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宪法是什么时候通过

第一部宪法是什么时候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9月20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并颁布的。其所以待到建国5年后方才有宪法,是因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在全国范围内,军事行动尚未结束,土地制度的改革尚未完成,人民还没有充分组织起来,当时不具备实行普选、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的条件。所以采取过渡措施,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全国人民共同的政治基础。事实上,共同纲领曾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建国后3年,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制宪的时机巳经成熟。1952年12月24日,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向政协常委会提议:由政协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建议制宪。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经过讨论,接受了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并组成了以毛泽东任主席、由33人组成的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年1月至3月,毛泽东率领一个由中共中央指定成立的小组,在杭州西湖起草宪法。边起草边组织在京的中央委员讨论。为了搞好讨论,毛泽东还曾亲自开列参考书目。经过一段紧张工作,终于搞出了一个宪法草案初稿,于1954年3月23日向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础。宪法起草委员会从3月23日到9月12日一共举行了9次全体会议,会议都由毛泽东或者刘少奇主持(其中第8次会议由邓小平主持)。历次会议的气氛非常民主,讨论极为深入。

宪法的制定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同时,又特别注重群众智慧的发挥。除宪法起草委员会内部多次认真讨论外,还曾在1954年3月至6月的81天时间内,组织了北京500多位高级干部讨论宪法草案初稿,接着有全国8000多人讨论,提出了5,900多条意见。自6月14日到9月10日,还经历了为时3个月的全民讨论,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提出修改或

补充的意见,经整理归并后共达180,420条。宪法草案经过反复修改,在9月15日提交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后,1000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我国的宪法是人民的宪法,人民主动、积极地参与工作,保证了1954年宪法的民主性和完善性。

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部宪法,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毛泽东说过,这个宪法“使人民有一条清楚的轨道,使全国人民感到有一条清楚的明确的正确的道路可走”。宪法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记录了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革命斗争而取得的胜利成果,确认了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翁的事实。

1954年宪法规定了各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其他的基本制度,为我国后来的民主建设与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后来宪法规定的主要内容,都是1954年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尽管几十年来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十分巨大,但后来的宪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并不同第一部宪法离得太远。以目前的现行宪法来说,他所规定的一系列最根本的制度,例如人民民主专政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生产资料公有制等等,都是从1954年宪法那里延续下来的。即使是宪法典的体系结构,也同1954年宪法非常近似。至于凝聚在1954年宪法中的理论思想,当然更应成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宝库中的组成部分。

由于社会发展一日千里,在新条件下产生的现行宪法无疑地更臻完善。现行宪法反映了更为丰富和新型的客观现实,从而发展到了更高的阶段。但是尽管如此,具有开创意义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崇高历史地位,是应予充分肯定的。

第一部宪法是什么时候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9月20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并颁布的。其所以待到建国5年后方才有宪法,是因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在全国范围内,军事行动尚未结束,土地制度的改革尚未完成,人民还没有充分组织起来,当时不具备实行普选、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的条件。所以采取过渡措施,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全国人民共同的政治基础。事实上,共同纲领曾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建国后3年,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制宪的时机巳经成熟。1952年12月24日,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向政协常委会提议:由政协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建议制宪。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经过讨论,接受了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并组成了以毛泽东任主席、由33人组成的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年1月至3月,毛泽东率领一个由中共中央指定成立的小组,在杭州西湖起草宪法。边起草边组织在京的中央委员讨论。为了搞好讨论,毛泽东还曾亲自开列参考书目。经过一段紧张工作,终于搞出了一个宪法草案初稿,于1954年3月23日向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础。宪法起草委员会从3月23日到9月12日一共举行了9次全体会议,会议都由毛泽东或者刘少奇主持(其中第8次会议由邓小平主持)。历次会议的气氛非常民主,讨论极为深入。

宪法的制定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同时,又特别注重群众智慧的发挥。除宪法起草委员会内部多次认真讨论外,还曾在1954年3月至6月的81天时间内,组织了北京500多位高级干部讨论宪法草案初稿,接着有全国8000多人讨论,提出了5,900多条意见。自6月14日到9月10日,还经历了为时3个月的全民讨论,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提出修改或

补充的意见,经整理归并后共达180,420条。宪法草案经过反复修改,在9月15日提交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后,1000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我国的宪法是人民的宪法,人民主动、积极地参与工作,保证了1954年宪法的民主性和完善性。

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部宪法,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毛泽东说过,这个宪法“使人民有一条清楚的轨道,使全国人民感到有一条清楚的明确的正确的道路可走”。宪法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记录了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革命斗争而取得的胜利成果,确认了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翁的事实。

1954年宪法规定了各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其他的基本制度,为我国后来的民主建设与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后来宪法规定的主要内容,都是1954年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尽管几十年来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十分巨大,但后来的宪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并不同第一部宪法离得太远。以目前的现行宪法来说,他所规定的一系列最根本的制度,例如人民民主专政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生产资料公有制等等,都是从1954年宪法那里延续下来的。即使是宪法典的体系结构,也同1954年宪法非常近似。至于凝聚在1954年宪法中的理论思想,当然更应成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宝库中的组成部分。

由于社会发展一日千里,在新条件下产生的现行宪法无疑地更臻完善。现行宪法反映了更为丰富和新型的客观现实,从而发展到了更高的阶段。但是尽管如此,具有开创意义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崇高历史地位,是应予充分肯定的。


相关文章

  • 宪法与依宪治国-深度解读十八届中全会
  • 宪法与依宪治国 今年的12月4日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国家宪法日,那么今天我们围绕着"宪法与依宪治国"这个主题和大家共同交流一下. 我们先看这么几段话.第一句话,"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 ...查看


  • 中国著名法学家北大演讲
  • 著名法学家江平.张千帆.梁治平.贺卫方北大精彩演讲 2011年5月23日晚7点,宪政讲坛第二期在北大法学院开始,主讲人是中国著名法学家江平,由张千帆教授主持,梁治平.贺卫方评论.可谓阵容强大. 中国近年司法是进步还是倒退?宪法内写明的各项自 ...查看


  • 基本权利的双重性质
  • 基本权利的双重性质 今天,人民大学的张翔博士来到我们"中国宪法学"的课堂,给我们作了一个题为"基本权利的双重性质"的报告.张博士首先指出,现在我们关于宪法上基本权利的研究进展非常快,实践中也出现了大量 ...查看


  • 美国的建国史-----摘自[历史深处的忧虑]
  • 要谈到著名的权利法案,我必须提一提这个国家的建立过程,因为美国这个国家的建立是非常特别的.你知道美国在建国之前有很长的殖民地历史,当时它的大部分只是英国的殖民地.后来,这里的人越来越不满于英国对于美洲殖民地的政策,首当其冲的是其税收政策和限 ...查看


  • 国家宪法日的由来及哪一年设立的资料全在这里
  • 2015年12月04日 来源:北京本地宝整理报道 [导语]: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2014年10月27日,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议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国家宪法日的诞生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 ...查看


  • 关于什么是宪法
  • 作者:蔡定剑 中外法学 2002年03期 一.导语 在走向法治的今天,普通法律已越来越深入大众生活,为广大民众所熟悉.如刑法早 就为人们所熟知,民法和经济法也广为人们运用来解决自己的纠纷,行政法也在日益走 向大众生活,民告官已成为耳熟能详的 ...查看


  • 八下思品提纲
  • 第五单元知识要点 5.1我们都是公民 1.什么是公民.中国公民 P5 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我国宪法规定: 公民与人民的比较 (1)公民是法律概念,与之相对的概念是外国人 人民是政治概念,与之相 ...查看


  • 高二历史公开课教案
  • 高二历史公开课教案 开课人:张淑兰 时间:2007年12月13日 地点:高二(5)班 课题: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设计思想 1.新教材观:新课标要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所以本课采用 "角色扮演&qu ...查看


  • 村委会的建立是否符合法律的需求科技期刊论文格式
  • 村委会的建立是否符合法律的需求 本文摘自:城市问题 网址:http://www.bestqikan.com/a/bsb/011W2H012.html 一.问题的引入 宪法学的研究应该以文本研究为基本和中心,但是文本研究必须结合社会现实.我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