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学生心理健康合法权益心得体会

如何保护学生心理健康合法权益心得体会

谢继刚

一、学校有必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要慎重,要正确对待,有效实施。 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综合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近13%全球儿童和学生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并且在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个亟待关注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我国将今年卫生日的主题定为“快乐心情,健康行为---关注儿童学生精神健康”。作为儿童教育的主要环境——学校,现在对这一方面都十分关注。我省今年也明确地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作了明确的要求:乡镇级学校在XX学年开始必须专门有心理辅导老师;该老师必须经过培训,有上岗证。

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情况也不是很乐观,更是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提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和学校开展起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上的一些机构也积极参与到这方面工作中。大家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本来是好事,但是,现在确实存在一种把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数据无限扩大的倾向,以此来抬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身价”的现象。还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误解为“心理学教育”的现象,虽然在开展,但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以及形式等都要慎重,要注重实效性,要根据不同情况体现多样性。在小学,应以游戏和活动为主。

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的几点思考:

1、要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转变教育观念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必须加速改革,迅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学科系统型教育向职业能力型转轨。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以转变思想、提高德育素质为灵魂,只有良好的心理才会产生高尚的道德行为。学校教育和学生管理必须建立在学生思想健康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才会收到预期效果。所以,学校应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咨询,把心理教育纳入教育计划。我们学校目前虽然没有正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专门的教育课程,但学校领导和学生处经常督促教师要注重学生

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任课教师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都重视渗透德育(特别是学生的情感体验)教育,班主任老师更是走在前头,他们利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像开展丰富多样的班队活动课和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课外活动、义务劳动,举办一些知识讲座,个别谈心,给以关爱和帮助等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教育感化本班学生,尽力使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我们学校的教师事实上都已重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缺乏的是有专业的人来指导,还不能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到一定的专业与理论水平上来。

2、努力提高教师心理学知识和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含义应该是教师以健康的心灵感染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影响学生,以渊博知识和规范的行为教育学生。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教师这些方面的烙印,所以,对教师的心灵和职业道德要求格外高。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外,还要具备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心态,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和克服心理障碍,有效铸造人类灵魂的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尤其是非师范毕业的教师应补好心理学这一课。学校还应定期组织对教师进行心理学的继续学习,定期交流应用心理学知识、管理教育学生的经验。

3、提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

以往我们存在着用同种方法、同种手段教育所有的学生,少数人犯错,大家挨批,少数人有提高全班都光荣的现象,不重视个性教育。在教育上,所有“一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的说法和作法都是错误的。有不少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来对老师常说的第一句话:“给你添一个麻烦,要多劳你一份心”,这就是要求针对学生实际加强教育的期望。就像本次研讨活动中的两堂课“学会夸奖别人”、“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还有我们学校各个班每个星期的主题班队课等,就是针对各自班级中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这对学生的一些不良的心理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与启迪作用,有助于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更是有助于学生的心理走向正常的发展。我们认为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和所有教职工都应该有了解学生心理的责任。教育管理有了针对性,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4、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可以起到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幽静和环境优美自然会产生心情舒畅、气氛和谐,为转变学生思想、调整学生心态和行为创造有利条件。领导民主、管理民主、师生平等、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心灵、互交知心朋友是正常的教书育人的氛围。民主与平等能给人们心理以宽松,感到顺气、顺事,不易产生逆反心理。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教会学生自我调整心态,具有较强的自我心理保健、自我约

束不良行为的能力。可增强正确评价自我、正确认识现实、正视逆境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也是转变学生思想,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水平的必要条件。本学期,我们学校重视了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注重了学生的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校长和教师们带头讲文明礼貌、保持校园整洁、讲普通话,同学之间互相督促,大家互敬互重,大部分人的文明行为带动改变了小部分人的不文明行为,逐渐就形成了一个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更能保持愉悦、健康的心态。

总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针对学生的心理障碍及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塑造健康人格的教育。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控制和训导学生,而学生则只能在被扣分、被训斥中服从教师。因此,在民主社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要校正教育目标,强调要为学校营造一个积极的、互相帮助、关怀的环境。除了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自我与情绪方面的发展。

如何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合法权益心得体会

王正维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活动,现今社会不仅要求我们具有健康的身体,而且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下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

一、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通过一线的教学经历,深深的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周边的

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二、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对待问题学生更应该尽心尽责,遇到问题学生怎么办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在宽松平等的班级氛围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团体辅导,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的集体心理辅导效应。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团体辅导的主题。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采用讲座法、认识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机,并在活动中得到领悟。通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不仅让全体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也拉近了同学间、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

在考虑学生一般心理规律的同时,也要对暴露出来的个别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在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中,我一方面通过心理辅导室兼职心理教

师的个别咨询辅导,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个别谈心与辅导。通过学校开通的心理咨询箱,打通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通道,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收获是巨大的,体会可能肤浅,切记心理健康的前提是身体健康!重视我们自己的心理,正视我们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帮助我们身边的人,希望我们都能保持开阔的心境,良好的心态!

如何保护学生心理健康合法权益心得体会

王家美

通过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使我对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未成年人有哪些权益受到国家的保护、当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有了一定的了解。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专门法律,它具体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指导思想、保护内容、保护工作的原则,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予以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方法与内容,以及各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法律责任,是一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基本法。它的颁布和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视和关怀,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优化少年儿

童成长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未成年人年龄虽小但同样享有人格尊严,学校或教师不得对其人格进行侮辱或诽谤。特别是在未成年人发生违纪的情况时,少数教师会粗暴侮辱、厉声训斥,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这些都是不尊重未成年人的行为,会造成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造成伤害。再联想我自己平日的班级管理与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与上文提到的现象相似之处,令我不禁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这是在违法!要使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得到保护,必须把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问题提高到法制的高度来认识,并自觉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我经过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之后,联系学过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我认为教师在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方面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提高教育者的法律意识,使教育者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了解法律并遵守法律,应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的具体行动中。

二是要了解并尊重未成年人的客观需要,不以教师的主观意愿去要求孩子。未成年人正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需要和特点。比如孩子好动,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长时间安静地坐着不动。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和理解未成年人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凭者自己的主观意愿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

三是要充分认识不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危害性。不尊重为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会使学生未成熟的心灵受到残害,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如受侮辱的幼儿会形成懦弱或强烈逆反的性格,将来可能成为对自己和社会都不利的人;受体罚的孩子为了躲避受罚,可能会养成说谎的恶习。因此,教师对孩子人格尊严的侮辱,可以说是残害儿童幼小心灵的无形杀手,必须坚决予以杜绝。

四是教师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讲求合理有效的方法,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教师既要严格管理,又要耐心教育,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信任、平等的关系,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是对于存在缺点、错误的未成年人,教师更应对其进行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鼓励和帮助他们改进。未成年人在受到尊重的集体中生活,才会体会到受人尊重和尊重他人的价值,长大以后,就容易成为自立、自强、有道德、守纪律

的人。

未成年人是人类的希望,国家、民族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予以特殊保护,做好他们的培养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战略性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承担着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培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神圣义务。因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法制的基本知识,不断增强教育法制观念,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正确的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如何保护学生心理健康合法权益心得体会

李洞宾

未成年人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含苞待放的花蕊,是清晨刚刚升起的太阳,是需要我们呵护的幼苗。我们队未成年人的关心、爱护和特别的司法保护,是全国人民普遍关注的事情,关注未成年人、让他们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共同议论的话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作为我国第一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从家庭、学习、社会以及司法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作了全面的规定,维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保障,也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走上了一个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未成年人独立意识强,思维活跃,但自控能力差,辨别是非能力差。因此,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健康、文明的活动场所和建立一个适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优良氛围是未成年人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

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家庭保护、学习保护、社会保护等发面,都对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作了具体的规定,旨在尽力创造条件,确保未成年人能在社会上过有意义的生活,并在其一生中最易沾染不良行为的时期,使其成长和受教育的过程尽可能不受犯罪和不法行为的影响。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对教师本人的工作的成败有重要影响;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行

为,也是影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

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很好地设计促使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学校,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接触的机会较多,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教师的心境、情绪是构成整个教育环境的组成部分。

教师的心理健康能促进学生生理、心理、行为全面、协调地健康发展。能在宽松的气氛中使悲观的学生变得快乐,受挫折的学生建立信心,懒散的学生变得勤奋,内向的学生变得活泼,固执的学生变得灵活,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作为一名教师应懂得,独立、健全的人格是人一生各阶段均应有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必须要尊重的。

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愉快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豁达、诚恳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和蔼、真诚的语言解决师生之间出现的矛盾,时时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无私、互助、诚挚、谦虚、大度、顽强等优良品质起着重要作用。

现代教育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保持心理健康,并具备良好的人格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创造和谐环境,维护师生心理健康。

如何保护学生心理健康合法权益心得体会

李洞宾

21世纪的学生,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时下,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学校、社会、个体自身特点等四个方面。在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学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

学生时期是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面对升学的激烈竞争以及来自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压力,一些学生自然会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而不健全的心理冲突必然会导致不适当的举止行为。当前学生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概括起来表现为:

1.抑郁、焦虑、恐怖、紧张、偏执、疑虑、困惑、人际交往困难等。

2.严重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

3.情绪不稳定,时而兴奋、时而懒散等。

4.打架、骂人、说谎、吸烟、赌博、喝酒、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杀或他伤等种种不良行为。

二、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标准

1.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也就是说,要拥有正确的自我认识。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学生当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不认识自己,并且存在着自卑心理。正确的自我认识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第一要素。一个人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有没有健康的自我认识。所谓健康的自我认识,就是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拥有自信。你可以没有某种能力,但你拥有了自信,你就可以学会做事。但是有些人不自信,不能接纳自我。有的学生因为自己的长相,比如说:因皮肤黑、眼睛小、体形胖、个子矮等而自卑,有的因为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不如别人而自卑。有些很优秀的学生内心也很自卑。因为从小到大,这些好孩子只报告好的成绩,而当他们考试成绩不好或成长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就不能接受他们,常常对此给予批评、斥责。父母不能接纳孩子的不足,以至孩子对自己过度要求完美,导致内心产生焦虑、自卑心理,严重的还产生了心理障碍。有的父母总是批评孩子,从而给孩子一种

2.能与他人合作,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合作,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的教育目标。现代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学生只有学会合作,善于与人交往,才能获得自身的精神快乐与成功发展。学会合作的前提是能够正确认识他人,尊重和接纳他人,善于发现和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也能够容忍他人的缺点和不足。现在有相当数量的独生子女学生以自我中心,欠缺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他们的适应与发展遇到很大的困难。调查发现青年学生咨询问题最多的是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有的甚至因为人际交往障碍发生心理疾病,不得不休学或退学。这些问题不解决,以后如何在社会上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共事呢? 3.能够恰当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使自己能够基本上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喜怒哀乐,每个人都会有。但适度把握自己的情绪,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方,对适当的对象表达适度的情绪,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常常不能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让消极的情绪影响了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健康,甚至于由极端的情绪导致了恶性事件的

发生。

4.独立自主,学会选择,学会做决定,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虽然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依赖、相互帮助,但独立自主,能够自我选择、自我决定是一个人适应环境和拥有自信的表现。现在由于许多家长对孩子过分关爱,甚至包办孩子的一切生活事务,使孩子缺少独立的生活能力和处事能力,因此环境适应能力不强。

5.有较强的意志品质,能够承受挫折。能否克服困难,承受挫折,是一个人意志品质是否坚强的表现。无论是对生活的适应,还是迎接时代的挑战,获取个人的成功发展,都需要学生拥有坚强的意志品质。然而,家长过分地保护,剥夺了孩子们经受锻炼,增长能力的机会。一些孩子性格懦弱,承受不了任何挫折。学生中存在的离家出走、自杀等事件表现了这些孩子心理上的脆弱。应当重视对他们意志力的培养。

6.热爱生活和学习,能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幸福感。现在许多孩子视学习为负担,不能在生活中感受到快乐与幸福,这与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有关。

7.在学习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力,有创新能力。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潜能,都有创新的能力。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然而

8.心理健康的人人格完善和谐。人格发展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如气质类型、价值观等。一个心理健康的的人,他的人格发展是和谐完善的。有的人人格偏执,看问题极端,这样的人容易产生问题。因为世界是和谐的,你把世界看得很极端,正说明你的想法有问题,当然自己就很苦恼。

9.智力正常。一般智商80以上为正常。

10.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符。从心理学来看,人的发展有很多阶段,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要完成相应的发展任务。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那就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要相符。

三、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对策

1.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

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性,每一个人都有价值,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个人,都需要得到尊重。学生也是如此。然而老师、家长常常把他们看作是比自己低一等的被教育、被管教对象,常常用自己的期望去要求他们,用同一把尺子去评价他们。这就忽视了他们的独特性,造成了对他们的不理解和不尊重。特别是老师和父母只用学习成绩一个标准去要求他们,简单地把他们与别人相比较,当他们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时,就贬低、批评,这些都严重挫伤了孩子们的自尊与自信,造成了他们的紧张、焦虑、懦弱、抑郁和攻击等多种不良性格的产生。应当尊重每一个孩子,鼓励和协助他们发展自己的长处,使他们成为一个独具个性的独特的自我。也就是让他们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满足别人需要的一个

2..转变思想观念,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人的情绪极易被周围的环境所感染,因此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来影响学生学生的心理十分重要。为此全社会包括家长、教师、学校都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转变思想,用自己健康的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如把青春期的教育等同于性教育的认识转变为青春期的包括人生观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法规教育等多方面的综合教育;转变无病即健康的片面认识,树立“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的新观念等。家长、学生、教师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3.开设心理常识课,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学生生理上迅速发展与心理发展滞后的矛盾,使他们渴望了解有关生理、心理的卫生知识。为此,学校要想方设法开设这方面的课程,针对学生学生关注和亟待解决的心理卫生方

面的问题,通过教师传播一些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如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有关的话题,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如何与异性交往,如何面对早恋、挫折方面的内容等。通过教师课堂讲授,满足学生学生想获得心理卫生知识的需要,提高其心理素质,使他们的心理、生理得到协调健康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各科教学中利用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健康心理。

4.用心理知识指导学生学生的各科学习,创设爱学习的和谐环境。

人的言论行动都同一定的心理有联系,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学生的各科学习,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人在学习过程中有两大因素发挥作用,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人的记性、思维、想象、观察总是在一定的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的支撑下进行的,因此,应告诉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教师要用诸如此类的心理知识指导学生提高各科成绩。

5.通过课外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种活动中。

首先,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心理健康发展,学校要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诸如“心理健康与品德修养”、“青春期教育课堂”等讲座,帮助学生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问题,对学生进行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行理想、前途及学习策略的辅导与练习,通过讲座,丰富学生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 其次,充分发挥校园隐性资源的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如设文化墙、搞书画展、手工制作展,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以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学生调节好自己的心情,并在全体师生中提倡“团结、勤奋、务实、创新”的校风、教风,从而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再次,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生活自理能力差,思想不成熟,遇到复杂的问题就惶恐不安,不知该如何处理,而又碍于情面,不敢或不好意思面对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敞开胸怀,让学生学生将心理不愉快的感受或困惑尽情地倾诉出来,并竭尽全力为他们排忧解难,这种心与心的交流,能使他们消除疑虑,从而健康成长。

当前,学校对心理卫生工作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今后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只有大家都对心理健康重视起来,解决学生学生心理障碍,使其消除内心矛盾,恢复心理平衡,形成积极心态,才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升学、择业等重大问题上的抉择,以及在性格、情趣、人格等方面的培养上得到更健康的、完美的发展。

如何保护学生心理健康合法权益心得体会

谢继刚

一、学校有必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要慎重,要正确对待,有效实施。 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综合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近13%全球儿童和学生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并且在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个亟待关注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我国将今年卫生日的主题定为“快乐心情,健康行为---关注儿童学生精神健康”。作为儿童教育的主要环境——学校,现在对这一方面都十分关注。我省今年也明确地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作了明确的要求:乡镇级学校在XX学年开始必须专门有心理辅导老师;该老师必须经过培训,有上岗证。

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情况也不是很乐观,更是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提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和学校开展起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上的一些机构也积极参与到这方面工作中。大家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本来是好事,但是,现在确实存在一种把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数据无限扩大的倾向,以此来抬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身价”的现象。还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误解为“心理学教育”的现象,虽然在开展,但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以及形式等都要慎重,要注重实效性,要根据不同情况体现多样性。在小学,应以游戏和活动为主。

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的几点思考:

1、要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转变教育观念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必须加速改革,迅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学科系统型教育向职业能力型转轨。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以转变思想、提高德育素质为灵魂,只有良好的心理才会产生高尚的道德行为。学校教育和学生管理必须建立在学生思想健康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才会收到预期效果。所以,学校应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咨询,把心理教育纳入教育计划。我们学校目前虽然没有正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专门的教育课程,但学校领导和学生处经常督促教师要注重学生

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任课教师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都重视渗透德育(特别是学生的情感体验)教育,班主任老师更是走在前头,他们利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像开展丰富多样的班队活动课和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课外活动、义务劳动,举办一些知识讲座,个别谈心,给以关爱和帮助等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教育感化本班学生,尽力使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我们学校的教师事实上都已重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缺乏的是有专业的人来指导,还不能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到一定的专业与理论水平上来。

2、努力提高教师心理学知识和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含义应该是教师以健康的心灵感染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影响学生,以渊博知识和规范的行为教育学生。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教师这些方面的烙印,所以,对教师的心灵和职业道德要求格外高。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外,还要具备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心态,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和克服心理障碍,有效铸造人类灵魂的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尤其是非师范毕业的教师应补好心理学这一课。学校还应定期组织对教师进行心理学的继续学习,定期交流应用心理学知识、管理教育学生的经验。

3、提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

以往我们存在着用同种方法、同种手段教育所有的学生,少数人犯错,大家挨批,少数人有提高全班都光荣的现象,不重视个性教育。在教育上,所有“一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的说法和作法都是错误的。有不少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来对老师常说的第一句话:“给你添一个麻烦,要多劳你一份心”,这就是要求针对学生实际加强教育的期望。就像本次研讨活动中的两堂课“学会夸奖别人”、“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还有我们学校各个班每个星期的主题班队课等,就是针对各自班级中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这对学生的一些不良的心理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与启迪作用,有助于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更是有助于学生的心理走向正常的发展。我们认为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和所有教职工都应该有了解学生心理的责任。教育管理有了针对性,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4、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可以起到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幽静和环境优美自然会产生心情舒畅、气氛和谐,为转变学生思想、调整学生心态和行为创造有利条件。领导民主、管理民主、师生平等、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心灵、互交知心朋友是正常的教书育人的氛围。民主与平等能给人们心理以宽松,感到顺气、顺事,不易产生逆反心理。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教会学生自我调整心态,具有较强的自我心理保健、自我约

束不良行为的能力。可增强正确评价自我、正确认识现实、正视逆境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也是转变学生思想,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水平的必要条件。本学期,我们学校重视了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注重了学生的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校长和教师们带头讲文明礼貌、保持校园整洁、讲普通话,同学之间互相督促,大家互敬互重,大部分人的文明行为带动改变了小部分人的不文明行为,逐渐就形成了一个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更能保持愉悦、健康的心态。

总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针对学生的心理障碍及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塑造健康人格的教育。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控制和训导学生,而学生则只能在被扣分、被训斥中服从教师。因此,在民主社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要校正教育目标,强调要为学校营造一个积极的、互相帮助、关怀的环境。除了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自我与情绪方面的发展。

如何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合法权益心得体会

王正维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活动,现今社会不仅要求我们具有健康的身体,而且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下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

一、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通过一线的教学经历,深深的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周边的

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二、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对待问题学生更应该尽心尽责,遇到问题学生怎么办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在宽松平等的班级氛围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团体辅导,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的集体心理辅导效应。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团体辅导的主题。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采用讲座法、认识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机,并在活动中得到领悟。通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不仅让全体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也拉近了同学间、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

在考虑学生一般心理规律的同时,也要对暴露出来的个别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在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中,我一方面通过心理辅导室兼职心理教

师的个别咨询辅导,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个别谈心与辅导。通过学校开通的心理咨询箱,打通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通道,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收获是巨大的,体会可能肤浅,切记心理健康的前提是身体健康!重视我们自己的心理,正视我们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帮助我们身边的人,希望我们都能保持开阔的心境,良好的心态!

如何保护学生心理健康合法权益心得体会

王家美

通过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使我对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未成年人有哪些权益受到国家的保护、当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有了一定的了解。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专门法律,它具体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指导思想、保护内容、保护工作的原则,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予以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方法与内容,以及各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法律责任,是一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基本法。它的颁布和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视和关怀,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优化少年儿

童成长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未成年人年龄虽小但同样享有人格尊严,学校或教师不得对其人格进行侮辱或诽谤。特别是在未成年人发生违纪的情况时,少数教师会粗暴侮辱、厉声训斥,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这些都是不尊重未成年人的行为,会造成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造成伤害。再联想我自己平日的班级管理与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与上文提到的现象相似之处,令我不禁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这是在违法!要使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得到保护,必须把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问题提高到法制的高度来认识,并自觉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我经过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之后,联系学过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我认为教师在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方面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提高教育者的法律意识,使教育者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了解法律并遵守法律,应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的具体行动中。

二是要了解并尊重未成年人的客观需要,不以教师的主观意愿去要求孩子。未成年人正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需要和特点。比如孩子好动,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长时间安静地坐着不动。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和理解未成年人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凭者自己的主观意愿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

三是要充分认识不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危害性。不尊重为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会使学生未成熟的心灵受到残害,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如受侮辱的幼儿会形成懦弱或强烈逆反的性格,将来可能成为对自己和社会都不利的人;受体罚的孩子为了躲避受罚,可能会养成说谎的恶习。因此,教师对孩子人格尊严的侮辱,可以说是残害儿童幼小心灵的无形杀手,必须坚决予以杜绝。

四是教师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讲求合理有效的方法,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教师既要严格管理,又要耐心教育,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信任、平等的关系,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是对于存在缺点、错误的未成年人,教师更应对其进行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鼓励和帮助他们改进。未成年人在受到尊重的集体中生活,才会体会到受人尊重和尊重他人的价值,长大以后,就容易成为自立、自强、有道德、守纪律

的人。

未成年人是人类的希望,国家、民族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予以特殊保护,做好他们的培养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战略性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承担着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培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神圣义务。因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法制的基本知识,不断增强教育法制观念,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正确的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如何保护学生心理健康合法权益心得体会

李洞宾

未成年人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含苞待放的花蕊,是清晨刚刚升起的太阳,是需要我们呵护的幼苗。我们队未成年人的关心、爱护和特别的司法保护,是全国人民普遍关注的事情,关注未成年人、让他们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共同议论的话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作为我国第一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从家庭、学习、社会以及司法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作了全面的规定,维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保障,也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走上了一个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未成年人独立意识强,思维活跃,但自控能力差,辨别是非能力差。因此,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健康、文明的活动场所和建立一个适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优良氛围是未成年人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

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家庭保护、学习保护、社会保护等发面,都对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作了具体的规定,旨在尽力创造条件,确保未成年人能在社会上过有意义的生活,并在其一生中最易沾染不良行为的时期,使其成长和受教育的过程尽可能不受犯罪和不法行为的影响。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对教师本人的工作的成败有重要影响;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行

为,也是影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

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很好地设计促使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学校,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接触的机会较多,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教师的心境、情绪是构成整个教育环境的组成部分。

教师的心理健康能促进学生生理、心理、行为全面、协调地健康发展。能在宽松的气氛中使悲观的学生变得快乐,受挫折的学生建立信心,懒散的学生变得勤奋,内向的学生变得活泼,固执的学生变得灵活,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作为一名教师应懂得,独立、健全的人格是人一生各阶段均应有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必须要尊重的。

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愉快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豁达、诚恳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和蔼、真诚的语言解决师生之间出现的矛盾,时时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无私、互助、诚挚、谦虚、大度、顽强等优良品质起着重要作用。

现代教育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保持心理健康,并具备良好的人格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创造和谐环境,维护师生心理健康。

如何保护学生心理健康合法权益心得体会

李洞宾

21世纪的学生,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时下,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学校、社会、个体自身特点等四个方面。在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学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

学生时期是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面对升学的激烈竞争以及来自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压力,一些学生自然会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而不健全的心理冲突必然会导致不适当的举止行为。当前学生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概括起来表现为:

1.抑郁、焦虑、恐怖、紧张、偏执、疑虑、困惑、人际交往困难等。

2.严重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

3.情绪不稳定,时而兴奋、时而懒散等。

4.打架、骂人、说谎、吸烟、赌博、喝酒、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杀或他伤等种种不良行为。

二、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标准

1.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也就是说,要拥有正确的自我认识。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学生当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不认识自己,并且存在着自卑心理。正确的自我认识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第一要素。一个人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有没有健康的自我认识。所谓健康的自我认识,就是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拥有自信。你可以没有某种能力,但你拥有了自信,你就可以学会做事。但是有些人不自信,不能接纳自我。有的学生因为自己的长相,比如说:因皮肤黑、眼睛小、体形胖、个子矮等而自卑,有的因为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不如别人而自卑。有些很优秀的学生内心也很自卑。因为从小到大,这些好孩子只报告好的成绩,而当他们考试成绩不好或成长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就不能接受他们,常常对此给予批评、斥责。父母不能接纳孩子的不足,以至孩子对自己过度要求完美,导致内心产生焦虑、自卑心理,严重的还产生了心理障碍。有的父母总是批评孩子,从而给孩子一种

2.能与他人合作,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合作,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的教育目标。现代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学生只有学会合作,善于与人交往,才能获得自身的精神快乐与成功发展。学会合作的前提是能够正确认识他人,尊重和接纳他人,善于发现和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也能够容忍他人的缺点和不足。现在有相当数量的独生子女学生以自我中心,欠缺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他们的适应与发展遇到很大的困难。调查发现青年学生咨询问题最多的是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有的甚至因为人际交往障碍发生心理疾病,不得不休学或退学。这些问题不解决,以后如何在社会上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共事呢? 3.能够恰当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使自己能够基本上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喜怒哀乐,每个人都会有。但适度把握自己的情绪,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方,对适当的对象表达适度的情绪,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常常不能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让消极的情绪影响了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健康,甚至于由极端的情绪导致了恶性事件的

发生。

4.独立自主,学会选择,学会做决定,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虽然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依赖、相互帮助,但独立自主,能够自我选择、自我决定是一个人适应环境和拥有自信的表现。现在由于许多家长对孩子过分关爱,甚至包办孩子的一切生活事务,使孩子缺少独立的生活能力和处事能力,因此环境适应能力不强。

5.有较强的意志品质,能够承受挫折。能否克服困难,承受挫折,是一个人意志品质是否坚强的表现。无论是对生活的适应,还是迎接时代的挑战,获取个人的成功发展,都需要学生拥有坚强的意志品质。然而,家长过分地保护,剥夺了孩子们经受锻炼,增长能力的机会。一些孩子性格懦弱,承受不了任何挫折。学生中存在的离家出走、自杀等事件表现了这些孩子心理上的脆弱。应当重视对他们意志力的培养。

6.热爱生活和学习,能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幸福感。现在许多孩子视学习为负担,不能在生活中感受到快乐与幸福,这与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有关。

7.在学习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力,有创新能力。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潜能,都有创新的能力。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然而

8.心理健康的人人格完善和谐。人格发展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如气质类型、价值观等。一个心理健康的的人,他的人格发展是和谐完善的。有的人人格偏执,看问题极端,这样的人容易产生问题。因为世界是和谐的,你把世界看得很极端,正说明你的想法有问题,当然自己就很苦恼。

9.智力正常。一般智商80以上为正常。

10.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符。从心理学来看,人的发展有很多阶段,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要完成相应的发展任务。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那就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要相符。

三、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对策

1.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

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性,每一个人都有价值,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个人,都需要得到尊重。学生也是如此。然而老师、家长常常把他们看作是比自己低一等的被教育、被管教对象,常常用自己的期望去要求他们,用同一把尺子去评价他们。这就忽视了他们的独特性,造成了对他们的不理解和不尊重。特别是老师和父母只用学习成绩一个标准去要求他们,简单地把他们与别人相比较,当他们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时,就贬低、批评,这些都严重挫伤了孩子们的自尊与自信,造成了他们的紧张、焦虑、懦弱、抑郁和攻击等多种不良性格的产生。应当尊重每一个孩子,鼓励和协助他们发展自己的长处,使他们成为一个独具个性的独特的自我。也就是让他们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满足别人需要的一个

2..转变思想观念,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人的情绪极易被周围的环境所感染,因此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来影响学生学生的心理十分重要。为此全社会包括家长、教师、学校都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转变思想,用自己健康的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如把青春期的教育等同于性教育的认识转变为青春期的包括人生观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法规教育等多方面的综合教育;转变无病即健康的片面认识,树立“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的新观念等。家长、学生、教师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3.开设心理常识课,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学生生理上迅速发展与心理发展滞后的矛盾,使他们渴望了解有关生理、心理的卫生知识。为此,学校要想方设法开设这方面的课程,针对学生学生关注和亟待解决的心理卫生方

面的问题,通过教师传播一些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如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有关的话题,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如何与异性交往,如何面对早恋、挫折方面的内容等。通过教师课堂讲授,满足学生学生想获得心理卫生知识的需要,提高其心理素质,使他们的心理、生理得到协调健康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各科教学中利用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健康心理。

4.用心理知识指导学生学生的各科学习,创设爱学习的和谐环境。

人的言论行动都同一定的心理有联系,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学生的各科学习,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人在学习过程中有两大因素发挥作用,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人的记性、思维、想象、观察总是在一定的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的支撑下进行的,因此,应告诉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教师要用诸如此类的心理知识指导学生提高各科成绩。

5.通过课外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种活动中。

首先,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心理健康发展,学校要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诸如“心理健康与品德修养”、“青春期教育课堂”等讲座,帮助学生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问题,对学生进行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行理想、前途及学习策略的辅导与练习,通过讲座,丰富学生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 其次,充分发挥校园隐性资源的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如设文化墙、搞书画展、手工制作展,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以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学生调节好自己的心情,并在全体师生中提倡“团结、勤奋、务实、创新”的校风、教风,从而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再次,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生活自理能力差,思想不成熟,遇到复杂的问题就惶恐不安,不知该如何处理,而又碍于情面,不敢或不好意思面对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敞开胸怀,让学生学生将心理不愉快的感受或困惑尽情地倾诉出来,并竭尽全力为他们排忧解难,这种心与心的交流,能使他们消除疑虑,从而健康成长。

当前,学校对心理卫生工作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今后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只有大家都对心理健康重视起来,解决学生学生心理障碍,使其消除内心矛盾,恢复心理平衡,形成积极心态,才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升学、择业等重大问题上的抉择,以及在性格、情趣、人格等方面的培养上得到更健康的、完美的发展。


相关文章

  • 人教版法律保护我成长
  • 第八课 法律保护我成长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道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知道未成年人受法律保护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能够认识和判断哪些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现象和行为. 情感态度和值观目标:体会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给予的深深的 ...查看


  • 2015教师学法用法心得体会
  • 学习<教师教育法>心得体会 教育能够决定和改变一个人未来的命运,教育也能决定和改变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前景.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即将颁布的<教师教育法>让千千万万 ...查看


  • 依法治校培训总结
  • 篇一:依法治校培训总结 探讨实施依法治校的举措 摘要:实施依法治校,对维护师生的合法利益,维护学校的稳定和师生的安全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探讨实施依法治校的举措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始终从领导的依法治校,教师的依法执教.依法育人和学生的依法行 ...查看


  • 2015中考政治复习提纲
  • 2014中考思想品德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 1. 走进新学校,面对新同学,我们应该怎么做?P4-P6 2. 如何创建优秀的班集体?(一个良好班集体的要求?)(或:优秀的班集体应具有哪些特点?P7 3. 集体成 ...查看


  • 学习法律知识心得体会
  • 学习法律知识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法律知识>心得体会 教育对于种子是阳光,对于树林是水,对于稻田是肥料„„而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是走上到的殿堂的梯子.俗话说法律是人类的"保护神",不仅懂得一些法律知识,而且可以提高法律 ...查看


  • 七年级下册2
  • 课题 教 学 目 标 重点 难点 学法 指导 第一课 珍惜无价的自尊 第一框 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课时 知识目标:了解自尊的含义和表现. 懂得知耻是自尊的表现.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全面分析自己,评价自己. 情感.态度 ...查看


  • 生活在法律的保护中
  • 湖南版 <思想品德> 第五单元 <生活在法律的保护中> 单元备课思考 一.学生分析 随着生活的扩展和自身的不断发展,法律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对法律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作为未成年学生,社会阅历较浅,社会生活经 ...查看


  • 七年级下册
  • www.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第一单元 做自尊自信的人 一.课标透析 课标要求:(本单元主要落实以下几条课程标准的要求) 1."成长中的我"中"认识自我"部分:" ...查看


  • 巩固成果开拓创新
  • 巩固成果 开拓创新 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在2008年春季高等师范教育发展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座谈会上的发言 彬县永乐中学校长 王春耕 彬县作为陕西省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县,于2002年秋季中小学起始年级同时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