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质量管理的历史沿革与趋势思考

·质量管理·标 准 科 学2013年第12期

编者按:

在这个以质取胜的年代,企业质量管理正进入一个崭新的质量文化发展阶段。质量文化是“大质量”概念下质量工作的重要抓手,是质量管理的高级形式,是推动企业质量工作从无序到有序,向自序的发展过程。质量管理与质量文化存在一脉相承的共同基础,又有着物质与精神两种不同的属性和运作规律。质量管理向质量文化的演变是企业“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的发展路径,是企业追求“规模效益”到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本系列论文借助《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模式》项目研究,从历史沿革厘清发展脉络,根据研究成果提炼出来的质量文化三元核心要素:诚信、创新、责任,深入本质分析质量管理和质量文化的内在异同,借鉴成功经验提出质量文化建设的可行思路,以期为企业的质量工作带来更加有益和明确的指导帮助。

关于现代质量管理的历史沿革与趋势思考

王 娟1 赵宏春2 陈海鹏1 郭 凯2 程丽纯2

(1.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广东 510220 ; 2. 中国标准化杂志社,北京 100101)

摘 要:自1875年管理学之父泰勒推出科学管理以来,质量管理历经百年,理论方法推陈出新,不断影响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从统计工具、检测技术、全面质量控制和管理方法到卓越追求的质量管理模式,从关注产品质量、关注系统绩效到关注企业协同,质量创新的焦点也从专注效率,到兼顾公平,进而到推动效率与公平的协同发展。质量的文化内涵也在管理模式的创新中不断演进,成为质量管理持续发展的时代命题。本文力图通过三元分析方法,对质量管理内涵进行深入分析,思考质量管理发展的未来趋势,为即将开展的质量文化建设找到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 质量管理 质量文化 沿革 内涵 趋势 创新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Modern Quality Management

WANG Juan1 ZHAO Hong-chun2 CHEN Hai-peng1 GUO Kai2 CHENG Li-chun2

(1.Guangdong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Guangdong 510220;2.China Standardization Press, Beijing 100101)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quality management is over 100 years and its theories increasingly develop with innovation, making great impact on the advancement of ag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quality management develops from a statistical tool, detection technology, total quality control and management methods, to the quality management model, 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oduct quality, system performance, and later to the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Also, the focus of quality innovation changes from the efficiency, fairness, and thus to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作者简介: 王 娟(1987-)女,标准化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式标准化及质量文化。 赵宏春(1963-)女,中国标准化杂志社社长,研究方向为标准化与质量文化。

陈海鹏(1971-)男,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标准化战略、中国式标准化、标准文化、质量文化。 郭 凯(1970-)男,中国标准化杂志社副社长,研究方向为标准化与质量文化。

48

2013, No.12STANDARD SCIENCE·Quality Management·

of quality also evolves with the innovation of management model and becomes the era proposi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aper tries to use the ternary analysis method to make an in-depth analysis of quality management connotation and thinks about the future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management, to find the right direc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culture.

Keywords: quality management, quality culture,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trend, innovation

1 质量管理的沿革

质量管理发展100多年,历经4个主要的阶段,质量管理的方法和系统不断完善。1.1 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前,产品质量主要依靠操作者本人的技艺水平和经验来保证,属于“操作者的质量管理”。20世纪初,以费雷德里克·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促使产品的质量检验从加工制造中分离出来,质量管理的职能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是“工长的质量管理”。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产品有了技术标准(技术条件),公差制度(见公差制)也日趋完善,各种检验工具和检验技术也随之发展,大多数企业开始设置检验部门,有的直属于厂长领导,这时是“检验员的质量管理”。1.2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1924年,美国数理统计学家W.A.休哈特提出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他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提出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产品质量的“6σ”法,绘制出第一张控制图并建立了一套统计卡片。应用统计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以减少对检验的依赖。1931年,休哈特将自己陆续发表的些论文和所设计的质量管理方案以及质量控制图等汇集起来,出版了《工业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专著,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了质量管理。当时,美国军方采纳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的统计质量控制方法,制定了战时标准Z1.1、Z1.2、Z1.3,成为最初的质量管理标准。

1979年,摩托罗拉开始全面推动“6σ”管理方法,开创了公司发展新的纪元,并有了一个惊人发现:在制造任何产品时,高质量和低成本之间存在至关重要的联系。摩托罗拉率先认识到提高产量、提供最佳产品实质上会降低成本。当时,摩托罗拉拿出年收入的5%~10%来纠正低劣的质量,有时甚至达到收

入的20%。随着流程质量的优化,这些投入转化为每年最低限度8到9亿美元的巨大回报。1993年,摩托罗拉在它的大部分制造领域都几乎达到6σ水平。1.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C)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产品的质量从注重产品的一般性能发展为注重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和经济性等。在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中要求运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质量问题。在管理理论上也有新的发展,突出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依靠企业全体人员的努力来保证质量,此外,还有“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的兴起。

50年代,戴明提出质量改进的观点,强调大多数质量问题是生产和经营系统的问题;强调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理的责任。此后,戴明不断完善他的理论,最终形成了对质量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戴明十四法”。

60年代初,朱兰、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他们提出,一是生产出满足用户要求的产品,单纯依靠数理统计方法控制生产是很不够的,还需要一系列管理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全面质量管理的“全面”是相对于质量统计而言的;二是产品质量有个形成、发展的过程,其中包括市场调查、研制、设计、制定标准、制定生产计划、采购、配备设备与工装、加工制造、工序控制、检验、测试、销售、售后服务等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质量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不断循环,周而复始,每经过一次循环,产品质量就提高一步,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要组织管理所有这些环节的活动,而不局限于加工制造活动;三是产品质量始终是同成本联系在一起的,离开成本去谈质量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戴明、朱兰等人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日本被普遍接受。日本企业创造了全面质量控

49

·质量管理·标 准 科 学2013年第12期

制(TQC)的质量管理方法。统计技术,特别是“因果图”、“流程图”、“直方图”、“检查单”、“散点图”、“排列图”、“控制图”等被称为“老七种”工具的方法,被普遍用于质量改进。

70年代 ,这些TQC使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极大地提高,其中,轿车、家用电器、手表、电子产品等占领了大批国际市场,这些促进了日本经济的极大发展。日本企业的成功,尤其是丰田公司发展出来的精益生产模式,使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

80年代,菲利浦·克劳士比提出“零缺陷”的概念。他指出,“质量是免费的”。突破了传统上认为高质量是以高成本为代价的观念。他提出高质量将给企业带来高的经济回报。

90年代末,全面质量管理(TQM)成为许多“世界级”企业的成功经验,证明是一种使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战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1.4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阶段(ISO9000)

1959年,美国国防部为了解决武器在使用过程中暴露的质量事故,颁布了美国军用Mil-Q-9858A《质量保证大纲》,这是全世界最早的关于质量保证标准的文件。它要求军品承制企业制定并保持一个与经营管理、技术规程相一致的质量保证体系。同时根据不同产品需要研发了Mil-SDT-105E,作为生产武器的质量保证标准。它规定应在实现合同的所有领域和过程(如设计、研制、生产、加工、装配、检验、维护、贮存和安装)中充分保证质量。通过以上方法使美国军需品的质量迅速提高。鉴于美国军品企业在推行质量保证活动中的成功经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借鉴美国的做法,在1968年发布了AQAP-1 NATO质量保证标准。1970年,英国国防部在将AQAP-1 NATO北约质量保证采纳为质量体系标准,并在1973年作为国防标准实施。在1979年,英国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发布了一套BS 5750英国国家保证标准,这是ISO 9000系列形成的初步雏形。1987年 ISO 9000系列国际质量管理标准正式发布:

ISO 8402《名词和术语》

ISO 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

ISO 9001《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50

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 9002《质量体系-生产和安装的质量保证模式》ISO 9003《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 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此后,在1994年、2000年和2008年国际标准组织分别对ISO9000系列标准进行了三次修订。我国是采用了ISO系列标准,并用双编号GB/T 19000-ISO 9000,形成:

GB/T 19000-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 19001-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 19000-ISO 9004《质量管理体系 业绩改进指南》

2008年,TC176小组对ISO9001又进行了一次修订,并于2008年11月15日生效(中国国家版GB/T19001:2008版于2009年3月1日开始生效)。这次对于三项国际(家)标准的修订,无论在结构上、内容上或思路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进一步总结了世界各国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广大“组织”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又一次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遇。

2 质量管理的内涵分析

2.1 质量检验(QC)

质量检验属于事后检验的质量管理方式,作用是剔除不合格品,但无任何预防作用。事后检验是为了防止了不合格品流向社会,故此方法今天仍在使用。2.2 统计质量控制(SPC)

统计质量控制是应用数理统计学的工具处理工业产品质量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其中最典型的是6σ(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就是借助精确的评估标准预测可能发生问题的区域,通过预先关注质量而获得一种主动权,而不是被动地对质量问题做出反应。6σ将使企业的领导人在质量问题上可以抢先一步,而不是被动地应付。6σ像燎原之火一样迅速蔓延到全球各个行业,其中最成功的案例是GE通用公司。

但是6σ带来的对于质量和成本的极致热情,也造成了企业对于局部优化的高度关注,形成强大的系统惯性,这或者也导致了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

2013, No.12STANDARD SCIENCE·Quality Management·

不敏感,导致了应变力下降,结果是:2011年8月15日,在移动互联时代到来的前夕,摩托罗拉移动被谷歌公司收购。

2.3 全面质量管理(TQC)

全面质量管理让质量的概念也从狭义的符合规范发展到以“顾客满意”为目标。在围绕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开发和生产周期方面,新的管理方法层出不穷。目前举世瞩目的美国波多里奇奖、欧洲质量奖、日本戴明奖等各种质量奖及卓越经营模式等,都是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全面质量管理将质量控制扩展到产品寿命循环的全过程,强调全体员工都参与质量控制,不仅提高了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而且在企业文化改造与重组的层面上,对企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能力。

2.4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 9000)

全面质量管理所推行的质量管理制度是站在供给者的立场上的质量管理制度,而ISO 9000质量管理标准是站在购买者立场(顾客)的质量管理制度。ISO 9000提出的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系统方法、持

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和建立互利的关系,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对世界经济和贸易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三方质量认证普遍开展,有力地促进了质量管理的普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任何组织均需要管理。ISO9000提供了简单高效方便的一种管理方法,成为组织管理的基本要求。

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继ISO 9000标准之后推出的又一个管理标准。因为是源于英国的BS7750标准,BS 7750是在质量体系标准(BS5750)基础上发展而来,所以,我们看到ISO 9000和ISO 14000 是同源同宗。以及之后的ISO 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SA 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体系等等,构成了现代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要求,引导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作为社会特殊公民,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环境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企业经营质量的全面考量体系。

3 质量管理的趋势思考

经100多年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不断涌现,科学的管理方法

图1 质量管理发展演进的三元分析

51

·质量管理·标 准 科 学2013年第12期

与日渐成熟的体系架构,带来一次次质量发展的革命。从不出错,到符合标准,到满足需要,到客户持续满意,再到环境适应性,我们将这个变化的过程用一张三元图来展示(如图1所示)。

在这些极具创新意义的变革中,我们发现质量管理的内涵始终在不断演进,从关注产品质量、到系统质量,再到企业质量,主体在不断地从局部向整体推进,相应的客观环境也在不断扩大,一个“大质量”时代正在来临。在主体和环境的交互中,产品质量在于适用,系统质量在于适配,企业质量在于适应,“适者生存”是质量发展永恒的主题。

我们看到无论是检验QC,还是全面质量管理,抑或供应链协同提升,每一种质量管理方法都因为其独特的功用和适用范围,被沿用至今,未来或将长期并存。所以,我们的企业在质量管理模式的选择上势必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有所甄选,一样一样地落到实处,抓出实效才是关键;而不应总是浅尝辄止,不断追逐所谓潮流,或者新的模式。既使需要并行采用,也要根据管理模式的各自特性,发挥专长,要各安其位,才能各得其所,然后才考虑融汇贯通。

质量管理的推进也需要按照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兼顾效率与公平。效率的问题关乎发展,企业一向非常重视,质量管理全程聚焦于此,立足建构系统,强化实施步骤,统计成果、反馈改善,PDCA均作用于企业产品质量或者系统运营质量的效率改善。公平是一种责任担当,对于公平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这里包括员工的价值认同和公平权利,包括顾客价值的落实和公平交易,也包括企业对内外部环境的公平交换。我们看到无论是ISO9000的八项原则,还是戴明的十四条方法,顾客、员工、供应链等等公平要素被越来越清晰地提出,但是在这些制度的落实中又有多少被执行了呢?企业的价值观到底是利己优先,还是利他为上,这个选择考验着每一个企业家的智慧。

效率和公平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质量管理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内涵,效率是创新的追求,公平是责任的担当,创新要自强不息,责任能厚德载物,一如当年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我们大胆地预测:推进中国质量管理乃至质量文化建设,追求效率和公平的和谐共生,才是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杨跃进.质量管理百年历程[J]. 航空标准化与质量. 2000(01). [2] 董东铭,陈运焘. 质量概念的演变与新世纪质量管理的发

展趋势[J]. 中国科技信息. 2010(06) .[3] [4]

刘慧敏.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新趋势[J]. 辽宁经济. 2006(08) 卢盛华. 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的发展演变[J]. 管理科学文摘. 2003(02) .

[5] 张一民.科学管理百年的回顾和启示[J].科技与管理.

2000(02) .

[6] 魏虹,陈传明. 质量危机下中国企业的问题分析及应对思路

[9][8] [7]

[J]. 现代管理科学. 2011(07) .

佘元冠,石贵龙. 从三次浪潮看质量管理的发展[J].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5(06) .

那宝魁. ISO 9000──质量管理新潮流(六)[J]. 中国设备管理. 2000(03) .

李培敬,王兰.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理论思考和途径分析[J]. 科技创业月刊. 2006(09) .

[10] 李全喜,孙磐石,金凤花. 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的内涵及机理

研究[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

(责任编辑:邵雅文)

52

关于现代质量管理的历史沿革与趋势思考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王娟, 赵宏春, 陈海鹏, 郭凯, 程丽纯, WANG Juan, ZHAO Hong-chun, CHEN Hai-peng, GUO Kai, CHENG Li-chun

王娟,陈海鹏,WANG Juan,CHEN Hai-peng(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广东,510220), 赵宏春,郭凯,程丽纯,ZHAOHong-chun,GUO Kai,CHENG Li-chun(中国标准化杂志社,北京,100101)标准科学

Standard Science2013(12)

参考文献(10条)

1. 杨跃进 质量管理百年历程[期刊论文]-{H}航空标准化与质量 2000(01)

2. 董东铭;陈运焘 质量概念的演变与新世纪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期刊论文]-{H}中国科技信息 2010(06)3. 刘慧敏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新趋势[期刊论文]-{H}辽宁经济 2006(08)

4. 卢盛华 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的发展演变[期刊论文]-{H}管理科学文摘 2003(02)5. 张一民 科学管理百年的回顾和启示[期刊论文]-{H}科技与管理 2000(02)

6. 魏虹;陈传明 质量危机下中国企业的问题分析及应对思路[期刊论文]-{H}现代管理科学 2011(07)7. 佘元冠;石贵龙 从三次浪潮看质量管理的发展[期刊论文]-{H}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5(06)8. 那宝魁 ISO 9000──质量管理新潮流(六) 2000(03)

9. 李培敬;王兰 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理论思考和途径分析[期刊论文]-{H}科技创业月刊 2006(09)

10. 李全喜;孙磐石;金凤花 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的内涵及机理研究[期刊论文]-{H}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jbzhyzlgl201312012.aspx

·质量管理·标 准 科 学2013年第12期

编者按:

在这个以质取胜的年代,企业质量管理正进入一个崭新的质量文化发展阶段。质量文化是“大质量”概念下质量工作的重要抓手,是质量管理的高级形式,是推动企业质量工作从无序到有序,向自序的发展过程。质量管理与质量文化存在一脉相承的共同基础,又有着物质与精神两种不同的属性和运作规律。质量管理向质量文化的演变是企业“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的发展路径,是企业追求“规模效益”到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本系列论文借助《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模式》项目研究,从历史沿革厘清发展脉络,根据研究成果提炼出来的质量文化三元核心要素:诚信、创新、责任,深入本质分析质量管理和质量文化的内在异同,借鉴成功经验提出质量文化建设的可行思路,以期为企业的质量工作带来更加有益和明确的指导帮助。

关于现代质量管理的历史沿革与趋势思考

王 娟1 赵宏春2 陈海鹏1 郭 凯2 程丽纯2

(1.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广东 510220 ; 2. 中国标准化杂志社,北京 100101)

摘 要:自1875年管理学之父泰勒推出科学管理以来,质量管理历经百年,理论方法推陈出新,不断影响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从统计工具、检测技术、全面质量控制和管理方法到卓越追求的质量管理模式,从关注产品质量、关注系统绩效到关注企业协同,质量创新的焦点也从专注效率,到兼顾公平,进而到推动效率与公平的协同发展。质量的文化内涵也在管理模式的创新中不断演进,成为质量管理持续发展的时代命题。本文力图通过三元分析方法,对质量管理内涵进行深入分析,思考质量管理发展的未来趋势,为即将开展的质量文化建设找到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 质量管理 质量文化 沿革 内涵 趋势 创新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Modern Quality Management

WANG Juan1 ZHAO Hong-chun2 CHEN Hai-peng1 GUO Kai2 CHENG Li-chun2

(1.Guangdong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Guangdong 510220;2.China Standardization Press, Beijing 100101)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quality management is over 100 years and its theories increasingly develop with innovation, making great impact on the advancement of ag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quality management develops from a statistical tool, detection technology, total quality control and management methods, to the quality management model, 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oduct quality, system performance, and later to the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Also, the focus of quality innovation changes from the efficiency, fairness, and thus to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作者简介: 王 娟(1987-)女,标准化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式标准化及质量文化。 赵宏春(1963-)女,中国标准化杂志社社长,研究方向为标准化与质量文化。

陈海鹏(1971-)男,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标准化战略、中国式标准化、标准文化、质量文化。 郭 凯(1970-)男,中国标准化杂志社副社长,研究方向为标准化与质量文化。

48

2013, No.12STANDARD SCIENCE·Quality Management·

of quality also evolves with the innovation of management model and becomes the era proposi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aper tries to use the ternary analysis method to make an in-depth analysis of quality management connotation and thinks about the future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management, to find the right direc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culture.

Keywords: quality management, quality culture,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trend, innovation

1 质量管理的沿革

质量管理发展100多年,历经4个主要的阶段,质量管理的方法和系统不断完善。1.1 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前,产品质量主要依靠操作者本人的技艺水平和经验来保证,属于“操作者的质量管理”。20世纪初,以费雷德里克·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促使产品的质量检验从加工制造中分离出来,质量管理的职能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是“工长的质量管理”。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产品有了技术标准(技术条件),公差制度(见公差制)也日趋完善,各种检验工具和检验技术也随之发展,大多数企业开始设置检验部门,有的直属于厂长领导,这时是“检验员的质量管理”。1.2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1924年,美国数理统计学家W.A.休哈特提出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他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提出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产品质量的“6σ”法,绘制出第一张控制图并建立了一套统计卡片。应用统计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以减少对检验的依赖。1931年,休哈特将自己陆续发表的些论文和所设计的质量管理方案以及质量控制图等汇集起来,出版了《工业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专著,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了质量管理。当时,美国军方采纳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的统计质量控制方法,制定了战时标准Z1.1、Z1.2、Z1.3,成为最初的质量管理标准。

1979年,摩托罗拉开始全面推动“6σ”管理方法,开创了公司发展新的纪元,并有了一个惊人发现:在制造任何产品时,高质量和低成本之间存在至关重要的联系。摩托罗拉率先认识到提高产量、提供最佳产品实质上会降低成本。当时,摩托罗拉拿出年收入的5%~10%来纠正低劣的质量,有时甚至达到收

入的20%。随着流程质量的优化,这些投入转化为每年最低限度8到9亿美元的巨大回报。1993年,摩托罗拉在它的大部分制造领域都几乎达到6σ水平。1.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C)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产品的质量从注重产品的一般性能发展为注重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和经济性等。在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中要求运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质量问题。在管理理论上也有新的发展,突出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依靠企业全体人员的努力来保证质量,此外,还有“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的兴起。

50年代,戴明提出质量改进的观点,强调大多数质量问题是生产和经营系统的问题;强调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理的责任。此后,戴明不断完善他的理论,最终形成了对质量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戴明十四法”。

60年代初,朱兰、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他们提出,一是生产出满足用户要求的产品,单纯依靠数理统计方法控制生产是很不够的,还需要一系列管理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全面质量管理的“全面”是相对于质量统计而言的;二是产品质量有个形成、发展的过程,其中包括市场调查、研制、设计、制定标准、制定生产计划、采购、配备设备与工装、加工制造、工序控制、检验、测试、销售、售后服务等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质量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不断循环,周而复始,每经过一次循环,产品质量就提高一步,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要组织管理所有这些环节的活动,而不局限于加工制造活动;三是产品质量始终是同成本联系在一起的,离开成本去谈质量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戴明、朱兰等人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日本被普遍接受。日本企业创造了全面质量控

49

·质量管理·标 准 科 学2013年第12期

制(TQC)的质量管理方法。统计技术,特别是“因果图”、“流程图”、“直方图”、“检查单”、“散点图”、“排列图”、“控制图”等被称为“老七种”工具的方法,被普遍用于质量改进。

70年代 ,这些TQC使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极大地提高,其中,轿车、家用电器、手表、电子产品等占领了大批国际市场,这些促进了日本经济的极大发展。日本企业的成功,尤其是丰田公司发展出来的精益生产模式,使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

80年代,菲利浦·克劳士比提出“零缺陷”的概念。他指出,“质量是免费的”。突破了传统上认为高质量是以高成本为代价的观念。他提出高质量将给企业带来高的经济回报。

90年代末,全面质量管理(TQM)成为许多“世界级”企业的成功经验,证明是一种使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战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1.4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阶段(ISO9000)

1959年,美国国防部为了解决武器在使用过程中暴露的质量事故,颁布了美国军用Mil-Q-9858A《质量保证大纲》,这是全世界最早的关于质量保证标准的文件。它要求军品承制企业制定并保持一个与经营管理、技术规程相一致的质量保证体系。同时根据不同产品需要研发了Mil-SDT-105E,作为生产武器的质量保证标准。它规定应在实现合同的所有领域和过程(如设计、研制、生产、加工、装配、检验、维护、贮存和安装)中充分保证质量。通过以上方法使美国军需品的质量迅速提高。鉴于美国军品企业在推行质量保证活动中的成功经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借鉴美国的做法,在1968年发布了AQAP-1 NATO质量保证标准。1970年,英国国防部在将AQAP-1 NATO北约质量保证采纳为质量体系标准,并在1973年作为国防标准实施。在1979年,英国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发布了一套BS 5750英国国家保证标准,这是ISO 9000系列形成的初步雏形。1987年 ISO 9000系列国际质量管理标准正式发布:

ISO 8402《名词和术语》

ISO 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

ISO 9001《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50

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 9002《质量体系-生产和安装的质量保证模式》ISO 9003《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 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此后,在1994年、2000年和2008年国际标准组织分别对ISO9000系列标准进行了三次修订。我国是采用了ISO系列标准,并用双编号GB/T 19000-ISO 9000,形成:

GB/T 19000-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 19001-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 19000-ISO 9004《质量管理体系 业绩改进指南》

2008年,TC176小组对ISO9001又进行了一次修订,并于2008年11月15日生效(中国国家版GB/T19001:2008版于2009年3月1日开始生效)。这次对于三项国际(家)标准的修订,无论在结构上、内容上或思路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进一步总结了世界各国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广大“组织”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又一次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遇。

2 质量管理的内涵分析

2.1 质量检验(QC)

质量检验属于事后检验的质量管理方式,作用是剔除不合格品,但无任何预防作用。事后检验是为了防止了不合格品流向社会,故此方法今天仍在使用。2.2 统计质量控制(SPC)

统计质量控制是应用数理统计学的工具处理工业产品质量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其中最典型的是6σ(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就是借助精确的评估标准预测可能发生问题的区域,通过预先关注质量而获得一种主动权,而不是被动地对质量问题做出反应。6σ将使企业的领导人在质量问题上可以抢先一步,而不是被动地应付。6σ像燎原之火一样迅速蔓延到全球各个行业,其中最成功的案例是GE通用公司。

但是6σ带来的对于质量和成本的极致热情,也造成了企业对于局部优化的高度关注,形成强大的系统惯性,这或者也导致了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

2013, No.12STANDARD SCIENCE·Quality Management·

不敏感,导致了应变力下降,结果是:2011年8月15日,在移动互联时代到来的前夕,摩托罗拉移动被谷歌公司收购。

2.3 全面质量管理(TQC)

全面质量管理让质量的概念也从狭义的符合规范发展到以“顾客满意”为目标。在围绕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开发和生产周期方面,新的管理方法层出不穷。目前举世瞩目的美国波多里奇奖、欧洲质量奖、日本戴明奖等各种质量奖及卓越经营模式等,都是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全面质量管理将质量控制扩展到产品寿命循环的全过程,强调全体员工都参与质量控制,不仅提高了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而且在企业文化改造与重组的层面上,对企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能力。

2.4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 9000)

全面质量管理所推行的质量管理制度是站在供给者的立场上的质量管理制度,而ISO 9000质量管理标准是站在购买者立场(顾客)的质量管理制度。ISO 9000提出的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系统方法、持

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和建立互利的关系,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对世界经济和贸易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三方质量认证普遍开展,有力地促进了质量管理的普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任何组织均需要管理。ISO9000提供了简单高效方便的一种管理方法,成为组织管理的基本要求。

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继ISO 9000标准之后推出的又一个管理标准。因为是源于英国的BS7750标准,BS 7750是在质量体系标准(BS5750)基础上发展而来,所以,我们看到ISO 9000和ISO 14000 是同源同宗。以及之后的ISO 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SA 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体系等等,构成了现代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要求,引导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作为社会特殊公民,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环境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企业经营质量的全面考量体系。

3 质量管理的趋势思考

经100多年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不断涌现,科学的管理方法

图1 质量管理发展演进的三元分析

51

·质量管理·标 准 科 学2013年第12期

与日渐成熟的体系架构,带来一次次质量发展的革命。从不出错,到符合标准,到满足需要,到客户持续满意,再到环境适应性,我们将这个变化的过程用一张三元图来展示(如图1所示)。

在这些极具创新意义的变革中,我们发现质量管理的内涵始终在不断演进,从关注产品质量、到系统质量,再到企业质量,主体在不断地从局部向整体推进,相应的客观环境也在不断扩大,一个“大质量”时代正在来临。在主体和环境的交互中,产品质量在于适用,系统质量在于适配,企业质量在于适应,“适者生存”是质量发展永恒的主题。

我们看到无论是检验QC,还是全面质量管理,抑或供应链协同提升,每一种质量管理方法都因为其独特的功用和适用范围,被沿用至今,未来或将长期并存。所以,我们的企业在质量管理模式的选择上势必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有所甄选,一样一样地落到实处,抓出实效才是关键;而不应总是浅尝辄止,不断追逐所谓潮流,或者新的模式。既使需要并行采用,也要根据管理模式的各自特性,发挥专长,要各安其位,才能各得其所,然后才考虑融汇贯通。

质量管理的推进也需要按照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兼顾效率与公平。效率的问题关乎发展,企业一向非常重视,质量管理全程聚焦于此,立足建构系统,强化实施步骤,统计成果、反馈改善,PDCA均作用于企业产品质量或者系统运营质量的效率改善。公平是一种责任担当,对于公平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这里包括员工的价值认同和公平权利,包括顾客价值的落实和公平交易,也包括企业对内外部环境的公平交换。我们看到无论是ISO9000的八项原则,还是戴明的十四条方法,顾客、员工、供应链等等公平要素被越来越清晰地提出,但是在这些制度的落实中又有多少被执行了呢?企业的价值观到底是利己优先,还是利他为上,这个选择考验着每一个企业家的智慧。

效率和公平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质量管理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内涵,效率是创新的追求,公平是责任的担当,创新要自强不息,责任能厚德载物,一如当年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我们大胆地预测:推进中国质量管理乃至质量文化建设,追求效率和公平的和谐共生,才是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杨跃进.质量管理百年历程[J]. 航空标准化与质量. 2000(01). [2] 董东铭,陈运焘. 质量概念的演变与新世纪质量管理的发

展趋势[J]. 中国科技信息. 2010(06) .[3] [4]

刘慧敏.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新趋势[J]. 辽宁经济. 2006(08) 卢盛华. 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的发展演变[J]. 管理科学文摘. 2003(02) .

[5] 张一民.科学管理百年的回顾和启示[J].科技与管理.

2000(02) .

[6] 魏虹,陈传明. 质量危机下中国企业的问题分析及应对思路

[9][8] [7]

[J]. 现代管理科学. 2011(07) .

佘元冠,石贵龙. 从三次浪潮看质量管理的发展[J].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5(06) .

那宝魁. ISO 9000──质量管理新潮流(六)[J]. 中国设备管理. 2000(03) .

李培敬,王兰.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理论思考和途径分析[J]. 科技创业月刊. 2006(09) .

[10] 李全喜,孙磐石,金凤花. 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的内涵及机理

研究[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

(责任编辑:邵雅文)

52

关于现代质量管理的历史沿革与趋势思考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王娟, 赵宏春, 陈海鹏, 郭凯, 程丽纯, WANG Juan, ZHAO Hong-chun, CHEN Hai-peng, GUO Kai, CHENG Li-chun

王娟,陈海鹏,WANG Juan,CHEN Hai-peng(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广东,510220), 赵宏春,郭凯,程丽纯,ZHAOHong-chun,GUO Kai,CHENG Li-chun(中国标准化杂志社,北京,100101)标准科学

Standard Science2013(12)

参考文献(10条)

1. 杨跃进 质量管理百年历程[期刊论文]-{H}航空标准化与质量 2000(01)

2. 董东铭;陈运焘 质量概念的演变与新世纪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期刊论文]-{H}中国科技信息 2010(06)3. 刘慧敏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新趋势[期刊论文]-{H}辽宁经济 2006(08)

4. 卢盛华 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的发展演变[期刊论文]-{H}管理科学文摘 2003(02)5. 张一民 科学管理百年的回顾和启示[期刊论文]-{H}科技与管理 2000(02)

6. 魏虹;陈传明 质量危机下中国企业的问题分析及应对思路[期刊论文]-{H}现代管理科学 2011(07)7. 佘元冠;石贵龙 从三次浪潮看质量管理的发展[期刊论文]-{H}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5(06)8. 那宝魁 ISO 9000──质量管理新潮流(六) 2000(03)

9. 李培敬;王兰 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理论思考和途径分析[期刊论文]-{H}科技创业月刊 2006(09)

10. 李全喜;孙磐石;金凤花 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的内涵及机理研究[期刊论文]-{H}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jbzhyzlgl201312012.aspx


相关文章

  • 湘潭大学文秘.档案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文秘.档案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发布:自考办 时间:2012-12-07 浏览:2581 文秘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1.论现代秘书工作的职业特点与发展趋势 2.论当代秘书学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3.论秘书队伍建设的思考 4.论秘书的考评体系 ...查看


  • 新体育社会学教学大纲
  • 体育社会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 必修课程 教学对象: 本科 学时学分: 36学时 2学分 编写单位: 铜仁学院体育系 编 写 人: 宁丽娟 审 定 人: 王萍 编写时间: 2012 年6月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体育社会 ...查看


  •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可能选题选题
  • 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可以从下面的题目中选择,也可以自己拟定题目. 一.饭店管理方面的选题 1.对我国(××省)饭店业竞争现状的深层思考: 2.销价竞争对饭店业的影响及策略: 3.浅谈现代饭店服务业中内部营销管理: 4.关 ...查看


  • 博物馆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博物馆学毕业论文选题(1169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 ...查看


  • 经济学类本科论文参考题目
  • 经济贸易学院 关于2006届毕业生论文指导选题的说明 各位指导教师及经贸院毕业生: 为了使我院教师所指导的毕业生在确定选题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现对论文选题做以下说明: 1.论文选题应该结合自己专业为根本,不以指导教师专业特长作为指针,遵循双 ...查看


  •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党的十八大把推进城镇化作为解决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结构性问题的一个重大举措,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城镇化规律,确立科学的推进新型城镇化的 ...查看


  • _档案学通讯_总目录_
  • 档案学通讯2006年第6期 93 总目录 学者论学 数字时代的档案学扩大看档案的角度 &&&&&&&&&&陈炳亮许长4.11 金 波1.卷首 !!!!!!!!! ...查看


  • 硕士论文答辩陈述
  • 大家上午好!我叫尚宝莲,我的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我的指导老师是雷龙乾老师,我的论文题目是<在批判中追求--中国现代性实践的历史境遇与进取理路>.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我的这篇文章做一个简单陈述:(一)选题来源我最初酝酿 ...查看


  • 关于冷战后世界民族主义的若干认识
  • 关于冷战后世界民族主义的若干认识 "从许多角度看,民族主义也许是最为成功的政治 信条,它在世界的绝大多数地方对世界的变迁和重塑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使许多明 确而系统的意识形态相形见绌".(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