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简称肝经。十二经脉之一。该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 ,该经发生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概述: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肝经。

足厥阴肝经,流注时辰为清晨一至三点,即丑时。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循行路线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沿足背向上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足厥阴肝经循行线路图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本经脉一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又一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循行部位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

分支:

目系分支:从目系走向面颊的深层,下行环绕口唇之内。

肝部分支:从肝分出,穿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联系脏腑

属肝,络胆,与肺、胃、肾、脑有联系。

主要临床表现

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病机分析

足厥阴肝经之支脉、别络,和太阳少阳之脉,同结于腰踝下中篌、下篌之间,经气不利则腰

痛不可以俯仰;足厥阴肝脉过阴器,抵小腹,布胁肋,肝脉受邪,经气不利,则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肝脉上行者循喉咙,连目系,上出额至巅顶,本经经气不利则巅顶痛,咽干,眩晕;肝主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则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本经主治

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腧穴

腧穴左右合28穴。其中一侧2穴分布于腹部和胸部,12穴在下肢部。首穴大敦,末穴期门。左右各14穴:

大敦 、行间 、太冲、中封、蠡沟 、中都、 膝关、曲泉 、阴包 、足五里 、阴廉、 急脉、 章门 、期门。

大敦:【定位】:在足(足母)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作用】:疏调肝肾,熄风宁神。

【主治】:① 疝气。② 遗尿。③ 崩漏,阴挺,经闭。④ 痫。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类别】:井穴。

太冲:【定位】:在足背,当第一、二蹠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作用】:疏肝利胆,熄风宁神,通经活络。

【主治】:①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眼歪斜。② 郁证,胁痛,腹胀,呃逆。③ 下肢痿痹,行路困难。④ 月经不调,崩漏,疝气,遗尿。⑤ 癫痫,小儿惊风。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类别】:输穴原穴

足厥阴肝经,简称肝经。十二经脉之一。该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 ,该经发生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概述: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肝经。

足厥阴肝经,流注时辰为清晨一至三点,即丑时。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循行路线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沿足背向上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足厥阴肝经循行线路图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本经脉一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又一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循行部位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

分支:

目系分支:从目系走向面颊的深层,下行环绕口唇之内。

肝部分支:从肝分出,穿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联系脏腑

属肝,络胆,与肺、胃、肾、脑有联系。

主要临床表现

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病机分析

足厥阴肝经之支脉、别络,和太阳少阳之脉,同结于腰踝下中篌、下篌之间,经气不利则腰

痛不可以俯仰;足厥阴肝脉过阴器,抵小腹,布胁肋,肝脉受邪,经气不利,则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肝脉上行者循喉咙,连目系,上出额至巅顶,本经经气不利则巅顶痛,咽干,眩晕;肝主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则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本经主治

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腧穴

腧穴左右合28穴。其中一侧2穴分布于腹部和胸部,12穴在下肢部。首穴大敦,末穴期门。左右各14穴:

大敦 、行间 、太冲、中封、蠡沟 、中都、 膝关、曲泉 、阴包 、足五里 、阴廉、 急脉、 章门 、期门。

大敦:【定位】:在足(足母)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作用】:疏调肝肾,熄风宁神。

【主治】:① 疝气。② 遗尿。③ 崩漏,阴挺,经闭。④ 痫。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类别】:井穴。

太冲:【定位】:在足背,当第一、二蹠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作用】:疏肝利胆,熄风宁神,通经活络。

【主治】:①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眼歪斜。② 郁证,胁痛,腹胀,呃逆。③ 下肢痿痹,行路困难。④ 月经不调,崩漏,疝气,遗尿。⑤ 癫痫,小儿惊风。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类别】:输穴原穴


相关文章

  • 论柯韵伯对乌梅丸的发挥及临床应用
  • 中医经典 2010-01-08 17:19:48 阅读3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乌梅丸一方,首见于<伤寒论>厥阴病篇,附于原文338条之下主治蛔厥,兼治久利.乌梅丸治疗蛔厥确有良效,因而后世奉为治蛔之祖方,并据此把乌 ...查看


  • 十二经络-足厥阴肝经
  •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大敦),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行间.太冲),离内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膝关),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 后,上膝腘内侧(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 ...查看


  •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
  • 第九份 中医基础理论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阴阳 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包括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 五行 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3. 相生, ...查看


  • 经络的分布规律
  • 经络的分布规律 经脉的流注次序: 手 太阴 肺 经--手 阳明 大肠 经 太阴(阴气最盛)--阳明(阳气最盛) 足 阳明 胃 经--足 太阴 脾 经 阳明(阳气最盛)--太阴(阴气最盛) 手 少阴 心 经--手 太阳 小肠 经 少阴(阴气次 ...查看


  • 中药学性味归经
  • 辛温解表药 1麻黄 辛 微苦 温 归肺 膀胱经 2桂枝 辛 甘 温 心 肺 膀胱经 3紫苏 辛 温 肺 脾经 4生姜 辛 微温 肺 脾经 5荆芥 辛 微温 肺 肝经 6防风 辛 甘 微温 膀胱 肝 脾经 7羌活 辛 苦 温 膀胱 肝 脾经 ...查看


  • 针灸学模拟试题(已打印)
  • 针灸学模拟试题(一) 1. 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包含了下列哪些内容: A. 阴阳.五行.脏腑 B. 五行.手足.阴阳 C. 手足.阴阳.脏腑 D. 脏腑.手足.五行 E. 以上均非 答案:C 解析:二十经脉的名称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 ...查看


  • 第63讲厥阴病提纲
  • 第63讲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1) 我们上次课对厥阴病篇的大概情况作了一个介绍,六经病篇最后一篇是厥阴病. 厥阴病原文一共有56条.这56条从我们现在看到的<伤寒论>的原书来看,证候错综复杂,变化多端,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有许 ...查看


  • 手厥阴心包经
  • 手厥阴心包络经(Pericardium Channel of Hand Jueyin,Pericardium Meridian,PC),,简称心包经,也称手厥阴心包络经,十二经脉之一.首载于<灵枢.经脉>,名为"心主, ...查看


  • 用中医的角度详解人体各部位名称.经脉.骨度
  • 用中医的角度详解人体各部位名称.经脉.骨度 ',1)"> > 清 吴亦鼎 原著 一百三十四个分布于人体各部的古代解剖部位 头:头是诸阳经之会,凡一切物体独出之始都叫作头. 脑:脑是指头骨之内的脑髓.足太阳膀胱经脉联络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