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创作心态与杜诗沉郁顿挫风格剖析

总20卷 第5期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9月  JournalofSouthwestInstituteforEthnicGroups.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20No.5Vol

Sep.1999

杜甫创作心态与杜诗沉郁顿挫风格剖析

田耕宇

  内容提要:“沉郁顿挫”是杜诗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特征的形成与杜甫的创作心态密切相关。本文认为在杜甫丰富复杂的创作心态与诗歌风格中,有五种最为突出,其分别为:目空风俗的自负心态与凌云健笔之美;己饥己溺的济世心态与深厚博大之美;氵项洞难掇的焦灼心态与激越苍凉之美;家园难归的漂泊心态与渊洄氵亭蓄之美;九死未悔的执著心态与悲壮崇高之美。,这种美学风格是杜甫对古代诗歌艺术的杰出贡献。

关键词:杜甫 创作心态 沉郁顿挫 风格

中图法分类号:I207.22:A)05—0111—(06)

:,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有绮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

(胡仔)。这公子者”《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 斋闲览》段话描述了杜诗的多种风格,然历代论杜诗者,大多以杜甫《进雕赋表》的夫子自道之辞为标准,其云:“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可以说,对杜诗美学风格无论怎样描述,总不及“沉郁顿挫”如此精确。这是杜甫创造的一种诗歌美学风范,它不仅是杜诗多种风格的有机融合,更是杜甫一生艺术个性的体现。“沉郁顿挫”的诗美可以描述为:感情深沉苍凉、盘纡深茫;意境开阔壮大、充实厚重;笔法曲折凝重、中锋强劲;语言老练精确又灵动自由;韵律抑扬顿挫并回环流走。这种诗美蕴含深厚的社会内容、强烈的人生感情、浓郁的生命意识、厚重的历史内涵,以激情出之又受理性精神的节制。《新唐书》称为:“深涵汪茫,千汇万状。”

优秀的作家总有一种异于他人的主流风格,这种主

  收稿时间:1999-05-20

  田耕宇 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成都610041)

流风格代表作家的艺术个性,它的形成因素多多,但创作心态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作家的创作心态总体上呈现复杂多变性,它会因时、地、事、情、景,种种变化而变化,但一种潜在、复合、恒久,甚至一以贯之的基本创作心态却是决定作家艺术个性和风格的关键,这已经被文学史

(偶题》),以文学创作证明。“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即“立言”,为不朽之事业,为实现其干预现实的夙愿,是杜甫创作的基本心态,而其“沉郁顿挫”诗美风格的形成则是在此心态基础上,由多种心态及其影响下创作风格的集合。本文拟就五个方面加以论述,试图更好地体会杜诗美的内蕴。

一、目空凡俗的自负心态与凌云健笔之美读盛唐诗可以感受到诗人们来自心灵深处的自负,这是因当时强大的国力和昂扬的时代精神潜在的影响。除去潜移默化的时代因素影响外,较之王、孟、岑、高、李白等人,杜甫的自负,有很大程度来自他对出身的优越感。盛唐是一个文质炳焕而又崇尚功名和风度的时代,功名、学术、著述、文采、风度是时人推崇和追求的对象。

112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0卷 

杜甫的远祖杜预和祖父杜审言,在时尚景仰的学术、文采、军功等方面,给杜甫留下许多以资自豪的成就,足以使少年杜甫心中充满骄傲。之外,杜审言的名声与影响所去未远,杜甫因此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正如杜甫所云:“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修文于中宗之

(进雕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到今而师之”《),杜审言的声誉使杜甫得以与当时文坛耆老名流接表》

为了与房王官的交谊,然在深知房王官的罢与用乃玄、肃二宗权利争斗的背景时,仍直谏当庭,可见其自负。写于廷谏被问罪期间的《曲江二首》中有“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和“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之语,仿佛看淡了人世功名,然而在“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深广忧思中,在“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的叙述里,那种忠不见纳的愤激牢骚正恰好将骨子里充满自负的杜甫刻画出来。正因为有这样的自负,才使不甘沉沦的杜甫在政治失意之时,没有真正走上放弃人生“浮荣”,去过及时行乐的消极生活。

杜甫生命历程的后期是在依人寄食、穷困多病、漂泊辗转、,,这种自负,,这种艺术风格正如所激赏的“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那样,令人击节。

《壮游》诗有着明显的自传色彩,晚年杜甫回忆年富力壮时代那种恃才傲物、刚直绝俗的个性时,以“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的诗句为后人了解其自负留下最好的材料。杜甫的一生是充满荆棘和坎坷的一生,但我们在他各个时期的作品中都能感受到其目空凡俗,不屈服于命运的气势。杜甫的诗决无平庸、媚俗和颓丧之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终生具有的自负的个性。

杜甫的自负最初由出身、才华、学识等个人的因素构成,随着对现实人生认识的逐渐深透,向更加广阔的领域发展、向理想的具体化深入,转化为对理想信念的自信、对自己政治、军事能力的自信、自负的内涵已非常人理解的“自以为是”。正因为有着充实的自信心,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艺术风格才真力充溢,以其气势挺拔、凌云健笔之美,显示出盛唐文化精神与杜甫自负个性完美契合产生的大美。

二、己饥己溺的济世心态与深厚博大之美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千多年来使无数仁人志士为

交。“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辈,以我似班扬”、“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写于晚年的《壮游》诗,在回忆少年时代生活时,充满了发自内心的自负之情。正因为在前辈的一片赞誉中成长,所以“脱略小时辈,接交皆老苍”的杜甫,自懂事起就为自己的出身而骄傲。在自负心态潜在影响下,杜甫一生作品大多充满自负之情,无论是青壮年时期与李白、高适与岑参兄弟交游之作的出语豪迈、俯视古人、不让时杰、,年失意时,境的诗篇,在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望岳》)、的心理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何当(画鹰》)、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房兵曹胡马》)一类豪言俯拾皆是。行”《

求仕长安期间,杜甫饱尝了人情冷暖,历览了世态百相,虽然也有过一些失望的情绪,但潜意识中的自负使他顽强地追求仕途经济。《进雕赋表》中他对唐玄宗说:“臣以为雕者,鸷鸟之殊特,搏击而不可当,岂但壮观于旌门,发狂于原隰。引以为类,是大臣正色立朝之义也”,杜甫以雕之有“英雄之姿”,引以为同类,其中寄寓着深深的自负之情,并对“今贾马之徒,得排金门上玉堂者众”,而他“衣不盖体”、“寄食于人”的现状大为不满,满腹牢骚。

安史乱中,杜甫以对朝廷的忠诚和冒死之险,换到了追求多年的近侍之职,然他在政治见解上的自负却让他丢了政治前途的进取机会。《新唐书》说杜甫:“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不管这样的评价是否公允,然在上疏救房王官一事上,杜甫的确显出了他的幼稚与自负。杜甫以“斯时伏青蒲,廷争守御床”的冒死之举为房王官直谏,惹恼肃宗,诏三司推问其罪。虽说杜甫廷争并非完全

 第5期           田耕宇 杜甫创作心态与杜诗沉郁顿挫风格剖析113

诗人的伟大人格所折服,诗人“己饥己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精神赢得了后人的景仰。孟子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之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之饥之也,是

(孟子・离娄》)杜甫之所以有以若是其急也。”《“民胞物与”的悲悯之心,在于他自比稷、契,把万民的哀乐视为自己的哀乐,以济世匡时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无论穷达都严守这一人生准则,因此才有“吾庐独破”之高尚人格。

如果说杜甫的自负与某种宿命的先天优越感有关,那么其己饥己溺的济世心态则与后天的入世教育有关。

(进雕赋表》)的家庭,对他杜甫“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自幼就“传之以仁义礼智信”《

),使他(祭远祖当阳君墓志》“不敢忘本,不敢违仁”《),并树立起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愿。按传

“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所重王者瑞,敢辞微命休。坐看彩翮长,举意八极周。自天衔瑞图,飞下十二楼。图以奉至尊,凤以垂鸿猷。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

(凤凰台》)为国为民甘愿剖心献血,赤子之心一片坦《

诚,像这样的济世理想支配下创作的诗歌在杜集中俯拾皆是。以一己身世之不幸,“推己及人”,是杜诗思想闪光之处。欲使自己脱离泥淖,念仍陷泥淖之百姓的苦痛并欲援之以手,这就构成杜甫世界观的主体,并造就了杜甫的稳定的创作心态。

杜甫己饥己溺的济世心态是基于社会责任感和历态,嫉恶,除,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尽心下》)那种“充实而有光辉”《“至(孟子・公孙丑上》)之美。杜甫诗大至刚”《“沉郁顿挫”

统儒家的入世教育模式,除去修身、的理想之途外,,斯人也,,,

(孟子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每一个儒子都应有高远的理想,同时还应直面・告子》

之中那种沉雄博大、深厚笃实、高山仰止般的崇高美,不仅显示了杜甫己饥己溺的济世精神,也使读者极易感染上承担责任与领受使命的神圣情绪,因此而形成杜诗风格的最核心部分。

三、氵项洞难掇的焦灼心态与激越苍凉之美《登高》是杜甫的名作,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一种创作心态,即焦灼心态,试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明人胡应麟称此诗为古今七言律诗之祖,前人对此诗亦有种种赞誉之辞,然按今日读者理解,则此诗最为震撼人心的是其中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无限悲凉的人生意绪的激烈冲突,以及在受社会人生、自然规律重压下的心灵的苦闷。

杜甫一千多首诗中,除去少量的闲适之作,大多流露出一种躁动不安的情绪,它煽起读者的情绪,使之随作品巨大的情感漩涡回旋升沉,我们认为那就是焦灼心态的作用。

焦灼,是在忧患压抑下生命意识洪流的奔突。杜甫

人生考验。与杜甫同时代的李白,虽没有以儒教传家的家庭教育,但其追求超凡奇勋的理想和潇洒的人生态度,也证明了文人的人生观。其云理想人生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杜甫没有李白似的浪漫气质,他以深深的自信和沉书》

笃的个性,把理想之根植于“窃比稷与契”己饥己溺的儒家文化土壤之中,并由此涵养出杜诗深厚博大的人格美。

(寄唐生诗》)和杜甫很少以白居易“惟歌生民病”《(新乐府序》)一类宣言“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式的东西来写民瘼,他叙写人民的苦难总是触景生情,感情自然流出,如《又呈吴郎》诗云:“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悲悯同情和体贴有加决不是作态所能有的真诚,而对如虎的苛政和如狼的贪官污吏的批判,对国家前途的隐忧,也决不是用直白的口号喊出的。

114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0卷 

的一生满是忧患:身世之忧、家国之忧、生命之忧,如此种种造就了他一生的焦灼心态随时迸发。杜诗中有许多哭穷、嗟病、叹老、忧生的篇章让人始读不解,有人认为,杜甫被称为诗圣,而圣人哪有那么多的穷途之悲,故认为杜甫之悲不过是一种矫饰而已。然有一个文学史的现象颇耐人寻味,即大凡历史上的仁人志士都有一种叹老惜时、哀感不遇的情结,当他们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就会以不同的形式渲泄出来,从屈原、宋玉起形成我国文学史的一种传统。杜诗中如下列类型诗句:“俯仰悲生

(秦州杂诗》)、事,溪风为飒然”《“圣朝无弃物,老病成衰(客亭》)、(耳聋》)、翁”《“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明

(莫相疑行》)、光起草人所羡,肺病几时朝日边”《“吾衰(遣怀》)。将焉托,存殁再呜呼”《如果说早年杜诗多叙述

(正月断刺痛他的心,因此“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

)、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秋兴八首》传经心事违”《其三),这类伤感与勃郁不平

的声音不绝于耳;另一方面,来日苦短的危急感与急需证明人生价值的紧迫感相互冲突,又使杜甫的心中充满

(客焦灼的生命情结。诸如“尚想趋朝庭,毫发裨社稷”《)的焦渴,“朝庭问府主,耕稼学山村”(晚》)的悲哀堂》《

与企盼,搅和出悲剧的种种况味。

生命价值与现实世界、人生进取与乖舛命运冲突,使杜诗具备奋进激动而不失理智平和,勃郁不平而不失节制忍耐、悲怆伤怀而不失沉沦颓废。其焦灼所造成的是屈原辞之悲壮、曹操诗之慷慨、愤激苦闷,,“沉郁顿四、家园难归的漂泊心态与渊洄氵亭蓄之美写于晚年的《旅夜书怀》是杜甫对自己一生家园难

求仕不偶的牢骚,那么晚年诗中,生活的窘况、身体的衰病、,济世大志?诗: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本诗乃杜甫晚年寓居夔州,有感蜀中之乱和友人郑虔、严武、李白、高适等人相继去世而作。明人卢世 认为诗

(杜诗详注》结尾“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引),而《诗薮》却说本诗“气象雄盖宇宙”,这种雄伟博大与怆然凄思的结合正是焦灼心态的流露。尽管诗中写到作者对人世的悲凉凄怆、身世的寂寥落寞之感,然而诗中也写到千万平凡人与古之英雄终归黄土一途,看似淡然,但从牢笼古今、函盖天地的意境创造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无法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激越愤慨之情。浓厚的宇宙生命意识与短促艰难的人生冲撞,闪出的是企图在短暂人生中实现最高生命价值的火花,这就是急迫的时不我待的焦灼心态。

由于心中充满焦灼,杜甫诗歌在涉及生命价值与无情人生的冲突、乱世的使命感与壮心寂寞的冲突、入世的教育与现实困厄的冲突时,大多显出情绪激荡澎湃、不能自已的特色。一方面是随着生命历程步步接近终点,而理想之光却渐离渐远,现实与夙愿的巨大相悖不

归的漂泊生活和理想失落心态的真实描述: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的首联以写景之语极写其漂泊无依和孤独无靠的命运,如大江中的一叶孤舟;颔联景象阔大、牢笼天地,以广袤星空反衬人的个体生命力量的微弱,以无尽的江流对比出个体生命时限的短促,此谓反跌法,从反面承接首联,诚如叔本华所云:“辽阔悠久,无穷无际可使个体缩小至于无物……象沧海之一粟似的在消逝着,在化为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上面所写为旅夜所乌有。”《见,下面两联则因所见而书怀,平野、大江、星月的壮景勾引出心中无限之悲情,原本想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名垂宇宙,却不料失意于政治而造成漂泊落寞的现实,自己本非想借文章出名,却因文章而有点名气,真可谓有违初衷。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杜甫,到老来落得如茫茫天地间一只飘转的沙鸥,何处可栖。诗歌最后仍以无限广阔的空间与极其微小的沙鸥这种巨大对比反差,写尽胸中凄凉。

早在安史乱前,杜甫心中就已经有较浓的漂泊无依

 第5期           田耕宇 杜甫创作心态与杜诗沉郁顿挫风格剖析115

之情。他先后在《进雕赋表》和《进三大礼赋表》中向唐玄宗讲述自己的不幸:“臣衣不盖体,尝寄食于人,奔走不暇,只恐转死沟壑”、“卖药都市,寄食友朋”;此期的代表作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已是处处讲着无家园的流浪与漂泊的苦涩。从华州任上弃官之后,杜甫后半生大多在战乱、饥荒、逃难、漂泊中求生存,几乎所有的后期名篇都与家园难归的漂泊心态连在一起,流浪的主题谱成了后期杜诗主旋:

(秦州杂诗》)、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支

(咏怀古迹五首》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九之一)、“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涪江泛舟送韦日》“飘零为客久,衰老羡君还”《)、班归京》“一卧沧江惊岁晚,(秋兴八首》《之五)、,(,()……关山北,五、九死未悔的执著心态与悲壮崇高之美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首《江汉》五律,写于杜甫去世前两年漂泊流徙的日子里。诗中虽含怀才被弃和天涯沦落的怨愤,但执著理想、积极用世、老当益壮的精神却表现得真实感人,正如黄生所云:“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

(杜诗说》)有理想且能终生执著于斯,不管穷达,人?”《不论朝野,这是杜甫政治品质闪光处,也是他获得“诗圣”,,屡遭挫折,屡执著者不仅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直面人生的追求精神,更需要“虽九死其犹未悔”,这种百折不回的意志品格。在惨淡的现实人生中,执著之士是孤独的探索者,也是难为世俗和官场所容的狷介者,杜甫正是这样的文人。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早在安史乱前,杜甫就自比稷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怀着一腔衷肠,一片赤诚,虽“取笑同学翁”,但依旧“浩歌弥激烈”。杜甫十分执著,但并不固执,“非

(以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执著于理想而不是愚上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离散的亲人、抛散的家园、动荡的社会、危机的政局、美好的往事,这一切无不激起杜甫心底思归的波澜。有时甚至因羡慕那些能结束流浪生涯的人,触景伤情而大放悲声;有时因有一线归去的希望又欣喜若狂,家园情结愈老愈难解开。

依人寄食与流离漂泊使杜甫意识深处蛰伏着身如孤舟、无法泊岸的悲凉和靠人施舍接济度日的辛酸,无法终结的流浪生活如文火一样慢慢煎烤着他的心,这种深层意识支配下的创作心态必然影响其创作。杜甫诗歌,尤其是晚年流寓西南之作,其中弥漫着浓厚孤独凄凉情绪,然而,杜甫把个人漂泊的悲哀与乱离时代的苦难、把伤己与忧时联系起来,把自己悲剧的生命意识与千万民众的涂炭的伤感连在一起。这样,孤独凄凉的个人不幸就融入了深厚沉实的社会之中,于是也就有了大江之洄流、深潭之凝重那种渊洄氵亭蓄的厚重美。“沉郁顿挫”没有轻忽缥缈,也不是一泻千里,它包罗万有而沉实厚重,浑涵汪茫而起伏跌宕,杜甫以其坎坷漂泊之心态写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这条触礁的“大船”,造成的诗人与大众的不幸,正好创造了这种厚重的艺术美。

忠于君主,具体表现为在位时忠实于职守,在野时关注

(苏轼朝政。这种执著情怀不是“一饭未尝忘君”《王定国),而是诗集序》“虽在流离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

(苕溪渔隐丛话》《引《潘子真诗话》载黄庭坚语)和“平生(元・马祖常)的责无饱饭,抵死只忧时”《石田集杂咏》

任感。翻检杜集,无论玄宗时代的全盛,还是肃、代二宗时代的动荡;不管是建设性的提议,还是鞭挞批判现实,其中“国”与“君”、“民”与“君”的界限都是十分清晰的。正因为这样,杜甫不能取悦当道,不能占据要路,落得颠沛流离,终身坎土禀;也正因为这样,杜诗才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和强烈的爱国色彩,才具备对理想执著追求的崇高美,才具有追求与挫折矛盾冲撞的悲剧美。

116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0卷 

杜甫执著追求的理想是随着现实的变化和他对社会认识的深入而逐渐具体和深刻的。安史之乱前,在繁荣的背后,在歌舞升平底下,世风浇薄和腐朽显露是社会的弊端,唐玄宗的好大喜功与渐进女色滋养了李林甫、杨国忠等一批权奸,为此,杜甫提出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然而,江河日下的世风和变异突起的局势使他将全身心都投入了对社会的拯救之中。他的理想也就显得十分具体,如悯农、轻赋、薄敛、轻刑、用贤、息兵等。在挽救社稷、平定叛乱和重建盛唐辉煌的基础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乃至外交种种方面,杜甫都有明确的主张,并且都是十分深刻的。但是,杜甫的理想最终建立在维护社会和谐为前提的儒家仁政理论上,它无法处理兵革满天下的混乱现实,所以其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剧应该说是不可避免的。

杜甫无法重新建构其世界观和理想,育的悲剧,想的追求,去评判杜甫,,然以诗人的身份去评价他,杜甫对理想的执著却是令人景仰的。

(建都十二韵》)的乱世在“苍生未苏息,胡马半乾坤”《中,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凄凉晚境里,杜甫胸中装的是“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

(岁暮》)这种报国济世之情。在壮心惊”《“万方声一概,(秦州杂诗》)的伤叹中,仍然有吾道竟何之”《“上感九庙

(壮游》)的执著。焚,下忧万民疮”《(遣闷》)杜甫以他执“百年从万事,故国耿难忘。”《

著理想之精神和诗篇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作为一个诗人,一个文化人,在人生的苦旅之中,遭受“冠盖满

(梦李白二首》京华,斯人独憔悴”《之二)的政治冷遇,这是杜甫的不幸,但这困厄不幸的命运与对理想不懈的追求,合奏出百转千回、令人击节的崇高悲壮之乐章,这乐章使杜甫千古流芳,这是他不可能想到的幸运。“沉郁”之中注入盘纡曲折,形成强烈的起伏反差的情感“顿挫”,使杜诗在凝重中有流动,厚实里显抑扬,由此形成臻于完美的“沉郁顿挫”的诗美风格。

(梦李白二首》“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其二)

杜甫以他笃行不倦的人生追求和光辉灿烂的诗篇名垂宇宙,济,,,不甘沉沦的焦灼心态中。由于有这样丰富复杂的心态影响其创作,也就形成了具备“浑涵汪茫、千汇万状”之美的“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当“沉郁顿挫”的诗美风格远远超出诗歌领域而成为一种美学类型影响今天中国文艺时,当人们在分析美感及美感心理的形成时,我们不能不认真地剖析杜甫的创作心态,因为它中间除去巨大的时代内容、深刻的生活哲理、更包含了诗人的人品、个性,以及其歌哭悲欢这样鲜活的灵性。

(责任编辑 徐其超)

总20卷 第5期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9月  JournalofSouthwestInstituteforEthnicGroups.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20No.5Vol

Sep.1999

杜甫创作心态与杜诗沉郁顿挫风格剖析

田耕宇

  内容提要:“沉郁顿挫”是杜诗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特征的形成与杜甫的创作心态密切相关。本文认为在杜甫丰富复杂的创作心态与诗歌风格中,有五种最为突出,其分别为:目空风俗的自负心态与凌云健笔之美;己饥己溺的济世心态与深厚博大之美;氵项洞难掇的焦灼心态与激越苍凉之美;家园难归的漂泊心态与渊洄氵亭蓄之美;九死未悔的执著心态与悲壮崇高之美。,这种美学风格是杜甫对古代诗歌艺术的杰出贡献。

关键词:杜甫 创作心态 沉郁顿挫 风格

中图法分类号:I207.22:A)05—0111—(06)

:,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有绮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

(胡仔)。这公子者”《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 斋闲览》段话描述了杜诗的多种风格,然历代论杜诗者,大多以杜甫《进雕赋表》的夫子自道之辞为标准,其云:“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可以说,对杜诗美学风格无论怎样描述,总不及“沉郁顿挫”如此精确。这是杜甫创造的一种诗歌美学风范,它不仅是杜诗多种风格的有机融合,更是杜甫一生艺术个性的体现。“沉郁顿挫”的诗美可以描述为:感情深沉苍凉、盘纡深茫;意境开阔壮大、充实厚重;笔法曲折凝重、中锋强劲;语言老练精确又灵动自由;韵律抑扬顿挫并回环流走。这种诗美蕴含深厚的社会内容、强烈的人生感情、浓郁的生命意识、厚重的历史内涵,以激情出之又受理性精神的节制。《新唐书》称为:“深涵汪茫,千汇万状。”

优秀的作家总有一种异于他人的主流风格,这种主

  收稿时间:1999-05-20

  田耕宇 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成都610041)

流风格代表作家的艺术个性,它的形成因素多多,但创作心态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作家的创作心态总体上呈现复杂多变性,它会因时、地、事、情、景,种种变化而变化,但一种潜在、复合、恒久,甚至一以贯之的基本创作心态却是决定作家艺术个性和风格的关键,这已经被文学史

(偶题》),以文学创作证明。“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即“立言”,为不朽之事业,为实现其干预现实的夙愿,是杜甫创作的基本心态,而其“沉郁顿挫”诗美风格的形成则是在此心态基础上,由多种心态及其影响下创作风格的集合。本文拟就五个方面加以论述,试图更好地体会杜诗美的内蕴。

一、目空凡俗的自负心态与凌云健笔之美读盛唐诗可以感受到诗人们来自心灵深处的自负,这是因当时强大的国力和昂扬的时代精神潜在的影响。除去潜移默化的时代因素影响外,较之王、孟、岑、高、李白等人,杜甫的自负,有很大程度来自他对出身的优越感。盛唐是一个文质炳焕而又崇尚功名和风度的时代,功名、学术、著述、文采、风度是时人推崇和追求的对象。

112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0卷 

杜甫的远祖杜预和祖父杜审言,在时尚景仰的学术、文采、军功等方面,给杜甫留下许多以资自豪的成就,足以使少年杜甫心中充满骄傲。之外,杜审言的名声与影响所去未远,杜甫因此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正如杜甫所云:“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修文于中宗之

(进雕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到今而师之”《),杜审言的声誉使杜甫得以与当时文坛耆老名流接表》

为了与房王官的交谊,然在深知房王官的罢与用乃玄、肃二宗权利争斗的背景时,仍直谏当庭,可见其自负。写于廷谏被问罪期间的《曲江二首》中有“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和“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之语,仿佛看淡了人世功名,然而在“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深广忧思中,在“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的叙述里,那种忠不见纳的愤激牢骚正恰好将骨子里充满自负的杜甫刻画出来。正因为有这样的自负,才使不甘沉沦的杜甫在政治失意之时,没有真正走上放弃人生“浮荣”,去过及时行乐的消极生活。

杜甫生命历程的后期是在依人寄食、穷困多病、漂泊辗转、,,这种自负,,这种艺术风格正如所激赏的“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那样,令人击节。

《壮游》诗有着明显的自传色彩,晚年杜甫回忆年富力壮时代那种恃才傲物、刚直绝俗的个性时,以“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的诗句为后人了解其自负留下最好的材料。杜甫的一生是充满荆棘和坎坷的一生,但我们在他各个时期的作品中都能感受到其目空凡俗,不屈服于命运的气势。杜甫的诗决无平庸、媚俗和颓丧之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终生具有的自负的个性。

杜甫的自负最初由出身、才华、学识等个人的因素构成,随着对现实人生认识的逐渐深透,向更加广阔的领域发展、向理想的具体化深入,转化为对理想信念的自信、对自己政治、军事能力的自信、自负的内涵已非常人理解的“自以为是”。正因为有着充实的自信心,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艺术风格才真力充溢,以其气势挺拔、凌云健笔之美,显示出盛唐文化精神与杜甫自负个性完美契合产生的大美。

二、己饥己溺的济世心态与深厚博大之美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千多年来使无数仁人志士为

交。“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辈,以我似班扬”、“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写于晚年的《壮游》诗,在回忆少年时代生活时,充满了发自内心的自负之情。正因为在前辈的一片赞誉中成长,所以“脱略小时辈,接交皆老苍”的杜甫,自懂事起就为自己的出身而骄傲。在自负心态潜在影响下,杜甫一生作品大多充满自负之情,无论是青壮年时期与李白、高适与岑参兄弟交游之作的出语豪迈、俯视古人、不让时杰、,年失意时,境的诗篇,在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望岳》)、的心理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何当(画鹰》)、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房兵曹胡马》)一类豪言俯拾皆是。行”《

求仕长安期间,杜甫饱尝了人情冷暖,历览了世态百相,虽然也有过一些失望的情绪,但潜意识中的自负使他顽强地追求仕途经济。《进雕赋表》中他对唐玄宗说:“臣以为雕者,鸷鸟之殊特,搏击而不可当,岂但壮观于旌门,发狂于原隰。引以为类,是大臣正色立朝之义也”,杜甫以雕之有“英雄之姿”,引以为同类,其中寄寓着深深的自负之情,并对“今贾马之徒,得排金门上玉堂者众”,而他“衣不盖体”、“寄食于人”的现状大为不满,满腹牢骚。

安史乱中,杜甫以对朝廷的忠诚和冒死之险,换到了追求多年的近侍之职,然他在政治见解上的自负却让他丢了政治前途的进取机会。《新唐书》说杜甫:“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不管这样的评价是否公允,然在上疏救房王官一事上,杜甫的确显出了他的幼稚与自负。杜甫以“斯时伏青蒲,廷争守御床”的冒死之举为房王官直谏,惹恼肃宗,诏三司推问其罪。虽说杜甫廷争并非完全

 第5期           田耕宇 杜甫创作心态与杜诗沉郁顿挫风格剖析113

诗人的伟大人格所折服,诗人“己饥己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精神赢得了后人的景仰。孟子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之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之饥之也,是

(孟子・离娄》)杜甫之所以有以若是其急也。”《“民胞物与”的悲悯之心,在于他自比稷、契,把万民的哀乐视为自己的哀乐,以济世匡时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无论穷达都严守这一人生准则,因此才有“吾庐独破”之高尚人格。

如果说杜甫的自负与某种宿命的先天优越感有关,那么其己饥己溺的济世心态则与后天的入世教育有关。

(进雕赋表》)的家庭,对他杜甫“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自幼就“传之以仁义礼智信”《

),使他(祭远祖当阳君墓志》“不敢忘本,不敢违仁”《),并树立起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愿。按传

“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所重王者瑞,敢辞微命休。坐看彩翮长,举意八极周。自天衔瑞图,飞下十二楼。图以奉至尊,凤以垂鸿猷。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

(凤凰台》)为国为民甘愿剖心献血,赤子之心一片坦《

诚,像这样的济世理想支配下创作的诗歌在杜集中俯拾皆是。以一己身世之不幸,“推己及人”,是杜诗思想闪光之处。欲使自己脱离泥淖,念仍陷泥淖之百姓的苦痛并欲援之以手,这就构成杜甫世界观的主体,并造就了杜甫的稳定的创作心态。

杜甫己饥己溺的济世心态是基于社会责任感和历态,嫉恶,除,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尽心下》)那种“充实而有光辉”《“至(孟子・公孙丑上》)之美。杜甫诗大至刚”《“沉郁顿挫”

统儒家的入世教育模式,除去修身、的理想之途外,,斯人也,,,

(孟子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每一个儒子都应有高远的理想,同时还应直面・告子》

之中那种沉雄博大、深厚笃实、高山仰止般的崇高美,不仅显示了杜甫己饥己溺的济世精神,也使读者极易感染上承担责任与领受使命的神圣情绪,因此而形成杜诗风格的最核心部分。

三、氵项洞难掇的焦灼心态与激越苍凉之美《登高》是杜甫的名作,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一种创作心态,即焦灼心态,试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明人胡应麟称此诗为古今七言律诗之祖,前人对此诗亦有种种赞誉之辞,然按今日读者理解,则此诗最为震撼人心的是其中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无限悲凉的人生意绪的激烈冲突,以及在受社会人生、自然规律重压下的心灵的苦闷。

杜甫一千多首诗中,除去少量的闲适之作,大多流露出一种躁动不安的情绪,它煽起读者的情绪,使之随作品巨大的情感漩涡回旋升沉,我们认为那就是焦灼心态的作用。

焦灼,是在忧患压抑下生命意识洪流的奔突。杜甫

人生考验。与杜甫同时代的李白,虽没有以儒教传家的家庭教育,但其追求超凡奇勋的理想和潇洒的人生态度,也证明了文人的人生观。其云理想人生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杜甫没有李白似的浪漫气质,他以深深的自信和沉书》

笃的个性,把理想之根植于“窃比稷与契”己饥己溺的儒家文化土壤之中,并由此涵养出杜诗深厚博大的人格美。

(寄唐生诗》)和杜甫很少以白居易“惟歌生民病”《(新乐府序》)一类宣言“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式的东西来写民瘼,他叙写人民的苦难总是触景生情,感情自然流出,如《又呈吴郎》诗云:“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悲悯同情和体贴有加决不是作态所能有的真诚,而对如虎的苛政和如狼的贪官污吏的批判,对国家前途的隐忧,也决不是用直白的口号喊出的。

114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0卷 

的一生满是忧患:身世之忧、家国之忧、生命之忧,如此种种造就了他一生的焦灼心态随时迸发。杜诗中有许多哭穷、嗟病、叹老、忧生的篇章让人始读不解,有人认为,杜甫被称为诗圣,而圣人哪有那么多的穷途之悲,故认为杜甫之悲不过是一种矫饰而已。然有一个文学史的现象颇耐人寻味,即大凡历史上的仁人志士都有一种叹老惜时、哀感不遇的情结,当他们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就会以不同的形式渲泄出来,从屈原、宋玉起形成我国文学史的一种传统。杜诗中如下列类型诗句:“俯仰悲生

(秦州杂诗》)、事,溪风为飒然”《“圣朝无弃物,老病成衰(客亭》)、(耳聋》)、翁”《“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明

(莫相疑行》)、光起草人所羡,肺病几时朝日边”《“吾衰(遣怀》)。将焉托,存殁再呜呼”《如果说早年杜诗多叙述

(正月断刺痛他的心,因此“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

)、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秋兴八首》传经心事违”《其三),这类伤感与勃郁不平

的声音不绝于耳;另一方面,来日苦短的危急感与急需证明人生价值的紧迫感相互冲突,又使杜甫的心中充满

(客焦灼的生命情结。诸如“尚想趋朝庭,毫发裨社稷”《)的焦渴,“朝庭问府主,耕稼学山村”(晚》)的悲哀堂》《

与企盼,搅和出悲剧的种种况味。

生命价值与现实世界、人生进取与乖舛命运冲突,使杜诗具备奋进激动而不失理智平和,勃郁不平而不失节制忍耐、悲怆伤怀而不失沉沦颓废。其焦灼所造成的是屈原辞之悲壮、曹操诗之慷慨、愤激苦闷,,“沉郁顿四、家园难归的漂泊心态与渊洄氵亭蓄之美写于晚年的《旅夜书怀》是杜甫对自己一生家园难

求仕不偶的牢骚,那么晚年诗中,生活的窘况、身体的衰病、,济世大志?诗: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本诗乃杜甫晚年寓居夔州,有感蜀中之乱和友人郑虔、严武、李白、高适等人相继去世而作。明人卢世 认为诗

(杜诗详注》结尾“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引),而《诗薮》却说本诗“气象雄盖宇宙”,这种雄伟博大与怆然凄思的结合正是焦灼心态的流露。尽管诗中写到作者对人世的悲凉凄怆、身世的寂寥落寞之感,然而诗中也写到千万平凡人与古之英雄终归黄土一途,看似淡然,但从牢笼古今、函盖天地的意境创造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无法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激越愤慨之情。浓厚的宇宙生命意识与短促艰难的人生冲撞,闪出的是企图在短暂人生中实现最高生命价值的火花,这就是急迫的时不我待的焦灼心态。

由于心中充满焦灼,杜甫诗歌在涉及生命价值与无情人生的冲突、乱世的使命感与壮心寂寞的冲突、入世的教育与现实困厄的冲突时,大多显出情绪激荡澎湃、不能自已的特色。一方面是随着生命历程步步接近终点,而理想之光却渐离渐远,现实与夙愿的巨大相悖不

归的漂泊生活和理想失落心态的真实描述: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的首联以写景之语极写其漂泊无依和孤独无靠的命运,如大江中的一叶孤舟;颔联景象阔大、牢笼天地,以广袤星空反衬人的个体生命力量的微弱,以无尽的江流对比出个体生命时限的短促,此谓反跌法,从反面承接首联,诚如叔本华所云:“辽阔悠久,无穷无际可使个体缩小至于无物……象沧海之一粟似的在消逝着,在化为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上面所写为旅夜所乌有。”《见,下面两联则因所见而书怀,平野、大江、星月的壮景勾引出心中无限之悲情,原本想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名垂宇宙,却不料失意于政治而造成漂泊落寞的现实,自己本非想借文章出名,却因文章而有点名气,真可谓有违初衷。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杜甫,到老来落得如茫茫天地间一只飘转的沙鸥,何处可栖。诗歌最后仍以无限广阔的空间与极其微小的沙鸥这种巨大对比反差,写尽胸中凄凉。

早在安史乱前,杜甫心中就已经有较浓的漂泊无依

 第5期           田耕宇 杜甫创作心态与杜诗沉郁顿挫风格剖析115

之情。他先后在《进雕赋表》和《进三大礼赋表》中向唐玄宗讲述自己的不幸:“臣衣不盖体,尝寄食于人,奔走不暇,只恐转死沟壑”、“卖药都市,寄食友朋”;此期的代表作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已是处处讲着无家园的流浪与漂泊的苦涩。从华州任上弃官之后,杜甫后半生大多在战乱、饥荒、逃难、漂泊中求生存,几乎所有的后期名篇都与家园难归的漂泊心态连在一起,流浪的主题谱成了后期杜诗主旋:

(秦州杂诗》)、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支

(咏怀古迹五首》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九之一)、“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涪江泛舟送韦日》“飘零为客久,衰老羡君还”《)、班归京》“一卧沧江惊岁晚,(秋兴八首》《之五)、,(,()……关山北,五、九死未悔的执著心态与悲壮崇高之美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首《江汉》五律,写于杜甫去世前两年漂泊流徙的日子里。诗中虽含怀才被弃和天涯沦落的怨愤,但执著理想、积极用世、老当益壮的精神却表现得真实感人,正如黄生所云:“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

(杜诗说》)有理想且能终生执著于斯,不管穷达,人?”《不论朝野,这是杜甫政治品质闪光处,也是他获得“诗圣”,,屡遭挫折,屡执著者不仅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直面人生的追求精神,更需要“虽九死其犹未悔”,这种百折不回的意志品格。在惨淡的现实人生中,执著之士是孤独的探索者,也是难为世俗和官场所容的狷介者,杜甫正是这样的文人。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早在安史乱前,杜甫就自比稷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怀着一腔衷肠,一片赤诚,虽“取笑同学翁”,但依旧“浩歌弥激烈”。杜甫十分执著,但并不固执,“非

(以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执著于理想而不是愚上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离散的亲人、抛散的家园、动荡的社会、危机的政局、美好的往事,这一切无不激起杜甫心底思归的波澜。有时甚至因羡慕那些能结束流浪生涯的人,触景伤情而大放悲声;有时因有一线归去的希望又欣喜若狂,家园情结愈老愈难解开。

依人寄食与流离漂泊使杜甫意识深处蛰伏着身如孤舟、无法泊岸的悲凉和靠人施舍接济度日的辛酸,无法终结的流浪生活如文火一样慢慢煎烤着他的心,这种深层意识支配下的创作心态必然影响其创作。杜甫诗歌,尤其是晚年流寓西南之作,其中弥漫着浓厚孤独凄凉情绪,然而,杜甫把个人漂泊的悲哀与乱离时代的苦难、把伤己与忧时联系起来,把自己悲剧的生命意识与千万民众的涂炭的伤感连在一起。这样,孤独凄凉的个人不幸就融入了深厚沉实的社会之中,于是也就有了大江之洄流、深潭之凝重那种渊洄氵亭蓄的厚重美。“沉郁顿挫”没有轻忽缥缈,也不是一泻千里,它包罗万有而沉实厚重,浑涵汪茫而起伏跌宕,杜甫以其坎坷漂泊之心态写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这条触礁的“大船”,造成的诗人与大众的不幸,正好创造了这种厚重的艺术美。

忠于君主,具体表现为在位时忠实于职守,在野时关注

(苏轼朝政。这种执著情怀不是“一饭未尝忘君”《王定国),而是诗集序》“虽在流离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

(苕溪渔隐丛话》《引《潘子真诗话》载黄庭坚语)和“平生(元・马祖常)的责无饱饭,抵死只忧时”《石田集杂咏》

任感。翻检杜集,无论玄宗时代的全盛,还是肃、代二宗时代的动荡;不管是建设性的提议,还是鞭挞批判现实,其中“国”与“君”、“民”与“君”的界限都是十分清晰的。正因为这样,杜甫不能取悦当道,不能占据要路,落得颠沛流离,终身坎土禀;也正因为这样,杜诗才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和强烈的爱国色彩,才具备对理想执著追求的崇高美,才具有追求与挫折矛盾冲撞的悲剧美。

116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0卷 

杜甫执著追求的理想是随着现实的变化和他对社会认识的深入而逐渐具体和深刻的。安史之乱前,在繁荣的背后,在歌舞升平底下,世风浇薄和腐朽显露是社会的弊端,唐玄宗的好大喜功与渐进女色滋养了李林甫、杨国忠等一批权奸,为此,杜甫提出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然而,江河日下的世风和变异突起的局势使他将全身心都投入了对社会的拯救之中。他的理想也就显得十分具体,如悯农、轻赋、薄敛、轻刑、用贤、息兵等。在挽救社稷、平定叛乱和重建盛唐辉煌的基础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乃至外交种种方面,杜甫都有明确的主张,并且都是十分深刻的。但是,杜甫的理想最终建立在维护社会和谐为前提的儒家仁政理论上,它无法处理兵革满天下的混乱现实,所以其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剧应该说是不可避免的。

杜甫无法重新建构其世界观和理想,育的悲剧,想的追求,去评判杜甫,,然以诗人的身份去评价他,杜甫对理想的执著却是令人景仰的。

(建都十二韵》)的乱世在“苍生未苏息,胡马半乾坤”《中,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凄凉晚境里,杜甫胸中装的是“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

(岁暮》)这种报国济世之情。在壮心惊”《“万方声一概,(秦州杂诗》)的伤叹中,仍然有吾道竟何之”《“上感九庙

(壮游》)的执著。焚,下忧万民疮”《(遣闷》)杜甫以他执“百年从万事,故国耿难忘。”《

著理想之精神和诗篇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作为一个诗人,一个文化人,在人生的苦旅之中,遭受“冠盖满

(梦李白二首》京华,斯人独憔悴”《之二)的政治冷遇,这是杜甫的不幸,但这困厄不幸的命运与对理想不懈的追求,合奏出百转千回、令人击节的崇高悲壮之乐章,这乐章使杜甫千古流芳,这是他不可能想到的幸运。“沉郁”之中注入盘纡曲折,形成强烈的起伏反差的情感“顿挫”,使杜诗在凝重中有流动,厚实里显抑扬,由此形成臻于完美的“沉郁顿挫”的诗美风格。

(梦李白二首》“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其二)

杜甫以他笃行不倦的人生追求和光辉灿烂的诗篇名垂宇宙,济,,,不甘沉沦的焦灼心态中。由于有这样丰富复杂的心态影响其创作,也就形成了具备“浑涵汪茫、千汇万状”之美的“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当“沉郁顿挫”的诗美风格远远超出诗歌领域而成为一种美学类型影响今天中国文艺时,当人们在分析美感及美感心理的形成时,我们不能不认真地剖析杜甫的创作心态,因为它中间除去巨大的时代内容、深刻的生活哲理、更包含了诗人的人品、个性,以及其歌哭悲欢这样鲜活的灵性。

(责任编辑 徐其超)


相关文章

  • 20世纪杜甫研究述评
  • 20世纪杜甫研究述评 摘要:20世纪中国大陆的杜甫研究深受新旧文化.东西文化交互撞击及多次政治思潮的影响,以1949年.1976年为界呈现出三个时期,依次表现出剥去封建时代加给他的"圣化"的外衣.只把他作为普通诗人来研究 ...查看


  • 论杜甫诗歌之美
  • 陕西省自学考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杜甫诗歌之美 姓 名:李 渊 准考证号:[1**********]3 指导教师:韩理洲 写作时间:2011年8月10日 联系方式:[1**********] 目 录 一.摘要„„„„„„„„„„„ ...查看


  • 汉语言文学杜甫作业
  •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 他一生忧国忧民.有着儒家传 ...查看


  • 刘秉忠诗歌多元继承的创作理念
  • 刘秉忠诗歌多元继承的创作理念在他论诗时已多有表现,如他的<为大觉中言诗四首>,这一组诗共四首,恰是从这四个方面学习前人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即兼宗李杜之优长的创作理念.融合陶诗自然而然的创作理念.学习苏黄清新雅致的创作理念以及吸取 ...查看


  • 古代文学_唐宋复习资料[1]
  • 一.名词解释 1.上官体:唐高宗后期,介于贞观.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新的诗风.上官体风格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其诗冲淡了齐宋诗风的浮艳雕琢,缺乏慷慨激情 ...查看


  •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 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 一. 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qu ...查看


  • 中国古代文学2班
  •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初唐四杰 一.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二.初唐四杰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简述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共同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 ...查看


  • 杜诗的艺术风格
  • 杜诗的艺术 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 ...查看


  • 李白.杜甫律诗风格比较论
  • 李白.杜甫律诗风格比较论 就一个作家所引起的轰动而论,中国文学史上没有谁可以和李白匹敌.李白简直像一股狂飙,一阵雷霆,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同代的作者,杜甫也曾赞叹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