系氏族制度以血缘为纽带。实行族外同辈婚或族外对偶婚,血统按母系计算,同一祖母生下的若干后代组成一个氏族公社。当人口增多、公社扩大后,

便分裂出新的氏族;若干氏族便组成居住相近的部落。

4、奉行图腾崇拜。所谓图腾,就是族徽,是氏族的标志。图腾起源于本氏族的原始信仰,有的是某种动物,有的是某种植物。图腾的作用,是维护本氏族全体成员的共同世系,使成员知道自己的远祖,都生活在这个氏族内。各个氏族用图腾把彼此区分开来。母系氏族社会盛行图腾崇拜主义。

(四)人类婚姻史上的进步——对偶婚

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已普遍实行族外对偶婚。这是由早期的族外同辈婚发展来的。所谓对偶婚,即为“主夫主妻”制度,就是每个成年男女都有一个主要的婚配对象,或者说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对象,同时还可以与别人交配。对偶婚比较族外同辈婚来产生了重要变化,婚配对象已较为稳定。这是由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重要阶段,是人类婚姻史上的一大进步。“主夫主妻”制度的出现,说明当时成年男女对婚配对象已经有所选择。伴随着这种制度,这时期盛行着生殖器崇拜之风,这从母系氏族繁荣阶段遗址中发现的某些陶器造型可得到证明,从而直接促进了原始人体艺术的萌芽。

(五)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经济生活和文化概况

工具:(新石器)这时期人们使用的不再是粗糙的打制石器,而是以磨制为主的新石器,如磨光的石斧、石锛、石锄、石铲、石凿,还有收割用的石刀。磨制石器的大量出现,标志着旧石器时代的结束,新石器时代的开始。半坡和姜寨遗址发现有一定数量的石箭头、骨簇,证明当时人们在新人阶段发明的弓箭的基础上,已广泛的使用弓箭了,弓箭成了人们手中强有力的武器。

原始农业:在半坡、河姆渡以及裴李岗、磁山等文化遗址中,不仅发现了大量的从事农业生产的磨制石器、骨器以及陶器的各种容器,还发现了石磨盘、石磨棒、臼杵等粮食加工工具。如裴李岗出土的四十多件农业工具,有石斧、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河姆渡出土了大量骨耜,更重要的是在半坡发现了粟的遗存,仅在一个地窖里就保存了厚达十八厘米的腐烂的粟粒。在磁山遗址也发现了堆放粟类的遗迹。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遗存的谷粒、谷壳、稻杆、稻叶等混合在一起的堆积物。经鉴定,这是人工栽培的稻谷,并有籼稻和梗稻两个品种。这些都是原始农业出现的证明,它说明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发达最早的国家之

一。在半坡还发现了白菜和芥菜一类的种子,在河姆渡发现了一个葫芦,这说明在当时已出现了多种蔬菜的种植。原始农业的产生,是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原始农业的出现,是妇女的功劳,因为妇女在长期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观察、摸索和无数次试种 ,终于把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变成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家畜饲养业:在狩猎经济的基础上,母系氏族繁荣阶段已出现家畜饲养业,人们开始把吃不完的兽类驯养起来,半坡遗址曾发现饲养家畜的圈栏、猪骨、狗骨等。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动物遗骸达50多种,其中最多的是猪、狗和水牛的骨骼,同时又出土了陶猪,其状四肢短小,股部下垂,体型肥胖,酷似家猪。因此,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养猪的国家之一。

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出现,使人类逐步摆脱了采集和狩猎经济所受的自然条件的限制,能把自然界的天然产物用人工再生产出来,为人们提供了比较可靠的食物来源。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个巨大的进步。所以恩格斯把饲养家畜和栽培

食用植物作为人类进入野蛮时代中级阶段的标志。不过从半坡遗址出土的为数不少的鱼叉、鱼钩、石网坠,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鱼镖,鱼匕、木匕、陶弹丸等渔猎工具来看,说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人们除了从事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以外,采集和渔猎仍是他们经济来源的必要补充。

原始手工业: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原始手工业也相应的出现。陶器的制作是人类最早的手工业,它与农业有相互依赖的关系。相传“神农耕而作陶”, 把制作陶器同农业耕作联系在一起。在仰韶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的许多氏族村落中,都留下了许多陶窑的遗迹。如西安半坡发现了六座,还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陶器,其中有碗、钵、盆、杯、盂等饮食器;有罐等炊器;有瓮、缸等储藏器;还有制作精美的彩陶,因此有人称仰韶文化为“彩陶文化”。从制作过程来看,一般要经过调泥、搓条、塑坯、磨壁,“彩陶”还要描绘彩画,有时在上彩之前还要涂上一层白色或浅红色的陶衣,使整个画面更为鲜艳夺目。最后入窑烧制,工序相当复杂。

编织与纺织:在一些陶器的底部,发现有篾(mie )席,草席和芦席的印痕。在半坡遗址中发现一些陶器底部还留有垫布的印迹,这种情况再联系仰韶文化出土的陶轮、纺锤,骨梭等用具,这些应是原始编织、纺织作业的遗存,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懂得利用野麻一类的植物纤维织布了。

建筑:从半坡、姜寨和河姆渡氏族村落的遗址中,发现当时人们已开始建筑房屋。半坡、姜寨遗址的房屋,是一种半地穴式的建筑,从地面挖一个东西,南北各长四五米,深六七十厘米的方形圆角土坑,一土坑壁作墙,墙壁加涂草泥,并用火烤干。房屋中间有浅穴灶坑一个,供做饭,取暖和照明用。房内有支撑层顶的中心大柱,柱上架设横梁或木椽,椽上铺盖茅草,就成了住房。在江南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带榫卯(sun mao )的木构建筑,它以竖立的木桩为底架,在木架上架横梁铺上木板,然后在上面建长脊短檐房屋,顶上盖茅草或树皮。这种“干栏式”的木构建筑,适宜于阴雨潮湿的江南水乡。房屋建筑的出现使人们逐渐从漂泊流徙状态过渡到定居生活。

原始文字萌芽:在半坡等不少遗址出土的彩陶钵口沿上,出现有各种各样的刻划符号,如: ,这些符号,绝大多数是在陶器烧制以前刻上的;有些是在陶器使用过程中刻上的。这可能是当时人们记事的一种符号。耐人寻味的是,不同地方出土的陶器上面所刻符号形状都很相似,如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以及河北、山东、甘肃等地出土的陶器都刻有形状相似的符号。这说明它在广大地域内的各个不同氏族部落中都代表了相同意义。应该说,这是中国原始文字的雏型。

半坡、姜寨等遗址出土的彩陶纹饰,还有很多动物图案。其中有各种形状的鱼形图案,鹿形图案、青蛙图案以及各种植物图案,这些图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想象力,是一种绝妙的工艺美术品。这些图案还是当时人们受原始宗教影响的一种反映。由于这种影响,在氏族公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步产生了一种“图腾崇拜”。他们把某种动物、植物当作是自己氏族的起源和保护者。对其特别崇拜。这种动、植物就是这个氏族的名称,也就是这个氏族的徽号、或称之为“图腾”。氏族的团结和思想的统一上,起有重要作用。

3、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社会组织:

母系氏族公社进入到繁荣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促使母系氏族公社制得到充分发展。由于当时人们能建筑房屋,于是一始祖母生下的若干后代,长期定居于一地,从而形成了母系氏族公社的村落。半坡村、

姜寨等处,就是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一个村落,就是一个母系氏族公社,它由若干母系大家庭组成。由若干亲近的氏族公社组成为胞族,由若干胞族组成为部落。氏族的增多,人口的增加,村落也不断扩大。发掘的半坡村遗址,约五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居住区、窑场和公共墓地三个部分。居住区的周围有一条深宽各五米至六米的壕沟围绕,是村落的防护设施。居住区的中心是一座大型房子,周围分有几十座中小型房子。据分析,大型房子应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氏族中的老人和未成年的小孩的住所;周围的中小型房子,应是氏族成员的住处。在居住区房屋附近还有地窑群,是氏族的公共仓库。壕沟的北边是氏族的公共墓地,东边是制陶的窑场。氏族内的一切财产都属全氏族所有。氏族成员集体劳动、互相协作,共同消费,过着平等生活。氏族成员死后都埋在公共墓地,随葬品也没多大差别。说明氏族成员之间没有贫富差别和阶级对立。

氏族民主制: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首领由氏族会议民主选举产生,也可以由氏族大会罢免或改选。氏族大会是氏族的最高权力组织。氏族首领必须有勤劳勇敢,办事公道,享有较高威望的人担任。他们没有特权与全体氏族成员一起劳动,平等相处,互相尊重。

这时期的婚姻形态是不稳定的“对偶婚”,即一个男子在一群妻子中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主妻”;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中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主夫”。这种一男一女在或长或短时期内,不稳定地成对配偶,男子到女方共同生活,夫妻还不是独占的同居,两性结合还比较松散。但是子女的亲生父亲比以前容易辨认了,婚姻关系逐渐稳定已成了一种发展趋势。这种对偶婚是一夫一妻制的过渡婚姻形式。当时的墓葬习俗,可作为这种“对偶婚”的证据。在北受岭墓地发现了男女分区合葬的情形,在同一块墓地的两侧,一边多是男子单人葬,另一边是女子单人葬。半坡墓地发现两个男子合葬和四个女子合葬的墓地,而没有发现一对成年男女合葬墓。这些现象反映了母系氏族制度对偶婚的特点,即男子出嫁到另一个氏族,男子死后仍然归葬于出生的氏族,但不能同本氏族的姐妹同葬。反之,本氏族的姐妹从外氏族娶夫进来,他们死后同样不能同本氏族的兄弟合葬。于是,只能是同性合葬或男女分区埋葬了。

对偶家庭是从妇居住的,男子嫁到女方的氏族,子女像以前一样仍属于母亲,而且根据财产不得流出氏族的原则,子女不得继承父亲的财产。对偶婚的出现是人类婚姻形态上的又一进步,它是促使母权制瓦解,父权制产生的重要因素。因为这时,子女生下后不但可以知道自己亲生的母亲。而且也比较容易辨认出身的父亲了。所以,马克思说:“父权的萌芽是与对偶制家族一同产生的„„”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

第三节 父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是继母系氏族公社之后的一个社会阶段,是原始社会解体、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男子居于支配地位,因而也叫做“父权制”社会,是野蛮时期的高级阶段,氏族公社开始瓦解,人类逐步向文明社会过渡。“父权制”

形成时期距今约6000年左右。

一 、父系氏族公社遗址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后期阶段。我国境内发现的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很多。代表性的有:在黄河中下游和中原地区发现的龙山文化(因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而得名);在渭水流域发现的齐家文化(因甘肃和政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在江汉地区发现的屈家岭文化(因湖北京山县屈家岭遗址而得名);在长江下游地区和太湖周围、钱塘江口岸发现的良渚文化(因浙江余杭县良渚镇遗址而得名),

二、生产和生活:

1、农业: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表明,父系氏族时期的社会经济比过去有了更快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较发达的耜耕农业是当时最主要的经济部门。人们用大型磨光的石斧和各式石锄、蚌锄工具,垦辟耕地。石耜被加宽延长,钻孔安装上木柄,使用方便。还出现了用人拉的三角形犁,用来深翻土地。利于收割的镰刀已经产生,提高了劳动效益。良渚人和龙山人已经懂得加强田间管理,并已初步掌握水利和施肥的技术。

2、家除饲养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家畜饲养也发展迅速。家畜饲养,除猪、狗、牛、羊外,又饲养马、鸡,可谓“六畜”齐全。家畜的数量有了显著增加,在庙底沟龙山文化的26个灰坑发现的家畜骨骼,比同地仰韶文化168个灰坑家畜骨骼的总和还要多;在河北邯郸涧沟的一个土坑内就发现有21头猪的骨骼。家畜的繁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3、手工业:手工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制陶业发展很快,使用轮制陶器,效率高,质地好。积累了高温操作的经验,烧制温度有的高达摄氏1000度。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弹壳陶,表面黑而光泽,陶胎极薄,仅有0,1至0,2厘米厚。龙山文化遗址中还发现有精致的象牙雕花筒和雕花骨梳等工艺品。在吴兴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发现有ning 麻植物和丝织物。经鉴定,丝织物的原料为家蚕丝。说明这时期江南地区的养蚕、缫丝业已较为普遍。

良渚人和龙山人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比过去有了较大的改善。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多和交换关系的扩大,原始社会处于迅速解体之中。

4、社会结构:父系氏族公社为什么在这时能够取代母系氏族公社,这是由社

会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社会分工已存在于两性之间,妇女从事比较重要的农业和饲养业,男子则从事不稳定的渔猎活动。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在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男子的劳动就由狩猎、捕鱼而转向农业和畜牧业方面,并逐步占据了原来由妇女从事的经济领域,妇女则被排挤到次要位置。于是“父权制”就逐步形成和确立了。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男子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以男子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妻子从夫而居,世系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随着父权制家庭的发展,氏族的作用日益削弱,在公社的居住区生活着不同氏族的人群,从而按照居住区域划分的农村公社出现了。并由农村公社逐渐代替了过去的氏族公社,而成为社会的构成单位。有血缘联系和居住相近的几个农村公社组成部落,再由若干部落组成部落联盟。

农村公社是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组织形式,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社会结构的基础。其全部土地归村社所有,定期分配给村社各家耕种,收获归家庭私有;但每家对村社负有耕种公田的义务,公田收获为村社的公共积累,用于公共事务。生产工具各家私有。山林、川泽、牧场、渠道等,各家可共同使用。农村公社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既公又私的双重性,开始时以公有占主导,但私有的成份日益增多,逐步形成代替原始公有制的趋势。

5、婚姻形态的飞跃——一夫一妻制:

父系氏族时期,维系村社关系的依然是血缘纽带,但婚姻形态已发生质的飞跃,出现了一夫一妻制的家庭,这是与当时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的婚姻关系。它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增进了人类的健康发展。一夫一妻制是家庭的基础,而家庭是后来出现的国家的细胞。先有“家”,后有“国”。这表明,父系氏族公社正在向文明时代迈进。

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是女子出嫁到男家,跟丈夫共同生活,死后往往夫妻合葬。在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夫妻合葬墓,男子一律在右边,仰卧、直肢;妻子一律在左边,下肢弯曲、则身向着丈夫。这说明男女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男子居于统治地位,女子处于依附屈从的位置。已发现的这种合葬墓,一般是一次埋葬的。夫妻两人不至于同时死亡,可能以男子为主,女子也跟着殉葬。恩格斯把父系氏族公社称为野蛮时期的高级阶段,后来的中国文字,有些反映了这种男

女不平等的现象,例如,“夫妇”这两个字,丈夫的“夫”是天字出头;而“妇”字则是女子拿着扫帚在扫地。还把许多坏事强加到女人身上,如奸、妖、媱 、嫉妒等。这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野蛮性”的延续。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虽然已进入一夫一妻制阶段,但仍然风行着性崇拜,在一定时期内,氏族成员举行隆重的仪式,参加裸体舞会,然后群体杂交。这种乱婚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时期。

三、原始公社制度的解体

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形成了新兴的氏族贵族,原始公社制度迅速解体。

(一)私有制的出现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村社内每个家庭已成为独立的生产和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以交换。于是,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私有制的出现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商品生产和社会分工,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并促进了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

反映这个时期私有制产生的考古资料,我国各地多有发现。例如,在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墓葬,其中有个大墓,墓主是一个成年女性,头戴象牙梳,手有指环,左腕套着玉臂环,颈部佩有大理石和松绿石串起来的装饰品,并有陶器、雕花象牙筒、猪头骨等大量随葬品。有的大墓坑有4米多长、3米多宽,随葬品竟多达160多件,内有多种精致的装饰品。对比之下,该遗址已发掘的133座墓葬中,有80座的随葬品只是一般的生产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还有8座竟完全没有随葬品。随葬品的多寡和有无,是死者生前占有财产多少的记录,是贫富分化的反映。从而表明,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并有所发展。

(二)阶级的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剩余劳动的增多,商品交换的扩大,以及对外战争中大量俘虏转化为早期奴隶,使得父系大家族的家长、农村公社的头领或氏族部落的首领们的财富迅速扩大,权利日益增长,逐步转化为氏族贵族(奴隶主前身)。与此相反,一般氏族成员的财产很少,社会地位逐渐下降,过着受支配被奴役的

生活。于是,对立的阶级产生了。

阶级产生的情况,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反映。例如,在齐家文化的墓葬中,有一个墓的主人仰身直肢卧于棺内,另有一青年女奴侧身曲肢,面向主人,卧于棺外,她的一个腿被压在棺材下面,大概是奴隶殉葬。在邯郸涧沟文化遗址中,发现一个废井内有五层骸骨,有的身首异处,有的作挣扎状。这些人被排出于公共墓地之外,可能是战争中的俘虏或地位低下的奴隶。在不少文化遗址中发现,有些奴隶是被捆着手足活埋的,有的被砍了头与狗骨、兽骨埋在一起。这说明人们的关系已在重新组合,出现了阶级对立的势态。

(三)氏族贵族的权势扩张

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不断发展,阶级分化日益深刻,于是形成了一批新兴的氏族贵族,他们是由农村公社内的最富有者和掌握村社领导权的人中转化来的。村社首领或部落首领是氏族贵族的代表。这些人利用职权,化公为私,逐渐把村社的财产、土地和人口视为已有,随着这种占有欲和权力欲的上升,他们对内争权夺势,对外不断发动战争,以便掠夺更多的土地和人手。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因而军事首领的权利日益扩大。前期,军事首领一般仍由氏族大会或部落议事会选举产生,尚保留一些民主的性质,因而这种制度被称为“军事民主制”。这是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制度。到了后期,“军事民主制”遭到握有军权的氏族贵族的破坏,氏族大会、部落议事会逐渐由管理公共事务的机关变成氏族贵族的统治工具,军事首领或部落首领的选举已有名无实,乃至利用武力夺取最高领导权。

父系氏族公社末期,各级军事首领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争夺权势的斗争,他们分布于各地,其中势力较强大的,逐渐成为一方之霸(伯),并继续征伐四周弱小部落,不断扩张自己的地盘。这种情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剧烈动荡、分化和重新组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的发展,交换的扩大,一个个农村公社、部落集团分散割裂的状况,已成了社会前进的障碍。因而,打破这种割据局面,组成更大的社会联合体,成为人们的共同要求。人类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是不同社会形态转化的伟大变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在这个变革中,代表氏族贵族利益的军事首领充当了英雄的角色。部落间的频繁战争,一方面加速了氏族公社制度的解体;另一方面使得许多军事首领(即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

首领)逐渐转化为世袭贵族,从而为世袭王权的建立准备了条件。于是,奴隶主阶级就应运而生,人类便步入了阶级社会的大门。

人类结束野蛮时期跨进文明时代,是用野蛮的手段实现的。但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当时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事实上,没有古代的奴隶制,便没有现代的社会。

(四)中国文明的曙光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英国剑桥大学丹尼尔教授在1968年著文认为,全世界有6个最古老的文明,即:埃及、两河流域、印度、中国、墨西哥、秘鲁。其中,埃及文化与两河流域文化有互相影响的关系;而印度河流域与两河流域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联系。荷兰著名考古学家法兰克福认为,世界范围内独立发展的文明,只有中国、近东(埃及、两河流域)和中南美(墨西哥、秘鲁)三个地区。我国文明的形成时间,距今约有四五千年。

学术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以指已由氏族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阶段。“文明”的标志为已使用了文字;已有金属冶炼;已有中心城市;已有国家组织等。

古文献的记载和地下发掘的古代遗存,都证明我国文明的悠久。

在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陶器上,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图象文字。西安近郊出土的比较成熟的甲骨文,说明早在500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使用文字。

公元前21世纪以前,我国已进入犁耕农业的阶段。仰韶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都曾发现有早期的金属冶炼,甘肃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红铜器,经化验,含铜量高达99,6%。《史记》记述,黄帝曾在河北逐鹿县建造过都城。《左传》记载,黄帝的后代颛顼曾在河南濮阳县南建立都城,称“帝丘”,后世有“颛顼之虚”之说。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尧、舜、禹的都城现在都有迹可寻。尧时期的文化已被发现,分布在汾水下游的临汾盆地,首次发现的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在这里发掘出一座可能是最早的“王陵”,内有王者祭天之物,并有象征帝王的蟠龙。由随葬的彩绘龙盘推测,可能这就是帝尧之墓。舜时期的文化也发现,即王油坊类型的中原龙山文化(首次发现地点为豫东永城王油坊)。近年来在属于该类型文化的淮阳平粮台遗址,发下一座古城址,呈正方形,四边各长约185米,城垣下宽13米;城周有防城濠,濠宽约30米;并建有陶水管的地下较为完

整的管道排水系统;还有一座80多平方米的高台建筑的大房子。这种高台建筑,是统治权力的象征。

黄帝时期,是向国家组织的过渡阶段。尧、舜时代,是古代国家逐步形成的时期。约四五千年前,就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人类文明的曙光。

第四节 神话传说和历史真实

我国古文献里,记载着许多远古时代的神话和传说。这些神话传说,虽然虚实并存、人神共处,但拨开那些虚无的梦幻,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当时历史的真实。它不仅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也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原始社会发展的概貌,窥视远古先民创造历史的生动画面。

一 盘古与女娲

传说,在遥远的太古时代,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到处是云雾缥缈,无声无息的混沌状态。就在这个无人的地球上,阳神盘古氏与阴神混沌氏展开了生死的搏斗。阳神混沌氏施展魔法,遮天蔽日,扼杀生机,欲使世界永远处于昏昏沉沉之中;阳神盘古氏抗击黑暗,力主光明,欲使万物生长,地球翠绿。阴阳二神均有顶天立地的身躯、扭转乾坤的法力。经过多次恶战,最后阳神用法宝太阳镜击毙了阴神。接着,阳神驱散了迷雾,使日月发出光辉。他眼观神州大地,看到阴神造成的山崩地裂、洪水泛滥的惨象,十分心疼。于是抽出通天神剑劈开混沌氏尸体;以其四肢耸立起崩毁的山岳;以其肌肉修补了陆地流失的沃土;以其肠胃恢复了被毁的江湖。阳神又以他生命的热量,滋长万物,哺育了人类。

据传说,女娲是一位造福世界的女神。在她生活的时候,天的四根支柱倒塌了,大地崩裂,到处是熊熊的大火和浩瀚的水流,于是她斩断巨鳌的四足,重新把天支撑起来。但是天幕上仍有许多裂缝和窟窿,暴雨倾盆。因而她又炼成了五色石子,把天修补起来。接着,她抟土为人,并主持男女婚配,使人们得以安乐地生活。

盘古氏“开天辟地”和女娲氏“炼石补天”的神话。反映了人们对世界形成和人类由来的关注和美好的愿望。

二 三皇五帝

传说三皇五帝是我国最早的帝王。关于三皇五帝的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天皇、地皇和人皇,这大概与先有天地、后有人类的道理有关系。有的说,三皇是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燧人氏钻木取火,给人们带来了温暖;伏羲氏教人们捕鱼打猎,驯养家畜;神农氏教人们种植五谷,并采集药草、医治疾病。燧人、伏羲、神农性别不明,能为不一,尽管还带有神的成分,但基本上已是现实中的人。这种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

关于五帝,传说纷纭,一般是指黄帝、颛顼、帝 喾 、尧、舜。相传,颛顼、帝喾 、尧、舜都是黄帝的后裔,他们都曾统众称雄,征伐四周,显赫一时,建立过古代的帝王之业。这种传说,比较多地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真实情况。其中有些内容已为地下的考古发掘所证实,由传说变成了信史。但是,古文献内这些传说,大多出于后来的儒家手笔,儒家的大一统理论、正统观念和仁义禅让思想改了当时的历史面貌。所谓五“帝”,其实只是“父权制”社会的部落酋长、部落联盟首脑或部落联盟集团军事首脑。事实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屡兴兵端,互为雄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谁也不可能“统一天下”。以黄帝为正统,故有后裔之说。至于尧、舜、禹的禅让,由可能是虚构的。

三 炎帝、黄帝和蚩尤

在氏族社会时期,黄河中下游有两个著名的部落,一是姬性部落,首领叫黄帝;一是姜姓部落,首领叫炎帝。他们有着近亲关系,结成了部落联盟。最初都居住在陕西渭水流域,后来沿着黄河两岸向东发展。炎帝部落在行进过程中,与东方的夷人九黎部落相遇,九黎部落的首领叫蚩尤。于是,双方大战,结果蚩尤得胜。炎帝部落逃到了逐鹿(今河北逐鹿),与迁徙到这里的黄帝部落联合起来,共推黄帝为统帅,与蚩尤进行战斗。这场战争历时很长,非常激烈。最后蚩尤战败被杀。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战于逐鹿之野”。九黎部落被打败后,一部分入了炎、黄两部落,一部分南下,同苗蛮部落杂居。

后来,炎黄两部之间又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双方在河北逐鹿的东南阪泉 (今怀来县境内)接连发生三次大战,最后黄帝部落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古籍上说的“战于阪泉之野”。此后,这两个部落进一步结合起来,连同夷人九黎部落一部分,组成了以黄帝部落为主的部落联盟,黄帝为首领,并定都逐鹿,发展生产,加强武力。后来黄帝率众南下,占据中原,成为势力强大的部落集团,逐步创造了灿烂的中原文化。

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史称“华夏”“诸夏”,是中原文化的主要开拓者。但华夏文化是炎黄文化吸取其他文化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各部落共同创造的结晶。因为中原文化以黄帝族为代表,因此黄帝被视为汉族的祖先。黄帝,姬姓,号轩辕,又叫有熊氏。一般中国人都把自己视为黄帝的后代,是炎黄子孙。

黄帝可能有其人,也可能是华夏文明缔造者们的集体统称。约生活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

四 尧、舜和大禹

尧、禹、舜是唐、虞、夏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我国古代国家形成时期的领袖人物。

《古本竹书纪年》、《韩非子》、《山海经》等古籍对尧、舜、禹的记载,虽然尚有一些传说的成分,但基本上反映了历史的实际,且为近年来考古发现所证实。所谓尧、舜、禹之间的“禅让”说,是后人对“军事民主制”的怀念和对远古历史的美化。事实上,尧、舜、禹时期阶级对立已经形成,氏族贵族之间也出现了夺权斗争。尧、舜、禹是氏族贵族的代表和部落集团的军事首领,他们都曾多次征伐四周部落,并同南方的三苗打过仗,在内部则展开了复杂的权势之争。尧年老时,欲传位给儿子丹朱,于是出现了“舜求尧,复偃塞丹朱”的武力夺权事件。舜年老时也想传子,结果又为禹所囚。

禹治水业绩,为他后来的权势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尧、舜的时候,一段时间内,洪水泛滥,黄河成灾。尧曾用鲧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后来,舜于羽山杀死了鲧,又让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用疏导的方法,终于治服了洪水。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卓越贡献,受到普遍尊敬,被人们誉为“大禹”。大禹后来又逐渐掌握了军权,最后夺取了最高职位。禹年老的时候,传位其子启。从此,世袭王权的“家天下”开始了。

五 “龙”的崇拜

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明启端的象征。中国是龙的故乡,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5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就存在着对龙的崇拜。

龙的起源,有的专家认为是始于古代氏族部落的一种图腾崇拜;有的学者则认为是来自古代人对云、雨、水等自然现象的神化。

龙有鹿的角、虎的眼、狮的鼻、牛的耳、鹰的爪、马的鬃、鱼的麟、蜃的

腹、蛇的身,集一切动物的美和力,威武雄壮,神采飞扬,上能腾云驾雾,下可倒海翻江。龙是丰收、吉祥的象征。“干旱盼云霓,青龙送雨来”。水,是人们的命根子。

龙的形象的演变,每一步都深深刻着每个时代特有的文化印记。人民大众视龙为“神物”,于是最高封建统治者就宣称自己是真龙天子。龙遂成了皇家私有,飞舞在皇宫和龙袍上:气势专横、张牙舞爪。在这同时,龙负载着封建皇权思想潜入了千家万户,扼杀着中华民族的生机和活力。

龙被作为皇权象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天,“东方巨龙”正以新的姿态飞舞在神州大地的上空。

原始社会史自学参考

一 大事年表

复习题:重要名词:云南古猿、牛梁河遗存、原始人群、旧石器时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金牛山人、丁村人、血缘家族、母系氏族公社、新石器时代、山顶洞人、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半坡村遗址、族外婚、对偶婚、图腾崇拜、父系氏族公社、农村公社、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一夫一妻制、军事民主制、氏族贵族、炎帝、黄帝、尧、舜、禹

思考题:

1、学习原始社会史的四个要点是什么?

2、为什么说中国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

3、我国发现了哪些原始人群时期有代表性的古人类化石?

4、北京人体制发展不平衡说明了什么?

5、新石器时代有哪几种主要文化类型?

6、叙述半坡村遗址和半坡人生活状况

7、母系氏族制度有哪些主要特点?

8、农村公社有什么特点?

9、家庭、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章 原 始 社 会

(距今约200万年前~前2070年)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史源和经典;掌握旧、新石器时代主要考古文化遗存及旧、新石器时代先民生活状态;掌握远古神话和传说;掌握氏族公社理论。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旧、新石器时代主要考古文化遗存;旧、新石器时代先民生活状态。难点:氏族公社理论;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三、考核要求:我国原始群和氏族公社阶段的基本情况;仰韶文化、半坡遗址、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名词概念;北京人的体质特点和智人对人类的贡献;母系氏族公社与父系氏族公社的异同;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

四、史源:考古学、民族学

五、阅读书目:摩尔根《古代社会》;林耀华《中国原始社会史》;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二册远古卷;宋兆麟《中国原始社会史》

六、原始社会史提要: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迄今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在国家出现以前,人类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原始社会。

中国原始社会开始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期,至4000多年前进入奴隶社会。中国原始社会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初期——原始人群阶段(约170万年~10万年前);发展、繁荣期——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约10万年~6000年前);衰落或解体期——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约6000年~4000多年前)。随着社会缓慢的演进和发展,人类逐步渡过了蒙昧和野蛮时期而跨入了文明的门开槛。

中国是原始人类和远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原始社会文化,丰富多彩、延续发展、自成体系,在世界人类开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学习原始社会史的四个要点 :

生产力状况(主要使用石制工具,又称石器时代,先后分为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社会组织形态(先后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人体形态(先后为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和现代人时期)、婚姻形态(先后为杂交、同辈群婚<血缘婚>、族外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是学习原始

社会史的四个要点。原始社会是以血缘为纽带组织起来的人类的共同体,把握婚姻形态是揭开原始社会史的一把钥匙。[早期智人,又称为古人;晚期智人,又称为新人;现代人或真人]

下面分述四个要点 一、工具的使用和制造,即生产力状况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点是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恩格斯说:“没有一只猿手曾经制造过一把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把猿变成人的根本动力是劳动。最初,人类与野兽搏斗时,会随意拣起木棒和石块帮助自己,这是最早的使用工具。在长久的生活中,人们开始感到随意拣起的木棒石块有不合适的地方,于是就开始对木棒和石块进行一些有意的加工――用一石块对另一石块进行打制加工,使其变得锋利些、有形状点,于是人类进入制造工具的第一个阶段――旧石器时代,这一时代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人们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过着采集和渔猎生活,相当于从原始人群到母系氏族出现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也在不断的积累,逐渐对生产工具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在初步打制的基础上,再对石器进行磨制加工,磨出精美实用的形状和锋利的刀刃,于是人类进入了制造工具的第二个阶段――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约开始于一万年前,相当于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阶段。使其时代的结束是因为青铜时代的开始,也即原始社会即将解体、阶级社会已经诞生之时。

二 社会组织形态的进步(先后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

人类在刚刚诞生的最初阶段,由于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气候严酷,野兽成群,而生产力又极其低下,仅靠采集天然植物和捕捉兽类来维持生命,单独的个体是绝对无法生存的,当时的人类通常是十几人、几十人组成群体,居住在同一地带或同一地穴中,共同捕捉野兽。共同抵御野兽袭击,共同与寒取暖,这种“原始群团”就是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态。随着人类缓慢的进步,人口渐有增长,原始群团也渐为膨胀,逐步为“血缘家族”所取代,在血缘家族内,人类已排除了杂乱性交,婚姻是在家族内同辈人中间进行的,父母与子女间已有了血亲概念。人类再缓慢进步,人口不断增长,血缘家族经过几代人后逐渐分解为一个以一老

祖母为核心、率领着许多儿女、孙儿女后代的小家族,这就是“母系氏族”。母系氏族阶段,婚姻已排除了家族内婚姻,进步到这一氏族的一群兄弟姐妹和另一氏族的一群兄弟姐妹实行群婚。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农业成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导致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而男子由此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劳动者,经济地位的提高必然要求政治地位提高,男子在家族中居于主导地位,妇女则降为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的家庭妇女,于是以男子为核心的父系氏族公社代替了母系氏族公社。在父系氏族里,父亲(男子)为了确认自己的子女,使自己继承人的血统纯正,而要求女子只能与一个男子有婚姻关系,因此人类开始由群婚向“单偶婚”过渡。父系氏族时期,生产工具加速进步,生产力持续提高,使劳动有了富裕和积累,人类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对劳动产品和劳动力的掠夺和占有也随之出现,最终导致了阶级产生,宣告了原始社会的解体。 三、人体形态的变化[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现代人]

近代以来,考古学上收获很大,所发掘的材料已使我们基本上搞清了人类进步各个阶段中身体各部位进化的程度。

人类在完成由猿到人的进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劳动,恩格斯的英明论断“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得到了大量考古材料的证实。由猿到人身体形态的最初变化就是必须以后肢站立,使身体直立,使前肢能适应采集工作,所以四肢最先进化,尤其是手的进化和手腕的灵活程度居于最先。“猿人”已具备了人的特征:能制造工具(旧石器时代早期)能直立行走,但骨壁很厚,髓腔较小,脑量较少,头部保留了较多的原始性质:额头低平,眉脊粗大,吻部突出,几乎无下巴,牙齿粗大无纹理。生存年代大约在二、三百万年到三、四十万年前。

随着时间的缓慢流逝,人类的身体形态也在逐渐进化,由四肢的进化促进了头部的进化,约一万年前,人类的体态已与现代人一致了。[人类发展的历史可分为“直立人”和“智人”两个阶段,直立人是猿人的学名,可分为早期直立人(早期猿人)和晚期直立人(晚期猿人,即170万年前至三、四十万年前)属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可直立行走,会制造工具,脑量较少]

智人即“智慧的人”,为人类发展史的第二个阶段,又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智人也即古人阶段,与现代人已很接近,但仍保留有许多原始性质。

会保存天然火种,并会人工取火,婚姻为“班辈婚”,相当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生存年代大约距今二、三十万年至五万年前,晚期智人亦即新人,身体形态基本上和现代人相似,文化上已有了雕刻和绘画,出现了装饰艺术,生存年代大约从五万年前开始到现代,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现在,现代人则应指新石器时代以后到现在的人类,即从一万年前到今天的人类。

四、婚姻形态的进步:(先后为杂交、同辈群婚〈血缘婚〉族外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

原始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的人类共同体,把握婚姻形态是揭开原始社会史的一把钥匙,人类的繁衍是靠婚姻形式进行,从原始社会至今,人类扽婚姻形式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变化:

杂交乱婚:人类在最初形成期,婚姻方面与动物的唯一区别是正面性交,原始人因生存环境恶劣、生产力低下而结成原始群团,群团内的人一般有血缘关系,他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婚姻是在群团内任意进行的,没有父母子女兄妹亲属的禁忌。

班辈婚:漫长的生存进化中,人类社会逐渐有了父母子女间的血亲概念,也初步认识到了乱交的弱点,于是,婚姻只在同辈的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中进行,子女与父母辈,孙子女同族父母辈的婚姻关系遭禁止,被排除。

族外婚:即排除了同一个家族内的婚姻,而实行这一家族内的一群兄弟姐妹和另一家族的一群兄弟姐妹之间的群婚,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阶段。

对偶婚:是群婚向单婚制过渡的中间环节,族外婚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了一个男子在一群妻子中有一位主要的妻子,而他也是这个女子在一群丈夫中的主要丈夫的婚姻形态。我国云南省的纳西族,是母系氏族及对偶婚的“活标本”。

单偶婚:即一夫一妻制,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劳动产品已有了剩余,出现了财富的积累。父亲是家庭财富的主要生产者,他为了保证其继承人血统的纯洁,而要求女子只能与一个男子有婚姻关系,因此单偶婚代替了群婚。

在漫长的几百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终于完成了由猿到人由野蛮到文明的最艰难的进步,种种考古资料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 参考书目: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史记·五帝本纪》

杨堃:《原始社会发展史》

宋兆麟、黎永芳、杜耀西:《中国原始社会史》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尚钺:《尚氏中国古代通史》(上、下)。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

辽宁人民出版社大学自学丛书:《先秦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辽宋金元史》、《明清史》。

王玉哲主编:《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

第一节 中国历史的开篇——原始人群

一、关于人类的起源

围绕着人类起源问题,数千年来一直存在着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直到今天,在世界不少地方乃至一些发达国家,仍有许多人宣扬上帝造人的“特创论”[见吴汝康、林圣龙《关于人类起源问题》,《哲学研究》1978年12期]。基督教的《旧约全书·创世纪》说:上帝用了5天的时间创造了万物,“第六日乃照己像,

抟土为人,名曰亚当。后取亚当的肋骨变为妇人,名曰夏娃。现在世界上的一切人类,都是亚当的子孙后代”。中国也有上帝造人的传说,说远古有个女神女娲氏,因为感到寂寞,就按照自己的模样,用黄土捏成了一些泥人,然后吹口气,泥人就变为活人,这就成了人类的祖先。后来统治者把这些神话传说宗教化了,用来麻痹、欺骗人民,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是上帝造人还是人造了上帝?这本来是很简单的道理。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无法抵御一些自然灾害,希望有一种神灵来相助,出于“无情世界的有情”这个心理,于是按照自己

的愿望创造了上帝。例如,非洲的神,一般都是黑皮肤;欧美的神,通常都是高鼻梁;中国的神则穿着华夏的服装。这说明神是人造的。

唯物论者对人类起源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出:人是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的,过着流浪结群的生活。后来,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于1859年写了《物种起源》一书,阐述了进化论观点,揭示了生物起源和发展的规律。认为不同的物种可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1863年,达尔文的学生赫胥黎发表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阐述了人猿共祖的观点,认为人是由猿发展而来的。摩尔根以自己在易洛魁社会15年的调查和40年的研究,于1877年发表了《古代社会》一书,进一步丰富了由猿到人的理论。但是,人类是怎样从猿发展来的呢?这个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恩格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876年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该文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如果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把人从上帝的手中解放了出来,那么恩格斯关于劳动在由猿到人转变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个论断,则把人从动物中解放了出来,从而奠定了原始社会史的科学基础。

古猿怎么会演变成人类呢?据研究,有三个原因:第一,古猿的生理结构最接近于人类;第二,与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有直接关系;第三,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大约二三百万年以前,由于宇宙星球变化产生的后果,地球内部岩浆发生剧烈变化,引起地壳的异常变化,有些海洋在隆起,有的陆地在沉沦,火山在喷射,风雪在呼啸,一片片森林被毁灭,一群群动物四处逃遁。后来,地球又经历了一个冰川横行的时期,从两极而来的冰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赤道冲去,淹没了大块森林和陆地,但在行进中遇到重重阻力,未能到达亚热带地区。自然界发生的这种巨大变化,改变了许多古猿的生存环境。

古猿本来是生活在森林中的动物。有些地区的森林没有遭受到这场“自然灾害”,生活在这里的古猿继续沿着猿的方向缓慢的向前发展,逐渐演变为现代的猿类。那些丧失了森林的古猿不得不从树上来到地面,开始过着流浪的生活。在艰难的生活道路上,有些古猿死去了,活着的古猿为了适应新的环境,逐渐学会了利用前肢来采集食物和捕捉动物,并用前肢采折树枝和选取石块作武器,以

抵御野兽的侵袭,这就要求用后肢来支撑身体和行走。于是,出现了前肢与后肢分工的趋势。这种分工的结果,导致了前肢的进一步解放和后肢分工的趋势。而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则引起了整个身体结构的变化,大脑开始发达。在长期演进过程中,慢慢地产生了初级的意识,要求把看到的事物和联合行动的愿望表达出来。经过简单呼叫、姿势召唤的长期演进,逐渐地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从而由一定的音节和一定的内容相结合的语言产生了。语言在劳动之后并与劳动一起,成为由猿到人的推动力。经过漫长的过程,这些古猿终于学会了用制造的工具进行劳动,于是就由猿变成了人。恩格斯说:“没有一只猿手曾经制造过一把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是人、猿区分的主要标志。

二、中国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

中国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一个摇篮。早在1000多万年以前,被视为人猿共同祖先的古猿就在我国土地上生活着。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猿人化石,我国南北各地多有发现。

1956年,在云南省开远发现了10枚古猿的牙齿化石。最近几年,又在云南的禄丰发现了古猿的两具完整的头盖骨和下颌骨,并在长江下游的江苏发现了古猿化石。据鉴定,都属于腊马古猿类,生活时间均在1000万年以前。

古猿演变成猿人,尽管还遗留某些猿的特点,但已经是人。从这时起,就开始了人类的历史。1965年在云南的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了猿人的两颗门齿化石,距今约170万年,属于直立人类型。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古人类化石和活动遗址,从而表明,中国人的历史要从170万年以前写起。

1963年至1964年在陕西蓝田发现的蓝田人,距今约115万年至110万年前;1927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110万年前;1927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前;1958年在广东韶关马坝乡发现的马坝人、1956年在湖北长阳发现的长阳人、1954年在山西襄汾丁村发现的丁村人,这些古人类化石距今20万年至10万年前。此外,在贵州桐梓、安徽和县龙潭洞、甘肃泰安大地湾等均发现了猿人化石或原始社会遗址。我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和遗址,有两个特点:一是分布广、数量多;二是古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化石和遗址都有,自成系统。从而生动而有力地证明,中国

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

三、原始人群前期——中国历史的开端

原始人群是人类最初的社会组织形态,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人类学家根据原始人类的体质进化程度,又将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分为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三个阶段。原始人群前期是猿人,原始人群后期是早期智人,氏族公社时期是晚期智人。晚期智人属于现代人类型。

(一 )中国境内的猿人[发现时间、地点、内容、价值]

约170万年前,宇宙洪荒,野兽出没,大地在沉睡中开始苏醒。我国云南高原普照,森林苍翠,呈现出一派生机昂然的景象。位于金沙江畔的元谋县更是草木繁盛,流水淙淙,气候宜人。就在这里,我们最早的祖先“元谋人”诞生了。从此,揭开了中国历史的序幕。

1965年在云南元谋的一个小盆地发现了猿人同一个体的一左一右两颗上中门齿化石,据研究,为一青年男性,称为“元谋人”,据今约170万年。在同一地点,还发现元谋人使用过的多件石制品,均为打制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吹砸器等。在元谋人化石产地的地层中,发现有大量的炭屑,其中两处较密集,有些伴随在炭屑中的动物骨头有被火烧过的痕迹。元谋人是早期类型的直立的代表,可能懂得用火了。

1963年至1964年在陕西蓝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村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称为“蓝田人”,据今约115万年至110万年。

1927年在北京房山县周口店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称为“北京人”,据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

1984年在辽宁营口县金牛山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称为“金牛山人”,据今约20万年至10余万年左右。金牛山发现的相当完整的头骨、手骨和足骨等化石,提供了猿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具体形态结构。

巫山人:1984年发现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龙洞苞西坡,这种文化遗存称为龙骨坡文化,巫山人是目前所知的我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其生存年代距今约为204万年到200万年间。

猿人结伴而行,以采集植物的果实、根、茎和猎取鸟兽为生活资料,

以经过打制的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相当于旧石器时代初期(考古学以石器是打制还是磨制,区分为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主要居住在山洞中。

原始人群虽然有群居点,但为了寻找食物,不得不经常迁徙。全国南北,都留下了他们生活的足迹。

迄今发现的猿人化石中,北京人最有代表性。

(二)北 京 人

北京人是1927年开始在北京房山县周口店的龙骨山洞穴中发现的。先后发现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还有一些头骨的残片及下颌骨、牙齿等。经鉴定,是属于40个以上男女老幼不同的个体。

北京人的四肢发展比较进步,尤其是上肢,手腕的灵活程度和现代人很接近。但头部却比较落后,头顶部低平,前额后倾,眉脊骨前突并且左右相接,骨壁较厚,脑容量小,平均为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平均为1450毫升,类人猿脑量平均为415毫升),吻部突出,下颏后缩,牙齿粗大,这些特征表明北京人头骨的原始性。北京人手的发展比头骨进步,因为手是劳动的器官,劳动促进了手的进化。北京人体制形态上发展不平衡的事实,证明了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理论。北京人体态比元谋人和蓝田人进步,和现代人相近。北京人身躯比现代人稍矮,男性平均高度约1.62米,女性约1.52米。

在北京的洞穴中,还发现了10多万件石器和石片,有使用过痕迹的就有2万多件。都是打制石器,已有了不同的打击方法,且有经过修理加工过的迹象。说明北京人已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

北京人洞穴里发现有多处灰烬,有的成堆,有的成层,叠压得很厚。灰烬里有火烧过的兽骨。这说明北京人已经懂得用火和保存火种。用火来照明、取暖和烧烤食物,并用以防御猛兽。

熟食增强了人们的体质,特别是促进了大脑的发展。使人们突破了一些自然的限制,扩大了活动范围。因此,火的使用“直接成为人的新的解放手段”,是人类社会“有决定意义的进步”之一。

北京猿人及其文化遗址的发现,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提供了极重要的科学资料,补足了由猿到人之间的缺环,有力地驳斥了中国人种“外来

说”的谬论,表明我国历史的悠久和古文化的灿烂,并对了解原始人群前期的历史面貌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三)猿人的婚姻形态和社会组织

婚姻是社会的产物,婚姻形态的演进又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猿人处于乱婚阶段,就是不分父母、兄弟姐妹和老少,群居杂交。猿人的两性关系已根本区别于动物的非迎面交配的方式,是由猿到人的重大进步。但这是人类婚姻的低级形态,猿人不懂得两性相爱,还残存着从动物界带来的遗风,这种遗风不利于人体素质的发展。血亲杂交和当时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使得猿人的寿命较短。北京人洞穴里的40个人的群体中,死于14岁的儿童竟占40%。这说明,原始社会并不是人类的“黄金时代”。

猿人以血缘为纽带过着群居的生活,以数十人为一群体,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故称原始人群。这是人类最初的组织形式。原始人群起始阶段,既没有产生领导,也没有权利的概念。但是,以强凌弱的事时有发生,也曾出现过食人现象。“彼此平等,和谐友好”,并不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的认识和社会的构成形式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循序发展的。

在长达100多万年的漫长岁月中,原始先民们用极其简单和粗糙的工具,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并在长期劳动中逐步克服自身的弱点,艰难而缓慢地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四、原始人群后期——向氏族公社过渡

原始人群后期为早期智人阶段。早期智人的体质形态、社会组织形式、生产工具和婚姻形态均比猿人进步。早期智人是由原始人群向氏族公社过渡的时期。

(一)中国境内的早期智人

中国境内先后多处发现早期智人化石,代表性的有在广东韶关马坝乡狮子山发现的马坝人、在湖北长阳赵家堰发现的长阳人、在陕西大荔段家甜水沟发现的大荔人、在山西襄汾丁村发现的丁村人等。其中,丁村人更具有典型意义。这些早期智人化石,生活时期据今约一二十万年,属于旧石器时

代中期。

早期智人的脑壳变薄,脑量增大,前额增高,眉脊骨变小,嘴部后缩,下颏较明显,其体质特征已逐渐接近现代人。他们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较前提高,活动领域有了进一步扩大。他们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尖状的割切器和刮削器,制作技术已有提高,并呈现出定型化的趋势,表明已出现了按年龄和性别的初步分工。他们过着以狩猎为主的生活,开始学会了用长矛和陷井的方法猎取大型野兽。

(二)丁 村 人

丁村人遗址是1956年在山西发现的。其化石属于同一个体的两枚门齿和一枚臼齿。同时还发现有2000多件石器和许多动物化石。

丁村人生活在汾水中游,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林间动物成群,河

中鱼群跳跃。在这样的环境中,丁村人过着渔猎兼采集的生活。三棱尖状器和球形投掷器,是丁村人具有代表性的石器工具。他们仍使用打制石器,但比起北京人已有很大进步。

(三)血缘婚姻和血缘家族的出现

早期智人时期的婚姻关系,已开始摆脱了原始的杂交状态,进入血缘

婚阶段。虽然仍是原始人群的群婚性质,但婚姻关系只能在同辈中进行,父母和子女间不得通婚。由这样的婚姻关系而结合成的社会组织称做“血缘家族”。这是人类婚姻形态的一大进步。早期智人时期已经过着“血缘家族”的生活。

“血缘家族”的出现,标志着原始人群的开始瓦解并向氏族公社过渡。

第二节 母系氏族公社

原始社会的全盛时期是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在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体质形态、婚姻形态等许多方面,还受着生物规律的影响。生产力十分低下,社会发展相当缓慢。到了母系氏族公社阶段,人类已进入晚期智人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快的发展,社会分工已经出现,经济状况和社会生活都呈现出原始社会最繁荣的景象。

一、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一 )中国境内的晚期智人

中国境内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和遗址更为普遍,代表性的有1922年以来在河套地区发现的河套人、1956年在广西来宾麒麟山发现的麒麟山人、1958年在广西柳江通天岩洞中发现的柳江人、1963年在山西朔县峙峪村发现的峙峪人、1933年至1934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的洞穴中发现的山顶洞人等。其中,山顶洞人更具有典型意义。这些晚期智人的遗迹,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此外,在四川的资阳和汉源、辽宁的凌源和建平、吉林的榆树、江苏的泗洪、台湾的台南、云南的丽江和青藏高原等地都发现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

晚期智人的体质形态比早期智人进步,体质上的原始性已经消失,标志着现代人开始形成。生产工具又有了新的改进,掌握了两头打制和挖制的技术,修制石器的经验比较丰富,出现了用途广泛的各种类型的石器和骨器。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领域的扩大,人们的生活比过去已大有改善。与物质生活相适应,当时的人们已有了美的要求,出现了原始艺术的萌芽。在山西朔县峙峪遗址中发现有石镞,说明晚期智人时期已经知道使用弓箭。恩格斯说:“由于有了弓箭,猎物便成了日常的食物,而打猎也成了普通劳动部门之一”;“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晚期智人制造并使用弓箭,表明古人类在征服自然方面的一大进步,并标志着蒙昧时代进入了高级阶段,以后过渡到野蛮时代。

(二)山 顶 洞 人

山顶洞人的化石,共出土了8个个体,其中较完整的头骨3个,一为男性老人,两为女性,距今约1.8万年。

山顶洞人的体质和外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其脑容量已接近于现代人的脑容量。

山顶洞人的石器,基本上还是以打制为主,但制作比较精细,已经有了磨光、刮削、钻孔、刻纹和着色等新的技能。最能反映山顶洞人制作技术提高的是骨针。骨针长82毫米,直径3.3毫米。针身圆锐,针眼如此窄小,须有一套切割、刮削、钻孔、磨制等复杂的技术。

山顶洞人已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已形成了劳动分工。青壮年男子外出打猎和捕鱼,妇女从事简单农业和饲养牲畜。已使用球形投掷器等新的狩猎工具,

不仅可以追杀走兽,还可以射击飞鸟,他们还能捕捞一米多长的大鱼。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的方法。由于生产工具的改造和劳动技能的提高,他们的生活资料已较为丰富。他们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已开始讲究穿着。人们已有了爱美的观念,用小石珠、兽类牙齿、海蚶壳等制成装饰品,并用赤铁矿粉进行染色,使之鲜艳美观。

在山顶洞人尸体的周围,随葬有石器和装饰品,并有赤铁矿粉末撒成的圆圈。说明当时已有一定的安葬仪式,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

(三)族外婚和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当人类由早期智人发展到晚期智人阶段的时候,婚姻关系已实行族外婚。这是由早期智人的同辈婚发展来的。即同一氏族内的同辈男女已不得互为夫妻,而是这一氏族的青年男子与另一氏族的青年女子进行婚配。是男子嫁到女子的氏族去,死后再埋回原氏族。

这种婚姻形态,虽是族外婚(即族外群婚),但男女之间没有固定对象,仍然是群婚的性质。生下来的子女,仍然只制其母,不知其父。因此,氏族的血亲关系只能按女性的血统世系来计算。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男女有了一定的分工,男子主要从事渔猎劳动,但这种劳动的收获偶然性很大,很难维持正常生活。这时期,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了,并逐步成为经济生活的主要来源。从事这些工作的是妇女。此外,她们还担负管理家务、照顾老幼、看守住所等繁重任务。族外婚的实行,提高了妇女的地位;特别是妇女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势必使女子成为社会的支配力量。因而,一个新的社会组织形态——母系氏族公社形成了。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妇女居于支配地位,因此又称为“母权制”社会,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母系氏族公社是由早期智人阶段发展而来的,已进入晚期智人时期。“母权制”形成时期距今约10万年左右。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以前那种不稳固的、松散的社会组织已经不能适应了,要求有一种比较持久的、稳固的生产集团,同时也要求各集团之间保持一定的生产联系,于是,以血缘关系组合起来的较为稳固的氏族公社就产生了。要求共同劳动,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这是氏族公社产生的经济基础。血缘亲族关系是连接氏族的纽带,也是氏族产生社会基础。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直系血缘近亲通婚对后代体质和智力的发育造成严重的危害,从而开始禁止同胞兄弟姐妹的婚姻关系,进一步发展不准氏族内部通婚,而实行这一氏族的一群男子,同另一氏族的一群女子之间的相互婚姻,男子外婚到另一氏族过婚姻生活,死后埋到本氏族的公共墓地里,这就氏族外婚。恩格斯在讲到这种婚姻关系

转化的影响时指出:“这一进步的影响有多么强大,可以由氏族的建立来作证明;氏族就是由这一进步直接引起的。”(马恩选集卷4第37页)这种族外群婚,血统只能按母系计算,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同一始祖母生下若干后代组成一个氏族。由于当时妇女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血缘关系上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她们在氏族内受到普遍尊重,成了氏族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这就是历史上的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内部成员一律平等,大家共同参加劳动,平均分配产品,没有特权等级之别。氏族成员死后的待遇也是平等的,在山顶洞的一个墓葬里,埋葬着一个青年妇女、一个中年妇女、一个老年男子,随葬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品没有多寡之别。这种现象意味着那时对氏族成员一视同仁,它反映了原始公社制度所产生的平等原则和血缘关系。】

二、 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

母系氏族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约距今1万年左右,便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由蒙昧时代进入野蛮时代。大约到了距今六七千年,母系氏族公社出现最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前期和中期。

(一)文化遗址

中国境内,从大河上下到长江南北,从台湾海滨到伊犁河畔,从黑龙江流域到海南岛,从长城内外到青藏高原,到处都分布有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文化遗址。其中,代表性的有1921年以来在中原地区发现的仰韶文化(现已发现有1000多处,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在黄河上游甘青地区发现的马家窑文化(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在江南太湖周围地区发现的河姆渡文化(开始发现于浙江余洮河姆渡村东北);在东北辽西一带发现的红山文化(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等。

最能说明母系氏族公社发展和繁荣状况的是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村遗址。

(二)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公社

河姆渡公社距今约7000年左右,他们生活在气候适宜的长江下游地区。河姆渡人使用骨器、木器和石器进行生产劳动。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骨耜,是用来翻地的,说明当时的江南地区原始农业已有相当发展。还发现有大量遗存的稻谷,表明人们已经栽培水稻。家畜的饲养以猪、狗、水牛为多。河姆渡遗址发现有“干栏”式建筑遗迹,木构技术已相当成熟。说明从很早的时候起,我们的祖先就在长江流域创造了灿烂的原始文化。

西安东郊半坡村遗址发现于1954年,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的面积约1万平方米左右,距今约六七千年。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遗址,属于仰

韶文化。村落有一定布局,中央有一所120平方米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公社的议事场所,其四周有四五十座10多平方米的方形或圆形房子,是氏族成员的居室;在居室区周围有一条宽5米、深6米的壕沟,沟内外有许多窑穴,是公共仓库;沟的东面是陶窑场;沟的北面的墓葬区。男女分别埋葬,其中有两个男子合葬和四个女子合葬的墓各一座。在已经发掘出的250多座墓葬中都没有发现夫妻合葬的情况。半坡氏族遵循着族外对偶婚的制度。

半坡人使用的磨制石器,有相当锋利的石斧、石刀、石铲、石凿等,并有骨、角加工制成的针、锥、鱼勾、鱼叉等工具。半坡遗址发现许多骨制和石制的箭镞,说明当时已普遍使用弓箭。还发现有谷物加工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半坡氏族已经过着“锄耕农业”和饲养家蓄的定居生活。栗是他们的主要食粮,并栽培白菜、芥菜和饲养猪、狗、马、牛、羊、鸡六畜。此外,打猎和捕鱼在经济生活中仍占有相当地位。半坡人的手工制作技术已有相当发展,制陶是这时期新的生产部门。陶器以生活用具为多,并有用于储藏物品的大型陶器。彩陶的图象以动物形象较多,生动活泼,精美可爱。这种彩陶造型和纹饰的精制,说明当时的绘画和雕塑的艺术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半坡氏族已知道种麻和织布。纺织、编织、木器等手工业都有较快的发展。

半坡出土的陶器上,还刻画着一些类似文字的符号。据研究,这可能是中国原始文字的萌芽。

(三)母系氏族制度的特点

母系氏族公社是原始社会的高级形态,也是氏族社会最主要和最繁荣的阶段。母系氏族制度主要有如下特点:

1、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居于领导地位,是“母权制”社会。氏族首领由氏族会议民主公议,选年长有威望的妇女来担任。

2、母系氏族公社实行“原始共产制”,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氏族全体成员居住在一起,氏族内部民主,氏族成员关系平等,氏族首领不脱离劳动,不搞特权,重大问题通过氏族会议民主解决。全体成员都听从女首领指挥。遇到对外战争时,一般由男子率队出征。

3、母系氏族制度以血缘为纽带。实行族外同辈婚或族外对偶婚,血统按母系计算,同一祖母生下的若干后代组成一个氏族公社。当人口增多、公社扩大后,

便分裂出新的氏族;若干氏族便组成居住相近的部落。

4、奉行图腾崇拜。所谓图腾,就是族徽,是氏族的标志。图腾起源于本氏族的原始信仰,有的是某种动物,有的是某种植物。图腾的作用,是维护本氏族全体成员的共同世系,使成员知道自己的远祖,都生活在这个氏族内。各个氏族用图腾把彼此区分开来。母系氏族社会盛行图腾崇拜主义。

(四)人类婚姻史上的进步——对偶婚

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已普遍实行族外对偶婚。这是由早期的族外同辈婚发展来的。所谓对偶婚,即为“主夫主妻”制度,就是每个成年男女都有一个主要的婚配对象,或者说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对象,同时还可以与别人交配。对偶婚比较族外同辈婚来产生了重要变化,婚配对象已较为稳定。这是由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重要阶段,是人类婚姻史上的一大进步。“主夫主妻”制度的出现,说明当时成年男女对婚配对象已经有所选择。伴随着这种制度,这时期盛行着生殖器崇拜之风,这从母系氏族繁荣阶段遗址中发现的某些陶器造型可得到证明,从而直接促进了原始人体艺术的萌芽。

(五)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经济生活和文化概况

工具:(新石器)这时期人们使用的不再是粗糙的打制石器,而是以磨制为主的新石器,如磨光的石斧、石锛、石锄、石铲、石凿,还有收割用的石刀。磨制石器的大量出现,标志着旧石器时代的结束,新石器时代的开始。半坡和姜寨遗址发现有一定数量的石箭头、骨簇,证明当时人们在新人阶段发明的弓箭的基础上,已广泛的使用弓箭了,弓箭成了人们手中强有力的武器。

原始农业:在半坡、河姆渡以及裴李岗、磁山等文化遗址中,不仅发现了大量的从事农业生产的磨制石器、骨器以及陶器的各种容器,还发现了石磨盘、石磨棒、臼杵等粮食加工工具。如裴李岗出土的四十多件农业工具,有石斧、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河姆渡出土了大量骨耜,更重要的是在半坡发现了粟的遗存,仅在一个地窖里就保存了厚达十八厘米的腐烂的粟粒。在磁山遗址也发现了堆放粟类的遗迹。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遗存的谷粒、谷壳、稻杆、稻叶等混合在一起的堆积物。经鉴定,这是人工栽培的稻谷,并有籼稻和梗稻两个品种。这些都是原始农业出现的证明,它说明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发达最早的国家之

一。在半坡还发现了白菜和芥菜一类的种子,在河姆渡发现了一个葫芦,这说明在当时已出现了多种蔬菜的种植。原始农业的产生,是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原始农业的出现,是妇女的功劳,因为妇女在长期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观察、摸索和无数次试种 ,终于把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变成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家畜饲养业:在狩猎经济的基础上,母系氏族繁荣阶段已出现家畜饲养业,人们开始把吃不完的兽类驯养起来,半坡遗址曾发现饲养家畜的圈栏、猪骨、狗骨等。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动物遗骸达50多种,其中最多的是猪、狗和水牛的骨骼,同时又出土了陶猪,其状四肢短小,股部下垂,体型肥胖,酷似家猪。因此,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养猪的国家之一。

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出现,使人类逐步摆脱了采集和狩猎经济所受的自然条件的限制,能把自然界的天然产物用人工再生产出来,为人们提供了比较可靠的食物来源。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个巨大的进步。所以恩格斯把饲养家畜和栽培

食用植物作为人类进入野蛮时代中级阶段的标志。不过从半坡遗址出土的为数不少的鱼叉、鱼钩、石网坠,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鱼镖,鱼匕、木匕、陶弹丸等渔猎工具来看,说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人们除了从事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以外,采集和渔猎仍是他们经济来源的必要补充。

原始手工业: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原始手工业也相应的出现。陶器的制作是人类最早的手工业,它与农业有相互依赖的关系。相传“神农耕而作陶”, 把制作陶器同农业耕作联系在一起。在仰韶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的许多氏族村落中,都留下了许多陶窑的遗迹。如西安半坡发现了六座,还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陶器,其中有碗、钵、盆、杯、盂等饮食器;有罐等炊器;有瓮、缸等储藏器;还有制作精美的彩陶,因此有人称仰韶文化为“彩陶文化”。从制作过程来看,一般要经过调泥、搓条、塑坯、磨壁,“彩陶”还要描绘彩画,有时在上彩之前还要涂上一层白色或浅红色的陶衣,使整个画面更为鲜艳夺目。最后入窑烧制,工序相当复杂。

编织与纺织:在一些陶器的底部,发现有篾(mie )席,草席和芦席的印痕。在半坡遗址中发现一些陶器底部还留有垫布的印迹,这种情况再联系仰韶文化出土的陶轮、纺锤,骨梭等用具,这些应是原始编织、纺织作业的遗存,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懂得利用野麻一类的植物纤维织布了。

建筑:从半坡、姜寨和河姆渡氏族村落的遗址中,发现当时人们已开始建筑房屋。半坡、姜寨遗址的房屋,是一种半地穴式的建筑,从地面挖一个东西,南北各长四五米,深六七十厘米的方形圆角土坑,一土坑壁作墙,墙壁加涂草泥,并用火烤干。房屋中间有浅穴灶坑一个,供做饭,取暖和照明用。房内有支撑层顶的中心大柱,柱上架设横梁或木椽,椽上铺盖茅草,就成了住房。在江南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带榫卯(sun mao )的木构建筑,它以竖立的木桩为底架,在木架上架横梁铺上木板,然后在上面建长脊短檐房屋,顶上盖茅草或树皮。这种“干栏式”的木构建筑,适宜于阴雨潮湿的江南水乡。房屋建筑的出现使人们逐渐从漂泊流徙状态过渡到定居生活。

原始文字萌芽:在半坡等不少遗址出土的彩陶钵口沿上,出现有各种各样的刻划符号,如: ,这些符号,绝大多数是在陶器烧制以前刻上的;有些是在陶器使用过程中刻上的。这可能是当时人们记事的一种符号。耐人寻味的是,不同地方出土的陶器上面所刻符号形状都很相似,如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以及河北、山东、甘肃等地出土的陶器都刻有形状相似的符号。这说明它在广大地域内的各个不同氏族部落中都代表了相同意义。应该说,这是中国原始文字的雏型。

半坡、姜寨等遗址出土的彩陶纹饰,还有很多动物图案。其中有各种形状的鱼形图案,鹿形图案、青蛙图案以及各种植物图案,这些图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想象力,是一种绝妙的工艺美术品。这些图案还是当时人们受原始宗教影响的一种反映。由于这种影响,在氏族公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步产生了一种“图腾崇拜”。他们把某种动物、植物当作是自己氏族的起源和保护者。对其特别崇拜。这种动、植物就是这个氏族的名称,也就是这个氏族的徽号、或称之为“图腾”。氏族的团结和思想的统一上,起有重要作用。

3、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社会组织:

母系氏族公社进入到繁荣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促使母系氏族公社制得到充分发展。由于当时人们能建筑房屋,于是一始祖母生下的若干后代,长期定居于一地,从而形成了母系氏族公社的村落。半坡村、

姜寨等处,就是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一个村落,就是一个母系氏族公社,它由若干母系大家庭组成。由若干亲近的氏族公社组成为胞族,由若干胞族组成为部落。氏族的增多,人口的增加,村落也不断扩大。发掘的半坡村遗址,约五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居住区、窑场和公共墓地三个部分。居住区的周围有一条深宽各五米至六米的壕沟围绕,是村落的防护设施。居住区的中心是一座大型房子,周围分有几十座中小型房子。据分析,大型房子应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氏族中的老人和未成年的小孩的住所;周围的中小型房子,应是氏族成员的住处。在居住区房屋附近还有地窑群,是氏族的公共仓库。壕沟的北边是氏族的公共墓地,东边是制陶的窑场。氏族内的一切财产都属全氏族所有。氏族成员集体劳动、互相协作,共同消费,过着平等生活。氏族成员死后都埋在公共墓地,随葬品也没多大差别。说明氏族成员之间没有贫富差别和阶级对立。

氏族民主制: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首领由氏族会议民主选举产生,也可以由氏族大会罢免或改选。氏族大会是氏族的最高权力组织。氏族首领必须有勤劳勇敢,办事公道,享有较高威望的人担任。他们没有特权与全体氏族成员一起劳动,平等相处,互相尊重。

这时期的婚姻形态是不稳定的“对偶婚”,即一个男子在一群妻子中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主妻”;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中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主夫”。这种一男一女在或长或短时期内,不稳定地成对配偶,男子到女方共同生活,夫妻还不是独占的同居,两性结合还比较松散。但是子女的亲生父亲比以前容易辨认了,婚姻关系逐渐稳定已成了一种发展趋势。这种对偶婚是一夫一妻制的过渡婚姻形式。当时的墓葬习俗,可作为这种“对偶婚”的证据。在北受岭墓地发现了男女分区合葬的情形,在同一块墓地的两侧,一边多是男子单人葬,另一边是女子单人葬。半坡墓地发现两个男子合葬和四个女子合葬的墓地,而没有发现一对成年男女合葬墓。这些现象反映了母系氏族制度对偶婚的特点,即男子出嫁到另一个氏族,男子死后仍然归葬于出生的氏族,但不能同本氏族的姐妹同葬。反之,本氏族的姐妹从外氏族娶夫进来,他们死后同样不能同本氏族的兄弟合葬。于是,只能是同性合葬或男女分区埋葬了。

对偶家庭是从妇居住的,男子嫁到女方的氏族,子女像以前一样仍属于母亲,而且根据财产不得流出氏族的原则,子女不得继承父亲的财产。对偶婚的出现是人类婚姻形态上的又一进步,它是促使母权制瓦解,父权制产生的重要因素。因为这时,子女生下后不但可以知道自己亲生的母亲。而且也比较容易辨认出身的父亲了。所以,马克思说:“父权的萌芽是与对偶制家族一同产生的„„”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

第三节 父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是继母系氏族公社之后的一个社会阶段,是原始社会解体、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男子居于支配地位,因而也叫做“父权制”社会,是野蛮时期的高级阶段,氏族公社开始瓦解,人类逐步向文明社会过渡。“父权制”

形成时期距今约6000年左右。

一 、父系氏族公社遗址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后期阶段。我国境内发现的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很多。代表性的有:在黄河中下游和中原地区发现的龙山文化(因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而得名);在渭水流域发现的齐家文化(因甘肃和政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在江汉地区发现的屈家岭文化(因湖北京山县屈家岭遗址而得名);在长江下游地区和太湖周围、钱塘江口岸发现的良渚文化(因浙江余杭县良渚镇遗址而得名),

二、生产和生活:

1、农业: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表明,父系氏族时期的社会经济比过去有了更快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较发达的耜耕农业是当时最主要的经济部门。人们用大型磨光的石斧和各式石锄、蚌锄工具,垦辟耕地。石耜被加宽延长,钻孔安装上木柄,使用方便。还出现了用人拉的三角形犁,用来深翻土地。利于收割的镰刀已经产生,提高了劳动效益。良渚人和龙山人已经懂得加强田间管理,并已初步掌握水利和施肥的技术。

2、家除饲养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家畜饲养也发展迅速。家畜饲养,除猪、狗、牛、羊外,又饲养马、鸡,可谓“六畜”齐全。家畜的数量有了显著增加,在庙底沟龙山文化的26个灰坑发现的家畜骨骼,比同地仰韶文化168个灰坑家畜骨骼的总和还要多;在河北邯郸涧沟的一个土坑内就发现有21头猪的骨骼。家畜的繁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3、手工业:手工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制陶业发展很快,使用轮制陶器,效率高,质地好。积累了高温操作的经验,烧制温度有的高达摄氏1000度。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弹壳陶,表面黑而光泽,陶胎极薄,仅有0,1至0,2厘米厚。龙山文化遗址中还发现有精致的象牙雕花筒和雕花骨梳等工艺品。在吴兴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发现有ning 麻植物和丝织物。经鉴定,丝织物的原料为家蚕丝。说明这时期江南地区的养蚕、缫丝业已较为普遍。

良渚人和龙山人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比过去有了较大的改善。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多和交换关系的扩大,原始社会处于迅速解体之中。

4、社会结构:父系氏族公社为什么在这时能够取代母系氏族公社,这是由社

会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社会分工已存在于两性之间,妇女从事比较重要的农业和饲养业,男子则从事不稳定的渔猎活动。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在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男子的劳动就由狩猎、捕鱼而转向农业和畜牧业方面,并逐步占据了原来由妇女从事的经济领域,妇女则被排挤到次要位置。于是“父权制”就逐步形成和确立了。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男子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以男子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妻子从夫而居,世系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随着父权制家庭的发展,氏族的作用日益削弱,在公社的居住区生活着不同氏族的人群,从而按照居住区域划分的农村公社出现了。并由农村公社逐渐代替了过去的氏族公社,而成为社会的构成单位。有血缘联系和居住相近的几个农村公社组成部落,再由若干部落组成部落联盟。

农村公社是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组织形式,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社会结构的基础。其全部土地归村社所有,定期分配给村社各家耕种,收获归家庭私有;但每家对村社负有耕种公田的义务,公田收获为村社的公共积累,用于公共事务。生产工具各家私有。山林、川泽、牧场、渠道等,各家可共同使用。农村公社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既公又私的双重性,开始时以公有占主导,但私有的成份日益增多,逐步形成代替原始公有制的趋势。

5、婚姻形态的飞跃——一夫一妻制:

父系氏族时期,维系村社关系的依然是血缘纽带,但婚姻形态已发生质的飞跃,出现了一夫一妻制的家庭,这是与当时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的婚姻关系。它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增进了人类的健康发展。一夫一妻制是家庭的基础,而家庭是后来出现的国家的细胞。先有“家”,后有“国”。这表明,父系氏族公社正在向文明时代迈进。

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是女子出嫁到男家,跟丈夫共同生活,死后往往夫妻合葬。在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夫妻合葬墓,男子一律在右边,仰卧、直肢;妻子一律在左边,下肢弯曲、则身向着丈夫。这说明男女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男子居于统治地位,女子处于依附屈从的位置。已发现的这种合葬墓,一般是一次埋葬的。夫妻两人不至于同时死亡,可能以男子为主,女子也跟着殉葬。恩格斯把父系氏族公社称为野蛮时期的高级阶段,后来的中国文字,有些反映了这种男

女不平等的现象,例如,“夫妇”这两个字,丈夫的“夫”是天字出头;而“妇”字则是女子拿着扫帚在扫地。还把许多坏事强加到女人身上,如奸、妖、媱 、嫉妒等。这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野蛮性”的延续。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虽然已进入一夫一妻制阶段,但仍然风行着性崇拜,在一定时期内,氏族成员举行隆重的仪式,参加裸体舞会,然后群体杂交。这种乱婚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时期。

三、原始公社制度的解体

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形成了新兴的氏族贵族,原始公社制度迅速解体。

(一)私有制的出现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村社内每个家庭已成为独立的生产和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以交换。于是,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私有制的出现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商品生产和社会分工,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并促进了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

反映这个时期私有制产生的考古资料,我国各地多有发现。例如,在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墓葬,其中有个大墓,墓主是一个成年女性,头戴象牙梳,手有指环,左腕套着玉臂环,颈部佩有大理石和松绿石串起来的装饰品,并有陶器、雕花象牙筒、猪头骨等大量随葬品。有的大墓坑有4米多长、3米多宽,随葬品竟多达160多件,内有多种精致的装饰品。对比之下,该遗址已发掘的133座墓葬中,有80座的随葬品只是一般的生产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还有8座竟完全没有随葬品。随葬品的多寡和有无,是死者生前占有财产多少的记录,是贫富分化的反映。从而表明,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并有所发展。

(二)阶级的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剩余劳动的增多,商品交换的扩大,以及对外战争中大量俘虏转化为早期奴隶,使得父系大家族的家长、农村公社的头领或氏族部落的首领们的财富迅速扩大,权利日益增长,逐步转化为氏族贵族(奴隶主前身)。与此相反,一般氏族成员的财产很少,社会地位逐渐下降,过着受支配被奴役的

生活。于是,对立的阶级产生了。

阶级产生的情况,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反映。例如,在齐家文化的墓葬中,有一个墓的主人仰身直肢卧于棺内,另有一青年女奴侧身曲肢,面向主人,卧于棺外,她的一个腿被压在棺材下面,大概是奴隶殉葬。在邯郸涧沟文化遗址中,发现一个废井内有五层骸骨,有的身首异处,有的作挣扎状。这些人被排出于公共墓地之外,可能是战争中的俘虏或地位低下的奴隶。在不少文化遗址中发现,有些奴隶是被捆着手足活埋的,有的被砍了头与狗骨、兽骨埋在一起。这说明人们的关系已在重新组合,出现了阶级对立的势态。

(三)氏族贵族的权势扩张

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不断发展,阶级分化日益深刻,于是形成了一批新兴的氏族贵族,他们是由农村公社内的最富有者和掌握村社领导权的人中转化来的。村社首领或部落首领是氏族贵族的代表。这些人利用职权,化公为私,逐渐把村社的财产、土地和人口视为已有,随着这种占有欲和权力欲的上升,他们对内争权夺势,对外不断发动战争,以便掠夺更多的土地和人手。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因而军事首领的权利日益扩大。前期,军事首领一般仍由氏族大会或部落议事会选举产生,尚保留一些民主的性质,因而这种制度被称为“军事民主制”。这是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制度。到了后期,“军事民主制”遭到握有军权的氏族贵族的破坏,氏族大会、部落议事会逐渐由管理公共事务的机关变成氏族贵族的统治工具,军事首领或部落首领的选举已有名无实,乃至利用武力夺取最高领导权。

父系氏族公社末期,各级军事首领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争夺权势的斗争,他们分布于各地,其中势力较强大的,逐渐成为一方之霸(伯),并继续征伐四周弱小部落,不断扩张自己的地盘。这种情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剧烈动荡、分化和重新组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的发展,交换的扩大,一个个农村公社、部落集团分散割裂的状况,已成了社会前进的障碍。因而,打破这种割据局面,组成更大的社会联合体,成为人们的共同要求。人类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是不同社会形态转化的伟大变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在这个变革中,代表氏族贵族利益的军事首领充当了英雄的角色。部落间的频繁战争,一方面加速了氏族公社制度的解体;另一方面使得许多军事首领(即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

首领)逐渐转化为世袭贵族,从而为世袭王权的建立准备了条件。于是,奴隶主阶级就应运而生,人类便步入了阶级社会的大门。

人类结束野蛮时期跨进文明时代,是用野蛮的手段实现的。但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当时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事实上,没有古代的奴隶制,便没有现代的社会。

(四)中国文明的曙光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英国剑桥大学丹尼尔教授在1968年著文认为,全世界有6个最古老的文明,即:埃及、两河流域、印度、中国、墨西哥、秘鲁。其中,埃及文化与两河流域文化有互相影响的关系;而印度河流域与两河流域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联系。荷兰著名考古学家法兰克福认为,世界范围内独立发展的文明,只有中国、近东(埃及、两河流域)和中南美(墨西哥、秘鲁)三个地区。我国文明的形成时间,距今约有四五千年。

学术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以指已由氏族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阶段。“文明”的标志为已使用了文字;已有金属冶炼;已有中心城市;已有国家组织等。

古文献的记载和地下发掘的古代遗存,都证明我国文明的悠久。

在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陶器上,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图象文字。西安近郊出土的比较成熟的甲骨文,说明早在500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使用文字。

公元前21世纪以前,我国已进入犁耕农业的阶段。仰韶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都曾发现有早期的金属冶炼,甘肃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红铜器,经化验,含铜量高达99,6%。《史记》记述,黄帝曾在河北逐鹿县建造过都城。《左传》记载,黄帝的后代颛顼曾在河南濮阳县南建立都城,称“帝丘”,后世有“颛顼之虚”之说。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尧、舜、禹的都城现在都有迹可寻。尧时期的文化已被发现,分布在汾水下游的临汾盆地,首次发现的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在这里发掘出一座可能是最早的“王陵”,内有王者祭天之物,并有象征帝王的蟠龙。由随葬的彩绘龙盘推测,可能这就是帝尧之墓。舜时期的文化也发现,即王油坊类型的中原龙山文化(首次发现地点为豫东永城王油坊)。近年来在属于该类型文化的淮阳平粮台遗址,发下一座古城址,呈正方形,四边各长约185米,城垣下宽13米;城周有防城濠,濠宽约30米;并建有陶水管的地下较为完

整的管道排水系统;还有一座80多平方米的高台建筑的大房子。这种高台建筑,是统治权力的象征。

黄帝时期,是向国家组织的过渡阶段。尧、舜时代,是古代国家逐步形成的时期。约四五千年前,就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人类文明的曙光。

第四节 神话传说和历史真实

我国古文献里,记载着许多远古时代的神话和传说。这些神话传说,虽然虚实并存、人神共处,但拨开那些虚无的梦幻,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当时历史的真实。它不仅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也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原始社会发展的概貌,窥视远古先民创造历史的生动画面。

一 盘古与女娲

传说,在遥远的太古时代,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到处是云雾缥缈,无声无息的混沌状态。就在这个无人的地球上,阳神盘古氏与阴神混沌氏展开了生死的搏斗。阳神混沌氏施展魔法,遮天蔽日,扼杀生机,欲使世界永远处于昏昏沉沉之中;阳神盘古氏抗击黑暗,力主光明,欲使万物生长,地球翠绿。阴阳二神均有顶天立地的身躯、扭转乾坤的法力。经过多次恶战,最后阳神用法宝太阳镜击毙了阴神。接着,阳神驱散了迷雾,使日月发出光辉。他眼观神州大地,看到阴神造成的山崩地裂、洪水泛滥的惨象,十分心疼。于是抽出通天神剑劈开混沌氏尸体;以其四肢耸立起崩毁的山岳;以其肌肉修补了陆地流失的沃土;以其肠胃恢复了被毁的江湖。阳神又以他生命的热量,滋长万物,哺育了人类。

据传说,女娲是一位造福世界的女神。在她生活的时候,天的四根支柱倒塌了,大地崩裂,到处是熊熊的大火和浩瀚的水流,于是她斩断巨鳌的四足,重新把天支撑起来。但是天幕上仍有许多裂缝和窟窿,暴雨倾盆。因而她又炼成了五色石子,把天修补起来。接着,她抟土为人,并主持男女婚配,使人们得以安乐地生活。

盘古氏“开天辟地”和女娲氏“炼石补天”的神话。反映了人们对世界形成和人类由来的关注和美好的愿望。

二 三皇五帝

传说三皇五帝是我国最早的帝王。关于三皇五帝的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天皇、地皇和人皇,这大概与先有天地、后有人类的道理有关系。有的说,三皇是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燧人氏钻木取火,给人们带来了温暖;伏羲氏教人们捕鱼打猎,驯养家畜;神农氏教人们种植五谷,并采集药草、医治疾病。燧人、伏羲、神农性别不明,能为不一,尽管还带有神的成分,但基本上已是现实中的人。这种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

关于五帝,传说纷纭,一般是指黄帝、颛顼、帝 喾 、尧、舜。相传,颛顼、帝喾 、尧、舜都是黄帝的后裔,他们都曾统众称雄,征伐四周,显赫一时,建立过古代的帝王之业。这种传说,比较多地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真实情况。其中有些内容已为地下的考古发掘所证实,由传说变成了信史。但是,古文献内这些传说,大多出于后来的儒家手笔,儒家的大一统理论、正统观念和仁义禅让思想改了当时的历史面貌。所谓五“帝”,其实只是“父权制”社会的部落酋长、部落联盟首脑或部落联盟集团军事首脑。事实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屡兴兵端,互为雄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谁也不可能“统一天下”。以黄帝为正统,故有后裔之说。至于尧、舜、禹的禅让,由可能是虚构的。

三 炎帝、黄帝和蚩尤

在氏族社会时期,黄河中下游有两个著名的部落,一是姬性部落,首领叫黄帝;一是姜姓部落,首领叫炎帝。他们有着近亲关系,结成了部落联盟。最初都居住在陕西渭水流域,后来沿着黄河两岸向东发展。炎帝部落在行进过程中,与东方的夷人九黎部落相遇,九黎部落的首领叫蚩尤。于是,双方大战,结果蚩尤得胜。炎帝部落逃到了逐鹿(今河北逐鹿),与迁徙到这里的黄帝部落联合起来,共推黄帝为统帅,与蚩尤进行战斗。这场战争历时很长,非常激烈。最后蚩尤战败被杀。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战于逐鹿之野”。九黎部落被打败后,一部分入了炎、黄两部落,一部分南下,同苗蛮部落杂居。

后来,炎黄两部之间又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双方在河北逐鹿的东南阪泉 (今怀来县境内)接连发生三次大战,最后黄帝部落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古籍上说的“战于阪泉之野”。此后,这两个部落进一步结合起来,连同夷人九黎部落一部分,组成了以黄帝部落为主的部落联盟,黄帝为首领,并定都逐鹿,发展生产,加强武力。后来黄帝率众南下,占据中原,成为势力强大的部落集团,逐步创造了灿烂的中原文化。

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史称“华夏”“诸夏”,是中原文化的主要开拓者。但华夏文化是炎黄文化吸取其他文化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各部落共同创造的结晶。因为中原文化以黄帝族为代表,因此黄帝被视为汉族的祖先。黄帝,姬姓,号轩辕,又叫有熊氏。一般中国人都把自己视为黄帝的后代,是炎黄子孙。

黄帝可能有其人,也可能是华夏文明缔造者们的集体统称。约生活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

四 尧、舜和大禹

尧、禹、舜是唐、虞、夏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我国古代国家形成时期的领袖人物。

《古本竹书纪年》、《韩非子》、《山海经》等古籍对尧、舜、禹的记载,虽然尚有一些传说的成分,但基本上反映了历史的实际,且为近年来考古发现所证实。所谓尧、舜、禹之间的“禅让”说,是后人对“军事民主制”的怀念和对远古历史的美化。事实上,尧、舜、禹时期阶级对立已经形成,氏族贵族之间也出现了夺权斗争。尧、舜、禹是氏族贵族的代表和部落集团的军事首领,他们都曾多次征伐四周部落,并同南方的三苗打过仗,在内部则展开了复杂的权势之争。尧年老时,欲传位给儿子丹朱,于是出现了“舜求尧,复偃塞丹朱”的武力夺权事件。舜年老时也想传子,结果又为禹所囚。

禹治水业绩,为他后来的权势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尧、舜的时候,一段时间内,洪水泛滥,黄河成灾。尧曾用鲧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后来,舜于羽山杀死了鲧,又让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用疏导的方法,终于治服了洪水。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卓越贡献,受到普遍尊敬,被人们誉为“大禹”。大禹后来又逐渐掌握了军权,最后夺取了最高职位。禹年老的时候,传位其子启。从此,世袭王权的“家天下”开始了。

五 “龙”的崇拜

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明启端的象征。中国是龙的故乡,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5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就存在着对龙的崇拜。

龙的起源,有的专家认为是始于古代氏族部落的一种图腾崇拜;有的学者则认为是来自古代人对云、雨、水等自然现象的神化。

龙有鹿的角、虎的眼、狮的鼻、牛的耳、鹰的爪、马的鬃、鱼的麟、蜃的

腹、蛇的身,集一切动物的美和力,威武雄壮,神采飞扬,上能腾云驾雾,下可倒海翻江。龙是丰收、吉祥的象征。“干旱盼云霓,青龙送雨来”。水,是人们的命根子。

龙的形象的演变,每一步都深深刻着每个时代特有的文化印记。人民大众视龙为“神物”,于是最高封建统治者就宣称自己是真龙天子。龙遂成了皇家私有,飞舞在皇宫和龙袍上:气势专横、张牙舞爪。在这同时,龙负载着封建皇权思想潜入了千家万户,扼杀着中华民族的生机和活力。

龙被作为皇权象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天,“东方巨龙”正以新的姿态飞舞在神州大地的上空。

原始社会史自学参考

一 大事年表

复习题:重要名词:云南古猿、牛梁河遗存、原始人群、旧石器时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金牛山人、丁村人、血缘家族、母系氏族公社、新石器时代、山顶洞人、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半坡村遗址、族外婚、对偶婚、图腾崇拜、父系氏族公社、农村公社、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一夫一妻制、军事民主制、氏族贵族、炎帝、黄帝、尧、舜、禹

思考题:

1、学习原始社会史的四个要点是什么?

2、为什么说中国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

3、我国发现了哪些原始人群时期有代表性的古人类化石?

4、北京人体制发展不平衡说明了什么?

5、新石器时代有哪几种主要文化类型?

6、叙述半坡村遗址和半坡人生活状况

7、母系氏族制度有哪些主要特点?

8、农村公社有什么特点?

9、家庭、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怎样形成的?


相关文章

  • [公共财政学]课程介绍
  • <公共财政学>课程介绍: 1.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财政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都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我院财政学具有20年的办学历史,在甘.宁.青. ...查看


  • 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教案
  • <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教案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 学号: 姓名:邓艾艾 11级思政甲班 [1**********] 期中教案 一.授课班级:****班 二.科目: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论 三.课题:第一章 第一节 ...查看


  • [大学生学业规划指导]教案
  • 教 案 课程名称:大学生学业规划指导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 适用专业(方向):各专业 总学时:16+16 使用教材:大学生学业规划指导讲义 开课单位: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授课教师(职称): 余明友(副研究员) 授课班级:全校学生 开课时间: ...查看


  • 期中教学检查总结(全院)_
  • 巢湖学院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检查 总 结 根据学院统一部署和本学期教学工作安排,11月15日-11月19日,院期中教学检查专家组对各教学单位进行了检查.本次检查分文理两组进行,并就各个检查项目进行了量化评估.现将检查情况 ...查看


  • 课程实施的新取向_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_崔允漷
  • 2009年第1期(总第348期 ) EDUCATIONAL RESEARCH No.1,2009 General,No.348 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崔允漷 [摘 要] 我国的课程实施或教学主要有三种类型: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 ...查看


  • 版式设计课程教案
  • 吉林动画学院 JiLin Animation Institute 教 案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版式设计> 专业年级: 2012级广告4班 / 7班 教材名称: <版式设计> 任课教师: ...查看


  • [地理课程教学论]教案
  • <地理教学论>教案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标:学生理解并掌握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十年历程,明确地理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方向和要求. 教学重点:课程的含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教学难点:课程与学科的区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查看


  • 党课教案精选
  • 专业知识和能力:该同志具备历史学科扎实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独立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能够完成教育部门和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 教育教学工作量完成情况:该同志担任历史学科教学工作以来,完成过1--3年级循环教学工作,周均课时10 ...查看


  • 讲师工作总结
  • 篇一:讲师评定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2009年8月,我有幸进入xxxxxx ,实现自己的愿望,成为一名教师.在此之前,我从心理上和行动上都以一名老师来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准备即将担任的课程,查寻教学方法,观看优秀教师的报告视频.进入xxxx 后 ...查看


  • 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书
  • 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书 商品陈列 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书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连锁经营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起来.而连锁店的销售情况如何,商品陈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份调查显示,70%的顾客认为是商品陈列吸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