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期末论
文
论文题目: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及前景
学 号:[1**********]8
姓 名:李金玉
学科专业:经济学院金融专业 指导教师:乔翠霞
2015年6月25号
毕业论文内容介绍
目 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1
一、 中国的汽车发展历程„„„„„„„„„„„„„„„5
二、 汽车产业的现状 „„„„„„„„„„„„„„„„„8
三、 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11
(一) 汽车工业的三大瓶颈
(二) 汽车工业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11
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及前景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规律,并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前景做出预测和对行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设性建议,本文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出发,对整个行业做了深度的剖析。
由此我们发现,虽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而且从1984年开始“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战略,但30多年过去了,市场已经彻底丢失,技术也没有学过来,甚至一些原有的自主品牌也在合资中消失了,最有希望取得突破的像一汽等国有企业也沦为外资车企的代工商或渠道商。仅剩的自主品牌奇瑞、吉利等现在也面临严重的挑战,中国的汽车工业的明天到底在哪里?
对此,本文指出应加强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的合作,借用私有企业的技术、国有企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建立一家大型的合资企业,努力发展自己的优秀汽车品牌。另外本文还指出,应该跟随环保的潮流,加大对新能源车的研发,寻求跨越式发展以及加大对电子商务渠道销售的开发。
关键词: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前景
CURRENT STATUS AND PRESPECTIVE ANALYSIS OF CHINA AUTOMATIVE INDUSTRY
Abstract: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and developing pule of china auto industry and forecast the future and reach constructive ideas. The whole china auto industry was analyzed in the developing history and the status.
We found that although China has the world's biggest auto market, and since 1984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exchanging market with technology", but more than 30 years have passed, the market has completely lost, technology is also not to come over, and even some original independent brands also disappeared in the joint venture, the most promising breakthrough of state-owned companies such as faw also into a foreign car companies of generation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or distributors. Remaining independent brands such as chery and geely now also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 China's auto industry where tomorrow?
To this,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to borrow from the private enterprise of technology, the capital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policy support, to build a large joint venture, to develop their own excellent brands.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at should follow the tren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creas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seeking leapfrog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channel sales.
Keywords:china; auto industry ;forecast; status
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阶段(1953年~1978年)
1、初创时期
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在长春市兴建,毛泽东主席亲自为该厂题写“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1956年10月起开始大批生产载重量为4t的解放CA10系列货车,从而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1958年该厂又试制出我国第一辆轿车,毛泽东主席乘坐后表示赞赏,并勉励一汽人继续为我国汽车工业做出贡献。
2、自主建设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汽的批量生产和其他一些汽车厂的相继投产仍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其产品品种和数量的需求,汽车企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于是国家决定在内地再新建一批汽车工业骨干企业。1968年在湖北省十堰市开始动工兴建我国规模最大的第二期制造厂,随后又建成了生产重型汽车的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这三大汽车基地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已具备了独立开发载货汽车产品及主要依靠自己力量设计和装备大中型载货汽车厂的能力。据统计:1966-1980年,我国汽车总投资51亿元,15年中产量由年产5.6万辆增加到22万辆,产值由20.1亿元增加到88.4亿元。
(二)第二阶段(1979年~1993年)
1、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单一经济计划模式逐渐被突破,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逐渐明显,汽车企业开始出现竞争。
2、企业走向联合发展的道路
这一时期,汽车行业形成了一些骨干企业集团,开始走向联合发展的道路。部分地区打破了“小而全、大而全”的发展模式,促进了汽车企业之间的协作和专业化生产。
3、国际技术的引进
我国汽车企业从自我封闭的发展模式,走向了与国际汽车企业加强合作的道路。十余年间,我国汽车企业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00多项。通过KD方式生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建设改造,使我国整个汽车工业有了明显进步。不仅汽车产量增加迅速,而且汽车产品结构也有单一的中吨位载货车变为中型汽车与重、轻、微型货车等多种产品生产,商品车、专用车、客车同时发展的新局面。
(三)第三阶段(1994年~2006年)
自1994年开始,以《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颁布为标志,我国汽车企业发展进入
第三阶段。其背景是我国的经济体制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进一步参与国际经济,汽车工业面临着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汽车市场已从单一的公费购车转向多元化结构,私人购车趋势明显上升。汽车工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重要的转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于1994年7月颁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它在总结我国汽车工业40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20世纪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汽车工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措施。
在这一阶段,我国汽车工业在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扶植下,围绕加快汽车零部件工业和轿车工业的建设为中心,建成了以轿车工业为主体的汽车工业新体系。2004年一季度,供产销汽车129.96万辆和127.77万辆,是1993年全年的汽车产销量。其中,轿车累计产销57.69万辆和56.70万辆;载货车累计产销39.62万辆和37.80万辆;客车累计产销32.65万辆和33.27万辆。汽车产品在产量、质量、品种、性能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我国汽车工业出现高速发展的新局面。汽车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01年国家经贸委有发布了《汽车工业“十五”规划》,在客观分析国内外汽车行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入WTO后,我国汽车企业要坚持走开放竞争与自主发展
相结合的道路;提出了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优势汽车企业的加快发展,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
今年一季度,国产汽车产销同期首次超过600万辆,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但自主品牌(中国品牌)市场份额有所增加。
(一)汽车产销情况
2015年1-3月,我国汽车产销620.16万辆和615.30万辆,同比增长5.26%和3.90%。其中乘用车产销531.01万辆和530.51万辆,同比增长10.66%和8.95%;商用车产销89.15万辆和84.79万辆,同比下降18.44%和19.48%。
整体产销增幅回落
汽车销量累计增长率
(二)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有所增长
1-3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229.22万辆,市场份额连续三个月呈上升态势,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21%,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4.23个百分点。德系、日系、美系、韩系的乘用车占有率都略有下降。
1-3月乘用车各系别市场份额比较
(三)乘用车产销保持增长,SUV增幅显著
3月,乘用车产销实现10%左右的增长,增幅与上同期基本一致。在乘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月相比,四大类品种产销均呈快速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交叉型乘用车产销下降依然明显,轿车产量微增,销量略降,其他品种产销保持增长,其中SUV增速更快,销量增速达到48.8%。
(四)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
据中汽协会统计,1-3月新能源汽车生产27271辆,销售26581辆,同比分别增长2.9倍和2.8倍。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6113辆和15405辆,同比分别增长3.8倍和3.7倍;而随着北京新能源汽车指标的逐步增加,新能源汽车将有着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五)行业集中度继续保持90%
1-3月,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依次是:上汽、东风、长安、一汽、北汽、广汽、长城、华晨、江淮和吉利。与上年同期相比,东风、一汽和华晨销量略有下降,其他企业呈不同程度增长,吉利增速更为明显。1-5月,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554.46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3.9%,与行业增速持平。占汽车销售总量的90.11%,与上年同期持平。
三、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
(一)汽车工业的三大瓶颈
瓶颈是指构成产业系统中,那些不能适应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国产汽车销量分别为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而2009年美国汽车销量仅为1043万辆,这意味着我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产销第一大国。但是在一些业内专家看来,欣喜之余必须看到当前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中存在的隐忧。
1、核心技术缺失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大步迈进,取得了突出成就。大力发展自主创新事业已成为众多国内车企的共识。但一个不可否认的问题是,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热点多集中于整车开发和传统零部件生产上,而在核心和关键技术上缺少投入和精力,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还亟待突破。
如何在竞争中实现合作,使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优势项目;如何在竞争中占据主动,使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摆脱亦步亦趋的尴尬,都是需要中国汽车人思考的问题。
中国一汽集团总经理徐建一表示,核心技术尤其是关键零部件发展滞后是制约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零部件企业在传统的、低附加值的零部件方面已经形成一定配套规模,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零部件,特别是电子技术零部件,比如空调、电动转向、电子制动、悬挂系统、发动机控制等,仍基本由外方独资企业或合资企业控制。
2、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
2009年国内汽车企业并购重组风起云涌,广汽与长丰、长安与中航先后“联姻”,吉利、北汽在跨国并购中收获颇丰。但这一光鲜成绩背后,仍旧是汽车产业集中度不够的老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汽车产业呈现出井喷趋势,引发了各地发展汽车热潮,一些没有汽车产业发展基础的省份或城市,也提出大上或引进汽车产业的规划,甚至提出把汽车产业做为支柱产业来发展。有专家表示,又一轮蜂拥而上的发展热潮,很有
可能加剧当前汽车行业存在的企业规模不大、布局分散等矛盾。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表示,对于大量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来说,单个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最高也只有270万辆,与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商丰田年产900多万辆的规模还有很大差距。尽管近几年我国汽车企业生产集中度有所提高,但论单个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仍落后于国际一流汽车企业。
3、新能源汽车阻力大
有人把2009年的汽车市场称为“政策导向年”,车市繁华的背后,是不断完善的市场消费体系与各项刺激政策的落地。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为去年的车市添了一把火;“汽车下乡”政策补贴,促使全国各大微车的销量同比增长都在七成以上。有专家表示,这种短期刺激性的政策导向有可能使车市患上“依赖症”,而随着政策的边际效应递减,火爆的车市不可能一直“疯狂”下去。
很多人预计,随着政府优惠政策力度减弱,汽车市场主要靠政策外力拉动的爆发式增长很可能降温。比如小排量车购置税减征幅度上调2 .5个百分点,再加上2009年下半年尤其是年底的疯狂购车行为,对2010车市的透支作用明显,都会对今年的车市产生影响。
有人担心车市能否继续火爆,也有人担心新能源汽车路在何方?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汽车的节能减排问题再次引发高度关注。
有专家表示,随着我国跨入年产超千万辆的行列,节能减排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认为,我国汽车产业实现1000万辆所处的环境,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达到1000万辆时不一样,如今的排放技术标准提高了,这使得我国汽车产业节能减排需要承载更重的压力。这就迫使我国汽车企业必须站在世界技术进步的高度,加大对新能源的探索,走出一条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友好型汽车发展之路。
(二)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
(1)、生产结构上,大中小排量的汽车生产的比例要协调,随着油价的上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制约,中小排量的汽车越来越受到家庭的欢迎和政策的鼓励,应大力发展,而发展大排量的汽车,则需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谨慎发展。
(2)、配套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如车桥、玻璃、橡胶、五金等,优化生产工艺和组装流程,提高社会生产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3)、笼统的老话,注重技术的引进、吸收,以及技术的自主创新。
(4)、注重市场的培育,国内潜在市场的开发(国家和汽车企业同步,国家要想着提高国民可支配收入,企业要考虑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满足其消费需要),国外市场的积极拓展(登陆国外汽车市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市场,这里竞争比较小,市场潜力比较大,而且登陆制造销售,可以有效避免贸易摩擦,绕开恶意关税等贸易壁垒)(插播:奇瑞瑞虎已进军巴西,长城已登陆澳洲,江淮、长安、华晨也纷纷尝试海外投资)。
(5)、国内汽车生产市场的调整,大而全的生产格局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不利于提高整体竞争力,国家原本的规划是实现汽车生产市场的“四大四小”整合,即鼓励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四家大型企业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兼并重组,鼓励北汽、广汽、奇瑞、重汽四家中型企业实现区域范围内的兼并重组,争取中国汽车90%以上的产能落在这8家之内,一定程度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提高整体竞争力。这个总体思路是对的,但是需要根据各企业的发展现状及时进行调整,如近年比亚迪汽车迅猛的发展,使其在规模上很可能实现超越前面的某些厂家,而这时,前面的策略则需要调整。
用精细化、个性化的品牌来吸引客户,并使其忠实于你的品牌,是汽车企业发展最好的策略,也是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指导方针。
中国市场很可能出现一个产能过剩的阶段,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政府制订的政策造成的因为政府希望通过多种政策杠杆对需求的增长进行调节;另一方面,整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对这个增长迅速的市场觊觎已久,正源源不断地投入资金。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整车制造商很可能不断缩短新产品开发的周期,这将进一步刺激需求的增长。第五,零部件供应。目前,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国内的整车制造商客户,许多供应商仍继续进口大量零部件并且以较小的规模进行生产经营。但是,整车制造商整合之后,第一层供应商也将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以求规模、更高的利润率,并且最终达到世界一流的成本竞争力。拥有研发、供应链以及出口能力的国有供应商将有能力将其业务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通过充分利用其在中国国内市场中的规模地位,在价格方面进行竞争,这些供应商将最终达到以上目标,他们还有可能利用其成本较低的工艺技术以及生产范围,将零部件以较高的成本效率销售至海外市场。
最后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在品牌、销售、以及售后市场,随着客户得到价廉物美的产品和服务的要价能力不断提升整车制造商和经销商将面临相当大的来自营销、销售以及服务方面的挑战。随着市场上产品型号的不断扩充,品牌及营销工作将变得更为重要,整车制造商将不得不为了确立其品牌、提升其产品地位、促进产品分化而在营销工作中投入更多资金。
参考文献:
[1]高级经济师李伟利.2011-2012年汽车市场分析与预测.2011年
[2]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年回顾与跨世纪展望.1999年
[3]杨青.我国汽车市场战略定位的探讨.2002年
[4]钱振为 郭少平 黄继英 申理 余志生.中国汽车工业的理想出路.2001年
[6]宦国渝.中国汽车工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出路.国研网.2000年
[7]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14版
[8]师建华.汽车工业“十二五”期间重点问题分析.2011年
[9]中国报告网.2011-2015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 全景调研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2011年
[10]中国报告大厅.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状况.2014年
[11]51行业网.2015-2020年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13年
[12]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5年1-5月中国品牌车型前十家产业销量排名.2015年
[1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5年1-3月汽车行业经济效益简析.2015年
[14]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5年3月汽车工业产销情况简析.2015年
[15]汽车营销专家聚会成都.探寻汽车营销路在何方.新华网.2004年
[16]陈荣祥.2005年四种汽车销售模式谁能走出低谷.中国经济时报.2005
产业经济学期末论
文
论文题目: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及前景
学 号:[1**********]8
姓 名:李金玉
学科专业:经济学院金融专业 指导教师:乔翠霞
2015年6月25号
毕业论文内容介绍
目 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1
一、 中国的汽车发展历程„„„„„„„„„„„„„„„5
二、 汽车产业的现状 „„„„„„„„„„„„„„„„„8
三、 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11
(一) 汽车工业的三大瓶颈
(二) 汽车工业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11
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及前景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规律,并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前景做出预测和对行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设性建议,本文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出发,对整个行业做了深度的剖析。
由此我们发现,虽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而且从1984年开始“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战略,但30多年过去了,市场已经彻底丢失,技术也没有学过来,甚至一些原有的自主品牌也在合资中消失了,最有希望取得突破的像一汽等国有企业也沦为外资车企的代工商或渠道商。仅剩的自主品牌奇瑞、吉利等现在也面临严重的挑战,中国的汽车工业的明天到底在哪里?
对此,本文指出应加强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的合作,借用私有企业的技术、国有企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建立一家大型的合资企业,努力发展自己的优秀汽车品牌。另外本文还指出,应该跟随环保的潮流,加大对新能源车的研发,寻求跨越式发展以及加大对电子商务渠道销售的开发。
关键词: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前景
CURRENT STATUS AND PRESPECTIVE ANALYSIS OF CHINA AUTOMATIVE INDUSTRY
Abstract: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and developing pule of china auto industry and forecast the future and reach constructive ideas. The whole china auto industry was analyzed in the developing history and the status.
We found that although China has the world's biggest auto market, and since 1984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exchanging market with technology", but more than 30 years have passed, the market has completely lost, technology is also not to come over, and even some original independent brands also disappeared in the joint venture, the most promising breakthrough of state-owned companies such as faw also into a foreign car companies of generation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or distributors. Remaining independent brands such as chery and geely now also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 China's auto industry where tomorrow?
To this,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to borrow from the private enterprise of technology, the capital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policy support, to build a large joint venture, to develop their own excellent brands.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at should follow the tren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creas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seeking leapfrog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channel sales.
Keywords:china; auto industry ;forecast; status
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阶段(1953年~1978年)
1、初创时期
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在长春市兴建,毛泽东主席亲自为该厂题写“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1956年10月起开始大批生产载重量为4t的解放CA10系列货车,从而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1958年该厂又试制出我国第一辆轿车,毛泽东主席乘坐后表示赞赏,并勉励一汽人继续为我国汽车工业做出贡献。
2、自主建设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汽的批量生产和其他一些汽车厂的相继投产仍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其产品品种和数量的需求,汽车企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于是国家决定在内地再新建一批汽车工业骨干企业。1968年在湖北省十堰市开始动工兴建我国规模最大的第二期制造厂,随后又建成了生产重型汽车的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这三大汽车基地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已具备了独立开发载货汽车产品及主要依靠自己力量设计和装备大中型载货汽车厂的能力。据统计:1966-1980年,我国汽车总投资51亿元,15年中产量由年产5.6万辆增加到22万辆,产值由20.1亿元增加到88.4亿元。
(二)第二阶段(1979年~1993年)
1、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单一经济计划模式逐渐被突破,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逐渐明显,汽车企业开始出现竞争。
2、企业走向联合发展的道路
这一时期,汽车行业形成了一些骨干企业集团,开始走向联合发展的道路。部分地区打破了“小而全、大而全”的发展模式,促进了汽车企业之间的协作和专业化生产。
3、国际技术的引进
我国汽车企业从自我封闭的发展模式,走向了与国际汽车企业加强合作的道路。十余年间,我国汽车企业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00多项。通过KD方式生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建设改造,使我国整个汽车工业有了明显进步。不仅汽车产量增加迅速,而且汽车产品结构也有单一的中吨位载货车变为中型汽车与重、轻、微型货车等多种产品生产,商品车、专用车、客车同时发展的新局面。
(三)第三阶段(1994年~2006年)
自1994年开始,以《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颁布为标志,我国汽车企业发展进入
第三阶段。其背景是我国的经济体制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进一步参与国际经济,汽车工业面临着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汽车市场已从单一的公费购车转向多元化结构,私人购车趋势明显上升。汽车工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重要的转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于1994年7月颁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它在总结我国汽车工业40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20世纪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汽车工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措施。
在这一阶段,我国汽车工业在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扶植下,围绕加快汽车零部件工业和轿车工业的建设为中心,建成了以轿车工业为主体的汽车工业新体系。2004年一季度,供产销汽车129.96万辆和127.77万辆,是1993年全年的汽车产销量。其中,轿车累计产销57.69万辆和56.70万辆;载货车累计产销39.62万辆和37.80万辆;客车累计产销32.65万辆和33.27万辆。汽车产品在产量、质量、品种、性能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我国汽车工业出现高速发展的新局面。汽车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01年国家经贸委有发布了《汽车工业“十五”规划》,在客观分析国内外汽车行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入WTO后,我国汽车企业要坚持走开放竞争与自主发展
相结合的道路;提出了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优势汽车企业的加快发展,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
今年一季度,国产汽车产销同期首次超过600万辆,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但自主品牌(中国品牌)市场份额有所增加。
(一)汽车产销情况
2015年1-3月,我国汽车产销620.16万辆和615.30万辆,同比增长5.26%和3.90%。其中乘用车产销531.01万辆和530.51万辆,同比增长10.66%和8.95%;商用车产销89.15万辆和84.79万辆,同比下降18.44%和19.48%。
整体产销增幅回落
汽车销量累计增长率
(二)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有所增长
1-3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229.22万辆,市场份额连续三个月呈上升态势,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21%,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4.23个百分点。德系、日系、美系、韩系的乘用车占有率都略有下降。
1-3月乘用车各系别市场份额比较
(三)乘用车产销保持增长,SUV增幅显著
3月,乘用车产销实现10%左右的增长,增幅与上同期基本一致。在乘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月相比,四大类品种产销均呈快速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交叉型乘用车产销下降依然明显,轿车产量微增,销量略降,其他品种产销保持增长,其中SUV增速更快,销量增速达到48.8%。
(四)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
据中汽协会统计,1-3月新能源汽车生产27271辆,销售26581辆,同比分别增长2.9倍和2.8倍。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6113辆和15405辆,同比分别增长3.8倍和3.7倍;而随着北京新能源汽车指标的逐步增加,新能源汽车将有着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五)行业集中度继续保持90%
1-3月,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依次是:上汽、东风、长安、一汽、北汽、广汽、长城、华晨、江淮和吉利。与上年同期相比,东风、一汽和华晨销量略有下降,其他企业呈不同程度增长,吉利增速更为明显。1-5月,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554.46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3.9%,与行业增速持平。占汽车销售总量的90.11%,与上年同期持平。
三、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
(一)汽车工业的三大瓶颈
瓶颈是指构成产业系统中,那些不能适应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国产汽车销量分别为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而2009年美国汽车销量仅为1043万辆,这意味着我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产销第一大国。但是在一些业内专家看来,欣喜之余必须看到当前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中存在的隐忧。
1、核心技术缺失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大步迈进,取得了突出成就。大力发展自主创新事业已成为众多国内车企的共识。但一个不可否认的问题是,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热点多集中于整车开发和传统零部件生产上,而在核心和关键技术上缺少投入和精力,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还亟待突破。
如何在竞争中实现合作,使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优势项目;如何在竞争中占据主动,使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摆脱亦步亦趋的尴尬,都是需要中国汽车人思考的问题。
中国一汽集团总经理徐建一表示,核心技术尤其是关键零部件发展滞后是制约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零部件企业在传统的、低附加值的零部件方面已经形成一定配套规模,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零部件,特别是电子技术零部件,比如空调、电动转向、电子制动、悬挂系统、发动机控制等,仍基本由外方独资企业或合资企业控制。
2、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
2009年国内汽车企业并购重组风起云涌,广汽与长丰、长安与中航先后“联姻”,吉利、北汽在跨国并购中收获颇丰。但这一光鲜成绩背后,仍旧是汽车产业集中度不够的老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汽车产业呈现出井喷趋势,引发了各地发展汽车热潮,一些没有汽车产业发展基础的省份或城市,也提出大上或引进汽车产业的规划,甚至提出把汽车产业做为支柱产业来发展。有专家表示,又一轮蜂拥而上的发展热潮,很有
可能加剧当前汽车行业存在的企业规模不大、布局分散等矛盾。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表示,对于大量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来说,单个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最高也只有270万辆,与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商丰田年产900多万辆的规模还有很大差距。尽管近几年我国汽车企业生产集中度有所提高,但论单个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仍落后于国际一流汽车企业。
3、新能源汽车阻力大
有人把2009年的汽车市场称为“政策导向年”,车市繁华的背后,是不断完善的市场消费体系与各项刺激政策的落地。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为去年的车市添了一把火;“汽车下乡”政策补贴,促使全国各大微车的销量同比增长都在七成以上。有专家表示,这种短期刺激性的政策导向有可能使车市患上“依赖症”,而随着政策的边际效应递减,火爆的车市不可能一直“疯狂”下去。
很多人预计,随着政府优惠政策力度减弱,汽车市场主要靠政策外力拉动的爆发式增长很可能降温。比如小排量车购置税减征幅度上调2 .5个百分点,再加上2009年下半年尤其是年底的疯狂购车行为,对2010车市的透支作用明显,都会对今年的车市产生影响。
有人担心车市能否继续火爆,也有人担心新能源汽车路在何方?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汽车的节能减排问题再次引发高度关注。
有专家表示,随着我国跨入年产超千万辆的行列,节能减排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认为,我国汽车产业实现1000万辆所处的环境,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达到1000万辆时不一样,如今的排放技术标准提高了,这使得我国汽车产业节能减排需要承载更重的压力。这就迫使我国汽车企业必须站在世界技术进步的高度,加大对新能源的探索,走出一条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友好型汽车发展之路。
(二)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
(1)、生产结构上,大中小排量的汽车生产的比例要协调,随着油价的上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制约,中小排量的汽车越来越受到家庭的欢迎和政策的鼓励,应大力发展,而发展大排量的汽车,则需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谨慎发展。
(2)、配套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如车桥、玻璃、橡胶、五金等,优化生产工艺和组装流程,提高社会生产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3)、笼统的老话,注重技术的引进、吸收,以及技术的自主创新。
(4)、注重市场的培育,国内潜在市场的开发(国家和汽车企业同步,国家要想着提高国民可支配收入,企业要考虑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满足其消费需要),国外市场的积极拓展(登陆国外汽车市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市场,这里竞争比较小,市场潜力比较大,而且登陆制造销售,可以有效避免贸易摩擦,绕开恶意关税等贸易壁垒)(插播:奇瑞瑞虎已进军巴西,长城已登陆澳洲,江淮、长安、华晨也纷纷尝试海外投资)。
(5)、国内汽车生产市场的调整,大而全的生产格局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不利于提高整体竞争力,国家原本的规划是实现汽车生产市场的“四大四小”整合,即鼓励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四家大型企业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兼并重组,鼓励北汽、广汽、奇瑞、重汽四家中型企业实现区域范围内的兼并重组,争取中国汽车90%以上的产能落在这8家之内,一定程度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提高整体竞争力。这个总体思路是对的,但是需要根据各企业的发展现状及时进行调整,如近年比亚迪汽车迅猛的发展,使其在规模上很可能实现超越前面的某些厂家,而这时,前面的策略则需要调整。
用精细化、个性化的品牌来吸引客户,并使其忠实于你的品牌,是汽车企业发展最好的策略,也是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指导方针。
中国市场很可能出现一个产能过剩的阶段,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政府制订的政策造成的因为政府希望通过多种政策杠杆对需求的增长进行调节;另一方面,整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对这个增长迅速的市场觊觎已久,正源源不断地投入资金。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整车制造商很可能不断缩短新产品开发的周期,这将进一步刺激需求的增长。第五,零部件供应。目前,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国内的整车制造商客户,许多供应商仍继续进口大量零部件并且以较小的规模进行生产经营。但是,整车制造商整合之后,第一层供应商也将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以求规模、更高的利润率,并且最终达到世界一流的成本竞争力。拥有研发、供应链以及出口能力的国有供应商将有能力将其业务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通过充分利用其在中国国内市场中的规模地位,在价格方面进行竞争,这些供应商将最终达到以上目标,他们还有可能利用其成本较低的工艺技术以及生产范围,将零部件以较高的成本效率销售至海外市场。
最后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在品牌、销售、以及售后市场,随着客户得到价廉物美的产品和服务的要价能力不断提升整车制造商和经销商将面临相当大的来自营销、销售以及服务方面的挑战。随着市场上产品型号的不断扩充,品牌及营销工作将变得更为重要,整车制造商将不得不为了确立其品牌、提升其产品地位、促进产品分化而在营销工作中投入更多资金。
参考文献:
[1]高级经济师李伟利.2011-2012年汽车市场分析与预测.2011年
[2]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年回顾与跨世纪展望.1999年
[3]杨青.我国汽车市场战略定位的探讨.2002年
[4]钱振为 郭少平 黄继英 申理 余志生.中国汽车工业的理想出路.2001年
[6]宦国渝.中国汽车工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出路.国研网.2000年
[7]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14版
[8]师建华.汽车工业“十二五”期间重点问题分析.2011年
[9]中国报告网.2011-2015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 全景调研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2011年
[10]中国报告大厅.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状况.2014年
[11]51行业网.2015-2020年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13年
[12]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5年1-5月中国品牌车型前十家产业销量排名.2015年
[1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5年1-3月汽车行业经济效益简析.2015年
[14]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5年3月汽车工业产销情况简析.2015年
[15]汽车营销专家聚会成都.探寻汽车营销路在何方.新华网.2004年
[16]陈荣祥.2005年四种汽车销售模式谁能走出低谷.中国经济时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