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

重点辅导

一、名词解释

1、民族 2、民俗 3、 旗袍 4、袷袢 5、帐篷型 6、干栏型

7、六礼 8、泼水节 9、花儿会 10、禁忌

二、问答题

1、我国各民族的民居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2、服饰习俗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3、人类的饮食习俗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4、简述民俗文化的特征及功能作用。

5、婚礼程序主要分哪几个步骤?

6、节日有哪些特征和功能?

7、节日文化娱乐活动可划分为哪几个类型?

8、那达慕大会、雪顿节、歌圩节、泼水节分别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主要有什么活动?

三、社会实践

通过调查写一篇介绍家乡的民俗文化的文章。

重点辅导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民族

“民族”一词的含义有两种,一种是广义的,认为“民族”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的共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还有人在习惯上把民族一词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另一种含义是狭义的民族概念,即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

2、民俗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 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事象。

3、 旗袍

初为满族妇女服装,故称旗袍。后满、汉妇女皆穿用。最初是直筒式,腰部无曲线,下摆和袖口较大,外罩马甲。

4、袷袢

维吾尔族男子长袍。齐膝对襟,无钮扣,无旁衩,腰身肥大,用长方巾扎腰。喜用白色、黑色和茶色的衣料。夏天多穿白色单袍,冬天穿黑色棉袍。

5、帐篷型

帐篷是我国许多民族的一种古老的居住形式,其特点是容易拆迁。帐篷的形状很多。我国东北地区的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的帐篷呈圆锥形,被称为“撮罗子”(又称歇人柱) 。蒙古族、哈萨克族住在圆形帐篷里。蒙古族的蒙古包平面

为圆形,里面用木条编成框架,外面包以羊毛毡,顶部留有圆形的天窗,以便采光和通风。蒙古包便于搬运,是牧人理想的住宅。

6、干栏型

干栏型居室是一种下部架空的建筑, 流行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干栏型建筑可防潮、散热通风及避虫兽侵袭和洪水冲击。干栏型建筑的结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纯木结构,以西双版纳傣族的竹楼最为典型。另一类为土木结构,多建于山区,依靠自然山势而建,贵州册亨一带布依族就多住此类干栏房屋。

7、六礼

“六礼”是中国古代婚姻成立的手续。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纳采:就是择配,提亲的意思。问名:俗称“讨八字”。就是讨回女方的出生年月和时辰,请阴阳先生推算。男女八字相合,才可定亲。纳吉:就是正式提亲。男方通过一定的仪式告诉女家。纳征:就是送聘礼。送过聘礼之后,婚姻才算正式成立。请期:就是议定婚期,用口头或书面形式通知女方,征求女方同意。亲迎:就是指男家派人或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六礼”以男方付给女方的身价为主要特征,是旧礼教下变相买卖婚姻的具体表现。

8、泼水节

泼水节又称“浴佛节”, 是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西部和南部。泼水节在农历清明前后举行, 为期一般3至5天。头两天送旧, 最后一天迎新。节日活动主要有听佛爷诵经,担清水浴佛,互相泼水祝福等。此外还举行赛龙舟、丢包、放高升、点孔明灯及歌舞等活动。

9、花儿会

花儿会是汉族、回族、东乡族、土族、保安族、撒拉族及裕固族的歌节, 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等省, 约有二三百年历史, 因以演唱花儿为主要内容而得名。花儿会各地会期不一,多在农历四或五六月间举行。节期一般为5天。以甘肃岷县二郎山、康乐县莲花山、青海大通县老爷山和乐都县瞿昙寺等地的花儿会最为著名。此外,花儿会上还有物资交流等活动。

10、禁忌

禁忌一词早在汉代史籍中就已经出现。“禁”是禁止, 即不允许; “忌”是一种因害怕或憎恶而力求避开的心理状态。禁和忌组成“禁忌”一词后, 代表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禁约力量, 是人们为了避免某种臆想的超自然力量带来的灾祸, 而对某种人、物、言行等的限制或自我回避。

二、问答题

1、我国各民族的民居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我国各民族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主要可以分为帐篷型、干栏型和上栋下宇型。

帐篷型:帐篷是我国许多民族的一种古老的居住形式,其特点是容易拆迁。帐篷的形状很多。我国东北地区的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的帐篷呈圆锥形。蒙古族、哈萨克族住在圆形帐篷里。

干栏型:干栏型居室是一种下部架空的建筑, 流行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干栏型建筑可防潮、散热通风及避虫兽侵袭和洪水冲击。干栏型建筑的结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纯木结构,以西双版纳傣族的竹楼最为典型。另一类为土木结构,多建于山区,贵州册亨一带布依族就多住此类干栏房屋。

上栋下宇型:上栋下宇型建筑是北方和南方各民族流行的一种居住形式。其结构特点是一般都有夯筑坚实的地基,竖木为柱,连柱架梁,梁上搭檩,顺檩搭椽,上铺茅草或屋瓦,山墙用土坯或砖石砌成,窗户门楣为木制。这种类型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北京的四合院、河南陕西等地的窑洞、云南的一颗印、西藏的碉房等。

2、服饰习俗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服饰民俗的内容复杂,不同的服饰款式,在不同的地区、民族和个人本身,都体现出不同的含义,这就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并由此形成不同的服饰民俗。我国有56个民族,服饰各异。但是,无论服饰的样式及民俗多么复杂,最原始的样式也只有“围”、“披”、“套”三种简单的形式。“围”即将兽皮或布围在腰部,后发展成裙。“披”将兽皮或布披于肩背,后发展为披肩、斗篷。“套”是开洞套

头的整片衣服。分布于人体的各个部位。因此,可将服饰及其民俗分为头衣、体衣、足衣和装饰四大部分。

3、人类的饮食习俗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饮食习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火被发明前,人类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随着火的发明,人类的饮食习惯才渐渐得到改变。人类的饮食习俗经历了生食、熟食和烹饪三个阶段。以上这些饮食习俗在民间仍都有传承。

生食指无论植物的果实、兽肉、鲜鱼等,均不用火烤,稍加处理直接食用。赫哲族喜吃“生鱼片”。

熟食分烤食和煮食两类。烤是最古老的食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用烧红的石片烤肉,在石板上烙饼等。云南傣族的香竹饭,就是用烤制法制作的。煮食以石烹法最有特色,即用烧红的石头,放入盛有水和食物的木桶或其他器皿中,放取数次,食物自熟。东北的鄂伦春族、云南的傣族等民族过去都曾用过此种方法煮熟食物。

烹调是在熟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制作方法包括煎、炒、烹、炸、煮、蒸、烧、烤等几十种,调味品有酸、甜、苦、辣等各种味道的百余种。

4、简述民俗文化的特征及功能作用。

1)民俗文化的特征

社会性和集体性

社会性指风俗习惯是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形成和约定的社会行为模式;集体性指社会民俗现象的产生是集体创作的结果,其流传也需依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

类型性或模式性

如果把不同的社会民俗性或模式性文化现象加以分类、比较,就会发现其共性,这说明社会民俗文化现象的存在是类型性或模式性的。社会民俗文化现象一旦形成,大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在稳定的发展中,形成一定的模式,之后就按照这一模式代代相传。

相对稳定性和变异性

民俗文化是广大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文化。它跟上层文化相比较, 一般具有较大的相对稳定性, 特别是在社会不太发达的时代, 尤为明显; 另一方面, 民俗文化在时空中的传承、播布和演进, 也必然出现形变或质变以及消亡等现象, 从而产生与自己的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点。 传承性和播布性

民俗文化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延续的特点。民俗文化是历史的创造 , 它的传承在各个时代留下十分明显的轨迹。民俗文化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流传的横向的传播特点。

规范性和服务性

民俗文化是一种适应性文化, 它表现为适应民众集体心理和生存需要的相对稳定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稳定性和约定俗成, 使它具有不成文法的强制或约束力量 , 起到对民众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制约性作用。这就是民俗文化的规范性。服务性指民俗文化在规范民众的同时又具有民众需要的实用功能。

民俗的功能

历史功能。民俗文化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中,都曾产生和形成过许多的民俗文化现象,对每个历史阶段的人们的生活产生过影响。所以,民俗文化学有时被学者们称之为“历史之学”。

教育功能。民俗文化是社会的、集体的创造。民俗文化的产生,起初总是带有一定功利目的的,即跟教育的功能联系在一起。

娱乐功能。民俗文化不仅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和智慧结晶,同时也供人民群众享受和利用。

2)民俗文化的作用

民族文化的社会作用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首先,对广大民众的规范制约作用。民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和仪态起规范化作用。这种作用在对人们生活和心理的普及与深入的程度上,比起法律、道德来,要更进一步。它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较潜隐不露的一种社会文化规范。

与规范制约作用同时并存又相关联的,是民俗文化的凝聚作用。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对民族具有凝聚力的是语言、道德、艺术、宗教及民俗等文化现象。而民俗文化,由于它的广泛存在和潜在作用,在凝聚、团结民族成员的作用方面,显得特别重要。它不仅将朝夕相处的民族成员凝聚在一起,而且还能将分散于各地,甚至世界五大洲的具有相同文化心理素质的人们也团结在一起。

5、婚礼程序主要分哪几个步骤?

择偶

我国各民族的择偶方式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为封闭式择偶。这种择偶方式大都发生在封建家长制和买卖婚姻形态之下。子女无权过问自己的婚姻大事,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选择配偶对当婚人来说完全是封闭式的。

第二类为开放式择偶。这指凡已达到成婚年龄的男女青年,可以自由地选择配偶。这种婚姻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较为普遍,而且创造了各种形式。

订婚是一项重要仪礼。它标志着婚约正式成立。旧式订婚,多是由男方送些金银首饰、绸缎布料及茶酒食品等礼物。女家收到男家的礼物,要送嫁妆和陪奁。 婚礼是婚姻和仪礼相结合的产物。婚礼始于何时现已无可考。许多古籍记载,伏羲氏创造了嫁娶仪礼。婚礼本身的意义在于祝贺和通过举行仪礼的方式向族人和社会宣布婚姻的成立,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和监督。

6、节日有哪些特征和功能?

节日的特征

时间性

民间节日与一年中时序的变化有关。我国各民族无论采用何种历法, 一年中的节日活动都可以按照年月日的顺序排出次序来, 有关的民俗活动都按这一时序周期性地进行。

地域性和民族性

于地域不同, 民族不同, 民俗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产生很大差异。即使是同一个节日, 在全国范围内也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和民族差别, 形成其地域和民族特

点。

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节日活动丰富多彩, 既有分散, 又有集中, 具有多样性。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伴有大规模的群众性集会。中秋节则以各家各户的庆丰收、赏月为主。

节日的功能

加强亲族联系, 调节人际关系

中国的民间传统节日, 通常是家庭和家族成员团聚在一起而进行的, 家庭、家族与节日密不可分。节日中的合家团聚与走亲习俗加强了亲族之间的联系。同时节日期间的许多活动也都是以加强人际关系为直接目的的。

强化社会集体意识

节日期间, 人们在合家团圆之后, 便要举家外出, 观看和参加节日期间的各种活动,如春节有舞狮、耍龙、扭秧歌、逛庙会等民间传统活动。特别是传统节日活动中的集体竞赛或竞技项目, 如舞龙、划龙舟等, 多以村寨、乡为参赛单位, 需要集体协作配合方可取胜。这种社群荣誉感, 强化了社会集体意识, 提高了群体的内聚力。

保存民族的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节日都是以各民族的传统历法来计算时期的。这些节日年年不断, 循环往复, 使人们熟悉与节日有关的历法、气候知识及年节习俗, 受到民族民俗文化的熏陶, 以持续保持民族的文化传统。

调适社会群体生活

各种节日的交替出现, 可使人们的生活出现起伏, 变得张弛有度, 能使社会群体成员身心处于放松状态, 同时,为社群成员的婚恋创造选择机遇。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 商品交换主要是通过年节、庙会、赶墟等社群集会来进行的。节日为商品交换提供了机会。节日期间, 商贾云集, 赶集者摩肩接踵, 购销两旺。现在, 在许多民族的传统节日中, 商品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7、节日文化娱乐活动可划分为哪几个类型?

节日文化娱乐活动, 可以分为口承语言表演活动类(亦称口头文学) 、歌舞乐类、游戏活动类、竞技活动类和杂艺类五大类型。

口承语言表演活动类:包括讲故事与说笑话、唱歌谣、 说唱史诗和猜谜语四个方面的表演。

民间歌舞乐活动类:包括三种基本的表演形式, 即歌舞、乐舞和民乐。

民间游戏活动类,是指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 种类繁多, 大致可分为五类, 即室内生活游戏、庭院活动游戏、智能游戏、助兴游戏及各种博戏。其中,助兴游戏有行酒令、击鼓传花等。博戏有骨牌、掷骰子等。

民间竞技活动类,指民间各种形式的体育、技巧的比赛, 包括赛力竞技、赛技巧竞技和赛技艺竞技三个方面。

民间杂艺活动类,包括耍玩动物, 有斗鸡、斗雀、斗蟋蟀、斗羊、斗牛及斗狗等娱乐活动。

8、那达慕大会、雪顿节、歌圩节、泼水节分别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主要有什么活动?

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那达慕”是蒙古族语音译,意为“游戏”或“娱乐”。流行于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一般一年一次,每次一至数日,多在夏秋(夏历七八月) 牲畜肥壮季节举行。

那达慕大会起源于古代的祭敖包,相传始于汉代王昭君出塞时草原人民的盛大欢迎活动。届时,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上蒙古包赶来参加。早期会上只有赛马、摔跤、射箭,俗称“男子三项那达慕”。后渐有说书、歌舞、下棋等内容。旧时那达慕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诵佛,祈求神灵保佑人畜兴旺。然后再开展文体活动。现在,那达慕已经成为草原上人们的节日盛会。除举行摔跤、赛马、射箭、投布鲁、套马、下蒙古象棋等民族传统项目外,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及球类比赛,并有文艺表演。此外,还举办各种展览,开设贸易市场。各单位举行联欢,加强联系。各户相邀作客,敬酒祝愿,共庆佳节。

雪顿节

雪顿节是藏族的传统节日。雪顿节又名藏戏节,“雪”藏语为酸奶子,“顿”藏语为宴的意思,雪顿节是吃酸奶子的节日。流行于西藏、青海、甘肃、云南等地藏区。每年藏历七月初一举行,连续4~5天。

雪顿节最初是一种纯宗教的活动,是藏族世俗百姓向喇嘛们施舍酸奶子和喇嘛们纵情游玩的节日。17世纪中叶开始演出藏戏,并形成固定的雪顿节。

节日期间,各地藏剧团云集拉萨,先在哲蚌寺,后至罗布林卡,轮流上演传统藏戏。人们身穿节日盛装,会集罗布林卡,在树荫下搭起帷幕,铺上地毯,看戏饮酒,唱歌跳舞,摆摊设棚。下午各家串帷幕做客。

壮族的歌圩节

歌圩节是壮族的民间传统歌节,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地。多在春秋两季举行,春季多在春节,秋季多选在中秋节前后,为期数天。

歌圩节的历史,最早有汉刘向《说苑》载“越人歌”。民间盛传唐代歌仙刘三姐,有“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之说。自宋至今,聚众对歌,称为“歌的圩市”。

每逢圩日,方圆十里的男女青年聚会传统的歌场,有数千至万人。各村寨分为男队、女队,以歌传情,至晚方散。有的持续举行3天,也有入夜始唱,通宵达旦者。圩日期间举行抛绣球、碰红蛋、踢毽子、抢花炮等活动。未婚青年常因此找到意中人,交换信物后经父母请媒妁说亲。有的白天还举办各种庙会活动,形成商品集散盛会。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成群众性的歌唱和社交活动,同时举办物资交流大会。

泼水节

泼水节又称“浴佛节”, 是傣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西部和南部。它源于印度, 后随佛教经缅甸、泰国和老挝传入中国。另据传说, 泼水活动最初是为洗去为人间谋福利而用计杀死魔王的七位妇女身上的污血而进行的。

泼水节在农历清明前后举行, 为期一般3至5天。头两天送旧, 最后一天迎新。节日清晨, 青年男女上山采摘山花和树枝制成花房, 连同供品抬到佛寺, 并在佛寺院中堆沙造塔三五座, 塔尖插几根缠有彩色纸条的竹枝, 然后围塔而坐,

听佛爷颂经, 有预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中午时担清水浴佛。礼毕后, 青年男女到寺外互相泼水, 以示祝福。人们常因被泼得全身湿透而兴高采烈, 以为吉祥如意。此外还举行赛龙舟、丢包、放高升、点孔明灯及歌舞等活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民族也同时过这个节日。

三、社会实践

通过调查写一篇介绍家乡的民俗文化的文章。

(由同学自己调查,完成介绍文章。

重点辅导

一、名词解释

1、民族 2、民俗 3、 旗袍 4、袷袢 5、帐篷型 6、干栏型

7、六礼 8、泼水节 9、花儿会 10、禁忌

二、问答题

1、我国各民族的民居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2、服饰习俗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3、人类的饮食习俗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4、简述民俗文化的特征及功能作用。

5、婚礼程序主要分哪几个步骤?

6、节日有哪些特征和功能?

7、节日文化娱乐活动可划分为哪几个类型?

8、那达慕大会、雪顿节、歌圩节、泼水节分别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主要有什么活动?

三、社会实践

通过调查写一篇介绍家乡的民俗文化的文章。

重点辅导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民族

“民族”一词的含义有两种,一种是广义的,认为“民族”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的共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还有人在习惯上把民族一词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另一种含义是狭义的民族概念,即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

2、民俗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 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事象。

3、 旗袍

初为满族妇女服装,故称旗袍。后满、汉妇女皆穿用。最初是直筒式,腰部无曲线,下摆和袖口较大,外罩马甲。

4、袷袢

维吾尔族男子长袍。齐膝对襟,无钮扣,无旁衩,腰身肥大,用长方巾扎腰。喜用白色、黑色和茶色的衣料。夏天多穿白色单袍,冬天穿黑色棉袍。

5、帐篷型

帐篷是我国许多民族的一种古老的居住形式,其特点是容易拆迁。帐篷的形状很多。我国东北地区的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的帐篷呈圆锥形,被称为“撮罗子”(又称歇人柱) 。蒙古族、哈萨克族住在圆形帐篷里。蒙古族的蒙古包平面

为圆形,里面用木条编成框架,外面包以羊毛毡,顶部留有圆形的天窗,以便采光和通风。蒙古包便于搬运,是牧人理想的住宅。

6、干栏型

干栏型居室是一种下部架空的建筑, 流行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干栏型建筑可防潮、散热通风及避虫兽侵袭和洪水冲击。干栏型建筑的结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纯木结构,以西双版纳傣族的竹楼最为典型。另一类为土木结构,多建于山区,依靠自然山势而建,贵州册亨一带布依族就多住此类干栏房屋。

7、六礼

“六礼”是中国古代婚姻成立的手续。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纳采:就是择配,提亲的意思。问名:俗称“讨八字”。就是讨回女方的出生年月和时辰,请阴阳先生推算。男女八字相合,才可定亲。纳吉:就是正式提亲。男方通过一定的仪式告诉女家。纳征:就是送聘礼。送过聘礼之后,婚姻才算正式成立。请期:就是议定婚期,用口头或书面形式通知女方,征求女方同意。亲迎:就是指男家派人或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六礼”以男方付给女方的身价为主要特征,是旧礼教下变相买卖婚姻的具体表现。

8、泼水节

泼水节又称“浴佛节”, 是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西部和南部。泼水节在农历清明前后举行, 为期一般3至5天。头两天送旧, 最后一天迎新。节日活动主要有听佛爷诵经,担清水浴佛,互相泼水祝福等。此外还举行赛龙舟、丢包、放高升、点孔明灯及歌舞等活动。

9、花儿会

花儿会是汉族、回族、东乡族、土族、保安族、撒拉族及裕固族的歌节, 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等省, 约有二三百年历史, 因以演唱花儿为主要内容而得名。花儿会各地会期不一,多在农历四或五六月间举行。节期一般为5天。以甘肃岷县二郎山、康乐县莲花山、青海大通县老爷山和乐都县瞿昙寺等地的花儿会最为著名。此外,花儿会上还有物资交流等活动。

10、禁忌

禁忌一词早在汉代史籍中就已经出现。“禁”是禁止, 即不允许; “忌”是一种因害怕或憎恶而力求避开的心理状态。禁和忌组成“禁忌”一词后, 代表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禁约力量, 是人们为了避免某种臆想的超自然力量带来的灾祸, 而对某种人、物、言行等的限制或自我回避。

二、问答题

1、我国各民族的民居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我国各民族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主要可以分为帐篷型、干栏型和上栋下宇型。

帐篷型:帐篷是我国许多民族的一种古老的居住形式,其特点是容易拆迁。帐篷的形状很多。我国东北地区的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的帐篷呈圆锥形。蒙古族、哈萨克族住在圆形帐篷里。

干栏型:干栏型居室是一种下部架空的建筑, 流行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干栏型建筑可防潮、散热通风及避虫兽侵袭和洪水冲击。干栏型建筑的结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纯木结构,以西双版纳傣族的竹楼最为典型。另一类为土木结构,多建于山区,贵州册亨一带布依族就多住此类干栏房屋。

上栋下宇型:上栋下宇型建筑是北方和南方各民族流行的一种居住形式。其结构特点是一般都有夯筑坚实的地基,竖木为柱,连柱架梁,梁上搭檩,顺檩搭椽,上铺茅草或屋瓦,山墙用土坯或砖石砌成,窗户门楣为木制。这种类型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北京的四合院、河南陕西等地的窑洞、云南的一颗印、西藏的碉房等。

2、服饰习俗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服饰民俗的内容复杂,不同的服饰款式,在不同的地区、民族和个人本身,都体现出不同的含义,这就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并由此形成不同的服饰民俗。我国有56个民族,服饰各异。但是,无论服饰的样式及民俗多么复杂,最原始的样式也只有“围”、“披”、“套”三种简单的形式。“围”即将兽皮或布围在腰部,后发展成裙。“披”将兽皮或布披于肩背,后发展为披肩、斗篷。“套”是开洞套

头的整片衣服。分布于人体的各个部位。因此,可将服饰及其民俗分为头衣、体衣、足衣和装饰四大部分。

3、人类的饮食习俗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饮食习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火被发明前,人类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随着火的发明,人类的饮食习惯才渐渐得到改变。人类的饮食习俗经历了生食、熟食和烹饪三个阶段。以上这些饮食习俗在民间仍都有传承。

生食指无论植物的果实、兽肉、鲜鱼等,均不用火烤,稍加处理直接食用。赫哲族喜吃“生鱼片”。

熟食分烤食和煮食两类。烤是最古老的食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用烧红的石片烤肉,在石板上烙饼等。云南傣族的香竹饭,就是用烤制法制作的。煮食以石烹法最有特色,即用烧红的石头,放入盛有水和食物的木桶或其他器皿中,放取数次,食物自熟。东北的鄂伦春族、云南的傣族等民族过去都曾用过此种方法煮熟食物。

烹调是在熟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制作方法包括煎、炒、烹、炸、煮、蒸、烧、烤等几十种,调味品有酸、甜、苦、辣等各种味道的百余种。

4、简述民俗文化的特征及功能作用。

1)民俗文化的特征

社会性和集体性

社会性指风俗习惯是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形成和约定的社会行为模式;集体性指社会民俗现象的产生是集体创作的结果,其流传也需依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

类型性或模式性

如果把不同的社会民俗性或模式性文化现象加以分类、比较,就会发现其共性,这说明社会民俗文化现象的存在是类型性或模式性的。社会民俗文化现象一旦形成,大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在稳定的发展中,形成一定的模式,之后就按照这一模式代代相传。

相对稳定性和变异性

民俗文化是广大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文化。它跟上层文化相比较, 一般具有较大的相对稳定性, 特别是在社会不太发达的时代, 尤为明显; 另一方面, 民俗文化在时空中的传承、播布和演进, 也必然出现形变或质变以及消亡等现象, 从而产生与自己的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点。 传承性和播布性

民俗文化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延续的特点。民俗文化是历史的创造 , 它的传承在各个时代留下十分明显的轨迹。民俗文化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流传的横向的传播特点。

规范性和服务性

民俗文化是一种适应性文化, 它表现为适应民众集体心理和生存需要的相对稳定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稳定性和约定俗成, 使它具有不成文法的强制或约束力量 , 起到对民众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制约性作用。这就是民俗文化的规范性。服务性指民俗文化在规范民众的同时又具有民众需要的实用功能。

民俗的功能

历史功能。民俗文化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中,都曾产生和形成过许多的民俗文化现象,对每个历史阶段的人们的生活产生过影响。所以,民俗文化学有时被学者们称之为“历史之学”。

教育功能。民俗文化是社会的、集体的创造。民俗文化的产生,起初总是带有一定功利目的的,即跟教育的功能联系在一起。

娱乐功能。民俗文化不仅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和智慧结晶,同时也供人民群众享受和利用。

2)民俗文化的作用

民族文化的社会作用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首先,对广大民众的规范制约作用。民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和仪态起规范化作用。这种作用在对人们生活和心理的普及与深入的程度上,比起法律、道德来,要更进一步。它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较潜隐不露的一种社会文化规范。

与规范制约作用同时并存又相关联的,是民俗文化的凝聚作用。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对民族具有凝聚力的是语言、道德、艺术、宗教及民俗等文化现象。而民俗文化,由于它的广泛存在和潜在作用,在凝聚、团结民族成员的作用方面,显得特别重要。它不仅将朝夕相处的民族成员凝聚在一起,而且还能将分散于各地,甚至世界五大洲的具有相同文化心理素质的人们也团结在一起。

5、婚礼程序主要分哪几个步骤?

择偶

我国各民族的择偶方式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为封闭式择偶。这种择偶方式大都发生在封建家长制和买卖婚姻形态之下。子女无权过问自己的婚姻大事,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选择配偶对当婚人来说完全是封闭式的。

第二类为开放式择偶。这指凡已达到成婚年龄的男女青年,可以自由地选择配偶。这种婚姻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较为普遍,而且创造了各种形式。

订婚是一项重要仪礼。它标志着婚约正式成立。旧式订婚,多是由男方送些金银首饰、绸缎布料及茶酒食品等礼物。女家收到男家的礼物,要送嫁妆和陪奁。 婚礼是婚姻和仪礼相结合的产物。婚礼始于何时现已无可考。许多古籍记载,伏羲氏创造了嫁娶仪礼。婚礼本身的意义在于祝贺和通过举行仪礼的方式向族人和社会宣布婚姻的成立,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和监督。

6、节日有哪些特征和功能?

节日的特征

时间性

民间节日与一年中时序的变化有关。我国各民族无论采用何种历法, 一年中的节日活动都可以按照年月日的顺序排出次序来, 有关的民俗活动都按这一时序周期性地进行。

地域性和民族性

于地域不同, 民族不同, 民俗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产生很大差异。即使是同一个节日, 在全国范围内也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和民族差别, 形成其地域和民族特

点。

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节日活动丰富多彩, 既有分散, 又有集中, 具有多样性。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伴有大规模的群众性集会。中秋节则以各家各户的庆丰收、赏月为主。

节日的功能

加强亲族联系, 调节人际关系

中国的民间传统节日, 通常是家庭和家族成员团聚在一起而进行的, 家庭、家族与节日密不可分。节日中的合家团聚与走亲习俗加强了亲族之间的联系。同时节日期间的许多活动也都是以加强人际关系为直接目的的。

强化社会集体意识

节日期间, 人们在合家团圆之后, 便要举家外出, 观看和参加节日期间的各种活动,如春节有舞狮、耍龙、扭秧歌、逛庙会等民间传统活动。特别是传统节日活动中的集体竞赛或竞技项目, 如舞龙、划龙舟等, 多以村寨、乡为参赛单位, 需要集体协作配合方可取胜。这种社群荣誉感, 强化了社会集体意识, 提高了群体的内聚力。

保存民族的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节日都是以各民族的传统历法来计算时期的。这些节日年年不断, 循环往复, 使人们熟悉与节日有关的历法、气候知识及年节习俗, 受到民族民俗文化的熏陶, 以持续保持民族的文化传统。

调适社会群体生活

各种节日的交替出现, 可使人们的生活出现起伏, 变得张弛有度, 能使社会群体成员身心处于放松状态, 同时,为社群成员的婚恋创造选择机遇。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 商品交换主要是通过年节、庙会、赶墟等社群集会来进行的。节日为商品交换提供了机会。节日期间, 商贾云集, 赶集者摩肩接踵, 购销两旺。现在, 在许多民族的传统节日中, 商品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7、节日文化娱乐活动可划分为哪几个类型?

节日文化娱乐活动, 可以分为口承语言表演活动类(亦称口头文学) 、歌舞乐类、游戏活动类、竞技活动类和杂艺类五大类型。

口承语言表演活动类:包括讲故事与说笑话、唱歌谣、 说唱史诗和猜谜语四个方面的表演。

民间歌舞乐活动类:包括三种基本的表演形式, 即歌舞、乐舞和民乐。

民间游戏活动类,是指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 种类繁多, 大致可分为五类, 即室内生活游戏、庭院活动游戏、智能游戏、助兴游戏及各种博戏。其中,助兴游戏有行酒令、击鼓传花等。博戏有骨牌、掷骰子等。

民间竞技活动类,指民间各种形式的体育、技巧的比赛, 包括赛力竞技、赛技巧竞技和赛技艺竞技三个方面。

民间杂艺活动类,包括耍玩动物, 有斗鸡、斗雀、斗蟋蟀、斗羊、斗牛及斗狗等娱乐活动。

8、那达慕大会、雪顿节、歌圩节、泼水节分别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主要有什么活动?

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那达慕”是蒙古族语音译,意为“游戏”或“娱乐”。流行于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一般一年一次,每次一至数日,多在夏秋(夏历七八月) 牲畜肥壮季节举行。

那达慕大会起源于古代的祭敖包,相传始于汉代王昭君出塞时草原人民的盛大欢迎活动。届时,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上蒙古包赶来参加。早期会上只有赛马、摔跤、射箭,俗称“男子三项那达慕”。后渐有说书、歌舞、下棋等内容。旧时那达慕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诵佛,祈求神灵保佑人畜兴旺。然后再开展文体活动。现在,那达慕已经成为草原上人们的节日盛会。除举行摔跤、赛马、射箭、投布鲁、套马、下蒙古象棋等民族传统项目外,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及球类比赛,并有文艺表演。此外,还举办各种展览,开设贸易市场。各单位举行联欢,加强联系。各户相邀作客,敬酒祝愿,共庆佳节。

雪顿节

雪顿节是藏族的传统节日。雪顿节又名藏戏节,“雪”藏语为酸奶子,“顿”藏语为宴的意思,雪顿节是吃酸奶子的节日。流行于西藏、青海、甘肃、云南等地藏区。每年藏历七月初一举行,连续4~5天。

雪顿节最初是一种纯宗教的活动,是藏族世俗百姓向喇嘛们施舍酸奶子和喇嘛们纵情游玩的节日。17世纪中叶开始演出藏戏,并形成固定的雪顿节。

节日期间,各地藏剧团云集拉萨,先在哲蚌寺,后至罗布林卡,轮流上演传统藏戏。人们身穿节日盛装,会集罗布林卡,在树荫下搭起帷幕,铺上地毯,看戏饮酒,唱歌跳舞,摆摊设棚。下午各家串帷幕做客。

壮族的歌圩节

歌圩节是壮族的民间传统歌节,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地。多在春秋两季举行,春季多在春节,秋季多选在中秋节前后,为期数天。

歌圩节的历史,最早有汉刘向《说苑》载“越人歌”。民间盛传唐代歌仙刘三姐,有“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之说。自宋至今,聚众对歌,称为“歌的圩市”。

每逢圩日,方圆十里的男女青年聚会传统的歌场,有数千至万人。各村寨分为男队、女队,以歌传情,至晚方散。有的持续举行3天,也有入夜始唱,通宵达旦者。圩日期间举行抛绣球、碰红蛋、踢毽子、抢花炮等活动。未婚青年常因此找到意中人,交换信物后经父母请媒妁说亲。有的白天还举办各种庙会活动,形成商品集散盛会。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成群众性的歌唱和社交活动,同时举办物资交流大会。

泼水节

泼水节又称“浴佛节”, 是傣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西部和南部。它源于印度, 后随佛教经缅甸、泰国和老挝传入中国。另据传说, 泼水活动最初是为洗去为人间谋福利而用计杀死魔王的七位妇女身上的污血而进行的。

泼水节在农历清明前后举行, 为期一般3至5天。头两天送旧, 最后一天迎新。节日清晨, 青年男女上山采摘山花和树枝制成花房, 连同供品抬到佛寺, 并在佛寺院中堆沙造塔三五座, 塔尖插几根缠有彩色纸条的竹枝, 然后围塔而坐,

听佛爷颂经, 有预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中午时担清水浴佛。礼毕后, 青年男女到寺外互相泼水, 以示祝福。人们常因被泼得全身湿透而兴高采烈, 以为吉祥如意。此外还举行赛龙舟、丢包、放高升、点孔明灯及歌舞等活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民族也同时过这个节日。

三、社会实践

通过调查写一篇介绍家乡的民俗文化的文章。

(由同学自己调查,完成介绍文章。


相关文章

  •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
  • 祖国观 民族观 宗教观 文化观 教育概论 考点 马克思主义 绪论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简称马克思主义"四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 ...查看


  •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点
  •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重点理解:1.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敬德保民,产生影响-----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华文化初步形成-----秦统一,统一的民族文化发展,划时代-----汉代,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隋唐,吸收外域文化,全盛时代- ...查看


  •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三章
  • 第三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 邵艺 伦理道德作为社会生活秩序和自我人生规范的理性约束,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成分.中国各种文化中有"尚德"的传统.学习传统伦理道德,对于我们加强道德修养,充实自我心性,为 ...查看


  • 论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及法律法规
  • 目 录 内容摘要„„„„„„„„„„„„„„„„„„„„„„„„„„1 一. 民族教育的概念„„„„„„„„„„„„„„„„„„„„„1 二. 中国当代的一些民族教育政策及法律法规„„„„„„„„„„1 (一)中央„„„„„„„„„„„„„ ...查看


  • 新体育社会学教学大纲
  • 体育社会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 必修课程 教学对象: 本科 学时学分: 36学时 2学分 编写单位: 铜仁学院体育系 编 写 人: 宁丽娟 审 定 人: 王萍 编写时间: 2012 年6月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体育社会 ...查看


  • 毛概下学期7-15章复习资料
  •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论述题,重点掌握,p143)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 ...查看


  • 民族理论与政策
  •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目前政府承认的民族有 56 个, 我国的少数民族呈现的是"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我国为了促进 少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本文将从国家的少数民族 政策议起, 以延边朝鲜族自治 ...查看


  • 政治学原理重点归纳
  • 政治学原理重点归纳 1.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 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 决定的. 第二, 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 政治的 ...查看


  • 政治人教版高中目录_必修一至四
  • 必修一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消费及其类型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综合探究 正确对待金钱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