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过程设计

-

教学过程是根据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的一种活动程序,由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若干要素构成。音乐教学过程特指达到音乐教学目标所必须经历的各项活动程序,设计音乐教学过程则是音乐教师在分析研究了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为实现音乐教学目标而准备在音乐教学实施中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安排程序。

音乐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同传统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区别。传统音乐教学由于重视音乐教学结果而导致轻视音乐教学过程,造成教学过程的机械、封闭和僵化。这种状况又导致了音乐教学过程设计的程式化,模式化,环节固定,千篇一律。而在音乐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中,往往又固守着 “教案”不放,一经进入教学便不可调整,担心离开设计好的教学过程会影响教师期待的教学结果。其实,这多年来所形成的重结果、轻过程的音乐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捷径,在本质上却付出了音乐教育价值不能得到良好体现的巨大代价。音乐新课程的教学过程观首先体现在音乐教学过程的价值观方面,也就是说,音乐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应在音乐教学中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音乐属于美育学科,具有审美教育的特征与属性,其教育效应更多地体现在潜效应上。其次,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其目标和过程应是统一的,也就是说目标即在过程中,或者说过程即是目标之一,有了一个良好的音乐教学过程,也就实现了音乐教学目标。因此,音乐新课程倡导的音乐教学过程,应该具有可变性、生成性、开放性的特点。

第一节 音乐教学模式与范型

一、音乐教学模式

“模式”一词,意为某种事物的标准样式。简言之,“教学模式”即师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与学活动过程的标准样式。自美国教育家乔伊斯和韦尔的 《教学模式》一书问世以来,“教学模式”便成为教育界学者和中小学教师学习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尽管对其认识和理解不一 (有的从课程、教材、教学的宏观角度界定,有的从教师、学生、教材的组合关系思考,有的从结构、形式、种类的多种样式区分,有的从目标、内容、方法的微观操作确立,等等),然而无论从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探索上均对我国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影响。

将 “教学模式”应用到音乐教学中,还是近些年来的事情。关于“音乐教学模式”的定义,曹理教授作了 “是在一定的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具体可操作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的基本框架”的界定,并在 《音乐学科教育学》中对 “音乐教学模式”作了专章阐述,提出了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示范—模仿,行为—辅助,探索—创造,引导—发现,自学—指导,传授—接受等音乐教学模式。

1参与—体验模式

“参与”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体验”是指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

情感唤起阶段,以爱美为特征,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情感深入阶段,以鉴赏美为特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理想和趣味。情感外化阶段,以创造美为特征,将内在的审美情感体验客观化,对象化,形式化。

例如,以音乐欣赏教学或音乐综合课为例,其教学阶段可以概括为:

(1)导入———激发兴趣,唤起参与愿望;

(2)展开———提供多种参与情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愿望和机会;

(3)深入———师生进行深层次交流,思维充分展开;

(4)拓展———通过练习、评价总结等活动,深化情感体验以及知识技能迁移。

2情境—陶冶模式

又称 “暗示—领悟”模式。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种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

(1)创设情境阶段。根据教学目的,教师可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电化教育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起学习的情趣。

(2)参与活动阶段。通过参与各种聆听音乐、律动、游戏、唱歌、演奏乐器、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3)总结转化阶段。教师启发总结,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做到情理的统一,并使这些情感体验得以转化为理性认识。

3示范—模仿模式

以培养学生音乐技能为目的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这种模式的实施程序是:

(1)定向阶段。以教师的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为反应,使他们通过模仿有成效地掌握完成技能的操作原理和程序。

(2)参与性练习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模仿,纠正,重复,改进,形成正确的技能行为反应。

(3)自主练习阶段。当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动作或操作要领时,给学生加大练习活动量,让学生自主练习。

(4)迁移阶段。让学生在熟练地掌握了动作与操作要领之后,能够将其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于新的学习或创造性的活动,即形成了某种音乐能力。

例如,以唱歌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其教学程序可以是:

(1)唱已学过的歌曲 (创造性表现的学习,唤起学习兴趣);

(2)新教材范唱 (感受理解的学习);

(3)新教材的练习 (技能体验的学习);

(4)理解新教材的词曲结构及情感内涵 (理解的学习);

(5)自然流畅地唱新教材 (创造性表现的学习);

(6)讨论歌唱效果 (评价)。

4行为—辅助模式

在音乐技能学习中,设计和使用一些教学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多种途径理解、掌握音乐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加快技能掌握进程。这种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

(1)定向阶段。设计选择教学媒体等辅助手段。

(2)辅助练习阶段。借助教学媒体等辅助手段进行学习。

(3)自主性练习阶段。加大练习活动量,让学生自主练习。

(4)迁移应用阶段。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5探索—创造模式

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钻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

(1)准备阶段,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把握问题。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重点、关键,建立解决问题的框架顺序。

(2)解决阶段,创造性解决问题。充分运用创造性想象,在广阔的思维空间进行发散性的思维活动,尽可能提出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观点,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迁移阶段。总结,提高,运用。

6引导—发现模式

这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

(1)导入阶段。将学生从旧知引向新知,诱发思维,集中注意,提供研究条件。

(2)探究阶段。帮助学生主动形成概念,理解原理,概括法则,寻求答案。

(3)归纳阶段。使学生将旧知识与新知识重新组合,归纳,形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4)运用阶段。通过练习和反馈强化,使学生的知识迁移或巩固。

7自学—指导模式

又称学导式。这一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弄清疑难、练习巩固,达到牢固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

(1)定向阶段。提出自学要求,揭示自学内容,出示自学提纲或自学思考题,使学生能主动学习。

(2)自学阶段。学生自学教学内容,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

(3)讨论交流阶段。组织学生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

(4)启发指导阶段。教师解疑,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指导与解答。也可师生共同解疑。

(5)运用总结阶段。总结提高。

8传授—接受模式

以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还可再划分为若干子模式:传统模式、启发模式、讨论模式。

(1)传统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

(2)启发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

(3)讨论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

音乐教学阶段、环节与步骤

音乐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将构成音乐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按一定的程序组织起来,并形成一个具体的文本,它是音乐教学实施与操作前的重要准备。常见的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有阶段式、环节式和步骤式三种方式。

一、阶段式的音乐教学过程设计

这种方式的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是将构成音乐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根据其不同特点划分成若干个固定的段落,如起始阶段、展开阶段、结束阶段等。

(一)起始阶段

起始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诱发兴趣,导入新课。常见的导入方式有谈话式导入、图片式导入、音乐式导入等多种。导入方式最重要的是具有新意,例如:

音乐课开始,大屏幕出现建国50周年天安门广场隆重、威武的阅兵式镜头,奇怪的是没有音乐 (引发问题),学生很快发现了问题,并向老师提出质疑,教师反问:“根据你们的观察,什么样的音乐在此时播放最合适?”此时,如梦方醒的学生各抒己见,自然选了 “一堆”进行曲。

教师板书:进行曲 (导入新课)

由于导入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初始阶段,它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后面的教学内容。好的导课设计有如一座桥梁,不仅连接着教学的各个阶段,而且连接着旧识和新知,好的导课设计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思维的运转,使后面的教学内容顺理成章。

(二)展开阶段

展开阶段是音乐教学的主体和中心阶段,是音乐教学内容展现和音乐教学目标达成的阶段,因此这一过程尤为重要。一般说来,展开阶段由若干个教学活动组成,其特点是一个环环相扣、逐渐铺展或由浅入深、逐步递进的过程。例如:

(接上例)

教师:“战争时期最让军人激动的是什么?”

学生:“打仗、凯旋、胜利。”

教师:“和平时期什么事情最让军人激动呢?”

学生:“阅兵式、军事演习。”

教师:“好,今天我们就在教室中举行一次军事演习、实战大阅兵,以展示当代军人的风采。我担任本次军事演习的总指挥,我任命……”

[被教师委以重任的几名同学分别带领着步兵、骑兵、坦克兵、装甲兵等若干个小组,进行节奏探索,并利用自然音源 (人声、人体各部位、学习用具、桌椅、地面、报纸、水瓶、塑料桶等)将本组的发现探究结果在音乐的进行中展示出来。教师与同学一起参与讨论,迂回在各组之间,时而跟着一起操练,时而提出建设性意见。]

[师生集体发现探究后,经过讨论,统一意见,简单操练,形成集体的探究成果,各小组召集人带领本组同学将创编练习的活动成果展示给全体同学。在进行曲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有的模仿仪仗队的脚步声和口号声,有的模仿各种枪炮子弹声,有的模仿飞机、坦克、机动车声,有的模仿现代化武器发射声。每一个小组汇报后,教师组织同学进行点评,鼓励创造,分析亮点,集体参与修正意见,使每一组、每个人除获得创造表现机会外,还学会了如何评价、判断与分析。既欣赏了音乐,又模仿创造了节奏;既获得了情感体验,又锻炼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总指挥”带领全体 “指战员”,在音乐声中完整地进行一次大规模的 “军事演习”,将本课推向高潮,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阶段

结束阶段是音乐教学的总结阶段,是音乐课堂教学中的 “点睛”之笔,关系着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的完整。通常,音乐教师往往以概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总结学生音乐学习情况等方式来结束教学。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和概括清晰,明确,逻辑性强,缺点是内容重复,缺少迁移,特别是由于教师的一人活动,缺乏情感的互通,显得单调。其实,经过一节课的音乐学习实践,学生会有许多有益、甚至精彩的感受和体会需要表达,如果音乐教师把总结的机会交给学生,或者采取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由教师采访、学生谈感受的访谈式结课,由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的回味式结课,由教师设问、引发学生思考与联想,增进进一步探究欲望的外延性结课,等等。

【案例1】《黄河魂》教学过程设计

一、起始阶段

1导 入

多媒体播放 《黄河大合唱》的第四乐章 《黄水谣》,展示黄河两岸秀丽旖旎的景色,当音乐进行到 “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时,画面展示日本人残害中国百姓的各种场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播放的这首歌曲是哪个历史时期创作的吗?

生:抗日战争时期。

师: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应该都不会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八年间日本人在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呢?

2交 流

学生展示与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抗日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

学生展示之后,教师给予鼓励和作总结性发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看到日本侵略者的残忍与缺乏人性都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奋起打击侵略者,誓死保卫自己的祖国。我们的音乐工作者以及文艺宣传队也奔赴全国各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们拿起手中的笔为抗日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其中 《黄河大合唱》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最经典的作品,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其中第七个乐章 《保卫黄河》最为人们所熟悉。

二、展开阶段

(一)欣赏 《保卫黄河》———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

1展示和总结之后,学生对抗日战争有了感性的认识,情绪也特别激动,这时马上欣赏 《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 《保卫黄河》,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仿佛就是抗日军民中的一员。(媒体播放)

2欣赏之后分组讨论,然后回答如下几个问题:

(1)让学生谈谈欣赏后的真实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2)整首合唱曲的情绪如何?(学生自由发言)

(3)指出歌曲的演唱形式。(齐唱、轮唱)

3创作背景。

同学们心中也许在想,这部具有写实性、史诗性、交响性的音乐作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呢?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全国军民奋起抗日打击侵略者。1938年冬,武汉沦陷后,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由陕西东渡黄河,到达山西吕梁山根据地。途中,光未然亲临险滩激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险地,目睹了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聆听了水手们高亢激越、深沉有力的船工号子,这一切激起了他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一首长诗——— 《黄河吟》便应运而生。1939年,光未然与冼星海在延安相见。在除夕之夜光未然亲自朗诵了这首诗,冼星海听后很兴奋,决定把这首长诗改成歌词后谱曲。后来冼星海只用了六天的时间就完成了 《黄河大合唱》的谱曲与配器。1939年4月13日在陕北公学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便传遍全国。

(二)欣赏 《保卫黄河》———钢琴协奏曲 《黄河》第四乐章

1 (衔接和过渡)播放钢琴协奏曲 《黄河》第四乐章 《保卫黄河》的演奏片段,要求学生与刚才听到的合唱 《保卫黄河》作一个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

2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给予肯定与鼓励。

3教师从学生的答案中导出钢琴协奏曲 《黄河》,这部作品是根据冼星海的 《黄河大合唱》创作而成。1969年脱稿,1970年5月首演于北京。全曲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 《黄河船夫曲》,第二乐章《黄河颂》,第三乐章 《黄河愤》,第四乐章 《保卫黄河》。

4完整欣赏钢琴协奏曲 《保卫黄河》,在欣赏的过程中思考两个问题:乐曲中出现了哪些熟悉的音调?主题一共进行了几次变奏?(媒体展示主题旋律)

《保卫黄河》采用自由变奏曲式写成。引子用了 《怒吼吧!黄河》的音调为素材:

随后揉进了歌曲 《东方红》的音调:

接着,乐队再奏 《怒吼吧!黄河》的战斗性音调:

继而引出 《保卫黄河》的主题,表现抗日军民斗志昂扬、奔赴战场的情景。

主题一共变奏了8次,展现了一幅幅英勇抗战的壮丽画面。时而由乐队奏出硝烟弥漫、战马奔腾、游击健儿勇敢杀敌、革命队伍千军万马势不可挡的气势;时而由钢琴和乐队奏出抗日军民与敌人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

5让学生谈谈在欣赏的过程中脑海里会浮现出哪些画面。

6感受和体验了 《保卫黄河》两种不同的表演形式的音响效果,同学们谈谈合唱曲与协奏曲的异同,你喜欢哪一种形式,为什么。

合唱曲声乐曲有歌词,通俗易懂,根据歌词提示可以发挥想象。

协奏曲器乐曲无歌词,较难理解,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三)欣赏吉拉尔德听黄河画黄河的录像片段

1观看录像。

吉拉尔德曾经到过很多国家表演 《看得见的音乐》,他非常喜欢中国的音乐,他六个月之间先后三次来到中国,翻阅了大量有关黄河的资料,1998年的9月8日在北京的保利大厦剧场,吉拉尔德听黄河,画黄河,创作了一幅长10米,宽2米的巨幅油画。(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这部音乐作品在国际上的影响。)

2教师钢琴伴奏,学生集体齐唱 《保卫黄河》(媒体展示歌单),再一次亲身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把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心中。

三、结束阶段

师:《保卫黄河》这部不朽的音乐作品激活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记忆,抗日战争这段难忘的岁月是一段惨痛的历史,日本人侵略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中国人民和子孙后代是不会忘记的,因为珍视和呵护历史的记忆就是维护我们的尊严和生命,只有记住黑暗和罪恶的历史,才有可能远离黑暗和罪恶。

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有关抗日战争的音乐资料 (曲谱、音像等),下节课在课堂上分组进行展示与交流。

上例的教学过程设计通过起始、展开、结束三个教学阶段,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有机地组合了起来:起始阶段通过教师的导言以及师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音乐资料,创设一种同本课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起到了导入新课的作用;展开阶段运用对比欣赏的方法,将两首体裁不同的 《保卫黄河》——— 《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与钢琴协奏曲 《黄河》第四乐章进行比较和辨析,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和深入,使学生不断加深对音乐作品内容、情感以及不同音乐表现手段和表演形式的体验与理解;结束阶段则以教师谈话的方式对本课进行了小结,并提出了下节课的预习要求。

历史题材的音乐作品,由于年代久远,远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视野,学生不能与其产生共鸣,往往引不起兴趣,也不易被接受。而以此类内容为主题的音乐课也多是以说教为主,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不受学生欢迎。然而,音乐作品的经典性是体现音乐新课程内容的重要标志之一,选择在中外音乐历史长河中流传广泛、影响至今的代表性作品,让学生通过音乐学习来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尤其对于每个中国人都不应忘记的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音乐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精神之一。因此,把经典历史题材的音乐作品与其相关文化进行综合,把视、听、说、唱、动等艺术活动融为一体,不仅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且是音乐学习的最佳环境,它使音乐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活泼,更多样。

从具体的教学设计来看,《黄河魂》这个课例明显地突出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渗透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整个教学过程沿着情境创设 (起始阶段)、情感体验、情感表现 (展开阶段)、情绪拓展 (结束阶段)的轨道展开,运用多种手段,从各个角度来推进两首音乐作品的学习。无疑,对于远离抗日战争历史的当代学生来说,要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难忘的岁月,就必须让学生协同历史学科了解抗日战争这段历史。《黄河魂》的教学设计构建起音乐与历史学科的联系和综合,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年轻一代对于一些历史题材的音乐作品了解很少,甚至对于一些惨痛的历史也在逐渐淡忘,以致出现明星穿日本军旗服,街上流行日本军旗方头巾的现象。珍视和呵护历史的记忆就是维护我们民族的尊严,只有记住黑暗罪恶的历史,才有可能远离黑暗和罪恶。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加强对音乐文化认知的训练,只有让学生对 “音乐”进行历史性解释和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意义,才能让学生与音乐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达到理解与交流的目的。这就是解释学中所谓的 “视界融合”,它使陌生的、遥远的、时空分离的东西变成了熟悉的、现时的、跨越时空的东西。《黄河魂》的教学正是本着音乐人类学提出的 “文化中的音乐”或 “音乐作为文化”而进行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其音乐内容与音乐情绪,如电影 《地道战》、 《地雷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等影视作品在音乐课堂上的形象铺垫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拉近学生同 《保卫黄河》的距离,对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有益,因为只有理解了才有可能感动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

三、步骤式音乐教学过程设计

这种音乐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将构成音乐教学的各种因素,采取步步深入的方法,进行递进式的安排。

【案例5】《红旗飘飘》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情感的唤醒

1观看录像。

设问: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来描述这一战争场景。

(在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的中华大地上,义勇军和敌人作殊死搏斗的场景)

2听 《红旗颂》的引子部分。

设问: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段音乐。结合刚才的录像,听一听,这段音乐使你联想到了什么?(战士们冲锋的号角声)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3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观看油画 《开国大典》。

(1)导语:这是小号吹奏出的辉煌而嘹亮的号角声。在那隆隆的炮火中,正是在号角的指引下,革命先烈们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才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迎来了举世瞩目、震撼人心的那一刻———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是一个多么庄严的时刻!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2)观看油画 《开国大典》。能不能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描述一下这幅画面。

(3)学生描述。

二、欣赏体验———情感的积累

导语:是啊,就从这一刻起,中国开始了新的里程。

1聆听第一部分主题。

(1)再听一听刚才引子后的一段主题,请结合油画,说一说这段主题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2)学生谈联想。

(3)师引导: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段主题就好像人们用优美旋律向着红旗倾诉着心中的千言万语。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欣赏的管弦乐合奏 《红旗颂》的主题。

2出示课题 《红旗颂》并简介。

3哼唱主题片段。

(1)师范唱,学生打拍子。

(2)轻声视唱。

4完整欣赏乐曲。出示问题,分组讨论:

(1)乐曲可分几个部分?

(2)欣赏时,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你会联想到哪些场面?其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

5学生分组讨论后推举代表上来交流听后的感受和对乐曲的理解。

三、演唱感受———情感的共鸣

1再听 《红旗颂》引子部分。

设问:你觉得这段旋律熟悉吗?你能不能哼唱一下?

(学生哼唱,比较。)

2导入 《国歌》。

(1)曲作者是谁?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简介聂耳)

(2)那么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是谁吗?这首歌曲又是怎么来的呢?(简介 《国歌的故事》)

3欣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遍。

4教师:当抗日的烽火燃烧在中华大地上的时候,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义勇军进行曲》对全国抗日军民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学生谈感受)

5教师指挥,随录音演唱 《国歌》一遍。(学生自己寻找不足之处,注意唱好起句的弱起小节,略加纠正)

6分析 “三连音”、 “重音”和 “休止符”的运用及在歌曲中的作用。

7有感情地演唱一遍。

四、实践延伸———情感的升华

1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听到这首 《国歌》还能产生哪些联想?

教师导语:半个多世纪以来,《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劲音乐,激励着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的巨浪,穿过解放战争的硝烟,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从胜利走向胜利。那么这首 《国歌》你还能在哪些场合听到?它能使你产生哪些联想呢?

2播放各种图片。

(1)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人民子弟兵高唱 《义勇军进行曲》奋勇杀敌的情景。

(2)天安门广场上,伴随着国歌声那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

(3)奥运会上,那饱含着热泪注视着鲜艳的国旗升起时运动员的脸庞。

3学生畅谈在这些场合听到 《国歌》时的感受。

4再听一遍 《国歌》,请同学们评价。 (播放周一升旗仪式的时候学生演唱 《国歌》的录音并请学生自评)

师:相信通过今天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在以后的升旗仪式上就不会再出现刚才听到的情况了。

5进行一次升旗仪式。

师:在本课结束之前,就让我们一起来举行一次升旗仪式。

“全体起立,升旗仪式现在开始。升国旗,奏国歌,唱国歌……”

6小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蓝天下高高飘扬,庄严的国歌在天空中久久地飘荡,希望批评家激越雄壮的声音,能在你们今后的升旗仪式,国歌演唱中永久地保持。最后,让我们在 《歌唱祖国》的嘹亮歌声中结束今天这一课。

【案例6】《美丽的草原》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媒体展示,创设情境。

播放腾格尔演唱的歌曲 《天堂》,投影仪同步显示草原风光的背景画面。

(随着悠扬、宽广、风格浓郁的歌声响起,多媒体同步展示草原的各种风光图:奔腾的骏马、欢叫的牛羊、洁白的毡房、劳作的牧人……)

2讨论分析,引入主题。

教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歌曲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它们有什么风格特点?

师生交流,得出结论:这是一首蒙古族歌曲,蒙古草原地域宽广辽阔,蒙古族人民喜欢骑马、狩猎,他们无论是在放牧、劳动时,还是在休闲、娱乐中,都喜欢引吭高歌,以表达内心的情感。蒙古民歌大致可分为两类:长调民歌 (如 《牧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和短调民歌 (《嘎达梅林》等)。长调民歌大多为上下两个乐句的单乐段结构,其曲调悠长,起伏较大,节拍自由,节奏宽广。短调歌曲的特点是曲调短小,节奏紧凑,结构对称,叙事性强。

这节课我们主要欣赏一首内蒙古的长调歌曲 《牧歌》。

二、情感唤起

1初听 《牧歌》,介绍无伴奏合唱。

师:本节课我们要欣赏歌曲的另外一种演唱形式,请同学们听听这首歌曲与以前听的合唱歌曲有什么不同。当你聆听这首歌时,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它是什么体裁的歌曲?

(学生展开想象,引出无伴奏合唱 《牧歌》。出示多媒体课件,解说什么叫无伴奏合唱。)

2熟悉主旋律。

(随琴轻声哼唱歌曲旋律,并默数拍子。)

3复听,感受意境美。

师:请同学们仔细听听这首无伴奏合唱共有几个声部,分别是哪些声部,这些声部各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歌曲旋律有何特点。

师生讨论交流,引出人声分类。多媒体课件展示:女高、女低、男高、男低。

教师总结:这首无伴奏合唱由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四个声部组成,男女高声部声音响亮,是蓝天、白云的象征;男女低声部声音浑厚,是肥沃草地、羊群的象征。歌曲旋律起伏不大,较平稳,每一句的尾音都很长,象征茫茫无际的大草原。作曲家是用丰满的多声部的人声音响,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一派美丽辽阔的景色……

三、情感深入

1体验蒙古歌舞的风格特点。

随着 《牧歌》音乐的响起,教师带领学生用身体造型模仿出蒙古草原上的各种场景。例如蓝天、白云、骏马、牛羊、毡房等,用形体动作表现美丽的草原景色。

2主题创编。

以 “美丽的草原”为题,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与方法 (如歌词、诗歌、绘画、舞蹈)创编一段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可分组进行,学生任选其中一项。

四、情感表达

1按 《牧歌》旋律演唱学生创作的歌词。

2随着学生的歌声将学生们创作的草原风光画通过多媒体展示台展现出来。

3在 《牧歌》声中学生表演舞蹈 《美丽的草原》。

4学生表演配乐诗朗诵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背景音乐为 《牧歌》)。

5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 《牧歌》声中,感受、体验了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领略了蒙古草原的美丽和辽阔,表现和赞美了我们的美丽家园。下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去看一看 “多彩的新疆”。同学们,下周见!

(播放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在歌声中走出教室。)

上述两例均体现了步骤式音乐教学过程设计的特点,它们均以“情感”作为音乐教学的主线来设计、展开和推进教学。《红旗飘飘》由情感唤醒开始,经过情感积累和情感共鸣,最后达到情感升华。而《牧歌》则由情感导入启动教学,并通过情感唤起、情感深入两个环节不断将教学向前推进,最终完成情感表现的教学任务。

这两节课的设计特点都很突出,都鲜明地体现了音乐新课程 “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音乐教学的首位”的基本理念。《红旗飘飘》一课中,通过对 《红旗颂》的欣赏和 《国歌》的演唱,使学生理解国旗所蕴涵的深刻意义,从而唤醒学生心底深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国歌的演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学习演唱国歌,但正因为对其太熟悉,学生往往未能真正地理解国歌的内涵。加上时代的间隔所造成情绪激发的困难,导致学生在演唱国歌时常常毫无感情,特别是每周一的学校升旗仪式上,学生的演唱几乎是应付了事,成了一种缺乏情感表现的单调形式。所以,本课的教学主题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牧歌》一课的设计特点在于以多次变化的聆听将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深处,让欣赏者的每次体验都有不同的新感受。这节课中 《牧歌》前后共听了六次:初听时引出无伴奏合唱;再听时引出人声的分类;第三遍聆听时,教师随音乐跳起蒙古舞蹈;第四遍聆听时,学生也随着音乐跳起了舞蹈;到了第五次聆听,学生边听边进行各种创造活动,把对音乐的理解用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最后一次聆听时,则全体进行表演,此时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此外,教师在本课的设计中还运用了艺术 “通感”的心理现象,把音乐与舞蹈、文学、美术融为一体,将音乐这种极为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运动觉等联系在一起,发挥诸感官或意向之间的交错、混合的联觉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还有助于音乐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理的发展。

二、环节式音乐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式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是指把构成音乐教学过程相互关联的若干因素进行并列式的组合,包括以内容为环节和以方法为环节两类。

【案例2】《中秋》教学过程设计

一、话中秋

1导语:秋天来了,秋高气爽。我给大家欣赏一幅图片,大家看图片猜我国一个传统节日 (展示 “中秋月夜图”)。

生答:中秋节。

师:中秋之夜,家人团聚在一起,沐浴着明月温柔的银辉,品尝着象征团圆的月饼,讲着关于中秋节的故事。中秋节会有什么故事呢,谁来给大家讲讲?(播放背景音乐 《水调歌头·中秋》)

2屏幕打出 “后射日,嫦娥奔月”连环彩图。

生:话说远古时代,天上有十个太阳,地上民不聊生,射日英雄后弈挽弓搭箭射掉了九个,只留一个太阳。因此后弈得到了仙丹,他的妻子嫦娥吃了仙丹,变成了仙子飞上了月宫。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

3点评:关于嫦娥为什么要吃仙丹,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偷吃,有的说是被后弈的徒弟逼着要才被迫吞吃。不管怎样,八月十五月圆之夜,人们都来纪念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所以,赏月、吃月饼的习俗也就一直流传下来了。

二、颂中秋

导语:其实提到中秋,我们就会想到月亮,因为是月亮带给我们中秋的团圆与思念之情。从古到今,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月亮的赞颂。下面,我们运用这方面的知识来做一个 “开心辞典”的游戏。

第一轮:选拔优胜者。

全班分为四个组,每组推选一名选手,在30秒内写出歌曲名字中有 “月”的歌曲,规定时间内写得最多者胜出。学生在黑板上写出:《十五的月亮》、 《月亮船》、 《月之故乡》、 《月亮代表我的心》、《月亮惹的祸》、《明月千里寄相思》……

第二轮:知识问答。

文娱委员任主持人,优胜者坐在讲桌前,面对大屏幕。

主持人:以下有四道选择题,每题一个正确答案,每题只有30秒,若答不上来,可求助现场观众 (同学)。好,开始。

1请听题:李白的诗 “举杯邀明月”的下句是__________

A对影成一人   B对影成两人   C对影成三人

2请听题:杜甫的诗 “露从今夜白”的下句是___________

A月涌大江流   B月是故乡明   C月上柳梢头

3 请听题:乐曲 《二泉映月》的作者是阿炳,他的原名叫___________

A华彦钧      B华罗庚     C华尹武

4请听题:歌星邓丽君和王菲都演唱过一首著名的歌 《但愿人长久》,请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_____________

A台湾的李宗盛   B香港的谢霆锋  C内地的苏东坡

师点评:你们答得很好,但我很奇怪,现代的歌星怎么唱起宋代苏东坡的词作呢?(屏幕打出原词 《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这是一首中秋词里最经典之作。下面我们请语文科代表来朗诵。(学生配乐诗朗诵 《水调歌头·中秋》,背景音乐 《春江花月夜》)

师:我们听了配乐诗朗诵,大家一定还想唱唱它吧?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唱中秋。

三、唱中秋

1听一遍邓丽君或王菲的演唱录音。

2跟琴慢唱一遍,注意音准节奏。

3教师启发:苏东坡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这是他在1076年的中秋节晚上赏月喝酒,触景生情,想起远在家乡的亲人而作的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是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作者虽身处逆境,却发出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想想现在多少人离家在外辛勤工作,中秋之夜,又有多少人能合家团圆呢,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感情来演唱这首歌曲,献给亲人和朋友,祝愿祖国统一,人民团圆!

(同学们饱含深情齐唱 《但愿人长久》。)

小结:(播放背景音乐 《水调歌头·中秋》)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推举班上文学修养高的男同学两名,歌唱得好的女生一名,舞跳得棒的女生一名,分别扮演李白、苏轼、邓丽君、嫦娥。设想一下:如果他们同时在中秋节晚上相遇,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大家创编一个节目,题目叫 “梦幻中秋夜”。期待你们有更精彩的表现,让我们下节课再见!(在期待中结束)

【案例3】《美丽的延边》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个环节:延边风情

观看朝鲜族舞蹈 《花笑我也笑》片段,学习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在伽耶琴弹奏的 《道拉基》音乐伴随下,学生跳起朝鲜族舞蹈动作。初步感受朝鲜族音乐、舞蹈的 “音乐节奏和舞蹈动作紧密结合”的特点。

引出具有 “歌舞之乡”美称的朝鲜族自治州———延边,激起学生了解朝鲜族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的兴趣。

学生谈自己对朝鲜族的认识和了解,并自由提出有关朝鲜族的相关问题。

老师在音乐 《道拉基》的伴随下点出课题:如果大家有兴趣,课外可以浏览老师建立的 “延边风情网”,你会了解得更多。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爱清洁,尊老爱幼讲礼仪。美丽的延边是我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这里有被联合国确定为 “人与生物圈”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走进延边,你一定会被这里独特的景色吸引,“天池如莲花浮水,瀑布似九天直下”;浓郁的朝鲜民族风情更会让你流连忘返。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到这美丽的延边,进一步感受和了解朝鲜族的风土人情吧。

媒体展示自主编辑的视频资料 “延边风情”,进一步感受朝鲜族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

相关资料:朝鲜族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主要聚居区。他们喜欢白色,住白色的房屋,穿白色的衣服,因而有 “白衣民族”之称;他们有能歌善舞的特点,歌舞是他们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民间的舞蹈有 《农乐舞》、《长鼓舞》。妇女喜爱荡秋千,男子喜爱摔跤等运动。朝鲜族有 “礼仪民族”的美称,老人60岁时还会举行隆重的花甲仪式,每年的8月15日是朝鲜族的 “老人节”。

师生之间再交流通过观看媒体展示的 “延边风情”获得的有关朝鲜族风土人情的相关信息。(朝鲜族的居住、饮食、服饰、节日、礼俗等方面)

第二个环节:延边歌声

欣赏伽耶琴弹唱的朝鲜族民歌 《道拉基》,感受朝鲜族音乐流畅欢快的特点。

导语:在能歌善舞的朝鲜族人民的生活中,时时都有舞蹈,时时伴有音乐,他们特有的传统乐器———伽耶琴是善于表达民族柔和情感的民间乐器,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伽耶琴弹唱的朝鲜族民歌《道拉基》。

欣赏伽耶琴弹唱的朝鲜族民歌 《道拉基》片段,观看思考:伽耶琴弹奏的姿势是怎样的?它的音色像什么?

学生观看后自由回答,老师补充:伽耶琴的样子和音色都有点像古筝,演奏时,一端着地,一端放于腿上,右手弹,左手弄,表演的姿态稳雅别致。

再次欣赏伽耶琴弹唱的朝鲜族民歌 《道拉基》,思考音乐给你的感觉,歌词表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节拍、节奏、强弱等方面注意聆听)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在音乐 《道拉基》的伴随下,图片展示并补充:音乐流畅欢快,听着这音乐,就会想起翩翩起舞的朝鲜族姑娘。每逢 “道拉基”盛开的时候,姑娘们就会三两成群结伴去采集。“道拉基”是朝鲜族人民喜爱吃的一种野菜,中文叫 “桔梗”,所以这首民歌又叫 《桔梗谣》。

再次完整欣赏伽耶琴弹唱的朝鲜族民歌 《道拉基》,学生跟着哼唱其中两句 “哎咳哎咳哟,哎咳哎咳哟,哎咳哟!这多么美丽,多么可爱哟,这也是我们的劳动生产”。

第三个环节:延边舞蹈

欣赏朝鲜族歌曲 《阿里郎》,认识朝鲜族的乐器长鼓,感受朝鲜族歌舞的特点。

导语: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还有一首人人都会唱的古老民歌——— 《阿里郎》,现在让我们随着镜头看一看,听一听。

观看中央电视台 “魅力12”的 《阿里郎》演出片段,注意观察:伴奏的乐器你认识吗?伴奏的音乐节奏是怎样的?

介绍朝鲜族的民族乐器———长鼓及朝鲜族舞蹈———长鼓舞。

教师补充:朝鲜族的长鼓两端空而大,一边音色柔和一边音色清脆,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朝鲜族很有特色的舞蹈 “长鼓舞”。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自由谈论、回答)

学生边看 《阿里郎》的演出片段,边用腰鼓模仿敲打长鼓。

师:边跳边敲鼓就是长鼓舞的表演形式,我们也来学着跳一跳,敲一敲。(启发学生抓住歌曲的强弱节拍伴奏,敲打)

鼓励学生运用学跳的朝鲜族舞蹈动作、敲打长鼓等形式来表现歌曲 《阿里郎》,感受和体验朝鲜族载歌载舞的民族风情。

从以上两个课例中可以看出,连接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的主线均是以内容构建的各个环节。 《中秋》一课的音乐教学内容主题是 “中秋”,而围绕着这个内容主线的几个环节则分别是 “话中秋”、“颂中秋”、“唱中秋”。《美丽的延边》一课也是由三个内容环节组成,第一是 “延边风情”,第二是 “延边歌声”,第三是 “延边舞蹈”,三个环节构成了 “美丽的延边”的内容主题。

(二)以方法为环节的设计

【案例4】《欢乐的边寨》教学过程设计

一、探索与交流

1学生在网上查阅瑶族、侗族、撒尼族、彝族的有关资料。

师: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美国的潘杰夫说:“所有的文化都有音乐,它们以自己独特的形式使用音乐。”因此我们要听懂少数民族的音乐,必须了解它的相关文化和风土人情。同学们可以通过 “http://www.google.com”网站搜索这几个民族的服饰、民俗、音乐文化及相关介绍。

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分别在网上查阅瑶族、侗族、彝族、撒尼族其中一个少数民族的相关资料,查完后,每一个组推选出一名代表到教师的主控制电脑前来介绍一个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将学生的电脑切换至教师的主机控制,让每一名学生一边从自己的电脑中观看图像,一边听同学介绍。)

2教师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师:老师在课前也搜集了一些资料,现在想请同学们帮我整理一下。

课件展示瑶族、侗族、撒尼族、彝族的服饰图片、民俗风情图片、乐器图片。让学生用鼠标将展示的资料拖到相对应的民族一栏中。

3听音乐找出相对应的民族。

师:每一个民族的音乐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现在老师播放四个音乐片段,请同学们辨别它们属于哪个民族。

(播放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五月蝉虫唱得好》、《瑶族舞曲》、《阿西里西》的音乐片段。)

学生讨论回答。

课件展示正确答案: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撒尼族

《五月蝉虫唱得好》———侗族

《瑶族舞曲》———瑶族

《阿西里西》———彝族

二、感受与体验

1瑶族风情。

课件展示:瑶寨风景、瑶族服饰、瑶族婚俗、瑶族长鼓舞。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瑶族的风土人情,瑶族是一个古老的山地民族,他们以大山为依靠,赶山,吃饭,逐山而行,世代流动繁衍,是我国少数民族中迁徙最频繁的一个民族。瑶族主要居住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等地。瑶族有三十多种称谓,主要以头饰区别划分支系。订婚仪式上,瑶族妇女向男方来宾脸上抹泥巴,以图吉利,他们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常常跳长鼓舞自娱自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瑶族舞曲》,共同感受和体验瑶族边寨的欢乐生活吧!

2欣赏民族管弦乐曲 《瑶族舞曲》。

思考题:

(1)全曲分为几部分?

(2)注意听刚才演唱的主题旋律依次在哪一部分出现?

(3)听完全曲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

3演唱主题音乐。

学生演唱,教师用琵琶伴奏。

主题音乐:

三、表现与创造

1给学生提供大鼓、碰铃、木鱼、响板、镲等打击乐器,学生为 《瑶族舞曲》的主题旋律即兴配打击乐器伴奏,在配伴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所要表达的音乐情绪。

2会演奏乐器的同学可练习演奏主题音乐的旋律,教师也参与到学生中进行演奏。

3合奏 《瑶族舞曲》的主题旋律。

师:同学们,长鼓舞是瑶族常跳的一种自娱性的舞蹈,今天我们也随着 《瑶族舞曲》一起走进欢乐的瑶家山寨,去共同分享他们的快乐吧!

(在演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旋律的速度和力度,不会演奏乐器或没有拿到打击乐器的同学,可以用手拉成一个圈或者即兴创编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进行表演。)

四、归纳与总结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记录着各民族的文化历史与生活习俗,学习和了解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能够进一步拓宽我们的音乐视野,同时能够让我们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因为只有民族化的东西才是世界性的。播放歌曲 《爱我中华》的 MTV,学生离开教室。

上述课例以方法作为这节课的过程环节,如 “探索与交流”、“感受与体验”、“表现与创造”、“归纳与总结”等。这几个环节既体现了教师的音乐教学方法,同时体现了学生的音乐学习方法,通过 “探索与交流”的环节,让学生上网查阅瑶族、侗族、撒尼族、彝族的有关资料,了解了不同民族的相关文化与风土人情,辨析不同民族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通过 “感受与体验”的环节,获得对表现瑶族风情的音乐 《瑶族舞曲》的直接体验,加深了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印象;通过“表现与创造”的环节,进行 《瑶族舞曲》演奏和舞蹈方面的实践,学习以音乐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节课不仅在教学内容方面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音乐特点,而且在音乐教学和学习方式上也有所突破,体现出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它赋予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四方面因素新的含义,即音乐教学过程的设计并不是孤立的教学行为,而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完成的。

音乐教学过程的表述

一、表述要具体,清晰,有序,逻辑性强

音乐教学设计不同于以往的 “教案”,它在表述方式上要求具体,清晰,有序,也就是说,教学设计不能是提纲式的 “简案”,而应是比较具体的 “详案”;不能过程模糊,脉络不清,程序混乱,而应是整体过程和局部阶段、环节与步骤均清晰有序并富有逻辑性的安排。

二、表述要包含教学过程的四种要素

音乐教学过程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最重要的四种要素。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的表述上必须涵盖这些方面,而不能单纯地表述教师的教学语言与行为,或仅仅表述教学内容。对于音乐新课程来说,“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首先应体现在音乐教学过程的设计之中,那么学生音乐学习活动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应是音乐教学过程表述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还应加强对音乐教学与学习方法在音乐教学过程设计的表述,并努力将以上四个方面的因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三、表述上应注意的问题

1应避免问答式的表述

在进行音乐教学设计时,一些音乐教师习惯运用师问生答的表述方式,这种以教师的主观思维和想象来代替学生客观学习行为的表述方式,应在教学设计中尽量避免。在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学习语言和行为只是教师的一种预期,因此不可能也不必要作那种绝对的表述,这种方式既限制了学生,也束缚了教师自己。

2应避免文学式的描写

有些教师喜欢在音乐教学的设计中将预期的效果用文学式的语言描写出来,这种方式也颇为不妥。第一,教学设计应是一种预想的过程,而不是预想出来的效果;第二,提前把教学效果用文学式的语言描述出来,对音乐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并无意义,无助于音乐教学的客观实践。

-

教学过程是根据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的一种活动程序,由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若干要素构成。音乐教学过程特指达到音乐教学目标所必须经历的各项活动程序,设计音乐教学过程则是音乐教师在分析研究了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为实现音乐教学目标而准备在音乐教学实施中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安排程序。

音乐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同传统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区别。传统音乐教学由于重视音乐教学结果而导致轻视音乐教学过程,造成教学过程的机械、封闭和僵化。这种状况又导致了音乐教学过程设计的程式化,模式化,环节固定,千篇一律。而在音乐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中,往往又固守着 “教案”不放,一经进入教学便不可调整,担心离开设计好的教学过程会影响教师期待的教学结果。其实,这多年来所形成的重结果、轻过程的音乐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捷径,在本质上却付出了音乐教育价值不能得到良好体现的巨大代价。音乐新课程的教学过程观首先体现在音乐教学过程的价值观方面,也就是说,音乐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应在音乐教学中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音乐属于美育学科,具有审美教育的特征与属性,其教育效应更多地体现在潜效应上。其次,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其目标和过程应是统一的,也就是说目标即在过程中,或者说过程即是目标之一,有了一个良好的音乐教学过程,也就实现了音乐教学目标。因此,音乐新课程倡导的音乐教学过程,应该具有可变性、生成性、开放性的特点。

第一节 音乐教学模式与范型

一、音乐教学模式

“模式”一词,意为某种事物的标准样式。简言之,“教学模式”即师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与学活动过程的标准样式。自美国教育家乔伊斯和韦尔的 《教学模式》一书问世以来,“教学模式”便成为教育界学者和中小学教师学习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尽管对其认识和理解不一 (有的从课程、教材、教学的宏观角度界定,有的从教师、学生、教材的组合关系思考,有的从结构、形式、种类的多种样式区分,有的从目标、内容、方法的微观操作确立,等等),然而无论从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探索上均对我国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影响。

将 “教学模式”应用到音乐教学中,还是近些年来的事情。关于“音乐教学模式”的定义,曹理教授作了 “是在一定的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具体可操作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的基本框架”的界定,并在 《音乐学科教育学》中对 “音乐教学模式”作了专章阐述,提出了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示范—模仿,行为—辅助,探索—创造,引导—发现,自学—指导,传授—接受等音乐教学模式。

1参与—体验模式

“参与”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体验”是指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

情感唤起阶段,以爱美为特征,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情感深入阶段,以鉴赏美为特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理想和趣味。情感外化阶段,以创造美为特征,将内在的审美情感体验客观化,对象化,形式化。

例如,以音乐欣赏教学或音乐综合课为例,其教学阶段可以概括为:

(1)导入———激发兴趣,唤起参与愿望;

(2)展开———提供多种参与情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愿望和机会;

(3)深入———师生进行深层次交流,思维充分展开;

(4)拓展———通过练习、评价总结等活动,深化情感体验以及知识技能迁移。

2情境—陶冶模式

又称 “暗示—领悟”模式。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种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

(1)创设情境阶段。根据教学目的,教师可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电化教育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起学习的情趣。

(2)参与活动阶段。通过参与各种聆听音乐、律动、游戏、唱歌、演奏乐器、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3)总结转化阶段。教师启发总结,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做到情理的统一,并使这些情感体验得以转化为理性认识。

3示范—模仿模式

以培养学生音乐技能为目的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这种模式的实施程序是:

(1)定向阶段。以教师的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为反应,使他们通过模仿有成效地掌握完成技能的操作原理和程序。

(2)参与性练习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模仿,纠正,重复,改进,形成正确的技能行为反应。

(3)自主练习阶段。当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动作或操作要领时,给学生加大练习活动量,让学生自主练习。

(4)迁移阶段。让学生在熟练地掌握了动作与操作要领之后,能够将其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于新的学习或创造性的活动,即形成了某种音乐能力。

例如,以唱歌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其教学程序可以是:

(1)唱已学过的歌曲 (创造性表现的学习,唤起学习兴趣);

(2)新教材范唱 (感受理解的学习);

(3)新教材的练习 (技能体验的学习);

(4)理解新教材的词曲结构及情感内涵 (理解的学习);

(5)自然流畅地唱新教材 (创造性表现的学习);

(6)讨论歌唱效果 (评价)。

4行为—辅助模式

在音乐技能学习中,设计和使用一些教学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多种途径理解、掌握音乐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加快技能掌握进程。这种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

(1)定向阶段。设计选择教学媒体等辅助手段。

(2)辅助练习阶段。借助教学媒体等辅助手段进行学习。

(3)自主性练习阶段。加大练习活动量,让学生自主练习。

(4)迁移应用阶段。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5探索—创造模式

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钻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

(1)准备阶段,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把握问题。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重点、关键,建立解决问题的框架顺序。

(2)解决阶段,创造性解决问题。充分运用创造性想象,在广阔的思维空间进行发散性的思维活动,尽可能提出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观点,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迁移阶段。总结,提高,运用。

6引导—发现模式

这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

(1)导入阶段。将学生从旧知引向新知,诱发思维,集中注意,提供研究条件。

(2)探究阶段。帮助学生主动形成概念,理解原理,概括法则,寻求答案。

(3)归纳阶段。使学生将旧知识与新知识重新组合,归纳,形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4)运用阶段。通过练习和反馈强化,使学生的知识迁移或巩固。

7自学—指导模式

又称学导式。这一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弄清疑难、练习巩固,达到牢固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

(1)定向阶段。提出自学要求,揭示自学内容,出示自学提纲或自学思考题,使学生能主动学习。

(2)自学阶段。学生自学教学内容,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

(3)讨论交流阶段。组织学生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

(4)启发指导阶段。教师解疑,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指导与解答。也可师生共同解疑。

(5)运用总结阶段。总结提高。

8传授—接受模式

以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还可再划分为若干子模式:传统模式、启发模式、讨论模式。

(1)传统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

(2)启发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

(3)讨论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

音乐教学阶段、环节与步骤

音乐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将构成音乐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按一定的程序组织起来,并形成一个具体的文本,它是音乐教学实施与操作前的重要准备。常见的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有阶段式、环节式和步骤式三种方式。

一、阶段式的音乐教学过程设计

这种方式的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是将构成音乐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根据其不同特点划分成若干个固定的段落,如起始阶段、展开阶段、结束阶段等。

(一)起始阶段

起始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诱发兴趣,导入新课。常见的导入方式有谈话式导入、图片式导入、音乐式导入等多种。导入方式最重要的是具有新意,例如:

音乐课开始,大屏幕出现建国50周年天安门广场隆重、威武的阅兵式镜头,奇怪的是没有音乐 (引发问题),学生很快发现了问题,并向老师提出质疑,教师反问:“根据你们的观察,什么样的音乐在此时播放最合适?”此时,如梦方醒的学生各抒己见,自然选了 “一堆”进行曲。

教师板书:进行曲 (导入新课)

由于导入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初始阶段,它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后面的教学内容。好的导课设计有如一座桥梁,不仅连接着教学的各个阶段,而且连接着旧识和新知,好的导课设计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思维的运转,使后面的教学内容顺理成章。

(二)展开阶段

展开阶段是音乐教学的主体和中心阶段,是音乐教学内容展现和音乐教学目标达成的阶段,因此这一过程尤为重要。一般说来,展开阶段由若干个教学活动组成,其特点是一个环环相扣、逐渐铺展或由浅入深、逐步递进的过程。例如:

(接上例)

教师:“战争时期最让军人激动的是什么?”

学生:“打仗、凯旋、胜利。”

教师:“和平时期什么事情最让军人激动呢?”

学生:“阅兵式、军事演习。”

教师:“好,今天我们就在教室中举行一次军事演习、实战大阅兵,以展示当代军人的风采。我担任本次军事演习的总指挥,我任命……”

[被教师委以重任的几名同学分别带领着步兵、骑兵、坦克兵、装甲兵等若干个小组,进行节奏探索,并利用自然音源 (人声、人体各部位、学习用具、桌椅、地面、报纸、水瓶、塑料桶等)将本组的发现探究结果在音乐的进行中展示出来。教师与同学一起参与讨论,迂回在各组之间,时而跟着一起操练,时而提出建设性意见。]

[师生集体发现探究后,经过讨论,统一意见,简单操练,形成集体的探究成果,各小组召集人带领本组同学将创编练习的活动成果展示给全体同学。在进行曲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有的模仿仪仗队的脚步声和口号声,有的模仿各种枪炮子弹声,有的模仿飞机、坦克、机动车声,有的模仿现代化武器发射声。每一个小组汇报后,教师组织同学进行点评,鼓励创造,分析亮点,集体参与修正意见,使每一组、每个人除获得创造表现机会外,还学会了如何评价、判断与分析。既欣赏了音乐,又模仿创造了节奏;既获得了情感体验,又锻炼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总指挥”带领全体 “指战员”,在音乐声中完整地进行一次大规模的 “军事演习”,将本课推向高潮,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阶段

结束阶段是音乐教学的总结阶段,是音乐课堂教学中的 “点睛”之笔,关系着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的完整。通常,音乐教师往往以概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总结学生音乐学习情况等方式来结束教学。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和概括清晰,明确,逻辑性强,缺点是内容重复,缺少迁移,特别是由于教师的一人活动,缺乏情感的互通,显得单调。其实,经过一节课的音乐学习实践,学生会有许多有益、甚至精彩的感受和体会需要表达,如果音乐教师把总结的机会交给学生,或者采取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由教师采访、学生谈感受的访谈式结课,由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的回味式结课,由教师设问、引发学生思考与联想,增进进一步探究欲望的外延性结课,等等。

【案例1】《黄河魂》教学过程设计

一、起始阶段

1导 入

多媒体播放 《黄河大合唱》的第四乐章 《黄水谣》,展示黄河两岸秀丽旖旎的景色,当音乐进行到 “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时,画面展示日本人残害中国百姓的各种场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播放的这首歌曲是哪个历史时期创作的吗?

生:抗日战争时期。

师: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应该都不会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八年间日本人在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呢?

2交 流

学生展示与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抗日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

学生展示之后,教师给予鼓励和作总结性发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看到日本侵略者的残忍与缺乏人性都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奋起打击侵略者,誓死保卫自己的祖国。我们的音乐工作者以及文艺宣传队也奔赴全国各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们拿起手中的笔为抗日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其中 《黄河大合唱》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最经典的作品,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其中第七个乐章 《保卫黄河》最为人们所熟悉。

二、展开阶段

(一)欣赏 《保卫黄河》———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

1展示和总结之后,学生对抗日战争有了感性的认识,情绪也特别激动,这时马上欣赏 《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 《保卫黄河》,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仿佛就是抗日军民中的一员。(媒体播放)

2欣赏之后分组讨论,然后回答如下几个问题:

(1)让学生谈谈欣赏后的真实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2)整首合唱曲的情绪如何?(学生自由发言)

(3)指出歌曲的演唱形式。(齐唱、轮唱)

3创作背景。

同学们心中也许在想,这部具有写实性、史诗性、交响性的音乐作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呢?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全国军民奋起抗日打击侵略者。1938年冬,武汉沦陷后,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由陕西东渡黄河,到达山西吕梁山根据地。途中,光未然亲临险滩激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险地,目睹了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聆听了水手们高亢激越、深沉有力的船工号子,这一切激起了他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一首长诗——— 《黄河吟》便应运而生。1939年,光未然与冼星海在延安相见。在除夕之夜光未然亲自朗诵了这首诗,冼星海听后很兴奋,决定把这首长诗改成歌词后谱曲。后来冼星海只用了六天的时间就完成了 《黄河大合唱》的谱曲与配器。1939年4月13日在陕北公学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便传遍全国。

(二)欣赏 《保卫黄河》———钢琴协奏曲 《黄河》第四乐章

1 (衔接和过渡)播放钢琴协奏曲 《黄河》第四乐章 《保卫黄河》的演奏片段,要求学生与刚才听到的合唱 《保卫黄河》作一个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

2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给予肯定与鼓励。

3教师从学生的答案中导出钢琴协奏曲 《黄河》,这部作品是根据冼星海的 《黄河大合唱》创作而成。1969年脱稿,1970年5月首演于北京。全曲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 《黄河船夫曲》,第二乐章《黄河颂》,第三乐章 《黄河愤》,第四乐章 《保卫黄河》。

4完整欣赏钢琴协奏曲 《保卫黄河》,在欣赏的过程中思考两个问题:乐曲中出现了哪些熟悉的音调?主题一共进行了几次变奏?(媒体展示主题旋律)

《保卫黄河》采用自由变奏曲式写成。引子用了 《怒吼吧!黄河》的音调为素材:

随后揉进了歌曲 《东方红》的音调:

接着,乐队再奏 《怒吼吧!黄河》的战斗性音调:

继而引出 《保卫黄河》的主题,表现抗日军民斗志昂扬、奔赴战场的情景。

主题一共变奏了8次,展现了一幅幅英勇抗战的壮丽画面。时而由乐队奏出硝烟弥漫、战马奔腾、游击健儿勇敢杀敌、革命队伍千军万马势不可挡的气势;时而由钢琴和乐队奏出抗日军民与敌人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

5让学生谈谈在欣赏的过程中脑海里会浮现出哪些画面。

6感受和体验了 《保卫黄河》两种不同的表演形式的音响效果,同学们谈谈合唱曲与协奏曲的异同,你喜欢哪一种形式,为什么。

合唱曲声乐曲有歌词,通俗易懂,根据歌词提示可以发挥想象。

协奏曲器乐曲无歌词,较难理解,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三)欣赏吉拉尔德听黄河画黄河的录像片段

1观看录像。

吉拉尔德曾经到过很多国家表演 《看得见的音乐》,他非常喜欢中国的音乐,他六个月之间先后三次来到中国,翻阅了大量有关黄河的资料,1998年的9月8日在北京的保利大厦剧场,吉拉尔德听黄河,画黄河,创作了一幅长10米,宽2米的巨幅油画。(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这部音乐作品在国际上的影响。)

2教师钢琴伴奏,学生集体齐唱 《保卫黄河》(媒体展示歌单),再一次亲身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把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心中。

三、结束阶段

师:《保卫黄河》这部不朽的音乐作品激活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记忆,抗日战争这段难忘的岁月是一段惨痛的历史,日本人侵略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中国人民和子孙后代是不会忘记的,因为珍视和呵护历史的记忆就是维护我们的尊严和生命,只有记住黑暗和罪恶的历史,才有可能远离黑暗和罪恶。

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有关抗日战争的音乐资料 (曲谱、音像等),下节课在课堂上分组进行展示与交流。

上例的教学过程设计通过起始、展开、结束三个教学阶段,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有机地组合了起来:起始阶段通过教师的导言以及师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音乐资料,创设一种同本课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起到了导入新课的作用;展开阶段运用对比欣赏的方法,将两首体裁不同的 《保卫黄河》——— 《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与钢琴协奏曲 《黄河》第四乐章进行比较和辨析,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和深入,使学生不断加深对音乐作品内容、情感以及不同音乐表现手段和表演形式的体验与理解;结束阶段则以教师谈话的方式对本课进行了小结,并提出了下节课的预习要求。

历史题材的音乐作品,由于年代久远,远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视野,学生不能与其产生共鸣,往往引不起兴趣,也不易被接受。而以此类内容为主题的音乐课也多是以说教为主,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不受学生欢迎。然而,音乐作品的经典性是体现音乐新课程内容的重要标志之一,选择在中外音乐历史长河中流传广泛、影响至今的代表性作品,让学生通过音乐学习来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尤其对于每个中国人都不应忘记的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音乐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精神之一。因此,把经典历史题材的音乐作品与其相关文化进行综合,把视、听、说、唱、动等艺术活动融为一体,不仅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且是音乐学习的最佳环境,它使音乐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活泼,更多样。

从具体的教学设计来看,《黄河魂》这个课例明显地突出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渗透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整个教学过程沿着情境创设 (起始阶段)、情感体验、情感表现 (展开阶段)、情绪拓展 (结束阶段)的轨道展开,运用多种手段,从各个角度来推进两首音乐作品的学习。无疑,对于远离抗日战争历史的当代学生来说,要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难忘的岁月,就必须让学生协同历史学科了解抗日战争这段历史。《黄河魂》的教学设计构建起音乐与历史学科的联系和综合,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年轻一代对于一些历史题材的音乐作品了解很少,甚至对于一些惨痛的历史也在逐渐淡忘,以致出现明星穿日本军旗服,街上流行日本军旗方头巾的现象。珍视和呵护历史的记忆就是维护我们民族的尊严,只有记住黑暗罪恶的历史,才有可能远离黑暗和罪恶。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加强对音乐文化认知的训练,只有让学生对 “音乐”进行历史性解释和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意义,才能让学生与音乐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达到理解与交流的目的。这就是解释学中所谓的 “视界融合”,它使陌生的、遥远的、时空分离的东西变成了熟悉的、现时的、跨越时空的东西。《黄河魂》的教学正是本着音乐人类学提出的 “文化中的音乐”或 “音乐作为文化”而进行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其音乐内容与音乐情绪,如电影 《地道战》、 《地雷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等影视作品在音乐课堂上的形象铺垫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拉近学生同 《保卫黄河》的距离,对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有益,因为只有理解了才有可能感动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

三、步骤式音乐教学过程设计

这种音乐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将构成音乐教学的各种因素,采取步步深入的方法,进行递进式的安排。

【案例5】《红旗飘飘》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情感的唤醒

1观看录像。

设问: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来描述这一战争场景。

(在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的中华大地上,义勇军和敌人作殊死搏斗的场景)

2听 《红旗颂》的引子部分。

设问: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段音乐。结合刚才的录像,听一听,这段音乐使你联想到了什么?(战士们冲锋的号角声)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3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观看油画 《开国大典》。

(1)导语:这是小号吹奏出的辉煌而嘹亮的号角声。在那隆隆的炮火中,正是在号角的指引下,革命先烈们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才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迎来了举世瞩目、震撼人心的那一刻———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是一个多么庄严的时刻!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2)观看油画 《开国大典》。能不能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描述一下这幅画面。

(3)学生描述。

二、欣赏体验———情感的积累

导语:是啊,就从这一刻起,中国开始了新的里程。

1聆听第一部分主题。

(1)再听一听刚才引子后的一段主题,请结合油画,说一说这段主题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2)学生谈联想。

(3)师引导: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段主题就好像人们用优美旋律向着红旗倾诉着心中的千言万语。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欣赏的管弦乐合奏 《红旗颂》的主题。

2出示课题 《红旗颂》并简介。

3哼唱主题片段。

(1)师范唱,学生打拍子。

(2)轻声视唱。

4完整欣赏乐曲。出示问题,分组讨论:

(1)乐曲可分几个部分?

(2)欣赏时,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你会联想到哪些场面?其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

5学生分组讨论后推举代表上来交流听后的感受和对乐曲的理解。

三、演唱感受———情感的共鸣

1再听 《红旗颂》引子部分。

设问:你觉得这段旋律熟悉吗?你能不能哼唱一下?

(学生哼唱,比较。)

2导入 《国歌》。

(1)曲作者是谁?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简介聂耳)

(2)那么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是谁吗?这首歌曲又是怎么来的呢?(简介 《国歌的故事》)

3欣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遍。

4教师:当抗日的烽火燃烧在中华大地上的时候,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义勇军进行曲》对全国抗日军民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学生谈感受)

5教师指挥,随录音演唱 《国歌》一遍。(学生自己寻找不足之处,注意唱好起句的弱起小节,略加纠正)

6分析 “三连音”、 “重音”和 “休止符”的运用及在歌曲中的作用。

7有感情地演唱一遍。

四、实践延伸———情感的升华

1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听到这首 《国歌》还能产生哪些联想?

教师导语:半个多世纪以来,《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劲音乐,激励着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的巨浪,穿过解放战争的硝烟,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从胜利走向胜利。那么这首 《国歌》你还能在哪些场合听到?它能使你产生哪些联想呢?

2播放各种图片。

(1)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人民子弟兵高唱 《义勇军进行曲》奋勇杀敌的情景。

(2)天安门广场上,伴随着国歌声那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

(3)奥运会上,那饱含着热泪注视着鲜艳的国旗升起时运动员的脸庞。

3学生畅谈在这些场合听到 《国歌》时的感受。

4再听一遍 《国歌》,请同学们评价。 (播放周一升旗仪式的时候学生演唱 《国歌》的录音并请学生自评)

师:相信通过今天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在以后的升旗仪式上就不会再出现刚才听到的情况了。

5进行一次升旗仪式。

师:在本课结束之前,就让我们一起来举行一次升旗仪式。

“全体起立,升旗仪式现在开始。升国旗,奏国歌,唱国歌……”

6小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蓝天下高高飘扬,庄严的国歌在天空中久久地飘荡,希望批评家激越雄壮的声音,能在你们今后的升旗仪式,国歌演唱中永久地保持。最后,让我们在 《歌唱祖国》的嘹亮歌声中结束今天这一课。

【案例6】《美丽的草原》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媒体展示,创设情境。

播放腾格尔演唱的歌曲 《天堂》,投影仪同步显示草原风光的背景画面。

(随着悠扬、宽广、风格浓郁的歌声响起,多媒体同步展示草原的各种风光图:奔腾的骏马、欢叫的牛羊、洁白的毡房、劳作的牧人……)

2讨论分析,引入主题。

教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歌曲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它们有什么风格特点?

师生交流,得出结论:这是一首蒙古族歌曲,蒙古草原地域宽广辽阔,蒙古族人民喜欢骑马、狩猎,他们无论是在放牧、劳动时,还是在休闲、娱乐中,都喜欢引吭高歌,以表达内心的情感。蒙古民歌大致可分为两类:长调民歌 (如 《牧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和短调民歌 (《嘎达梅林》等)。长调民歌大多为上下两个乐句的单乐段结构,其曲调悠长,起伏较大,节拍自由,节奏宽广。短调歌曲的特点是曲调短小,节奏紧凑,结构对称,叙事性强。

这节课我们主要欣赏一首内蒙古的长调歌曲 《牧歌》。

二、情感唤起

1初听 《牧歌》,介绍无伴奏合唱。

师:本节课我们要欣赏歌曲的另外一种演唱形式,请同学们听听这首歌曲与以前听的合唱歌曲有什么不同。当你聆听这首歌时,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它是什么体裁的歌曲?

(学生展开想象,引出无伴奏合唱 《牧歌》。出示多媒体课件,解说什么叫无伴奏合唱。)

2熟悉主旋律。

(随琴轻声哼唱歌曲旋律,并默数拍子。)

3复听,感受意境美。

师:请同学们仔细听听这首无伴奏合唱共有几个声部,分别是哪些声部,这些声部各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歌曲旋律有何特点。

师生讨论交流,引出人声分类。多媒体课件展示:女高、女低、男高、男低。

教师总结:这首无伴奏合唱由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四个声部组成,男女高声部声音响亮,是蓝天、白云的象征;男女低声部声音浑厚,是肥沃草地、羊群的象征。歌曲旋律起伏不大,较平稳,每一句的尾音都很长,象征茫茫无际的大草原。作曲家是用丰满的多声部的人声音响,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一派美丽辽阔的景色……

三、情感深入

1体验蒙古歌舞的风格特点。

随着 《牧歌》音乐的响起,教师带领学生用身体造型模仿出蒙古草原上的各种场景。例如蓝天、白云、骏马、牛羊、毡房等,用形体动作表现美丽的草原景色。

2主题创编。

以 “美丽的草原”为题,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与方法 (如歌词、诗歌、绘画、舞蹈)创编一段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可分组进行,学生任选其中一项。

四、情感表达

1按 《牧歌》旋律演唱学生创作的歌词。

2随着学生的歌声将学生们创作的草原风光画通过多媒体展示台展现出来。

3在 《牧歌》声中学生表演舞蹈 《美丽的草原》。

4学生表演配乐诗朗诵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背景音乐为 《牧歌》)。

5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 《牧歌》声中,感受、体验了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领略了蒙古草原的美丽和辽阔,表现和赞美了我们的美丽家园。下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去看一看 “多彩的新疆”。同学们,下周见!

(播放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在歌声中走出教室。)

上述两例均体现了步骤式音乐教学过程设计的特点,它们均以“情感”作为音乐教学的主线来设计、展开和推进教学。《红旗飘飘》由情感唤醒开始,经过情感积累和情感共鸣,最后达到情感升华。而《牧歌》则由情感导入启动教学,并通过情感唤起、情感深入两个环节不断将教学向前推进,最终完成情感表现的教学任务。

这两节课的设计特点都很突出,都鲜明地体现了音乐新课程 “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音乐教学的首位”的基本理念。《红旗飘飘》一课中,通过对 《红旗颂》的欣赏和 《国歌》的演唱,使学生理解国旗所蕴涵的深刻意义,从而唤醒学生心底深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国歌的演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学习演唱国歌,但正因为对其太熟悉,学生往往未能真正地理解国歌的内涵。加上时代的间隔所造成情绪激发的困难,导致学生在演唱国歌时常常毫无感情,特别是每周一的学校升旗仪式上,学生的演唱几乎是应付了事,成了一种缺乏情感表现的单调形式。所以,本课的教学主题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牧歌》一课的设计特点在于以多次变化的聆听将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深处,让欣赏者的每次体验都有不同的新感受。这节课中 《牧歌》前后共听了六次:初听时引出无伴奏合唱;再听时引出人声的分类;第三遍聆听时,教师随音乐跳起蒙古舞蹈;第四遍聆听时,学生也随着音乐跳起了舞蹈;到了第五次聆听,学生边听边进行各种创造活动,把对音乐的理解用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最后一次聆听时,则全体进行表演,此时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此外,教师在本课的设计中还运用了艺术 “通感”的心理现象,把音乐与舞蹈、文学、美术融为一体,将音乐这种极为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运动觉等联系在一起,发挥诸感官或意向之间的交错、混合的联觉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还有助于音乐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理的发展。

二、环节式音乐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式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是指把构成音乐教学过程相互关联的若干因素进行并列式的组合,包括以内容为环节和以方法为环节两类。

【案例2】《中秋》教学过程设计

一、话中秋

1导语:秋天来了,秋高气爽。我给大家欣赏一幅图片,大家看图片猜我国一个传统节日 (展示 “中秋月夜图”)。

生答:中秋节。

师:中秋之夜,家人团聚在一起,沐浴着明月温柔的银辉,品尝着象征团圆的月饼,讲着关于中秋节的故事。中秋节会有什么故事呢,谁来给大家讲讲?(播放背景音乐 《水调歌头·中秋》)

2屏幕打出 “后射日,嫦娥奔月”连环彩图。

生:话说远古时代,天上有十个太阳,地上民不聊生,射日英雄后弈挽弓搭箭射掉了九个,只留一个太阳。因此后弈得到了仙丹,他的妻子嫦娥吃了仙丹,变成了仙子飞上了月宫。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

3点评:关于嫦娥为什么要吃仙丹,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偷吃,有的说是被后弈的徒弟逼着要才被迫吞吃。不管怎样,八月十五月圆之夜,人们都来纪念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所以,赏月、吃月饼的习俗也就一直流传下来了。

二、颂中秋

导语:其实提到中秋,我们就会想到月亮,因为是月亮带给我们中秋的团圆与思念之情。从古到今,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月亮的赞颂。下面,我们运用这方面的知识来做一个 “开心辞典”的游戏。

第一轮:选拔优胜者。

全班分为四个组,每组推选一名选手,在30秒内写出歌曲名字中有 “月”的歌曲,规定时间内写得最多者胜出。学生在黑板上写出:《十五的月亮》、 《月亮船》、 《月之故乡》、 《月亮代表我的心》、《月亮惹的祸》、《明月千里寄相思》……

第二轮:知识问答。

文娱委员任主持人,优胜者坐在讲桌前,面对大屏幕。

主持人:以下有四道选择题,每题一个正确答案,每题只有30秒,若答不上来,可求助现场观众 (同学)。好,开始。

1请听题:李白的诗 “举杯邀明月”的下句是__________

A对影成一人   B对影成两人   C对影成三人

2请听题:杜甫的诗 “露从今夜白”的下句是___________

A月涌大江流   B月是故乡明   C月上柳梢头

3 请听题:乐曲 《二泉映月》的作者是阿炳,他的原名叫___________

A华彦钧      B华罗庚     C华尹武

4请听题:歌星邓丽君和王菲都演唱过一首著名的歌 《但愿人长久》,请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_____________

A台湾的李宗盛   B香港的谢霆锋  C内地的苏东坡

师点评:你们答得很好,但我很奇怪,现代的歌星怎么唱起宋代苏东坡的词作呢?(屏幕打出原词 《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这是一首中秋词里最经典之作。下面我们请语文科代表来朗诵。(学生配乐诗朗诵 《水调歌头·中秋》,背景音乐 《春江花月夜》)

师:我们听了配乐诗朗诵,大家一定还想唱唱它吧?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唱中秋。

三、唱中秋

1听一遍邓丽君或王菲的演唱录音。

2跟琴慢唱一遍,注意音准节奏。

3教师启发:苏东坡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这是他在1076年的中秋节晚上赏月喝酒,触景生情,想起远在家乡的亲人而作的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是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作者虽身处逆境,却发出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想想现在多少人离家在外辛勤工作,中秋之夜,又有多少人能合家团圆呢,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感情来演唱这首歌曲,献给亲人和朋友,祝愿祖国统一,人民团圆!

(同学们饱含深情齐唱 《但愿人长久》。)

小结:(播放背景音乐 《水调歌头·中秋》)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推举班上文学修养高的男同学两名,歌唱得好的女生一名,舞跳得棒的女生一名,分别扮演李白、苏轼、邓丽君、嫦娥。设想一下:如果他们同时在中秋节晚上相遇,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大家创编一个节目,题目叫 “梦幻中秋夜”。期待你们有更精彩的表现,让我们下节课再见!(在期待中结束)

【案例3】《美丽的延边》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个环节:延边风情

观看朝鲜族舞蹈 《花笑我也笑》片段,学习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在伽耶琴弹奏的 《道拉基》音乐伴随下,学生跳起朝鲜族舞蹈动作。初步感受朝鲜族音乐、舞蹈的 “音乐节奏和舞蹈动作紧密结合”的特点。

引出具有 “歌舞之乡”美称的朝鲜族自治州———延边,激起学生了解朝鲜族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的兴趣。

学生谈自己对朝鲜族的认识和了解,并自由提出有关朝鲜族的相关问题。

老师在音乐 《道拉基》的伴随下点出课题:如果大家有兴趣,课外可以浏览老师建立的 “延边风情网”,你会了解得更多。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爱清洁,尊老爱幼讲礼仪。美丽的延边是我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这里有被联合国确定为 “人与生物圈”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走进延边,你一定会被这里独特的景色吸引,“天池如莲花浮水,瀑布似九天直下”;浓郁的朝鲜民族风情更会让你流连忘返。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到这美丽的延边,进一步感受和了解朝鲜族的风土人情吧。

媒体展示自主编辑的视频资料 “延边风情”,进一步感受朝鲜族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

相关资料:朝鲜族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主要聚居区。他们喜欢白色,住白色的房屋,穿白色的衣服,因而有 “白衣民族”之称;他们有能歌善舞的特点,歌舞是他们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民间的舞蹈有 《农乐舞》、《长鼓舞》。妇女喜爱荡秋千,男子喜爱摔跤等运动。朝鲜族有 “礼仪民族”的美称,老人60岁时还会举行隆重的花甲仪式,每年的8月15日是朝鲜族的 “老人节”。

师生之间再交流通过观看媒体展示的 “延边风情”获得的有关朝鲜族风土人情的相关信息。(朝鲜族的居住、饮食、服饰、节日、礼俗等方面)

第二个环节:延边歌声

欣赏伽耶琴弹唱的朝鲜族民歌 《道拉基》,感受朝鲜族音乐流畅欢快的特点。

导语:在能歌善舞的朝鲜族人民的生活中,时时都有舞蹈,时时伴有音乐,他们特有的传统乐器———伽耶琴是善于表达民族柔和情感的民间乐器,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伽耶琴弹唱的朝鲜族民歌《道拉基》。

欣赏伽耶琴弹唱的朝鲜族民歌 《道拉基》片段,观看思考:伽耶琴弹奏的姿势是怎样的?它的音色像什么?

学生观看后自由回答,老师补充:伽耶琴的样子和音色都有点像古筝,演奏时,一端着地,一端放于腿上,右手弹,左手弄,表演的姿态稳雅别致。

再次欣赏伽耶琴弹唱的朝鲜族民歌 《道拉基》,思考音乐给你的感觉,歌词表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节拍、节奏、强弱等方面注意聆听)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在音乐 《道拉基》的伴随下,图片展示并补充:音乐流畅欢快,听着这音乐,就会想起翩翩起舞的朝鲜族姑娘。每逢 “道拉基”盛开的时候,姑娘们就会三两成群结伴去采集。“道拉基”是朝鲜族人民喜爱吃的一种野菜,中文叫 “桔梗”,所以这首民歌又叫 《桔梗谣》。

再次完整欣赏伽耶琴弹唱的朝鲜族民歌 《道拉基》,学生跟着哼唱其中两句 “哎咳哎咳哟,哎咳哎咳哟,哎咳哟!这多么美丽,多么可爱哟,这也是我们的劳动生产”。

第三个环节:延边舞蹈

欣赏朝鲜族歌曲 《阿里郎》,认识朝鲜族的乐器长鼓,感受朝鲜族歌舞的特点。

导语: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还有一首人人都会唱的古老民歌——— 《阿里郎》,现在让我们随着镜头看一看,听一听。

观看中央电视台 “魅力12”的 《阿里郎》演出片段,注意观察:伴奏的乐器你认识吗?伴奏的音乐节奏是怎样的?

介绍朝鲜族的民族乐器———长鼓及朝鲜族舞蹈———长鼓舞。

教师补充:朝鲜族的长鼓两端空而大,一边音色柔和一边音色清脆,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朝鲜族很有特色的舞蹈 “长鼓舞”。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自由谈论、回答)

学生边看 《阿里郎》的演出片段,边用腰鼓模仿敲打长鼓。

师:边跳边敲鼓就是长鼓舞的表演形式,我们也来学着跳一跳,敲一敲。(启发学生抓住歌曲的强弱节拍伴奏,敲打)

鼓励学生运用学跳的朝鲜族舞蹈动作、敲打长鼓等形式来表现歌曲 《阿里郎》,感受和体验朝鲜族载歌载舞的民族风情。

从以上两个课例中可以看出,连接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的主线均是以内容构建的各个环节。 《中秋》一课的音乐教学内容主题是 “中秋”,而围绕着这个内容主线的几个环节则分别是 “话中秋”、“颂中秋”、“唱中秋”。《美丽的延边》一课也是由三个内容环节组成,第一是 “延边风情”,第二是 “延边歌声”,第三是 “延边舞蹈”,三个环节构成了 “美丽的延边”的内容主题。

(二)以方法为环节的设计

【案例4】《欢乐的边寨》教学过程设计

一、探索与交流

1学生在网上查阅瑶族、侗族、撒尼族、彝族的有关资料。

师: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美国的潘杰夫说:“所有的文化都有音乐,它们以自己独特的形式使用音乐。”因此我们要听懂少数民族的音乐,必须了解它的相关文化和风土人情。同学们可以通过 “http://www.google.com”网站搜索这几个民族的服饰、民俗、音乐文化及相关介绍。

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分别在网上查阅瑶族、侗族、彝族、撒尼族其中一个少数民族的相关资料,查完后,每一个组推选出一名代表到教师的主控制电脑前来介绍一个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将学生的电脑切换至教师的主机控制,让每一名学生一边从自己的电脑中观看图像,一边听同学介绍。)

2教师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师:老师在课前也搜集了一些资料,现在想请同学们帮我整理一下。

课件展示瑶族、侗族、撒尼族、彝族的服饰图片、民俗风情图片、乐器图片。让学生用鼠标将展示的资料拖到相对应的民族一栏中。

3听音乐找出相对应的民族。

师:每一个民族的音乐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现在老师播放四个音乐片段,请同学们辨别它们属于哪个民族。

(播放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五月蝉虫唱得好》、《瑶族舞曲》、《阿西里西》的音乐片段。)

学生讨论回答。

课件展示正确答案: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撒尼族

《五月蝉虫唱得好》———侗族

《瑶族舞曲》———瑶族

《阿西里西》———彝族

二、感受与体验

1瑶族风情。

课件展示:瑶寨风景、瑶族服饰、瑶族婚俗、瑶族长鼓舞。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瑶族的风土人情,瑶族是一个古老的山地民族,他们以大山为依靠,赶山,吃饭,逐山而行,世代流动繁衍,是我国少数民族中迁徙最频繁的一个民族。瑶族主要居住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等地。瑶族有三十多种称谓,主要以头饰区别划分支系。订婚仪式上,瑶族妇女向男方来宾脸上抹泥巴,以图吉利,他们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常常跳长鼓舞自娱自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瑶族舞曲》,共同感受和体验瑶族边寨的欢乐生活吧!

2欣赏民族管弦乐曲 《瑶族舞曲》。

思考题:

(1)全曲分为几部分?

(2)注意听刚才演唱的主题旋律依次在哪一部分出现?

(3)听完全曲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

3演唱主题音乐。

学生演唱,教师用琵琶伴奏。

主题音乐:

三、表现与创造

1给学生提供大鼓、碰铃、木鱼、响板、镲等打击乐器,学生为 《瑶族舞曲》的主题旋律即兴配打击乐器伴奏,在配伴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所要表达的音乐情绪。

2会演奏乐器的同学可练习演奏主题音乐的旋律,教师也参与到学生中进行演奏。

3合奏 《瑶族舞曲》的主题旋律。

师:同学们,长鼓舞是瑶族常跳的一种自娱性的舞蹈,今天我们也随着 《瑶族舞曲》一起走进欢乐的瑶家山寨,去共同分享他们的快乐吧!

(在演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旋律的速度和力度,不会演奏乐器或没有拿到打击乐器的同学,可以用手拉成一个圈或者即兴创编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进行表演。)

四、归纳与总结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记录着各民族的文化历史与生活习俗,学习和了解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能够进一步拓宽我们的音乐视野,同时能够让我们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因为只有民族化的东西才是世界性的。播放歌曲 《爱我中华》的 MTV,学生离开教室。

上述课例以方法作为这节课的过程环节,如 “探索与交流”、“感受与体验”、“表现与创造”、“归纳与总结”等。这几个环节既体现了教师的音乐教学方法,同时体现了学生的音乐学习方法,通过 “探索与交流”的环节,让学生上网查阅瑶族、侗族、撒尼族、彝族的有关资料,了解了不同民族的相关文化与风土人情,辨析不同民族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通过 “感受与体验”的环节,获得对表现瑶族风情的音乐 《瑶族舞曲》的直接体验,加深了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印象;通过“表现与创造”的环节,进行 《瑶族舞曲》演奏和舞蹈方面的实践,学习以音乐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节课不仅在教学内容方面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音乐特点,而且在音乐教学和学习方式上也有所突破,体现出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它赋予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四方面因素新的含义,即音乐教学过程的设计并不是孤立的教学行为,而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完成的。

音乐教学过程的表述

一、表述要具体,清晰,有序,逻辑性强

音乐教学设计不同于以往的 “教案”,它在表述方式上要求具体,清晰,有序,也就是说,教学设计不能是提纲式的 “简案”,而应是比较具体的 “详案”;不能过程模糊,脉络不清,程序混乱,而应是整体过程和局部阶段、环节与步骤均清晰有序并富有逻辑性的安排。

二、表述要包含教学过程的四种要素

音乐教学过程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最重要的四种要素。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的表述上必须涵盖这些方面,而不能单纯地表述教师的教学语言与行为,或仅仅表述教学内容。对于音乐新课程来说,“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首先应体现在音乐教学过程的设计之中,那么学生音乐学习活动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应是音乐教学过程表述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还应加强对音乐教学与学习方法在音乐教学过程设计的表述,并努力将以上四个方面的因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三、表述上应注意的问题

1应避免问答式的表述

在进行音乐教学设计时,一些音乐教师习惯运用师问生答的表述方式,这种以教师的主观思维和想象来代替学生客观学习行为的表述方式,应在教学设计中尽量避免。在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学习语言和行为只是教师的一种预期,因此不可能也不必要作那种绝对的表述,这种方式既限制了学生,也束缚了教师自己。

2应避免文学式的描写

有些教师喜欢在音乐教学的设计中将预期的效果用文学式的语言描写出来,这种方式也颇为不妥。第一,教学设计应是一种预想的过程,而不是预想出来的效果;第二,提前把教学效果用文学式的语言描述出来,对音乐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并无意义,无助于音乐教学的客观实践。


相关文章

  • 怎么写教案
  • 篇一:什么是教案?教案怎么写? 什么是教案?教案具体怎么写?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我认为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 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 ...查看


  • 中学生物教学设计
  • 浅谈三维教育目标下的教学设计 一. 生物教学设计概述 1.1 教学设计概念 1.1.1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种知识体系,是由赖格卢斯等学者提出,它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科学.它旨在达到预期教学最优化的教学行为.它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处方 ...查看


  • 教学系统设计
  • 特征 1. 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这一系统中包括了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资源.方法.活动等.创设教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习者达到预期的目标. 2. 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方法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学系统中各个 ...查看


  • 教学设计过程的分析
  • 苏州科技学院数学系98级  武子杰 摘要 教学设计的理论以其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本文从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基于建构主义和认知结构理论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分析等方面来探讨教学设计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为素质教 ...查看


  • 教学设计的概念_对象和理论基础_林宪生
  • 电化教育研究 2000年第4期(总第84期) 论文编号 1003-1553(2000)04-0003-04 电教理论探讨 教学设计的概念.对象和理论基础 林宪生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9 [摘要]教学设计是泊来之物,使之成为具有 ...查看


  •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
  •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 "生成性"是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之一.<辞海>对"生成"的解释为"变易",即对"无"的否定或对"有&qu ...查看


  • 现代教学设计流程及教学流程图设计
  • 周晓波:现代教学设计流程及教学流程图设计 讲座时间:2013年9月28日晚八点至九点三十分 讲座专题:现代教学设计流程及教学流程图设计 嘉宾简介: 周晓波,女,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会员.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 ...查看


  • 系统化教学设计
  • 系统化教学设计 迪克&凯里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方法模型 教学过程的产生过程 教学过程,或者说教的过程,传统上认为包括教师.学习者和教材.要学的内容在教材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向学习者"教"这些内容.教学可以解释为从书中提 ...查看


  • 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设计
  • 摘要: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教学设计的研究,有利于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因校制宜,突出培训教学的实践性特点,切实提高培训效果.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教学设计可分为学习需要的分析.制订教学目标.选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成果及过程评价 ...查看


  • 混合式学习概念
  • 2.混合式学习的概念,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举例说明是么是混合式学习? 混合式学习(B-learning)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