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体系整理--中国古代史

通史体系整理——中国古代史

夏、商、西周 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

(一)政治

1、早期国家制度

王位世袭制: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其子启破坏禅让制,以王 位世袭制取代,王位在家族内传承(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行政管理:商在中央设相、卿士,地方封侯和伯。

2、分封制:

分封制的推行: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他和其弟周公旦先后两次实行分封。 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受封爵士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分封制的作用:加强统治,拓展疆土。

3、宗法制:

概述: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作用:和分封制互为表里,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经济:

1、农业:

①原始农业:

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作物:水稻和粟。

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代的农业:

农具:耒、耜、石锄、石犁,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用于生产。

技术:排水、除草、培土、制肥、治虫

作物:西周时期有稻、粟、黍、稷、麦、桑、麻。

2、手工业:

①冶铸业:商周时代青铜器铸造繁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为代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②制瓷业: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③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已开始养蚕并有丝织品。商朝时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人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商周时期政府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4、经济制度:井田制

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属于国家,国王将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因耕地规整,形同井字,故称“井田”,该制度即为“井田制”。

(三)文化:

1、历法:夏朝时有《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文字:商朝汉字(甲骨文)已形成完整体系。

3、绘画: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四)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无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

(一) 政治:

① 春秋时期:

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各诸侯国为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争战。

② 战国时期:

强大起来的诸侯纷纷称“王”。

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兵强国进行改革或变法

(二) 经济:

1、 农业:井田制遭到破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农具: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推广。

技术:垄作法

水利工程:战国时期都江堰

影响: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商业:首倡“重农抑商”(商鞅)

繁荣发展。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

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三) 文化:

①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1、背景: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士”阶级活跃起来;教育从“学在官府”发展为

“学在民间”。

2、 形成:

儒、墨、道、法等各学派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3、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② 各学派的主张和思想。

1、孔子和早期儒学

思想的核心是“仁”,就是爱人;要实现这个核心,就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希望恢

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伦理观上,主张“性相近”。

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2、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① 孟子:

民本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要实行仁政来恢复和

扩充人的本性。

② 荀子:

民本思想: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伦理观上: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使

人向善。

③ 影响: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家发

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道家和法家:

老子: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质是“道”,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等相互依存,不

断转化。

庄子: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

认为发起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

自由。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战国末期)

思想主张: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主张君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

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影响: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

发展趋势。

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无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一) 政治:

1、 秦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

内容:

(1) 权力: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

(2) 政治: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命。

(3) 军事: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特征:

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

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秦始皇在战国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中央官制:

丞相(掌承天子,处理万机)【国务院】

御史大夫(处理奏折,下达诏令,监察百官)【检察院】

太尉(全国军务)【军委】

(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又皇上定夺,这

样就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决策的失误)

郡县制:

领土扩大,为便于管理,采纳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

管辖,一郡内又分为若干县。

与郡县制相适应,又建立一套地方官僚制度:

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

汇报工作。

县长、县令——县的长官。(郡守、县令、县长都由皇上直接任命)

郡县制作用: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每个地方、每

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当中。

2、 汉朝中央集权的发展:

① 实行:汉初推行郡县制与封国制。(郡国并行)

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影响:后期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产生了“王国问题”。

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作用)。

② 中央官制: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期:重用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③ 选官制度: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二) 经济:

1、农业:

农具: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两牛三人)、后来又出现犁壁

影响: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技术: 西汉,赵过推行 代田法 两汉的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水利工程:漕渠、白渠、龙首渠

2、手工业:

1、冶铸业: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2、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3、丝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人。

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 称为“丝绸之路”。

3、商业: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业发展比较缓慢。西汉都

城长安东西市共有九处。

(三) 文化:

秦朝: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儒家学派受到沉重打

击。

汉朝:

①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

民休息的政策。

②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社会潜伏着危机,

诸侯国势力膨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

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③主要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提倡“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学说。

3、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

仁、义、礼、智、信,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④儒学成为正统:

汉武帝起,儒学经典成为国家规定教科书。规定“五经”,并设立研究和传播五经

的教官为“博士”。教育为儒学所垄断。

兴办太学,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 影响: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的多民族政权

(四) 民族关系、对外交往:

西汉时期,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一) 政治:

中央官制: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选官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选官采取九品中正制。

(二)经济:北魏至唐朝,政府实行均田制。

农业:

技术: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工具: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手工业:

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丝织业:无

民间手工业曾遭到摧残

商业:无

(三)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四)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无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一) 政治: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政

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唐

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中央官制:

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

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

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工、刑、兵六部,确立三省六部

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

沿袭这种制度。

选官制度: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期,科举考试形成,为历代所沿用。

(二)经济:

农业:

农具: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唐朝时出现了筒车(灌溉)

影响:至此,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手工业:

制瓷业: 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丝织业: 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民间手工业得以恢复和发展

商业:

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

继问世。

市:长安城设东西二市。

(三)文化: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

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道教和

佛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

出复兴儒学。

(五) 民族关系、对外交往:

唐朝时,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广州成为最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五代十国、辽(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略

宋元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

(一) 政治:

1、 政策:

①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军事)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军队。(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

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

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②影响: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

中央集权。

③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有中央直接管辖

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辖,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手中央节

制。

④影响:(意义)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

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 中央官制:

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

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

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元朝,设中书省,代替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

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驶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

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王位的继承。

(二)经济:

农业:

农具:宋朝出现利用水利的高转筒车

耕作制度:江南逐渐形成稳定的稻麦轮作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一年三熟制,极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手工业:

制瓷业:出现五大名窑

丝织业:丝织品种类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元朝时,民间手工业棉纺织品增多。

商业:

宋朝时,商业环境相对轻松,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

元朝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徽商”和“晋商”人数最多,实力最强。

市: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时间也不再受官府限制。汉口镇、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扬州、成都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大都会,出现了“扬一益二”的说法。

(三)文化:

北宋时期,

儒学家展开复兴儒学、抨击佛教的活动,同时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礼,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颢、程颐

被称为“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朱熹:

提出人性本应与天理一致,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四书章句集注》)

南宋时期,

程朱理学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特别是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地更紧了,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和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

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四) 民族关系、对外交往:

两宋时,中国通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船只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

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840年(前期)—公元1912年)

(一) 政治:

明朝:

1、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掌管全

国的行政事务。

2、1380年废除宰相制,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上负责。

3、后期设置内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4、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职宫内文渊阁,参

与机密事物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

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内阁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张居正任首辅

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清朝:

1、 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2、 但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会

议的权利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也受到很大限制。

3、 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设立南书房,挑选翰林学士入值。中枢机

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

最后集权于皇帝。

4、 雍正帝在位时设立军机处,有官无吏,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跪受

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影响、意义)军机处的设置,不仅

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

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二)经济:

农业:政府丈量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农具: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手工业:

制瓷业: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丝织业: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

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商业: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以致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明朝初期,实行海禁,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

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明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明朝中后期,江南一部分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三)文化:

明中期以后

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这一学派也被称为“陆王心学”。

他吸取了“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

明朝后期

李贽,离经叛道,他认为是非标准一招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他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学说,强调人正常的私欲,人不应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李贽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明清之际 明末清初

黄宗羲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翻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顾炎武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变化有规律可循。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民族关系、对外交往:

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

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通史体系整理——中国古代史

夏、商、西周 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

(一)政治

1、早期国家制度

王位世袭制: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其子启破坏禅让制,以王 位世袭制取代,王位在家族内传承(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行政管理:商在中央设相、卿士,地方封侯和伯。

2、分封制:

分封制的推行: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他和其弟周公旦先后两次实行分封。 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受封爵士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分封制的作用:加强统治,拓展疆土。

3、宗法制:

概述: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作用:和分封制互为表里,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经济:

1、农业:

①原始农业:

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作物:水稻和粟。

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代的农业:

农具:耒、耜、石锄、石犁,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用于生产。

技术:排水、除草、培土、制肥、治虫

作物:西周时期有稻、粟、黍、稷、麦、桑、麻。

2、手工业:

①冶铸业:商周时代青铜器铸造繁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为代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②制瓷业: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③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已开始养蚕并有丝织品。商朝时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人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商周时期政府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4、经济制度:井田制

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属于国家,国王将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因耕地规整,形同井字,故称“井田”,该制度即为“井田制”。

(三)文化:

1、历法:夏朝时有《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文字:商朝汉字(甲骨文)已形成完整体系。

3、绘画: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四)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无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

(一) 政治:

① 春秋时期:

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各诸侯国为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争战。

② 战国时期:

强大起来的诸侯纷纷称“王”。

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兵强国进行改革或变法

(二) 经济:

1、 农业:井田制遭到破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农具: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推广。

技术:垄作法

水利工程:战国时期都江堰

影响: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商业:首倡“重农抑商”(商鞅)

繁荣发展。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

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三) 文化:

①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1、背景: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士”阶级活跃起来;教育从“学在官府”发展为

“学在民间”。

2、 形成:

儒、墨、道、法等各学派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3、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② 各学派的主张和思想。

1、孔子和早期儒学

思想的核心是“仁”,就是爱人;要实现这个核心,就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希望恢

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伦理观上,主张“性相近”。

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2、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① 孟子:

民本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要实行仁政来恢复和

扩充人的本性。

② 荀子:

民本思想: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伦理观上: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使

人向善。

③ 影响: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家发

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道家和法家:

老子: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质是“道”,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等相互依存,不

断转化。

庄子: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

认为发起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

自由。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战国末期)

思想主张: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主张君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

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影响: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

发展趋势。

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无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一) 政治:

1、 秦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

内容:

(1) 权力: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

(2) 政治: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命。

(3) 军事: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特征:

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

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秦始皇在战国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中央官制:

丞相(掌承天子,处理万机)【国务院】

御史大夫(处理奏折,下达诏令,监察百官)【检察院】

太尉(全国军务)【军委】

(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又皇上定夺,这

样就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决策的失误)

郡县制:

领土扩大,为便于管理,采纳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

管辖,一郡内又分为若干县。

与郡县制相适应,又建立一套地方官僚制度:

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

汇报工作。

县长、县令——县的长官。(郡守、县令、县长都由皇上直接任命)

郡县制作用: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每个地方、每

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当中。

2、 汉朝中央集权的发展:

① 实行:汉初推行郡县制与封国制。(郡国并行)

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影响:后期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产生了“王国问题”。

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作用)。

② 中央官制: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期:重用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③ 选官制度: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二) 经济:

1、农业:

农具: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两牛三人)、后来又出现犁壁

影响: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技术: 西汉,赵过推行 代田法 两汉的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水利工程:漕渠、白渠、龙首渠

2、手工业:

1、冶铸业: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2、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3、丝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人。

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 称为“丝绸之路”。

3、商业: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业发展比较缓慢。西汉都

城长安东西市共有九处。

(三) 文化:

秦朝: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儒家学派受到沉重打

击。

汉朝:

①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

民休息的政策。

②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社会潜伏着危机,

诸侯国势力膨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

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③主要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提倡“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学说。

3、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

仁、义、礼、智、信,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④儒学成为正统:

汉武帝起,儒学经典成为国家规定教科书。规定“五经”,并设立研究和传播五经

的教官为“博士”。教育为儒学所垄断。

兴办太学,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 影响: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的多民族政权

(四) 民族关系、对外交往:

西汉时期,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一) 政治:

中央官制: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选官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选官采取九品中正制。

(二)经济:北魏至唐朝,政府实行均田制。

农业:

技术: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工具: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手工业:

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丝织业:无

民间手工业曾遭到摧残

商业:无

(三)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四)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无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一) 政治: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政

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唐

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中央官制:

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

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

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工、刑、兵六部,确立三省六部

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

沿袭这种制度。

选官制度: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期,科举考试形成,为历代所沿用。

(二)经济:

农业:

农具: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唐朝时出现了筒车(灌溉)

影响:至此,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手工业:

制瓷业: 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丝织业: 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民间手工业得以恢复和发展

商业:

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

继问世。

市:长安城设东西二市。

(三)文化: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

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道教和

佛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

出复兴儒学。

(五) 民族关系、对外交往:

唐朝时,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广州成为最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五代十国、辽(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略

宋元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

(一) 政治:

1、 政策:

①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军事)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军队。(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

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

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②影响: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

中央集权。

③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有中央直接管辖

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辖,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手中央节

制。

④影响:(意义)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

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 中央官制:

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

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

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元朝,设中书省,代替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

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驶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

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王位的继承。

(二)经济:

农业:

农具:宋朝出现利用水利的高转筒车

耕作制度:江南逐渐形成稳定的稻麦轮作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一年三熟制,极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手工业:

制瓷业:出现五大名窑

丝织业:丝织品种类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元朝时,民间手工业棉纺织品增多。

商业:

宋朝时,商业环境相对轻松,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

元朝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徽商”和“晋商”人数最多,实力最强。

市: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时间也不再受官府限制。汉口镇、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扬州、成都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大都会,出现了“扬一益二”的说法。

(三)文化:

北宋时期,

儒学家展开复兴儒学、抨击佛教的活动,同时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礼,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颢、程颐

被称为“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朱熹:

提出人性本应与天理一致,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四书章句集注》)

南宋时期,

程朱理学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特别是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地更紧了,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和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

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四) 民族关系、对外交往:

两宋时,中国通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船只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

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840年(前期)—公元1912年)

(一) 政治:

明朝:

1、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掌管全

国的行政事务。

2、1380年废除宰相制,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上负责。

3、后期设置内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4、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职宫内文渊阁,参

与机密事物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

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内阁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张居正任首辅

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清朝:

1、 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2、 但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会

议的权利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也受到很大限制。

3、 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设立南书房,挑选翰林学士入值。中枢机

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

最后集权于皇帝。

4、 雍正帝在位时设立军机处,有官无吏,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跪受

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影响、意义)军机处的设置,不仅

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

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二)经济:

农业:政府丈量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农具: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手工业:

制瓷业: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丝织业: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

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商业: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以致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明朝初期,实行海禁,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

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明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明朝中后期,江南一部分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三)文化:

明中期以后

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这一学派也被称为“陆王心学”。

他吸取了“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

明朝后期

李贽,离经叛道,他认为是非标准一招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他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学说,强调人正常的私欲,人不应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李贽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明清之际 明末清初

黄宗羲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翻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顾炎武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变化有规律可循。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民族关系、对外交往:

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

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相关文章

  • 2015年高三历史高考备考策略
  • 2015级历史高考备考方略 一.近三年高考历史试题走向分析 近三年<历史考试说明>明确表示,高考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由此命题专家进一步指出:材料第一,论从史出, ...查看


  • 2012高考历史备考指南
  • 2012高考历史备考指南 新学年伊始,高三年级的同学即将面临紧张的复习生活.就历史学科而言,高考前一般要经历两至三轮的知识复习,同学们应采用怎样的方法以达到怎样的复习效果,试谈拙见. 一.按照通史体系,尽快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 按照惯 ...查看


  • 继往开来的百年中国法制史学
  • 总第124期甘肃政法学院学报GeneralNo.1232012年9月JournalofGa酗uI璐tituteofPoliti姐lScienceandLawSep.,2012 继往开来的百年中国法制史学 张晋藩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 ...查看


  • 如何抓重点
  • 考研指导:历史学统考复习如何抓住重点2009-08-03 07:37:00 跨考网 历史学统考的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共和国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史学史.考古.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尽管大纲限定了考试 ...查看


  • 中国古代十大历史学家
  • 中国古代十大历史学家 1.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公元前422年) 入选理由:一,左丘明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奠基人.先秦史官文化时代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史学家.相传他所著<左传>与早前的<尚书>相比,应是中国第一部完备 ...查看


  • 百年中国教育史研究高潮的回顾与反思
  • 2003年第2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总第202期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 No 12 2003Sum No ...查看


  • 史学概论笔记
  • 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 编辑:李逸凡 原文提供:李晓婷 考试内容题型: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4个40分):论述(2个40分) 重点在第二.三.五章 史学概论的特定任务: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概括地论述史学在发展中为自己提出的重要 ...查看


  •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和国际关系
  • 第28卷第2期兰州 交 通大学学报 V01.28No.22009年4月 JournalofLanzhouJiaotongUniversity Apr.2009 文章编号:1001-4373(2009)02-0138-05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 ...查看


  • 历史系必读书目
  • [教 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