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练习题doc

孟子.离娄练习题

4.2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4分)

②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3分)

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看法?(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①不用舜侍奉尧的态度来侍奉君主,就是不敬重他的君主;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方法来治理百姓,就是残害他的百姓。(“所以”“贼”、判断句式各1分,语句通顺1分)

②对百姓残暴太厉害,就会自身被杀、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自身危险、国家削弱。(“暴”、

被动句式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治国的准则是“先王之道”和仁政。

[译文]孟子说:‚圆规、曲尺,是方和圆的最高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典范。想成为好君主,就要尽到做君主的道理;想成为好臣子,就要尽到做臣子的道理。二者都效法尧、舜就行了。不用舜侍奉尧的态度来侍奉君主,就是不敬重他的君主;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方法来治理百姓,就是残害他的百姓。孔子说:‘道路只有两条,仁和不仁罢了。’对百姓残暴太厉害,就会自身被杀、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自身危险、国家削弱,死后被加上‘幽’、‘厉’这类恶谥,即使他有孝顺的子孙,一百代也无法更改了。《诗经》上说:‘殷朝的借鉴不远,就在前代的夏朝。’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4.4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作答。(10分)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1)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7分)

1.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3

分)

2.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

归之。(4分)

(2)孟子的这段话,阐述的是怎样才能达到“人和”的道理。用自己的话说说孟子所阐述的道理。(3分)

(1) ①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自己要,反省自己的仁;治理别人没有治理好,要反省自己的智

②(如果)行动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省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持身端正,天下的人却会归向他。

(2)每个人都应该“以仁”“以礼”,“以智”待人,同时还要不断反省自己,提高自己,端正自身,可能达到人和的境界。

4.8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方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2分) ②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3分) ③“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3分)

(2)沧浪之水的清与浊,在孟子看来,指的

是: 。(2分)

(3)孟子引用《太甲》中的“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一句,旨在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

(1)①不仁的人如果还能同他谈什么,那怎么会发生亡国败家的事呢?(赋分点:与、则倒装句)②水清就洗帽缨,水浊就洗双足。这都是由水本身决定的。(赋分点:斯、濯、取判断句)

③“上天降下的灾祸,还可以躲避;自己造作的罪孽,就难以逃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赋分点:孽、犹、违判断句)

(2)仁与不仁。(2分)

(3)旨在说明亲近不仁者将咎由自取。(1分)孟子认为不讲仁义的人总是以危险为安稳,从灾难中牟利,以破亡之事为乐趣,与这种人交往必然丧家毁国;(1分)为人们所尊重与鄙视取决于自身内在

的优劣;(1分)人不自尊,国家不和睦安定,必然导致受侮辱被毁灭。(1分)

4.9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姓不想要的却强加在百姓身上,百姓想要的却从不满足,这样必定失去民心,继而失去天下。

B.要得天下,必得其民;要得其民,必得其心;要得其心,就一定要顾及百姓的需求。

C.不施仁政,便如同驱赶百姓;实施仁政,百姓便蜂拥而至。这鲜明的对比说明了没有仁德的君王,是不可能得到天下的。

D.引用《诗》,是为了说明平常立志行仁的重要性。

2.上文采用了譬喻说理的方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请举一例简要分析。

答案:18、(1)C(这对比是为了说明实施仁政的重要性,而不是仁德的君王的重要性。)

(2)如: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百姓对于仁德的向往。如: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暴政只能驱逐百姓,只能让暴君失去民心,从而突出了实施仁政的重要意义。

【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此罢了。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

赶来的是残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纣王。当今之世,如果有哪位诸侯喜好仁德,那么,其他诸侯都会替他把老百姓赶来。就是他不想统一天下,也会身不由己了。现在那些希望统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病需要用三年以上的陈艾来治疗一样,如果平常不栽培积蓄,终身都得不到。同样的道理,如果平常不立志行仁,终身都会忧患受辱,一直到陷入死亡的深渊。《诗经》说:‘那如何做得好,不过是相率落水罢了。’正是说的这个意思。”

4.10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

(1)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分别简要概

括“自暴者”和“自弃者”的行为表现。(2分)

(2)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于“仁”的各自看法。(4分) 答:

答案:(1)(2分) 自暴者:诋毁礼义。自弃者:

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

(2)(4分) 答案示例:孔子认为仁是根本,离开了仁这个根本,就无法很好地实施礼和乐,礼和乐的意义也会丧失。孟子认为仁是人最安适的住

所,是人的归依,人要拥有仁,否则是可悲的。

4.11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

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上》

②孟子曰‚道在迩①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 【注】①迩近。

7.第①段孟子用□□论证的方法来阐述道理;第②段中的“道在迩而求诸远”指出一种错误的做法这一错误的做法可用成语“□□□□”来概括。、

8.孟子认为应该如何行仁请结合以上选段简要分析。

答案: 7.比喻 舍近求远

8.孟子认为行仁应严格要求自己正人应先正己行仁应从近到远从易到难从自己身边做起从亲爱双亲、尊敬长辈做起。意思答对即可

4.12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中的“获于上”指的是居于下位的人获得上级的提拔和奖赏。

B.孟子用层层推进的形式向我们阐述为什么诚是天道的道理。

C.孟子的这段话所论述的道理主要是针对在下位的人而言的。

D.选文最后两句分别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诚的重要性。

(2)下面选段孟子说的话和上面文字在体现孟子思想上有无相同之处?请简析。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 答案:(1)A (“获于上”指的是居于下位的人获得在上位人的信任。)

(参考译文)孟子说:‚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人的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人的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人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侍奉父母,不能够使父母高兴。就不能够得到朋友的信任。使父母高兴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够使父母高兴。使自己真诚有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所以,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极端真诚而不能够使人感动的,是没有过的;不真诚,是不能够感动人的。‛

(2)下面选段里孟子强调人所做的一切如果是诚实无欺的就会感到非常快乐,在上面的文字中孟子强调诚信是为人之道。两处文字都体现了孟子为人要讲诚信的思想主张。

(参考泽文)孟子说:‚万物之理我都具备了。反问自己,发现自己是诚实的,这是最大的快乐。努力

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这是最近的求仁之路。‛

4.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0分)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㈠将文中下列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3分)

②观其眸子,人焉廋哉。(4分)

㈡这段话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简析之。(3分) 答案:(一)①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了(存,莫良于各1分,大意1分)

②看他的眼睛,这人内心的好坏又怎么隐藏的了呢?(眸,焉、廋各1分,大意1分)

㈡可以通过眼睛观察一个人。(1分),因为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内心的丑恶,(1分)正直的人,眼睛是明亮的;不正的人,眼睛则是昏花不明的。

4.19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①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

②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

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B.在事亲方面,曾子和曾元供养父亲都有酒肉,但孟子对曾子的言行更加肯定。

C.孔子说的“是谓能养”的“养”,与孟子说的“养口体”的“养”的内涵相同。

D.关于如何事亲,孔子比较重视精神上的事奉,而孟子比较重视物质上的供养。

(2)如何做到“孝”?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 (1)D.两人都重视精神上的事奉。

【答案】 (1)D

(2)要做到“孝”,既要懂得“养”父母

4.30阅读《孟子》的选段, 回答10-11题。

子产听郑国之政①, 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②。孟子曰: “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 徒杠成; 十二月, 舆梁成, 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 行辟人可也, 焉得人人而济之? 故为政者, 每人而悦之, 日亦不足矣。”

[注] ①子产: 春秋时郑国的贤相, 姓公孙, 名侨, 字子产。②溱、洧: 郑国的两条河流名。

10. 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子产听郑国之政, 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3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为政者, 每人而悦之, 日亦不足矣。(2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4.46徐子曰①:‚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说:‚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

七八月之间雨集,沟③浍④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一八)

[注] ①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②“混混”即“滚滚”,泉水涌出的样子。③沟:水渎,深、广各四尺的田间水道。 ④浍:深二仞、广而寻的田间水道。

(1)源泉能不舍昼夜,是因其有“□”,否则,就会“□”,,孟子认为“□□□□” (限填4字)是可耻的。

(2)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说说为何为学要如流水,“盈科而后进”?

(1) 本 涸 声闻过情

(2)孟子认为流水遇到坑洞,必先填满,再继续向前流。为学正如水的这种特性,都必须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绝不能躐等而进,期图一步登天。这就像一个学生连算术都学不好,又怎能把代数、微积分学好呢?

4.46阅读下面选自《孟子》的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6分)

徐子曰①:‚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说:‚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③浍④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一八)

[注] ①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②“混混”即“滚滚”,泉水涌出的样子。③沟:水渎,深、广各四尺的田间水道。 ④浍:深二仞、广而寻的田间水道。

(1)下面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3分)

A.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也曾列举水的仁、义、勇、智等美德,此章“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等意义,正是孟子体会孔子观水所说出来的道理。

B.孟子认为研习任何学问,要是具备了“有本有源”、“不舍昼夜”、“盈科而进”等条件后,自然日益穷高极远,广博精微,具备高瞻远瞩的气

象,洞察细微的能力。这就是“放乎四海”的意义。

C. 孟子曾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里的“不盈科不行”与此章中的“盈科而后进”,都水之本源为喻,以说明学习必须有根本。

D. 此章的最后孟子把有本有源的活水同七八

月间的大雨相对比,说明了名声超过了实际才德,人格高尚的人认为这是可耻的。并借此启示徐子,不要只注重名声而不务实际,要加强实际才德的修养;名声和实际才德相符,才是光彩的。

(2)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说说为何为学要如流

水,“盈科而后进”?(3分)

答:

1、(1)答案:C(这两段话皆承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来,但前一段的重点实以水“不盈科不行”为喻以说明“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后一段实以水之本源为喻,以说明必须有根本,名声始能与实际相符。)

(2)答案参考:孟子认为流水遇到坑洞,必先填满,再继续向前流。(解释文句1分)为学正如水的这种特性,都必须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绝不能躐等而进,期图一步登天。(结合文本阐述意义1分)这就像一个学生连算术都学不好,

又怎能把代数、微积分学好呢?(联系现实1分)

4.46(2009年福州质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

②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

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

【注】 ①亟:屡次。②混混:水流丰沛浩荡的样子。③盈科:水注满低洼处。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徐子引用孔子赞美水的话,但不知其用意,便请教孟子,想弄清说的是什么道理。

B.在这段对话中,孟子以水喻人。认为水应有源,人应有本,否则必将枯竭、浮躁。

C.孟子叹息时间像流水一样,奔腾不息。一去不复返,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D.孟子所说的“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是在批判某些人追求不适当的虚假名声。

(2)孟子还说过“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与上文所阐述的道理相同。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盈科而后进”“不盈科不行”的理解。

【解析】 (1)C.这是孔子的叹息。

【答案】 (1)C ③

(2)做学问要像有源之水,先蓄满低洼处,而后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永不停留,以求达到至善的境界。(有其他不同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徐子说:“孔子几次称赞水,说‘水呀,水呀!’他所取于水的是什么呢?”孟子说:“有本源的泉水滚滚地往下流,昼夜不停,把洼处注满,又继续向前奔流,一直流到海洋去。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孔子取它这一点罢了。假若没有本源,一到七八月间,雨水众多,大小沟渠都满了;但是一会儿也就干枯了。所以名誉超过实际的,君子引为耻辱。”

4.55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①,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②哉?于禽兽又何难③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

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注释】①横逆:蛮横,强暴,不讲理。横音hèng。②择:区别,不同。③难:责难。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2分)

②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4分)

(2)这段文字孟子强调了哪些人生道理?(4分)

(1)①君子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因(在于)他们存有的心理不同。

[评分标准:所以”(„„的地方)、“异”(区别)、“以”(因为或在),每词各0.5分,句译顺再加0.5分.]

②至于君子所痛苦的(所忧患的)东西,那是没有的。不是仁爱的事不干,不合礼节的事不做。假如一旦遇有痛苦(祸患),那么,君子也不以为痛苦了(没有痛苦了、没有祸患了)。”

[评分标准:“若夫”(至于)、“所患”(所痛苦的、所担心的)、“亡”(没有)、“无为”(不去做)、后“患”(痛苦), 每词各0.5分,句译顺再加0.5分.]

(2)孟子强调有仁有礼的人爱人敬人,也被人爱敬;/ 人常反躬自问,就能无愧于心、无忧无患。

【参考译文】孟子说:“君子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居心不同。君子心里老惦记着仁,惦记着礼。仁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假如这里有个人,对待我蛮横无礼。那君子一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够仁,一定不够有礼,不然,这种态度怎么会来呢?反躬自问,我实在仁,实在有礼,那人的蛮横无礼还是原样,君子一定又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够忠心。反躬自问,我实在忠心耿耿,那人的蛮横无礼还是原样,君子就会说:‘这不过是个妄人罢了,这样不讲理,那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于禽兽又有什么好责备的呢?’所以君子有长期的忧虑,却没有突发的痛苦。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人的榜样,能流芳百世,我却仍然不免是个乡巴佬。这个才是值得忧虑的事。有了忧虑怎么办呢?尽力向舜学习罢了。至于君子的别的痛苦,那是没有的。不是仁爱的事不干,不合礼节的事不做。即使有意外飞来的横祸,君子也不以为痛苦了。”

4.57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

其忧,颜子不改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

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1)、按孟子的说法,孔子认为禹、稷和颜回“贤”,是因为他们“□□” ,如果“易地则皆然”是说假如他们时空地位互换,也会有相同的做人的原则,这相同的原则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意对即可)

(2)、为什么孟子说“禹 稷颜回同道”,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同道 把天下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安贫乐道执著不变。

(2)一个人立身处世,须信守原则。有时看似行为不同,但因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同样是正确的,虽然彼此的行为看似相反。三人的行为都是合乎中道的,都是体道之人。所以孟子认为如果他们能时空地位互换,他们也会做出合乎其道的应有的行为。(如学生从“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一角度回答,则最多给(2)分)

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道理却一样。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没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子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着都可以了。〔颜回的行为正好比这样。〕”

阅读下面选自《孟子》的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6分)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

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

②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孟子•离

娄下》)

【注】①被发缨冠,披散头发,帽带来不及系好地戴上冠帽。朱熹《孟子集注》:“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言急也。”②赵岐《孟子注》:“乡邻,同乡也。同室相救,是其理也,喻禹、稷。走赴乡邻,非其事,颜子所以阖户而高枕也。”

(1)下面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3分)

A.禹、稷处于平治之世,身膺治理洪水、教导耕稼的重责,抱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态度,刻不容缓地去拯救天下百姓。

B.颜回处于乱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箪食瓢饮,安贫乐道而自得旷达。

C.禹、稷与颜回的人生经历、行为特质无疑是两种不相同的形态,但却得到孔子至高的赞美。

D.孟子认为禹、稷与颜回执守着各自的原则,在这一点上他们都合乎事理的,即使将他们的时空地位互换,他们也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2)孟子认为,“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本章所举的禹、稷与①

颜回的生活环境、地位背景差别很大,但孔孟对他们都一致推崇,这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

答:

2、(1)答案:D孟子认为禹、稷、颜回执守相同的仁义,即使将他们的时空地位互换,他们也会

因应身处之位,而表现出合乎那时位所应有的行为。

(2)答案示例(1):人若能秉持良知善性,则不论身处何地,处境如何,得志与否,都可以体现大道,成就贤德。

答案示例(2):人若能体道而行,则不论他做什么事情,是“泽加于民”,抑或“独善其身”,都将有益于世道,有利于社会群众。

孟子.离娄练习题

4.2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4分)

②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3分)

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看法?(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①不用舜侍奉尧的态度来侍奉君主,就是不敬重他的君主;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方法来治理百姓,就是残害他的百姓。(“所以”“贼”、判断句式各1分,语句通顺1分)

②对百姓残暴太厉害,就会自身被杀、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自身危险、国家削弱。(“暴”、

被动句式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治国的准则是“先王之道”和仁政。

[译文]孟子说:‚圆规、曲尺,是方和圆的最高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典范。想成为好君主,就要尽到做君主的道理;想成为好臣子,就要尽到做臣子的道理。二者都效法尧、舜就行了。不用舜侍奉尧的态度来侍奉君主,就是不敬重他的君主;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方法来治理百姓,就是残害他的百姓。孔子说:‘道路只有两条,仁和不仁罢了。’对百姓残暴太厉害,就会自身被杀、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自身危险、国家削弱,死后被加上‘幽’、‘厉’这类恶谥,即使他有孝顺的子孙,一百代也无法更改了。《诗经》上说:‘殷朝的借鉴不远,就在前代的夏朝。’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4.4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作答。(10分)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1)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7分)

1.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3

分)

2.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

归之。(4分)

(2)孟子的这段话,阐述的是怎样才能达到“人和”的道理。用自己的话说说孟子所阐述的道理。(3分)

(1) ①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自己要,反省自己的仁;治理别人没有治理好,要反省自己的智

②(如果)行动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省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持身端正,天下的人却会归向他。

(2)每个人都应该“以仁”“以礼”,“以智”待人,同时还要不断反省自己,提高自己,端正自身,可能达到人和的境界。

4.8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方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2分) ②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3分) ③“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3分)

(2)沧浪之水的清与浊,在孟子看来,指的

是: 。(2分)

(3)孟子引用《太甲》中的“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一句,旨在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

(1)①不仁的人如果还能同他谈什么,那怎么会发生亡国败家的事呢?(赋分点:与、则倒装句)②水清就洗帽缨,水浊就洗双足。这都是由水本身决定的。(赋分点:斯、濯、取判断句)

③“上天降下的灾祸,还可以躲避;自己造作的罪孽,就难以逃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赋分点:孽、犹、违判断句)

(2)仁与不仁。(2分)

(3)旨在说明亲近不仁者将咎由自取。(1分)孟子认为不讲仁义的人总是以危险为安稳,从灾难中牟利,以破亡之事为乐趣,与这种人交往必然丧家毁国;(1分)为人们所尊重与鄙视取决于自身内在

的优劣;(1分)人不自尊,国家不和睦安定,必然导致受侮辱被毁灭。(1分)

4.9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姓不想要的却强加在百姓身上,百姓想要的却从不满足,这样必定失去民心,继而失去天下。

B.要得天下,必得其民;要得其民,必得其心;要得其心,就一定要顾及百姓的需求。

C.不施仁政,便如同驱赶百姓;实施仁政,百姓便蜂拥而至。这鲜明的对比说明了没有仁德的君王,是不可能得到天下的。

D.引用《诗》,是为了说明平常立志行仁的重要性。

2.上文采用了譬喻说理的方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请举一例简要分析。

答案:18、(1)C(这对比是为了说明实施仁政的重要性,而不是仁德的君王的重要性。)

(2)如: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百姓对于仁德的向往。如: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暴政只能驱逐百姓,只能让暴君失去民心,从而突出了实施仁政的重要意义。

【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此罢了。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

赶来的是残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纣王。当今之世,如果有哪位诸侯喜好仁德,那么,其他诸侯都会替他把老百姓赶来。就是他不想统一天下,也会身不由己了。现在那些希望统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病需要用三年以上的陈艾来治疗一样,如果平常不栽培积蓄,终身都得不到。同样的道理,如果平常不立志行仁,终身都会忧患受辱,一直到陷入死亡的深渊。《诗经》说:‘那如何做得好,不过是相率落水罢了。’正是说的这个意思。”

4.10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

(1)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分别简要概

括“自暴者”和“自弃者”的行为表现。(2分)

(2)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于“仁”的各自看法。(4分) 答:

答案:(1)(2分) 自暴者:诋毁礼义。自弃者:

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

(2)(4分) 答案示例:孔子认为仁是根本,离开了仁这个根本,就无法很好地实施礼和乐,礼和乐的意义也会丧失。孟子认为仁是人最安适的住

所,是人的归依,人要拥有仁,否则是可悲的。

4.11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

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上》

②孟子曰‚道在迩①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 【注】①迩近。

7.第①段孟子用□□论证的方法来阐述道理;第②段中的“道在迩而求诸远”指出一种错误的做法这一错误的做法可用成语“□□□□”来概括。、

8.孟子认为应该如何行仁请结合以上选段简要分析。

答案: 7.比喻 舍近求远

8.孟子认为行仁应严格要求自己正人应先正己行仁应从近到远从易到难从自己身边做起从亲爱双亲、尊敬长辈做起。意思答对即可

4.12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中的“获于上”指的是居于下位的人获得上级的提拔和奖赏。

B.孟子用层层推进的形式向我们阐述为什么诚是天道的道理。

C.孟子的这段话所论述的道理主要是针对在下位的人而言的。

D.选文最后两句分别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诚的重要性。

(2)下面选段孟子说的话和上面文字在体现孟子思想上有无相同之处?请简析。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 答案:(1)A (“获于上”指的是居于下位的人获得在上位人的信任。)

(参考译文)孟子说:‚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人的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人的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人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侍奉父母,不能够使父母高兴。就不能够得到朋友的信任。使父母高兴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够使父母高兴。使自己真诚有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所以,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极端真诚而不能够使人感动的,是没有过的;不真诚,是不能够感动人的。‛

(2)下面选段里孟子强调人所做的一切如果是诚实无欺的就会感到非常快乐,在上面的文字中孟子强调诚信是为人之道。两处文字都体现了孟子为人要讲诚信的思想主张。

(参考泽文)孟子说:‚万物之理我都具备了。反问自己,发现自己是诚实的,这是最大的快乐。努力

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这是最近的求仁之路。‛

4.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0分)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㈠将文中下列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3分)

②观其眸子,人焉廋哉。(4分)

㈡这段话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简析之。(3分) 答案:(一)①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了(存,莫良于各1分,大意1分)

②看他的眼睛,这人内心的好坏又怎么隐藏的了呢?(眸,焉、廋各1分,大意1分)

㈡可以通过眼睛观察一个人。(1分),因为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内心的丑恶,(1分)正直的人,眼睛是明亮的;不正的人,眼睛则是昏花不明的。

4.19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①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

②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

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B.在事亲方面,曾子和曾元供养父亲都有酒肉,但孟子对曾子的言行更加肯定。

C.孔子说的“是谓能养”的“养”,与孟子说的“养口体”的“养”的内涵相同。

D.关于如何事亲,孔子比较重视精神上的事奉,而孟子比较重视物质上的供养。

(2)如何做到“孝”?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 (1)D.两人都重视精神上的事奉。

【答案】 (1)D

(2)要做到“孝”,既要懂得“养”父母

4.30阅读《孟子》的选段, 回答10-11题。

子产听郑国之政①, 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②。孟子曰: “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 徒杠成; 十二月, 舆梁成, 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 行辟人可也, 焉得人人而济之? 故为政者, 每人而悦之, 日亦不足矣。”

[注] ①子产: 春秋时郑国的贤相, 姓公孙, 名侨, 字子产。②溱、洧: 郑国的两条河流名。

10. 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子产听郑国之政, 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3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为政者, 每人而悦之, 日亦不足矣。(2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4.46徐子曰①:‚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说:‚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

七八月之间雨集,沟③浍④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一八)

[注] ①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②“混混”即“滚滚”,泉水涌出的样子。③沟:水渎,深、广各四尺的田间水道。 ④浍:深二仞、广而寻的田间水道。

(1)源泉能不舍昼夜,是因其有“□”,否则,就会“□”,,孟子认为“□□□□” (限填4字)是可耻的。

(2)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说说为何为学要如流水,“盈科而后进”?

(1) 本 涸 声闻过情

(2)孟子认为流水遇到坑洞,必先填满,再继续向前流。为学正如水的这种特性,都必须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绝不能躐等而进,期图一步登天。这就像一个学生连算术都学不好,又怎能把代数、微积分学好呢?

4.46阅读下面选自《孟子》的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6分)

徐子曰①:‚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说:‚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③浍④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一八)

[注] ①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②“混混”即“滚滚”,泉水涌出的样子。③沟:水渎,深、广各四尺的田间水道。 ④浍:深二仞、广而寻的田间水道。

(1)下面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3分)

A.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也曾列举水的仁、义、勇、智等美德,此章“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等意义,正是孟子体会孔子观水所说出来的道理。

B.孟子认为研习任何学问,要是具备了“有本有源”、“不舍昼夜”、“盈科而进”等条件后,自然日益穷高极远,广博精微,具备高瞻远瞩的气

象,洞察细微的能力。这就是“放乎四海”的意义。

C. 孟子曾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里的“不盈科不行”与此章中的“盈科而后进”,都水之本源为喻,以说明学习必须有根本。

D. 此章的最后孟子把有本有源的活水同七八

月间的大雨相对比,说明了名声超过了实际才德,人格高尚的人认为这是可耻的。并借此启示徐子,不要只注重名声而不务实际,要加强实际才德的修养;名声和实际才德相符,才是光彩的。

(2)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说说为何为学要如流

水,“盈科而后进”?(3分)

答:

1、(1)答案:C(这两段话皆承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来,但前一段的重点实以水“不盈科不行”为喻以说明“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后一段实以水之本源为喻,以说明必须有根本,名声始能与实际相符。)

(2)答案参考:孟子认为流水遇到坑洞,必先填满,再继续向前流。(解释文句1分)为学正如水的这种特性,都必须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绝不能躐等而进,期图一步登天。(结合文本阐述意义1分)这就像一个学生连算术都学不好,

又怎能把代数、微积分学好呢?(联系现实1分)

4.46(2009年福州质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

②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

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

【注】 ①亟:屡次。②混混:水流丰沛浩荡的样子。③盈科:水注满低洼处。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徐子引用孔子赞美水的话,但不知其用意,便请教孟子,想弄清说的是什么道理。

B.在这段对话中,孟子以水喻人。认为水应有源,人应有本,否则必将枯竭、浮躁。

C.孟子叹息时间像流水一样,奔腾不息。一去不复返,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D.孟子所说的“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是在批判某些人追求不适当的虚假名声。

(2)孟子还说过“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与上文所阐述的道理相同。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盈科而后进”“不盈科不行”的理解。

【解析】 (1)C.这是孔子的叹息。

【答案】 (1)C ③

(2)做学问要像有源之水,先蓄满低洼处,而后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永不停留,以求达到至善的境界。(有其他不同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徐子说:“孔子几次称赞水,说‘水呀,水呀!’他所取于水的是什么呢?”孟子说:“有本源的泉水滚滚地往下流,昼夜不停,把洼处注满,又继续向前奔流,一直流到海洋去。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孔子取它这一点罢了。假若没有本源,一到七八月间,雨水众多,大小沟渠都满了;但是一会儿也就干枯了。所以名誉超过实际的,君子引为耻辱。”

4.55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①,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②哉?于禽兽又何难③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

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注释】①横逆:蛮横,强暴,不讲理。横音hèng。②择:区别,不同。③难:责难。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2分)

②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4分)

(2)这段文字孟子强调了哪些人生道理?(4分)

(1)①君子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因(在于)他们存有的心理不同。

[评分标准:所以”(„„的地方)、“异”(区别)、“以”(因为或在),每词各0.5分,句译顺再加0.5分.]

②至于君子所痛苦的(所忧患的)东西,那是没有的。不是仁爱的事不干,不合礼节的事不做。假如一旦遇有痛苦(祸患),那么,君子也不以为痛苦了(没有痛苦了、没有祸患了)。”

[评分标准:“若夫”(至于)、“所患”(所痛苦的、所担心的)、“亡”(没有)、“无为”(不去做)、后“患”(痛苦), 每词各0.5分,句译顺再加0.5分.]

(2)孟子强调有仁有礼的人爱人敬人,也被人爱敬;/ 人常反躬自问,就能无愧于心、无忧无患。

【参考译文】孟子说:“君子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居心不同。君子心里老惦记着仁,惦记着礼。仁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假如这里有个人,对待我蛮横无礼。那君子一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够仁,一定不够有礼,不然,这种态度怎么会来呢?反躬自问,我实在仁,实在有礼,那人的蛮横无礼还是原样,君子一定又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够忠心。反躬自问,我实在忠心耿耿,那人的蛮横无礼还是原样,君子就会说:‘这不过是个妄人罢了,这样不讲理,那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于禽兽又有什么好责备的呢?’所以君子有长期的忧虑,却没有突发的痛苦。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人的榜样,能流芳百世,我却仍然不免是个乡巴佬。这个才是值得忧虑的事。有了忧虑怎么办呢?尽力向舜学习罢了。至于君子的别的痛苦,那是没有的。不是仁爱的事不干,不合礼节的事不做。即使有意外飞来的横祸,君子也不以为痛苦了。”

4.57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

其忧,颜子不改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

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1)、按孟子的说法,孔子认为禹、稷和颜回“贤”,是因为他们“□□” ,如果“易地则皆然”是说假如他们时空地位互换,也会有相同的做人的原则,这相同的原则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意对即可)

(2)、为什么孟子说“禹 稷颜回同道”,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同道 把天下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安贫乐道执著不变。

(2)一个人立身处世,须信守原则。有时看似行为不同,但因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同样是正确的,虽然彼此的行为看似相反。三人的行为都是合乎中道的,都是体道之人。所以孟子认为如果他们能时空地位互换,他们也会做出合乎其道的应有的行为。(如学生从“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一角度回答,则最多给(2)分)

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道理却一样。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没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子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着都可以了。〔颜回的行为正好比这样。〕”

阅读下面选自《孟子》的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6分)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

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

②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孟子•离

娄下》)

【注】①被发缨冠,披散头发,帽带来不及系好地戴上冠帽。朱熹《孟子集注》:“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言急也。”②赵岐《孟子注》:“乡邻,同乡也。同室相救,是其理也,喻禹、稷。走赴乡邻,非其事,颜子所以阖户而高枕也。”

(1)下面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3分)

A.禹、稷处于平治之世,身膺治理洪水、教导耕稼的重责,抱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态度,刻不容缓地去拯救天下百姓。

B.颜回处于乱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箪食瓢饮,安贫乐道而自得旷达。

C.禹、稷与颜回的人生经历、行为特质无疑是两种不相同的形态,但却得到孔子至高的赞美。

D.孟子认为禹、稷与颜回执守着各自的原则,在这一点上他们都合乎事理的,即使将他们的时空地位互换,他们也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2)孟子认为,“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本章所举的禹、稷与①

颜回的生活环境、地位背景差别很大,但孔孟对他们都一致推崇,这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

答:

2、(1)答案:D孟子认为禹、稷、颜回执守相同的仁义,即使将他们的时空地位互换,他们也会

因应身处之位,而表现出合乎那时位所应有的行为。

(2)答案示例(1):人若能秉持良知善性,则不论身处何地,处境如何,得志与否,都可以体现大道,成就贤德。

答案示例(2):人若能体道而行,则不论他做什么事情,是“泽加于民”,抑或“独善其身”,都将有益于世道,有利于社会群众。


相关文章

  • 礼记全文翻译.doc
  • 礼记全文 翻译_百度知道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原文]道德仁义,非 ...查看


  • 七年级语文(长春版)上册:16.论语八则 同步练习.doc
  • 16. <论语>八则 基础知识检测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 )( ) 不亦说乎( ) 诲女( )( )知之 默而识( )之 敏而好( )学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学而不思则w ǎng ( ) 思而不学则d ài ...查看


  •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练习7.1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解析.doc
  •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经典原文 7 <朱子语类>三则 一.基础巩固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如履薄冰(fù) . B. 则精神自是愦愦(guì) . C. 及至前面荆棘芜秽(wǔ) . D. 里面煞有 ...查看


  • 小学.初中.高中文言文大全|翻译
  • 馆友"bjhyfbjhyf": 您好!您的文章"小学.初中.高中文言文大全|翻译"深受广大馆友的喜爱,于2012年7月13日进入"阅览室"频道的"教育/学习"下 ...查看


  • Doc1故乡教案
  • 故乡教案 教学目标: 1.情节的把握: 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3. 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要点]整体感知 ...查看


  • [三维设计]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练习:主题专练(二) 理念至上--思想是行动的指南.doc
  • 主题专练(二) 理念至上--思想是行动的指南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5·黄冈调研) 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 ...查看


  •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期中.期末试题库
  • doc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配套练习题(克与千克) doc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配套练习题(图形与变换) doc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配套练习题(表内除法一) doc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配套练习题(解决问题) doc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测试卷 do ...查看


  • Acqeavt语文教师考试题库
  •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 009年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学科试卷及答案.doc 题库 09年初中语文教师业务理论 ...查看


  •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言积累复习资料doc
  •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言积累复习资料 (一)写景的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禛)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浮天水送无穷碧,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