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观点 关于少林寺的三种态度

少林寺问题上,值得关注的是学术界的态度,一般说来,对于邪恶和腐败,学术界还是横眉冷对绝不客气的,让学者违心而谈的时代从根本上讲已经成为过去时。那么学者如何看待少林寺的所谓“上市”、所谓“丑闻”?

2009年,当少林寺被“裹挟”到上市风波之中时,2009年12月29日上午,“佛教热点问题高层论坛”迎着寒流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学府的著名学者和来自宗教研究、文物研究等各领域的顶尖级专家,聚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会议室里,热议少林寺被“股份制”。与会代表强调,少林寺被股份制不是好事,对整个佛教界来说也是一个震惊,如果此事真的实现了,那么对中国佛教来说是一个颠覆,其后果是可怕的。此事涉及了千千万万佛教信众的的宗教感情,也涉及了整个中国佛教的未来。学者的态度极其鲜明,第一不相信少林寺会主动上市,第二也反对任何势力胁迫少林寺上市。

2011年,面对释永信遭到人身污蔑和少林寺陷入所谓“被整改”的传闻,学术界再次发出声音,大致表达了三种认识:

第一种是同情和理解,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地方政府的某些部门和利益集团。

例如,四川省社科院副教授、佛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指出:“少林寺成为目前新闻话题的热点,被“火腿”,被“上市”,被“摘牌”,被商业化……是源于时代所致。对于少林寺的种种纠纷、处境和应对方式,我倒是抱以极大同情式理解。----对于宗教资源的开发,有关部门或操作人士有意或无意混淆或模糊寺门内外界限、教界内外的界限,在宣传上,在公关上,以惑世欺心哐众而获取最大商业利益。而一般大众对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开发管理模式漠然无知——如民众只认得佛协或寺院,而不知在景区乱作为或撒野的却是政府派出机构的管委会——所以常常把不是寺院的作为都算在寺院头上,而在网上开骂以宣泄一腔无明业火。寺院无端挨骂已成家常便饭,而真正‘寄生获利者’偷着乐,数钱数得手软,钱包鼓到涨爆!”

山东大学佛教研究中心教授陈坚认为:“说到少林寺的商业化,大家实际上都心知肚明,少林寺的商业化有着不少“被商业化”的成份。至少不能把所有的事都归到少林寺或释永信本人头上,这里面的“水”可是深得很,旁观者是不可能一清二楚的。”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教授认为:“本为少林景区的商业乱象,却被社会乃至佛教信众误读为少林佛教乱象。……对少林景区商业乱象的整顿,早该正本清源了,还少林佛寺之本来面貌给佛教,还旅游经济给商业市场,而政府只能提供公共管理之制度平台,不再与民争利、不再与佛争利。

在理解和同情一类中,还有更加旗帜鲜明,绝对为少林寺执言者,例如,著名佛教文化学者、《佛教文化》前主编凌海成认为:“少林寺真是倒了大霉了,寺外牛鬼蛇神干的一切卑鄙无耻的事,一切污泥秽水狗屎汤都往少林寺头上扣。要知道少林寺周边数不清的武术学校和少林寺没一点关系!少林寺周边无数公司、摊贩、假和尚和少林寺没一点关系!少林寺周边无数流氓、地痞、恶霸和少林寺没一点关系!与少林寺毫无关系的却都把少林寺当成摇钱树,大单位吃大头,小单位吃小头,个体吃残渣。吃者无不打着少林寺旗号,以此招摇、以此蒙骗。少林寺被层层包围,层层盘剥,寺外出什么坏人坏事都往僧人头上推,僧人真是欲哭无泪,欲辩无门。僧人是修行人,是远离世俗的弱势群体,如今什么人都敢欺负少林寺,既然少林寺是登封的摇钱树,是远近靠少林寺搂钱人的命脉,为什么要如此作践少林寺呢?

此外,不明真相的信教或不信教的群众也有不少推波助澜者,我希望大家去实地考察,看看寺里寺外有什么不同,千万不要人云亦云。要知道,少林寺与寺外一切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少林这少林那根本不是一回事,请不要鱼目混珠!”

第二种是认为双方都有过失,几乎各打五十大板,即主要责任在政府,少林寺自身也需检点。

例如“四川大学佛教与社会研究所段玉明教授认为:“由于寺院神圣空间的特性,寺院内外展开的一切经济活动,会被认定都受到神佛的鉴察,一不能坑蒙拐骗,二不可亵渎神圣,否则会遭承受因果,这是中国古代寺院市场化的底线。……对少林寺涉足经济的问题,应该放在建国以后整个佛教寺院遭遇经济困境的大背景中来考虑,多给他们一些理解和宽容。但少林寺自己,也应更加自律,将其经济活动尽量控制在不损害佛教神圣性的范围、控制在佛教戒律允许的范围。

“少林寺乱象”的产生,既有寺院僧众自己的问题,也有地方管理部门的问题,把责任归于任何一方都有简单化的倾向,而其解决则需要更多地从制度上、法规上入手,将宗教及其活动完全地置于法制的管理之中。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志成认为:“在我看来,少林寺在当代的发展,和中国人对经济改革的认识是同步的。少林寺作为一个“问题寺”,正是在经济大潮中卷入了不少被视为具有商业性的活动,才逐渐成长起来的。……只要我们社会主流的商业中心主义思维不转变,不受到抑制,总有人要利用各种形式去赚钱,甚至去骗钱,神圣空间(如少林寺)肯定要一次又一次地被消费。……即便少林寺什么也没有做,只要当地政府的相关领导介入,只要当地某些人的介入,少林寺肯定被卷入经济问题。……个人认为,少林寺需要继续提升自身的素质,更好地传承少林文化,尽一切可能地避免商业化思维。方向必须正确,才不会动摇少林的悠久文化。”

上海师范大学严耀中教授认为:“寺院经济对中国佛教带来的利弊,很久以来就有许多人讨论过,不是什么新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经常成为热点,说得深一些是如何在宗教神圣目的和方便之道之间的平衡处理;说得浅一些就是如何避免让佛教因此腐败。那么就后者而言,在于把握佛教如何从事商业的“度”。愚见以为,这个度并不在于它所从事商业的规模和类别,而在于其经商之目的与方法。……三条简单的标准:第一,看经营商业所赚之钱用在什么地方,是主要用在佛业和慈善事业,还是用于僧侣的生活享受(包括物质与精神)。第二,在经商过程中是否能做到诚实无欺,公平交易,不追求暴利。第三,僧侣不直接参与商事,可委托居士或其他俗人经理营业,以免僧人本身有违戒律。”

第三种是对少林寺,特别是对释永信另有看法,批评其“浓厚的商业色彩”,“官本位意识”。

例如,上海佛学院佛学导师金易明认为:“寺院的从事经济活动,参与商业操作,其症结不在是否可以,是否如理如法,而是对于佛陀之旨意的领会是否到位。何谓“随缘”?何谓“不变”?“随缘”者之目的是为实现其“不变”的部分,这些根本性的原则必须把握好。……当寺院的住持被人们戏称为“CEO”却欣然受用,与企业老总、地方官员谈及市场策划、开发规划,比之与信徒谈禅论道、佛经妙旨更为娴熟、更为专业之际,佛教作为一种宗教的超越性,寺院作为信仰家园的神圣性,确实已经到了令人揪心的境地。……如果将佛教的寺院经济与社会一般的经济活动等量齐观、视作一体,也以利润为其追逐的唯一目标,那就是舍本逐末,舍神圣之境界而入世间之流俗。”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徐仪明则直接批评:“一些河南研究佛学的学者告诉我,他们多次想跟少林寺联合搞一些学术活动,被告知少林寺只和北京的第一流学者交往,但事实上恐怕这也只是一种遁词。……近年来,我参加数十次的佛学会议或佛教活动,却从来没有回到故乡在少林寺参加过类似学术活动,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少林寺真正想认真探讨佛门理论。我听说有过一次活动,还带着浓厚的商业色彩。总之,我们期待少林寺文化能够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停留在赚钱的层面上,”

少林寺问题上,值得关注的是学术界的态度,一般说来,对于邪恶和腐败,学术界还是横眉冷对绝不客气的,让学者违心而谈的时代从根本上讲已经成为过去时。那么学者如何看待少林寺的所谓“上市”、所谓“丑闻”?

2009年,当少林寺被“裹挟”到上市风波之中时,2009年12月29日上午,“佛教热点问题高层论坛”迎着寒流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学府的著名学者和来自宗教研究、文物研究等各领域的顶尖级专家,聚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会议室里,热议少林寺被“股份制”。与会代表强调,少林寺被股份制不是好事,对整个佛教界来说也是一个震惊,如果此事真的实现了,那么对中国佛教来说是一个颠覆,其后果是可怕的。此事涉及了千千万万佛教信众的的宗教感情,也涉及了整个中国佛教的未来。学者的态度极其鲜明,第一不相信少林寺会主动上市,第二也反对任何势力胁迫少林寺上市。

2011年,面对释永信遭到人身污蔑和少林寺陷入所谓“被整改”的传闻,学术界再次发出声音,大致表达了三种认识:

第一种是同情和理解,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地方政府的某些部门和利益集团。

例如,四川省社科院副教授、佛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指出:“少林寺成为目前新闻话题的热点,被“火腿”,被“上市”,被“摘牌”,被商业化……是源于时代所致。对于少林寺的种种纠纷、处境和应对方式,我倒是抱以极大同情式理解。----对于宗教资源的开发,有关部门或操作人士有意或无意混淆或模糊寺门内外界限、教界内外的界限,在宣传上,在公关上,以惑世欺心哐众而获取最大商业利益。而一般大众对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开发管理模式漠然无知——如民众只认得佛协或寺院,而不知在景区乱作为或撒野的却是政府派出机构的管委会——所以常常把不是寺院的作为都算在寺院头上,而在网上开骂以宣泄一腔无明业火。寺院无端挨骂已成家常便饭,而真正‘寄生获利者’偷着乐,数钱数得手软,钱包鼓到涨爆!”

山东大学佛教研究中心教授陈坚认为:“说到少林寺的商业化,大家实际上都心知肚明,少林寺的商业化有着不少“被商业化”的成份。至少不能把所有的事都归到少林寺或释永信本人头上,这里面的“水”可是深得很,旁观者是不可能一清二楚的。”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教授认为:“本为少林景区的商业乱象,却被社会乃至佛教信众误读为少林佛教乱象。……对少林景区商业乱象的整顿,早该正本清源了,还少林佛寺之本来面貌给佛教,还旅游经济给商业市场,而政府只能提供公共管理之制度平台,不再与民争利、不再与佛争利。

在理解和同情一类中,还有更加旗帜鲜明,绝对为少林寺执言者,例如,著名佛教文化学者、《佛教文化》前主编凌海成认为:“少林寺真是倒了大霉了,寺外牛鬼蛇神干的一切卑鄙无耻的事,一切污泥秽水狗屎汤都往少林寺头上扣。要知道少林寺周边数不清的武术学校和少林寺没一点关系!少林寺周边无数公司、摊贩、假和尚和少林寺没一点关系!少林寺周边无数流氓、地痞、恶霸和少林寺没一点关系!与少林寺毫无关系的却都把少林寺当成摇钱树,大单位吃大头,小单位吃小头,个体吃残渣。吃者无不打着少林寺旗号,以此招摇、以此蒙骗。少林寺被层层包围,层层盘剥,寺外出什么坏人坏事都往僧人头上推,僧人真是欲哭无泪,欲辩无门。僧人是修行人,是远离世俗的弱势群体,如今什么人都敢欺负少林寺,既然少林寺是登封的摇钱树,是远近靠少林寺搂钱人的命脉,为什么要如此作践少林寺呢?

此外,不明真相的信教或不信教的群众也有不少推波助澜者,我希望大家去实地考察,看看寺里寺外有什么不同,千万不要人云亦云。要知道,少林寺与寺外一切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少林这少林那根本不是一回事,请不要鱼目混珠!”

第二种是认为双方都有过失,几乎各打五十大板,即主要责任在政府,少林寺自身也需检点。

例如“四川大学佛教与社会研究所段玉明教授认为:“由于寺院神圣空间的特性,寺院内外展开的一切经济活动,会被认定都受到神佛的鉴察,一不能坑蒙拐骗,二不可亵渎神圣,否则会遭承受因果,这是中国古代寺院市场化的底线。……对少林寺涉足经济的问题,应该放在建国以后整个佛教寺院遭遇经济困境的大背景中来考虑,多给他们一些理解和宽容。但少林寺自己,也应更加自律,将其经济活动尽量控制在不损害佛教神圣性的范围、控制在佛教戒律允许的范围。

“少林寺乱象”的产生,既有寺院僧众自己的问题,也有地方管理部门的问题,把责任归于任何一方都有简单化的倾向,而其解决则需要更多地从制度上、法规上入手,将宗教及其活动完全地置于法制的管理之中。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志成认为:“在我看来,少林寺在当代的发展,和中国人对经济改革的认识是同步的。少林寺作为一个“问题寺”,正是在经济大潮中卷入了不少被视为具有商业性的活动,才逐渐成长起来的。……只要我们社会主流的商业中心主义思维不转变,不受到抑制,总有人要利用各种形式去赚钱,甚至去骗钱,神圣空间(如少林寺)肯定要一次又一次地被消费。……即便少林寺什么也没有做,只要当地政府的相关领导介入,只要当地某些人的介入,少林寺肯定被卷入经济问题。……个人认为,少林寺需要继续提升自身的素质,更好地传承少林文化,尽一切可能地避免商业化思维。方向必须正确,才不会动摇少林的悠久文化。”

上海师范大学严耀中教授认为:“寺院经济对中国佛教带来的利弊,很久以来就有许多人讨论过,不是什么新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经常成为热点,说得深一些是如何在宗教神圣目的和方便之道之间的平衡处理;说得浅一些就是如何避免让佛教因此腐败。那么就后者而言,在于把握佛教如何从事商业的“度”。愚见以为,这个度并不在于它所从事商业的规模和类别,而在于其经商之目的与方法。……三条简单的标准:第一,看经营商业所赚之钱用在什么地方,是主要用在佛业和慈善事业,还是用于僧侣的生活享受(包括物质与精神)。第二,在经商过程中是否能做到诚实无欺,公平交易,不追求暴利。第三,僧侣不直接参与商事,可委托居士或其他俗人经理营业,以免僧人本身有违戒律。”

第三种是对少林寺,特别是对释永信另有看法,批评其“浓厚的商业色彩”,“官本位意识”。

例如,上海佛学院佛学导师金易明认为:“寺院的从事经济活动,参与商业操作,其症结不在是否可以,是否如理如法,而是对于佛陀之旨意的领会是否到位。何谓“随缘”?何谓“不变”?“随缘”者之目的是为实现其“不变”的部分,这些根本性的原则必须把握好。……当寺院的住持被人们戏称为“CEO”却欣然受用,与企业老总、地方官员谈及市场策划、开发规划,比之与信徒谈禅论道、佛经妙旨更为娴熟、更为专业之际,佛教作为一种宗教的超越性,寺院作为信仰家园的神圣性,确实已经到了令人揪心的境地。……如果将佛教的寺院经济与社会一般的经济活动等量齐观、视作一体,也以利润为其追逐的唯一目标,那就是舍本逐末,舍神圣之境界而入世间之流俗。”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徐仪明则直接批评:“一些河南研究佛学的学者告诉我,他们多次想跟少林寺联合搞一些学术活动,被告知少林寺只和北京的第一流学者交往,但事实上恐怕这也只是一种遁词。……近年来,我参加数十次的佛学会议或佛教活动,却从来没有回到故乡在少林寺参加过类似学术活动,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少林寺真正想认真探讨佛门理论。我听说有过一次活动,还带着浓厚的商业色彩。总之,我们期待少林寺文化能够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停留在赚钱的层面上,”


相关文章

  • 刑事案件中的"情况说明"之我见
  • 作者:张少林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9年03期 [中图分类号:D91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95(2008)05-0015-04]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检察院黄维智博士在<法学>2007年第7期发表了 ...查看


  • 改革开放语境下的历史反思与责任担当(四)
  • 中国音乐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暨纪念"兴城会议"30周年高峰论坛 主题报告 演讲人:居其宏(河南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南京艺术学院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人:杨燕迪(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西方音乐 ...查看


  • 30年来我国刑法发展的基本特征
  • 内容摘要:[内容提要] 文章认为刑事立法促进了刑法学的 发展 ,改革开放催发刑法知识的更新,国内外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拓展了刑法的空间.30年来我国刑法学在学科建设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刑法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性.同时文章还指出当前 ...查看


  • 苏海难:国内学界围绕分配制度改革的共识与分歧
  • 近年来,关于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及对策的专著.研究报告.文章.访谈等数量很多,涉及面广,系统性更强,概括而言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已达成或基本达成共识的,第二类是经过讨论可望达成共识的,第三类是难以达成共识的. 需标本兼治.配套改革已成共识 从 ...查看


  • [中国武术大典]正式发布 少林寺释永信主编
  • http://www.chinanews.com/ty/2012/05-26/3917704.shtml <中国武术大典>正式发布 少林寺释永信主编 2012年05月26日 17: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34)11 中 ...查看


  • 台湾学者:大悲寺寺僧与少林寺释永信都不及格
  • 2008-02-02 14:27:38 来源: 南方网 网友评论 254 条 点击查看 核心提示:台湾学者江灿腾称,关于大悲寺的网易论坛帖子,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指出,大悲寺僧侣的"感人行为"让笔者与广大网友大为敬佩,但这 ...查看


  • 信托财产独立性的法理
  • 社会科学 2011年第3期张 淳:信托财产独立性的法理 信托财产独立性的法理 张 淳 摘 要:英国与日本的狭义信托财产独立性之说以为两国信托法所持有的关于信托 财产所有权由受托人享有这一态度为其制度基础.基于日本信托法的前述态度,日本的 信 ...查看


  • 经济宪法条款的法律适用
  • 宪法经济制度条款的法律适用 从德国经济宪法之争谈起 黄卉* 我国<宪法>第15条第1款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如此重要但又如此抽象的宪法条款是否在"宪法也是法"的标杆下具有法 ...查看


  • 配景理论解释历史学客观性方法简析
  • 摘 要: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是历史学永恒的话题,也是备受争议的话题.配景理论由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沃尔什提出,其解释历史学的方法就是把客观的历史史实与史家不同的思想结合起来,否定历史学的绝对客观与历史学的绝对主观,认为绝对客观的历史只存在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