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人如何克服虚荣心理?

学佛人如何克服虚容心理?

各位法友:虚容心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理,它以不恰当的方式

来掩盖自己内心对自尊的需求,也就是平常大家常有的好面子心理。这种

心理在学佛人中表现为:希望得到他人的称赞好评,希望自己能在人群中

显得出类拔萃,比如有些人念了几天经,见了某位大德,打了几天座,希

望自己能得到他人称赞,于是就夸大自己的修行功德,或妄言证得神通;在生活中表现为:喜欢哗众取宠,喜欢以超出自己能力的方式去消费,故意在衣着服饰上现得与众不同,傲人一等。这些现象由于是世间人普遍的心理现象,所以许多学佛者并不认识它是自己的虚容心理。这种虚容之心,它是一种烦恼心理,学佛人应努力发现和自我克服。

虚容心理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要从我们内心的烦恼说起。每个人内心都有贪心,骄傲及我慢心,这两种心理会让人希求得到各种满足,如人本主义心理学所说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实现人生高峰体验的需求。虚容心理就会指示人们把这些需求无限的放大,可是人的能力及福报又不够,于是在贪着虚容心理的驱使下,产生浮夸、说谎、骗人的心理,有些还会故意妄说祸福及神通,以得到他人赞叹羡慕,让高傲之心得到满足。由此令身心养成不良习惯,造诸恶行而不自知。那么,学佛人应如何对治虚容心理呢?

首先,应养成符合自己实际能力的消费习惯。学佛人在生活中,不应去与人比较,而应以一种:衣服不需名牌,遮身就好;吃饭不必山珍,饱肚就好;地位不必强求,拥有就好;房屋不求广大,遮雨就好;出门非必名车,代步就好。以诚实谦虚之心待人接物,反而有利你广结人缘,增加福报。《佛说王耶女经》云:“不当以倚端正而生骄慢。形貌端正,非为端正,唯心行端正,人所爱敬。”

其次,学会常自反省。学佛人在修学中应时常学会自我反省,将自己属于虚容心的行为或追求记下来,比如爱追星,追名牌,贪好贪多,等等,将其列一个表格,每天观察自己去掉了多少这样的虚容心理,如是就能恶必日少,善必日增。

其三,认真学修自己的法门。学佛人对自己所修的法门,所持的经咒,不要去与人相比,或自夸口亲近过哪位有名大德,得到了哪位高僧灌顶加持。这些虚容心的行为,并不代表你有修行,你有功德。当年梁武帝建寺度僧无数,以为功大,就是虚容心在作怪,后被达磨醍醐灌顶,斥其“并无功德”,就此失去亲近大德的机缘。学佛人有没有修行,是要看你每天清除了多少烦恼,生起了多少慈悲,而这些你内心是最清楚不过的!

其四,克服攀比心理。学佛人要知道不管别人有拥有多大的福报,有多好的外缘,那都是人家自己修来的,攀比不但无用,还给自己找麻烦、增压力。应该学会欢喜接爱自己当下的一切,这都是你的业果所得,如想改变,要从内心的想法、外在的行为去断恶向善,随喜他人功德,慈悲济世,才能提升福报。

其五,克服喜被人赞心理。别人在生活中对你的称赞,无外乎三种:一种是你真有功德,而赞叹你;一种是故意拍马迎合,令你满足虚容,而入其圈套;还有一种外在称赞,实为讥讽,但你却不知原由,还乐在其中。明了此意,人称不享其喜,人讥不受其苦,始终保持一颗清醒之心,知道自己究竟修学的境界如何。白云守端禅诗云:“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般;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半生被眼瞒。”

其六,树立远大目标。学佛人应以发大悲心为前提,生菩提心大愿王,以菩萨无量劫勤苦修学的圣迹为榜样,忍受世间种种诽谤讥嫌,安于正道,不断前行,自然能远离虚容心,不争人我,与道相应。——法华学习组

学佛人如何克服虚容心理?

各位法友:虚容心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理,它以不恰当的方式

来掩盖自己内心对自尊的需求,也就是平常大家常有的好面子心理。这种

心理在学佛人中表现为:希望得到他人的称赞好评,希望自己能在人群中

显得出类拔萃,比如有些人念了几天经,见了某位大德,打了几天座,希

望自己能得到他人称赞,于是就夸大自己的修行功德,或妄言证得神通;在生活中表现为:喜欢哗众取宠,喜欢以超出自己能力的方式去消费,故意在衣着服饰上现得与众不同,傲人一等。这些现象由于是世间人普遍的心理现象,所以许多学佛者并不认识它是自己的虚容心理。这种虚容之心,它是一种烦恼心理,学佛人应努力发现和自我克服。

虚容心理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要从我们内心的烦恼说起。每个人内心都有贪心,骄傲及我慢心,这两种心理会让人希求得到各种满足,如人本主义心理学所说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实现人生高峰体验的需求。虚容心理就会指示人们把这些需求无限的放大,可是人的能力及福报又不够,于是在贪着虚容心理的驱使下,产生浮夸、说谎、骗人的心理,有些还会故意妄说祸福及神通,以得到他人赞叹羡慕,让高傲之心得到满足。由此令身心养成不良习惯,造诸恶行而不自知。那么,学佛人应如何对治虚容心理呢?

首先,应养成符合自己实际能力的消费习惯。学佛人在生活中,不应去与人比较,而应以一种:衣服不需名牌,遮身就好;吃饭不必山珍,饱肚就好;地位不必强求,拥有就好;房屋不求广大,遮雨就好;出门非必名车,代步就好。以诚实谦虚之心待人接物,反而有利你广结人缘,增加福报。《佛说王耶女经》云:“不当以倚端正而生骄慢。形貌端正,非为端正,唯心行端正,人所爱敬。”

其次,学会常自反省。学佛人在修学中应时常学会自我反省,将自己属于虚容心的行为或追求记下来,比如爱追星,追名牌,贪好贪多,等等,将其列一个表格,每天观察自己去掉了多少这样的虚容心理,如是就能恶必日少,善必日增。

其三,认真学修自己的法门。学佛人对自己所修的法门,所持的经咒,不要去与人相比,或自夸口亲近过哪位有名大德,得到了哪位高僧灌顶加持。这些虚容心的行为,并不代表你有修行,你有功德。当年梁武帝建寺度僧无数,以为功大,就是虚容心在作怪,后被达磨醍醐灌顶,斥其“并无功德”,就此失去亲近大德的机缘。学佛人有没有修行,是要看你每天清除了多少烦恼,生起了多少慈悲,而这些你内心是最清楚不过的!

其四,克服攀比心理。学佛人要知道不管别人有拥有多大的福报,有多好的外缘,那都是人家自己修来的,攀比不但无用,还给自己找麻烦、增压力。应该学会欢喜接爱自己当下的一切,这都是你的业果所得,如想改变,要从内心的想法、外在的行为去断恶向善,随喜他人功德,慈悲济世,才能提升福报。

其五,克服喜被人赞心理。别人在生活中对你的称赞,无外乎三种:一种是你真有功德,而赞叹你;一种是故意拍马迎合,令你满足虚容,而入其圈套;还有一种外在称赞,实为讥讽,但你却不知原由,还乐在其中。明了此意,人称不享其喜,人讥不受其苦,始终保持一颗清醒之心,知道自己究竟修学的境界如何。白云守端禅诗云:“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般;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半生被眼瞒。”

其六,树立远大目标。学佛人应以发大悲心为前提,生菩提心大愿王,以菩萨无量劫勤苦修学的圣迹为榜样,忍受世间种种诽谤讥嫌,安于正道,不断前行,自然能远离虚容心,不争人我,与道相应。——法华学习组


相关文章

  • 八年级政治第一课
  • 第一单元做人之本 总第()课时 备课: 课型:新授 审核:李旭阳 1.1自尊自爱 第一课时:自尊自爱是健康的人格 [教学目标]:了解自尊.自爱的涵义,认识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石.认识自尊.自爱是人格之本,是促进人的道德 ...查看


  • [转载]南怀瑾大师佛法经典语录
  • 原文地址:南怀瑾大师佛法经典语录作者:曹溪一滴 南怀瑾大师(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 如果背叛是一种勇气,那么接受背叛则需要更大的勇气.爱情是块砖,婚姻是座山.砖不在多,有一块就灵:山不在高,守一生就行. 所以,佛法不一 ...查看


  • 上师为夏令营营员答疑 2011.8.4
  • 浏览次数 6003       发表于 2011/9/18 15:03 师:今天晚上跟大家共修,大家提前写了这么多问题,我尽力给大家解答,如果答得不好,过后我们可以探讨. 问:在家居士如何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世间的事太多了,比如亲情.爱情 ...查看


  • 如何克服孩子的攀比心理
  •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攀比心理 据报道称,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穿着打扮,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然而京翰认为,如果中小学生过于讲究穿着打扮,一味地追求名牌效应,则不是一件好事. 京翰教研院的心理教师 ...查看


  • 八年级思想品德笔记
  • 八年级思想品德笔记(上册) 第一单元 塑造自我 1.1 自尊自信 一.关于自尊 1.自尊的表现: ①重视或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②不做一些违法或不道德的事:③能够与别人平等相处 2.为什么要自尊心?(自尊的重要性) 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自 ...查看


  • 自尊的含义和表现
  • 自尊的含义和表现,体验自尊带来的快乐,懂得自尊和知耻. (1)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当一个人的心理或行为受到他人的肯定.赞扬时,就会感到高兴,这就是自尊心得到了满足,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自尊的快乐. (2 ...查看


  • 八步骤三种禅修
  • --济群法师2015年3月辅导员培训开示 2015年,菩提书院的整个工作要回归核心,即传承并传播三级修学.书院各个部门,不论辅导.修学,还是传灯.慈善,都要围绕这个共同的核心.其中,辅导工作又是传承三级修学的关键所在. 如何才能有效落实三级 ...查看


  • 南師懷瑾|永遠保持"初心".
  • 我们为人处世,永远保持刚刚出来的那个心情.譬如现在你们是年轻人,我们老年人也都是年轻过来的,年轻人一出校门满怀的抱负,满怀的希望,但是入世一久了,挫折受多了,艰难困苦经过了,或者心污染了变坏了,或者本来很爽直,变得不敢说话了,或者本来很坦白 ...查看


  • 四谛十二因缘
  • 十法界 简介编辑 是佛教术语,将佛和众生分为十大法界.十界分别是指: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前六项称为六凡,后四项称为四圣,合称为六凡四圣. 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