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及其代表作--宁波美术馆

王澍及其代表作——宁波美术馆

摘要:王澍,作为活跃在中国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总是能够带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宁波美术馆而言,他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使得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

关键词:王澍;宁波美术馆;传统文化;材料组合

一、王澍生平简介

人物简介

王澍,男,1963年11月生,中国美术学院建

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

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85年毕业于南京

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88

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8

年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

工作。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2012年2

月27日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成为获

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

王澍作为一个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建筑向当代建筑语言转化的建筑师,致力于将当代艺术、人文思考、建筑学、特别是建筑的营造问题铸为一体,针对当下中国建筑学科所面对的社会问题,把强调社会学的

“城市营造”,反思人文价值的“建筑艺术”和致力

于中国本土建筑学复兴的“历史建筑与造园学”作为

若干线索,以批判的地域性视角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

的建筑语言探索及建筑创作实践,范围涉及公共建

筑、大学校园、集合住宅、造园、

传统城市街区的保

护与更新及当代艺术装置展览等。

二、代表性作品介绍

宁波美术馆

2005年10月,宁波美术馆落成,它是由轮船码头航运大楼改建而成,规模仅次于北京中国美术馆。整座美术馆外墙由青砖、木材、钢材构成,像一艘即将远航的轮船,给人的印象是沉稳、内敛、厚实,又略带几分神秘。开馆以来,平均每天都有200人光临这个艺术殿堂。

作为三江文化长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美术馆也是国内乃至国际上为数不多的拥有码头的江边美术馆。据了解,该馆总投资1.2亿元,分大小展厅9个,占地面积1.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1万平方米,集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艺术交流、艺术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是现代化、高品位的造型艺术博物馆,同时也是一座既有港口特色、富有现代气息,又具备中国气派的公共建筑。

由宁波航运大楼改建的宁波

美术馆。在长宽各4米、高1米

的红砖展台上,六只模型演绎着

整个设计的过程。而看上去,这

些美术馆的木制模型比老的航运

大楼更像航运楼,一些标志性的

符号,譬如码头,不是被抹去,

而是被强化了。在王澍看来,码

头是宁波这座港口城市最有活力的东西,体现着城市生活的延续性。

宁波美术馆的前身是宁波港客运

码头的候船大厅。如果鸟瞰这座建

筑,它的外观依旧是一个线条和结构

都极为简单的长方形盒子。要说在这

样一个乏善可陈的结构中再造艺术

风格独特而又极具实用价值的美术

馆,实非易事。然而,就是在这个被

废弃的庞然旧物上,建筑师王澍挖掘

出了他的艺术空间。

外立面的木墙和钢柱,色调单

纯,尺度超常,带给你视觉的冲击和

不同凡响的感受。整个建筑的体量在

浑然不觉中增大了许多。光线的介入

是打破单调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让

不同材质更显柔和协调的一个手段。

干净的线条,简约的色块,光的参与,影的投射,人的渺小感……这一切竟让你凝神无语。

如果说现代建筑主要还是一种“雕塑”的思维方式,那宁波美术馆偏重“空间”和“场所”的思考则明显地具有了“后现代”的意味。

不要以为这仅是在尺度上取胜。如果亲临这木墙和钢柱间长长的廊道,你会发现“木墙”原是一扇扇通高的“巨门”。在许多扇

门板的脚下,细心的你还会发现长长的插销,当

你得知这些“巨门”竟然可以一扇扇打开,定会另

有一番惊喜。二维的平面转而成了通向另一个未

知空间的通道。显然,设计师对艺术空间的创造

往往需要观赏者的体验和阅读来完成。所谓移步

换景,空间的知觉,是在时间的向度上完成的。

有人说这些巨幅的门象征着古老店铺的“门板”,

此意象不妨看作是对宁波历史悠久的商业文化的

一种暧昧的隐喻。这种“文脉主义”式的解读,使这个实体空间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依旧保留的“登船”长梯,将美术馆和码头连

接起来。它的一端通向优美的廊道。在一个天气

宜人的早晨,阳光可爱地照射进来,廊道上三三

两两的游人或驻足,或踱步……在洞察秋毫的摄

影师眼中,这些都是极佳的构图题材,可以被他

的镜头处理成绝妙的画面。你站在廊上看风景,

廊下有人在看你……

装饰性的梯步,橱窗陈列式的小空间挖入墙

面,打破了外墙单一的立面效果。斜线的运用,

零散化的空间形态,呈现出“后现代”的多视点,

也是对单调乏味的一种解构。

建筑表皮材料的使用同样暗示了城市记忆线

索的混合性。基座青砖是传统宁波的建筑主材,

而上部钢木材料则是船与港口的建造主材。用一切当代语言对过去和现在的建筑作品进行实验,使作品具有可理解性。这种活动把建筑语言的不纯、正统建筑学的弃物、一切当下生活世界建筑语言的直接解体等汇拢。建筑师虽然正在创造一种假定的意义形式,但这意义形式是未决定的,就像一个空的戏剧舞台,功能上、体验上、事件上的可能性与多样性,将造成一种震撼的效果。

三、结束语

王澍是睿智的,因为他在浮华的世风下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发现建筑的本质;王澍是睿智的,因为他在自己的作品设计是能够体现出自己独到的视角和对中国文化的高深见解,并贯穿始终。

“建筑是对人的生活方式有影响的。”王澍坚信这一点,他曾有一句名言:桌子是从屋子里长出来的。现在,他说,每幢房子都是一座空的剧场,建筑师有时像导演,把屋子搭好,就可以等着自己设计的剧情上演了。

王澍及其代表作——宁波美术馆

摘要:王澍,作为活跃在中国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总是能够带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宁波美术馆而言,他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使得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

关键词:王澍;宁波美术馆;传统文化;材料组合

一、王澍生平简介

人物简介

王澍,男,1963年11月生,中国美术学院建

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

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85年毕业于南京

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88

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8

年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

工作。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2012年2

月27日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成为获

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

王澍作为一个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建筑向当代建筑语言转化的建筑师,致力于将当代艺术、人文思考、建筑学、特别是建筑的营造问题铸为一体,针对当下中国建筑学科所面对的社会问题,把强调社会学的

“城市营造”,反思人文价值的“建筑艺术”和致力

于中国本土建筑学复兴的“历史建筑与造园学”作为

若干线索,以批判的地域性视角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

的建筑语言探索及建筑创作实践,范围涉及公共建

筑、大学校园、集合住宅、造园、

传统城市街区的保

护与更新及当代艺术装置展览等。

二、代表性作品介绍

宁波美术馆

2005年10月,宁波美术馆落成,它是由轮船码头航运大楼改建而成,规模仅次于北京中国美术馆。整座美术馆外墙由青砖、木材、钢材构成,像一艘即将远航的轮船,给人的印象是沉稳、内敛、厚实,又略带几分神秘。开馆以来,平均每天都有200人光临这个艺术殿堂。

作为三江文化长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美术馆也是国内乃至国际上为数不多的拥有码头的江边美术馆。据了解,该馆总投资1.2亿元,分大小展厅9个,占地面积1.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1万平方米,集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艺术交流、艺术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是现代化、高品位的造型艺术博物馆,同时也是一座既有港口特色、富有现代气息,又具备中国气派的公共建筑。

由宁波航运大楼改建的宁波

美术馆。在长宽各4米、高1米

的红砖展台上,六只模型演绎着

整个设计的过程。而看上去,这

些美术馆的木制模型比老的航运

大楼更像航运楼,一些标志性的

符号,譬如码头,不是被抹去,

而是被强化了。在王澍看来,码

头是宁波这座港口城市最有活力的东西,体现着城市生活的延续性。

宁波美术馆的前身是宁波港客运

码头的候船大厅。如果鸟瞰这座建

筑,它的外观依旧是一个线条和结构

都极为简单的长方形盒子。要说在这

样一个乏善可陈的结构中再造艺术

风格独特而又极具实用价值的美术

馆,实非易事。然而,就是在这个被

废弃的庞然旧物上,建筑师王澍挖掘

出了他的艺术空间。

外立面的木墙和钢柱,色调单

纯,尺度超常,带给你视觉的冲击和

不同凡响的感受。整个建筑的体量在

浑然不觉中增大了许多。光线的介入

是打破单调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让

不同材质更显柔和协调的一个手段。

干净的线条,简约的色块,光的参与,影的投射,人的渺小感……这一切竟让你凝神无语。

如果说现代建筑主要还是一种“雕塑”的思维方式,那宁波美术馆偏重“空间”和“场所”的思考则明显地具有了“后现代”的意味。

不要以为这仅是在尺度上取胜。如果亲临这木墙和钢柱间长长的廊道,你会发现“木墙”原是一扇扇通高的“巨门”。在许多扇

门板的脚下,细心的你还会发现长长的插销,当

你得知这些“巨门”竟然可以一扇扇打开,定会另

有一番惊喜。二维的平面转而成了通向另一个未

知空间的通道。显然,设计师对艺术空间的创造

往往需要观赏者的体验和阅读来完成。所谓移步

换景,空间的知觉,是在时间的向度上完成的。

有人说这些巨幅的门象征着古老店铺的“门板”,

此意象不妨看作是对宁波历史悠久的商业文化的

一种暧昧的隐喻。这种“文脉主义”式的解读,使这个实体空间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依旧保留的“登船”长梯,将美术馆和码头连

接起来。它的一端通向优美的廊道。在一个天气

宜人的早晨,阳光可爱地照射进来,廊道上三三

两两的游人或驻足,或踱步……在洞察秋毫的摄

影师眼中,这些都是极佳的构图题材,可以被他

的镜头处理成绝妙的画面。你站在廊上看风景,

廊下有人在看你……

装饰性的梯步,橱窗陈列式的小空间挖入墙

面,打破了外墙单一的立面效果。斜线的运用,

零散化的空间形态,呈现出“后现代”的多视点,

也是对单调乏味的一种解构。

建筑表皮材料的使用同样暗示了城市记忆线

索的混合性。基座青砖是传统宁波的建筑主材,

而上部钢木材料则是船与港口的建造主材。用一切当代语言对过去和现在的建筑作品进行实验,使作品具有可理解性。这种活动把建筑语言的不纯、正统建筑学的弃物、一切当下生活世界建筑语言的直接解体等汇拢。建筑师虽然正在创造一种假定的意义形式,但这意义形式是未决定的,就像一个空的戏剧舞台,功能上、体验上、事件上的可能性与多样性,将造成一种震撼的效果。

三、结束语

王澍是睿智的,因为他在浮华的世风下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发现建筑的本质;王澍是睿智的,因为他在自己的作品设计是能够体现出自己独到的视角和对中国文化的高深见解,并贯穿始终。

“建筑是对人的生活方式有影响的。”王澍坚信这一点,他曾有一句名言:桌子是从屋子里长出来的。现在,他说,每幢房子都是一座空的剧场,建筑师有时像导演,把屋子搭好,就可以等着自己设计的剧情上演了。


相关文章

  • 灾难性的普利兹克奖
  • 灾难性的普利兹克奖 作者 河清 发表于2012-04-02 04:50 破除楞形-硬边-非装饰的"美国式建筑"迷信 编者按: 王澍获颁2012年的普利兹克奖,距今恰好一个月.这一个月里,微博上有两次规模颇大的民间讨论围绕 ...查看


  • 王澍作品赏析
  • 目录: 1.王澍介绍 2.作品介绍与分析 3.王澍作品特点和个人理解与启发 1988年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硕士毕业后,他来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 1997年王澍与妻子陆文宇一起成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 ...查看


  • 宁波博物馆by王澍
  • 宁波博物馆 by 王澍 1330412486 评论:0 2005年6月,宁波博物馆建筑设计采取国际邀请竞赛的方式,邀请国内外7家著名设计单位德国GMP建筑设计事务所.法国AREP公司.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美术学 ...查看


  • 实习报告--暑假实习建筑写生实习报告
  • 一.实习目的„„„„„„ 二.实习时间„„„„„„ 三.实习行程„„„„„„ 四.实习内容„„„„„„ 五.实习总结„„„„„„目录 一. 实习目的 通过对杭州.宁波.西塘.苏州.上海等地方的实地踩点,使我们对景区的建筑认 识,建筑的设计, ...查看


  • 王澍的作品
  • 王澍 普里兹克建筑学奖的获得者 宁波历史博物馆 北段浸在人工开掘的水池中,土 岸,植芦苇,水有走势,在中段 入口处溢过一道石坝,结束在大 片鹅卵石滩中.而水池的人工的痕迹很少,显得自然美丽与建筑合为一体, 在建筑开裂的上部,隐藏着一片开阔的 ...查看


  • 王澍宁波博物馆资料
  • 宁波博物馆 项目地点:浙江宁波 项目功能:博物馆 设计时间:2003-2005年 施工时间:2006-2008年11月 用地面积:45333平方米 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 宁博坐落于远山围绕的的平原当中,而这里却也已经有了城市发展的痕迹 ...查看


  • 中国建筑师王澍被授予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之二)
  • 中国建筑师王澍被授予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之二) 谈及自己的获奖,王澍表示:"对一个在获奖之前没有出版过作品集的建筑师,一个只在中国做建筑的建筑师,一位自称为业余的建筑师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惊喜,为此,我要感谢评委会睿智和 ...查看


  •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 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功能与形式.文化孰轻孰重 一.引言: 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我们去杭州建筑认知实习,有幸的和王澍及他的象山校区来个亲密的接触.以前总是在书本网络上了解他及他的作品,感觉他是个很有个性的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了&qu ...查看


  • 普利兹克奖与王澍
  • 普利兹克奖与王澍PRITZKER PRIZE AND WANGSHU 张永和/Yung Ho Chang 我从去年开始担任普利兹克奖(下面简称普奖)的评委,参加了本年度的评选工作,知道今年该奖定于在北京颁奖和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奖是一个巧合.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