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3学前游戏论

[0243]《学前游戏论》

第一次作业

[论述题]

请同学们将试卷所有题目做答完毕再提交,否则零分处理!

一、名词解释

1、角色游戏

2、

3、游戏主题

4、自我导向

二、简答题

1、简述弗洛伊德游戏思想的唯乐原则。

2、简述学前儿童游戏规则发展的一般规律。

3、简述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

三、论述题

联系实际谈谈同伴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四、操作题

请根据中班幼儿特点,设计一个体育游戏活动方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其中扮演的是儿童熟悉、了解的角色;模仿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成人、伙伴等;角色游戏强调游戏中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2、

3、游戏主题:是指反映游戏内容范围的中心议题,常表现为是游戏的题目

4、自我向导:意即一个人的行动总是他想做什么和要怎么做的结果,自我向导意味着儿童本人决定自己的活动,并且计划并实现他自己的活动。

二、简答题

1、答:弗洛伊德游戏思想中的唯乐原则是儿童游戏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游戏中由于愿望的满足和痛苦的消失而获得情感上的快乐。他认为游戏的对立面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现实真实的东西。游戏使儿童从紧张状态和事实的约束力中解脱出来,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泄不可接受的、常常是放肆的冲动的情景的安全岛。因此,他认为游戏并非总是和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不愉快的体验也往往成为儿童游戏的主题,这是另一种唯乐原则的体现,使自己由现实被动的承受者转变为游戏中主动的执行者。

2、游戏的规则是指游戏中必须遵守的某种规定。儿童在游戏中对规则的理解是循序渐进的,其游戏行为对规则的遵守程度也是逐步提高的。在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的规则呈逐渐明朗化的趋势。在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规则的这种由隐性状态向显性状态的改变,一方面反映出游戏重心的转化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遵守游戏规则对儿童不断提高的要求和儿童在规则遵守上的不断自觉化。

3、游戏是一种智力活动。任何游戏在不同程度上包含着智力因素。游戏与智力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其一,智力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其二,游戏中问题的解决或新颖的联想,能够改善或优化儿童的智力结构,使智力转化为一种认知策略和机制;其三,游戏过程中,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智力活动。有关研究表明,象征性游戏能提高儿童智商,促进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三、论述题

答:这里的同伴是指儿童在游戏游戏中结成的玩伴关系。同伴关系对游戏的性质和游戏的水平会产生影响。其中有无同伴、玩伴的熟悉程度、玩伴的年龄和性别等会对儿童游戏的开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儿童游戏需要同伴。同伴组成了一个相互模仿和学习的环境,加上共同游戏的愉快体验,有助于强化他们过去已经掌握的各项技能,以便在更为复杂的行为水平上综合化和精细化。这里充分表明了儿童共同游戏的重要性。皮

亚杰曾说过,认知发展的进步随直接与同伴接触的多少而变化。事实上,儿童需要同伴来迫使自己检查自己,在共同游戏中,儿童之间自发地在进行着比较、模仿、验证,从而促进认知的发展。同时儿童有了玩伴还增加了游戏的社会性和合作性。

玩伴关系是否熟悉也将对游戏产生影响。研究表明,社会性装扮游戏较多地发生在熟悉的玩伴之间,不熟悉的玩伴之间更多开展平行的机能性游戏,而且,熟悉的玩伴间的游戏水平更高,更趋向于复杂。这是由于熟悉的玩伴之间对游戏的情景有同样的感觉,同样的体验,相互之间比较了解,容易理解对方,这样就导致了合作的可能性,因此,在游戏中较少有被动观望和独自活动的现象。

第三,同伴的年龄也对儿童游戏的开展产生影响。同龄儿童的共同游戏和混龄儿童的共同游戏,对游戏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同龄儿童由于共同的年龄特征,共同的知识经验,对客体能产生共同的理解和体验,相互之间的游戏技能相当(主要指运动技能、操作技能、交往技能),容易形成共同游戏的倾向,有助于游戏的顺利开展。而混龄儿童一起游戏则可以促进一些新的社会行为的发生,使他们在跨年龄的游戏情景中整合自己的行为。完善的儿童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玩伴和混龄玩伴的交往,各自获得的益处是不同的。没有与年长者交往,将减少游戏技能和经验的学习机会;没有与年幼者交往,使社会责任心、自主感和组织能力的补偿难以实现;没有与同龄玩伴的交往,共同的知识经验和共同的快乐体验就失去比较的机会和社会合作的可能。因此,在儿童游戏过程中,要提供儿童各种年龄玩伴的机会。

第四,玩伴的性别也对儿童的游戏产生影响。观察发现,同性玩伴一起游戏时,较多地玩与自己性别相符的玩具和游戏,并更多地使用熟悉的物体。当异性玩伴一起游戏时,他们玩的玩具和游戏是中性的,较多地出现与自己性别不符的游戏,更多地探索新异物。但同性多于异性时,倾向于同性的游戏。可见,异性同伴游戏时有助于性别角色的互补,促进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总之,同伴因素是儿童游戏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应充分重视它。

四、操作题

(由于是开放性问题,答案也应是开放性的,无法提供参考答案。)

第二次作业

[论述题]

请同学们将试卷所有题目做答完毕再提交,否则零分处理!

一、名词解释

1、

2、低级心理机能

3、指导游戏法

4、生活预备说

二、简答题

1、游戏观察结果的类型有哪些。

2、为什么游戏是促进儿童发展的基本教育活动。

3、为了最大发挥玩具的功效,幼儿园应怎样对玩具进行管理?

三、论述题

联系实际理解游戏是一种意向性的活动

四、操作题

请根据中班幼儿特点,设计一个表演游戏方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前练习”说:是关于游戏的一种生物效用观,认为游戏是一种练习本能的普遍冲动,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

2、低级心理机能:指感觉、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意注意、情绪、冲动性意志等心理过程。

3、指导游戏法是由教师提议或事先设计一个游戏,并在指导游戏时扮演一个关键的角色,至少部分控制游戏的进程。

4、生活预备说(德国格鲁斯)-----德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格鲁斯关于儿童游戏的学说。认为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能适应将来复杂的生活,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在天赋本能的基础上进行联系,锻炼自己为生存竞争所必需的能力。因此,游戏成为准备生活阶段儿童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二、简答题

1、游戏观察结果的类型有:(1)表格型:通过用扫描观察的方法儿童的游戏,所获得的结果一般是以表格的形式记录下。如:幼儿参与游戏情况观察表、幼儿游戏的社会性发展水平观察表、游戏场地利用率观察表。(2)文字型:通过用定点法以及追踪观察儿童的游戏,所获得的结果,一般以文字的方式记录。(3)符号型:对游戏进行观察时,有时为了保证结果的直观、形象,往往用符号、图形等方式来记录所观察的结果。

2、因为游戏是一种文化――心理过程,它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有机统一。首先,游戏是教育活动系统的基础。如果说教育即是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进儿童自主构建,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那么,只有游戏才能满足教育活动中双主体的需要。一方面,儿童在游戏中满足各种发展需要,实现自主发展;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语系完成价值引导。游戏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包容着价值取向。教育必须正视儿童的价值冲突。

3、为了最大发挥玩具的功效,幼儿园应这样对玩具进行管理:

(1)合理利用经费,定期添设玩具。玩具在天天的使用过程中,会有损耗。因此,要有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购买玩具,定期对玩具进行增添,保证玩具的数量,满足儿童的需要。

(2)所有玩具向儿童开放,并便于儿童取放。幼儿园活动室的玩具柜应该是开放式的,且玩具柜适合儿童取放,便于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游戏的要求自由选择玩具。常用的玩具放置在固定的地方,新出现的玩具放在显著的地方,便于引起儿童注意;小零件的结构玩具要放在简便、轻巧、易搬动的筐、篮或盒子里,以便收藏。玩具要经常轮换,保持儿童对玩具的长久兴

趣。

(3)建立玩具的使用常规。玩具使用的常规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幼儿园对全园购置的玩具的统筹管理,建立使用的常规:一般有玩具跟班走或玩具跟老师走、玩具固定在一个地方等做法。前两种对于玩具和管理较为有效,玩具不易丢失但玩具却存在不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及需要的现象;后一种玩具固定在一个地方,虽然不会出现在搬动中丢失的现象,但由于使用保管的人(教师)常变换,也不利于玩具的合理保管和使用。因此,建议幼儿园要建立玩具的使用常规,由幼儿园主管玩具、实行整借整还的制度,使玩具更能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使用。另一方面是每个班儿童使用玩具的常规:如规定玩耍的时间、规则、收放玩具的规则等等,便于对玩具的爱护和合理利用。

(4)建立定期检修和清洗玩具的制度。玩具的被损会影响儿童对它兴趣,并易养成不爱惜玩具的现象,因此,玩具要随时进行检查,发现有破损的要及时拿开或修理,定期对玩具进行检修,保证玩具的安全。玩具还要定期清洗、消毒,防止细菌的传播,保证儿童身体健康发展。幼儿园一般每周至少要对玩具进行一次清洗、消毒。

三、论述题

意向性活动是与认知性活动相对应的一种心理过程。按照中国心理学家潘菽等人的观点,意向性活动是人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人的注意、欲念、意图、情绪、意志均是意向性活动。它可以分为肯定和否定或正向和负向两种。肯定或正向的意向就是对某种客观事物的接近、取得、保护、接受、拥护、吸收、助长、产生、造成等;否定或负向的意向则是对某种客观事物的避开、丢弃、反对、破坏、拒绝、抵抗、限制、消灭等。构思、打算、设计、意图、谋虑、也属于意向性的思想活动(即思虑活动),即考虑怎样改变或造成某种客观的或现实的事物的意向活动,而回想、联想、思考、判断、推想等活动。意向性活动总是在认识指引下的意向,而认识总是在意向主导下的认识。没有一定认识活动指引的意向活动是不存在的。

显然,游戏是一种肯定或正向的意向性活动。首先,游戏是个体积极性的需要的实现。游戏活动不仅可以直接满足个体的多种需要,而且本身就是个体成长的需要。作为一种活动方式,游戏赖以实现的行为方式可能多种多样,就其产生或形成过程而言,无外乎本能、模仿和训练(学习)三种。研究表明:儿童游戏是实现他的积极性的一种形式。它的动力是积极性的需要,而源泉是模仿和经验。因此,游戏不是认识活动本身,而是在认识指引下的意向性活动,即以一种积极(正向)的方式对待现实。

其次,游戏是儿童对待现实的一种活动方式,并不排除游戏的认识功能。在一定意义上讲,游戏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完成对环境的认识,反过来,把认识的成果迁移到游戏之中,与其说游戏是一种认识活动,不如说游戏是认识活动的继续,即认识的自我回归。游戏与认识活动可能有着同一目标,但完成目标的方式却完全不同。认识活动在追求对现实的反映之同时,不断完善自我,而游戏则是根据自己的方式完成对现实的认识,在许多时候,游戏的确能够提供学习经验,但却不能因此而认定游戏就是学习(或认识),虽然,游戏中包容着学习,如同劳动也有学习成分一样,我们不会把劳动等同于学习。作为一种意向性活动,游戏具有一系列显著特征。1、活动动机的内源性。2、活动目的的隐蔽性

3、活动过程的松散型4、活动内容的虚构性5、活动规则地变通性6、活动主题的积极性

四、操作题

(由于是开放性问题,答案也应是开放性的,无法提供参考答案。) 第三次作业

[论述题]

请同学们将试卷所有题目做答完毕再提交,否则零分处理!

一、名词解释

1、平行游戏法

2、蒙台梭利教具

3、游戏主题

4、内驱力

二、简答题

1、游戏觉醒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有哪些。

2、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在游戏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3、简述各年龄班游戏观察的重点。

三、论述题

联系实际论述游戏中常用的观察方法。

四、操作题

请你对比张老师两次组织

活动如下:张老师在带领中班幼儿参观火车站时,介绍了火车、火车站、售票厅等事物,回去以后马上组织幼儿玩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平行游戏法是指导教师接近儿童,并与他们用相同的游戏材料一同玩一

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与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

2、 蒙台梭利设计的14种训练儿童知觉、进行感官教育和发展智力的教具

称为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教具构成了蒙台梭利法的核心。

3、 游戏主题是指反映游戏内容范围的中心议题,常表现为是游戏的题目。

4、内驱力就是有机体的需要状态,其功能在于引起或激起行为或给予行为

以动力。

二、简答题

1、游戏觉醒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从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

游戏的觉醒理论提出了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的原理,启发我们应当重

视幼儿园环境的科学创设。早期教育实践往往强调得更多的是丰富托

幼机构的环境刺激,而过多的环境刺激会使儿童机体觉醒水平增高,

超出最佳范围,不仅抑制游戏行为,而且会使探究行为刻板单一,防

御成分增加,孩子会感到紧张不安、厌恶、退缩。因此,组织儿童游

戏时应在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背景下研究环境刺激的适当性、合理

性,从整体上考虑游戏材料的数量、新异性等因素的合理组织;第二,

游戏的觉醒理论对于做好新生入园等适应工作也具有指导意义。比

如,当幼儿新入园的时候,全新的环境可使其角色水平增高,孩子感

到紧张、敏感、害羞、退缩。这时教师应该安排一些镶拼图形之类的

独自游戏或其他认知性成分较高的安静性活动,这会更适合于孩子的

觉醒状态。

2、游戏的内部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儿童游戏的动机和游戏性的体验,它们在儿童的游戏活动中均有重要的作用。动机是推动儿童游戏的内在心理力量。游戏活动的动机特征决定着游戏活动的外部面貌特征。正是因为游戏是由内部动机、直接动机支配,由内部控制的活动,游戏才是儿童积极主动的、愉快的、丰富多样的创造性活动。游戏性体验是儿童游戏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分和构成因素。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活动,关键在于儿童能否把这种活动体验为游戏性的。游戏性体验是一种正向的情绪体验或

3、从幼儿能力发展来看,各年龄班幼儿在游戏方面的表现是不同的。因此,在观察时各有重点。

小班:主要处于平行游戏阶段,满足于操纵、摆弄物品。对物品的需求是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对相同物品要求多,矛盾的焦点主要在幼儿与物品的冲突上。因此,小班观察的重点在幼儿使用物品上。

中班: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生活经验的丰富、游戏情节较小班丰富,处于角色的归属感阶段,虽然选择了一个角色,但想做多个角色的事情,想与人交往但尚无交往技能,人与人交往出现冲突的多发期。因此,观察的重点应该是在幼儿与幼儿的冲突上,不管是规则上的、交往技能上的、还是使用物品上的。 大班:随着生活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及能力的增强,幼儿不断产生新的主题,因新主题与原有经验之间的不和谐而产生冲突,运用已有经验在现有的基础上去创

新,成为游戏观察的重点,同时相互交往、合作、分享、解决矛盾也成为游戏观察的另一个重点。

三、论述题

1、扫描法

即时段定人法。对班里的全体幼儿平均分配时间,在相等的时间里对每个幼儿轮流进行扫描观察。适合于了解全体幼儿的游戏情况。一般在游戏开始和结束的时候选用较多。例如:需要了解游戏开展中有哪些主题、每个幼儿选了哪些主题、扮演了什么角色、使用了哪些材料等等。观察者在观察时处于主动地位。

2、定点法

即定点不定人法。观察者固定在游戏中的某一地点进行观察,见什么观察什么,只要来此点的幼儿都可以作为观察对象。适合于了解一个主题或一个区域幼儿游戏的情况,可以获得些动态的信息、了解到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材料的情况、幼儿交往情况、游戏情节的发展等等。一般多在游戏过程中使用此方法,观察者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

3、追踪法

即定人不定点法。观察者事先确定一到两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他们在游戏中的活动情况。被观察的幼儿走到哪里,观察者就追随到哪里,固定人而不固定地点。适合于观察了解个别幼儿在游戏全过程中的情况,了解其游戏发展的水平,获得更详细的信息。

运用这种方法,可用实况描述法进行记录。即:将所看到的个别幼儿在游戏全过程中的情况,在事后尽量详细地记录下来。这里面不仅有实况记录,可能也有教师的评述,甚至有分析、有对策。

四、操作题

(由于是开放性问题,答案也应是开放性的,无法提供参考答案。) 第四次作业

[论述题]

请同学们将试卷所有题目做答完毕再提交,否则零分处理!

一、名词解释

1、角色认知

2、同化

3、松弛说

4、游戏性体验

二、简答题

1、简述玩具存在的问题。

2、简述皮亚杰儿童游戏理论存在的局限性有哪些?

3、简述游戏指导的

三、论述题

论述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四、操作题

你认为下面老师的行为如何,请从游戏指导的角度评价。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角色认知是指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这是对一种社会生活

现实逻辑的理解和认识,并与孩子的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有关。

2、所谓同化,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

成活动

3、松弛说是德国学者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关于儿童游戏的学说。认为游戏不是

儿童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精力的恢复。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都会感到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精力,于是便产生了游戏。对于年幼儿童来说,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及生活经验的缺乏,而对复杂的外部世界难于适应,很容易产生疲劳,这就需要游戏来使其轻松一下,以便恢复精力。

4、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

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

二、 简述题

1、玩具存在的问题有:问题一:玩具的生产设计结构简单、功能固着、模式单

一、玩法简单。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玩具,不管是机械装置的玩具、电动玩具,还是无线电遥控的,都将儿童自己玩耍的过程替代或剥夺了,一律是只要事先装上电池或上好发条,就可以让儿童看到它从头到尾的过程,大多数都是固定的玩法、一成不变。儿童刚开始觉得稀罕、感到兴趣,时间一长就对它失去了兴趣。即使是半成品玩具,留给孩子的也只有按设计好的模型去拼装,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的机会被好心地剥夺了。因此,真正适合儿童需要的玩具是不多的。据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儿童玩具多数只适合4~8岁儿童,而能适合婴儿期、少年期儿童的玩具却为数甚少。这充分表现玩具不能适合各年龄段儿童的需要,不是满足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而是违背了儿童的正常发展规律。儿童在不会或者不愿玩的前提下,常常会把玩具作为发泄的对象,出现破坏玩具或随地乱扔玩具的现象,不利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2、皮亚杰儿童游戏理论存在的局限性有:第一,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忽略了社会生活,特别是文化、教育在儿童认识、智力发展中的作用,他只强调智力对儿童游戏发展的单向性影响。他只看到智力发展对于儿童游戏的制约,而未看到游戏对智力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剥夺了游戏的智力发展价值,游戏与智力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作用的,双向的,而非单向的关系。儿童的智力发展,只是影响儿童游戏发展的一个因素,儿童游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智力发展的一定水平只是儿童游戏的一个必要前提.

第二,试图用儿童游戏作为例证之一来说明儿童认知的特征,否认游戏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形式,而只是智力活动的派生物,把游戏看成是缺乏主动性的被动的活动。皮亚杰认为在游戏中儿童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而只是努力地去适应先前的结构,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儿童在游戏中不仅发展了情感,也发展了认知;儿童在游戏中往往产生积极的认知活动,创造力勃发,思维、想象、论点、记忆都十分积极和活跃,游戏在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对发挥儿童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而并不是像皮亚杰所认为的只是具有消极的次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皮亚杰把个体作为活动的主体,强调儿童与环境交往的影响,而忽略了人的作用和影响;注重让儿童在有结构的活动中掌握材料的物理性质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其实即便是在感知运动领域中发生的较低级的原始性游戏,也不是单纯地与物发生关系,它仍然有成人与婴儿的协同活动,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

3、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

戏进行过程中帮助幼儿扩展游戏情节;在游戏结束时对幼儿的游戏与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总结性评价。由于过分强调对游戏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往往导致教师导演与指挥幼儿游戏,按照承认的想法让幼儿游戏的情况

三、论述题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由贝特森从逻辑学和数理论两门学科的原理中引发的。他在一个具有抽象意义的交流表达系统中讨论游戏中的交际,从而揭示了游戏的元交际特征及其意义。按照贝特森的观点,抽象的结果往往会导致模糊意义、并产生悖论。当信号与其所指的对象之间高度一致时,至多可能产生错误,而不会是悖论,因为这是一种意义明了的交流,而在一个意义隐含的抽象系统中的交流则往往会发生矛盾。在人类广泛的信息交流系统中,意义明了的直接交流和意义隐含的抽象交流是普遍存在的,如对事物进行注释和对注释的注释,概括事物的种类和概括种类的种类,前者是直接的,后者是抽象的,显然前者那直接的意义被隐含在后者之中,如果对这层隐含的意义不能辩识和理解,那么对抽象意义的理解就会产生混乱和随意性,如同出现用命题解释命题一样的矛盾。

我们知道,这种抽象意义的特殊方法是极其重要的,它使我们能够超越具体的实物世界,拓展认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贝特森就是在考察这种方法的来源时谈到了游戏的。他发现,游戏中的交际是一种充满着隐含意义的交际。

四、操作题

(由于是开放性问题,答案也应是开放性的,无法提供参考答案。)

[0243]《学前游戏论》

第一次作业

[论述题]

请同学们将试卷所有题目做答完毕再提交,否则零分处理!

一、名词解释

1、角色游戏

2、

3、游戏主题

4、自我导向

二、简答题

1、简述弗洛伊德游戏思想的唯乐原则。

2、简述学前儿童游戏规则发展的一般规律。

3、简述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

三、论述题

联系实际谈谈同伴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四、操作题

请根据中班幼儿特点,设计一个体育游戏活动方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其中扮演的是儿童熟悉、了解的角色;模仿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成人、伙伴等;角色游戏强调游戏中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2、

3、游戏主题:是指反映游戏内容范围的中心议题,常表现为是游戏的题目

4、自我向导:意即一个人的行动总是他想做什么和要怎么做的结果,自我向导意味着儿童本人决定自己的活动,并且计划并实现他自己的活动。

二、简答题

1、答:弗洛伊德游戏思想中的唯乐原则是儿童游戏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游戏中由于愿望的满足和痛苦的消失而获得情感上的快乐。他认为游戏的对立面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现实真实的东西。游戏使儿童从紧张状态和事实的约束力中解脱出来,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泄不可接受的、常常是放肆的冲动的情景的安全岛。因此,他认为游戏并非总是和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不愉快的体验也往往成为儿童游戏的主题,这是另一种唯乐原则的体现,使自己由现实被动的承受者转变为游戏中主动的执行者。

2、游戏的规则是指游戏中必须遵守的某种规定。儿童在游戏中对规则的理解是循序渐进的,其游戏行为对规则的遵守程度也是逐步提高的。在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的规则呈逐渐明朗化的趋势。在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规则的这种由隐性状态向显性状态的改变,一方面反映出游戏重心的转化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遵守游戏规则对儿童不断提高的要求和儿童在规则遵守上的不断自觉化。

3、游戏是一种智力活动。任何游戏在不同程度上包含着智力因素。游戏与智力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其一,智力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其二,游戏中问题的解决或新颖的联想,能够改善或优化儿童的智力结构,使智力转化为一种认知策略和机制;其三,游戏过程中,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智力活动。有关研究表明,象征性游戏能提高儿童智商,促进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三、论述题

答:这里的同伴是指儿童在游戏游戏中结成的玩伴关系。同伴关系对游戏的性质和游戏的水平会产生影响。其中有无同伴、玩伴的熟悉程度、玩伴的年龄和性别等会对儿童游戏的开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儿童游戏需要同伴。同伴组成了一个相互模仿和学习的环境,加上共同游戏的愉快体验,有助于强化他们过去已经掌握的各项技能,以便在更为复杂的行为水平上综合化和精细化。这里充分表明了儿童共同游戏的重要性。皮

亚杰曾说过,认知发展的进步随直接与同伴接触的多少而变化。事实上,儿童需要同伴来迫使自己检查自己,在共同游戏中,儿童之间自发地在进行着比较、模仿、验证,从而促进认知的发展。同时儿童有了玩伴还增加了游戏的社会性和合作性。

玩伴关系是否熟悉也将对游戏产生影响。研究表明,社会性装扮游戏较多地发生在熟悉的玩伴之间,不熟悉的玩伴之间更多开展平行的机能性游戏,而且,熟悉的玩伴间的游戏水平更高,更趋向于复杂。这是由于熟悉的玩伴之间对游戏的情景有同样的感觉,同样的体验,相互之间比较了解,容易理解对方,这样就导致了合作的可能性,因此,在游戏中较少有被动观望和独自活动的现象。

第三,同伴的年龄也对儿童游戏的开展产生影响。同龄儿童的共同游戏和混龄儿童的共同游戏,对游戏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同龄儿童由于共同的年龄特征,共同的知识经验,对客体能产生共同的理解和体验,相互之间的游戏技能相当(主要指运动技能、操作技能、交往技能),容易形成共同游戏的倾向,有助于游戏的顺利开展。而混龄儿童一起游戏则可以促进一些新的社会行为的发生,使他们在跨年龄的游戏情景中整合自己的行为。完善的儿童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玩伴和混龄玩伴的交往,各自获得的益处是不同的。没有与年长者交往,将减少游戏技能和经验的学习机会;没有与年幼者交往,使社会责任心、自主感和组织能力的补偿难以实现;没有与同龄玩伴的交往,共同的知识经验和共同的快乐体验就失去比较的机会和社会合作的可能。因此,在儿童游戏过程中,要提供儿童各种年龄玩伴的机会。

第四,玩伴的性别也对儿童的游戏产生影响。观察发现,同性玩伴一起游戏时,较多地玩与自己性别相符的玩具和游戏,并更多地使用熟悉的物体。当异性玩伴一起游戏时,他们玩的玩具和游戏是中性的,较多地出现与自己性别不符的游戏,更多地探索新异物。但同性多于异性时,倾向于同性的游戏。可见,异性同伴游戏时有助于性别角色的互补,促进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总之,同伴因素是儿童游戏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应充分重视它。

四、操作题

(由于是开放性问题,答案也应是开放性的,无法提供参考答案。)

第二次作业

[论述题]

请同学们将试卷所有题目做答完毕再提交,否则零分处理!

一、名词解释

1、

2、低级心理机能

3、指导游戏法

4、生活预备说

二、简答题

1、游戏观察结果的类型有哪些。

2、为什么游戏是促进儿童发展的基本教育活动。

3、为了最大发挥玩具的功效,幼儿园应怎样对玩具进行管理?

三、论述题

联系实际理解游戏是一种意向性的活动

四、操作题

请根据中班幼儿特点,设计一个表演游戏方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前练习”说:是关于游戏的一种生物效用观,认为游戏是一种练习本能的普遍冲动,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

2、低级心理机能:指感觉、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意注意、情绪、冲动性意志等心理过程。

3、指导游戏法是由教师提议或事先设计一个游戏,并在指导游戏时扮演一个关键的角色,至少部分控制游戏的进程。

4、生活预备说(德国格鲁斯)-----德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格鲁斯关于儿童游戏的学说。认为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能适应将来复杂的生活,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在天赋本能的基础上进行联系,锻炼自己为生存竞争所必需的能力。因此,游戏成为准备生活阶段儿童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二、简答题

1、游戏观察结果的类型有:(1)表格型:通过用扫描观察的方法儿童的游戏,所获得的结果一般是以表格的形式记录下。如:幼儿参与游戏情况观察表、幼儿游戏的社会性发展水平观察表、游戏场地利用率观察表。(2)文字型:通过用定点法以及追踪观察儿童的游戏,所获得的结果,一般以文字的方式记录。(3)符号型:对游戏进行观察时,有时为了保证结果的直观、形象,往往用符号、图形等方式来记录所观察的结果。

2、因为游戏是一种文化――心理过程,它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有机统一。首先,游戏是教育活动系统的基础。如果说教育即是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进儿童自主构建,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那么,只有游戏才能满足教育活动中双主体的需要。一方面,儿童在游戏中满足各种发展需要,实现自主发展;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语系完成价值引导。游戏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包容着价值取向。教育必须正视儿童的价值冲突。

3、为了最大发挥玩具的功效,幼儿园应这样对玩具进行管理:

(1)合理利用经费,定期添设玩具。玩具在天天的使用过程中,会有损耗。因此,要有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购买玩具,定期对玩具进行增添,保证玩具的数量,满足儿童的需要。

(2)所有玩具向儿童开放,并便于儿童取放。幼儿园活动室的玩具柜应该是开放式的,且玩具柜适合儿童取放,便于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游戏的要求自由选择玩具。常用的玩具放置在固定的地方,新出现的玩具放在显著的地方,便于引起儿童注意;小零件的结构玩具要放在简便、轻巧、易搬动的筐、篮或盒子里,以便收藏。玩具要经常轮换,保持儿童对玩具的长久兴

趣。

(3)建立玩具的使用常规。玩具使用的常规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幼儿园对全园购置的玩具的统筹管理,建立使用的常规:一般有玩具跟班走或玩具跟老师走、玩具固定在一个地方等做法。前两种对于玩具和管理较为有效,玩具不易丢失但玩具却存在不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及需要的现象;后一种玩具固定在一个地方,虽然不会出现在搬动中丢失的现象,但由于使用保管的人(教师)常变换,也不利于玩具的合理保管和使用。因此,建议幼儿园要建立玩具的使用常规,由幼儿园主管玩具、实行整借整还的制度,使玩具更能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使用。另一方面是每个班儿童使用玩具的常规:如规定玩耍的时间、规则、收放玩具的规则等等,便于对玩具的爱护和合理利用。

(4)建立定期检修和清洗玩具的制度。玩具的被损会影响儿童对它兴趣,并易养成不爱惜玩具的现象,因此,玩具要随时进行检查,发现有破损的要及时拿开或修理,定期对玩具进行检修,保证玩具的安全。玩具还要定期清洗、消毒,防止细菌的传播,保证儿童身体健康发展。幼儿园一般每周至少要对玩具进行一次清洗、消毒。

三、论述题

意向性活动是与认知性活动相对应的一种心理过程。按照中国心理学家潘菽等人的观点,意向性活动是人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人的注意、欲念、意图、情绪、意志均是意向性活动。它可以分为肯定和否定或正向和负向两种。肯定或正向的意向就是对某种客观事物的接近、取得、保护、接受、拥护、吸收、助长、产生、造成等;否定或负向的意向则是对某种客观事物的避开、丢弃、反对、破坏、拒绝、抵抗、限制、消灭等。构思、打算、设计、意图、谋虑、也属于意向性的思想活动(即思虑活动),即考虑怎样改变或造成某种客观的或现实的事物的意向活动,而回想、联想、思考、判断、推想等活动。意向性活动总是在认识指引下的意向,而认识总是在意向主导下的认识。没有一定认识活动指引的意向活动是不存在的。

显然,游戏是一种肯定或正向的意向性活动。首先,游戏是个体积极性的需要的实现。游戏活动不仅可以直接满足个体的多种需要,而且本身就是个体成长的需要。作为一种活动方式,游戏赖以实现的行为方式可能多种多样,就其产生或形成过程而言,无外乎本能、模仿和训练(学习)三种。研究表明:儿童游戏是实现他的积极性的一种形式。它的动力是积极性的需要,而源泉是模仿和经验。因此,游戏不是认识活动本身,而是在认识指引下的意向性活动,即以一种积极(正向)的方式对待现实。

其次,游戏是儿童对待现实的一种活动方式,并不排除游戏的认识功能。在一定意义上讲,游戏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完成对环境的认识,反过来,把认识的成果迁移到游戏之中,与其说游戏是一种认识活动,不如说游戏是认识活动的继续,即认识的自我回归。游戏与认识活动可能有着同一目标,但完成目标的方式却完全不同。认识活动在追求对现实的反映之同时,不断完善自我,而游戏则是根据自己的方式完成对现实的认识,在许多时候,游戏的确能够提供学习经验,但却不能因此而认定游戏就是学习(或认识),虽然,游戏中包容着学习,如同劳动也有学习成分一样,我们不会把劳动等同于学习。作为一种意向性活动,游戏具有一系列显著特征。1、活动动机的内源性。2、活动目的的隐蔽性

3、活动过程的松散型4、活动内容的虚构性5、活动规则地变通性6、活动主题的积极性

四、操作题

(由于是开放性问题,答案也应是开放性的,无法提供参考答案。) 第三次作业

[论述题]

请同学们将试卷所有题目做答完毕再提交,否则零分处理!

一、名词解释

1、平行游戏法

2、蒙台梭利教具

3、游戏主题

4、内驱力

二、简答题

1、游戏觉醒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有哪些。

2、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在游戏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3、简述各年龄班游戏观察的重点。

三、论述题

联系实际论述游戏中常用的观察方法。

四、操作题

请你对比张老师两次组织

活动如下:张老师在带领中班幼儿参观火车站时,介绍了火车、火车站、售票厅等事物,回去以后马上组织幼儿玩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平行游戏法是指导教师接近儿童,并与他们用相同的游戏材料一同玩一

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与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

2、 蒙台梭利设计的14种训练儿童知觉、进行感官教育和发展智力的教具

称为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教具构成了蒙台梭利法的核心。

3、 游戏主题是指反映游戏内容范围的中心议题,常表现为是游戏的题目。

4、内驱力就是有机体的需要状态,其功能在于引起或激起行为或给予行为

以动力。

二、简答题

1、游戏觉醒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从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

游戏的觉醒理论提出了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的原理,启发我们应当重

视幼儿园环境的科学创设。早期教育实践往往强调得更多的是丰富托

幼机构的环境刺激,而过多的环境刺激会使儿童机体觉醒水平增高,

超出最佳范围,不仅抑制游戏行为,而且会使探究行为刻板单一,防

御成分增加,孩子会感到紧张不安、厌恶、退缩。因此,组织儿童游

戏时应在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背景下研究环境刺激的适当性、合理

性,从整体上考虑游戏材料的数量、新异性等因素的合理组织;第二,

游戏的觉醒理论对于做好新生入园等适应工作也具有指导意义。比

如,当幼儿新入园的时候,全新的环境可使其角色水平增高,孩子感

到紧张、敏感、害羞、退缩。这时教师应该安排一些镶拼图形之类的

独自游戏或其他认知性成分较高的安静性活动,这会更适合于孩子的

觉醒状态。

2、游戏的内部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儿童游戏的动机和游戏性的体验,它们在儿童的游戏活动中均有重要的作用。动机是推动儿童游戏的内在心理力量。游戏活动的动机特征决定着游戏活动的外部面貌特征。正是因为游戏是由内部动机、直接动机支配,由内部控制的活动,游戏才是儿童积极主动的、愉快的、丰富多样的创造性活动。游戏性体验是儿童游戏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分和构成因素。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活动,关键在于儿童能否把这种活动体验为游戏性的。游戏性体验是一种正向的情绪体验或

3、从幼儿能力发展来看,各年龄班幼儿在游戏方面的表现是不同的。因此,在观察时各有重点。

小班:主要处于平行游戏阶段,满足于操纵、摆弄物品。对物品的需求是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对相同物品要求多,矛盾的焦点主要在幼儿与物品的冲突上。因此,小班观察的重点在幼儿使用物品上。

中班: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生活经验的丰富、游戏情节较小班丰富,处于角色的归属感阶段,虽然选择了一个角色,但想做多个角色的事情,想与人交往但尚无交往技能,人与人交往出现冲突的多发期。因此,观察的重点应该是在幼儿与幼儿的冲突上,不管是规则上的、交往技能上的、还是使用物品上的。 大班:随着生活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及能力的增强,幼儿不断产生新的主题,因新主题与原有经验之间的不和谐而产生冲突,运用已有经验在现有的基础上去创

新,成为游戏观察的重点,同时相互交往、合作、分享、解决矛盾也成为游戏观察的另一个重点。

三、论述题

1、扫描法

即时段定人法。对班里的全体幼儿平均分配时间,在相等的时间里对每个幼儿轮流进行扫描观察。适合于了解全体幼儿的游戏情况。一般在游戏开始和结束的时候选用较多。例如:需要了解游戏开展中有哪些主题、每个幼儿选了哪些主题、扮演了什么角色、使用了哪些材料等等。观察者在观察时处于主动地位。

2、定点法

即定点不定人法。观察者固定在游戏中的某一地点进行观察,见什么观察什么,只要来此点的幼儿都可以作为观察对象。适合于了解一个主题或一个区域幼儿游戏的情况,可以获得些动态的信息、了解到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材料的情况、幼儿交往情况、游戏情节的发展等等。一般多在游戏过程中使用此方法,观察者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

3、追踪法

即定人不定点法。观察者事先确定一到两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他们在游戏中的活动情况。被观察的幼儿走到哪里,观察者就追随到哪里,固定人而不固定地点。适合于观察了解个别幼儿在游戏全过程中的情况,了解其游戏发展的水平,获得更详细的信息。

运用这种方法,可用实况描述法进行记录。即:将所看到的个别幼儿在游戏全过程中的情况,在事后尽量详细地记录下来。这里面不仅有实况记录,可能也有教师的评述,甚至有分析、有对策。

四、操作题

(由于是开放性问题,答案也应是开放性的,无法提供参考答案。) 第四次作业

[论述题]

请同学们将试卷所有题目做答完毕再提交,否则零分处理!

一、名词解释

1、角色认知

2、同化

3、松弛说

4、游戏性体验

二、简答题

1、简述玩具存在的问题。

2、简述皮亚杰儿童游戏理论存在的局限性有哪些?

3、简述游戏指导的

三、论述题

论述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四、操作题

你认为下面老师的行为如何,请从游戏指导的角度评价。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角色认知是指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这是对一种社会生活

现实逻辑的理解和认识,并与孩子的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有关。

2、所谓同化,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

成活动

3、松弛说是德国学者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关于儿童游戏的学说。认为游戏不是

儿童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精力的恢复。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都会感到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精力,于是便产生了游戏。对于年幼儿童来说,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及生活经验的缺乏,而对复杂的外部世界难于适应,很容易产生疲劳,这就需要游戏来使其轻松一下,以便恢复精力。

4、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

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

二、 简述题

1、玩具存在的问题有:问题一:玩具的生产设计结构简单、功能固着、模式单

一、玩法简单。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玩具,不管是机械装置的玩具、电动玩具,还是无线电遥控的,都将儿童自己玩耍的过程替代或剥夺了,一律是只要事先装上电池或上好发条,就可以让儿童看到它从头到尾的过程,大多数都是固定的玩法、一成不变。儿童刚开始觉得稀罕、感到兴趣,时间一长就对它失去了兴趣。即使是半成品玩具,留给孩子的也只有按设计好的模型去拼装,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的机会被好心地剥夺了。因此,真正适合儿童需要的玩具是不多的。据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儿童玩具多数只适合4~8岁儿童,而能适合婴儿期、少年期儿童的玩具却为数甚少。这充分表现玩具不能适合各年龄段儿童的需要,不是满足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而是违背了儿童的正常发展规律。儿童在不会或者不愿玩的前提下,常常会把玩具作为发泄的对象,出现破坏玩具或随地乱扔玩具的现象,不利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2、皮亚杰儿童游戏理论存在的局限性有:第一,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忽略了社会生活,特别是文化、教育在儿童认识、智力发展中的作用,他只强调智力对儿童游戏发展的单向性影响。他只看到智力发展对于儿童游戏的制约,而未看到游戏对智力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剥夺了游戏的智力发展价值,游戏与智力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作用的,双向的,而非单向的关系。儿童的智力发展,只是影响儿童游戏发展的一个因素,儿童游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智力发展的一定水平只是儿童游戏的一个必要前提.

第二,试图用儿童游戏作为例证之一来说明儿童认知的特征,否认游戏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形式,而只是智力活动的派生物,把游戏看成是缺乏主动性的被动的活动。皮亚杰认为在游戏中儿童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而只是努力地去适应先前的结构,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儿童在游戏中不仅发展了情感,也发展了认知;儿童在游戏中往往产生积极的认知活动,创造力勃发,思维、想象、论点、记忆都十分积极和活跃,游戏在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对发挥儿童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而并不是像皮亚杰所认为的只是具有消极的次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皮亚杰把个体作为活动的主体,强调儿童与环境交往的影响,而忽略了人的作用和影响;注重让儿童在有结构的活动中掌握材料的物理性质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其实即便是在感知运动领域中发生的较低级的原始性游戏,也不是单纯地与物发生关系,它仍然有成人与婴儿的协同活动,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

3、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

戏进行过程中帮助幼儿扩展游戏情节;在游戏结束时对幼儿的游戏与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总结性评价。由于过分强调对游戏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往往导致教师导演与指挥幼儿游戏,按照承认的想法让幼儿游戏的情况

三、论述题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由贝特森从逻辑学和数理论两门学科的原理中引发的。他在一个具有抽象意义的交流表达系统中讨论游戏中的交际,从而揭示了游戏的元交际特征及其意义。按照贝特森的观点,抽象的结果往往会导致模糊意义、并产生悖论。当信号与其所指的对象之间高度一致时,至多可能产生错误,而不会是悖论,因为这是一种意义明了的交流,而在一个意义隐含的抽象系统中的交流则往往会发生矛盾。在人类广泛的信息交流系统中,意义明了的直接交流和意义隐含的抽象交流是普遍存在的,如对事物进行注释和对注释的注释,概括事物的种类和概括种类的种类,前者是直接的,后者是抽象的,显然前者那直接的意义被隐含在后者之中,如果对这层隐含的意义不能辩识和理解,那么对抽象意义的理解就会产生混乱和随意性,如同出现用命题解释命题一样的矛盾。

我们知道,这种抽象意义的特殊方法是极其重要的,它使我们能够超越具体的实物世界,拓展认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贝特森就是在考察这种方法的来源时谈到了游戏的。他发现,游戏中的交际是一种充满着隐含意义的交际。

四、操作题

(由于是开放性问题,答案也应是开放性的,无法提供参考答案。)


相关文章

  • 0243.典型的ORBAL氧化沟工艺
  • 典型的ORBAL氧化沟工艺 ORBAL氧化沟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氧化沟工艺,是美国USFilter Envirex公司开发并拥有的工艺技术,该工艺非常适用于污水常规二级生物处理,在去除污水中的碳源污染的同时,还能进行生物脱氮与生物除磷. ORB ...查看


  • 采购保管费的计算
  • 采购保管费的计算 --材料预算价格不含检验试验费 • 采购保管费=材料预算价格÷(1+采购保管费费率)×采购保管费费率 • 采购保管费费率按2.5%计算 • 采购保管费=市材料预算价格÷1.025 ×0.025 =市材料预算价格×0.024 ...查看


  • 学前教育原理课后思考题
  • 学前教育原理课后思考题 绪论 一.简述学前教育学的含义. 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 学前教育学是作为教育学科分支之一,是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程 ...查看


  • 幼儿游戏说课稿
  • <幼儿游戏>说课稿 一.课程说课 (一)课程设置 1.课程性质 <幼儿游戏>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实现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核心课程.它全面.系统.科学地阐述了学前儿童游戏的 ...查看


  • 中外学前教育比较研究
  • 科学实验课探究方法的改进 文/孙 摘 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创新的过程. 关键词:科学探究:玩中学:"扶"与"放":严谨细致:方法 科学是严谨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因此,科备好的制作材料,小组长领取一些缺少 ...查看


  • 学前教育学[教案]
  • 学前教育学 教案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 一.学前教育的概念: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学前教育包括胎儿教育.婴儿(初生至三岁)教育.幼儿(三岁至六岁)教育,共三个阶段. 二.学前教育 ...查看


  • 学前教育学作业及答案
  • 学前教育学作业1 (第一.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学前公共教育教育思想诞生的标志是(A ) A. <理想国> B. <政治论> C. <大教学论> D. <世界图解&g ...查看


  • 学前教育复习题黄人颂
  • <学前教育学>习题集 第一章学前教育学的对象.任务及发展 填空: 1. 学前教育是指从 到 岁前儿童的教育. 2. 学前教育学是研究 的科学. 3. 学前教育是指初生到六岁前儿童的教育,包括 教育和 教育. 4. 学前教育的形式 ...查看


  • 简答论述名词解释
  •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狭义) 2学前教育(广义.狭义) 3学前家庭教育.学前社会教育.学前机构教育 4学前教育学 5儿童关的界定 6教育观 7学前教育价值观 8学前教育目的观 9学前教育环境观 10学前教育实践观 11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