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起源与迁移:来自Y染色体与线粒体的线索]付四清 撰

人类的起源与迁移:来自Y染色体与线粒体的线索(付四清)- 豆丁网       迁移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其规模之大,行程之远,历时之长,实在是一种伟大的壮举。迁移的原因可能是非常复杂的,例如,原居住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甚至瘟疫、灾荒,都可能引起人群的迁移。我们的祖先没有为我们留一份完整的家谱记录,根据他们残留的骨化石和文化遗产来追溯和重建家谱显然是不够的。从群体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人类起源与迁移问题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Y染色体里全男性遗传,线粒体DNA为严格的母系遗传。因此,Y染色体与线粒体的DNA多态性可作为可靠的遗传标记,为人类的起源与迁移提供证据。

一、 Y染色体的遗传学特征。人类Y染色全是较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长约60KB。Y染色体是性染色体,为正常男性独有。在不同种族、民族人群中Y染色体的长度具有很大的变异性。Y染色体由拟常染色体区和Y特异区组成。拟常染色体区(pseudoautosomal region,PAP)位于Y染色体两端即PAR-1和PAR-2,在男性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与X染色体发生重组。其余的大部分区域为Y染色体独特的遗传方式,现代Y染色全具有单一的父系祖先。Y染色体上的变异是由世代父系遗传中积累的突变造成的,这些突变形成了Y染色体特异区DNA多态性。利用Y染色体上的多态性遗传标记。通过对Y染色体的比较研究可以获得人类的起源及迁移方面的证据。

二、Y-DNA多态性在人类起源与迁移中的应用。Torroni等人研究mtDNA及Y-DNA多态在4个南墨西哥的美洲土著人群中的分布,他们利用DysI基因座两种探针衅oa和p49f并使用Taqi酶调查了11种单倍型,认为近代美洲土著人与自种人有混血,对照mtDNA的结果,他们进一步认为第15单倍型可能是由欧洲人带人美洲,而且这一欧洲基因是由男性带人美洲土著人的。spur-die等人啪对非洲23个不同人群的Y染色体ALU插人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黑种人Alu+基因频率最高;科伊桑人其次,南非的白种人群则几乎没有alu插入。DE-KA等人筛查了5个微卫星位点(Dysl9、DYS389i、Dys389ii、Dys390、Dys388)。在15个不同地域人群中的分布,发现多数人群在这些位点的等位基因的分布很相似,只是Dys390的203BP等位基因在非洲很常见,而其他地域的人群却很少。由于这些人群均具有所推测的祖先单倍型,因此,作者认为这些群体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

kayser等为了调查新几内亚人群的父系历史,从西新几内亚的11个地区获得了183名无关男性样本及131名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无关男性,分析了7个Y-Strs,并与已报道的东亚、东南亚、波利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14个不同群体进行了比较,发现西新几内亚人群的Y染色体多态性很低。单倍群(Haplogroup)M-M4占75%,且很多人仅有一种Y单倍群。作者认为Y-STRs低多态性是巴布亚人高比例的的一夫多妻、战争等原因造成的。该研究为“早期男性介导高原与低地 /沿海地区的基因流”提供了证据。Qamar等采用34个遗传标记对巴基期坦12个不同群体的718名无关男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卡拉奇的Parsi 人起源于伊朗,Negroid Makrani人则起源于非洲。他们的研究不支持其他几个群体分别起源于西藏人、叙利亚人、希腊人或犹太人的观点。

尽管徽卫星单独使用能够获得非常有价值和可比较分析的信息,然而,微卫星位点突变率相对较高,将其作为遗传标记研究人类进化和人群迁移有一定的局限。若与单独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dde  Polymorphism,SNP)联合使用,则可使获得的信息更完全更精确。SNP指人类基因组中大量存在的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正常人不同个体的核苷酸序列都有一定的差异,它决定了不同人种和群体的差异,目前推断人基因组至少有30SNP万个SNP,基因组中第500bp~l000bp就有一个SNP。SNP是一个具有高度稳定性的遗传学标记。柯越海等观察了由19个Y-SNP单倍型和3个Y染色体微卫星标记位点在我国22个省市汉族人群中的分布,认为现代人类白南方进人中国,随后由南向北迁移,并据此估算了现代人类进入中国的时间大致在18000~60000年前。Underhill等人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检测了167个双等位基因位点,其研究对象为1052个来自全球各地的个体,发现现代的东非和Kho-Jsan(科伊桑人)是现代人的祖先,他们在35000到89000年前离开非洲,再一次证明了“走出非洲”假说。

三、线粒体DNA的主要特征。人类线粒体DNA(mitochondriaDNA,mtDNA)是独立于细胞核染色体外的又一基因组,经过壳隆和序列分析,它由16569个碱基对组成,是所研究生物中最小的。mtDNA分子为环状双链DNA分子。外环为重链(H链),内环为轻链(L链)。线粒体基因组合有37个基因,其中13个为蛋白质基因,2个为rRNA基因,还有22个tRNA基因。mtDNA复制起始点OH和OL相距1/3个分子t而转录启动子PH和PL则位于OH处。此处是mtDNA唯一 的1000BP不编码控制区,其中包括D环区。mtDNA为母系遗传,即母亲将她的mtDNA传递给她 的所有子女,但只有她的女儿们能将mtDNA传递给下一代。因此,从逻辑上讲,所有人类线粒体DNA一定来源于一个共同的女祖先。另外,mtDNA具有进化速率快,无细胞特异性,群体内变异大等特征,使mtDNA被广泛地 应用于研究人类群体的起源,深化和亲缘关系。

四、mtDNA多态性在人类起源于迁移中的应用。近20多年来,在人类进化领域,研究mtDNA的序列变异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为最终解决人类起源问题提供了可信的遗传学证据,阐明了某些地区人群进化问题,如现代日本人的起源、印第安人的迁移等。

1987年C4TDN等对来自非洲、欧洲、亚洲、澳大利旺、新几内亚5个地区148个个体的mtDNA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分析,确立了134个单倍型,构建了最大简约树。该简约树有两大分支,其中一支无一例外由非洲单倍型组成,约占1/3的非I单倍型,另一支由非非洲单倍型和剩下的 2/3非洲单倍型组成,这说明第一次分歧发生在非洲人和非非洲人之间。这支持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假说。1995年hen等人认为印第安人的迁移,先后至少有3次,并确定了各自的迁移时间和路线。1996年Horai等人认为约2万年前和1万年前,北部亚洲人和东南亚人分别从日本岛的南北两方登陆,最后相互杂居,形成现代日本人。

2002年Kaspemviciute等,通过分析mtDNA控制区域第一高变区HVI直接测序和多态位点00073的限制性酶切分析了立陶宛人的历史。Tonunaseo-Ponzetta等通过对NewGuinea人mtDNA HVSL和COII/rRNA[Lys]区的9-bp序列缺失的分析研究岛上早期移民的起源。 2003年Caramelli等通过分析mtDNA第一高变区证明了Neanderteas和有24000年历史的现代欧洲人之间的基因中断。jima等通过分析mtDNA-loop区多态性和mtDNA COII/tRNA〔1js〕区的9-bp序列丢失研究土著台湾人的历史。Endicott等通过分析mtDNAloop区和蛋 白质编码区序列,研究了Andaman Islanders的起源。我国的学者们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不少工作。2001年袁志刚等测定的83例广西壮族人的线粒体DNA(rod)-NA)第一高变区515bp的序列,并从这一母系遗传标记的角度对壮族人群的起源和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探讨。

结合已报道的相关人群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壮族和我国北方民族群体亲缘关系较远,而与南方的少数民族及南方汉族亲缘关系较近。壮族人群中单倍型辐射群体分布频率、系统树中壮族人群与其他人群聚类先后次序都表明壮族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南方群体。钱亚屏等应用线粒体DNA-loop区遗传多样性分析了云南4个少数民族的遗传关系。研究显示,傣族、佤族和拉估族的亲缘关系较接近,与藏族距离较远。余跃生等研究了我国贵州水旅64个个体mtDNA控制区第一高变区序列的变异情况,获得了48种不同的单倍型。单倍型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水族中存在一些古老的单倍型类型,并且其中的几个单倍型在欧亚人群中也存在分布。来自群体历史动态分析估算的水族群体扩张时间距今约6万年,这些结果提示水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群体。结合以往学者们对广西壮族以及其他的民族人群的研究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水族在总体上表现与 壮族相近,但又不同于壮族这一典型的南方民族群体。

2008年李永念等观察了由13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组成的Y染色单倍型在中国布依族人群中的分布,同时用PeR直接测序法对其线粒体DNA ReNonV区多态进行检测,从父系和母系遗传角度寻找有关中国布依族人的起源和迁移的线索,并将结果与我国其他民族及世界各大洲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布依族人的单倍型分布与我国同属于侗傣语系的壮族、侗族、黎族及金秀的瑶族最为接近,提示布依族上与上述人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2003年段然慧等对新疆塔克拉马干沙漠腹地的75名克里雅人线粒体DNA的高可变区的15996~16401的片断进行了序列分析,获得了71种不同的单倍型。根据Neighbor-Jiorang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克里雅人与新疆维吾尔族和境外维吾尔族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近,表明他们之间有很密切的亲缘关系。

五、结语。人类的起源与迁移是困扰科学家的一个十分复杂的难题。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已获得了一些证据。人类起源与迁移既涉及纵的阶段级进,又有横的分支发展。阶段发展纵的上升,是指从古猿到人类的过程。分支发展是横的发展,是从少到多,分化演进形成不同的人种的过程。从群体遗传学角度,研究者一方面可在DNA分子水平对人类与猩猩、黑猩猩进行纵的比较,另一方面可对不同种族人群的DNA进行横的比较研究,或者纵横结台比较研究,从而获得分子进化的证据。例如,与人类DNA结构最为接近的黑猩猩只生活于非洲,这是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证据之一。然而,据化石分析,很多人认为人类起源于亚洲。因此,要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当人们要探求事物更深层次的本质时,单一学科知识往往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必须依靠多学科的研究。相信通过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人类学家和遗传学家的共同努力,人类会对自身的起源与迁移问题了解更多。

东亚西南部人群线粒体DNA研究:藏族和孟高棉语族人群的母系遗传多样性

摘要:分子人类学的诞生和发展,为解决人类起源、进化、迁徙等诸多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极有价值的信息。分子人类学以人体DNA为对象来研究人群的遗传结构。结合分子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综合地了解人群的系统发生历史。人类线粒体DNA由于具有拷贝数高、母系遗传、缺乏重组、突变率高等一系列的特性,成为了分子人类学中研究人群母系遗传结构的理想材料。本文主要通过线粒体DNA多样性信息研究了东亚西南部两个重要群体——藏族和孟高棉语族人群的母系遗传结构和人群起源。由于极高的海拔和严酷的自然环境,西藏高原地区成为人类起源和进化研究中的重要区域。西藏高原分布最广的藏族人群的起源和迁徙路线还存在较多的争议。在本研究中,通过分析来自高原九个不同区域的562份藏族群体线粒体DNA单倍型多样性,特别是线粒体全序列信息,我们证实藏族主要的母系遗传成分来源于东亚北方。但同时也发现藏族人群具有多重起源:以单倍群M62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末次冰期最高峰(LGM)之前的古老人群遗存;以单倍群A、C、D为代表的一万到两万年前从东亚北方进入高原的人群;以单倍群M9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的移民;近晚期历史上的人群交流。

现代人从南方进入东亚的路线中,东南亚中南半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站。然而,对这个地区人群的分子人类学研究却十分缺乏。本文中,我们收集并分析了分布在该地区的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人群中18个支系888个个体的线粒体DNA数据。结果发现孟高棉人群的母系遗传成分主要是东亚南方古老并高频的类型B、F和M*,说明它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土著群体。结合东亚、东南亚其他人群的线粒体数据进行网络结构分析后,我们还发现一些特殊单倍型(B4c2、R22和F1b)显示出一万到两万年前中南半岛上从南向北的人群流动。迁徙可能是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最后,通过与南亚语系另外一个分支门达语族人群线粒体数据的比较,我们还证实南亚语系内部各支系具有不同的母系起源。(作者:复旦大学博士覃振东)

中国布依族人的起源及迁移初探--骆越文化网

——来自y染色体和线粒体的线索。作者:李永念、左丽、文波、柯越海、黄薇、金力。

摘要:为探讨中国布依族人的起源及迁移,采用pci- rflp法观察了由13个单核普酸多态位点( snps)组成的y染色体单倍型在中国布依族人群中的分布,同时用pcr直接测序法对其线粒体dna region v区多态进行检测,将结果与我国其他民族及世界各大洲人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布依族人的单倍型分布与我国同属侗傣语系的壮族、侗族、黎族及金秀的瑶族最为接近,提示布依族人与上述人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并结合文史资料,对中国布依族人的起源及迁移进行了初步探讨。

正文:在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基因组以一定的速率积累了各种突变信息,比较相应Dna区段的变异速率和序列间差异,可以为研究人类的起源、进化和迁移规律提供可靠的遗传学证据。比如,通过对人类线粒体Dna (mitochondhal Dna,mtDna)的研究,wilson等人提出了“非洲母亲起源”假说,horai等人则借此阐明了现代日本人的起源和迁移问题。近年来,随着更多y染色体特异区Dna(y-Dna)多态位点被发现,y染色体进化和人群y-Dna多态成为当今群体遗传学研究的热点。通过分析y-Dna单倍型,可揭示某个民族和某地区人群的父系历史和分化时间。

布依族是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等省,尤以贵州省布依族人口占该民族总人口的90%以上,是研究中国布依族人起源和迁移规律的难得资源。其语言属侗傣语系(或汉藏语系侗傣语族),与壮、傣、侗、黎等语及泰语相近。为探讨中国布依族人的起源和迁移问题,我们研究了y染色体13个单核普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组成的单倍型在中国布依族人群中的分布,同时对其线粒体Dna region v区的多态性进行检测,期望同时从父系和母系遗传的角度寻找有关中国布依族人起源和迁移的线索。

1、材料和方法

1.1  样本采集。布依族人群外周血标本采自贵州省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该县位于东经105. 50,北纬25. 50。所选对象均为正常个体、3代内无族外通婚、彼此间无亲缘关系者。

1.2  样本dna的制备。按常规酪氯仿法提取样本基因组dna,测定其od260/280比值介于1.75-1.95间,并将各样本dna浓度标准化为25ng/ μ1,共得到样本80份(男性45份,女性35份),-30℃冻存备用。

1.3  y染色体单倍型的基因分型。y染色体单倍型由13个已知snps组成,它们分别是m7、m9、m15、m45、m88、m89、m95、m110、m119、m122、m130、m134以及yap,单倍型判断依据图1。45份男性样本的基因分型采用pcrrfl p法,所用引物和限制性内切酶及其反应条件见表1。限制性内切酶为ta kara公司及neb公司产品。

1.4  线粒体dna的遗传多态性检测。根据mtdna剑桥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检测所有布依族人标本的mtdna region v区遗传多态性。引物由上海生工公司合成(序列见表1),测序分析用ab1377全自动测序仪进行。

2、结果

2.1  y染色体snps的基因分型。从45份男性样本的y染色体snps的基因分型中,我们得到9种单倍型。表2列出了已知y染色体单倍型在我国各民族及世界各大洲人群中的分布。

2.2线粒体Dna的遗传多态性。pcr直接序列分析显示,80份布依族样本中只存在两种mtDna region v区多态,即标准型(双拷贝9bp重复)和短型(单拷贝9bp重复,即9bp缺失),短型多态在布依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为33.3%。

3、讨论。从表2的比较可见,h1和h2两种单倍型在各大洲人群中均有发现,尤以非洲人群的分布频率最高,表明这两种单倍型相对较古老,该位点的突变早在现代人类走出非洲以前就已经发生了。有资料分析认为hs单倍型是其他各种区域特征性单倍型(h6-h17)的祖先单倍型,h6-h12单倍型为东亚人群所特有。我国南方群体(包括各少数民族和南方汉族)的单倍型分布与东南亚人群的分布接近,而北方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较低,且h7、h11和h12仅在南方群体中出现。这提示非洲起源的人群从东南亚进入亚洲,而我们的祖先从中国南方开始,而后越过长江进入北方地区。

从表2的比较可见,h1和h2两种单倍型在各大洲人群中均有发现,尤以非洲人群的分布频率最高,表明这两种单倍型相对较古老,该位点的突变早在现代人类走出非洲以前就已经发生了。有资料分析认为hs单倍型是其他各种区域特征性单倍型(h6-h17)的祖先单倍型,h6-h12单倍型为东亚人群所特有。我国南方群体(包括各少数民族和南方汉族)的单倍型分布与东南亚人群的分布接近,而北方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较低,且h7、h11和h12仅在南方群体中出现。这提示非洲起源的人群从东南亚进入亚洲,而我们的祖先从中国南方开始,而后越过长江进入北方地区。

本研究对贵州省布依族人群样本的y染色体单倍型分析发现,布依族人群中有南方群体特异性的h7、h11和h12单倍型出现,其中m95(hll+m95 (h11、h12)的频率为最高。其单倍型的总体分布与我国同属侗傣语系的壮族、侗族、黎族及金秀的瑶族最为接近。因此,将布依族人群归属于中国南方群体无疑是正确的,也与我国布依族人的地理分布特征相一致。而且,将布依族人群样本的线粒体dna多态性检测结果与已有的亚洲及中国其他人群线粒体dna多态性资料[s,9]比较,也发现布依族人9bp缺失情况与南亚人群和我国侗傣语系民族相似。提示布依族人与上述人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据考证,布依族起源于古代濮族的一支和百越的一支。濮族是我国古代南方一个很大的族系,因与楚人在江汉流域进行的战争中失败而被迫向贵州、云南一带迁徙,在北盘江畔与百越民族融合形成“濮越”民族,即布依族。三国时期,诸葛亮发兵征南中又有大量的汉人融入“濮越”民族,其后的唐、宋、明、清等朝代,均有江西、湖广等地的汉人不断融合。从本研究结果看,布依族的父系乃以百越为主体,并具有部分濮(h5、h9)、汉(m122)的痕迹,即在布依族人的起源和迁移历史中,不断有汉族等其他民族的融合,正因为这样的基因交流才形成了如今布依族人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的遗传特征。(布依族网:论南北僚人同属一个民族;日迦的新浪博客)。

廖世玉:南亚语系人群的父系起源和史前迁徙的遗传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02a-M95支系大约于3万年前起源于中国南部的侗傣语系人群,末次冰盛期过后向南扩散到东南亚大陆,尔后又向西扩散到印度次大陆,并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南亚语系群体的分布格局。

张晓明:柬埔寨人群的起源和史前迁徙的遗传学研究:我们对这些柬埔寨人群中的365份男性样本进行了Y-DNA系统分析,发现O2a-M95支系是柬埔寨人群的主要父系支系(约占70%),该支系在柬埔寨人群中有中等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比较古老的TMRCA (约3万年前);从我们的综合分析和目前的多项研究来看,我们推测O2a-M95支系很有可能在旧石器时期起源于东亚南部的沿海地区,其发源人群可能是该地区的侗傣语系等人群。所以,与母系遗传成分不同,柬埔寨人群的父系主要是从其他地区的人群扩散而来的,并且这种扩散历史伴随着大量的男性人群迁徙、融合甚至取代当地土著男性的过程。......推测该支系在旧石器时期(约2.5-3.5万年前)起源于中国南部的侗傣语系等人群中并向四周快速扩散,大约在新石器早期(约1.5万年前)向西南方向大面积扩散到达了MSEA和印度东北部,随后进一步扩散到了ISEA和印度次大陆的中南部等广泛地区。其中,向西迁徙进入印度次大陆的人群在喜马拉雅山脉的长期地理隔离下发生了较大的分歧,但总体来说各地理人群之间还没有发生明显的分化。O2a-M95支系在广泛的亚洲大陆南部的这种大面积扩散历史可能伴随着多个语系语言间的分化和交融的过程。(中国科学家解密柬埔寨土著人群母系起源与迁徙-中新网;最新基因研究成果将有助破解人类起源、迁徙及进化;亚非土著人的祖先究竟从哪里走来?生物网;宿兵实验室在亚洲人群史前迁徙的遗传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宿兵实验室在喜马拉雅地区夏尔巴人群的起源和史前迁徙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从遗传学角度追溯人类起源和迁徙  科学网)

大东亚人种与文化_山川唐_新浪博客:一些科学家提出,白种人由黑种人在距今3万年前变化而来,原先生活在欧洲的“新人”是黑皮肤,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导致他们的后裔肤色逐步白化。......对旧石器早期东亚智人研究表明,他们的头盖骨形态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人群没有多大区别。没有资料提及当时人类的肤色如何,也许没有多少差异,例如白人可能如同今日的印度人一般,肤色也是黑的,也可能全部是灰色的。

根据GM单倍型频率却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类型,北方人群中GMag单倍型频率较高,而南方人群中GMafb单倍型频率较高,南北两大类型的地理分界线在长江一带(张余善《中国人口地理》),从而揭示黄色人种是从南北两个方向进入中国的。中华民族的祖先走出非洲后进入西亚,其中一支沿着海岸线向东南方向迁徙,逐渐推进到印度支那、长江中下游;另外一部分,则继续北上到达蒙古高原,一直扩散到黄河上中游。可能正是这两群转向内陆的先人,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种群基因库的主要源头。

南支黄色人种所说的语言是原始南亚语。用古语拟测方式得到的原始南亚语族的老家应该是热带的海滨地带,当地住民已有农业(芋、薯、稻米、粟、果树),但也狩猎并重渔捞。从印度阿萨姆经过中国华南、印度支那至印度尼西亚,人们看到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共同文化的遗存,人们称之为 “南亚文化”。......从南亚语群中分离出一支朝东南方向迁徙,这就是南岛语族的马来人、玻利尼西亚人、台湾高山族人。美国语言学家本尼迪克特(P.K.Benedict,白保罗)指出,长江流域以南是波利尼西亚(南岛)人或原始澳泰人的居住地,他们从中国南部海岸经过海南岛迁徙,北支迁到台湾,东支迁到菲律宾,南支迁到越南、婆罗洲、爪哇、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台语、加岱语和印度尼西亚语:东南亚的一个新联盟》)。

南岛语群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形成了百越民族,范围从越南北部到江浙一带。他们的语言是古越语,又称壮侗语、台语或侗台语。江南的汉人有南亚人种的特点,尤其是岭南人。广西桂林甑皮岩的古人头骨也反映出接近南亚类型,长江中下游浙江河姆渡遗址的人骨有蒙古人种特征,又与现代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特征相似。距今1.6万年前,一部分百越(黄种人南亚人种)渡江北进,占领环黄海(皖北、苏北、朝鲜半岛)、环渤海 (山东、河北、辽宁)地区。所以新石器时期山东沿海(大汶口)居民有南蒙古人种向澳大利亚人种过渡的特征。闻宥《语源丛考》和张永言《汉语外来词杂谈》中曾列举出一些见于汉语书面语而存在于现代南岛—南亚语言中的对应词,如“贝”,商人文化源于东部沿海的海岱文化,“货贝而宝龟”,以贝为装饰和货币。试比较泰语 beer;占语、吉蔑语bier;马来语bia等,表明大东亚地区在远古的密切联系。

南亚语群中的一支从云南进入长江三峡地区和洞庭湖平原,发展出了先蛮文化,形成以后的苗瑶民族,其中的一些部落深入到江淮平原,他们的首领就是著名的蚩尤。苗瑶民族与百越民族在体质上、语言上、文化上有很强的相似性。吴安其说,苗瑶语与侗台语史前不但地缘相近,而且从语音演变看,它们曾是更为相近的方言。表现在词汇方面则是苗瑶语和侗台语有着一些不同于藏缅语和汉语的特点(《苗瑶语核心词的词源关系》)。

距今1.8万年以前,中亚另一部分黄种人从帕米尔高原向东进入黄河流域与大漠南北,逐步演化为东亚种群—北亚种群—北极种群;其中东亚种群在黄河流域,中国北方和西部的戎狄可能是从中亚进入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相关:汉泰语同源词比较)。

人类的起源与迁移:来自Y染色体与线粒体的线索(付四清)- 豆丁网       迁移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其规模之大,行程之远,历时之长,实在是一种伟大的壮举。迁移的原因可能是非常复杂的,例如,原居住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甚至瘟疫、灾荒,都可能引起人群的迁移。我们的祖先没有为我们留一份完整的家谱记录,根据他们残留的骨化石和文化遗产来追溯和重建家谱显然是不够的。从群体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人类起源与迁移问题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Y染色体里全男性遗传,线粒体DNA为严格的母系遗传。因此,Y染色体与线粒体的DNA多态性可作为可靠的遗传标记,为人类的起源与迁移提供证据。

一、 Y染色体的遗传学特征。人类Y染色全是较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长约60KB。Y染色体是性染色体,为正常男性独有。在不同种族、民族人群中Y染色体的长度具有很大的变异性。Y染色体由拟常染色体区和Y特异区组成。拟常染色体区(pseudoautosomal region,PAP)位于Y染色体两端即PAR-1和PAR-2,在男性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与X染色体发生重组。其余的大部分区域为Y染色体独特的遗传方式,现代Y染色全具有单一的父系祖先。Y染色体上的变异是由世代父系遗传中积累的突变造成的,这些突变形成了Y染色体特异区DNA多态性。利用Y染色体上的多态性遗传标记。通过对Y染色体的比较研究可以获得人类的起源及迁移方面的证据。

二、Y-DNA多态性在人类起源与迁移中的应用。Torroni等人研究mtDNA及Y-DNA多态在4个南墨西哥的美洲土著人群中的分布,他们利用DysI基因座两种探针衅oa和p49f并使用Taqi酶调查了11种单倍型,认为近代美洲土著人与自种人有混血,对照mtDNA的结果,他们进一步认为第15单倍型可能是由欧洲人带人美洲,而且这一欧洲基因是由男性带人美洲土著人的。spur-die等人啪对非洲23个不同人群的Y染色体ALU插人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黑种人Alu+基因频率最高;科伊桑人其次,南非的白种人群则几乎没有alu插入。DE-KA等人筛查了5个微卫星位点(Dysl9、DYS389i、Dys389ii、Dys390、Dys388)。在15个不同地域人群中的分布,发现多数人群在这些位点的等位基因的分布很相似,只是Dys390的203BP等位基因在非洲很常见,而其他地域的人群却很少。由于这些人群均具有所推测的祖先单倍型,因此,作者认为这些群体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

kayser等为了调查新几内亚人群的父系历史,从西新几内亚的11个地区获得了183名无关男性样本及131名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无关男性,分析了7个Y-Strs,并与已报道的东亚、东南亚、波利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14个不同群体进行了比较,发现西新几内亚人群的Y染色体多态性很低。单倍群(Haplogroup)M-M4占75%,且很多人仅有一种Y单倍群。作者认为Y-STRs低多态性是巴布亚人高比例的的一夫多妻、战争等原因造成的。该研究为“早期男性介导高原与低地 /沿海地区的基因流”提供了证据。Qamar等采用34个遗传标记对巴基期坦12个不同群体的718名无关男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卡拉奇的Parsi 人起源于伊朗,Negroid Makrani人则起源于非洲。他们的研究不支持其他几个群体分别起源于西藏人、叙利亚人、希腊人或犹太人的观点。

尽管徽卫星单独使用能够获得非常有价值和可比较分析的信息,然而,微卫星位点突变率相对较高,将其作为遗传标记研究人类进化和人群迁移有一定的局限。若与单独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dde  Polymorphism,SNP)联合使用,则可使获得的信息更完全更精确。SNP指人类基因组中大量存在的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正常人不同个体的核苷酸序列都有一定的差异,它决定了不同人种和群体的差异,目前推断人基因组至少有30SNP万个SNP,基因组中第500bp~l000bp就有一个SNP。SNP是一个具有高度稳定性的遗传学标记。柯越海等观察了由19个Y-SNP单倍型和3个Y染色体微卫星标记位点在我国22个省市汉族人群中的分布,认为现代人类白南方进人中国,随后由南向北迁移,并据此估算了现代人类进入中国的时间大致在18000~60000年前。Underhill等人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检测了167个双等位基因位点,其研究对象为1052个来自全球各地的个体,发现现代的东非和Kho-Jsan(科伊桑人)是现代人的祖先,他们在35000到89000年前离开非洲,再一次证明了“走出非洲”假说。

三、线粒体DNA的主要特征。人类线粒体DNA(mitochondriaDNA,mtDNA)是独立于细胞核染色体外的又一基因组,经过壳隆和序列分析,它由16569个碱基对组成,是所研究生物中最小的。mtDNA分子为环状双链DNA分子。外环为重链(H链),内环为轻链(L链)。线粒体基因组合有37个基因,其中13个为蛋白质基因,2个为rRNA基因,还有22个tRNA基因。mtDNA复制起始点OH和OL相距1/3个分子t而转录启动子PH和PL则位于OH处。此处是mtDNA唯一 的1000BP不编码控制区,其中包括D环区。mtDNA为母系遗传,即母亲将她的mtDNA传递给她 的所有子女,但只有她的女儿们能将mtDNA传递给下一代。因此,从逻辑上讲,所有人类线粒体DNA一定来源于一个共同的女祖先。另外,mtDNA具有进化速率快,无细胞特异性,群体内变异大等特征,使mtDNA被广泛地 应用于研究人类群体的起源,深化和亲缘关系。

四、mtDNA多态性在人类起源于迁移中的应用。近20多年来,在人类进化领域,研究mtDNA的序列变异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为最终解决人类起源问题提供了可信的遗传学证据,阐明了某些地区人群进化问题,如现代日本人的起源、印第安人的迁移等。

1987年C4TDN等对来自非洲、欧洲、亚洲、澳大利旺、新几内亚5个地区148个个体的mtDNA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分析,确立了134个单倍型,构建了最大简约树。该简约树有两大分支,其中一支无一例外由非洲单倍型组成,约占1/3的非I单倍型,另一支由非非洲单倍型和剩下的 2/3非洲单倍型组成,这说明第一次分歧发生在非洲人和非非洲人之间。这支持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假说。1995年hen等人认为印第安人的迁移,先后至少有3次,并确定了各自的迁移时间和路线。1996年Horai等人认为约2万年前和1万年前,北部亚洲人和东南亚人分别从日本岛的南北两方登陆,最后相互杂居,形成现代日本人。

2002年Kaspemviciute等,通过分析mtDNA控制区域第一高变区HVI直接测序和多态位点00073的限制性酶切分析了立陶宛人的历史。Tonunaseo-Ponzetta等通过对NewGuinea人mtDNA HVSL和COII/rRNA[Lys]区的9-bp序列缺失的分析研究岛上早期移民的起源。 2003年Caramelli等通过分析mtDNA第一高变区证明了Neanderteas和有24000年历史的现代欧洲人之间的基因中断。jima等通过分析mtDNA-loop区多态性和mtDNA COII/tRNA〔1js〕区的9-bp序列丢失研究土著台湾人的历史。Endicott等通过分析mtDNAloop区和蛋 白质编码区序列,研究了Andaman Islanders的起源。我国的学者们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不少工作。2001年袁志刚等测定的83例广西壮族人的线粒体DNA(rod)-NA)第一高变区515bp的序列,并从这一母系遗传标记的角度对壮族人群的起源和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探讨。

结合已报道的相关人群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壮族和我国北方民族群体亲缘关系较远,而与南方的少数民族及南方汉族亲缘关系较近。壮族人群中单倍型辐射群体分布频率、系统树中壮族人群与其他人群聚类先后次序都表明壮族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南方群体。钱亚屏等应用线粒体DNA-loop区遗传多样性分析了云南4个少数民族的遗传关系。研究显示,傣族、佤族和拉估族的亲缘关系较接近,与藏族距离较远。余跃生等研究了我国贵州水旅64个个体mtDNA控制区第一高变区序列的变异情况,获得了48种不同的单倍型。单倍型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水族中存在一些古老的单倍型类型,并且其中的几个单倍型在欧亚人群中也存在分布。来自群体历史动态分析估算的水族群体扩张时间距今约6万年,这些结果提示水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群体。结合以往学者们对广西壮族以及其他的民族人群的研究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水族在总体上表现与 壮族相近,但又不同于壮族这一典型的南方民族群体。

2008年李永念等观察了由13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组成的Y染色单倍型在中国布依族人群中的分布,同时用PeR直接测序法对其线粒体DNA ReNonV区多态进行检测,从父系和母系遗传角度寻找有关中国布依族人的起源和迁移的线索,并将结果与我国其他民族及世界各大洲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布依族人的单倍型分布与我国同属于侗傣语系的壮族、侗族、黎族及金秀的瑶族最为接近,提示布依族上与上述人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2003年段然慧等对新疆塔克拉马干沙漠腹地的75名克里雅人线粒体DNA的高可变区的15996~16401的片断进行了序列分析,获得了71种不同的单倍型。根据Neighbor-Jiorang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克里雅人与新疆维吾尔族和境外维吾尔族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近,表明他们之间有很密切的亲缘关系。

五、结语。人类的起源与迁移是困扰科学家的一个十分复杂的难题。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已获得了一些证据。人类起源与迁移既涉及纵的阶段级进,又有横的分支发展。阶段发展纵的上升,是指从古猿到人类的过程。分支发展是横的发展,是从少到多,分化演进形成不同的人种的过程。从群体遗传学角度,研究者一方面可在DNA分子水平对人类与猩猩、黑猩猩进行纵的比较,另一方面可对不同种族人群的DNA进行横的比较研究,或者纵横结台比较研究,从而获得分子进化的证据。例如,与人类DNA结构最为接近的黑猩猩只生活于非洲,这是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证据之一。然而,据化石分析,很多人认为人类起源于亚洲。因此,要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当人们要探求事物更深层次的本质时,单一学科知识往往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必须依靠多学科的研究。相信通过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人类学家和遗传学家的共同努力,人类会对自身的起源与迁移问题了解更多。

东亚西南部人群线粒体DNA研究:藏族和孟高棉语族人群的母系遗传多样性

摘要:分子人类学的诞生和发展,为解决人类起源、进化、迁徙等诸多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极有价值的信息。分子人类学以人体DNA为对象来研究人群的遗传结构。结合分子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综合地了解人群的系统发生历史。人类线粒体DNA由于具有拷贝数高、母系遗传、缺乏重组、突变率高等一系列的特性,成为了分子人类学中研究人群母系遗传结构的理想材料。本文主要通过线粒体DNA多样性信息研究了东亚西南部两个重要群体——藏族和孟高棉语族人群的母系遗传结构和人群起源。由于极高的海拔和严酷的自然环境,西藏高原地区成为人类起源和进化研究中的重要区域。西藏高原分布最广的藏族人群的起源和迁徙路线还存在较多的争议。在本研究中,通过分析来自高原九个不同区域的562份藏族群体线粒体DNA单倍型多样性,特别是线粒体全序列信息,我们证实藏族主要的母系遗传成分来源于东亚北方。但同时也发现藏族人群具有多重起源:以单倍群M62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末次冰期最高峰(LGM)之前的古老人群遗存;以单倍群A、C、D为代表的一万到两万年前从东亚北方进入高原的人群;以单倍群M9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的移民;近晚期历史上的人群交流。

现代人从南方进入东亚的路线中,东南亚中南半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站。然而,对这个地区人群的分子人类学研究却十分缺乏。本文中,我们收集并分析了分布在该地区的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人群中18个支系888个个体的线粒体DNA数据。结果发现孟高棉人群的母系遗传成分主要是东亚南方古老并高频的类型B、F和M*,说明它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土著群体。结合东亚、东南亚其他人群的线粒体数据进行网络结构分析后,我们还发现一些特殊单倍型(B4c2、R22和F1b)显示出一万到两万年前中南半岛上从南向北的人群流动。迁徙可能是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最后,通过与南亚语系另外一个分支门达语族人群线粒体数据的比较,我们还证实南亚语系内部各支系具有不同的母系起源。(作者:复旦大学博士覃振东)

中国布依族人的起源及迁移初探--骆越文化网

——来自y染色体和线粒体的线索。作者:李永念、左丽、文波、柯越海、黄薇、金力。

摘要:为探讨中国布依族人的起源及迁移,采用pci- rflp法观察了由13个单核普酸多态位点( snps)组成的y染色体单倍型在中国布依族人群中的分布,同时用pcr直接测序法对其线粒体dna region v区多态进行检测,将结果与我国其他民族及世界各大洲人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布依族人的单倍型分布与我国同属侗傣语系的壮族、侗族、黎族及金秀的瑶族最为接近,提示布依族人与上述人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并结合文史资料,对中国布依族人的起源及迁移进行了初步探讨。

正文:在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基因组以一定的速率积累了各种突变信息,比较相应Dna区段的变异速率和序列间差异,可以为研究人类的起源、进化和迁移规律提供可靠的遗传学证据。比如,通过对人类线粒体Dna (mitochondhal Dna,mtDna)的研究,wilson等人提出了“非洲母亲起源”假说,horai等人则借此阐明了现代日本人的起源和迁移问题。近年来,随着更多y染色体特异区Dna(y-Dna)多态位点被发现,y染色体进化和人群y-Dna多态成为当今群体遗传学研究的热点。通过分析y-Dna单倍型,可揭示某个民族和某地区人群的父系历史和分化时间。

布依族是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等省,尤以贵州省布依族人口占该民族总人口的90%以上,是研究中国布依族人起源和迁移规律的难得资源。其语言属侗傣语系(或汉藏语系侗傣语族),与壮、傣、侗、黎等语及泰语相近。为探讨中国布依族人的起源和迁移问题,我们研究了y染色体13个单核普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组成的单倍型在中国布依族人群中的分布,同时对其线粒体Dna region v区的多态性进行检测,期望同时从父系和母系遗传的角度寻找有关中国布依族人起源和迁移的线索。

1、材料和方法

1.1  样本采集。布依族人群外周血标本采自贵州省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该县位于东经105. 50,北纬25. 50。所选对象均为正常个体、3代内无族外通婚、彼此间无亲缘关系者。

1.2  样本dna的制备。按常规酪氯仿法提取样本基因组dna,测定其od260/280比值介于1.75-1.95间,并将各样本dna浓度标准化为25ng/ μ1,共得到样本80份(男性45份,女性35份),-30℃冻存备用。

1.3  y染色体单倍型的基因分型。y染色体单倍型由13个已知snps组成,它们分别是m7、m9、m15、m45、m88、m89、m95、m110、m119、m122、m130、m134以及yap,单倍型判断依据图1。45份男性样本的基因分型采用pcrrfl p法,所用引物和限制性内切酶及其反应条件见表1。限制性内切酶为ta kara公司及neb公司产品。

1.4  线粒体dna的遗传多态性检测。根据mtdna剑桥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检测所有布依族人标本的mtdna region v区遗传多态性。引物由上海生工公司合成(序列见表1),测序分析用ab1377全自动测序仪进行。

2、结果

2.1  y染色体snps的基因分型。从45份男性样本的y染色体snps的基因分型中,我们得到9种单倍型。表2列出了已知y染色体单倍型在我国各民族及世界各大洲人群中的分布。

2.2线粒体Dna的遗传多态性。pcr直接序列分析显示,80份布依族样本中只存在两种mtDna region v区多态,即标准型(双拷贝9bp重复)和短型(单拷贝9bp重复,即9bp缺失),短型多态在布依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为33.3%。

3、讨论。从表2的比较可见,h1和h2两种单倍型在各大洲人群中均有发现,尤以非洲人群的分布频率最高,表明这两种单倍型相对较古老,该位点的突变早在现代人类走出非洲以前就已经发生了。有资料分析认为hs单倍型是其他各种区域特征性单倍型(h6-h17)的祖先单倍型,h6-h12单倍型为东亚人群所特有。我国南方群体(包括各少数民族和南方汉族)的单倍型分布与东南亚人群的分布接近,而北方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较低,且h7、h11和h12仅在南方群体中出现。这提示非洲起源的人群从东南亚进入亚洲,而我们的祖先从中国南方开始,而后越过长江进入北方地区。

从表2的比较可见,h1和h2两种单倍型在各大洲人群中均有发现,尤以非洲人群的分布频率最高,表明这两种单倍型相对较古老,该位点的突变早在现代人类走出非洲以前就已经发生了。有资料分析认为hs单倍型是其他各种区域特征性单倍型(h6-h17)的祖先单倍型,h6-h12单倍型为东亚人群所特有。我国南方群体(包括各少数民族和南方汉族)的单倍型分布与东南亚人群的分布接近,而北方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较低,且h7、h11和h12仅在南方群体中出现。这提示非洲起源的人群从东南亚进入亚洲,而我们的祖先从中国南方开始,而后越过长江进入北方地区。

本研究对贵州省布依族人群样本的y染色体单倍型分析发现,布依族人群中有南方群体特异性的h7、h11和h12单倍型出现,其中m95(hll+m95 (h11、h12)的频率为最高。其单倍型的总体分布与我国同属侗傣语系的壮族、侗族、黎族及金秀的瑶族最为接近。因此,将布依族人群归属于中国南方群体无疑是正确的,也与我国布依族人的地理分布特征相一致。而且,将布依族人群样本的线粒体dna多态性检测结果与已有的亚洲及中国其他人群线粒体dna多态性资料[s,9]比较,也发现布依族人9bp缺失情况与南亚人群和我国侗傣语系民族相似。提示布依族人与上述人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据考证,布依族起源于古代濮族的一支和百越的一支。濮族是我国古代南方一个很大的族系,因与楚人在江汉流域进行的战争中失败而被迫向贵州、云南一带迁徙,在北盘江畔与百越民族融合形成“濮越”民族,即布依族。三国时期,诸葛亮发兵征南中又有大量的汉人融入“濮越”民族,其后的唐、宋、明、清等朝代,均有江西、湖广等地的汉人不断融合。从本研究结果看,布依族的父系乃以百越为主体,并具有部分濮(h5、h9)、汉(m122)的痕迹,即在布依族人的起源和迁移历史中,不断有汉族等其他民族的融合,正因为这样的基因交流才形成了如今布依族人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的遗传特征。(布依族网:论南北僚人同属一个民族;日迦的新浪博客)。

廖世玉:南亚语系人群的父系起源和史前迁徙的遗传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02a-M95支系大约于3万年前起源于中国南部的侗傣语系人群,末次冰盛期过后向南扩散到东南亚大陆,尔后又向西扩散到印度次大陆,并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南亚语系群体的分布格局。

张晓明:柬埔寨人群的起源和史前迁徙的遗传学研究:我们对这些柬埔寨人群中的365份男性样本进行了Y-DNA系统分析,发现O2a-M95支系是柬埔寨人群的主要父系支系(约占70%),该支系在柬埔寨人群中有中等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比较古老的TMRCA (约3万年前);从我们的综合分析和目前的多项研究来看,我们推测O2a-M95支系很有可能在旧石器时期起源于东亚南部的沿海地区,其发源人群可能是该地区的侗傣语系等人群。所以,与母系遗传成分不同,柬埔寨人群的父系主要是从其他地区的人群扩散而来的,并且这种扩散历史伴随着大量的男性人群迁徙、融合甚至取代当地土著男性的过程。......推测该支系在旧石器时期(约2.5-3.5万年前)起源于中国南部的侗傣语系等人群中并向四周快速扩散,大约在新石器早期(约1.5万年前)向西南方向大面积扩散到达了MSEA和印度东北部,随后进一步扩散到了ISEA和印度次大陆的中南部等广泛地区。其中,向西迁徙进入印度次大陆的人群在喜马拉雅山脉的长期地理隔离下发生了较大的分歧,但总体来说各地理人群之间还没有发生明显的分化。O2a-M95支系在广泛的亚洲大陆南部的这种大面积扩散历史可能伴随着多个语系语言间的分化和交融的过程。(中国科学家解密柬埔寨土著人群母系起源与迁徙-中新网;最新基因研究成果将有助破解人类起源、迁徙及进化;亚非土著人的祖先究竟从哪里走来?生物网;宿兵实验室在亚洲人群史前迁徙的遗传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宿兵实验室在喜马拉雅地区夏尔巴人群的起源和史前迁徙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从遗传学角度追溯人类起源和迁徙  科学网)

大东亚人种与文化_山川唐_新浪博客:一些科学家提出,白种人由黑种人在距今3万年前变化而来,原先生活在欧洲的“新人”是黑皮肤,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导致他们的后裔肤色逐步白化。......对旧石器早期东亚智人研究表明,他们的头盖骨形态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人群没有多大区别。没有资料提及当时人类的肤色如何,也许没有多少差异,例如白人可能如同今日的印度人一般,肤色也是黑的,也可能全部是灰色的。

根据GM单倍型频率却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类型,北方人群中GMag单倍型频率较高,而南方人群中GMafb单倍型频率较高,南北两大类型的地理分界线在长江一带(张余善《中国人口地理》),从而揭示黄色人种是从南北两个方向进入中国的。中华民族的祖先走出非洲后进入西亚,其中一支沿着海岸线向东南方向迁徙,逐渐推进到印度支那、长江中下游;另外一部分,则继续北上到达蒙古高原,一直扩散到黄河上中游。可能正是这两群转向内陆的先人,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种群基因库的主要源头。

南支黄色人种所说的语言是原始南亚语。用古语拟测方式得到的原始南亚语族的老家应该是热带的海滨地带,当地住民已有农业(芋、薯、稻米、粟、果树),但也狩猎并重渔捞。从印度阿萨姆经过中国华南、印度支那至印度尼西亚,人们看到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共同文化的遗存,人们称之为 “南亚文化”。......从南亚语群中分离出一支朝东南方向迁徙,这就是南岛语族的马来人、玻利尼西亚人、台湾高山族人。美国语言学家本尼迪克特(P.K.Benedict,白保罗)指出,长江流域以南是波利尼西亚(南岛)人或原始澳泰人的居住地,他们从中国南部海岸经过海南岛迁徙,北支迁到台湾,东支迁到菲律宾,南支迁到越南、婆罗洲、爪哇、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台语、加岱语和印度尼西亚语:东南亚的一个新联盟》)。

南岛语群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形成了百越民族,范围从越南北部到江浙一带。他们的语言是古越语,又称壮侗语、台语或侗台语。江南的汉人有南亚人种的特点,尤其是岭南人。广西桂林甑皮岩的古人头骨也反映出接近南亚类型,长江中下游浙江河姆渡遗址的人骨有蒙古人种特征,又与现代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特征相似。距今1.6万年前,一部分百越(黄种人南亚人种)渡江北进,占领环黄海(皖北、苏北、朝鲜半岛)、环渤海 (山东、河北、辽宁)地区。所以新石器时期山东沿海(大汶口)居民有南蒙古人种向澳大利亚人种过渡的特征。闻宥《语源丛考》和张永言《汉语外来词杂谈》中曾列举出一些见于汉语书面语而存在于现代南岛—南亚语言中的对应词,如“贝”,商人文化源于东部沿海的海岱文化,“货贝而宝龟”,以贝为装饰和货币。试比较泰语 beer;占语、吉蔑语bier;马来语bia等,表明大东亚地区在远古的密切联系。

南亚语群中的一支从云南进入长江三峡地区和洞庭湖平原,发展出了先蛮文化,形成以后的苗瑶民族,其中的一些部落深入到江淮平原,他们的首领就是著名的蚩尤。苗瑶民族与百越民族在体质上、语言上、文化上有很强的相似性。吴安其说,苗瑶语与侗台语史前不但地缘相近,而且从语音演变看,它们曾是更为相近的方言。表现在词汇方面则是苗瑶语和侗台语有着一些不同于藏缅语和汉语的特点(《苗瑶语核心词的词源关系》)。

距今1.8万年以前,中亚另一部分黄种人从帕米尔高原向东进入黄河流域与大漠南北,逐步演化为东亚种群—北亚种群—北极种群;其中东亚种群在黄河流域,中国北方和西部的戎狄可能是从中亚进入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相关:汉泰语同源词比较)。


相关文章

  • 分子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 分子考古学(Molecular Archaeology)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分子考古学基于对人类遗传多样性和分子进化速率的分析和研究,利用人类基因组的分子分析以及DNA遗传信息等分子生物学手段来揭示人类起源.民族演化.古代人群的遗传结构. ...查看


  • 土家族源流的遗传学初探
  • 遗传学报 ActaGeneticaSinica,October2004,31(10):1023-1029ISSN0379-4172 GeneticStructureofTujiaasRevealedbyYChromosomes XIEXua ...查看


  • 2007年李辉博士访谈录: 分子人类学研究相关
  • 李辉博士就分子人类学研究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2015-4-11 主持人:那么,我们现代人的基因序列中是否还有第一个男人和第一个女人的DNA? 李辉:现在已经没有了.我想了一下,现代生活的人种,大家都已经分化了,都发生了不同的突变,分化得跟原来 ...查看


  • 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
  • <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8010041 课程名称: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 学 分:5.5 总学时:112 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48 先修课程要求: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生物学 生物化学 适应专业: ...查看


  • [地球编年史]介绍
  • 由美国学者撒迦利亚·西琴编写,1922年出生于俄罗斯阿塞拜疆首府库班,在乌克兰度过幼年时代.年长后在伦敦大学攻读过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经济学及神话学等.作为世界上少数能解读苏美尔楔形文字的学者,撒迦利亚·西琴同时也精通希伯来语.塞姆语和 ...查看


  • 生物学习题
  • 生命的特征与起源(3+6) 一.判断题 F. 生物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生物现象. 生物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生命科学. T. 医学生物学作为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课,为遗传学. 生理学. 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等作好铺垫. T. 生长和发育都是生命的 ...查看


  • 医学遗传学1.
  • 1.遗传病具有什么特点? 1.垂直传递 2患者在亲祖代和子代中以一定数量比例出现 3.往往有先天性特点 4.往往有家族性特点 5.人类朊蛋白病既具遗传又具传染性. 2.人类遗传性疾病有哪几种类型? 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 ...查看


  • 浙科版生物必修二
  • 浙科版生物必修二 第五章 重难点 第五章 课文目录 第一节 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 第二节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第三节 探索生物进化的历史 第一节 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 [知识点详解] 一.生物体既相似又相异 1.生物在类型上 ...查看


  • 普通生物学试题
  • 普通生物学试题集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生物膜:干扰素:稳态:光周期诱导:光合磷酸化:光敏色素:无氧呼吸:细胞呼吸:菌根:双受精:生物节律:等位基因:细胞分化:基因库:非共质体途径:内皮层:无氧呼吸:再生作用:适应:原核细胞:氧化磷酸化:底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