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异同

2012年第1期第1总第51卷(8期)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NGQIU 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      Vol.11,No.1

,Feb.2012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异同

蔡 坤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 要:人性论是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荀子作为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分别主张“性善”论和“性恶”论。造成二人观二人对“性”立论的出发点不同等多方面因素;同时,通过对二者人性论的比较,又不难发现孟点针锋相对有其时代背景不同、

荀子二人都重视后天教育、关于人性论的总目标一致等诸多相同点。子、

““关键词:人性论;性善”论;性恶”论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8127201201-0007-02

论语》里对人性方面有段描述,即“性相近也,  孔子曾在《

[1]181。习相远也”孔子在人性方面谈论的很少,只说明人的本性有先天的相似性和后天的可塑性,孟子和荀子则发挥了孔子的观点,分别提出“性善”论和“性恶”论,孟子、荀子二人人性论观点的差异与相同之处是多方面的。

一、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不同之处

首先,孟子和荀子所处的时代不同。任何思想都是对当时社会的反应,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周朝的奴隶制已经基本不复存在,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商鞅主张改革,推行法治,提倡战争,从而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孟子反对商,鞅等人的观点,主张实行改良,施行“仁政”因此宣扬天赋道德的“性善”论,从而为其“仁政”思想打下理论基础;荀子所当时的封建地主阶级已经不能单靠处的时代则是战国后期,

“仁政”来维护其统治,统治者迫切的需要加强法制。王先谦先生曾在《荀子解集》的序中说“余谓性恶之说,非荀子本意也。……余因以悲荀子遭世大乱,民胥泯棼,感激而出此

[4]3

”也。

的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是不能学习不能效仿的。接着伪之分,并提出判断二者的标准,人身上那种不能学阐明性、

习、不能努力就能做到的东西,叫本性;人可以学会、可以通过努力实践做到的,叫做为。荀子批判孟子将仁义礼智这些认为这是没有具有社会属性的道德性归结到人的本性之中,辨别性、伪之分。

第三,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具体内容不同。孟子认为,考察人性必须从道德层面出发才能真正的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而每个人都是先天具有道德心的。他说:今人乍见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子将入于井,

[2]59

”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在

都会产这里举例说人们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将要跌到井里去,同情的心情,人们这种心情的产生是没有任何生一种惊惧、

主观目的的。孟子通过这种对于人心理的分析从而得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观点。所谓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孟子认为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不具备它,就不能称心,

进而引申其为人。孟子在举例论证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后,出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认为这些是仁义理智之孟子也意识到,举小孩将入于井之例,来说明人皆端。同时,

有怵惕、恻隐之心,无法说明“善”的普遍性。孟子为了进一步说明人性本来就善良,借助天道,把“性善”提升到不需要《‘证明的高度。“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

[2]200

”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孟子以孔子对诗经“知道”的评

其次,孟子和荀子对“性”立论的出发点不同。孟子对“性”的定义,体现在《孟子·告子》一章孟子与告子关于人性的辩论中。告子把“生之谓性”当做其人性立论的基础,他把性看成是一种传统的自然属性。孟子则不同意告子的观点,

[2]197

“”他说: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孟子

;把“性”分为两种,一种属于人的本能的“性”另一种属于人。他说:“的道德的“性”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

[2]263”,也。孟子没有完全否认“生之谓性”只是认为单从“生

价来说明仁义礼智这些道德是原本就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天德,用天赋道德来解释人性本善。他把仁义礼智这些善,认为是人天生就有的,同时刻意回避讨论先天之恶的可能性,孟子的人性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天赋“性善”论;荀子不同意“孟子的这种天赋“性善”论,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仪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

[3]353

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

之谓性”的角度来谈人性未免太过肤浅,所以他把味、色、声、。在孟子看来,臭这些本能的“性”归结为其中“有命焉”人与动物单从生理功能上看,区别并不大,人性与动物之性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具有道德性,即人的第二种“性”荀子则对孟子的观点持否定态度,荀子针对孟子所说提出的“人之学

[3]355

”“者,其性善。说: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

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

[3]355

”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在这里首先明确“性”指

认为人性有趋向恶的可能,并强调若是不对人的这些先天的教育,顺其发展下去的话才是“恶”的。本能加以正确的引导、

,为了不使人的这些本性发展成为“恶”其重点应放在“伪”

2011-10-12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蔡 坤(男,河南商丘市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主要从事认识论与思维研究。1989-)01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7—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上。“

”理,而归于治。

[3]353

2012年

此看出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性是先天的,他们离开了社会关系去讨论人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认识是对现实社会的主观反映,孟子和荀子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的人性论都是先天的、抽象的人性论。

其次,孟子和荀子都重视后天的教育培养。虽然孟子把仁义礼智这些具有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所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他并没有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固有的,

“他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

[2]201

”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可见,孟子认为如果人们后天

因此需要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仪的

引导,然后人们才会推辞谦让,遵守礼法,国家才能走向安定太平。接着,荀子便从“伪”出发提出“化性起伪”的主张,这种思想具有唯物主义的因素。

“。孟子主张“,第四,扩而充之”和“化性起伪”性善”认“为人有不善的地方是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他说: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櫱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

[2]203

”之性也哉?孟子用牛山的树木本来很旺盛,但是经过外

,,不重视发扬“善”那么就会发展成为“恶”他承认人性具有可变性,因此需要后天的教育来规范人的行为;荀子向来就“十分重视教育,他说: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

[3]2

”教使之然也。荀子在这里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他认

界的不断破坏而变得贫瘠来证明,人性本来是善的,是受到为了能使人的善端了外界的不良因素扰乱才变的坏。因此,

。“强调修身养性,从而把善端“扩而充之”有是四得到发展,

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端而自谓不能者,

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

[2]59

”孟子在此之前已经用天赋道德论证了人具有仁义礼达。

学不可以为后天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积跬步,无已”

[3]5

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这些名言警句更是

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要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第三,孟子和荀子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通过比较不难虽然二者的观点看似针锋相对,其实又是殊途同归的。发现,

,孟子强调“性善”如果能够做到坚持尽心、养性把善端“扩而,;,那么“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强调“性恶”如果能够充之”

化性起伪”去除恶性,发扬善性,那么“涂之人可以为做到“

。无论是“禹”性善”也好,还是“性恶”也好,其最终目的都是善”的目标去努力,都是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以及国要朝着“

家的长治久安。在这个意义上,孟子和荀子不愧为儒家大性善”论是对美好社会的一种憧憬,那么师。如果说孟子的“

荀子的“性恶”论则更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警示。

三、结语

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同时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在人性方面,单纯地争论善与恶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我们应从孟子和荀子这种抽象的人性论中走出来,不局限于从根源处讨论人性的善与恶,应当利用其合理的一面指导日常的生活与生产,严于律己,共同朝着“善”的目标而努力。

然后强调既然有了这四德,人们就需要去切身实智这四德,

,并把他们扩大开来。孟子所说的“扩而充之”并不践它们,

是说人的道德具有先天的不足,而是应将人们先天具有的道就好像刚开始燃烧的火焰,刚开始流德一步步地体现出来,

一旦把它们扩大出去,其前景便是无可限量的;荀动的泉水,

,子主张“性恶”强调修善的目的是要去除先天的恶性,从而

[3]106

性也者,吾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在能够发扬善性。“

,荀子看来,本性是“天之就也”不是人们所能造就的,但是却可以通过社会制度和法律来规范可以通过教育学习来改变,

人的行为。这其实是一个将人的自然属性改造成为符合仁,义礼智的社会道德属性的过程。至于如何“化性起伪”荀子“人认为其根本途径就是要向圣人们学习。有人问荀子说:

[3]357

”之性恶,则礼义恶生?荀子则以陶人埏埴、工人斫木而

成器,一方面来强调性、伪之分,另一方面表明礼仪法度是圣人们才具备的。圣人与众人的不同点便是伪,圣人能够做到化性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众人则不能,所以只有向圣人们学习才有善的可能。那么,圣人又是从何而。在荀子看来,荀子认为“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至矣”一来呢,

个人如果能够专心学习礼仪法度,并长久的坚持积累善行,那么普通人也是可以成为圣人的。

二、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相同之处

首先,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都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孟子把仁义礼智这些具有社会属性的道德因素归结到人的先天本性,荀子则把人的好恶和欲望归结到人的自然本能,由

参考文献: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M].1963.[]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M].1960.[]李肇翔.荀子[辽宁:万卷出版公司,3M].2004.[]王先谦.荀子解集[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4M].2009.

[责任编辑 郜春霞]

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betweenMenciusandXunziaboutHumanNatureTheor          y

CAIKun 

(SchooloPublicAdministration,Zhenzhou UniversitZhenzhou450001,China)  f gy,g

:,,AbstractThetheorofhumannatureisanimortantofConfucianism,MenciusXunZiastworeresentativefiureofConfucianismart               yppgp ””resectiveladvocatedthetheoriesof“humannatureand“humannatureevil.Thereasoncausedtwodiametricalloosedviewsofdifood              -pyyppg  ,”,ferentbackroundandtwotimesof“humanitaruedthestartinointofthedifferentasectsoffactors.Meanwhilethrouhthecomari              -gyggppgp ,w,sonofbothhumannatureearenotdifficulttofindthatbothMenciusandXunziattachedimortancetotheacuirededucationtheoverall                     pq,oalwasthesameonthetheorofhumannatureandmansimilarities.         gyy  

:;”;”Kewordshumannaturetheortheorof“humannatureoodtheorof“humannatureevil      yygy  y 

—8—

2012年第1期第1总第51卷(8期)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NGQIU 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      Vol.11,No.1

,Feb.2012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异同

蔡 坤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 要:人性论是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荀子作为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分别主张“性善”论和“性恶”论。造成二人观二人对“性”立论的出发点不同等多方面因素;同时,通过对二者人性论的比较,又不难发现孟点针锋相对有其时代背景不同、

荀子二人都重视后天教育、关于人性论的总目标一致等诸多相同点。子、

““关键词:人性论;性善”论;性恶”论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8127201201-0007-02

论语》里对人性方面有段描述,即“性相近也,  孔子曾在《

[1]181。习相远也”孔子在人性方面谈论的很少,只说明人的本性有先天的相似性和后天的可塑性,孟子和荀子则发挥了孔子的观点,分别提出“性善”论和“性恶”论,孟子、荀子二人人性论观点的差异与相同之处是多方面的。

一、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不同之处

首先,孟子和荀子所处的时代不同。任何思想都是对当时社会的反应,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周朝的奴隶制已经基本不复存在,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商鞅主张改革,推行法治,提倡战争,从而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孟子反对商,鞅等人的观点,主张实行改良,施行“仁政”因此宣扬天赋道德的“性善”论,从而为其“仁政”思想打下理论基础;荀子所当时的封建地主阶级已经不能单靠处的时代则是战国后期,

“仁政”来维护其统治,统治者迫切的需要加强法制。王先谦先生曾在《荀子解集》的序中说“余谓性恶之说,非荀子本意也。……余因以悲荀子遭世大乱,民胥泯棼,感激而出此

[4]3

”也。

的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是不能学习不能效仿的。接着伪之分,并提出判断二者的标准,人身上那种不能学阐明性、

习、不能努力就能做到的东西,叫本性;人可以学会、可以通过努力实践做到的,叫做为。荀子批判孟子将仁义礼智这些认为这是没有具有社会属性的道德性归结到人的本性之中,辨别性、伪之分。

第三,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具体内容不同。孟子认为,考察人性必须从道德层面出发才能真正的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而每个人都是先天具有道德心的。他说:今人乍见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子将入于井,

[2]59

”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在

都会产这里举例说人们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将要跌到井里去,同情的心情,人们这种心情的产生是没有任何生一种惊惧、

主观目的的。孟子通过这种对于人心理的分析从而得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观点。所谓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孟子认为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不具备它,就不能称心,

进而引申其为人。孟子在举例论证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后,出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认为这些是仁义理智之孟子也意识到,举小孩将入于井之例,来说明人皆端。同时,

有怵惕、恻隐之心,无法说明“善”的普遍性。孟子为了进一步说明人性本来就善良,借助天道,把“性善”提升到不需要《‘证明的高度。“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

[2]200

”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孟子以孔子对诗经“知道”的评

其次,孟子和荀子对“性”立论的出发点不同。孟子对“性”的定义,体现在《孟子·告子》一章孟子与告子关于人性的辩论中。告子把“生之谓性”当做其人性立论的基础,他把性看成是一种传统的自然属性。孟子则不同意告子的观点,

[2]197

“”他说: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孟子

;把“性”分为两种,一种属于人的本能的“性”另一种属于人。他说:“的道德的“性”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

[2]263”,也。孟子没有完全否认“生之谓性”只是认为单从“生

价来说明仁义礼智这些道德是原本就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天德,用天赋道德来解释人性本善。他把仁义礼智这些善,认为是人天生就有的,同时刻意回避讨论先天之恶的可能性,孟子的人性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天赋“性善”论;荀子不同意“孟子的这种天赋“性善”论,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仪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

[3]353

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

之谓性”的角度来谈人性未免太过肤浅,所以他把味、色、声、。在孟子看来,臭这些本能的“性”归结为其中“有命焉”人与动物单从生理功能上看,区别并不大,人性与动物之性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具有道德性,即人的第二种“性”荀子则对孟子的观点持否定态度,荀子针对孟子所说提出的“人之学

[3]355

”“者,其性善。说: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

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

[3]355

”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在这里首先明确“性”指

认为人性有趋向恶的可能,并强调若是不对人的这些先天的教育,顺其发展下去的话才是“恶”的。本能加以正确的引导、

,为了不使人的这些本性发展成为“恶”其重点应放在“伪”

2011-10-12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蔡 坤(男,河南商丘市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主要从事认识论与思维研究。1989-)01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7—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上。“

”理,而归于治。

[3]353

2012年

此看出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性是先天的,他们离开了社会关系去讨论人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认识是对现实社会的主观反映,孟子和荀子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的人性论都是先天的、抽象的人性论。

其次,孟子和荀子都重视后天的教育培养。虽然孟子把仁义礼智这些具有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所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他并没有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固有的,

“他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

[2]201

”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可见,孟子认为如果人们后天

因此需要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仪的

引导,然后人们才会推辞谦让,遵守礼法,国家才能走向安定太平。接着,荀子便从“伪”出发提出“化性起伪”的主张,这种思想具有唯物主义的因素。

“。孟子主张“,第四,扩而充之”和“化性起伪”性善”认“为人有不善的地方是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他说: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櫱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

[2]203

”之性也哉?孟子用牛山的树木本来很旺盛,但是经过外

,,不重视发扬“善”那么就会发展成为“恶”他承认人性具有可变性,因此需要后天的教育来规范人的行为;荀子向来就“十分重视教育,他说: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

[3]2

”教使之然也。荀子在这里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他认

界的不断破坏而变得贫瘠来证明,人性本来是善的,是受到为了能使人的善端了外界的不良因素扰乱才变的坏。因此,

。“强调修身养性,从而把善端“扩而充之”有是四得到发展,

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端而自谓不能者,

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

[2]59

”孟子在此之前已经用天赋道德论证了人具有仁义礼达。

学不可以为后天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积跬步,无已”

[3]5

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这些名言警句更是

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要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第三,孟子和荀子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通过比较不难虽然二者的观点看似针锋相对,其实又是殊途同归的。发现,

,孟子强调“性善”如果能够做到坚持尽心、养性把善端“扩而,;,那么“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强调“性恶”如果能够充之”

化性起伪”去除恶性,发扬善性,那么“涂之人可以为做到“

。无论是“禹”性善”也好,还是“性恶”也好,其最终目的都是善”的目标去努力,都是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以及国要朝着“

家的长治久安。在这个意义上,孟子和荀子不愧为儒家大性善”论是对美好社会的一种憧憬,那么师。如果说孟子的“

荀子的“性恶”论则更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警示。

三、结语

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同时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在人性方面,单纯地争论善与恶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我们应从孟子和荀子这种抽象的人性论中走出来,不局限于从根源处讨论人性的善与恶,应当利用其合理的一面指导日常的生活与生产,严于律己,共同朝着“善”的目标而努力。

然后强调既然有了这四德,人们就需要去切身实智这四德,

,并把他们扩大开来。孟子所说的“扩而充之”并不践它们,

是说人的道德具有先天的不足,而是应将人们先天具有的道就好像刚开始燃烧的火焰,刚开始流德一步步地体现出来,

一旦把它们扩大出去,其前景便是无可限量的;荀动的泉水,

,子主张“性恶”强调修善的目的是要去除先天的恶性,从而

[3]106

性也者,吾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在能够发扬善性。“

,荀子看来,本性是“天之就也”不是人们所能造就的,但是却可以通过社会制度和法律来规范可以通过教育学习来改变,

人的行为。这其实是一个将人的自然属性改造成为符合仁,义礼智的社会道德属性的过程。至于如何“化性起伪”荀子“人认为其根本途径就是要向圣人们学习。有人问荀子说:

[3]357

”之性恶,则礼义恶生?荀子则以陶人埏埴、工人斫木而

成器,一方面来强调性、伪之分,另一方面表明礼仪法度是圣人们才具备的。圣人与众人的不同点便是伪,圣人能够做到化性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众人则不能,所以只有向圣人们学习才有善的可能。那么,圣人又是从何而。在荀子看来,荀子认为“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至矣”一来呢,

个人如果能够专心学习礼仪法度,并长久的坚持积累善行,那么普通人也是可以成为圣人的。

二、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相同之处

首先,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都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孟子把仁义礼智这些具有社会属性的道德因素归结到人的先天本性,荀子则把人的好恶和欲望归结到人的自然本能,由

参考文献: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M].1963.[]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M].1960.[]李肇翔.荀子[辽宁:万卷出版公司,3M].2004.[]王先谦.荀子解集[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4M].2009.

[责任编辑 郜春霞]

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betweenMenciusandXunziaboutHumanNatureTheor          y

CAIKun 

(SchooloPublicAdministration,Zhenzhou UniversitZhenzhou450001,China)  f gy,g

:,,AbstractThetheorofhumannatureisanimortantofConfucianism,MenciusXunZiastworeresentativefiureofConfucianismart               yppgp ””resectiveladvocatedthetheoriesof“humannatureand“humannatureevil.Thereasoncausedtwodiametricalloosedviewsofdifood              -pyyppg  ,”,ferentbackroundandtwotimesof“humanitaruedthestartinointofthedifferentasectsoffactors.Meanwhilethrouhthecomari              -gyggppgp ,w,sonofbothhumannatureearenotdifficulttofindthatbothMenciusandXunziattachedimortancetotheacuirededucationtheoverall                     pq,oalwasthesameonthetheorofhumannatureandmansimilarities.         gyy  

:;”;”Kewordshumannaturetheortheorof“humannatureoodtheorof“humannatureevil      yygy  y 

—8—


相关文章

  • 荀子孟子人性论
  • 浅淡荀子与孟子人性论之间的异同点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几乎都在不遗余力的推销自己的学说,其中包含的人性论也各部相同,甚至同一学派之内的对人性论也存在着不同观点.本文基于徐复观先生的<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对荀子与孟子在人 ...查看


  • 中国古代教育
  • 第一章 中国古代教育 一. 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一) 学校萌芽的传说 1,五帝时期 成均 庠 2,夏代学校 序 校 3,商代学校 大学 小学 庠 序 (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_____) (二) 西周的教育 ...查看


  •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摘要]:人性究竟是善?是恶?自西周初年人性观念的萌发,直至今日,对人性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从未中断过,并且还多次出现发展的高峰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人性问题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各种思 ...查看


  • 第四讲孟子和荀子的政治思想
  • 第四讲 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 本讲的主要内容有: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二.荀子的政治思想 三.孔子.孟子和荀子政治思想的比较 重点是一.二部分的内容,难点是第三部分的内容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一)孟子的身世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 ...查看


  • 马小红:中国古代社会的法理学
  • wen.org.cn 提交 2010/05/31 阅读: 139 来源:历史与社会高等研究所,<人大法律评论>2009年卷[总第七辑] 关键词: 马小红 法理学 中国古代法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对一些具体问题和制度也有细致入微的论 ...查看


  • 先秦至两汉儒家人性论思想的演变_从孔子到王充
  •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4/2004 先秦至两汉儒家人性论思想的演变 )))从孔子到王充 唐明燕 摘要:先秦两汉时期是儒学的发轫期,这一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对人性论核心问题的回答奠定了整个儒学人性思想 发展的基调.虽然他们的思想从出发点到结论均 ...查看


  •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
  • 孔子"仁"."养民"思想: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圣人"和"仁人"的道德理想,认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君子之道.他重视道德修养 ...查看


  • 荀子性恶论
  •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辨析 张京华 本文提要: 孟子与荀子同为先秦儒家大师,但其关于人性善与人性恶的观点却截然相反.那么究竟谁的观点代表儒家原则?是孟子对而荀子错,还是荀子对而孟子错,抑或是二人都错?结论只能是二人都错,也就是说二人在逻辑思 ...查看


  •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课程标准和学习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