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中国弱势群体]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

在分配的宏观格局既定之后,进入微观层次,即对个人如何分配,20多年来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只承认按劳分配,与公有制、计划经济一起,列为社会主义的三大特征。理由是劳动,只有劳动,并且主要是体力劳动才创造价值;所以,分配也只能以劳动的质量和数量为惟一尺度。别的分配方式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剥削”,皆在摈弃之列。

关于阐述分配理论的专著,已有多种。这里以一本张道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变迁》,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为据,对按劳分配的演变和评价略加摘介。按劳分配,包括农村和城镇。前者在生产队,实行工分制;后者在企业主要是公有制企业,实行工资制。当时,生产要素都属于公有,虽不参与分配,其实提取剩余,归于集体或国家。同时,排除市场核算,使劳动创造价值的计量陷于困难,最后只能采取平均主义,差距很小,成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甚至干和不干都一个样”,严重地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配方式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不仅取决于劳动投入的数量和效率,并且取决于耕地和生产资料,不是单一的按劳分配了。企业职工除实行“八级工资制”外,逐步采取奖金、计件工资和福利补贴,并在推行承包后,与企业效益挂钩,开始含有非按劳分配的因素,来自市场取向改革的带动。

从按劳分配到按生产要素分配,明文提到的首先是资本、其次是技术,实际上还有土地和管理,连同劳动力也是生产要素,概念上还未完全清晰。原来,西方经济学很早从萨伊起,就有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共同分配说,受到批判,认为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改革开放后,允许办个体工商业和私营企业,加上外资企业,按资分配就应运而生。证券市场和个人参股的股份制的崛起,就更加合法化。特别是对公私企业的经营者和技术骨干,仅是工资制加奖金,越来越不适应。于是,分配方式就多样化了,在按劳分配外,还有非按劳分配。至于什么是生产要素,说法很多,最广泛的包括一切无形资产,如专利、品牌、广告等。为什么要这样做,也有不少说法,从各种要素在生产经营中都起作用、都有贡献起,到是否都创造价值,或者基于其稀缺性而反映在供求关系上,因此都该参与分配、获得回报,有利于合理配置和节约使用这些社会资源等等。

从按劳分配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分配制度的根本改革,并导致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技术市场和人才市场的萌生和成长。这已经不是什么姓资姓社的问题,开始与国际接轨。由此而来的另一结果是社会阶层的分化,在工人、农民外,增加越来越多的新社会阶层。有人认为,这是市场规律,又是社会规律。

值得注意的,多种分配方式导致的结果,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拉开贫富差距,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但是,按照市场规律,供求决定价格,由于我国劳动资源特别丰富,几乎是无限供给,而资本、技术、管理都是稀缺资源,两者之间的分配差距就越来越大,难以遏止。这几年来,按资、按技分配,既在总体上不断提高比重,又在个体上不断提高水平,而按劳分配那块,却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直至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地步。弱势群体的产生和扩大,正是这种分配格局市场化的结果。人们在肯定按要素分配的积极效应的同时,不能否定其消极效应如两极分化、弱势群体、社会矛盾甚至超经济剥削。

还要看到,在上述分配方式外,实际上有其他潜规则,最常见并深入、扩大到各个领域的,有人称为按权分配,即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内有不合法,也有半合法、“打擦边球”甚至合法的。谈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人质疑:勤劳能致富吗?对暴富者,有人质疑:合法经营能暴富吗?在原则上认同当前分配制度的前提下,有人认为,分配不仅是经济政策,更是社会政策,却被忽视了;有人认为,当前出现社会断裂,重要原因之一是还未理顺分配关系。

有关数据表明,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1978年为15.7%,1980年为17.1%,是上升的;以后不断下降,1990年为15.9%,1995年为13.9%;而2000年为11.8%,2003年为11.4%。对此,应有呼喊。迟逼林:《使多数人不断分享改革的成果》,《改革与开放》,2004年第8期。

成也分配,败也分配。蛋糕做大了,一定要分好。如果分配不公,无论社会财富增长到什么规模,只被少数人得到,还有相当多的弱势群体,正像邓小平10多年前所担心,“将来要发生大问题”。难道这是杞人忧天吗?

在分配的宏观格局既定之后,进入微观层次,即对个人如何分配,20多年来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只承认按劳分配,与公有制、计划经济一起,列为社会主义的三大特征。理由是劳动,只有劳动,并且主要是体力劳动才创造价值;所以,分配也只能以劳动的质量和数量为惟一尺度。别的分配方式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剥削”,皆在摈弃之列。

关于阐述分配理论的专著,已有多种。这里以一本张道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变迁》,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为据,对按劳分配的演变和评价略加摘介。按劳分配,包括农村和城镇。前者在生产队,实行工分制;后者在企业主要是公有制企业,实行工资制。当时,生产要素都属于公有,虽不参与分配,其实提取剩余,归于集体或国家。同时,排除市场核算,使劳动创造价值的计量陷于困难,最后只能采取平均主义,差距很小,成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甚至干和不干都一个样”,严重地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配方式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不仅取决于劳动投入的数量和效率,并且取决于耕地和生产资料,不是单一的按劳分配了。企业职工除实行“八级工资制”外,逐步采取奖金、计件工资和福利补贴,并在推行承包后,与企业效益挂钩,开始含有非按劳分配的因素,来自市场取向改革的带动。

从按劳分配到按生产要素分配,明文提到的首先是资本、其次是技术,实际上还有土地和管理,连同劳动力也是生产要素,概念上还未完全清晰。原来,西方经济学很早从萨伊起,就有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共同分配说,受到批判,认为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改革开放后,允许办个体工商业和私营企业,加上外资企业,按资分配就应运而生。证券市场和个人参股的股份制的崛起,就更加合法化。特别是对公私企业的经营者和技术骨干,仅是工资制加奖金,越来越不适应。于是,分配方式就多样化了,在按劳分配外,还有非按劳分配。至于什么是生产要素,说法很多,最广泛的包括一切无形资产,如专利、品牌、广告等。为什么要这样做,也有不少说法,从各种要素在生产经营中都起作用、都有贡献起,到是否都创造价值,或者基于其稀缺性而反映在供求关系上,因此都该参与分配、获得回报,有利于合理配置和节约使用这些社会资源等等。

从按劳分配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分配制度的根本改革,并导致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技术市场和人才市场的萌生和成长。这已经不是什么姓资姓社的问题,开始与国际接轨。由此而来的另一结果是社会阶层的分化,在工人、农民外,增加越来越多的新社会阶层。有人认为,这是市场规律,又是社会规律。

值得注意的,多种分配方式导致的结果,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拉开贫富差距,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但是,按照市场规律,供求决定价格,由于我国劳动资源特别丰富,几乎是无限供给,而资本、技术、管理都是稀缺资源,两者之间的分配差距就越来越大,难以遏止。这几年来,按资、按技分配,既在总体上不断提高比重,又在个体上不断提高水平,而按劳分配那块,却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直至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地步。弱势群体的产生和扩大,正是这种分配格局市场化的结果。人们在肯定按要素分配的积极效应的同时,不能否定其消极效应如两极分化、弱势群体、社会矛盾甚至超经济剥削。

还要看到,在上述分配方式外,实际上有其他潜规则,最常见并深入、扩大到各个领域的,有人称为按权分配,即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内有不合法,也有半合法、“打擦边球”甚至合法的。谈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人质疑:勤劳能致富吗?对暴富者,有人质疑:合法经营能暴富吗?在原则上认同当前分配制度的前提下,有人认为,分配不仅是经济政策,更是社会政策,却被忽视了;有人认为,当前出现社会断裂,重要原因之一是还未理顺分配关系。

有关数据表明,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1978年为15.7%,1980年为17.1%,是上升的;以后不断下降,1990年为15.9%,1995年为13.9%;而2000年为11.8%,2003年为11.4%。对此,应有呼喊。迟逼林:《使多数人不断分享改革的成果》,《改革与开放》,2004年第8期。

成也分配,败也分配。蛋糕做大了,一定要分好。如果分配不公,无论社会财富增长到什么规模,只被少数人得到,还有相当多的弱势群体,正像邓小平10多年前所担心,“将来要发生大问题”。难道这是杞人忧天吗?


相关文章

  •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路径与对策
  • ▲宏观经济 2003年第1期珏井与管理竹屯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路径-5对策 马从辉 一.经济增长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前提和基础的下降反过来又会减少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所以这种手段不仅不会达到提高低收入居民的收入目的,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误 ...查看


  • 尔雅当代中国经济期末考试答案最新
  • 1 次贷危机的说法不对的 B. 对各国金融带来波动 A. 源于美国金融机构过度发放房贷 C. 影响限于金融领域 D. 发生有其必然性 我的答案:C 2 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失业工人群体不仅失去了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而且不能通过劳动力获得收入 ...查看


  •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路和路径创新
  • 2009.12(上旬刊 ) 政法行政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路和路径创新 曹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超 210046) 文章编号:1672-7894(2009)34-229-02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摘要社会 ...查看


  • 关于解决中国分配不公的对策思考
  • 关于解决中国分配不公的对策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率, 令中国贫穷人口大幅减少,但在市场机制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日益加剧和明显,社会各阶层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出现, ...查看


  • 中国收入分配问题论文
  • 现今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现状研究 [摘 要]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不同社会群体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日益成为中国经济转型非常关键的一个趋势.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这种趋势在过去10年间显得尤为突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日益发展的&q ...查看


  • 收入与分配
  • 收入与分配 一.个人收入的分配 1.我国的分配制度 (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 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为什么:①生产决 ...查看


  • 2004-2014劳动社会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 2014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94) 重要提示: 1.本试卷共3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 ...查看


  • 陈彦斌:中国贫富悬殊的体制原因及改革思路
  • 陈彦斌:中国贫富悬殊的体制原因及改革思路 [大学问 第76期] 10月27日,在"中国贫富悬殊的体制原因与改革思路"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彦斌发表演讲,他认为当前贫富差距已经呈现代际固化现象,如果说十年前中 ...查看


  • 关于[资本论.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当代思考
  • 摘要: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是其中的重要议题.这一理论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鉴于此我论述了自己的三点思考. 关键词:资本论:分配关系:生产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篇第五十一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