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骑楼建筑及其审美心理结构特征分析

广州骑楼建筑及其审美心理结构特征分析

一,广州骑楼的建筑特色。

1、骑楼建筑的平面特点和立面造型特征:传统骑楼建筑平面的基本特点是面宽小、进深大。平面首层前部为人行道,一般深3-4米,后部为商店,二层以上为住宅,住宅前部突出于商店,跨越人行道上部。

在立面造型上,广州骑楼的总体风格可用中西合璧来概括,一般分为三部分:廊部、楼部、楼顶。廊部以梁柱式为多,也有少数为券柱式。梁柱式由横梁和柱式组成,带明显中西合璧的痕迹。其净高一般为4-6米,也有的高达8米。前部为骑楼柱廊,后部为店铺。两层以上为楼身,一般为住宅。楼身临街立面处理为西式造型或中西结合称为洋式店面。临街墙面的浮雕图案、窗洞形式、线角、阳台铸铁栏杆等,融合西方的建筑装饰风格,加上多道腰线与线脚的融会贯通,使墙面层次清晰,富有变化。色彩则以当地盛产的贝灰的白色和调加的米黄色为主,色调淡雅,清新和谐,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骑楼楼顶建有山花和女儿墙。山花是在立面上的一种缓坡的三角形山墙的花饰,有意设计成曲线型和半圆形,是屋顶的重点装饰部分。山花两边的矮墙,便是女儿墙,出现在天台边缘以及檐上以上的位置。女儿墙图案相对简单,主要强调实用性。

2、广州骑楼建筑的分类:骑楼建筑总的立面造型特征为“中西合璧”,主要有中国传统式,以南华路、同福路、万福路、德政路、起义路还有零星保存;古罗马券廊式,以新亚大酒店为代表;仿哥特式,以爱群大厦为代表;仿巴洛克式,龙津西路有存;南洋式,万福路有存;现代式,以越华路的广州大厦为代表等六种形式。

二,广州骑楼建筑的审美心理结构分析。

(一)关于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心理结构是美学研究中一个倍受关注的课题。英国经验美学家夏夫兹博里曾试图用“内在的眼睛”或“内在的感官”来解开审美心理之谜。至现当代,人们普遍形成共识是:主体在对对象感知时,已事先具有一定的心理结构。建筑审美活动的实践表明,在建筑审美活动

开始时,审美主体绝不可能以一个空白的头脑去被动地接受审美对象的审美信息,而是用事先具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去主动地接受审美信息,关注建筑的审美属性。也就是说审美心理结构决定着主体对客体审美属性的选择、发现、感知和评价。

必须指出的是建筑审美心理结构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建筑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并随着建筑审美活动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在这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过程中,审美心理结构既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又有着新的延续。

对广州骑楼建筑的审美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骑楼建筑的萌芽、发展、壮大虽然来源于它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体现出对自然、社会和人文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骑楼建筑的形成,有着先在的审美心理结构基础,表现出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

(二)骑楼建筑的审美心理结构特征。

1、审美心理结构的时代性特征。近代岭南建筑文化的总体特征表现为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西方古典建筑的输入和演化。广州骑楼建筑的出现就是以这种大文化为历史背景,从而表现出审美心理的时代性特征。

首先,在它的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上,广州骑楼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居住模式——竹筒屋,具有中式平面的特征。而其立面造型,又结合了西方建筑的特色,从而表现出近代广州所特有的中西合璧审美形态。其次在建筑结构和材料上,骑楼建筑从最早的木结构到较为现代的混合结构,再到钢筋砼结构;从传统的一层高度到多层高度;同时过去的坡屋顶改为平顶,并设有天台,中西方的建筑文化就在一个个的建筑实体中融合。另外近代广州的经济发展更是推波逐浪,骑楼的建筑模式是不断完善自身的商住合一经营模式的结果。应该说骑楼的建筑模式是时代审美心理的必然结果。

2、审美心理结构的民族性特征。特定的民族有其独特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趣味。黑格尔曾经谈到:事实上一切民族都要求艺术使他们喜悦的东西能够表现出他们自己,因为他们愿在艺术里感到一切都是亲切的、生动的,属于目前生活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国人有“闻铁路而心惊,睹电杆而泪下”的经历。也就是说当一种外来文化或异质文化侵入时,人们对外来文化不可避免的会有一段时间的心理调试期,在冲撞中不断磨合。比如近代广州的十三夷馆,据日本学者松本忠雄在《广东的行商与夷馆》记载:“广东夷馆位于广州诚郊外,据说在城墙西南约2米距离之外。在光顶,从来不让外国人自

由居住,宋代曾为阿拉伯人在府城之南、珠江之北建蕃坊作为居留地,„明代的怀远站与宋代的蕃坊差不多在同一位置,而清代的夷馆也在其故址上。夷馆位置在广东城郊外,珠江之北岸,南面隔江面对河南,东以河沟为界,东西约300米,南北约155米,北面邻接十三行街。”由此可见,对外来文化或异质文化的排斥在广州也由来以久。广州十三夷馆的选址建筑与建筑审美心理的民族差异性无不相关。广州的骑楼建筑同样表现出这样的特征。作为一种新的建筑审美模式,它既不同于广州传统建筑,又相异于西方古典建筑。其设计上是在中国人可以接受的意义上带有更多的西方建筑特色,或是西方人可以接受的意义上带有更多的中国建筑特色。这种中西合璧的折中方式无一不表现出近代广州的审美心理在面对西方文化入侵时的民族性精神。即虽然文化的开放要求不同社会的多种交流,但万变不离其宗,近代广州根深地固的民族性却依然在建筑的实物上有所保留。

3、审美心理结构的地域性特征。由于地理气候的缘故,岭南建筑讲究通透。这种通透在岭南园林艺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园林中的亭榭廊桥呈开放状态,没有围合。广州的特色建筑如西关大屋和竹筒屋在设计中也强调了通透,在平面设计上呈现一贯到底之势,屋内的分隔有别于北方等地的土、泥,而是木板和玻璃窗的组合,既用于采光又增加通风效果。建筑屋的空间高度高,一般4米左右,进深长,有时达30米,屋内设有天井,这种高空间、深进深、小天井有利建筑内形成微循环。

而广州的骑楼不仅保留传统建筑的地域特点,更结合了西方的廊柱和立面。西方的传统建筑由于多取质石料,所以一般厚实坚固,气势庞大,体态轻盈者并不多见。特别是西方的教堂更是围实严密,内部空间较小,采光迷离,以突出神秘感。对西方的建筑文化,广州骑楼并没有全盘吸收,其审美心理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体现在骑楼对西方的廊柱和立面的选用上,廊柱的使用用以采光和降温,传统竹筒屋墙身是不开窗的,主要采光是从屋的正面和天井,而廊柱一般净高4—5米,多的有6米,使得光线充分进入屋内;另外炎热的空气经由廊部进入屋内,也达到降温的目的;在立面的选用上,除了各种装饰风格之外,西式建筑的凹阳台也被广泛的借鉴,这种凹阳台的运用增强了室内与室外的联系,满足通透需求。

三、审美心理结构的现实意义。

辨证唯物主义曾经说过,事物的发展由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其中内因起着决定作用。

这个论断有力地证明了近代岭南审美心理对岭南建筑的影响,也正是这种审美心理以融汇创新的精神促成了骑楼这一特色的建筑模式。于是骑楼留给我们多种多样的意义,时代的、地域的、文化的„。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各地交流的深入,审美心理结构的差异性越来越小。未来建筑的审美人们会越来越关注于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关系,但是对环境对传统的尊重却永远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广州骑楼建筑及其审美心理结构特征分析

一,广州骑楼的建筑特色。

1、骑楼建筑的平面特点和立面造型特征:传统骑楼建筑平面的基本特点是面宽小、进深大。平面首层前部为人行道,一般深3-4米,后部为商店,二层以上为住宅,住宅前部突出于商店,跨越人行道上部。

在立面造型上,广州骑楼的总体风格可用中西合璧来概括,一般分为三部分:廊部、楼部、楼顶。廊部以梁柱式为多,也有少数为券柱式。梁柱式由横梁和柱式组成,带明显中西合璧的痕迹。其净高一般为4-6米,也有的高达8米。前部为骑楼柱廊,后部为店铺。两层以上为楼身,一般为住宅。楼身临街立面处理为西式造型或中西结合称为洋式店面。临街墙面的浮雕图案、窗洞形式、线角、阳台铸铁栏杆等,融合西方的建筑装饰风格,加上多道腰线与线脚的融会贯通,使墙面层次清晰,富有变化。色彩则以当地盛产的贝灰的白色和调加的米黄色为主,色调淡雅,清新和谐,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骑楼楼顶建有山花和女儿墙。山花是在立面上的一种缓坡的三角形山墙的花饰,有意设计成曲线型和半圆形,是屋顶的重点装饰部分。山花两边的矮墙,便是女儿墙,出现在天台边缘以及檐上以上的位置。女儿墙图案相对简单,主要强调实用性。

2、广州骑楼建筑的分类:骑楼建筑总的立面造型特征为“中西合璧”,主要有中国传统式,以南华路、同福路、万福路、德政路、起义路还有零星保存;古罗马券廊式,以新亚大酒店为代表;仿哥特式,以爱群大厦为代表;仿巴洛克式,龙津西路有存;南洋式,万福路有存;现代式,以越华路的广州大厦为代表等六种形式。

二,广州骑楼建筑的审美心理结构分析。

(一)关于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心理结构是美学研究中一个倍受关注的课题。英国经验美学家夏夫兹博里曾试图用“内在的眼睛”或“内在的感官”来解开审美心理之谜。至现当代,人们普遍形成共识是:主体在对对象感知时,已事先具有一定的心理结构。建筑审美活动的实践表明,在建筑审美活动

开始时,审美主体绝不可能以一个空白的头脑去被动地接受审美对象的审美信息,而是用事先具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去主动地接受审美信息,关注建筑的审美属性。也就是说审美心理结构决定着主体对客体审美属性的选择、发现、感知和评价。

必须指出的是建筑审美心理结构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建筑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并随着建筑审美活动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在这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过程中,审美心理结构既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又有着新的延续。

对广州骑楼建筑的审美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骑楼建筑的萌芽、发展、壮大虽然来源于它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体现出对自然、社会和人文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骑楼建筑的形成,有着先在的审美心理结构基础,表现出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

(二)骑楼建筑的审美心理结构特征。

1、审美心理结构的时代性特征。近代岭南建筑文化的总体特征表现为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西方古典建筑的输入和演化。广州骑楼建筑的出现就是以这种大文化为历史背景,从而表现出审美心理的时代性特征。

首先,在它的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上,广州骑楼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居住模式——竹筒屋,具有中式平面的特征。而其立面造型,又结合了西方建筑的特色,从而表现出近代广州所特有的中西合璧审美形态。其次在建筑结构和材料上,骑楼建筑从最早的木结构到较为现代的混合结构,再到钢筋砼结构;从传统的一层高度到多层高度;同时过去的坡屋顶改为平顶,并设有天台,中西方的建筑文化就在一个个的建筑实体中融合。另外近代广州的经济发展更是推波逐浪,骑楼的建筑模式是不断完善自身的商住合一经营模式的结果。应该说骑楼的建筑模式是时代审美心理的必然结果。

2、审美心理结构的民族性特征。特定的民族有其独特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趣味。黑格尔曾经谈到:事实上一切民族都要求艺术使他们喜悦的东西能够表现出他们自己,因为他们愿在艺术里感到一切都是亲切的、生动的,属于目前生活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国人有“闻铁路而心惊,睹电杆而泪下”的经历。也就是说当一种外来文化或异质文化侵入时,人们对外来文化不可避免的会有一段时间的心理调试期,在冲撞中不断磨合。比如近代广州的十三夷馆,据日本学者松本忠雄在《广东的行商与夷馆》记载:“广东夷馆位于广州诚郊外,据说在城墙西南约2米距离之外。在光顶,从来不让外国人自

由居住,宋代曾为阿拉伯人在府城之南、珠江之北建蕃坊作为居留地,„明代的怀远站与宋代的蕃坊差不多在同一位置,而清代的夷馆也在其故址上。夷馆位置在广东城郊外,珠江之北岸,南面隔江面对河南,东以河沟为界,东西约300米,南北约155米,北面邻接十三行街。”由此可见,对外来文化或异质文化的排斥在广州也由来以久。广州十三夷馆的选址建筑与建筑审美心理的民族差异性无不相关。广州的骑楼建筑同样表现出这样的特征。作为一种新的建筑审美模式,它既不同于广州传统建筑,又相异于西方古典建筑。其设计上是在中国人可以接受的意义上带有更多的西方建筑特色,或是西方人可以接受的意义上带有更多的中国建筑特色。这种中西合璧的折中方式无一不表现出近代广州的审美心理在面对西方文化入侵时的民族性精神。即虽然文化的开放要求不同社会的多种交流,但万变不离其宗,近代广州根深地固的民族性却依然在建筑的实物上有所保留。

3、审美心理结构的地域性特征。由于地理气候的缘故,岭南建筑讲究通透。这种通透在岭南园林艺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园林中的亭榭廊桥呈开放状态,没有围合。广州的特色建筑如西关大屋和竹筒屋在设计中也强调了通透,在平面设计上呈现一贯到底之势,屋内的分隔有别于北方等地的土、泥,而是木板和玻璃窗的组合,既用于采光又增加通风效果。建筑屋的空间高度高,一般4米左右,进深长,有时达30米,屋内设有天井,这种高空间、深进深、小天井有利建筑内形成微循环。

而广州的骑楼不仅保留传统建筑的地域特点,更结合了西方的廊柱和立面。西方的传统建筑由于多取质石料,所以一般厚实坚固,气势庞大,体态轻盈者并不多见。特别是西方的教堂更是围实严密,内部空间较小,采光迷离,以突出神秘感。对西方的建筑文化,广州骑楼并没有全盘吸收,其审美心理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体现在骑楼对西方的廊柱和立面的选用上,廊柱的使用用以采光和降温,传统竹筒屋墙身是不开窗的,主要采光是从屋的正面和天井,而廊柱一般净高4—5米,多的有6米,使得光线充分进入屋内;另外炎热的空气经由廊部进入屋内,也达到降温的目的;在立面的选用上,除了各种装饰风格之外,西式建筑的凹阳台也被广泛的借鉴,这种凹阳台的运用增强了室内与室外的联系,满足通透需求。

三、审美心理结构的现实意义。

辨证唯物主义曾经说过,事物的发展由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其中内因起着决定作用。

这个论断有力地证明了近代岭南审美心理对岭南建筑的影响,也正是这种审美心理以融汇创新的精神促成了骑楼这一特色的建筑模式。于是骑楼留给我们多种多样的意义,时代的、地域的、文化的„。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各地交流的深入,审美心理结构的差异性越来越小。未来建筑的审美人们会越来越关注于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关系,但是对环境对传统的尊重却永远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相关文章

  • 广州特色建筑
  • 一.广州民居(P69~76) 1.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俗称古老大屋,是中国广州市荔湾区西关一带兴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大部分西关大屋兴建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主要分布在多宝路.宝华路.龙津路西.上下九路等地 ...查看


  • 广州上下九的视觉表征分析_以互联网营销图片为例_戴光全
  • 人文地理 文章编号:1003-2398(2010)05-0148-06 2010年第5期总第115期 广州上下九的视觉表征分析 ---以互联网营销图片为例 戴光全1, 2,陈欣 1, 2 (1.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州510006: ...查看


  • 潍坊市2015届高三4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各科(语文)
  • 高 三 语 文 2015.4 第1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跟帖(tiě) . B .更名(gēng) . C .蓦然(mò) . D .着魔(zháo) .弱冠(guàn ...查看


  • 2015潍坊二模语文试题
  • 高 三 语 文 2015.4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考号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第1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 ...查看


  • [民居及传统建筑研究]漳州古城的传统住宅类型及其演变的考察
  • 漳州古城的传统住宅类型及其演变的考察 (<南方建筑>2016年第二期) 作者  赵 冲1 张 鹰2 作者简介 1校聘副教授:2教授:1&2福州大学建筑学院.人居环境研究所 摘要 文章通过对漳州古城"唐宋古城历史 ...查看


  • 201230150506黄淑贞浅析广府民居
  • <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 调 研 报 告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浅析广府民居 学生:黄淑贞 浅析广府民居 ---骑楼.陈家祠.西关大屋 作者:黄淑贞 摘要:广府民居通常符合通风与阴凉的要求是岭南建筑的共同特点 ...查看


  • 广州地方史复习资料
  • 广州地方史复习资料 一.广州的历史 来源:五羊仙人的传说 传说周朝时,有一年广州出现大旱灾荒,五谷歉收.一天,忽然仙乐悠扬,天空出现五朵彩色祥云,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衣,分别骑着不同毛色的仙羊,羊口衔稻穗,降临楚庭.仙人把稻穗赠给了广州人, ...查看


  • 岭南文化作业答案
  • 作业 1 一.填空题 1.岭南三大民系是指(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 . 2.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广府) 民系,它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是由(古越) 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3.历史上中原人入越较大 ...查看


  • 适宜的城市街区尺度初探
  • 第34卷第9期山 西 2008年3月 SHANXI ARCHI姗 建 筑 Vd.34No.9 Mar.2008 ・43・ 文章编号:1009-6825(2008109-0043-02 适宜的城市街区尺度初探 李晓西 卢一沙 摘要:针对当代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