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中国转型期政府信任缺失现象

2012年第5期(总第77期)

理论观察

Theoretic Observation

N o. 5, 2012S erial N o. 77

透析中国转型期政府信任缺失现象

蔡雪珍1,郭世玉2

(1. 徐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

[摘

徐州

221116;2. 徐州市文化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江苏徐州221008)

要]良好的政府信任是政府统治合法性的基石,是政府有效管理社会的基础。然而,在

改革日益深化、开放不断扩大的转型期,政府信任也经受着巨大的考验,在不同层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现象。

[关键词]中国转型期; 政府信任;缺失

[中图分类号]D0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5—0021—02

“政府信任”是公众预期并相信政府官员与政府机构会殚精竭虑地实践其义务与责任, 以提供公众所必需的服务、福祉与生命安全的保障, 以及相信政府是由具有德行的政治领导者所领导并在健全的政治制度下高效率运行。

〔1〕

件,可以发现许多参与公众都抱有一种“找企业单位不如找政府,找政府不如堵公路上铁路”的心态,由此导致他们在诉诸正常途径解决不了问题时,往往就通过“封桥堵路,冲击党政机关,要挟党委和政府”〔3〕。如近些来年发生的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甘肃陇南事件、湖北石首事件和江苏启东事件等集中传递了公众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信任缺失信号。有媒体就指出:“在某种意义上,政府公信力是一堵‘防火墙’,公信力越高的政府,群众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就越低。”〔4〕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会严重损害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动摇公众对人民政府的信任。近年来不断增加和扩大的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集中反映出了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为一定程度上失信于民的政府敲响了警钟。

(二)政府资信公信力不断下降。

政府资信公信力是指公众对政府渠道传递资信的信任程度。《小康》杂志于2009年进行“您相信政府公布的各种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吗”的调查中,认为“仅作参考,掺假的成分很多”或“绝对是假的,从来都不信”的比例高达

府信任涉及的是公众与政府间的互动关系,是公众同政府之间相互关系的心理、思想基础,是指公众在期望与认知之间对政府运作的一种归属心理和评价态度,反映着公众同政府关系的状况。良好的政府信任是政府统治合法性的基石,是政府有效管理社会的基础。

从整体上讲,中国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是较高的。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是在建国后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然而,在中国改革日益深化、开放不断扩大的社会转型期,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也经受着社会大变革的考验,出现了政府信任缺失的现象。政府信任缺失是指在政府运作过程中由于公众缺乏对政府的基本信赖而产生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或者是政府的行为和公众的价值期望产生了一定差距,造成了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当前,中国转型期的政府信任在不同层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现象,严重干扰了我国的社会稳定,必须引起警惕。

一、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社会转型期中国政府特别是基层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水准与公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离建设公信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在行使政府职能中存在的不作为、乱作为、作为不到位等问题,造成群体性事件大量发生、政府资信公信力不断下降、政府负面报道时有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度

(一)群体性事件大量发生。

群体性事件大量发生是利益受损群体在找不到解决途径或得不到解决情况下,表达自己意愿和不满的一种自我救助方式。

〔2〕

91.1%,而在2007年的调查中,这个比例是79.3%。这说明政府的资信公信力在近年来呈下降趋势。由于一些地方政府根据自身政绩需要虚报浮夸社会经济发展数字,故意虚报、瞒报、漏报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信息,导致政府资信不真实、不准确的现象,使得公众对政府资信持怀疑态度,进一步造成政府工作被动。“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这样的教训是深刻的。”近年来,这类公共事件更是频繁发生,政府资信公信力一次次受到强烈质疑和严峻挑战。如“周老虎事件”、“邓玉娇案”、“躲猫猫事件”、“钓鱼执法事件”、“山西疫苗事件”、“局长日记门”、“李刚之子案”、“跨省抓捕案”,等等,凸显的是公众对政府资信的怀疑,有的公众甚至宁肯相信小道消息,也不肯相信政府的公开渠道的报道。这种本可信任而不敢或不愿去信任的观念和现象,正是政府资信缺失的表现。

转型期的中国,影响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明

显增多,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面广量大,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分析群体性事

[收稿日期]2012—09—22

[作者简介]蔡雪珍(1978—), 女, 江苏徐州人。硕士, 讲师,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1—

2012年第5期(总第77期)

理论观察

Theoretic Observation

N o. 5, 2012S erial N o. 77

透析中国转型期政府信任缺失现象

蔡雪珍1,郭世玉2

(1. 徐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

[摘

徐州

221116;2. 徐州市文化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江苏徐州221008)

要]良好的政府信任是政府统治合法性的基石,是政府有效管理社会的基础。然而,在

改革日益深化、开放不断扩大的转型期,政府信任也经受着巨大的考验,在不同层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现象。

[关键词]中国转型期; 政府信任;缺失

[中图分类号]D0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5—0021—02

“政府信任”是公众预期并相信政府官员与政府机构会殚精竭虑地实践其义务与责任, 以提供公众所必需的服务、福祉与生命安全的保障, 以及相信政府是由具有德行的政治领导者所领导并在健全的政治制度下高效率运行。

〔1〕

件,可以发现许多参与公众都抱有一种“找企业单位不如找政府,找政府不如堵公路上铁路”的心态,由此导致他们在诉诸正常途径解决不了问题时,往往就通过“封桥堵路,冲击党政机关,要挟党委和政府”〔3〕。如近些来年发生的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甘肃陇南事件、湖北石首事件和江苏启东事件等集中传递了公众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信任缺失信号。有媒体就指出:“在某种意义上,政府公信力是一堵‘防火墙’,公信力越高的政府,群众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就越低。”〔4〕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会严重损害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动摇公众对人民政府的信任。近年来不断增加和扩大的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集中反映出了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为一定程度上失信于民的政府敲响了警钟。

(二)政府资信公信力不断下降。

政府资信公信力是指公众对政府渠道传递资信的信任程度。《小康》杂志于2009年进行“您相信政府公布的各种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吗”的调查中,认为“仅作参考,掺假的成分很多”或“绝对是假的,从来都不信”的比例高达

府信任涉及的是公众与政府间的互动关系,是公众同政府之间相互关系的心理、思想基础,是指公众在期望与认知之间对政府运作的一种归属心理和评价态度,反映着公众同政府关系的状况。良好的政府信任是政府统治合法性的基石,是政府有效管理社会的基础。

从整体上讲,中国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是较高的。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是在建国后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然而,在中国改革日益深化、开放不断扩大的社会转型期,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也经受着社会大变革的考验,出现了政府信任缺失的现象。政府信任缺失是指在政府运作过程中由于公众缺乏对政府的基本信赖而产生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或者是政府的行为和公众的价值期望产生了一定差距,造成了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当前,中国转型期的政府信任在不同层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现象,严重干扰了我国的社会稳定,必须引起警惕。

一、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社会转型期中国政府特别是基层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水准与公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离建设公信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在行使政府职能中存在的不作为、乱作为、作为不到位等问题,造成群体性事件大量发生、政府资信公信力不断下降、政府负面报道时有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度

(一)群体性事件大量发生。

群体性事件大量发生是利益受损群体在找不到解决途径或得不到解决情况下,表达自己意愿和不满的一种自我救助方式。

〔2〕

91.1%,而在2007年的调查中,这个比例是79.3%。这说明政府的资信公信力在近年来呈下降趋势。由于一些地方政府根据自身政绩需要虚报浮夸社会经济发展数字,故意虚报、瞒报、漏报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信息,导致政府资信不真实、不准确的现象,使得公众对政府资信持怀疑态度,进一步造成政府工作被动。“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这样的教训是深刻的。”近年来,这类公共事件更是频繁发生,政府资信公信力一次次受到强烈质疑和严峻挑战。如“周老虎事件”、“邓玉娇案”、“躲猫猫事件”、“钓鱼执法事件”、“山西疫苗事件”、“局长日记门”、“李刚之子案”、“跨省抓捕案”,等等,凸显的是公众对政府资信的怀疑,有的公众甚至宁肯相信小道消息,也不肯相信政府的公开渠道的报道。这种本可信任而不敢或不愿去信任的观念和现象,正是政府资信缺失的表现。

转型期的中国,影响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明

显增多,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面广量大,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分析群体性事

[收稿日期]2012—09—22

[作者简介]蔡雪珍(1978—), 女, 江苏徐州人。硕士, 讲师,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1—


相关文章

  • 诚信社会建设中的政府责任及其局限性
  • 诚信社会建设中的政府责任及其局限性 金东日/朱光喜 2013-05-02 14:48:39 来源:<学习与探索>(哈尔滨)2012年10期 [内容提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主体机会主义行为空间的增大及对其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是中 ...查看


  • 中国政治信任的现状及其风险
  • 作者:上官酒瑞 2012年06月04日13:41 来源:<理论与改革>2011年5期 内容摘要:任何关于中国社会政治信任水平或高或低的简单判断,都会失之偏颇而难于形成符合事实的结论,甚至会造成严重政治后果.根据政治信任理论和民众 ...查看


  • 中国信任危机
  • 中国信任危机 生活在当今中国的很多人都已经感受到了当下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弥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存在于不同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社会细胞内部.不过,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并是一个当代独有的问题.还 ...查看


  • 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重建论文
  •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缺失与重建 [摘要]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失的问题.本文从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因素入手,简要概述了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指出了理 ...查看


  • 浅谈县级政府应对当前信任危机的措施
  • 贵州财经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县级政府如何应对当前的信任危机 --以瓮安县为例 院 (系):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年级:级行政管理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年月日 致谢 在夏花盛开时节,这篇论文的修改完善也接近尾声.然而这并没有给我带来 ...查看


  • 什么是诚信
  • 论诚信与社会 什么是诚信?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q ...查看


  • 行政管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德法同构"在现代中国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顾客关系管理"理念与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方法论 ...查看


  • 我对诚信建设的认识
  •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社会文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具有普遍的价值.目前,在我国大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WTO的新形势下,诚信的"淡出&qu ...查看


  • 关于潜规则盛行与社会诚信缺失的思考
  • 社会发展·SocialDevelopment 内容提要:诚信是现代社会经济文化乃至所有领域的共同准则.诚信缺失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社会潜规则盛行则是造成当今中国社会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潜规则的滋生会引发大量非诚信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