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及反思

潘世流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说明线索。

2.积极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情。

3.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并加以借鉴和运用。

【教学模式】

合作探究式读写结合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激情导课 请同学跟老师一起重温下面的名句,大声朗读,看看它们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

一个是滕王阁,一个是阿房宫。一楼是点,一宫是面,一点一面构成了中国的建筑群,那么中国的建筑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跟随着我国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一起去探究。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

快速阅读全文,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哪些是属于结构特征?哪些是属于装饰特征?它们是按什么顺序一一展开的呢?

学生自主探究„„

预设生成: 中国建筑总体特征(1——2) (1)立体构成:台基——房屋——屋顶 (2)平面布局:建筑群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户外空间 中国建筑结构特征(3——5) (3)结构方法——框架结构 (4)斗拱作用 (5)“举折”“举架”作用 中国建筑外部特征(外观、颜色、装饰等)(6——9) (6)介绍屋顶 (7)着色特点 (8)装饰特征

(9)用材特点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出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又有理论层面的解释,从总体到结构到外部的说明顺序一一展开,其中(3)(4)(5)属于结构特征,(6)(7)(8)

(9)属于装饰特征。而(1)(2)因为从总体上谈中国建筑,既涉及结构特征,也涉及装饰特征。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介绍中国建筑特征自然是我们学习课文的重点,另外探讨建筑风格也是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从这两个部分衔接句子入手。

第十四段开头“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说明下文是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谈论的主题。

最后是首尾部分。

开头:从空间和时间来说明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

结尾:提倡熟悉中国建筑“文法”和“词汇”,让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让学生以桌为单位,以板书形式列出课文结构提纲。 (略)

精雕细琢纵深探究

引导学生就两个重点学习部分开展深入研究探讨,肯定会挖掘出许多兴趣的话题来。

预设点:房屋或庭院的平面布置往往左右均齐匀称,为什么?

生成预设:一是整体美观。二是跟中国人审美有关,我们中国人一贯喜欢方方正正、规规矩矩。

预设点:“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为什么?

生成预设:取得更多的阳光。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一向讲究方位,在坐北朝南的宫室南向为最尊,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你见过不南向的房屋吗?(肯定很多)你家门什么向?为什么/

生成预设:不南向的原因,可能是:都市里统一布局,力求整体美观;乡野里随山的走势而定,或东或西或南或北。无论什么原因都是跟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和审美有关。

一般房屋的窗户往东开,为什么?

生成预设:一为采光。二为尊位。

“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为什么?

生成预设:四角翘起,不但扩大采光面,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态美。整体上翘起飞檐与坡顶、正脊构成柔美曲线,成为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使得中国建筑轻盈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大建筑屋身的主要颜色为什么要用“朱红色”?

生成预设:朱红色属于暖色,与屋顶上的蓝天白云以及屋内素净淡雅的冷色调构成对比,使建筑物显得辉煌富丽又高洁淡雅,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效果。此外朱红色还代表热烈忠心,具有富贵的象征,杜甫有诗句讽刺为富不仁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预设点:作者着重说明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哪几项?

生成预设:根据中国建筑九大特征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2)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3)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体系的特殊性;(4)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6)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7)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生成预设:这是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生成预设:这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科普文的语言一般以平实为主,但本文运用一些精彩比喻句来说明中国建筑特征,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来领会叙述说明生动形象的特点。主要有:

“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兄弟之间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生成预设: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同属于一个系统,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国家的界限。

“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生成预设: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生成预设: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受经验,来体会建筑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

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打比方(比喻)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 例: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生成预设:我家的客厅上悬挂着一盏吊灯,它是由三片叶子组成的,中间有个圆宝石,好像一朵盛开的白莲花。

屋顶上瓦片层层叠叠,密如鱼鳞,哪怕天河缺了口也漏不进一点儿去。

那宫殿飞檐上的两条飞龙,金鳞金甲,活灵活现,似欲腾空飞去。

„„„„

小结:(略)

【教学反馈】 教后自我反思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论述式阐发式的科普文,除了说明中国建筑特征之外,还有一个核心的议题,同时又有理论上的探讨,因此它更具议论文特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感受到科学文化的魅力之余,又得到科学美感的熏陶。在教学设计上,如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关键,我以理清文章思路为抓手,结合课后练习一和练习二来完成。即以中国建筑的特征和风格与手法为学习的重点,其中“风格和手法”就是核心的议题。由于能大胆放手学生,同时又能巧妙穿插他们感兴趣的与现实建筑生活相关的话题,引导他们步步深入,探究科学知识、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的同时,又能以人文的观点来审视科学、对待科学,表现出很强的人文关怀色彩。

但毕竟本区域建筑文化底蕴不高,几乎没有现存的有特色的建筑物让学生身临其境,加上教师建筑知识欠缺不全,对解读个别中国建筑特征及风格不深不透,留下不少的遗憾。

学生反馈

我们平时读科普类的文章不多,总觉得它们朴实无华没有新鲜感,但学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后,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感受到中国建筑里乃至我们身边常常熟视无睹的房屋、建筑群确实蕴藏着不少的智慧。在自主探讨过程中,老师引导我们学会抓住关键词,来解答中国建筑九大特征里哪些是着重说明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比喻来增添科普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做了不少的尝试,这将给我们在以后解读科普文章提供了不少的帮助。读写结合尤其加强写的训练,提升了我们的写作思维和表达能力,这是本课时我们最大的收获。但我们知识贮备有限,对中国建筑的极个别特征,理解得不透,尽管展示相关实图,然而百闻不如一见,我们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同行反馈

科普文章在高中语文教材里出现不多,如何教出新意来,是需要下功夫的。在本节课里,老师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选有代表性的段落或句子,读一读;有不同见解或需补充的,说一说;尤其理解有分歧意见不统一时,能放手学生畅所欲言,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课堂活跃热烈,加上教师对前后内容的衔接和对课堂有效的把控,使得教学难点在不经意间迎刃而解,更难得可贵的是老师一直坚持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写作训练来加深学生对文本深一层次的理解和感悟,这是读写互动的效果,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教师对建筑领域涉及不深,由此对文本解读有待灵动。

三维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其说明顺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图片欣赏及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山,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这些古老的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究竟有何特色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从中我们一定能得出答案。

二、作家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错批一人(马寅初),多生几亿;错批一人(梁思成)少了名城。”

三、分析课文

(一)读文章,理出文章的结构脉络(段前标上序号)

1-2: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3-13: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14-19: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20: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作总结。

(二)探究九大“特征”的内涵、说明方法。

1、个体建筑构成

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作诠释)

2、群体建筑构成

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举例子打比方)

3、结构方法

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

4、斗拱

说明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列图表举例子摹状貌下定义)

5、举折、举架

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下定义摹状貌)

6、屋顶的装饰作用

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作比较引用)

7、颜色的选择——朱红

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举例子作比较)

8、部件的装饰作用

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举例子)

9、建筑材料的装饰

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作诠释)

(三)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什么顺序展开的?

1、由整体到局部

2、由主(结构)到次(装饰)

个别建筑构成整

中结构群体建筑构成体总体特征

国主木材结构

建特征斗拱

筑举折和举架

的屋顶的装饰作用结构方法

基装饰颜色的选择—朱红

本次特征部件的装饰作用局

特材料的装饰作用部外观装饰

四、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为了说明这种“文法”,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请举例说明。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并且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们所承认,成了法式,成为人们沿用的惯例。

2、文章中说的建筑的“词汇”指的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词汇”指的是建筑的材料。

这是比喻的说法,使得说明生动,让读者易于接受。

本文用“文法”来比喻建筑的“规矩”,用“词汇”比喻建筑的材料,让人们能过熟悉的文章组成来理解建筑中的各种法式和材料的使用。

3、“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拘束性”指建筑物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文法”,即惯例,但是可以在惯例下出现不同的样式。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的风格,又具的独特性。 用了比喻/类比的修辞手法

所谓类比,即是用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两种事物进行比较的说明方法。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

——用“语言和文字”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的形式却有很大的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5、理解“文法”“词汇”“可译性”

(1)用简要的话概括它们各自的意思

中国建筑“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定规,有“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又具有独特的个性。

中国建筑“词汇”是指中国建筑中如一轩一楼等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如同“词汇”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样,它们能遵循中国建筑法式组织起来,形成建筑的整体。

“可译性”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2)分析这些比喻的表达作用

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建筑的特点:

A. 规则性;

B. 独创性;

C. 情感性

五、布置作业预习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及反思

潘世流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说明线索。

2.积极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情。

3.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并加以借鉴和运用。

【教学模式】

合作探究式读写结合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激情导课 请同学跟老师一起重温下面的名句,大声朗读,看看它们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

一个是滕王阁,一个是阿房宫。一楼是点,一宫是面,一点一面构成了中国的建筑群,那么中国的建筑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跟随着我国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一起去探究。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

快速阅读全文,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哪些是属于结构特征?哪些是属于装饰特征?它们是按什么顺序一一展开的呢?

学生自主探究„„

预设生成: 中国建筑总体特征(1——2) (1)立体构成:台基——房屋——屋顶 (2)平面布局:建筑群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户外空间 中国建筑结构特征(3——5) (3)结构方法——框架结构 (4)斗拱作用 (5)“举折”“举架”作用 中国建筑外部特征(外观、颜色、装饰等)(6——9) (6)介绍屋顶 (7)着色特点 (8)装饰特征

(9)用材特点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出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又有理论层面的解释,从总体到结构到外部的说明顺序一一展开,其中(3)(4)(5)属于结构特征,(6)(7)(8)

(9)属于装饰特征。而(1)(2)因为从总体上谈中国建筑,既涉及结构特征,也涉及装饰特征。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介绍中国建筑特征自然是我们学习课文的重点,另外探讨建筑风格也是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从这两个部分衔接句子入手。

第十四段开头“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说明下文是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谈论的主题。

最后是首尾部分。

开头:从空间和时间来说明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

结尾:提倡熟悉中国建筑“文法”和“词汇”,让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让学生以桌为单位,以板书形式列出课文结构提纲。 (略)

精雕细琢纵深探究

引导学生就两个重点学习部分开展深入研究探讨,肯定会挖掘出许多兴趣的话题来。

预设点:房屋或庭院的平面布置往往左右均齐匀称,为什么?

生成预设:一是整体美观。二是跟中国人审美有关,我们中国人一贯喜欢方方正正、规规矩矩。

预设点:“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为什么?

生成预设:取得更多的阳光。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一向讲究方位,在坐北朝南的宫室南向为最尊,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你见过不南向的房屋吗?(肯定很多)你家门什么向?为什么/

生成预设:不南向的原因,可能是:都市里统一布局,力求整体美观;乡野里随山的走势而定,或东或西或南或北。无论什么原因都是跟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和审美有关。

一般房屋的窗户往东开,为什么?

生成预设:一为采光。二为尊位。

“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为什么?

生成预设:四角翘起,不但扩大采光面,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态美。整体上翘起飞檐与坡顶、正脊构成柔美曲线,成为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使得中国建筑轻盈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大建筑屋身的主要颜色为什么要用“朱红色”?

生成预设:朱红色属于暖色,与屋顶上的蓝天白云以及屋内素净淡雅的冷色调构成对比,使建筑物显得辉煌富丽又高洁淡雅,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效果。此外朱红色还代表热烈忠心,具有富贵的象征,杜甫有诗句讽刺为富不仁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预设点:作者着重说明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哪几项?

生成预设:根据中国建筑九大特征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2)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3)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体系的特殊性;(4)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6)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7)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生成预设:这是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生成预设:这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科普文的语言一般以平实为主,但本文运用一些精彩比喻句来说明中国建筑特征,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来领会叙述说明生动形象的特点。主要有:

“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兄弟之间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生成预设: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同属于一个系统,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国家的界限。

“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生成预设: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生成预设: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受经验,来体会建筑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

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打比方(比喻)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 例: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生成预设:我家的客厅上悬挂着一盏吊灯,它是由三片叶子组成的,中间有个圆宝石,好像一朵盛开的白莲花。

屋顶上瓦片层层叠叠,密如鱼鳞,哪怕天河缺了口也漏不进一点儿去。

那宫殿飞檐上的两条飞龙,金鳞金甲,活灵活现,似欲腾空飞去。

„„„„

小结:(略)

【教学反馈】 教后自我反思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论述式阐发式的科普文,除了说明中国建筑特征之外,还有一个核心的议题,同时又有理论上的探讨,因此它更具议论文特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感受到科学文化的魅力之余,又得到科学美感的熏陶。在教学设计上,如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关键,我以理清文章思路为抓手,结合课后练习一和练习二来完成。即以中国建筑的特征和风格与手法为学习的重点,其中“风格和手法”就是核心的议题。由于能大胆放手学生,同时又能巧妙穿插他们感兴趣的与现实建筑生活相关的话题,引导他们步步深入,探究科学知识、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的同时,又能以人文的观点来审视科学、对待科学,表现出很强的人文关怀色彩。

但毕竟本区域建筑文化底蕴不高,几乎没有现存的有特色的建筑物让学生身临其境,加上教师建筑知识欠缺不全,对解读个别中国建筑特征及风格不深不透,留下不少的遗憾。

学生反馈

我们平时读科普类的文章不多,总觉得它们朴实无华没有新鲜感,但学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后,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感受到中国建筑里乃至我们身边常常熟视无睹的房屋、建筑群确实蕴藏着不少的智慧。在自主探讨过程中,老师引导我们学会抓住关键词,来解答中国建筑九大特征里哪些是着重说明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比喻来增添科普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做了不少的尝试,这将给我们在以后解读科普文章提供了不少的帮助。读写结合尤其加强写的训练,提升了我们的写作思维和表达能力,这是本课时我们最大的收获。但我们知识贮备有限,对中国建筑的极个别特征,理解得不透,尽管展示相关实图,然而百闻不如一见,我们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同行反馈

科普文章在高中语文教材里出现不多,如何教出新意来,是需要下功夫的。在本节课里,老师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选有代表性的段落或句子,读一读;有不同见解或需补充的,说一说;尤其理解有分歧意见不统一时,能放手学生畅所欲言,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课堂活跃热烈,加上教师对前后内容的衔接和对课堂有效的把控,使得教学难点在不经意间迎刃而解,更难得可贵的是老师一直坚持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写作训练来加深学生对文本深一层次的理解和感悟,这是读写互动的效果,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教师对建筑领域涉及不深,由此对文本解读有待灵动。

三维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其说明顺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图片欣赏及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山,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这些古老的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究竟有何特色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从中我们一定能得出答案。

二、作家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错批一人(马寅初),多生几亿;错批一人(梁思成)少了名城。”

三、分析课文

(一)读文章,理出文章的结构脉络(段前标上序号)

1-2: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3-13: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14-19: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20: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作总结。

(二)探究九大“特征”的内涵、说明方法。

1、个体建筑构成

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作诠释)

2、群体建筑构成

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举例子打比方)

3、结构方法

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

4、斗拱

说明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列图表举例子摹状貌下定义)

5、举折、举架

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下定义摹状貌)

6、屋顶的装饰作用

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作比较引用)

7、颜色的选择——朱红

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举例子作比较)

8、部件的装饰作用

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举例子)

9、建筑材料的装饰

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作诠释)

(三)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什么顺序展开的?

1、由整体到局部

2、由主(结构)到次(装饰)

个别建筑构成整

中结构群体建筑构成体总体特征

国主木材结构

建特征斗拱

筑举折和举架

的屋顶的装饰作用结构方法

基装饰颜色的选择—朱红

本次特征部件的装饰作用局

特材料的装饰作用部外观装饰

四、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为了说明这种“文法”,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请举例说明。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并且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们所承认,成了法式,成为人们沿用的惯例。

2、文章中说的建筑的“词汇”指的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词汇”指的是建筑的材料。

这是比喻的说法,使得说明生动,让读者易于接受。

本文用“文法”来比喻建筑的“规矩”,用“词汇”比喻建筑的材料,让人们能过熟悉的文章组成来理解建筑中的各种法式和材料的使用。

3、“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拘束性”指建筑物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文法”,即惯例,但是可以在惯例下出现不同的样式。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的风格,又具的独特性。 用了比喻/类比的修辞手法

所谓类比,即是用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两种事物进行比较的说明方法。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

——用“语言和文字”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的形式却有很大的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5、理解“文法”“词汇”“可译性”

(1)用简要的话概括它们各自的意思

中国建筑“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定规,有“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又具有独特的个性。

中国建筑“词汇”是指中国建筑中如一轩一楼等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如同“词汇”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样,它们能遵循中国建筑法式组织起来,形成建筑的整体。

“可译性”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2)分析这些比喻的表达作用

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建筑的特点:

A. 规则性;

B. 独创性;

C. 情感性

五、布置作业预习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


相关文章

  • [导游知识专题]2013
  • 2013年全国中级导游员等级考试大纲(试行) <导游知识专题> 考试方式与题型题量 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包括单选(4项选1)50题(每题1分).多选(5项选2.3或4)20题(每题1分).判断15题(每题1分 ...查看


  •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huangjx15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 ...查看


  • 中级导游员考试试题
  • 考试方式与题型题量: 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包括单选(4项选1)50题(每题1分).多选(5项选2.3或4)20题(每题1分).判断15题(每题1分).简述3题(每题5分). 专题一:中国传统 ...查看


  • 佛教建筑及其形成的地理环境和发展
  • 中国佛教建筑及其形成的地理环境和发展 前言: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并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所以在我国的西部等地区,都有许多佛家的经典景观.那么,这些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们的特征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又将会如何 ...查看


  •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基础]课内实践大纲
  •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基础>课内实践大纲 1.性质:教学实践 2.实践方式:分散实践 3.实践时间:1周 4.学 分:1 5.适用专业:风景园林 6.实践目的: (1) 通过对与课程相关风景园林建筑类型的实地参观.考察与体验初步体验 ...查看


  •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读书笔记 一: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作者:周建明 传统村落既是世界各地历史文化的象征,又是文化过程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历史上形成的村落,作为仅次于语言的人类的第二大创造 ...查看


  • 广州骑楼建筑及其审美心理结构特征分析
  • 广州骑楼建筑及其审美心理结构特征分析 一,广州骑楼的建筑特色. 1.骑楼建筑的平面特点和立面造型特征:传统骑楼建筑平面的基本特点是面宽小.进深大.平面首层前部为人行道,一般深3-4米,后部为商店,二层以上为住宅,住宅前部突出于商店,跨越人行 ...查看


  •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案 课前作业布置 给文章分层次 课内讲解内容 一.文章背景 作者介绍 二.专有名词解释 三.赏析内容(结构层次(中心句.段落划分) 说明方法 语言风格(相似文章对比)) 1.文章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 从地域和历史总括中国建筑 ...查看


  •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摘要 中国古建筑形成了世界建筑中一个独特的体系, 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外形优美, 结构精巧, 布局对称均衡, 彩画装修华丽, 室内外空间流动贯通, 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和艺术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中国; 古代建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