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常见意象分析

诗歌鉴赏常见意象分析

1.鸳鸯 比喻不分离的情侣,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2.鸿雁 鸿雁为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它们结队排成“人”字或“一”字秩序井然向南飞去。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3.杜鹃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相传古代蜀国郡主望帝,名叫杜宇,因被迫禅让给自己的臣子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化为杜鹃,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因杜鹃鸟口角鲜红,人们又附会出“杜鹃啼血”之说。古典诗词中的杜鹃往往和哀怨、思归有关,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借写“杜鹃啼血”渲染江州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州的哀怨之情。

4.丁香 指愁思。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牛峤《感恩多》)

5.鹧鸪鸟 鹧鸪的呜叫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们对旅途难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6.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时断时续的哀鸣了,可以说是命

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宋·柳永《雨霖铃》)渲染一种离愁别绪的氛围。

7.乌鸦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秋思》)渲染秋日萧瑟、肃杀的气氛。

8.黄鹂(黄莺) 它善于呜叫,歌喉圆润,啼叫宛转,歌声优美动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因其写春天之美,给人以明快之感,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欢乐之情。

9.燕子 春天的象征。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通过对燕子啄春泥的描写,渲染出一派融融春光,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10.月亮 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现了李白浓浓的思乡之情。

11.折柳 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据《三辅黄图·桥》记载:

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折柳是汉代的“惜别风俗”。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12.菊花 菊花作为傲霜之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的高尚和纯洁。

13.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的芳香,因此梅花也同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倍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14.松 松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的《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自写诗规劝他,希望他作一个正直的人。

15.莲 由于“莲”与“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运用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深思念和纯洁的爱恋。

16.莲花 指纯洁高尚的情操。如:“从来不著水,清净本因心。”(唐·李颀《粲公院各赋一物得初荷》)

17.梧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李清照《声声慢》)寄托了词人凄凉的秋思。

18.梅子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19.浮云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Et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0.红豆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一)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意象,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

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宋·陆游《书愤》)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二)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

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李清照《声声慢》)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宋·秦观《踏莎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王令《送春》)

(三)冰雪、松、菊、梅、竹、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例如: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宋·张孝祥《念奴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宋·陈亮《梅花》)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才高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宋·王安石《华藏院此君亭》)

(四)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鹧鸪鸟等,多用于挥写离别之苦。

例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五)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多借此抒发闲情雅致。

例如: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梅花,美丽而不妖艳,历来为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所青睐。在中国的诗词中,以梅为题材的作品很多。例如,王安石《梅花》,陆游《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黄蘖《上堂开示颂》,卢梅坡《雪梅》,张谓《早梅》,林逋《梅花》,周邦彦《花犯》,范成大《霜天晓角》,姜夔《暗香》《疏影》,萧泰来《霜天晓角》,彭元逊《解佩环·寻梅不见》等。现录以下几首诗歌作为课后练习二的补充资料。

《卜算子》 (宋) 朱敦儒

古涧一枝梅,免被园林锁。路远山深不怕寒,似共春相趓。

幽思有谁知,托契都难可。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找。

《山园小梅》 (宋)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墨梅》(元代)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临江仙·探梅(宋)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写离愁所借之物有:柳(杨柳、折柳)、草(芳草、青草)、残月、长亭、短亭、南浦等。如:

⑴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

⑵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范仲淹《苏幕遮》)

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⑷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⑸春草碧色,春水碧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别赋》)

写羁旅愁绪所借之物有:寒蝉、西风、归雁、夕阳、残照、斜阳、猿啸、子规(杜鹃、杜宇、蜀鸟)、鹧鸪、笛、管等。如: 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柳永《雨霖铃》)

⑵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⑶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

⑷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

⑸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⑹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⑺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

1、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2、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

的事物。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3、“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

4、雁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主人公眼见南方的大雁飞来,心头顿时生出一线希望,兴许大雁会带来故国江南的音信。可等待半天,大雁飞过,音信全无,留下的只是更深的失望.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大雁的形象往往延伸出“雁阵”、“雁序”、“雁行”这些相应的形象来。强调的群体、共同飞翔的意义。

“雁行”:谓相次而行,如群雁飞行之有序列。《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有“两服上襄,两骖雁行”的诗句。

“雁序”:飞雁的序列。杜甫有诗《天池》:“九秋惊雁序,万里狎鱼翁。”更有用“雁序”来喻兄弟的。

还有“雁阵”:雁飞行时排成的队形。汉代焦延寿的《易林•二复之丰》:“九雁列阵,雌独不群。”这些诗文都是强调大雁和雁群的关系。所谓“断鸿”,是失群孤雁。柳永的《乐章集•夜半乐词》有:“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久。”张久龄云:“孤鸿海上来。”

5、杜鹃

又名杜宇、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A、因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公》)

B、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殷红的血,故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村颓壁”(南宋•文天祥《念奴娇》)

C、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南宋•文天祥《金陵驿》)

6、鹧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B、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它借所谓“江南客”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诗人不愿继续游子行的思乡之情。

7、燕子

A、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想思之苦油然而生。

B、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南宋•文天祥《金色陵驿》)

8、寒蝉

晋人陆云在《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种美德:头上有蕤,这是文采;只饮露水,这是清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气候守季节,这是信用。

蝉常常成为诗人自比清高的载体,而秋蝉命折旦夕,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唐•骆宾王《咏蝉》),这里“西陆”即“秋天”,“南冠”即“囚徒”,诗人以闻蝉起兴,借寒蝉自喻,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天将破晓,寒蝉巳声嘶力竭,而它所栖息的高树(喻指所期望的人)却仍然一片碧绿,似乎对寒蝉的哀鸣,全然无动于衷,诗人以蝉自况,喑喻为人作幕,寄人离下,空有不平之鸣,依然为薄官所羁绊。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竭。”(宋•柳永《雨霖铃》),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巳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

9、月亮

A、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B、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D、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宋•吕本中《采桑子》)即借月亮的这两个特点来喻人事。

10、船

A、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购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写于船上的诗,或写到船的诗,俨然成为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

下面这两首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这两首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B、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若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下面两首以“船”意象表达自由感受的诗,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11、青山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

A、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作为故乡的象征,雄浑沉稳的青山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远行之人看着他乡青山,遥想故园风景,远志之人独归青山,求得一片从容,十分自在。

B、另一方面,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间的因素,它代表一种压力,启示诗人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它提供一个坐标,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这种虚无之感在古典诗歌中得到反复表现,《三国演义》开篇一首《临江仙》词,即因浓缩了这种感慨而被誉为“千古第一调”。青山的宽广胸怀为人们提供居住地,让人留恋,令人向往。无论诗人是在青山的永恒中发现人生短暂而为之恐惧,还是因之而超脱,他们的身心都渴望归依青山。

“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弃官之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把自己完全交托给自然。被排挤出朝廷的李白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山中问答》)。

C、同样,“青山”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宋•林逋《长相思》)

D、青山的绵延不绝,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和想象空间。诗人们很早就学会一项技巧,在诗的前半部分抒发某种特定的感情,而把“青山”意象安放在结尾。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友人的身影如飞鸟从泪眼中消失,青山依旧伫立眼前,以其恒定提醒人的分离,倍添伤感和惆怅。唐代诗人钱起在考场上所作《省试湘灵鼓瑟》是以“青山”意象为结尾的最成功的范例。根据考官的要求,他在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湘水女神鼓瑟,音律之美为人世罕闻,而以下面四句收束全诗:“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曲终之后湘灵杳无踪影,悲风拂过一川江水、几座青山,呈现给读者一幅极其省净的画面,画面中隐藏着一颗哀怨的灵魂,一双追索的眼睛。“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开放式结尾一直为人们所欣赏。

12、梅

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咏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高雅,或颂其节操凝重。《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梅。”

A、 寒梅,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被诗化、典型化。这枝寒梅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所以,王维独问“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与“今夜曲中闻折柳”一样,“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战土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有思乡的情调。

前者的代表是林和靖的《山园小梅》,后者的代表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他赞美梅是“花中气节最高坚”的,俨然梅的知音、梅的化身:“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以后的咏梅诗,都只是宋人流风余韵的发扬。

13、菊花

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欺霜傲雪,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战国楚•屈原《离骚》),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则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是借菊花来寄寓诗人崇高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14、莲花

莲花又名荷花、芙蓉、芙蕖、菡萏等。

A、由于“莲子”即“怜子”谐音,“怜”意为“爱慕”,“子”,第二人称

敬称,“怜子”即爱慕心上之人,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这里虚实相生,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B、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其他有关“莲花”的诗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古辞《江南》)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四首》)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唐•张籍《春别曲》)

15、竹子

A、 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诗人借竹言志,托竹寓情,蕴藏着深邃的哲理。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苏轼《绿竹筠》),表达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脱俗的雅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高度赞扬了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来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清•郑板桥《新竹》),歌颂了竹子敬老爱幼、世代相传的美德。

B、 此外有表现竹子高风亮节的。

“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刘兼《新竹》)。

C、 有表现顽强生命力的。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

D、 有表现忠诚的。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荫待我归”(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等等。

16、青松

青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古人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因此常常被看做有刚正节操的象征。 “愿君学长松,慎勿做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三国•刘桢《赠从弟》),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高洁的品质。

17、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秋日冷雨打在梧桐叶上,凄苦之情可想而知。其他如: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南宋•李清照《声声慢》)等,大体上也是表达这样的情感。

18、柳

A、柳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人们送别偏要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的缘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映了那时赠别,马上的、马下的都折柳。

B、普普通通的杨柳易勾起人从未明确意识到的感触与联想。诗中少妇“不知愁”登楼赏景,触“柳色”而生离愁别绪:“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

C、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所以,它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杨柳依依”,“依依离情”,诗人们喜欢以柳入诗,原因大概在此吧。

19、另外,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还有: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骏马”喻志向{如“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诗》};以“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感恩多》);以“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以“杨花”写离情{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以“青草”喻离恨{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以“雨打芭蕉”写离愁别绪{如“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葛胜仲《点降唇》);以“乌鸦”表现凄凉的氛围{如“枯藤老树昏鸦”(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宋•秦观《满庭芳》)。还有“青苔”、“长江”、“青鸟”、“红尘”、“青云”等等。

诗歌鉴赏常见意象分析

1.鸳鸯 比喻不分离的情侣,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2.鸿雁 鸿雁为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它们结队排成“人”字或“一”字秩序井然向南飞去。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3.杜鹃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相传古代蜀国郡主望帝,名叫杜宇,因被迫禅让给自己的臣子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化为杜鹃,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因杜鹃鸟口角鲜红,人们又附会出“杜鹃啼血”之说。古典诗词中的杜鹃往往和哀怨、思归有关,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借写“杜鹃啼血”渲染江州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州的哀怨之情。

4.丁香 指愁思。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牛峤《感恩多》)

5.鹧鸪鸟 鹧鸪的呜叫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们对旅途难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6.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时断时续的哀鸣了,可以说是命

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宋·柳永《雨霖铃》)渲染一种离愁别绪的氛围。

7.乌鸦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秋思》)渲染秋日萧瑟、肃杀的气氛。

8.黄鹂(黄莺) 它善于呜叫,歌喉圆润,啼叫宛转,歌声优美动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因其写春天之美,给人以明快之感,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欢乐之情。

9.燕子 春天的象征。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通过对燕子啄春泥的描写,渲染出一派融融春光,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10.月亮 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现了李白浓浓的思乡之情。

11.折柳 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据《三辅黄图·桥》记载:

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折柳是汉代的“惜别风俗”。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12.菊花 菊花作为傲霜之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的高尚和纯洁。

13.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的芳香,因此梅花也同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倍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14.松 松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的《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自写诗规劝他,希望他作一个正直的人。

15.莲 由于“莲”与“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运用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深思念和纯洁的爱恋。

16.莲花 指纯洁高尚的情操。如:“从来不著水,清净本因心。”(唐·李颀《粲公院各赋一物得初荷》)

17.梧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李清照《声声慢》)寄托了词人凄凉的秋思。

18.梅子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19.浮云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Et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0.红豆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一)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意象,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

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宋·陆游《书愤》)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二)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

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李清照《声声慢》)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宋·秦观《踏莎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王令《送春》)

(三)冰雪、松、菊、梅、竹、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例如: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宋·张孝祥《念奴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宋·陈亮《梅花》)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才高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宋·王安石《华藏院此君亭》)

(四)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鹧鸪鸟等,多用于挥写离别之苦。

例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五)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多借此抒发闲情雅致。

例如: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梅花,美丽而不妖艳,历来为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所青睐。在中国的诗词中,以梅为题材的作品很多。例如,王安石《梅花》,陆游《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黄蘖《上堂开示颂》,卢梅坡《雪梅》,张谓《早梅》,林逋《梅花》,周邦彦《花犯》,范成大《霜天晓角》,姜夔《暗香》《疏影》,萧泰来《霜天晓角》,彭元逊《解佩环·寻梅不见》等。现录以下几首诗歌作为课后练习二的补充资料。

《卜算子》 (宋) 朱敦儒

古涧一枝梅,免被园林锁。路远山深不怕寒,似共春相趓。

幽思有谁知,托契都难可。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找。

《山园小梅》 (宋)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墨梅》(元代)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临江仙·探梅(宋)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写离愁所借之物有:柳(杨柳、折柳)、草(芳草、青草)、残月、长亭、短亭、南浦等。如:

⑴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

⑵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范仲淹《苏幕遮》)

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⑷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⑸春草碧色,春水碧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别赋》)

写羁旅愁绪所借之物有:寒蝉、西风、归雁、夕阳、残照、斜阳、猿啸、子规(杜鹃、杜宇、蜀鸟)、鹧鸪、笛、管等。如: 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柳永《雨霖铃》)

⑵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⑶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

⑷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

⑸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⑹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⑺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

1、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2、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

的事物。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3、“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

4、雁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主人公眼见南方的大雁飞来,心头顿时生出一线希望,兴许大雁会带来故国江南的音信。可等待半天,大雁飞过,音信全无,留下的只是更深的失望.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大雁的形象往往延伸出“雁阵”、“雁序”、“雁行”这些相应的形象来。强调的群体、共同飞翔的意义。

“雁行”:谓相次而行,如群雁飞行之有序列。《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有“两服上襄,两骖雁行”的诗句。

“雁序”:飞雁的序列。杜甫有诗《天池》:“九秋惊雁序,万里狎鱼翁。”更有用“雁序”来喻兄弟的。

还有“雁阵”:雁飞行时排成的队形。汉代焦延寿的《易林•二复之丰》:“九雁列阵,雌独不群。”这些诗文都是强调大雁和雁群的关系。所谓“断鸿”,是失群孤雁。柳永的《乐章集•夜半乐词》有:“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久。”张久龄云:“孤鸿海上来。”

5、杜鹃

又名杜宇、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A、因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公》)

B、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殷红的血,故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村颓壁”(南宋•文天祥《念奴娇》)

C、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南宋•文天祥《金陵驿》)

6、鹧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B、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它借所谓“江南客”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诗人不愿继续游子行的思乡之情。

7、燕子

A、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想思之苦油然而生。

B、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南宋•文天祥《金色陵驿》)

8、寒蝉

晋人陆云在《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种美德:头上有蕤,这是文采;只饮露水,这是清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气候守季节,这是信用。

蝉常常成为诗人自比清高的载体,而秋蝉命折旦夕,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唐•骆宾王《咏蝉》),这里“西陆”即“秋天”,“南冠”即“囚徒”,诗人以闻蝉起兴,借寒蝉自喻,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天将破晓,寒蝉巳声嘶力竭,而它所栖息的高树(喻指所期望的人)却仍然一片碧绿,似乎对寒蝉的哀鸣,全然无动于衷,诗人以蝉自况,喑喻为人作幕,寄人离下,空有不平之鸣,依然为薄官所羁绊。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竭。”(宋•柳永《雨霖铃》),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巳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

9、月亮

A、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B、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D、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宋•吕本中《采桑子》)即借月亮的这两个特点来喻人事。

10、船

A、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购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写于船上的诗,或写到船的诗,俨然成为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

下面这两首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这两首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B、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若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下面两首以“船”意象表达自由感受的诗,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11、青山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

A、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作为故乡的象征,雄浑沉稳的青山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远行之人看着他乡青山,遥想故园风景,远志之人独归青山,求得一片从容,十分自在。

B、另一方面,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间的因素,它代表一种压力,启示诗人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它提供一个坐标,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这种虚无之感在古典诗歌中得到反复表现,《三国演义》开篇一首《临江仙》词,即因浓缩了这种感慨而被誉为“千古第一调”。青山的宽广胸怀为人们提供居住地,让人留恋,令人向往。无论诗人是在青山的永恒中发现人生短暂而为之恐惧,还是因之而超脱,他们的身心都渴望归依青山。

“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弃官之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把自己完全交托给自然。被排挤出朝廷的李白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山中问答》)。

C、同样,“青山”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宋•林逋《长相思》)

D、青山的绵延不绝,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和想象空间。诗人们很早就学会一项技巧,在诗的前半部分抒发某种特定的感情,而把“青山”意象安放在结尾。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友人的身影如飞鸟从泪眼中消失,青山依旧伫立眼前,以其恒定提醒人的分离,倍添伤感和惆怅。唐代诗人钱起在考场上所作《省试湘灵鼓瑟》是以“青山”意象为结尾的最成功的范例。根据考官的要求,他在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湘水女神鼓瑟,音律之美为人世罕闻,而以下面四句收束全诗:“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曲终之后湘灵杳无踪影,悲风拂过一川江水、几座青山,呈现给读者一幅极其省净的画面,画面中隐藏着一颗哀怨的灵魂,一双追索的眼睛。“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开放式结尾一直为人们所欣赏。

12、梅

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咏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高雅,或颂其节操凝重。《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梅。”

A、 寒梅,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被诗化、典型化。这枝寒梅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所以,王维独问“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与“今夜曲中闻折柳”一样,“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战土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有思乡的情调。

前者的代表是林和靖的《山园小梅》,后者的代表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他赞美梅是“花中气节最高坚”的,俨然梅的知音、梅的化身:“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以后的咏梅诗,都只是宋人流风余韵的发扬。

13、菊花

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欺霜傲雪,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战国楚•屈原《离骚》),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则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是借菊花来寄寓诗人崇高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14、莲花

莲花又名荷花、芙蓉、芙蕖、菡萏等。

A、由于“莲子”即“怜子”谐音,“怜”意为“爱慕”,“子”,第二人称

敬称,“怜子”即爱慕心上之人,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这里虚实相生,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B、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其他有关“莲花”的诗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古辞《江南》)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四首》)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唐•张籍《春别曲》)

15、竹子

A、 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诗人借竹言志,托竹寓情,蕴藏着深邃的哲理。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苏轼《绿竹筠》),表达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脱俗的雅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高度赞扬了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来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清•郑板桥《新竹》),歌颂了竹子敬老爱幼、世代相传的美德。

B、 此外有表现竹子高风亮节的。

“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刘兼《新竹》)。

C、 有表现顽强生命力的。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

D、 有表现忠诚的。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荫待我归”(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等等。

16、青松

青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古人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因此常常被看做有刚正节操的象征。 “愿君学长松,慎勿做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三国•刘桢《赠从弟》),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高洁的品质。

17、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秋日冷雨打在梧桐叶上,凄苦之情可想而知。其他如: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南宋•李清照《声声慢》)等,大体上也是表达这样的情感。

18、柳

A、柳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人们送别偏要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的缘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映了那时赠别,马上的、马下的都折柳。

B、普普通通的杨柳易勾起人从未明确意识到的感触与联想。诗中少妇“不知愁”登楼赏景,触“柳色”而生离愁别绪:“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

C、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所以,它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杨柳依依”,“依依离情”,诗人们喜欢以柳入诗,原因大概在此吧。

19、另外,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还有: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骏马”喻志向{如“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诗》};以“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感恩多》);以“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以“杨花”写离情{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以“青草”喻离恨{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以“雨打芭蕉”写离愁别绪{如“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葛胜仲《点降唇》);以“乌鸦”表现凄凉的氛围{如“枯藤老树昏鸦”(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宋•秦观《满庭芳》)。还有“青苔”、“长江”、“青鸟”、“红尘”、“青云”等等。


相关文章

  • 二轮复习--诗歌鉴赏
  •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精要] 2015年语文科<考试说明>(新课标)对该考点的要求是:阅读鉴赏古代诗歌.具体要求有:①理解诗歌中的字句,属于"鉴赏评价(D)"层级:②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属于&q ...查看


  • 古代诗词鉴赏之形象.意象.意境篇
  • 古代诗词鉴赏之形象.意象.意境篇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 李方顺 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邮编:223800 一.形象知识与鉴赏 [考点解读]形象是诗歌的基础,没有形分析形象,是鉴 ...查看


  •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
  •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 一.2013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 --8.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9.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二.古代诗歌内容分类 1.写景抒情诗2.即事感怀诗 3.咏物言志诗4.怀古咏史诗 5. ...查看


  •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解答古诗歌鉴赏题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整体感知,即阅读诗歌时不忘题目.作者.注解,注意辨析诗歌类别. 二是意象情感,即把握意象意境,并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 三是答题要求,即审读题干,弄清要求,有针对性作 ...查看


  • 高考古诗词鉴赏技巧
  • 内容摘要:"知人论世"是许多学生用得最多的方法,可是在时间有限的考场里如何才能快速鉴赏陌生作家的古诗词,本文结合近两年高考试题浅谈如何从诗题.意象.诗眼.注释四个方面入手鉴赏古诗词的题材.内容.情感. 关键词:诗题 意象 ...查看


  • 常见意象 Microsoft Word 文档
  • 花草类 (1)菊:隐逸.高洁.脱俗 (2)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3)兰:高洁 (4)牡丹:富贵.美好 (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6)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7)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 ...查看


  • [转载]诗歌鉴赏中的常见意象解读
  • 近几年语文中高考都新增了一种新题型--诗歌鉴赏.对古典诗歌积累不多的高初中学生而言,难度不小.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走进古典诗歌?首要任务是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无论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采用的意象纷繁复杂,一下子把握不太容易,但是有些意象,在古 ...查看


  • 2014t古诗词鉴赏之形象篇03
  • <古诗词鉴赏之形象篇>教学设计 一.明确考纲要求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以及情感态度. 二.学习要点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如何 ...查看


  • 走进古人的乡愁
  • 走进古人的乡愁 --羁旅诗鉴赏案例 淮安市清河中学 王霜杰 [教材]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高三总复习 [学情分析]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所谓的"评价"大多是判 ...查看


  •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回归-拓展评价单
  •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回归拓展-评价单 设计人:程 鲲 审核人:*** 序号:*-*-* 班级: **** 姓名: 组名 [高考考点] 考纲要求: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