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全文解读

建设文化强国

——十七届六中全会解读

一、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概况及意义

(一)会议概况

(二)从历史、现实和文化的角度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意义

1.从建党90年的角度来看

2.从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来看

3.从文化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二、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要精神

(一)《决定》的简介

1.《决定》出台时间表

2.《决定》谋篇布局

(二)《决定》内容简介

1.我们党推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其存在问题

2.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3.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重要方针

3.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

(三)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

1.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2.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3.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4.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5.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6.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三、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一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

二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

三要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四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

一、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概况及意义

(一)会议概况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新观点。原来的体制改革内容是二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现在改革的内容有三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

本次会议的重大意义主要是解决三个问题,即:文化水平与综合国力不适应、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不适应、文化发展与国民素质要求不适应的问题。相对上述三对问题的对策就是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从历史、现实和文化的角度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意义

1.从建党90年的角度来看

回顾90年前,我们党是怎么成立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新文化运动。我们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她的肌体上就注入了新文化的基因和血液,形成了文化立党的特色和品质。

2.从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来看

从时间上看,明年就要召开党的十八大。是本届中央领导集以中央全会形式高规格专题研究和部署文化工作。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是一个重要的总结,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工作的成就和经验以及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也将是一次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重要会议,这次全会通过的文件将直接决定着未来即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的文化前进的方向、道路和战略。

3.从文化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当前的形势很复杂,总的来看,主流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和忧患。而那些错综复杂的问题背后,是文化上的忧虑。不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最终的根源都可以归结到文化上。所以抓文化,就是抓根本,抓长远。这就是文化为魂的深刻涵义。文化是一面旗帜。发挥文化旗帜的凝聚力、向心力、塑造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时,文化也是一种软实力,一种生产力、竞争力、创造力。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源源不断的根本动力。

二、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要精神

(一)《决定》的简介

1.《决定》出台时间表

中央政治局确定主题,4月下旬成立文件起草组。

5月上旬组成8个调研组,形成48个专题调研报告。

8月初,框架提纲和《决定》初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

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

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决定》征求意见稿给予高度评价,同时提出2112条意见,对《决定》作出修改325处。

9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先后再次审议,经修改形成了报送全会审议的《决定》草案。

10月18日下午3时,决定草案获得全会一致通过。

2.《决定》谋篇布局

《决定》的总体框架,全文17000多字,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9个部分,分3个板块。

第一板块由第一、第二部分构成,主要阐述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要方针。

一、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第二板块由第三、四、五、六、七、八6个部分构成,主要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重点任务。

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四、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五、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六、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八、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

第三板块即第九部分,阐述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九、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二)《决定》内容简介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是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1.我们党推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其存在问题

【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五项成就】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八方面突出矛盾】

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

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

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

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

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2.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从世情看紧迫性——四个更加】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语文考不过英语 七夕节打不过情人节

一部阿凡达=24亿美元=一个轻型航母战斗群

Follow me = 享受在文化殖民中

【从国情看紧迫性——四个越来越】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从国情看重要性¡ª¡ª三个关系】

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重要方针

《决定》鲜明回答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第二,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四,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奋斗目标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

二是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三是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四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

五是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

六是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重要方针(5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质。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

四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 五是坚持改革开放,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

3.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第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第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第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第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六,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三)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

案例:中国文化大国与世界文化强国的比较——以文化产业为例

中国文化产业

• 2010 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 1.1 万亿元

• 中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约为2.75%

• 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不足3%

• 2010年中国广播电视收入2,000亿,与美国新闻集团同期收入相当

• 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5%,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 在国际机场,很难找到中文的报刊图书

• 在世界许多旅游景点,很难找到中文的导游图、解说词

• 在国外除了少数著名大学,绝大多数大学的中文资料都很少

美国文化产业

• 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平均在10%左右

• 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了25%

• 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达43%左右

• 电影票房收入约占世界电影业收入的70%

• 广播和有线电视的收入,占世界同类文化产业收入的约56%

• 收费电视的收入约占世界同类文化产业收入的85%

• 迪斯尼集团 2009 年的收入超过了同期中国广电产业总和

• 强大的文化产业为美国的思想文化传播提供强大的平台,使美国硬实力和软实力双

双获益。

英国创意文化产业

• 英国从1994年开始就选择创意工业作为该国的主要发展方向

• 2400家以上鉴定合格的博物馆 ,每年有超过8000万的访客造访

• 从事创意产业的人占英国人口的12%

• 超过4000家商业设计咨询公司以及很多自由的设计师

• 目前全球生产每一辆车的原型中,都有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生或毕业生的创意 • 香港国际机场、香港汇丰银行总部、德国国会大厦,都出自英国建筑大师诺曼·福

斯特(Norman Foster)手笔

• 伦敦是全球第三大最繁忙的电影摄制中心,英国电影已经多次获得奥斯卡奖,如《角

斗士》、《艾里斯》、《高斯福大宅谋杀案》和《指环王》

以上我们了解的是中美英三国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比较。英美文化产业发展到今天与它们的文化产业政策是分不开的。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美国的政策

• 美国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为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持。1965年以来,先后成立了

艺术、博物、图书等委员会和基金会,专门负责料理国家巨额的文化投入。

• 在文化产品出口方面创造条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电话与有线电视、电信与互联

网业进入传媒市场,促成了超大集团的出现;改革广播电视网黄金时间,调改节目内容,培育了国际市场。

• 美国对美国博物馆及图书馆服务协会、国家人文基金会、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和肯

尼迪中心等每年资助金额为10亿美元。每年联邦政府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支出超过20亿美元。

• 除财政投入以外,加大对文化产业的税收减免力度,鼓励本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尽管金融危机减少财政收入,但政府还是增加在文化上的投入。到2010年,对营利性文化产业实行税收减免的州政府已达46个。

英国的政策

• 2008年英国发布的“新经济下创意英国的新人才”战略报告提出,要激发每个人的

创意才能,缔造一流的创意企业,培养一流的创意人才,报告确定了26条详细行动计划和相应目标。第一条就是从儿童教育抓起,尽早发现个人的创意才能,分别对青少年、成人创意才能培养、创意人才就业提供帮助和有效通道

• 被誉为“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之父”的国际知名学者约翰·霍金斯认为,创意产业之

所以在英国大获成功,除了从莎士比亚时期就开始积累的原创精神外,还有很多现

实因素。如近30年制造业等英国传统产业开始下滑,社会需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创意产业因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正好符合这一需求。互联网也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本案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产业产品现状,到品质低、价值弱、技术不硬、人才不尖、事业不强的直接原因,再到更深层次体制原因探究。得出结论:从文化大国跻身世界文化强国必须要有体制保障。

如图:

所以全会的关于文化体制的改革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决定》里的具体措施是针对核心价值体系、“二为”双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体制机制和人才队伍这诸多方面,而不是单纯的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或某个具体问题这么简单。时间关系我们挑重点或者我觉得应该重视的方面拿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

1.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二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核心价值体系是贯穿《决定》的主线,落到这里面的哪个问题,到什么时候都是核心,在我们课程设置里有专门的专题安排,所以,我就简单说几句。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建设主流价值文化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建设主流价值文化。近年来许多模范人物的事迹确实感动中国,可歌可泣。但是主流价值边缘化,道德底线下滑,社会公信力下降,也令人触目惊心、痛心疾首。值得好好反思。在谈到中国模式时, 大家都注意到腐败与分配不公是严峻的挑战,其实对中国发展模式构成挑战的还有价值观的混乱和公信力的下降,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觉,决不能掉以轻心。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经历过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但那时候人还是有精神的。现在物质极大丰富,可精神却变得空虚了,特

别是庸俗、低俗、媚俗成风,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与关注。

当前的问题一是功利化,一是低俗化。而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因为急功近利,惟利是图,见利忘义,于是就没有了格调,没有了品位,没有了境界,甚至没有了底线。那种靠“出位”、“雷人 ”哗众取宠,靠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来吸引眼球的做法,再也不能任其泛滥,非下大力气加以根本扭转不可。中国哲学史上有知易行难和知难行易的争论,我觉得对于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来说,知难行亦难,知行合一最难。知固然重要,但行更重要,行胜于言。特别是面对相当浮躁、十分功利的社会现实,让我们都来身体力行,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结合我市的实际,首先要普遍提高市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在文化建设中,城市的管理者和广大市民能深刻认识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重要地位,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对文明进步有着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综合素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文明风尚。

2.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一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二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三要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四要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五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六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二为”方向大家都知道,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做到这一点挺需要水准和表现艺术的。苏联解体前,它的军事实力不仅完全可以和美国“叫板”,经济规模、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基础设施等在当时的世界算是比较先进的。但是,所有这些硬实力都不能避免它解体。其中价值观的迷失和意识形态防线的崩溃则是最深层、最直接的原因。这和美国对苏联进行思想文化的渗透密切相关。美国为了“和平演变”苏联,在苏联周围建立了60多个广播电台,利用苏联各民族的语言,每天24小时对苏联广播。其广播内容不是空喊政治口号,而是以“揭露内幕”、“回忆录”、“亲历记”、“纪实”等形式,丑化苏联党和国家的历史与现实,美化西方的现状及其“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美国的这种宣传,比苏联那种近于“假大空”的宣传有吸引力。苏联的教训告诉我们不但要重视核心价值体系,还需要物化成有吸引力、有影响力、高水准的文艺作品,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说好的文艺作品传递的价值观应该是潜移默化触及读者观众心灵的深处的认同式“意会”,而不仅仅是“言传”。

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推广凝练成主题词——“辽阳精神”。但是将“辽阳精神”物化成影视作品、主题公园等等,就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结合起来。

“辽阳精神”——包容篇

(1)先秦时期辽阳地区的部族

(2)公孙氏统治集团对中原名士的礼遇

(3)白塔是辽阳的象征,是佛、道教文化融合的经典佳作,也是城市包容性的最好体现。

(4)明代移民在辽阳

(5)双拥共建

(6)藏族班

“辽阳精神”——开放篇

(1)“襄平”的命名--东北农耕文明的最早范本

(2)燕国在辽阳设郡置官

(3)货币的流通及“襄平布”的铸造

(4)秦承燕制扩大开放

(5)农业技术的进步

(6)汉代金属采冶业的发展

(7)汉代的屯田经济

(8)河东开发

(9)民营经济

(10)辽化建设

“辽阳精神”——厚德篇

(1)祭肜改善民族关系

(2)儒家思想文化扎下深厚根基

(3)王烈善举

(4)辽阳文庙及对先师、先哲、先贤先儒的奉祀

(5)雷锋及精神传承

(6)宋成英、李化清、周云成等

“辽阳精神”——图强篇

(1)燕太子丹浴血救国

(2)明代的辽阳书院、清代襄平书院

(3)明朝的韩斌家族四代坚守辽东

(4)靳辅治河

(5)徐庆璋、徐珍与甲午战辽阳保卫战

(6)解放战争中的辽阳担架大队

(7)李兆麟、白乙化

(8)建设特大型城市

3.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一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要发展现代传播体系,三要建设发展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四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这一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重点,是人们基本文化权益的保证。大家看到的是我是“十二五”规划关于文化事业的部分。

辽阳“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事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结合新城建设和老城区改建,复建历史景观,弘扬古城文化,完成图书馆新馆配套设施建设。力争完成辽阳汉墓、东京城、东京陵、燕州城保护规划制定工作,启动实施汉墓保护规划的外环境整治工程,筹建辽阳汉墓博物馆。力争完成利用彭公馆改陈布展辽阳民俗馆工程并对外开放,筹建灯塔市和辽阳县民俗博物馆。推进河东大剧院和城镇数字化影院建设工程。完成新建和改造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与400个村文化室的目标,继续开展文化下基层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

建设文化强国得有文化强市,我认为文化强市应该是公民文化权利的共享之城。世界历史的事实证明:人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是同等重要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文化权利缺失了,就会成为愚昧、灾难、疾病、经济落后和社会动荡的根源之一。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指出,“只有在创造了使人可以享有其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正如享有其公民和政治权利一样的条

件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自由人类享有免于恐惧和匮乏的自由的理想。”

全会在公益性文化事业这方面就给出了几个新的政策,比如说:

 出预算。

 拓展投资渠道。

 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 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

与此同时,我们还有几个想法。比如说:

激发民间活力,创新投入方式,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坚持政府主导地位的同时,应着力将市场机制、社会力量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合力的优势,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以营造平等竞争的环境为重点,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调研发现,随着人民收入的提高,文化消费有从较少花钱的活动项目,向需要花钱但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活动项目更对“胃口”、活动视野更加开阔的活动项目转变的趋向。即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免费的午餐也未必受欢迎。因此,要鼓励和积极支持社会资本或者外资参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消除民资和外资进入文化领域的体制性障碍,除国家明文规定限制进入的文化领域外,支持民资、外资以合资、合作、参股等形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

以传统文化活动为载体,充分释放民间文化的活力。在如何进一步开拓民间文化上,一方面继续采用“送文化”、“种文化”等方式,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民守护文化家园的热情,挖掘农村基层组织、家族力量、民间艺人自身的文化传承潜力。对非营利、非政府性质的文化社团或个人采取专项资助的方式,支持、引导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街巷里弄,调查搜集文化资源、宣传讲授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方法。鼓励草根“文化示范户”、“文化达人”、“乡村剧社”、“文化村落”、“文化社区”等利用各种文化平台开展活动。

以人为本,让文化关怀真正落在社会各个层面。我市在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如何让政府花大价钱下大力气投资的文化设施避免空壳化,真正发挥作用,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首先,利用公共图书馆、群众文化馆、文化广场、流动文化服务站(点)等设施,开展有特色、针对性、连续性的服务。比如不断为弱势群体量身定做贴近其生活、反映其愿望、适应其需求的文艺作品,使他们及时疏解不良情绪,形成健康、向上、奋进的积极心态。其次,建立青年志愿者队伍和专业人员志愿者队伍,并使其常态化。从各部门、大中专学生中吸纳一大批优秀志愿者参加基层文化建设,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为他们解答困惑、分析改革趋势、普及科学知识、宣传传统美德,增强他们对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能力。

以项目为中心,不断创新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管理体制。调研发现,县、乡级干部认为文化强省建设重在基层文化建设,但是目前在县、乡、村都广泛存在着文化人才不足的问题,难以指导开展高质量的文体活动。有必要对文化人才进行创新性管理,比如在待遇、职称、收入、保障上给予优惠政策。由“养人或养单位”为主向“兴项目”为主转变,以项目为抓手,吸引人才、锻炼人才、培养人

才、留住人才。

以上是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体系建设方面的几点拙见。在发展现代传播体系这一点上,我们加深一下对这方面的关注是有必要的。请看参考数据:

现代传播涉及到的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传输技术、制作技术等。从广播影视来看,目前已有美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关闭了地面模拟广播电视。2010 年全球数字电视渗透率达到 44%,共开播 1289 个高清电视频道。截至 2011 年 7 月,全球有 50 多家运营主体在 28 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 3D 电视业务。从应急广播系统的建设方面来看(《决定》也提到了建设应急广播系统),从 1996 年开始,美国就逐步建设了连接数千个广播电视台、有线电视网、卫星广播网络,覆盖全美的应急广播系统 ;欧洲也将广播电视纳入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在遇有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能够通过广播电视迅速发布紧急信息。

从互联网与手机的发展来看,截至2011年3月底,全球互联网用户规模达 21 亿。截至 2010 年底,全球手机用户达 53.73 亿,手机渗透率达到 78%。当前,每周上传到 YouTube 网站的视频相当于 24 万部全长度的电影,每天有超过 30 亿段视频被观看。互联网突出的特点是技术更新快,新型网络传播手段不断涌现,与手机结合后会有更多的突变与裂变。于是国内外敌对势力把互联网公网作为向我国进行文化与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渠道。据美联社今年 5 月份的一则报道,美国国务卿宣布启动一项逾 3000 万美元的基金用来实现美国所宣扬的互联网信息自由流动。有官员称其中的 1900 万美元将用于开发打破中国和伊朗网络防火墙技术,形成网络围剿。2011 年 5 月,美国发布的“网络空间国际发展战略”也透露出美国意欲通过对互联网的控制,在全球推行美国所谓民主、自由等价值观的政治图谋。

看到这些我们不能不陷入思考吧?我国拥有丰富文化资源、巨大的文化市场、庞大的文化创作主体,如何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建立现代传播体系,关系到我国文化价值能否广泛传播,关系到我国文化产品能否通达全球。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来扩大文化的覆盖范围与获取程度。《决定》在这方面也作出了新的举措,就是整合有线电视网络,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这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落实的。

4.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一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二要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三要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四要扩大文化消费。

要顺应文化国际化发展的要求,探索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快我国文化建设的制度安排。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文化市场作为国际竞争的新领域,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经济政治格局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我们在之前的《中国与美英在文化产业比较》中也看到了: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传统文化体制的封闭状态,尚未充分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以致我国的文化产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文化服务贸易长期以来存在着较大逆差,这与我国作为经济大国和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的文化建设不能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轨道,不能不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而实现自身的发展。要按照国际规则逐步开放文化市场,通过加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来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发展,同时,设置必要的市场壁垒以保护民族文化市场和国家文化安全,体现民族文化特色。

发挥文化的战略地位、文化立国就不可能将科技与文化分开。事实上,我们

现在消费的文化,基本上都是高新技术服务支撑的文化,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创意产品的营销制作,高科技演示制作,像深圳大运会开幕式所取得的世界反响等等,都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结果。

乔布斯走了,他把一颗“金苹果”留给了世界。用科技改变世界,2012年iPhone的销量有望达到7830万部。不仅如此,苹果手中还持有761亿美元的现金及有价证券,其零负债的现金储备让全球所有商界巨头自愧不如。2010年5月,“苹果超越微软”,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乔布斯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短处”,我们的创新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理念存在差距。“768创意产业园”。承接了一家不太景气的国营工厂的遗产,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园区方预计“十三五”末,园区年设计创意产业收入500—700亿元,创造地方税收3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4—5万个。

所以要顺应文化科技化发展的要求,推动文化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要加大投入研发文化产业共性技术,加快发展新媒体、动漫游戏、工业和艺术设计等文化产业新兴业态,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占领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高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科技化的轨道。早先国办发[2008]114号文件对文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出了激励措施:一是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内,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关于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的具体范围,由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中宣部制定。二是文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允许按国家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比如,研究开发费用投入100万元,可按150万元在税前扣除。

要顺应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要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区域特点的文化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国情,决定了区域文化发展必然具有不同特色和多元模式。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二者并非同步发展。因此,我国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起点应该更高,无须像经济发展一样,走“率先发展东部,然后通过要素转移发展中西部”的梯度路线。应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根据区域的资源条件和区情特点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探索具有区域特点的多元发展道路,避免“同质化”发展模式。

辽阳“十二五”时期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具体要做的有以下几方面: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协会,挖掘历史文化名城内涵,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施品牌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培育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演艺、动漫、现代传媒、广播影视、艺术品制作等重点产业。

文化强市应该是文化产业的主要基地。全球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说明,文化不仅是精神活动,而且其本身也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据统计,美国 400 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 1/4 是文化企业;英国文化产业的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 220 亿美元,并以 5%的速度递增;有版权的产品(书籍、电影、音乐)带来的出口收入超过了像汽车、服装等制造业,如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产业。这些说明了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大力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也能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增长。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使城市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2009 年 7 月,《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这是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该规划指出,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是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初期必经的阶段,产业基地的功能主要有两项:第一项就是要发挥这种集聚效应;第二项就是发挥孵化的功能。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坚持统筹规划,做好文化产业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同时规定凡是列入到全国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规划的城市都要在基础设施建设、税收优惠,包括资金支持上给予重点支持。因此我国文化产业基地的健康发展应成为文化强市的内涵特征之一。

5.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二要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三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四要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五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六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统筹规划布局,打破文化资源按行政区域和级别配置的传统体制,大力促进各类文化资源合理流动,加快推进出版发行体制、电影体制、文艺院团和新闻媒体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科技等领域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辽阳“十二五”规划的第十个大问题中明确提到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积极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这里即涉及到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又涉及到健全文化市场体系等方面。

要顺应文化融合化发展的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改变条块分割和管办不分,以致文化产业结构很不合理、产业链断裂、资源碎片化的体制弊端,推动文化产业跨地区、跨行业的战略性重组,促使文化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混合经济结构的大型文化传媒集团和文化市场上的战略投资者,使之在推动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电信以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积极作用。

要顺应文化法制化发展的要求,加快文化立法,逐步改变目前以行政化的政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的传统做法。要依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要求,及时把行之有效的文化政策上升为法律,从法律的角度界定政府与市场、公民文化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关系,使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进入法制化的轨道。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体制改革,把握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的不同向度。

国有文化单位改革,要谨慎做好以下几件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资产和土地处置、社会保障政策衔接、职工权益保障等。这几个问题的解决都有法律法规可依的:

关于国有文化资产管理

国有文化资产管理问题,是文化体制改革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之一。由于国办发

[2003]105号文件下发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刚刚起步,所以文件主要延续了改革前“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思路,并没有触及深层次问题,甚至强调授权经营试点企业原有行政管理和党的领导关系不变。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期间,上海、重庆、沈阳等试点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创造了多种模式。

在认真总结部分地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为规范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2007年9月,财政部、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通知》(财教[2007]213号),明确由财政部门履行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管职责,党委宣传部门负责国有文化资产重大变动事项的审查把关。2008年9月,财政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发出了《关于中央出版单位转制和改制中国有资产管理的通知》(财教[2008]256号),对中央出版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政策进一步具体化。上述有关国有文

化资产管理政策,在国办发[2008]114号文件得以充分体现和完善,用于指导全国规范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

2009年,随着中央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尤其是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理顺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上了议事日程。经报请中央批准,国务院授权财政部履行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2010年,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发出了《关于完善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机制的通知》(文改发[2010]4号),明确成立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财政部,具体负责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日常工作。这标志着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向前迈出一大步。

关于资产和土地处置

无论是国办发[2003]105号文件,还是作为105号文件修订和延续的国办发[2008]114号文件,都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在转制或改制中的资产处置做出了明确规定,对于清查出来的资产损失允许进行核销或冲减,以最大限度地使文化企业卸下包袱、轻装上阵。相对于105号文件而言,114号文件增加了行政划拨土地处置的政策。

经营性文化单位过去大都采取的是事业体制,其占用或使用的土地一般属于行政划拨性质,从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所用土地就要变性,即从行政划拨转为经营用地,为此要支付一笔数额较大的土地出让金,因而增大了转制或改制成本。为解决这个问题,内蒙古、安徽、河南等省(区)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允许文化单位在转制或改制时采取作价入股等方式,将评估后的土地价值转增国有资本金,而不再缴纳土地出让金。 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国办发[2008]114号文件对行政划拨土地处置做出了政策规定,即经营性文化单位无论是转制还是改制,其使用的原划拨土地用途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经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仍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应依法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经评估确定后,以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处置,转增国有资本金(即国家资本)。

关于社会保障政策衔接

社会保障政策特别是养老保障政策的衔接,是文化体制改革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在制定国办发[2003]105号和[2008]114号两个文件的过程中,曾经尝试着在政策上有所突破,但考虑到科研院所改革在前,文化体制改革出台新的政策,担心会引起攀比并引发新的矛盾。基于此,105号和114号两个文件基本上都延续了科研院所改革时有关社会保障衔接政策。

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存在的退休待遇差,是社会保障政策衔接面临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其根源在于我国社会保障实行的是“双轨制”,企业的养老金制度不同于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取决于国家出台统一的“并轨”政策。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上海、重庆、河南、黑龙江等省(市)人民政府,对转制文化企业实行了较为优惠的政策,把原事业单位工资作为档案工资(遇事业单位调资时同步调整),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作为计发退休待遇的依据,这样做虽然降低了转制成本,解除了职工后顾之忧,但本质上属于转移矛盾,寄希望于全国事业单位改革时一并解决。考虑到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国办发[2008]114号文件对解决退休待遇差仅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允许各地在做好转制企业社会保障政策衔接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企业与事业单位退休待遇差问题,从而为各地探索留下了政策空间。与此同时,114号文件还提出,允许转制企业通过企业年金等方式妥善解决转制后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问题。

2009年,为推动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中宣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和新闻出版总署,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

转制后养老保险移交的有关政策进行了认真研究,并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名义下发了《关于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制后参加北京市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50号),决定从2010年7月1日起,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职工的养老保险全部移交给北京市,执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在此基础上,由转制出版社采取多种措施解决企业与事业单位退休待遇差,包括: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调整收入结构,拉开差距;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逐步实现养老金收入多元化;允许转制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实行“补差”政策,费用在当期管理费中列支。目前,人社部发[2009]50号文件的适用范围,已扩大到所有的中央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包括文化部直属单位、新闻网站、非时政类报刊社等。

关于职工权益保障

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文化体制改革也遇到了“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所不同的是,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文化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地提出不走“减员增效”之路。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一些地区和单位把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鲜明地提出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或改制是为了发展,是为了“留人”。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公司、安徽出版集团公司等单位采取多种方式筹措资金,设立了职工权益保障资金,为顺利推动转制或改制工作提供了保障。

在认真总结各地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国办发[2008]114号文件明确规定:转制企业应当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对职工权益保障资金的来源做出了政策规定,即转制时对提前离岗人员所需的基本待遇及各项社会保险费、分流人员所需的经济补偿金,可以从评估后的净资产中预留或从国有产权转让收入中优先支付。净资产不足的,财政部门可给予一次性补助。

6.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一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二要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三要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继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紧紧抓住培养、引进、使用和保留4个环节,努力壮大人才队伍。以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实用型和紧缺急需人才培养为重点,建立门类齐全、层次多样的人才培养、选拔体系,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和奖励体系。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适应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突出培养造就一批我市关键领域掌握前沿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大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兴领域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的专门人才,加大海外研发团队和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海外学子创业。加强职业培训,深入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十二五”期间,要培育5个达到国内水平、10个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团队,5个民营企业博士后科研基地,培养博士后40人;按照区域协调发展要求,重点引导人才向新城新市镇以及重点产业集聚,实现集聚各类人才21万人以上。

——辽阳《“十二五”规划》第十部分

辽阳“十二五”时期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具体要做的有以下几方面: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协会,挖掘历史文化名城内涵,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施品牌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培育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演艺、动漫、现代传媒、广播影视、艺术品制作等重点产业。

加强人才培养,为加快文化体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重点培养七支文化人才队伍: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业行政管理人才队伍、一支善于市场运作的文化企

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一支具有创新思维的文化创意人才队伍、一支文化资源开发、推广与传播人才队伍、一支掌握先进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支熟悉金融市场的文化产业资本运营人才队伍,一支有创新能力的理论政策研究队伍。其中,要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人才队伍建设同重大文化项目工程相结合。重大项目工程的组成度高、资金充足、人才配备齐全、社会资源协调统筹也是最优化的,所以在实施重大项目工程的同时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人才。目前,文化部已经策划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文化产业公共平台建设工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国产动漫振兴工程、文化产业项目服务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和工程。其中,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大力支持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已经被初步列入国家重点专项规划《“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据测算,到2015年,特色文化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将达到 15000 亿元左右的规模,吸纳约 3000-4000 万人就业创业,对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就业和创业,推动各地特别是民族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所以,重大项目工程可以一点带面,起到示范性作用。

三、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一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

二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

三要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四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

建设文化强国

——十七届六中全会解读

一、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概况及意义

(一)会议概况

(二)从历史、现实和文化的角度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意义

1.从建党90年的角度来看

2.从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来看

3.从文化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二、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要精神

(一)《决定》的简介

1.《决定》出台时间表

2.《决定》谋篇布局

(二)《决定》内容简介

1.我们党推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其存在问题

2.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3.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重要方针

3.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

(三)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

1.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2.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3.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4.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5.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6.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三、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一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

二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

三要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四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

一、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概况及意义

(一)会议概况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新观点。原来的体制改革内容是二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现在改革的内容有三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

本次会议的重大意义主要是解决三个问题,即:文化水平与综合国力不适应、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不适应、文化发展与国民素质要求不适应的问题。相对上述三对问题的对策就是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从历史、现实和文化的角度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意义

1.从建党90年的角度来看

回顾90年前,我们党是怎么成立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新文化运动。我们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她的肌体上就注入了新文化的基因和血液,形成了文化立党的特色和品质。

2.从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来看

从时间上看,明年就要召开党的十八大。是本届中央领导集以中央全会形式高规格专题研究和部署文化工作。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是一个重要的总结,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工作的成就和经验以及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也将是一次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重要会议,这次全会通过的文件将直接决定着未来即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的文化前进的方向、道路和战略。

3.从文化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当前的形势很复杂,总的来看,主流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和忧患。而那些错综复杂的问题背后,是文化上的忧虑。不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最终的根源都可以归结到文化上。所以抓文化,就是抓根本,抓长远。这就是文化为魂的深刻涵义。文化是一面旗帜。发挥文化旗帜的凝聚力、向心力、塑造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时,文化也是一种软实力,一种生产力、竞争力、创造力。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源源不断的根本动力。

二、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要精神

(一)《决定》的简介

1.《决定》出台时间表

中央政治局确定主题,4月下旬成立文件起草组。

5月上旬组成8个调研组,形成48个专题调研报告。

8月初,框架提纲和《决定》初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

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

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决定》征求意见稿给予高度评价,同时提出2112条意见,对《决定》作出修改325处。

9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先后再次审议,经修改形成了报送全会审议的《决定》草案。

10月18日下午3时,决定草案获得全会一致通过。

2.《决定》谋篇布局

《决定》的总体框架,全文17000多字,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9个部分,分3个板块。

第一板块由第一、第二部分构成,主要阐述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要方针。

一、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第二板块由第三、四、五、六、七、八6个部分构成,主要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重点任务。

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四、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五、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六、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八、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

第三板块即第九部分,阐述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九、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二)《决定》内容简介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是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1.我们党推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其存在问题

【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五项成就】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八方面突出矛盾】

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

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

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

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

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2.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从世情看紧迫性——四个更加】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语文考不过英语 七夕节打不过情人节

一部阿凡达=24亿美元=一个轻型航母战斗群

Follow me = 享受在文化殖民中

【从国情看紧迫性——四个越来越】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从国情看重要性¡ª¡ª三个关系】

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重要方针

《决定》鲜明回答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第二,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四,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奋斗目标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

二是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三是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四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

五是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

六是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重要方针(5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质。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

四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 五是坚持改革开放,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

3.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第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第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第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第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六,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三)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

案例:中国文化大国与世界文化强国的比较——以文化产业为例

中国文化产业

• 2010 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 1.1 万亿元

• 中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约为2.75%

• 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不足3%

• 2010年中国广播电视收入2,000亿,与美国新闻集团同期收入相当

• 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5%,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 在国际机场,很难找到中文的报刊图书

• 在世界许多旅游景点,很难找到中文的导游图、解说词

• 在国外除了少数著名大学,绝大多数大学的中文资料都很少

美国文化产业

• 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平均在10%左右

• 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了25%

• 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达43%左右

• 电影票房收入约占世界电影业收入的70%

• 广播和有线电视的收入,占世界同类文化产业收入的约56%

• 收费电视的收入约占世界同类文化产业收入的85%

• 迪斯尼集团 2009 年的收入超过了同期中国广电产业总和

• 强大的文化产业为美国的思想文化传播提供强大的平台,使美国硬实力和软实力双

双获益。

英国创意文化产业

• 英国从1994年开始就选择创意工业作为该国的主要发展方向

• 2400家以上鉴定合格的博物馆 ,每年有超过8000万的访客造访

• 从事创意产业的人占英国人口的12%

• 超过4000家商业设计咨询公司以及很多自由的设计师

• 目前全球生产每一辆车的原型中,都有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生或毕业生的创意 • 香港国际机场、香港汇丰银行总部、德国国会大厦,都出自英国建筑大师诺曼·福

斯特(Norman Foster)手笔

• 伦敦是全球第三大最繁忙的电影摄制中心,英国电影已经多次获得奥斯卡奖,如《角

斗士》、《艾里斯》、《高斯福大宅谋杀案》和《指环王》

以上我们了解的是中美英三国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比较。英美文化产业发展到今天与它们的文化产业政策是分不开的。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美国的政策

• 美国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为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持。1965年以来,先后成立了

艺术、博物、图书等委员会和基金会,专门负责料理国家巨额的文化投入。

• 在文化产品出口方面创造条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电话与有线电视、电信与互联

网业进入传媒市场,促成了超大集团的出现;改革广播电视网黄金时间,调改节目内容,培育了国际市场。

• 美国对美国博物馆及图书馆服务协会、国家人文基金会、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和肯

尼迪中心等每年资助金额为10亿美元。每年联邦政府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支出超过20亿美元。

• 除财政投入以外,加大对文化产业的税收减免力度,鼓励本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尽管金融危机减少财政收入,但政府还是增加在文化上的投入。到2010年,对营利性文化产业实行税收减免的州政府已达46个。

英国的政策

• 2008年英国发布的“新经济下创意英国的新人才”战略报告提出,要激发每个人的

创意才能,缔造一流的创意企业,培养一流的创意人才,报告确定了26条详细行动计划和相应目标。第一条就是从儿童教育抓起,尽早发现个人的创意才能,分别对青少年、成人创意才能培养、创意人才就业提供帮助和有效通道

• 被誉为“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之父”的国际知名学者约翰·霍金斯认为,创意产业之

所以在英国大获成功,除了从莎士比亚时期就开始积累的原创精神外,还有很多现

实因素。如近30年制造业等英国传统产业开始下滑,社会需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创意产业因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正好符合这一需求。互联网也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本案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产业产品现状,到品质低、价值弱、技术不硬、人才不尖、事业不强的直接原因,再到更深层次体制原因探究。得出结论:从文化大国跻身世界文化强国必须要有体制保障。

如图:

所以全会的关于文化体制的改革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决定》里的具体措施是针对核心价值体系、“二为”双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体制机制和人才队伍这诸多方面,而不是单纯的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或某个具体问题这么简单。时间关系我们挑重点或者我觉得应该重视的方面拿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

1.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二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核心价值体系是贯穿《决定》的主线,落到这里面的哪个问题,到什么时候都是核心,在我们课程设置里有专门的专题安排,所以,我就简单说几句。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建设主流价值文化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建设主流价值文化。近年来许多模范人物的事迹确实感动中国,可歌可泣。但是主流价值边缘化,道德底线下滑,社会公信力下降,也令人触目惊心、痛心疾首。值得好好反思。在谈到中国模式时, 大家都注意到腐败与分配不公是严峻的挑战,其实对中国发展模式构成挑战的还有价值观的混乱和公信力的下降,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觉,决不能掉以轻心。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经历过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但那时候人还是有精神的。现在物质极大丰富,可精神却变得空虚了,特

别是庸俗、低俗、媚俗成风,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与关注。

当前的问题一是功利化,一是低俗化。而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因为急功近利,惟利是图,见利忘义,于是就没有了格调,没有了品位,没有了境界,甚至没有了底线。那种靠“出位”、“雷人 ”哗众取宠,靠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来吸引眼球的做法,再也不能任其泛滥,非下大力气加以根本扭转不可。中国哲学史上有知易行难和知难行易的争论,我觉得对于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来说,知难行亦难,知行合一最难。知固然重要,但行更重要,行胜于言。特别是面对相当浮躁、十分功利的社会现实,让我们都来身体力行,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结合我市的实际,首先要普遍提高市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在文化建设中,城市的管理者和广大市民能深刻认识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重要地位,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对文明进步有着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综合素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文明风尚。

2.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一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二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三要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四要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五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六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二为”方向大家都知道,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做到这一点挺需要水准和表现艺术的。苏联解体前,它的军事实力不仅完全可以和美国“叫板”,经济规模、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基础设施等在当时的世界算是比较先进的。但是,所有这些硬实力都不能避免它解体。其中价值观的迷失和意识形态防线的崩溃则是最深层、最直接的原因。这和美国对苏联进行思想文化的渗透密切相关。美国为了“和平演变”苏联,在苏联周围建立了60多个广播电台,利用苏联各民族的语言,每天24小时对苏联广播。其广播内容不是空喊政治口号,而是以“揭露内幕”、“回忆录”、“亲历记”、“纪实”等形式,丑化苏联党和国家的历史与现实,美化西方的现状及其“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美国的这种宣传,比苏联那种近于“假大空”的宣传有吸引力。苏联的教训告诉我们不但要重视核心价值体系,还需要物化成有吸引力、有影响力、高水准的文艺作品,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说好的文艺作品传递的价值观应该是潜移默化触及读者观众心灵的深处的认同式“意会”,而不仅仅是“言传”。

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推广凝练成主题词——“辽阳精神”。但是将“辽阳精神”物化成影视作品、主题公园等等,就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结合起来。

“辽阳精神”——包容篇

(1)先秦时期辽阳地区的部族

(2)公孙氏统治集团对中原名士的礼遇

(3)白塔是辽阳的象征,是佛、道教文化融合的经典佳作,也是城市包容性的最好体现。

(4)明代移民在辽阳

(5)双拥共建

(6)藏族班

“辽阳精神”——开放篇

(1)“襄平”的命名--东北农耕文明的最早范本

(2)燕国在辽阳设郡置官

(3)货币的流通及“襄平布”的铸造

(4)秦承燕制扩大开放

(5)农业技术的进步

(6)汉代金属采冶业的发展

(7)汉代的屯田经济

(8)河东开发

(9)民营经济

(10)辽化建设

“辽阳精神”——厚德篇

(1)祭肜改善民族关系

(2)儒家思想文化扎下深厚根基

(3)王烈善举

(4)辽阳文庙及对先师、先哲、先贤先儒的奉祀

(5)雷锋及精神传承

(6)宋成英、李化清、周云成等

“辽阳精神”——图强篇

(1)燕太子丹浴血救国

(2)明代的辽阳书院、清代襄平书院

(3)明朝的韩斌家族四代坚守辽东

(4)靳辅治河

(5)徐庆璋、徐珍与甲午战辽阳保卫战

(6)解放战争中的辽阳担架大队

(7)李兆麟、白乙化

(8)建设特大型城市

3.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一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要发展现代传播体系,三要建设发展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四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这一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重点,是人们基本文化权益的保证。大家看到的是我是“十二五”规划关于文化事业的部分。

辽阳“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事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结合新城建设和老城区改建,复建历史景观,弘扬古城文化,完成图书馆新馆配套设施建设。力争完成辽阳汉墓、东京城、东京陵、燕州城保护规划制定工作,启动实施汉墓保护规划的外环境整治工程,筹建辽阳汉墓博物馆。力争完成利用彭公馆改陈布展辽阳民俗馆工程并对外开放,筹建灯塔市和辽阳县民俗博物馆。推进河东大剧院和城镇数字化影院建设工程。完成新建和改造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与400个村文化室的目标,继续开展文化下基层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

建设文化强国得有文化强市,我认为文化强市应该是公民文化权利的共享之城。世界历史的事实证明:人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是同等重要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文化权利缺失了,就会成为愚昧、灾难、疾病、经济落后和社会动荡的根源之一。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指出,“只有在创造了使人可以享有其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正如享有其公民和政治权利一样的条

件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自由人类享有免于恐惧和匮乏的自由的理想。”

全会在公益性文化事业这方面就给出了几个新的政策,比如说:

 出预算。

 拓展投资渠道。

 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 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

与此同时,我们还有几个想法。比如说:

激发民间活力,创新投入方式,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坚持政府主导地位的同时,应着力将市场机制、社会力量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合力的优势,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以营造平等竞争的环境为重点,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调研发现,随着人民收入的提高,文化消费有从较少花钱的活动项目,向需要花钱但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活动项目更对“胃口”、活动视野更加开阔的活动项目转变的趋向。即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免费的午餐也未必受欢迎。因此,要鼓励和积极支持社会资本或者外资参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消除民资和外资进入文化领域的体制性障碍,除国家明文规定限制进入的文化领域外,支持民资、外资以合资、合作、参股等形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

以传统文化活动为载体,充分释放民间文化的活力。在如何进一步开拓民间文化上,一方面继续采用“送文化”、“种文化”等方式,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民守护文化家园的热情,挖掘农村基层组织、家族力量、民间艺人自身的文化传承潜力。对非营利、非政府性质的文化社团或个人采取专项资助的方式,支持、引导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街巷里弄,调查搜集文化资源、宣传讲授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方法。鼓励草根“文化示范户”、“文化达人”、“乡村剧社”、“文化村落”、“文化社区”等利用各种文化平台开展活动。

以人为本,让文化关怀真正落在社会各个层面。我市在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如何让政府花大价钱下大力气投资的文化设施避免空壳化,真正发挥作用,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首先,利用公共图书馆、群众文化馆、文化广场、流动文化服务站(点)等设施,开展有特色、针对性、连续性的服务。比如不断为弱势群体量身定做贴近其生活、反映其愿望、适应其需求的文艺作品,使他们及时疏解不良情绪,形成健康、向上、奋进的积极心态。其次,建立青年志愿者队伍和专业人员志愿者队伍,并使其常态化。从各部门、大中专学生中吸纳一大批优秀志愿者参加基层文化建设,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为他们解答困惑、分析改革趋势、普及科学知识、宣传传统美德,增强他们对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能力。

以项目为中心,不断创新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管理体制。调研发现,县、乡级干部认为文化强省建设重在基层文化建设,但是目前在县、乡、村都广泛存在着文化人才不足的问题,难以指导开展高质量的文体活动。有必要对文化人才进行创新性管理,比如在待遇、职称、收入、保障上给予优惠政策。由“养人或养单位”为主向“兴项目”为主转变,以项目为抓手,吸引人才、锻炼人才、培养人

才、留住人才。

以上是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体系建设方面的几点拙见。在发展现代传播体系这一点上,我们加深一下对这方面的关注是有必要的。请看参考数据:

现代传播涉及到的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传输技术、制作技术等。从广播影视来看,目前已有美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关闭了地面模拟广播电视。2010 年全球数字电视渗透率达到 44%,共开播 1289 个高清电视频道。截至 2011 年 7 月,全球有 50 多家运营主体在 28 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 3D 电视业务。从应急广播系统的建设方面来看(《决定》也提到了建设应急广播系统),从 1996 年开始,美国就逐步建设了连接数千个广播电视台、有线电视网、卫星广播网络,覆盖全美的应急广播系统 ;欧洲也将广播电视纳入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在遇有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能够通过广播电视迅速发布紧急信息。

从互联网与手机的发展来看,截至2011年3月底,全球互联网用户规模达 21 亿。截至 2010 年底,全球手机用户达 53.73 亿,手机渗透率达到 78%。当前,每周上传到 YouTube 网站的视频相当于 24 万部全长度的电影,每天有超过 30 亿段视频被观看。互联网突出的特点是技术更新快,新型网络传播手段不断涌现,与手机结合后会有更多的突变与裂变。于是国内外敌对势力把互联网公网作为向我国进行文化与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渠道。据美联社今年 5 月份的一则报道,美国国务卿宣布启动一项逾 3000 万美元的基金用来实现美国所宣扬的互联网信息自由流动。有官员称其中的 1900 万美元将用于开发打破中国和伊朗网络防火墙技术,形成网络围剿。2011 年 5 月,美国发布的“网络空间国际发展战略”也透露出美国意欲通过对互联网的控制,在全球推行美国所谓民主、自由等价值观的政治图谋。

看到这些我们不能不陷入思考吧?我国拥有丰富文化资源、巨大的文化市场、庞大的文化创作主体,如何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建立现代传播体系,关系到我国文化价值能否广泛传播,关系到我国文化产品能否通达全球。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来扩大文化的覆盖范围与获取程度。《决定》在这方面也作出了新的举措,就是整合有线电视网络,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这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落实的。

4.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一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二要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三要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四要扩大文化消费。

要顺应文化国际化发展的要求,探索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快我国文化建设的制度安排。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文化市场作为国际竞争的新领域,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经济政治格局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我们在之前的《中国与美英在文化产业比较》中也看到了: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传统文化体制的封闭状态,尚未充分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以致我国的文化产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文化服务贸易长期以来存在着较大逆差,这与我国作为经济大国和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的文化建设不能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轨道,不能不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而实现自身的发展。要按照国际规则逐步开放文化市场,通过加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来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发展,同时,设置必要的市场壁垒以保护民族文化市场和国家文化安全,体现民族文化特色。

发挥文化的战略地位、文化立国就不可能将科技与文化分开。事实上,我们

现在消费的文化,基本上都是高新技术服务支撑的文化,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创意产品的营销制作,高科技演示制作,像深圳大运会开幕式所取得的世界反响等等,都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结果。

乔布斯走了,他把一颗“金苹果”留给了世界。用科技改变世界,2012年iPhone的销量有望达到7830万部。不仅如此,苹果手中还持有761亿美元的现金及有价证券,其零负债的现金储备让全球所有商界巨头自愧不如。2010年5月,“苹果超越微软”,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乔布斯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短处”,我们的创新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理念存在差距。“768创意产业园”。承接了一家不太景气的国营工厂的遗产,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园区方预计“十三五”末,园区年设计创意产业收入500—700亿元,创造地方税收3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4—5万个。

所以要顺应文化科技化发展的要求,推动文化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要加大投入研发文化产业共性技术,加快发展新媒体、动漫游戏、工业和艺术设计等文化产业新兴业态,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占领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高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科技化的轨道。早先国办发[2008]114号文件对文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出了激励措施:一是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内,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关于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的具体范围,由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中宣部制定。二是文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允许按国家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比如,研究开发费用投入100万元,可按150万元在税前扣除。

要顺应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要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区域特点的文化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国情,决定了区域文化发展必然具有不同特色和多元模式。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二者并非同步发展。因此,我国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起点应该更高,无须像经济发展一样,走“率先发展东部,然后通过要素转移发展中西部”的梯度路线。应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根据区域的资源条件和区情特点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探索具有区域特点的多元发展道路,避免“同质化”发展模式。

辽阳“十二五”时期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具体要做的有以下几方面: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协会,挖掘历史文化名城内涵,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施品牌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培育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演艺、动漫、现代传媒、广播影视、艺术品制作等重点产业。

文化强市应该是文化产业的主要基地。全球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说明,文化不仅是精神活动,而且其本身也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据统计,美国 400 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 1/4 是文化企业;英国文化产业的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 220 亿美元,并以 5%的速度递增;有版权的产品(书籍、电影、音乐)带来的出口收入超过了像汽车、服装等制造业,如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产业。这些说明了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大力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也能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增长。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使城市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2009 年 7 月,《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这是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该规划指出,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是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初期必经的阶段,产业基地的功能主要有两项:第一项就是要发挥这种集聚效应;第二项就是发挥孵化的功能。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坚持统筹规划,做好文化产业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同时规定凡是列入到全国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规划的城市都要在基础设施建设、税收优惠,包括资金支持上给予重点支持。因此我国文化产业基地的健康发展应成为文化强市的内涵特征之一。

5.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二要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三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四要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五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六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统筹规划布局,打破文化资源按行政区域和级别配置的传统体制,大力促进各类文化资源合理流动,加快推进出版发行体制、电影体制、文艺院团和新闻媒体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科技等领域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辽阳“十二五”规划的第十个大问题中明确提到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积极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这里即涉及到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又涉及到健全文化市场体系等方面。

要顺应文化融合化发展的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改变条块分割和管办不分,以致文化产业结构很不合理、产业链断裂、资源碎片化的体制弊端,推动文化产业跨地区、跨行业的战略性重组,促使文化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混合经济结构的大型文化传媒集团和文化市场上的战略投资者,使之在推动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电信以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积极作用。

要顺应文化法制化发展的要求,加快文化立法,逐步改变目前以行政化的政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的传统做法。要依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要求,及时把行之有效的文化政策上升为法律,从法律的角度界定政府与市场、公民文化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关系,使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进入法制化的轨道。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体制改革,把握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的不同向度。

国有文化单位改革,要谨慎做好以下几件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资产和土地处置、社会保障政策衔接、职工权益保障等。这几个问题的解决都有法律法规可依的:

关于国有文化资产管理

国有文化资产管理问题,是文化体制改革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之一。由于国办发

[2003]105号文件下发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刚刚起步,所以文件主要延续了改革前“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思路,并没有触及深层次问题,甚至强调授权经营试点企业原有行政管理和党的领导关系不变。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期间,上海、重庆、沈阳等试点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创造了多种模式。

在认真总结部分地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为规范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2007年9月,财政部、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通知》(财教[2007]213号),明确由财政部门履行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管职责,党委宣传部门负责国有文化资产重大变动事项的审查把关。2008年9月,财政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发出了《关于中央出版单位转制和改制中国有资产管理的通知》(财教[2008]256号),对中央出版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政策进一步具体化。上述有关国有文

化资产管理政策,在国办发[2008]114号文件得以充分体现和完善,用于指导全国规范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

2009年,随着中央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尤其是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理顺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上了议事日程。经报请中央批准,国务院授权财政部履行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2010年,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发出了《关于完善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机制的通知》(文改发[2010]4号),明确成立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财政部,具体负责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日常工作。这标志着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向前迈出一大步。

关于资产和土地处置

无论是国办发[2003]105号文件,还是作为105号文件修订和延续的国办发[2008]114号文件,都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在转制或改制中的资产处置做出了明确规定,对于清查出来的资产损失允许进行核销或冲减,以最大限度地使文化企业卸下包袱、轻装上阵。相对于105号文件而言,114号文件增加了行政划拨土地处置的政策。

经营性文化单位过去大都采取的是事业体制,其占用或使用的土地一般属于行政划拨性质,从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所用土地就要变性,即从行政划拨转为经营用地,为此要支付一笔数额较大的土地出让金,因而增大了转制或改制成本。为解决这个问题,内蒙古、安徽、河南等省(区)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允许文化单位在转制或改制时采取作价入股等方式,将评估后的土地价值转增国有资本金,而不再缴纳土地出让金。 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国办发[2008]114号文件对行政划拨土地处置做出了政策规定,即经营性文化单位无论是转制还是改制,其使用的原划拨土地用途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经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仍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应依法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经评估确定后,以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处置,转增国有资本金(即国家资本)。

关于社会保障政策衔接

社会保障政策特别是养老保障政策的衔接,是文化体制改革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在制定国办发[2003]105号和[2008]114号两个文件的过程中,曾经尝试着在政策上有所突破,但考虑到科研院所改革在前,文化体制改革出台新的政策,担心会引起攀比并引发新的矛盾。基于此,105号和114号两个文件基本上都延续了科研院所改革时有关社会保障衔接政策。

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存在的退休待遇差,是社会保障政策衔接面临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其根源在于我国社会保障实行的是“双轨制”,企业的养老金制度不同于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取决于国家出台统一的“并轨”政策。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上海、重庆、河南、黑龙江等省(市)人民政府,对转制文化企业实行了较为优惠的政策,把原事业单位工资作为档案工资(遇事业单位调资时同步调整),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作为计发退休待遇的依据,这样做虽然降低了转制成本,解除了职工后顾之忧,但本质上属于转移矛盾,寄希望于全国事业单位改革时一并解决。考虑到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国办发[2008]114号文件对解决退休待遇差仅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允许各地在做好转制企业社会保障政策衔接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企业与事业单位退休待遇差问题,从而为各地探索留下了政策空间。与此同时,114号文件还提出,允许转制企业通过企业年金等方式妥善解决转制后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问题。

2009年,为推动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中宣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和新闻出版总署,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

转制后养老保险移交的有关政策进行了认真研究,并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名义下发了《关于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制后参加北京市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50号),决定从2010年7月1日起,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职工的养老保险全部移交给北京市,执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在此基础上,由转制出版社采取多种措施解决企业与事业单位退休待遇差,包括: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调整收入结构,拉开差距;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逐步实现养老金收入多元化;允许转制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实行“补差”政策,费用在当期管理费中列支。目前,人社部发[2009]50号文件的适用范围,已扩大到所有的中央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包括文化部直属单位、新闻网站、非时政类报刊社等。

关于职工权益保障

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文化体制改革也遇到了“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所不同的是,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文化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地提出不走“减员增效”之路。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一些地区和单位把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鲜明地提出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或改制是为了发展,是为了“留人”。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公司、安徽出版集团公司等单位采取多种方式筹措资金,设立了职工权益保障资金,为顺利推动转制或改制工作提供了保障。

在认真总结各地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国办发[2008]114号文件明确规定:转制企业应当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对职工权益保障资金的来源做出了政策规定,即转制时对提前离岗人员所需的基本待遇及各项社会保险费、分流人员所需的经济补偿金,可以从评估后的净资产中预留或从国有产权转让收入中优先支付。净资产不足的,财政部门可给予一次性补助。

6.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一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二要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三要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继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紧紧抓住培养、引进、使用和保留4个环节,努力壮大人才队伍。以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实用型和紧缺急需人才培养为重点,建立门类齐全、层次多样的人才培养、选拔体系,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和奖励体系。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适应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突出培养造就一批我市关键领域掌握前沿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大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兴领域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的专门人才,加大海外研发团队和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海外学子创业。加强职业培训,深入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十二五”期间,要培育5个达到国内水平、10个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团队,5个民营企业博士后科研基地,培养博士后40人;按照区域协调发展要求,重点引导人才向新城新市镇以及重点产业集聚,实现集聚各类人才21万人以上。

——辽阳《“十二五”规划》第十部分

辽阳“十二五”时期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具体要做的有以下几方面: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协会,挖掘历史文化名城内涵,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施品牌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培育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演艺、动漫、现代传媒、广播影视、艺术品制作等重点产业。

加强人才培养,为加快文化体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重点培养七支文化人才队伍: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业行政管理人才队伍、一支善于市场运作的文化企

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一支具有创新思维的文化创意人才队伍、一支文化资源开发、推广与传播人才队伍、一支掌握先进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支熟悉金融市场的文化产业资本运营人才队伍,一支有创新能力的理论政策研究队伍。其中,要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人才队伍建设同重大文化项目工程相结合。重大项目工程的组成度高、资金充足、人才配备齐全、社会资源协调统筹也是最优化的,所以在实施重大项目工程的同时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人才。目前,文化部已经策划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文化产业公共平台建设工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国产动漫振兴工程、文化产业项目服务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和工程。其中,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大力支持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已经被初步列入国家重点专项规划《“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据测算,到2015年,特色文化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将达到 15000 亿元左右的规模,吸纳约 3000-4000 万人就业创业,对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就业和创业,推动各地特别是民族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所以,重大项目工程可以一点带面,起到示范性作用。

三、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一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

二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

三要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四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


相关文章

  •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全文
  • 发布时间:2017-01-11 编辑:碧玉 手机版 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制定<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要坚持问题导向,查找各环节的风险点,明确请示报告.线索处置.审查审理.涉案款物管理工作规程,建立审 ...查看


  • 2016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全文(6)
  • 中组部有关负责人解读<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昨天闭幕的中共中央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在今天中宣部在京举办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新闻发布会上,中组部 ...查看


  • 十二五规划全文
  • "十二五"规划 百科名片 "十二五"规划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 ...查看


  • 最高院:司法改革65个重大问题及权威解读(附20年纲要全文)|
  • 点击上方"法客帝国"可关注我们! 最高院负责人权威解读法院改革65个重要问题(附历次纲要全文)|法客帝国 完整目录: 法客帝国编者按 最高院权威解读 改革纲完整全文 法客帝国按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解读人民法院四五改 ...查看


  •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全文发布
  •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全文发布 中共中央近日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准则>紧扣廉洁自律主题,是党执政以来第一部坚持 ...查看


  • 2017年高考政治热点
  • 十八大以来历次全会都聚焦啥? 一中全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 二中全会:研究讨论向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建议人选和向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建议人选 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 ...查看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 作者:刘诚袁江华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10期 文献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载体,研究马克思主义文献是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途径.特别是在对马克思主义某些观点存有争议的情况下,要在理论上正本清源,惟一有效的途径就是认真深入地研读马克思主 ...查看


  • 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全文)
  • 2016年03月22日 23:54 来源于 财新网 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良好氛围:要加强指导监督,研究解决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相关报道 雷军谈人工智能:大量人才 ...查看


  • 劳动法最新产假规定
  • 劳动法最新产假规定产假,是指在职妇女产期前后的休假待遇,一般从分娩前半个月至产后两个半月,晚婚晚育者可前后长至四个月,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90天的产假.那么,劳动法最新产假规定有哪些呢?产假分类包括哪几种? 目录 职场准妈妈产假怎么休 产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