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抓住核心问题,让知识自然生成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问题让学习发生,问题让知识生成,问题让思维发展。在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我抓住每一节课的核心问题,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让知识自然生成。下面是《认识周长》的教学案例,以此为载体进行诊断、剖析……

【环节1】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认识周长

问题1:看到这一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什么是周长。

生2:为什么要学习周长?周长怎么求?

生3:周长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指出:这节课我们终点研究周长。

[设计思考:纵观很多的研究课、观摩课,它们都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班的孩子在前面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活动经验,他们能从课题出发提出问题。为此,开门见山,揭示课题,让孩子自己提问,从众多问题中提炼出核心问题,即“什么是周长”,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

【环节2】拾级而上,认识周长

1.围一围,感知周长。

⑴出示桌布图,围一周,指出:桌布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桌布面的周长。 ⑵出示树叶图,围一周,指出:树叶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面的周长。 ⑶出示树桩图,围一周,指出:树桩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桩面的周长。

2.比一比,说出周长。

⑴出示数学书封面图,比出一周,问: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⑵出示方桌图,比出一周,问:什么是放桌面的周长?

⑶出示篮球场,比出一周,问: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

3.议一议,概括周长。

问:什么是周长?

生: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

生: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

概括: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4.辨一辩,明析周长。

(1) (2) (3)

问:图(1)中的绿色线段的长度是长方形的周长吗?(不是,超过一周) 图(2)中的绿色线段的长度是长方形的周长吗?(不是,不足一周)

图(3)中的绿色线段的长度是长方形的周长吗?(是,刚好一周)

指出:一周就是从某一起点开始,围图形边线又回到起点。

5.描一描,画出周长。

要求:沿着图形边线画一周;

起点和终点落在同一点上;

6.量一量,算出周长。

问:什么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问:怎样知道这一周的长度呢?(测量各边长度,再加起来)

[设计思考:新课教学,紧紧围绕“什么是周长”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实施教学,通过“围一围、比一比、议一议、辩一辩、描一描、量一量”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辨析、生成、构建,形成周长的准确概念,为后面的周长计算、测量及应用打下扎实基础。]

【环节3】拓展练习,加深认识。

1.在钉子板上围图形

问:那个图形的周长长?你怎么知道的?

2.小青蛙和小猪比赛跑步,小青蛙沿着B区周长跑,

小猪沿着A区周长跑,比赛公平吗?为什么?

[设计思考:在钉子板上围图,让学生感受到尽管围出的图形不同,但它们的周长是相同的,通过比赛跑步,经历周长和面积的辨析,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教学反思:

我一直追求简洁而有内涵的课堂,如何达成这一教学追求?那就是抓住核心问题去统领教学。

一、什么是核心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师》2015第5期里面,王文英老师就“核心问题”进行了详尽阐述。所谓“核心问题”,它首先是问题,在课堂众多的问题中,它有着特殊的地位,它直接指向所学知识的本质,是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它,学生能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并推动学生思维向前发展。《认识周长》这一内容,一出示课题,学生就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如“什么是周长?”“为什么要学习周长?周长怎么求?”“周长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面对学生想要知道的这些问题,从何着手解决?回顾学生的学习历程,他们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从图形外在的形状认识这几个平面图形,而今认识周长,是学习图形周长的基础,是知识质的飞跃。由此,我以为本课的核心问题就是“什么是周长”,它是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的问题之源。

二、围绕核心问题的思考。

1.对“周长”的理解。

“周”即围绕一圈,也叫一周,“长”即长度,周长的实质就是一周的长度。对于长度,学生已经有比较丰富的学习经验和感知,而“周”相较于“长”来说更加抽象,学生头脑中的“一周”是什么样的?不同图形的周长是什么?除了字面的理解,如何将“周长”具体化?如何让“周长”在学生头脑里自然生长出来?如何借助“周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如何围绕核心问题实施教学。

⑴借助直观,初识周长。

学生对于“周”是比较朦胧的,教学时借助直观,如桌布图、树叶图、树桩图,围一围它们的一周,明确告诉学生“桌布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桌布面的周长”、

“树叶面一周的长度是树叶面的周长”、“树桩面一周的长度是树桩面的周长。”学生从直观图上初步感知到:不管什么图形,不管它的边线是线段、还是曲线,也不管这个图形是规则图形还是不规则图形,只要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有了对周长的初步感知,接着出示数学书的封面图、桌面图、篮球场图,让学生比划出周长,用语言加以描述,周长在学生头脑里变得具体了、形象了。这时,一周的长度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⑵对比辨析,理解周长。

学生有了对周长的具体感知,马上趁热打铁,判断周长,有“超过一周的”、“有不足一周的”、“有刚好一周的”, 学生在对比中思考、辨析、判断、进一步理解了周长的本质,就是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即从起点开始,围图形边线又回到起点。通过辨析,强调了起点与终点的重合,强调了边线的长度,理解又进一步。

⑶实践操作,掌握周长。

学生从认识层面理解了周长,接下来就从操作层面理解周长。先让学生沿着长方形、树叶图、操场的边线画一周,画出周长,加深对周长的理解。继而出示一个长方形,问:“怎样知道这一周的长度呢?”学生通过测量长方形各边的长度,算出周长。在这里,我觉得留下些许遗憾,在测量这个环节里,不应该拘与课本,而应该设计得更开放些,就以前面的长方形、树叶图、操场为学习材料,问:你想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吗?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小组合作,自己想办法测量出该图形的周长。其实,操作是检验学生对周长理解程度的有效方式,这里不应仅仅选择规则图形让学生测量周长,还应该选择不规则图形让学生思考、测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周长是一个一般概念,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也让学生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⑷拓展练习,升华周长。

通过小青蛙和小猪比赛跑步,经历周长和面积的辨析,升华对周长的认识。

关于核心问题,其提炼和实施并非易事,它蕴含着对经验的反思、对教材的解读、对知识的挖掘、对学情的捕捉、对价值的追求。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核心问题的统领作用,根据核心问题设计有效的问题串,让课堂简洁、主线清晰、层层推进,让知识在学生头脑里自然生长„„

抓住核心问题,让知识自然生成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问题让学习发生,问题让知识生成,问题让思维发展。在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我抓住每一节课的核心问题,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让知识自然生成。下面是《认识周长》的教学案例,以此为载体进行诊断、剖析……

【环节1】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认识周长

问题1:看到这一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什么是周长。

生2:为什么要学习周长?周长怎么求?

生3:周长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指出:这节课我们终点研究周长。

[设计思考:纵观很多的研究课、观摩课,它们都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班的孩子在前面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活动经验,他们能从课题出发提出问题。为此,开门见山,揭示课题,让孩子自己提问,从众多问题中提炼出核心问题,即“什么是周长”,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

【环节2】拾级而上,认识周长

1.围一围,感知周长。

⑴出示桌布图,围一周,指出:桌布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桌布面的周长。 ⑵出示树叶图,围一周,指出:树叶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面的周长。 ⑶出示树桩图,围一周,指出:树桩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桩面的周长。

2.比一比,说出周长。

⑴出示数学书封面图,比出一周,问: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⑵出示方桌图,比出一周,问:什么是放桌面的周长?

⑶出示篮球场,比出一周,问: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

3.议一议,概括周长。

问:什么是周长?

生: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

生: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

概括: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4.辨一辩,明析周长。

(1) (2) (3)

问:图(1)中的绿色线段的长度是长方形的周长吗?(不是,超过一周) 图(2)中的绿色线段的长度是长方形的周长吗?(不是,不足一周)

图(3)中的绿色线段的长度是长方形的周长吗?(是,刚好一周)

指出:一周就是从某一起点开始,围图形边线又回到起点。

5.描一描,画出周长。

要求:沿着图形边线画一周;

起点和终点落在同一点上;

6.量一量,算出周长。

问:什么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问:怎样知道这一周的长度呢?(测量各边长度,再加起来)

[设计思考:新课教学,紧紧围绕“什么是周长”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实施教学,通过“围一围、比一比、议一议、辩一辩、描一描、量一量”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辨析、生成、构建,形成周长的准确概念,为后面的周长计算、测量及应用打下扎实基础。]

【环节3】拓展练习,加深认识。

1.在钉子板上围图形

问:那个图形的周长长?你怎么知道的?

2.小青蛙和小猪比赛跑步,小青蛙沿着B区周长跑,

小猪沿着A区周长跑,比赛公平吗?为什么?

[设计思考:在钉子板上围图,让学生感受到尽管围出的图形不同,但它们的周长是相同的,通过比赛跑步,经历周长和面积的辨析,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教学反思:

我一直追求简洁而有内涵的课堂,如何达成这一教学追求?那就是抓住核心问题去统领教学。

一、什么是核心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师》2015第5期里面,王文英老师就“核心问题”进行了详尽阐述。所谓“核心问题”,它首先是问题,在课堂众多的问题中,它有着特殊的地位,它直接指向所学知识的本质,是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它,学生能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并推动学生思维向前发展。《认识周长》这一内容,一出示课题,学生就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如“什么是周长?”“为什么要学习周长?周长怎么求?”“周长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面对学生想要知道的这些问题,从何着手解决?回顾学生的学习历程,他们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从图形外在的形状认识这几个平面图形,而今认识周长,是学习图形周长的基础,是知识质的飞跃。由此,我以为本课的核心问题就是“什么是周长”,它是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的问题之源。

二、围绕核心问题的思考。

1.对“周长”的理解。

“周”即围绕一圈,也叫一周,“长”即长度,周长的实质就是一周的长度。对于长度,学生已经有比较丰富的学习经验和感知,而“周”相较于“长”来说更加抽象,学生头脑中的“一周”是什么样的?不同图形的周长是什么?除了字面的理解,如何将“周长”具体化?如何让“周长”在学生头脑里自然生长出来?如何借助“周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如何围绕核心问题实施教学。

⑴借助直观,初识周长。

学生对于“周”是比较朦胧的,教学时借助直观,如桌布图、树叶图、树桩图,围一围它们的一周,明确告诉学生“桌布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桌布面的周长”、

“树叶面一周的长度是树叶面的周长”、“树桩面一周的长度是树桩面的周长。”学生从直观图上初步感知到:不管什么图形,不管它的边线是线段、还是曲线,也不管这个图形是规则图形还是不规则图形,只要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有了对周长的初步感知,接着出示数学书的封面图、桌面图、篮球场图,让学生比划出周长,用语言加以描述,周长在学生头脑里变得具体了、形象了。这时,一周的长度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⑵对比辨析,理解周长。

学生有了对周长的具体感知,马上趁热打铁,判断周长,有“超过一周的”、“有不足一周的”、“有刚好一周的”, 学生在对比中思考、辨析、判断、进一步理解了周长的本质,就是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即从起点开始,围图形边线又回到起点。通过辨析,强调了起点与终点的重合,强调了边线的长度,理解又进一步。

⑶实践操作,掌握周长。

学生从认识层面理解了周长,接下来就从操作层面理解周长。先让学生沿着长方形、树叶图、操场的边线画一周,画出周长,加深对周长的理解。继而出示一个长方形,问:“怎样知道这一周的长度呢?”学生通过测量长方形各边的长度,算出周长。在这里,我觉得留下些许遗憾,在测量这个环节里,不应该拘与课本,而应该设计得更开放些,就以前面的长方形、树叶图、操场为学习材料,问:你想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吗?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小组合作,自己想办法测量出该图形的周长。其实,操作是检验学生对周长理解程度的有效方式,这里不应仅仅选择规则图形让学生测量周长,还应该选择不规则图形让学生思考、测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周长是一个一般概念,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也让学生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⑷拓展练习,升华周长。

通过小青蛙和小猪比赛跑步,经历周长和面积的辨析,升华对周长的认识。

关于核心问题,其提炼和实施并非易事,它蕴含着对经验的反思、对教材的解读、对知识的挖掘、对学情的捕捉、对价值的追求。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核心问题的统领作用,根据核心问题设计有效的问题串,让课堂简洁、主线清晰、层层推进,让知识在学生头脑里自然生长„„


相关文章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及简析: 教材44-45页(周长的认识) <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内容,是新课标教材中" 空间与图形" 领域中有关" ...查看


  • 国培小学数学研修成果
  • 国培小学数学研修成果 桂平市下湾镇团结小学:林翠娟 通过2016年秋季的网络研修的培训学习,我认真地听了专家们精彩的专题讲座,专心地观看了许多专家或教学案例展示和案例评析,也看到了很多同行们为一个专题或话题发表许多多建议而激动,讲的都是出于 ...查看


  •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
  •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 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能力. [教材分 ...查看


  • [周长的认识]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 <周长的认识>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周长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内容.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开始,逐步抽象出周长的概念,并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周长的认识和掌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 ...查看


  •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1
  •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范引弟 认识周长一课,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比较正式的概念课,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热情比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参与度也比较高.我分为五个环节来授课,一是创设情境,感受周长,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 ...查看


  •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 <长方形的周长>的教学反思 我上的<长方形的周长>是九义教材第五册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校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节课 ...查看


  • 正比例教学设计及反思
  • <正 比 例>教学设计 岳庄小学 解小丽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 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 ...查看


  •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说课稿
  • 这是一节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进行教学的.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 ...查看


  • 长方形的周长优秀教案及反思
  •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教案 教材说明: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版三年级上册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学生熟悉的景境引入,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