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古今翻译全本

捷悟(十一)

(1)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①。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②。”

【注释】①杨德祖:杨脩,字德祖,曹操任丞相时,调他任主簿,有才学,有悟性。后来被曹操杀害了。相国:指丞相。汉代有时设相国,有时设丞相。这里指相国府。榱桷(cu īju ã):椽子。②王:指魏王曹操。

【译文】杨德祖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当时正建相国府的大门,刚架椽子,曹操亲自出来看,并且叫人在门上写个“活”字,就走了。杨德祖看见了,立刻叫人把门拆了。拆完后,他说:“门里加个‘活’字,是‘阔’字。魏王正是嫌门大了。”

(2)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①。次至杨脩,脩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②!”

【注释】①饷:送。盖头:覆盖用的丝麻织品。

②教人啖一口:“合”字拆开,就是人、一、口三字,意为一人吃一口。【译文】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盖头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轮到杨脩去看,他便吃了一口,说:“曹公教每人吃一口呀,还犹豫什么!”

(3)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脩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字①。魏武谓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别记所知。脩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虀臼,受辛也,于字为辞②: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脩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③。”

【注释】①曹婢碑:曹娥是东汉时代一个孝女,父溺死,她为寻找父亲尸首而死,改葬时给她立了碑,就是曹娥碑。虀臼(j īji ù):捣姜蒜等的器具。 ②于字为辞:辞的异体字是辤。

③觉:同“较”,相差,相距。

【译文】魏武帝曹操曾经从曹娥碑旁路过,杨脩跟随着他,看见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脩:“懂吗?”杨脩回答说:“懂。”曹操说:“你不要说出来,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他叫杨脩把自己的理解另外写下来。杨脩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好字;虀臼,是承受辛辣东西的,受辛合成辞(辤)字:这就是绝

妙好辞。”曹操也把自己的理解写下了,结果和杨脩的一样,于是感叹地说:“我的才力赶不上你,竟然相差三十里。”

(4)魏武征袁本初,治装,馀有数十斛竹片,咸长数寸①。众云并不堪用,正令烧除。太祖思所以用之,谓可为竹稗循,而未显其言②。驰使问主簿杨德祖,应声答之,与帝心同。众伏其辩悟③。

【注释】①袁本初:袁绍,字本初。按:东汉未年,群雄并起,各据一方,汉献帝时,曹操为司空,独揽朝政;袁绍为大将军,督冀、幽、青、并四川。两人互相攻伐,最大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大破袁绍于官渡。202 年,袁绍死。

②太祖:曹操的庙号。竹椑(p í)楯:椭圆形的竹盾牌。

③伏:通“服”,佩服。辩:聪明。

【译文】魏武帝曹操要讨伐袁本初,修造军事装备,剩下几十斛竹片,都是几寸长的。大家说这全部用不上,正要叫人烧掉。曹操在想怎么利用这些竹片,认为可以用来做竹盾牌,只是还没有把这话说出来。他派人速去问主簿杨德祖,杨德祖随即答复了来人,结果和曹操想的一样。大家都佩服杨德祖的聪明和悟性。

(5)王敦引军垂至大桁,明帝自出中堂①。温峤为丹阳尹,帝令断大桁,故未断,帝大怒瞋目,左右莫不悚惧②。召诸公来,峤至,不谢,但求酒炙。王导须臾至,徒跣下地③,谢曰:“天威在颜,遂使温峤不容得谢④。”峤于是下谢,帝乃释然⑤。诸公共叹王机悟名言。

【注释】①“王敦”句:晋明帝时,王敦起兵反,但当时他已病重,只派王含和钱凤率军下京都。垂,将近。大桁(h áng ),大桥,这里指朱雀桥,在建康城南,朱雀门外,跨秦淮河。中堂,举行朝会等事的厅堂。

②“温峤”句:王敦起兵时,温峤与右将军卞敦守石头城。后王含、钱凤军直达秦淮河南岸,温峤便烧掉朱雀桥,王含军无法渡河。按:《资治通鉴·晋纪》载,温峤转移到秦淮北岸,烧朱雀桥,明帝想亲白领兵进攻,听说桥已毁,大怒。与这里所记不同。

③徒跣(xi ǎn ):光着脚。

④天威:天子的威严。颜:脸,这里指眼前。容:或许,可能。按:一本无“容”字。⑤释然:形容怒气消释而心平气和。

【译文】王敦率领军队东下,将要逼近朱雀桥,晋明帝亲自出到中堂。温峤当时任丹阳尹,明帝命令他毁掉朱雀桥,结果仍旧没有毁掉,明帝怒目圆睁,非常生气,随从的人都很恐惧。明帝立刻召集大臣们来,温峤到后,没有谢罪,只是求赐酒肉请死。王导接着来到,他光着脚退到地上,谢罪说:“天子的威严就在眼

前,于是使温峤吓得不可能谢罪了。”温峤这才退下谢罪,明帝也就心平气和了。大臣们都很赞赏王导的机敏而有悟性的名言。

(6)郗司空在北府,桓宣武恶其居兵权①。郗于事机素暗,遣笺诣桓:“方欲共奖王室,修复园陵②。”世子嘉宾出行③,于道上闻信至,急取笺,视竟,寸寸毁裂,便回,还更作笺,自陈老病,不堪人间,欲乞闲地自养。宣武得笺大喜,即诏转公督五郡、会稽太守。

【注释】①郗司空:郗愔,字方回,曾兼任徐、兖二州刺史,都督徐、兖、青、幽诸州军事。后来征拜司空,没有就任。北府:即京口,别称北府。按:桓温北伐前,郗愔曾镇守京口。桓温想借用京口的军事力量,就把郗愔调为会稽内史,自己兼任徐、兖二州刺史,率领京门之兵。②奖:辅佐。

③嘉宾:郗超,字嘉宾,是郗愔的长子,在桓温的大司马府任参军。

【译文】司空郗愔镇守北府的时候,桓温不喜欢他掌握兵权。郗愔对情势的了解一向胡涂,还寄信给桓温说:“正想和您一起辅佐王室,修复被敌人毁坏的先帝陵寝。”当时他的嫡长子嘉宾正到外地去,在半路听说送信的人到了,急忙拿过他父亲的信来看,看完了,把信撕得粉碎,就返回去,又代他父亲另外写了封信,诉说自己年老多病,经不住世事烦扰,想找个闲散的官位来自我调养。桓温收到信非常高兴,立刻下令把郗愔调为都督浙江东五郡军事、会稽太守。

(7)王东亭作宣武主簿,尝春月与石头兄弟乘马出郊①。时彦同游者连镳俱进②,唯东亭一人常在前,觉数十步,诸人莫之解。石头等既疲倦,俄而乘舆回。诸人皆似从官,唯东亭奕奕在前③。其悟捷如此。

【注释】①石头:桓熙的小名,是桓温的长子。

②连镳:坐骑并排着。

③奕奕:精神抖擞的样子。

【译文】东亭侯王珣任桓温的主簿时,曾经在春天和石头兄弟骑马到郊外游春。 当时同游的名流都一起并马前进;只有王珣一个人总是走在前面,和他们距离几十步远,大家都不理解其中的缘故。石头等人已经玩得很疲倦了,不久就坐车回去。结果其他人都像侍从官一样跟在后面,只有王珣精神抖擞地走在前面。他就是这样的有悟性而且机敏。

夙惠(十二)

(1)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饭落釜中①。太丘问:“炊何不馏②?”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③。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释】①箄(b ì):箅子。

②馏:把半熟的食物蒸熟。

③更:交替。易夺:改正补充。

【译文】有位客人到太丘长陈室家过夜,陈室就叫儿子元方和季方做饭待客,客人和陈寔在一起清谈,元方兄弟两人在烧火,结果一同放下手头的事,都去偷听。做饭时忘了放上箅子,要蒸的饭都落到了锅里。陈寔问他们:“饭为什么不蒸呢?”元方和季方直挺挺地跪着说:“大人和客人清谈,我们两人就一起去偷听,蒸饭时忘了放上箅子,现在饭煮成了粥。”陈寔问:“你们可记住一点了吗?”兄弟两人回答说:“似乎还能记住那些话。”于是兄弟俩一起说,互相穿插补正,一句话也没有漏掉。陈寔说:“既然这样,只吃粥也行,何必一定要干饭呢!”

(2)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①。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②。”魏武知之,即遣还。

【注释】①“何晏”句:何晏的父亲死得早,曹操任司空时,娶了何晏的母亲,并收养了何晏。②庐:简陋的房屋。按:这里指何晏不愿改姓做曹操的儿子。

【译文】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过人,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认他做儿子。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别人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了这件事,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

(3)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①。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②。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①“晋明帝”句:按:晋元帝司马睿原为安东将军,镇守建康。后来京都洛阳失守,怀帝逃到平阳,不久,长安也失守。晋愍帝死后,司马睿才即帝位。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

②“具以”句:按:晋元帝为琅邪王时,住在洛阳。他的好友王导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后来又劝他镇守建康,意欲经营一个复兴帝室的基

地。这就是所谓东渡意。【译文】晋明帝才几岁的时候,一次,坐在元帝膝上。当时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起洛阳的情况,不觉伤心流泪。明帝问父亲什么事引得他哭泣,元帝就把过江来的意图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于是问明帝:“你看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显然可知。”元帝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奇。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饮,就把明帝这个意思告诉大家,并且再重问他一遍,不料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惊愕失色,问他:“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现在抬起头就能看见太阳,可是看不见长安。”

(4)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年并七岁,在床边戏。于时闻语,神情如不相属①。瞑于灯下,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顾公越席而提其耳曰:“不意衰宗复生此宝②!”

【注释】①属(zh ǔ):依附;集中。

②衰宗:谦称自己的家族。

【译文】司空顾和同当代贤达在一起清谈。张玄之和顾敷是他的外孙和孙子,两人都是七岁,在坐床旁玩耍。这时听他们谈论,神情好像漠不关心。后来两个小孩在灯下闭着眼睛,一起复述主客双方的话,一句也没有漏掉。顾和听见了,离开座位,拉着他们的耳朵说:“想不到敝家族还生下这样的宝贝!”(5)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①。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②。”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糯,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③。

【注释】①襦(r ú):短袄。

②复裈(k ūn ):夹裤。

③国器:治国之才。

【译文】韩康伯几岁时,家境非常贫苦,到了隆冬,只穿上一件短袄,是他母亲殷夫人亲手做的,做时叫康伯拿着熨斗取暖。母亲告诉康伯说:“暂时先穿上短袄,随着就给你做夹裤。”康伯说:“这已经够了,不须要夹裤了。”母亲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面,熨斗柄也就热了,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呀。”他母亲听了非常惊奇,知道他将来准是个治国的人才。

(6)晋孝武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著复衣,但著单练衫五六重,夜则累茵褥①。谢公谏曰:“圣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②。”帝曰:“昼动夜静③。”谢公出,叹曰:“上理不减先帝④。”【注释】①晋孝武:孝武帝司马曜,简文帝的儿子。茵褥:褥子。

②摄养:保养。

③昼动夜静:《老子》第四十五章:“躁胜寒,静胜热”,此用其意。 ④先帝:已经去世的皇帝,这里指简文帝。按:简文帝擅长谈玄理。

【译文】晋孝武帝十二岁那年,当时正是冬天,他白天不穿夹衣,只穿五六件丝绸做的单衣,夜里却辅着两张褥子睡觉。谢安规劝他说:“圣上的贵体应该生活得有规律。陛下白天太冷,夜里太热,这恐怕不是养生的办法。”孝武帝说:“白天活动着就不会冷,夜里不动弹就不会热。”谢安退出来,赞叹说:“皇上说理不比先帝差。”

(7)桓宣武薨,桓南郡年五岁,服始除,桓车骑与送故文武别①,因指语南郡:“此皆汝家故吏佐。”玄应声恸哭,酸感傍人②。车骑每自目己坐曰:“灵宝成人,当以此坐还之③。”鞠爱过于所生。

【注释】①桓南郡:桓玄,小名灵宝,桓温的儿子,袭父爵为南郡公。桓温临死时,指定他做继承人。桓车骑:桓冲,是桓温的弟弟,桓玄的叔父,曾任车骑将军。送故:指护送遗体回乡的下属。参看《雅量》第18 则注②。

②酸:悲痛。

③“灵宝”句:桓温原来镇守姑孰,死后,朝廷任桓冲为中军将军、扬州刺史,代替桓温镇守姑孰。桓冲说的“以此坐还之”,就是指的镇守姑孰的职位。

【译文】桓温去世时,南郡公桓玄只有五岁,守孝期满,刚脱下丧服,车骑将军桓冲和前来送故的文武官员道别,便指着他们告诉桓玄说:“这些人都是你家的老下属。”桓玄随着他的话恸哭起来,悲痛感人。桓冲每每看着自己的座位说:“等灵宝长大成人,我就要把这个座位交还给他。”桓冲抚养、疼爱桓玄胜过自己的儿女。

豪爽(十三)

(1)王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①。武帝唤时贤共言伎艺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自言知打鼓吹②。帝令取鼓与之,于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神气豪上,傍若无人。举坐叹其雄爽。

【注释】①楚:中原人把南方人看成楚。王敦(字处仲)本是琅邪郡临沂人,语音不同于中原,一概都被说成楚音。

②伎艺:技艺,这里指歌舞。鼓吹:指鼓箫等乐器合奏。

【译文】大将军王敦年轻时,原来就有乡巴佬这个外号,说的话也是土话。晋武帝召来当时的名流一起谈论技艺的事,别人大多都懂得一些,只有王敦一点也不关心这些事,无话可说,神态、脸色都很不好,自称只懂得打鼓。武帝叫人拿鼓给他,他马上从座位上振臂站起,扬起鼓槌,精神振奋地击起鼓来,鼓音急促和谐,气概豪迈,旁若无人。满座的人都赞叹他的威武豪爽。

(2)王处仲,世许高尚之目。尝荒恣于色,体为之敝①。左右谏之,处仲曰:“吾乃不觉尔,如此者甚易耳。”乃开后阁,驱诸婢妾数十人出路,任其所之②。时人叹焉。

【注释】①荒恣:放纵。

②阁:侧门;小门。之:到.. 去。

【译文】王处仲,世人赞许以高尚来品评他。他曾经沉迷女色,身体也因此很疲惫。身边的人规劝他,他说:“我却不觉得怎么样,既然这样,也很容易解决呀。”于是打开侧门,把几十个婢妾都放出去,打发上路,任凭她们爱到哪里就到哪里。当时的人很赞赏他。

(3)王大将军自目高朗疏率,学通《左氏》。

【译文】大将军王敦评论自己高尚开朗,通达直爽,学有专长,精通《左传》。

(4)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①。”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②。

【注释】①“老骥”两句:引自曹操的《龟虽寿》诗,大意是:老了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志向却在于驰骋千里;壮士虽然到了晚年,雄心还是不减。按:《晋书·王敦传》载,王敦权势越来越大,想控制朝廷,晋元帝既怕他又恨他,就重用刘隗等人,王敦心意不平,常咏曹操这首诗。②如意:器物名,参看《雅量》第41 则注③。唾壶:等于痰盂。

【译文】王处仲每逢酒后,就吟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还拿如意敲着唾壶打拍子,壶口全给敲缺了。

(5)晋明帝欲起池台,元帝不许。帝时为太子,好养武士。一夕中作池,比晓便成。今太子西池是也①。

【注释】①太子西池:池名。据说是孙吴时代挖成的,叫西苑,后来淤泥积满,晋明帝时又修复,故俗称太子西池。

【译文】晋明帝想挖池塘,修亭台,他父亲元帝不答应。当时明帝还是太子,喜欢招养武士。有一晚半夜叫这些人挖池塘,到天亮就挖成了。这就是现在的太子西池。

(6)王大将军始欲下都,处分树置,先遣参军告朝廷,讽旨时贤①。祖车骑尚未镇寿春②,瞑目厉声语使人曰:“卿语阿黑,何敢不逊③!催摄面去④!须臾不尔,我将三千兵槊脚令上⑤。”王闻之而止。

【注释】①处分:处理。树置:栽培;安插。讽旨:指暗示自己的意图。

②祖车骑:祖逖,字士稚,死后赠车骑将军。按:祖逖原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屡建战功。晋元帝太兴二年(公元319 年),败于石勒部将,退屯梁国,又退屯淮南郡首府寿春。③阿黑:王敦小名。逊:谦恭。

④摄面:指收起老脸。面,唐写本作“向”,一本作“回”。

⑤槊:长矛。上:指溯江而上。王敦镇守武昌,地在建康上游,这里指西上武昌。

【译文】大将军王敦起初想领兵东下京都,要处理朝臣,安插亲信,便先派参军去报告朝廷,并且向当时的贤达暗示自己的意图。那时车骑将军祖巡还没有移到寿春镇守,他瞪起眼睛声色俱厉地告诉王敦的使者说:“你去告诉阿黑,怎么敢这样傲慢无礼!叫他收起老脸躲开!如果不马上走,我就要率领三千兵马用长矛戳他的脚赶他回去。”王敦听说后,就打消了念头。

(7)庾稚恭既常有中原之志,文康时,权重未在己①。及季坚作相,忌兵畏祸,与稚恭历同异者久之,乃果行②。倾荆。汉之力,穷舟车之势,师次于襄阳③;大会参佐,陈其旌甲,亲授弧矢,曰:“我之此行,若此射矣!”遂三起三叠④。徒众属目,其气十倍⑤。

【注释】①“庾稚恭”句:稚恭,是庾翼的字,他想北伐入侵的外族,收复中原。晋成帝时,他哥哥庾亮升任江、荆、豫三州刺史,镇守武昌。后又为司空,遥执朝廷大权。当时庾翼任南蛮校尉、南郡大守,镇守江陵,权位不重。文康,是庾亮的谥号。

②“及季坚”句:季坚,是庾冰的字,庾冰是庾亮的弟弟、庾翼的哥哥。王导死后,庾冰任中书监、扬州刺史,参录尚书事。庾亮死后,庾翼任都督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代庾亮镇守武昌,这才掌握了兵权。晋康帝即位后,庾翼想率师北伐,庾冰和他心意相同,桓温等也赞成,但康帝和大臣多以为难,且派人劝止进军。庾翼不从,违诏北行。这就是所谓“历同异”。但这里说季坚和稚恭历同异,在史书里没有反映。

③“倾荆”句:庾翼北伐时,征调所统六州奴和车牛驴马,并移镇襄阳。④三起三叠:等于说三发三中。叠,指小击鼓。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说:“凡军中阅射,中的则以击鼓为号。”

⑤属(zh ǔ)目:同“瞩目”,注目。

【译文】庾稚恭早就有收复中原的志向,可是他哥哥庾亮当政时,大权不在自己手里。等到庾季坚作丞相时,害怕兵祸,和稚恭经过了长时间的不同意见的争论,才决定出兵北伐。庾稚恭出动荆州、汉水一带的全部力量,调集了所有的车船,率领军队驻扎到襄阳;在襄阳,召集所有下属开会,摆开军队的阵势,亲自把武器发下去,说:“我这一次出征,结果如何,就看我的箭了!”于时连发三箭,三发三中。士兵们全神贯注,大为振奋,士气顿时增长了十倍。

(8)桓宣武平蜀,集参僚置酒于李势殿,巴、蜀缙绅莫不来萃①。桓既素有雄情爽气,加尔日音调英发,叙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其状磊落,一坐叹赏②。既散,诸人追味余馀言,于时寻阳周馥曰:“恨卿辈不见王大将军!”③【注释】①“桓宣武”句:桓温代蜀地李势一事参看《识鉴》第20 则注①。萃,聚集;聚会。②英发:英气勃发。磊落:指仪态俊伟。

③周馥:家住庐江邵寻阳县,曾为王敦的属官。按:周馥这话暗示王敦胜过桓温。

【译文】桓温平定蜀地后,在李势原先的宫殿里设酒和下属聚会,巴、蜀一带的大官全都邀请来聚会。桓温不但一向有豪放的性情、直爽的气概,加以这一天的谈话语调英气勃勃,畅谈古今成败在人,存亡的关键在于人才,他仪态俊伟,满座的人都很赞赏。散会以后,大家还在回忆、玩味他的话,这时寻阳人周馥说:“遗憾的是你们没有见过王大将军!”

(9)桓公读《高士传》,至淤陵仲子,便掷去①,曰:“谁能作此溪刻自处②!”

【注释】①淤(w ū)陵仲子:战国时齐国的隐士。据《高士传》载,陈仲子住在淤陵,夫妻俩靠编草鞋、织布过活。他哥哥任齐国丞相,仲子认为哥哥的俸禄是不义之财,分文不取。一次有人送他哥哥一只鹅,他母亲杀给他吃,当他知道是别人送他哥哥的,就立刻吐了出来。楚王想请他出任丞相,他便和妻子逃到别处去给人做工。②溪刻:指行事苛刻不近情理。

【译文】桓温读《高士传》时,读到放陵仲子的传记,便把书抛开,说:“谁能用这种苛刻的、不近情理的做法来对待自己!”。

(10)桓石虔,司空豁之长庶也,小字镇恶①。年十七八,未被举,而重隶己呼为镇恶郎②。尝往宣武斋头③。从征枋头,车骑冲没陈,左右莫能先救④。宣武谓曰:“汝叔落贼,汝知不?”石虔闻之,气甚奋,命朱辟为副,策马于数万众中,莫有抗者,径致冲还,三军叹服。河朔后以其名断疟⑤。【注释】①司空豁:桓豁,是桓温的弟弟,任征西大将军,死后赠司空。长庶:妾所生的长了。②举:立,指正式承认庶出子女的身分地位。郎:一种尊称。参看《方正》第59 则注③。③斋头:书房。

④“从征”句: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公元369 年),桓温率领他弟弟桓冲等北伐燕国,一直打到枋(f āng )头(属今河南省地)。后粮尽退兵,被燕将乘机迫击,大败。车骑冲,即桓冲,从桓温出征时是振威将军、江州刺史。桓温死后,他才改任车骑将军、徐州刺史。陈,同“阵”,战斗队列。⑤河朔:黄河以北。断疟:指消除疟疾,使病痊愈。古人迷信,以为疟疾是疟鬼作祟。由于桓石虔声威大震,当时的人以为对患疟疾的人大喊“桓石虔来”,把疟鬼吓跑,就会除病。

【译文】桓石虔是司空桓豁的庶出长子,小名叫镇恶。十七八岁了,身分地位还没有得到承认,而奴仆们已经称呼他为镇恶郎了。他曾住在桓温家里。后来跟随桓温出征到枋头,在一次战斗中,车骑将军桓冲陷入敌阵,他手下的人没有谁能抢先去救他。桓温告诉石虔说:“你叔父落入敌人阵里、你知道吗?”石虏听了,勇气倍增,命令朱辟做副手,跃马扬鞭冲入几万敌军的重围中,没有谁能抵挡他,他径直把桓冲救了回来,全军都十分称赞佩服。后来黄河以北的居民就拿他的名字来驱赶疟鬼。

(11)陈林道在西岸,都下诸人共要至牛渚会①。陈理既佳,人欲共言折。陈以如意拄颊,望鸡笼山叹曰:“孙伯符志业不遂!”②于是竟坐不得谈。

【注释】①陈林道:陈逵,字林道,任西中郎将,兼淮南太守,驻守历阳县。淮南郡包括今江苏、安徽一带,在长江北岸,即这里所说的西岸。要(y āo ):邀请。牛渚:牛渚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临长江南岸。

②鸡笼山:在今江苏省江宁县。孙伯符:孙策,字伯符,是孙权的哥哥。东汉末封吴侯,平定江东,被仇家射伤而死,传位于孙权。

【译文】陈林道驻守在江北,京都诸友人一起邀他到牛渚山聚会。陈林道谈玄理谈得很好,大家想一同和他辩论,要驳倒他。陈林道却拿如意支着腮,远望鸡笼山感叹地说:“孙伯符志向、事业都没有如愿!”于是大家坐到散时也没机会谈论。

(12)王司州在谢公坐,咏“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①。 语人云:“当尔时,觉一坐无人②。”

【注释】①“入不”两句:引自屈原《九歌·少司命》,大意是:神来时不说话,去时不告辞,乘着旋风,驾着云旗。指神的意向难知,神的形貌也不得见。回风,旋风,云旗,以云为旗。②“当尔”句:因神往于超现实的神灵境界,故觉一座无人【译文】司州刺史王胡之有一次在谢安家作客,朗诵起“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的诗句。他告诉别人说:“在这个时候,就好像四周没有一个人。”

(13)桓玄西下,入石头,外白司马梁王奔叛①。玄时事形已济,在平乘上前鼓并作②,直高咏云:“萧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③!”

【注释】①“桓玄”句:桓玄原为都督荆、司等七州军事,荆州刺史,晋安帝元兴元年(公元402 年)他从江陵出发,举兵东下,攻入建康,自为丞相,杀会

稽王司马道子。第二年又废晋帝,自称皇帝。桓玄入建康时,梁王司马珍之出逃到寿春,桓玄败后,才返回朝廷。

②事形:事态;局势。平乘:大船。笳:胡笳,类似笛子的乐器。

③“萧管”两句:引自阮籍《咏怀》,这首诗是凭吊战国时魏国的古迹吹台的(吹台在今开封市)。两句大意是:萧管奏出的乐曲里还有魏国时的音调,可是魏王又在哪里呢!梁王,即魏王。按:桓玄在这里只是用了“梁王”的字面意义,借指梁王司马珍之。

【译文】桓玄从西边直下,攻入石头城,外面的人报告说司马梁王叛逃了。这时桓玄大局已定,在舰船上鼓乐齐鸣,并不看重他的逃亡,只是高声朗诵道:“萧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容止(十四)

(1)魏武将见匈奴使①。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②。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③。

【注释】①魏武:曹操。按:下文的帝、魏王都是指曹操,因为他生前封魏王,谥号是武,曹丕登帝后,追尊他为武帝。

②雄:称雄;显示威严。崔季珪:崔琰,字季珪,在曹操手下任职。他仪表堂堂,很威严。而据刘孝标注引(魏氏春秋)说,曹操却是“姿貌短小”。

③“魏武”句:曹操认为匈奴使已经讽破了他的野心和做法,所以把使臣杀了。按:此说不大可信。

【译文】魏武帝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节。他自认为相貌丑陋,不能对远方国家显示出自己的威严,便叫崔季珪代替,自己却握着刀站在崔季珪的坐床边。接见后,曹操派密探去问匈奴使节说:“你看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节回答说:“魏王的崇高威望非同一般,可是床边握刀的人,这才是英雄啊。”曹操听说后,趁使节回国,派人追去杀了他。

(2)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①。 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②。

【注释】①傅粉:搽粉。汉魏时的贵公子喜欢搽粉,这是当时习气。汤饼:汤面。②皎然:形容又白又亮。

【译文】何平叔相貌很美,脸非常白。魏明帝怀疑他搽了粉,想查看一下,当时正好是夏天,就给他吃热汤面。吃完后,大汗淋漓,自己撩起红衣擦脸,脸色反而更加光洁。

(3)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①。

【注释】①夏侯玄:初任散骑黄门侍郎,年轻时就很出名。他曾和皇后的弟弟毛曾并排坐在一起,却认为这是耻辱,因为太不相称。魏明帝很不高兴,就把他降为羽林监。蒹葭倚玉树:蒹是荻,葭是芦苇,比喻微贱、貌丑。玉树指传说中的仙树或珍宝制作的树,比喻品貌之美。此指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

【译文】魏明帝叫皇后的弟弟毛曾和夏侯玄并排坐在一起,当时的人评论说,这是芦苇倚靠着玉树。

(4)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①。

【注释】①夏侯太初:夏侯玄,字太初。李安国:李丰,字安国,任中书令,后被杀。颓唐:指精神委靡不振。玉山:用玉石堆成的山,用来形容仪容美好。

【译文】当时的人评论夏侯太初好像怀里揣着日月一样光彩照人,李安国精神不振,像玉山将要崩塌一样。

(5)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①。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②。”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③。”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④;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⑤。”

【注释】①七尺八寸:古代的尺寸,长度没有现代那么长,不过七尺八寸也表明身材高大。②萧萧肃肃:萧萧形容举止萧洒脱俗,肃肃形容清静。举:挺拔。 ③肃肃:象声词,形容风声。徐引:舒缓悠长。

④岩岩:形容高峻挺拔。

⑤傀俄:同“巍峨”,形容高大雄伟。【译文】嵇康身高七尺八寸,风度姿态秀美出众。见到他的人都赞叹说:“他举止萧洒安详,气质豪爽清逸。”有人说:“他像松树间沙沙作响的风声,高远而舒缓悠长。”山涛评论他说:“嵇叔夜的为人,像挺拔的孤松傲然独立;他的醉态,像高大的玉山快要倾倒。”

(6)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①。”

【注释】①眼烂烂:指目光闪闪。烂烂,明亮的样子。岩下:山岩之下,是眉棱下的比喻。【译文】中书令裴楷评论安丰侯王戎说:“他目光灼灼射人,像岩下闪电。”

(7)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①。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②。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邀,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③。【注释】①神情:神态风度。

②萦:围绕。按:《语林》说,潘岳外出,妇女们都抛果子给他,常常抛满一车。③委顿:很疲乏。

【译文】潘岳有美好的容貌和优雅的神态风度。年轻时夹着弹弓走在洛阳大街上,遇到他的妇女无不手拉手地一同围住他。左太冲长得非常难看,他也来学潘岳到处游逛,这时妇女们就都向他乱吐唾沫,弄得他垂头丧气地回来。(8)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①。

【注释】①“王夷甫”句:魏晋谈玄之士,经常拿着拂尘,相习成俗,王公贵人多拿此物。拂尘以玉为柄,王衍的手生得白净,和玉色无异。

【译文】王夷甫容貌端庄、漂亮,善于谈玄,平常总拿着白玉柄拂尘,白玉的颜色和他的手一点也没有分别。

(9)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壁①。

【注释】①连璧:璧是一种玉器,连璧指两壁相连,比喻并美。按:《晋书·夏侯湛传》载,两人常常同行同止,出则同车,入则同席。

【译文】潘安仁和夏侯湛两人都很漂亮,而且喜欢一同行走,当时人们评论他们是连璧。

(10)裴令公有俊容姿。一旦有疾,至困,惠帝使王夷甫往看。裴方向壁卧,闻王使至,强回视之。王出,语人曰:“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精神挺动,体中故小恶①。”

【注释】①挺动:动摇,晃动,这里指精神分散。

【译文】中书令裴楷容貌俊美。有一次生了病,非常疲乏,晋惠帝派王夷甫去看望他。这时裴楷正向着墙躺着,听说王夷甫奉命来到,就勉强回过头来看看他。王夷甫告辞出来后,告诉别人说:“他双目闪闪,好像山岩下的闪电;可是精神分散,身体确实有点不舒服。”

(11)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①。”答曰:“君未见其父耳!”

【注释】①嵇延祖:嵇绍,字延祖,是嵇康的儿子。卓卓:形容超群出众,气度不凡。【译文】有人对王戎说:“嵇延祖气度不凡,在人群中就像野鹤站在鸡群中一样。”王戎回答说:“那是因为您没有见过他的父亲罢了!”

(12)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①。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注释】①冠冕:帝王、大夫所带的礼帽。玉人:比喻容貌美丽的人。

【译文】中书令裴叔则仪表出众,即使脱下礼帽,穿着粗陋的衣服,头发蓬松,也都很美,当时人们说他是玉人。见到他的人说:“看见裴叔则,就像在玉山上行走,感到光彩照人。”

(13)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①。”

【注释】①六尺:相当于现在四尺多一点,是比较矮小的。悴:憔悴。悠悠忽忽:悠闲、不经意的样子。土木形骸:把身体当成土木,不加修饰,状态自然。

【译文】刘伶身高四五尺,相貌非常丑陋、憔悴,可是他悠闲自在,不修边幅,质朴自然。

(14)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①。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注释】①王武子:王济,字武子,死后追赠骠骑将军。他的外甥卫玠,风采秀异,见者皆以为玉人。【译文】骠骑将军王武子是卫玠的舅舅,容貌俊秀,精神清爽,很有风度仪表。

他每见到卫玠,总是赞叹说:“珠玉在身边,就觉得我自己的形象丑陋了!”(15)有人诣王太尉,遇安丰、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季胤、平子①。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②。”

【注释】①王太尉:王衍。按:在王衍家所遇的五个人都是王衍的兄弟或堂兄弟,安丰即王衍堂兄王戎,大将军即堂弟玉敦,丞相即堂弟王导,季胤是弟弟王诩的字,平子是弟弟王澄的字。②琳琅:美玉,比喻人物风姿秀逸。

【译文】有人去拜访太尉王衍,遇到安丰侯王戎、大将军王敦、丞相王导在座;到另一个房间去,又见到王季胤、王平子。回家后,告诉别人说:“今天走这一趟,满眼都是珠宝美玉。”

(16)王丞相见卫洗马①,曰:“居然有赢形,虽复终日调畅,若不堪罗绮②。”

【注释】①卫洗(xi ǎn )马:卫玠,任太子洗马。体弱多病。

②罗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译文】丞相王导看见太子洗马卫玠,说:“身体显然很瘦弱,虽然整天很和适舒畅,也还是像弱不胜衣。”

(17)王大将军称太尉:“处众人中,似珠玉在瓦石间。”

【译文】大将军王敦称赞太尉王衍说:“他处在众人之中,就像珠玉放在瓦砾石块中间。”

(18)庾子嵩长不满七尺,腰带十围,颓然自放①。

【注释】①十围: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拢起来的圆周长是一围,腰宽十围就是很粗的了。颓然:温和、顺从的样子。自放:指自我放纵,不拘礼法。

【译文】庾子嵩身高不足五尺,腰带却有十围大小,可是他本性和顺,纵情放达。

(19)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①。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注释】①下都:指京都建康(原名建邺)。西晋旧都洛阳,所以后来称新都为下都。按:卫玠渡江后,先到豫章(首府在南昌),后到建康,人们听说他容貌非凡,观者如堵。堵墙:墙。【译文】卫玠从豫章郡到京都时,人们早已听到他的名声,出来看他的人围得像一堵墙。卫玠本来就有虚弱的病,身体受不了这种劳累,终于形成重病而死。当时的人说是看死了卫玠。

(20)周伯仁道桓茂伦:“嵚崎历落可笑人”①。或云谢幼舆言。

【注释】①桓茂伦:桓彝,字茂伦。他很达观,善于鉴别人才,享有盛名,一向为周伯仁所推崇。嵚(q īn )崎:山高峻,比喻人高大英俊。历落:指举止洒脱。可笑:可喜。

【译文】周伯仁称赞桓茂伦:“高大英俊,举止潇洒,是个招人喜爱的人。”有人说这是谢幼舆说的话。

(21)周侯说王长史父:“形貌既伟,雅怀有概,保而用之,可作诸许物也。”①【注释】①王长史父:王濛的父亲王讷。有概:有风度。诸许物:一切事情;许多事情。【译文】武城侯周f 评论长史王濛的父亲:“身体既魁梧,又有高雅的情怀、不凡的风度,保持并发扬这些特长,一切事情都是可以办到的。”

(22)祖士少见卫君长,云:“此人有旄仗下形①。”

【注释】①旄仗:旗帜和仪卫。

【译文】祖士少见到卫君长,说:“这个人有将帅的风度。”

(23)石头事故,朝廷倾覆①。温忠武与庾文康投陶公求救②。陶公云:“肃祖顾命不见及③。且苏峻作乱,衅由诸庾,诛其兄弟,不足以谢天下。”于时庾在温船后,闻之,忧怖无计。别日,温劝庾见陶,庾犹豫未能往。温曰:“溪狗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忧也④。”庾风姿神貌,陶一见便改观;谈宴竟日,爱重顿至。

【注释】①石头事故:指苏峻作乱。晋成帝咸和二年(公元327 年),庾亮执掌朝政,下诏征历阳内史苏峻为大司农。苏峻一向怀疑庾亮想谋害自己,便起兵反,攻陷建康,自掌朝政,颁布大赦,独不赦庚亮兄弟。第二年又把晋帝迁到石头城。这时陶侃、温峤、庾亮等起兵讨伐苏峻。数月后,苏峻败死。②温忠武:温峤,谥忠武。苏峻作乱时,温峤任平南将军、江州刺史,驻扎到寻阳。后庾亮战败,逃到他那里,他劝庾亮去见陶侃,并共推陶侃为盟主,起兵讨伐。庾文康:庾亮,晋明帝皇后的哥哥,谥文康。陶公:陶侃。苏峻作乱时,为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镇守江陵。③“肃祖”句:萧祖是晋明帝的庙号;顾命指君主临终的命令。晋明帝病重时,王导、庾亮、温峤等同受顾命,辅佐幼主晋成帝。明帝死后,太后临朝听政,政事由庾亮决定。陶侃因为自己不在受顾命之列,深以为憾。 ④溪狗:即傒狗。吴人把江西一带的人叫傒狗,是指语音不正说的,含鄙薄意。陶侃本鄱阳人,所以也得此称谓。

【译文】石头城事变发生,朝廷倾覆了。温峤和庾亮投奔陶侃求救。陶侃说:“先帝的遣诏并没有涉及我。再说苏峻作乱,事端都是由庾家的人挑起的,就是杀了庾家兄弟,也不足以向天下人谢罪。”这时庾亮正在温峤的船后,听见这些话,既发愁,又害怕,无计可施。有一天,温峤劝庾亮去见一见陶侃,庾亮很犹豫,不敢去。温峤说:“那溪狗我很了解,你只管去见他,一定不会出什么事的。”庾亮那非凡的风度仪表,使得陶侃一见便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和庾亮畅谈欢宴了一整天,对庾亮的爱慕和推重一下子达到了顶点。(24)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

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①。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②。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云:“诸君少往,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③。”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④。后王逸少下,与丞相言及此事。丞相曰:“元规尔时风范不得不小颓⑤。”右军答曰:“唯丘壑独存⑥。”

【注释】①“庾太尉”句:苏峻叛乱平定后,庾亮(字元规)升任都督江、荆等六州诸军事,移镇武昌。使吏,一本作“佐吏”,《晋书·庾亮传》也作“佐吏”,指地方长官的僚属。理咏,吟咏,作诗吟唱。

③遒(qi ú):高昂。函道:楼梯。

③老子:老人自称,等于老夫。

④胡床:交椅,是椅腿交叉,能折叠的一种坐具,即马扎儿。谑(xu â):开玩笑。任乐:尽情欢乐。

⑤风范:气派。颓:低落;收缩。⑥丘壑:山水幽美处所,是隐士所居之地,比喻深远的意境。

【译文】太尉瘦亮在武昌的时候,正值秋夜天气凉爽、景色清幽,他的属官殷浩、王胡之一班人登上南楼吟诗咏唱。正在吟兴高昂之时,听见楼梯上传来木板鞋的声音很重,料定是庚亮来了。接着庾亮带着十来个随从走来,大家就想起身回避。庾亮慢条斯理地说道:“诸君暂且留步,老夫对这方面兴趣也不浅。”于是就坐在马扎儿上,和大家一起吟咏、谈笑,满座的人都能尽情欢乐。后来王逸少东下建康,和丞相王导谈到这件事。王导说:“元规那时候的气派也不得不收敛一点。”王逸少回答说:“唯独幽深的情趣还保留着。”(25)王敬豫有美形①。问讯王公,王公抚其肩曰:“阿奴恨才不称。”又云:“敬豫事事似王公。”

【注释】①王敬豫:王恬,字敬豫,是王导的儿子。好武,不拘礼法,王导并不喜欢他。问讯:问安。【译文】王敬豫形貌很美。有一次去向父亲王导请安,王导拍着他的肩膀说:“你遗憾的是才能和形貌不相称。”有人说:“敬豫样样都像王公。”

(26)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①。”时人有称王长史形者,蔡公曰:“恨诸人不见杜弘治耳!”

【注释】①凝脂:凝固的油脂,形容白嫩。

【译文】右军将军王羲之见到杜弘治,赞叹说:“脸像凝脂一样白嫩,眼睛像点上漆一样黑亮,这是神仙里头的人。”当时有人称赞长史王濛的相貌,司徒蔡谟说:“可惜这些人没有见过牡弘治啊!”

(27)刘尹道桓公:“鬓如反猬皮,眉如紫石棱,自是孙仲谋、司马宣王一流人①。”

【注释】①“鬓如”句:《晋书·桓温传》载,桓温豪爽有风度,相貌威武,面有七星,刘惔曾称赞他说:“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反猬皮:大概指猬毛翻开,四散竖起。紫石棱:陇州所出紫色石的棱角。孙仲谋:孙权的字,他是吴国的开国之主。司马宣王:司马懿,晋国初建,追尊为宣王。司马懿为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译文】丹阳尹刘惔评论桓温说:“双鬓像刺猬毛竖起,眉棱像紫石棱一样有棱有角,确实是孙仲谋、司马宣王一类的人。”

(28)王敬伦风姿似父,作侍中——加授桓公——公服从大门入①。桓公望之,曰:“大奴固自有凤毛②。”

【注释】①王敬伦:王劭,字敬伦,是王导的第五个儿子。加授桓公:加指加官,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其他官职。据《晋书·哀帝纪》载,兴宁元年,加征西大将军桓温侍中、大司马。②大奴:指王劭。凤毛:凤毛是珍稀之物,比喻有父辈的才华、风采。

【译文】王敬伦仪表风度像他父亲,任侍中——这时桓温也加授侍中——穿着官服从大门进官署。桓温望见他,说:“大奴的确有他父亲的风采。”

(29)林公道王长史:“敛衿作一来,何其轩轩韶举①!”

【注释】①敛衿:整理衣襟,表示肃敬。按:王濛年轻时放纵不羁,不为乡里所齿,晚年才克己励行。来:语气词。轩轩:形容仪态轩昂。韶举:优美的举止。

【译文】支道林评论长史王濛说:“严肃起来,作事专一了,仪态多么轩昂优美啊!”

(30)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①。”

【注释】①“飘如”句:按《晋书》本传载,这是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的。

【译文】当时的人评论有军将军王羲之说:“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

(31)王长史尝病,亲疏不通。林公来,守门人遽启之曰:“一异人在门,不敢不启。”王笑曰:“此必林公。”

【译文】长史王濛有一次生了病,无论亲疏来探病,都不给传达。一天支道林和尚来了,守门人立刻去禀报王濛说:“有一个相貌特别的人来到门口,我不敢不禀报。”王濛笑道:“这一定是林公。”

(32)或以方谢仁祖不乃重者。桓大司马曰:“诸君莫轻道,仁祖企脚北窗下弹琵琶,故自有天际真人想①。”

【注释】①企脚:指跷起腿。真人:修真得道的人,泛指仙人。按:谢仁祖(即谢尚)擅长音乐,通晓众艺。

【译文】有人拿别人来和谢仁祖并列而不那样看重他。大司马桓温说:“诸位不要轻易评论,仁祖跷起脚在北窗下弹琵琶的时候,确是有飘飘欲仙的情意。”(33)王长史为中书郎,往敬和许。尔时积雪,长史从门外下车,步入尚书,著公服①。敬和遥望,叹曰:“此不复似世中人!”

【注释】①尚书:指尚书省。按:《晋书·王洽传》只说王洽(字敬和)历任中书郎、中军长史、司徒左长史等职,没有说到他在尚书省担任什么职务。

【译文】长史王濛任中书郎的时候,一次往王敬和那里去。那时连日下雪,王濛在门外下车,走人尚书省,穿着官服。王敬和远远望见雪景衬着王濛,赞叹说:“这人不再像是尘世中人!”

(34)简文作相王时,与谢公共诣桓章武①。王珣先在内,桓语王:“卿尝欲见相王,可往帐里。”二客既去,桓谓王曰:“定何如?”王曰:“相王作辅,自然湛若神君,公亦万夫之望,不然,仆射何得自没②!”

【注释】①相王:参看《文学》第51 则注①。

②辅:辅相;丞相。神君:神灵、神仙。仆射:指谢安。

【译文】简文帝任丞相时,和谢安一起去看望桓温。这时王珣已经先在桓温那里,桓温对王珣说:“你过去想看看相王,现在可以留在帷幔后面。”两位客人走了以后,桓温问王珣说:“相王究竟怎么样?”王珣说:“相王任丞相,自然像神灵一样清澈,公也是万民的希望,不然,仆射怎么会自甘藏拙呢!”(35)海西时,诸公每朝,朝堂犹暗,唯会稽王来,轩轩如朝霞举①。

【注释】①海西:即晋废帝海西公。海西公即位后,会稽王司马晃才任丞相。

【译文】海西公称帝时,大臣们每次早朝,殿堂还很暗,只有会稽王来了,他气宇轩昂,才像朝霞高高升起一样。

(36)谢车骑道谢公①:“游肆复无乃高唱,但恭坐捻鼻顾睐,便自有寝处山泽间仪②。”

【注释】①谢车骑:谢玄,是谢安的侄儿。

②游肆:尽情游乐。捻(ni ē)鼻:堵住或捏住鼻子。按:谢安能作洛下书生咏,但有鼻疾,所以发音浊。这里所说捻鼻,即指作洛下书生咏。参看《雅量》第29 则。顾睐(l ài ):左右顾盼。【译文】车骑将军谢玄称道谢安:“一旦纵情游乐,又无须放声高唱,只是端坐捏鼻作洛下书生咏,顾盼自如,就会有栖止于山水草泽间的仪态。”

(37)谢公云:“见林公双眼,黯黯明黑①。”孙兴公见林公:“棱棱露其爽②。”

【注释】①林公:支道林和尚。黯黯(àn ):黑黑的。明:照亮。

②棱棱:形容威严正直。

【译文】谢安说:“我觉得林公一双眼睛,黑油油的,能照亮黑暗的地方。”孙兴公也觉得支道林是:“威严的眼神里透露出直爽。”

(38)庾长仁与诸弟入吴,欲住亭中宿①。诸弟先上,见群小满屋,都无相避意。长仁曰:“我试观之。”乃策杖将一小儿,始入门,诸客望其神姿,一时退匿。

【注释】①庚长仁:庾统,字长仁,是庾亮的侄儿。亭:设在道边供旅客停宿的公房。【译文】庾长仁和弟弟们过江到吴地,途中想在驿亭里住宿。几个弟弟先进去,看见满屋都是平民百姓,这些人一点回避的意思也没有。长仁说:“我试着进去看看。”于是就拄着拐杖,扶着一个小孩,刚进门,旅客们望见他的神采,一下子都躲开了。

(39)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①【注释】①濯濯:形容有光泽;清朗。

【译文】有人赞赏王恭形貌丰满美好,说:“像春天的杨柳一样光鲜夺目。”

捷悟(十一)

(1)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①。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②。”

【注释】①杨德祖:杨脩,字德祖,曹操任丞相时,调他任主簿,有才学,有悟性。后来被曹操杀害了。相国:指丞相。汉代有时设相国,有时设丞相。这里指相国府。榱桷(cu īju ã):椽子。②王:指魏王曹操。

【译文】杨德祖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当时正建相国府的大门,刚架椽子,曹操亲自出来看,并且叫人在门上写个“活”字,就走了。杨德祖看见了,立刻叫人把门拆了。拆完后,他说:“门里加个‘活’字,是‘阔’字。魏王正是嫌门大了。”

(2)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①。次至杨脩,脩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②!”

【注释】①饷:送。盖头:覆盖用的丝麻织品。

②教人啖一口:“合”字拆开,就是人、一、口三字,意为一人吃一口。【译文】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盖头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轮到杨脩去看,他便吃了一口,说:“曹公教每人吃一口呀,还犹豫什么!”

(3)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脩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字①。魏武谓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别记所知。脩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虀臼,受辛也,于字为辞②: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脩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③。”

【注释】①曹婢碑:曹娥是东汉时代一个孝女,父溺死,她为寻找父亲尸首而死,改葬时给她立了碑,就是曹娥碑。虀臼(j īji ù):捣姜蒜等的器具。 ②于字为辞:辞的异体字是辤。

③觉:同“较”,相差,相距。

【译文】魏武帝曹操曾经从曹娥碑旁路过,杨脩跟随着他,看见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脩:“懂吗?”杨脩回答说:“懂。”曹操说:“你不要说出来,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他叫杨脩把自己的理解另外写下来。杨脩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好字;虀臼,是承受辛辣东西的,受辛合成辞(辤)字:这就是绝

妙好辞。”曹操也把自己的理解写下了,结果和杨脩的一样,于是感叹地说:“我的才力赶不上你,竟然相差三十里。”

(4)魏武征袁本初,治装,馀有数十斛竹片,咸长数寸①。众云并不堪用,正令烧除。太祖思所以用之,谓可为竹稗循,而未显其言②。驰使问主簿杨德祖,应声答之,与帝心同。众伏其辩悟③。

【注释】①袁本初:袁绍,字本初。按:东汉未年,群雄并起,各据一方,汉献帝时,曹操为司空,独揽朝政;袁绍为大将军,督冀、幽、青、并四川。两人互相攻伐,最大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大破袁绍于官渡。202 年,袁绍死。

②太祖:曹操的庙号。竹椑(p í)楯:椭圆形的竹盾牌。

③伏:通“服”,佩服。辩:聪明。

【译文】魏武帝曹操要讨伐袁本初,修造军事装备,剩下几十斛竹片,都是几寸长的。大家说这全部用不上,正要叫人烧掉。曹操在想怎么利用这些竹片,认为可以用来做竹盾牌,只是还没有把这话说出来。他派人速去问主簿杨德祖,杨德祖随即答复了来人,结果和曹操想的一样。大家都佩服杨德祖的聪明和悟性。

(5)王敦引军垂至大桁,明帝自出中堂①。温峤为丹阳尹,帝令断大桁,故未断,帝大怒瞋目,左右莫不悚惧②。召诸公来,峤至,不谢,但求酒炙。王导须臾至,徒跣下地③,谢曰:“天威在颜,遂使温峤不容得谢④。”峤于是下谢,帝乃释然⑤。诸公共叹王机悟名言。

【注释】①“王敦”句:晋明帝时,王敦起兵反,但当时他已病重,只派王含和钱凤率军下京都。垂,将近。大桁(h áng ),大桥,这里指朱雀桥,在建康城南,朱雀门外,跨秦淮河。中堂,举行朝会等事的厅堂。

②“温峤”句:王敦起兵时,温峤与右将军卞敦守石头城。后王含、钱凤军直达秦淮河南岸,温峤便烧掉朱雀桥,王含军无法渡河。按:《资治通鉴·晋纪》载,温峤转移到秦淮北岸,烧朱雀桥,明帝想亲白领兵进攻,听说桥已毁,大怒。与这里所记不同。

③徒跣(xi ǎn ):光着脚。

④天威:天子的威严。颜:脸,这里指眼前。容:或许,可能。按:一本无“容”字。⑤释然:形容怒气消释而心平气和。

【译文】王敦率领军队东下,将要逼近朱雀桥,晋明帝亲自出到中堂。温峤当时任丹阳尹,明帝命令他毁掉朱雀桥,结果仍旧没有毁掉,明帝怒目圆睁,非常生气,随从的人都很恐惧。明帝立刻召集大臣们来,温峤到后,没有谢罪,只是求赐酒肉请死。王导接着来到,他光着脚退到地上,谢罪说:“天子的威严就在眼

前,于是使温峤吓得不可能谢罪了。”温峤这才退下谢罪,明帝也就心平气和了。大臣们都很赞赏王导的机敏而有悟性的名言。

(6)郗司空在北府,桓宣武恶其居兵权①。郗于事机素暗,遣笺诣桓:“方欲共奖王室,修复园陵②。”世子嘉宾出行③,于道上闻信至,急取笺,视竟,寸寸毁裂,便回,还更作笺,自陈老病,不堪人间,欲乞闲地自养。宣武得笺大喜,即诏转公督五郡、会稽太守。

【注释】①郗司空:郗愔,字方回,曾兼任徐、兖二州刺史,都督徐、兖、青、幽诸州军事。后来征拜司空,没有就任。北府:即京口,别称北府。按:桓温北伐前,郗愔曾镇守京口。桓温想借用京口的军事力量,就把郗愔调为会稽内史,自己兼任徐、兖二州刺史,率领京门之兵。②奖:辅佐。

③嘉宾:郗超,字嘉宾,是郗愔的长子,在桓温的大司马府任参军。

【译文】司空郗愔镇守北府的时候,桓温不喜欢他掌握兵权。郗愔对情势的了解一向胡涂,还寄信给桓温说:“正想和您一起辅佐王室,修复被敌人毁坏的先帝陵寝。”当时他的嫡长子嘉宾正到外地去,在半路听说送信的人到了,急忙拿过他父亲的信来看,看完了,把信撕得粉碎,就返回去,又代他父亲另外写了封信,诉说自己年老多病,经不住世事烦扰,想找个闲散的官位来自我调养。桓温收到信非常高兴,立刻下令把郗愔调为都督浙江东五郡军事、会稽太守。

(7)王东亭作宣武主簿,尝春月与石头兄弟乘马出郊①。时彦同游者连镳俱进②,唯东亭一人常在前,觉数十步,诸人莫之解。石头等既疲倦,俄而乘舆回。诸人皆似从官,唯东亭奕奕在前③。其悟捷如此。

【注释】①石头:桓熙的小名,是桓温的长子。

②连镳:坐骑并排着。

③奕奕:精神抖擞的样子。

【译文】东亭侯王珣任桓温的主簿时,曾经在春天和石头兄弟骑马到郊外游春。 当时同游的名流都一起并马前进;只有王珣一个人总是走在前面,和他们距离几十步远,大家都不理解其中的缘故。石头等人已经玩得很疲倦了,不久就坐车回去。结果其他人都像侍从官一样跟在后面,只有王珣精神抖擞地走在前面。他就是这样的有悟性而且机敏。

夙惠(十二)

(1)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饭落釜中①。太丘问:“炊何不馏②?”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③。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释】①箄(b ì):箅子。

②馏:把半熟的食物蒸熟。

③更:交替。易夺:改正补充。

【译文】有位客人到太丘长陈室家过夜,陈室就叫儿子元方和季方做饭待客,客人和陈寔在一起清谈,元方兄弟两人在烧火,结果一同放下手头的事,都去偷听。做饭时忘了放上箅子,要蒸的饭都落到了锅里。陈寔问他们:“饭为什么不蒸呢?”元方和季方直挺挺地跪着说:“大人和客人清谈,我们两人就一起去偷听,蒸饭时忘了放上箅子,现在饭煮成了粥。”陈寔问:“你们可记住一点了吗?”兄弟两人回答说:“似乎还能记住那些话。”于是兄弟俩一起说,互相穿插补正,一句话也没有漏掉。陈寔说:“既然这样,只吃粥也行,何必一定要干饭呢!”

(2)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①。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②。”魏武知之,即遣还。

【注释】①“何晏”句:何晏的父亲死得早,曹操任司空时,娶了何晏的母亲,并收养了何晏。②庐:简陋的房屋。按:这里指何晏不愿改姓做曹操的儿子。

【译文】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过人,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认他做儿子。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别人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了这件事,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

(3)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①。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②。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①“晋明帝”句:按:晋元帝司马睿原为安东将军,镇守建康。后来京都洛阳失守,怀帝逃到平阳,不久,长安也失守。晋愍帝死后,司马睿才即帝位。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

②“具以”句:按:晋元帝为琅邪王时,住在洛阳。他的好友王导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后来又劝他镇守建康,意欲经营一个复兴帝室的基

地。这就是所谓东渡意。【译文】晋明帝才几岁的时候,一次,坐在元帝膝上。当时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起洛阳的情况,不觉伤心流泪。明帝问父亲什么事引得他哭泣,元帝就把过江来的意图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于是问明帝:“你看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显然可知。”元帝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奇。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饮,就把明帝这个意思告诉大家,并且再重问他一遍,不料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惊愕失色,问他:“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现在抬起头就能看见太阳,可是看不见长安。”

(4)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年并七岁,在床边戏。于时闻语,神情如不相属①。瞑于灯下,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顾公越席而提其耳曰:“不意衰宗复生此宝②!”

【注释】①属(zh ǔ):依附;集中。

②衰宗:谦称自己的家族。

【译文】司空顾和同当代贤达在一起清谈。张玄之和顾敷是他的外孙和孙子,两人都是七岁,在坐床旁玩耍。这时听他们谈论,神情好像漠不关心。后来两个小孩在灯下闭着眼睛,一起复述主客双方的话,一句也没有漏掉。顾和听见了,离开座位,拉着他们的耳朵说:“想不到敝家族还生下这样的宝贝!”(5)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①。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②。”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糯,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③。

【注释】①襦(r ú):短袄。

②复裈(k ūn ):夹裤。

③国器:治国之才。

【译文】韩康伯几岁时,家境非常贫苦,到了隆冬,只穿上一件短袄,是他母亲殷夫人亲手做的,做时叫康伯拿着熨斗取暖。母亲告诉康伯说:“暂时先穿上短袄,随着就给你做夹裤。”康伯说:“这已经够了,不须要夹裤了。”母亲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面,熨斗柄也就热了,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呀。”他母亲听了非常惊奇,知道他将来准是个治国的人才。

(6)晋孝武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著复衣,但著单练衫五六重,夜则累茵褥①。谢公谏曰:“圣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②。”帝曰:“昼动夜静③。”谢公出,叹曰:“上理不减先帝④。”【注释】①晋孝武:孝武帝司马曜,简文帝的儿子。茵褥:褥子。

②摄养:保养。

③昼动夜静:《老子》第四十五章:“躁胜寒,静胜热”,此用其意。 ④先帝:已经去世的皇帝,这里指简文帝。按:简文帝擅长谈玄理。

【译文】晋孝武帝十二岁那年,当时正是冬天,他白天不穿夹衣,只穿五六件丝绸做的单衣,夜里却辅着两张褥子睡觉。谢安规劝他说:“圣上的贵体应该生活得有规律。陛下白天太冷,夜里太热,这恐怕不是养生的办法。”孝武帝说:“白天活动着就不会冷,夜里不动弹就不会热。”谢安退出来,赞叹说:“皇上说理不比先帝差。”

(7)桓宣武薨,桓南郡年五岁,服始除,桓车骑与送故文武别①,因指语南郡:“此皆汝家故吏佐。”玄应声恸哭,酸感傍人②。车骑每自目己坐曰:“灵宝成人,当以此坐还之③。”鞠爱过于所生。

【注释】①桓南郡:桓玄,小名灵宝,桓温的儿子,袭父爵为南郡公。桓温临死时,指定他做继承人。桓车骑:桓冲,是桓温的弟弟,桓玄的叔父,曾任车骑将军。送故:指护送遗体回乡的下属。参看《雅量》第18 则注②。

②酸:悲痛。

③“灵宝”句:桓温原来镇守姑孰,死后,朝廷任桓冲为中军将军、扬州刺史,代替桓温镇守姑孰。桓冲说的“以此坐还之”,就是指的镇守姑孰的职位。

【译文】桓温去世时,南郡公桓玄只有五岁,守孝期满,刚脱下丧服,车骑将军桓冲和前来送故的文武官员道别,便指着他们告诉桓玄说:“这些人都是你家的老下属。”桓玄随着他的话恸哭起来,悲痛感人。桓冲每每看着自己的座位说:“等灵宝长大成人,我就要把这个座位交还给他。”桓冲抚养、疼爱桓玄胜过自己的儿女。

豪爽(十三)

(1)王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①。武帝唤时贤共言伎艺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自言知打鼓吹②。帝令取鼓与之,于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神气豪上,傍若无人。举坐叹其雄爽。

【注释】①楚:中原人把南方人看成楚。王敦(字处仲)本是琅邪郡临沂人,语音不同于中原,一概都被说成楚音。

②伎艺:技艺,这里指歌舞。鼓吹:指鼓箫等乐器合奏。

【译文】大将军王敦年轻时,原来就有乡巴佬这个外号,说的话也是土话。晋武帝召来当时的名流一起谈论技艺的事,别人大多都懂得一些,只有王敦一点也不关心这些事,无话可说,神态、脸色都很不好,自称只懂得打鼓。武帝叫人拿鼓给他,他马上从座位上振臂站起,扬起鼓槌,精神振奋地击起鼓来,鼓音急促和谐,气概豪迈,旁若无人。满座的人都赞叹他的威武豪爽。

(2)王处仲,世许高尚之目。尝荒恣于色,体为之敝①。左右谏之,处仲曰:“吾乃不觉尔,如此者甚易耳。”乃开后阁,驱诸婢妾数十人出路,任其所之②。时人叹焉。

【注释】①荒恣:放纵。

②阁:侧门;小门。之:到.. 去。

【译文】王处仲,世人赞许以高尚来品评他。他曾经沉迷女色,身体也因此很疲惫。身边的人规劝他,他说:“我却不觉得怎么样,既然这样,也很容易解决呀。”于是打开侧门,把几十个婢妾都放出去,打发上路,任凭她们爱到哪里就到哪里。当时的人很赞赏他。

(3)王大将军自目高朗疏率,学通《左氏》。

【译文】大将军王敦评论自己高尚开朗,通达直爽,学有专长,精通《左传》。

(4)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①。”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②。

【注释】①“老骥”两句:引自曹操的《龟虽寿》诗,大意是:老了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志向却在于驰骋千里;壮士虽然到了晚年,雄心还是不减。按:《晋书·王敦传》载,王敦权势越来越大,想控制朝廷,晋元帝既怕他又恨他,就重用刘隗等人,王敦心意不平,常咏曹操这首诗。②如意:器物名,参看《雅量》第41 则注③。唾壶:等于痰盂。

【译文】王处仲每逢酒后,就吟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还拿如意敲着唾壶打拍子,壶口全给敲缺了。

(5)晋明帝欲起池台,元帝不许。帝时为太子,好养武士。一夕中作池,比晓便成。今太子西池是也①。

【注释】①太子西池:池名。据说是孙吴时代挖成的,叫西苑,后来淤泥积满,晋明帝时又修复,故俗称太子西池。

【译文】晋明帝想挖池塘,修亭台,他父亲元帝不答应。当时明帝还是太子,喜欢招养武士。有一晚半夜叫这些人挖池塘,到天亮就挖成了。这就是现在的太子西池。

(6)王大将军始欲下都,处分树置,先遣参军告朝廷,讽旨时贤①。祖车骑尚未镇寿春②,瞑目厉声语使人曰:“卿语阿黑,何敢不逊③!催摄面去④!须臾不尔,我将三千兵槊脚令上⑤。”王闻之而止。

【注释】①处分:处理。树置:栽培;安插。讽旨:指暗示自己的意图。

②祖车骑:祖逖,字士稚,死后赠车骑将军。按:祖逖原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屡建战功。晋元帝太兴二年(公元319 年),败于石勒部将,退屯梁国,又退屯淮南郡首府寿春。③阿黑:王敦小名。逊:谦恭。

④摄面:指收起老脸。面,唐写本作“向”,一本作“回”。

⑤槊:长矛。上:指溯江而上。王敦镇守武昌,地在建康上游,这里指西上武昌。

【译文】大将军王敦起初想领兵东下京都,要处理朝臣,安插亲信,便先派参军去报告朝廷,并且向当时的贤达暗示自己的意图。那时车骑将军祖巡还没有移到寿春镇守,他瞪起眼睛声色俱厉地告诉王敦的使者说:“你去告诉阿黑,怎么敢这样傲慢无礼!叫他收起老脸躲开!如果不马上走,我就要率领三千兵马用长矛戳他的脚赶他回去。”王敦听说后,就打消了念头。

(7)庾稚恭既常有中原之志,文康时,权重未在己①。及季坚作相,忌兵畏祸,与稚恭历同异者久之,乃果行②。倾荆。汉之力,穷舟车之势,师次于襄阳③;大会参佐,陈其旌甲,亲授弧矢,曰:“我之此行,若此射矣!”遂三起三叠④。徒众属目,其气十倍⑤。

【注释】①“庾稚恭”句:稚恭,是庾翼的字,他想北伐入侵的外族,收复中原。晋成帝时,他哥哥庾亮升任江、荆、豫三州刺史,镇守武昌。后又为司空,遥执朝廷大权。当时庾翼任南蛮校尉、南郡大守,镇守江陵,权位不重。文康,是庾亮的谥号。

②“及季坚”句:季坚,是庾冰的字,庾冰是庾亮的弟弟、庾翼的哥哥。王导死后,庾冰任中书监、扬州刺史,参录尚书事。庾亮死后,庾翼任都督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代庾亮镇守武昌,这才掌握了兵权。晋康帝即位后,庾翼想率师北伐,庾冰和他心意相同,桓温等也赞成,但康帝和大臣多以为难,且派人劝止进军。庾翼不从,违诏北行。这就是所谓“历同异”。但这里说季坚和稚恭历同异,在史书里没有反映。

③“倾荆”句:庾翼北伐时,征调所统六州奴和车牛驴马,并移镇襄阳。④三起三叠:等于说三发三中。叠,指小击鼓。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说:“凡军中阅射,中的则以击鼓为号。”

⑤属(zh ǔ)目:同“瞩目”,注目。

【译文】庾稚恭早就有收复中原的志向,可是他哥哥庾亮当政时,大权不在自己手里。等到庾季坚作丞相时,害怕兵祸,和稚恭经过了长时间的不同意见的争论,才决定出兵北伐。庾稚恭出动荆州、汉水一带的全部力量,调集了所有的车船,率领军队驻扎到襄阳;在襄阳,召集所有下属开会,摆开军队的阵势,亲自把武器发下去,说:“我这一次出征,结果如何,就看我的箭了!”于时连发三箭,三发三中。士兵们全神贯注,大为振奋,士气顿时增长了十倍。

(8)桓宣武平蜀,集参僚置酒于李势殿,巴、蜀缙绅莫不来萃①。桓既素有雄情爽气,加尔日音调英发,叙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其状磊落,一坐叹赏②。既散,诸人追味余馀言,于时寻阳周馥曰:“恨卿辈不见王大将军!”③【注释】①“桓宣武”句:桓温代蜀地李势一事参看《识鉴》第20 则注①。萃,聚集;聚会。②英发:英气勃发。磊落:指仪态俊伟。

③周馥:家住庐江邵寻阳县,曾为王敦的属官。按:周馥这话暗示王敦胜过桓温。

【译文】桓温平定蜀地后,在李势原先的宫殿里设酒和下属聚会,巴、蜀一带的大官全都邀请来聚会。桓温不但一向有豪放的性情、直爽的气概,加以这一天的谈话语调英气勃勃,畅谈古今成败在人,存亡的关键在于人才,他仪态俊伟,满座的人都很赞赏。散会以后,大家还在回忆、玩味他的话,这时寻阳人周馥说:“遗憾的是你们没有见过王大将军!”

(9)桓公读《高士传》,至淤陵仲子,便掷去①,曰:“谁能作此溪刻自处②!”

【注释】①淤(w ū)陵仲子:战国时齐国的隐士。据《高士传》载,陈仲子住在淤陵,夫妻俩靠编草鞋、织布过活。他哥哥任齐国丞相,仲子认为哥哥的俸禄是不义之财,分文不取。一次有人送他哥哥一只鹅,他母亲杀给他吃,当他知道是别人送他哥哥的,就立刻吐了出来。楚王想请他出任丞相,他便和妻子逃到别处去给人做工。②溪刻:指行事苛刻不近情理。

【译文】桓温读《高士传》时,读到放陵仲子的传记,便把书抛开,说:“谁能用这种苛刻的、不近情理的做法来对待自己!”。

(10)桓石虔,司空豁之长庶也,小字镇恶①。年十七八,未被举,而重隶己呼为镇恶郎②。尝往宣武斋头③。从征枋头,车骑冲没陈,左右莫能先救④。宣武谓曰:“汝叔落贼,汝知不?”石虔闻之,气甚奋,命朱辟为副,策马于数万众中,莫有抗者,径致冲还,三军叹服。河朔后以其名断疟⑤。【注释】①司空豁:桓豁,是桓温的弟弟,任征西大将军,死后赠司空。长庶:妾所生的长了。②举:立,指正式承认庶出子女的身分地位。郎:一种尊称。参看《方正》第59 则注③。③斋头:书房。

④“从征”句: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公元369 年),桓温率领他弟弟桓冲等北伐燕国,一直打到枋(f āng )头(属今河南省地)。后粮尽退兵,被燕将乘机迫击,大败。车骑冲,即桓冲,从桓温出征时是振威将军、江州刺史。桓温死后,他才改任车骑将军、徐州刺史。陈,同“阵”,战斗队列。⑤河朔:黄河以北。断疟:指消除疟疾,使病痊愈。古人迷信,以为疟疾是疟鬼作祟。由于桓石虔声威大震,当时的人以为对患疟疾的人大喊“桓石虔来”,把疟鬼吓跑,就会除病。

【译文】桓石虔是司空桓豁的庶出长子,小名叫镇恶。十七八岁了,身分地位还没有得到承认,而奴仆们已经称呼他为镇恶郎了。他曾住在桓温家里。后来跟随桓温出征到枋头,在一次战斗中,车骑将军桓冲陷入敌阵,他手下的人没有谁能抢先去救他。桓温告诉石虔说:“你叔父落入敌人阵里、你知道吗?”石虏听了,勇气倍增,命令朱辟做副手,跃马扬鞭冲入几万敌军的重围中,没有谁能抵挡他,他径直把桓冲救了回来,全军都十分称赞佩服。后来黄河以北的居民就拿他的名字来驱赶疟鬼。

(11)陈林道在西岸,都下诸人共要至牛渚会①。陈理既佳,人欲共言折。陈以如意拄颊,望鸡笼山叹曰:“孙伯符志业不遂!”②于是竟坐不得谈。

【注释】①陈林道:陈逵,字林道,任西中郎将,兼淮南太守,驻守历阳县。淮南郡包括今江苏、安徽一带,在长江北岸,即这里所说的西岸。要(y āo ):邀请。牛渚:牛渚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临长江南岸。

②鸡笼山:在今江苏省江宁县。孙伯符:孙策,字伯符,是孙权的哥哥。东汉末封吴侯,平定江东,被仇家射伤而死,传位于孙权。

【译文】陈林道驻守在江北,京都诸友人一起邀他到牛渚山聚会。陈林道谈玄理谈得很好,大家想一同和他辩论,要驳倒他。陈林道却拿如意支着腮,远望鸡笼山感叹地说:“孙伯符志向、事业都没有如愿!”于是大家坐到散时也没机会谈论。

(12)王司州在谢公坐,咏“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①。 语人云:“当尔时,觉一坐无人②。”

【注释】①“入不”两句:引自屈原《九歌·少司命》,大意是:神来时不说话,去时不告辞,乘着旋风,驾着云旗。指神的意向难知,神的形貌也不得见。回风,旋风,云旗,以云为旗。②“当尔”句:因神往于超现实的神灵境界,故觉一座无人【译文】司州刺史王胡之有一次在谢安家作客,朗诵起“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的诗句。他告诉别人说:“在这个时候,就好像四周没有一个人。”

(13)桓玄西下,入石头,外白司马梁王奔叛①。玄时事形已济,在平乘上前鼓并作②,直高咏云:“萧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③!”

【注释】①“桓玄”句:桓玄原为都督荆、司等七州军事,荆州刺史,晋安帝元兴元年(公元402 年)他从江陵出发,举兵东下,攻入建康,自为丞相,杀会

稽王司马道子。第二年又废晋帝,自称皇帝。桓玄入建康时,梁王司马珍之出逃到寿春,桓玄败后,才返回朝廷。

②事形:事态;局势。平乘:大船。笳:胡笳,类似笛子的乐器。

③“萧管”两句:引自阮籍《咏怀》,这首诗是凭吊战国时魏国的古迹吹台的(吹台在今开封市)。两句大意是:萧管奏出的乐曲里还有魏国时的音调,可是魏王又在哪里呢!梁王,即魏王。按:桓玄在这里只是用了“梁王”的字面意义,借指梁王司马珍之。

【译文】桓玄从西边直下,攻入石头城,外面的人报告说司马梁王叛逃了。这时桓玄大局已定,在舰船上鼓乐齐鸣,并不看重他的逃亡,只是高声朗诵道:“萧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容止(十四)

(1)魏武将见匈奴使①。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②。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③。

【注释】①魏武:曹操。按:下文的帝、魏王都是指曹操,因为他生前封魏王,谥号是武,曹丕登帝后,追尊他为武帝。

②雄:称雄;显示威严。崔季珪:崔琰,字季珪,在曹操手下任职。他仪表堂堂,很威严。而据刘孝标注引(魏氏春秋)说,曹操却是“姿貌短小”。

③“魏武”句:曹操认为匈奴使已经讽破了他的野心和做法,所以把使臣杀了。按:此说不大可信。

【译文】魏武帝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节。他自认为相貌丑陋,不能对远方国家显示出自己的威严,便叫崔季珪代替,自己却握着刀站在崔季珪的坐床边。接见后,曹操派密探去问匈奴使节说:“你看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节回答说:“魏王的崇高威望非同一般,可是床边握刀的人,这才是英雄啊。”曹操听说后,趁使节回国,派人追去杀了他。

(2)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①。 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②。

【注释】①傅粉:搽粉。汉魏时的贵公子喜欢搽粉,这是当时习气。汤饼:汤面。②皎然:形容又白又亮。

【译文】何平叔相貌很美,脸非常白。魏明帝怀疑他搽了粉,想查看一下,当时正好是夏天,就给他吃热汤面。吃完后,大汗淋漓,自己撩起红衣擦脸,脸色反而更加光洁。

(3)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①。

【注释】①夏侯玄:初任散骑黄门侍郎,年轻时就很出名。他曾和皇后的弟弟毛曾并排坐在一起,却认为这是耻辱,因为太不相称。魏明帝很不高兴,就把他降为羽林监。蒹葭倚玉树:蒹是荻,葭是芦苇,比喻微贱、貌丑。玉树指传说中的仙树或珍宝制作的树,比喻品貌之美。此指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

【译文】魏明帝叫皇后的弟弟毛曾和夏侯玄并排坐在一起,当时的人评论说,这是芦苇倚靠着玉树。

(4)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①。

【注释】①夏侯太初:夏侯玄,字太初。李安国:李丰,字安国,任中书令,后被杀。颓唐:指精神委靡不振。玉山:用玉石堆成的山,用来形容仪容美好。

【译文】当时的人评论夏侯太初好像怀里揣着日月一样光彩照人,李安国精神不振,像玉山将要崩塌一样。

(5)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①。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②。”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③。”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④;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⑤。”

【注释】①七尺八寸:古代的尺寸,长度没有现代那么长,不过七尺八寸也表明身材高大。②萧萧肃肃:萧萧形容举止萧洒脱俗,肃肃形容清静。举:挺拔。 ③肃肃:象声词,形容风声。徐引:舒缓悠长。

④岩岩:形容高峻挺拔。

⑤傀俄:同“巍峨”,形容高大雄伟。【译文】嵇康身高七尺八寸,风度姿态秀美出众。见到他的人都赞叹说:“他举止萧洒安详,气质豪爽清逸。”有人说:“他像松树间沙沙作响的风声,高远而舒缓悠长。”山涛评论他说:“嵇叔夜的为人,像挺拔的孤松傲然独立;他的醉态,像高大的玉山快要倾倒。”

(6)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①。”

【注释】①眼烂烂:指目光闪闪。烂烂,明亮的样子。岩下:山岩之下,是眉棱下的比喻。【译文】中书令裴楷评论安丰侯王戎说:“他目光灼灼射人,像岩下闪电。”

(7)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①。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②。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邀,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③。【注释】①神情:神态风度。

②萦:围绕。按:《语林》说,潘岳外出,妇女们都抛果子给他,常常抛满一车。③委顿:很疲乏。

【译文】潘岳有美好的容貌和优雅的神态风度。年轻时夹着弹弓走在洛阳大街上,遇到他的妇女无不手拉手地一同围住他。左太冲长得非常难看,他也来学潘岳到处游逛,这时妇女们就都向他乱吐唾沫,弄得他垂头丧气地回来。(8)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①。

【注释】①“王夷甫”句:魏晋谈玄之士,经常拿着拂尘,相习成俗,王公贵人多拿此物。拂尘以玉为柄,王衍的手生得白净,和玉色无异。

【译文】王夷甫容貌端庄、漂亮,善于谈玄,平常总拿着白玉柄拂尘,白玉的颜色和他的手一点也没有分别。

(9)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壁①。

【注释】①连璧:璧是一种玉器,连璧指两壁相连,比喻并美。按:《晋书·夏侯湛传》载,两人常常同行同止,出则同车,入则同席。

【译文】潘安仁和夏侯湛两人都很漂亮,而且喜欢一同行走,当时人们评论他们是连璧。

(10)裴令公有俊容姿。一旦有疾,至困,惠帝使王夷甫往看。裴方向壁卧,闻王使至,强回视之。王出,语人曰:“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精神挺动,体中故小恶①。”

【注释】①挺动:动摇,晃动,这里指精神分散。

【译文】中书令裴楷容貌俊美。有一次生了病,非常疲乏,晋惠帝派王夷甫去看望他。这时裴楷正向着墙躺着,听说王夷甫奉命来到,就勉强回过头来看看他。王夷甫告辞出来后,告诉别人说:“他双目闪闪,好像山岩下的闪电;可是精神分散,身体确实有点不舒服。”

(11)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①。”答曰:“君未见其父耳!”

【注释】①嵇延祖:嵇绍,字延祖,是嵇康的儿子。卓卓:形容超群出众,气度不凡。【译文】有人对王戎说:“嵇延祖气度不凡,在人群中就像野鹤站在鸡群中一样。”王戎回答说:“那是因为您没有见过他的父亲罢了!”

(12)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①。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注释】①冠冕:帝王、大夫所带的礼帽。玉人:比喻容貌美丽的人。

【译文】中书令裴叔则仪表出众,即使脱下礼帽,穿着粗陋的衣服,头发蓬松,也都很美,当时人们说他是玉人。见到他的人说:“看见裴叔则,就像在玉山上行走,感到光彩照人。”

(13)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①。”

【注释】①六尺:相当于现在四尺多一点,是比较矮小的。悴:憔悴。悠悠忽忽:悠闲、不经意的样子。土木形骸:把身体当成土木,不加修饰,状态自然。

【译文】刘伶身高四五尺,相貌非常丑陋、憔悴,可是他悠闲自在,不修边幅,质朴自然。

(14)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①。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注释】①王武子:王济,字武子,死后追赠骠骑将军。他的外甥卫玠,风采秀异,见者皆以为玉人。【译文】骠骑将军王武子是卫玠的舅舅,容貌俊秀,精神清爽,很有风度仪表。

他每见到卫玠,总是赞叹说:“珠玉在身边,就觉得我自己的形象丑陋了!”(15)有人诣王太尉,遇安丰、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季胤、平子①。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②。”

【注释】①王太尉:王衍。按:在王衍家所遇的五个人都是王衍的兄弟或堂兄弟,安丰即王衍堂兄王戎,大将军即堂弟玉敦,丞相即堂弟王导,季胤是弟弟王诩的字,平子是弟弟王澄的字。②琳琅:美玉,比喻人物风姿秀逸。

【译文】有人去拜访太尉王衍,遇到安丰侯王戎、大将军王敦、丞相王导在座;到另一个房间去,又见到王季胤、王平子。回家后,告诉别人说:“今天走这一趟,满眼都是珠宝美玉。”

(16)王丞相见卫洗马①,曰:“居然有赢形,虽复终日调畅,若不堪罗绮②。”

【注释】①卫洗(xi ǎn )马:卫玠,任太子洗马。体弱多病。

②罗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译文】丞相王导看见太子洗马卫玠,说:“身体显然很瘦弱,虽然整天很和适舒畅,也还是像弱不胜衣。”

(17)王大将军称太尉:“处众人中,似珠玉在瓦石间。”

【译文】大将军王敦称赞太尉王衍说:“他处在众人之中,就像珠玉放在瓦砾石块中间。”

(18)庾子嵩长不满七尺,腰带十围,颓然自放①。

【注释】①十围: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拢起来的圆周长是一围,腰宽十围就是很粗的了。颓然:温和、顺从的样子。自放:指自我放纵,不拘礼法。

【译文】庾子嵩身高不足五尺,腰带却有十围大小,可是他本性和顺,纵情放达。

(19)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①。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注释】①下都:指京都建康(原名建邺)。西晋旧都洛阳,所以后来称新都为下都。按:卫玠渡江后,先到豫章(首府在南昌),后到建康,人们听说他容貌非凡,观者如堵。堵墙:墙。【译文】卫玠从豫章郡到京都时,人们早已听到他的名声,出来看他的人围得像一堵墙。卫玠本来就有虚弱的病,身体受不了这种劳累,终于形成重病而死。当时的人说是看死了卫玠。

(20)周伯仁道桓茂伦:“嵚崎历落可笑人”①。或云谢幼舆言。

【注释】①桓茂伦:桓彝,字茂伦。他很达观,善于鉴别人才,享有盛名,一向为周伯仁所推崇。嵚(q īn )崎:山高峻,比喻人高大英俊。历落:指举止洒脱。可笑:可喜。

【译文】周伯仁称赞桓茂伦:“高大英俊,举止潇洒,是个招人喜爱的人。”有人说这是谢幼舆说的话。

(21)周侯说王长史父:“形貌既伟,雅怀有概,保而用之,可作诸许物也。”①【注释】①王长史父:王濛的父亲王讷。有概:有风度。诸许物:一切事情;许多事情。【译文】武城侯周f 评论长史王濛的父亲:“身体既魁梧,又有高雅的情怀、不凡的风度,保持并发扬这些特长,一切事情都是可以办到的。”

(22)祖士少见卫君长,云:“此人有旄仗下形①。”

【注释】①旄仗:旗帜和仪卫。

【译文】祖士少见到卫君长,说:“这个人有将帅的风度。”

(23)石头事故,朝廷倾覆①。温忠武与庾文康投陶公求救②。陶公云:“肃祖顾命不见及③。且苏峻作乱,衅由诸庾,诛其兄弟,不足以谢天下。”于时庾在温船后,闻之,忧怖无计。别日,温劝庾见陶,庾犹豫未能往。温曰:“溪狗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忧也④。”庾风姿神貌,陶一见便改观;谈宴竟日,爱重顿至。

【注释】①石头事故:指苏峻作乱。晋成帝咸和二年(公元327 年),庾亮执掌朝政,下诏征历阳内史苏峻为大司农。苏峻一向怀疑庾亮想谋害自己,便起兵反,攻陷建康,自掌朝政,颁布大赦,独不赦庚亮兄弟。第二年又把晋帝迁到石头城。这时陶侃、温峤、庾亮等起兵讨伐苏峻。数月后,苏峻败死。②温忠武:温峤,谥忠武。苏峻作乱时,温峤任平南将军、江州刺史,驻扎到寻阳。后庾亮战败,逃到他那里,他劝庾亮去见陶侃,并共推陶侃为盟主,起兵讨伐。庾文康:庾亮,晋明帝皇后的哥哥,谥文康。陶公:陶侃。苏峻作乱时,为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镇守江陵。③“肃祖”句:萧祖是晋明帝的庙号;顾命指君主临终的命令。晋明帝病重时,王导、庾亮、温峤等同受顾命,辅佐幼主晋成帝。明帝死后,太后临朝听政,政事由庾亮决定。陶侃因为自己不在受顾命之列,深以为憾。 ④溪狗:即傒狗。吴人把江西一带的人叫傒狗,是指语音不正说的,含鄙薄意。陶侃本鄱阳人,所以也得此称谓。

【译文】石头城事变发生,朝廷倾覆了。温峤和庾亮投奔陶侃求救。陶侃说:“先帝的遣诏并没有涉及我。再说苏峻作乱,事端都是由庾家的人挑起的,就是杀了庾家兄弟,也不足以向天下人谢罪。”这时庾亮正在温峤的船后,听见这些话,既发愁,又害怕,无计可施。有一天,温峤劝庾亮去见一见陶侃,庾亮很犹豫,不敢去。温峤说:“那溪狗我很了解,你只管去见他,一定不会出什么事的。”庾亮那非凡的风度仪表,使得陶侃一见便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和庾亮畅谈欢宴了一整天,对庾亮的爱慕和推重一下子达到了顶点。(24)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

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①。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②。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云:“诸君少往,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③。”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④。后王逸少下,与丞相言及此事。丞相曰:“元规尔时风范不得不小颓⑤。”右军答曰:“唯丘壑独存⑥。”

【注释】①“庾太尉”句:苏峻叛乱平定后,庾亮(字元规)升任都督江、荆等六州诸军事,移镇武昌。使吏,一本作“佐吏”,《晋书·庾亮传》也作“佐吏”,指地方长官的僚属。理咏,吟咏,作诗吟唱。

③遒(qi ú):高昂。函道:楼梯。

③老子:老人自称,等于老夫。

④胡床:交椅,是椅腿交叉,能折叠的一种坐具,即马扎儿。谑(xu â):开玩笑。任乐:尽情欢乐。

⑤风范:气派。颓:低落;收缩。⑥丘壑:山水幽美处所,是隐士所居之地,比喻深远的意境。

【译文】太尉瘦亮在武昌的时候,正值秋夜天气凉爽、景色清幽,他的属官殷浩、王胡之一班人登上南楼吟诗咏唱。正在吟兴高昂之时,听见楼梯上传来木板鞋的声音很重,料定是庚亮来了。接着庾亮带着十来个随从走来,大家就想起身回避。庾亮慢条斯理地说道:“诸君暂且留步,老夫对这方面兴趣也不浅。”于是就坐在马扎儿上,和大家一起吟咏、谈笑,满座的人都能尽情欢乐。后来王逸少东下建康,和丞相王导谈到这件事。王导说:“元规那时候的气派也不得不收敛一点。”王逸少回答说:“唯独幽深的情趣还保留着。”(25)王敬豫有美形①。问讯王公,王公抚其肩曰:“阿奴恨才不称。”又云:“敬豫事事似王公。”

【注释】①王敬豫:王恬,字敬豫,是王导的儿子。好武,不拘礼法,王导并不喜欢他。问讯:问安。【译文】王敬豫形貌很美。有一次去向父亲王导请安,王导拍着他的肩膀说:“你遗憾的是才能和形貌不相称。”有人说:“敬豫样样都像王公。”

(26)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①。”时人有称王长史形者,蔡公曰:“恨诸人不见杜弘治耳!”

【注释】①凝脂:凝固的油脂,形容白嫩。

【译文】右军将军王羲之见到杜弘治,赞叹说:“脸像凝脂一样白嫩,眼睛像点上漆一样黑亮,这是神仙里头的人。”当时有人称赞长史王濛的相貌,司徒蔡谟说:“可惜这些人没有见过牡弘治啊!”

(27)刘尹道桓公:“鬓如反猬皮,眉如紫石棱,自是孙仲谋、司马宣王一流人①。”

【注释】①“鬓如”句:《晋书·桓温传》载,桓温豪爽有风度,相貌威武,面有七星,刘惔曾称赞他说:“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反猬皮:大概指猬毛翻开,四散竖起。紫石棱:陇州所出紫色石的棱角。孙仲谋:孙权的字,他是吴国的开国之主。司马宣王:司马懿,晋国初建,追尊为宣王。司马懿为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译文】丹阳尹刘惔评论桓温说:“双鬓像刺猬毛竖起,眉棱像紫石棱一样有棱有角,确实是孙仲谋、司马宣王一类的人。”

(28)王敬伦风姿似父,作侍中——加授桓公——公服从大门入①。桓公望之,曰:“大奴固自有凤毛②。”

【注释】①王敬伦:王劭,字敬伦,是王导的第五个儿子。加授桓公:加指加官,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其他官职。据《晋书·哀帝纪》载,兴宁元年,加征西大将军桓温侍中、大司马。②大奴:指王劭。凤毛:凤毛是珍稀之物,比喻有父辈的才华、风采。

【译文】王敬伦仪表风度像他父亲,任侍中——这时桓温也加授侍中——穿着官服从大门进官署。桓温望见他,说:“大奴的确有他父亲的风采。”

(29)林公道王长史:“敛衿作一来,何其轩轩韶举①!”

【注释】①敛衿:整理衣襟,表示肃敬。按:王濛年轻时放纵不羁,不为乡里所齿,晚年才克己励行。来:语气词。轩轩:形容仪态轩昂。韶举:优美的举止。

【译文】支道林评论长史王濛说:“严肃起来,作事专一了,仪态多么轩昂优美啊!”

(30)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①。”

【注释】①“飘如”句:按《晋书》本传载,这是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的。

【译文】当时的人评论有军将军王羲之说:“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

(31)王长史尝病,亲疏不通。林公来,守门人遽启之曰:“一异人在门,不敢不启。”王笑曰:“此必林公。”

【译文】长史王濛有一次生了病,无论亲疏来探病,都不给传达。一天支道林和尚来了,守门人立刻去禀报王濛说:“有一个相貌特别的人来到门口,我不敢不禀报。”王濛笑道:“这一定是林公。”

(32)或以方谢仁祖不乃重者。桓大司马曰:“诸君莫轻道,仁祖企脚北窗下弹琵琶,故自有天际真人想①。”

【注释】①企脚:指跷起腿。真人:修真得道的人,泛指仙人。按:谢仁祖(即谢尚)擅长音乐,通晓众艺。

【译文】有人拿别人来和谢仁祖并列而不那样看重他。大司马桓温说:“诸位不要轻易评论,仁祖跷起脚在北窗下弹琵琶的时候,确是有飘飘欲仙的情意。”(33)王长史为中书郎,往敬和许。尔时积雪,长史从门外下车,步入尚书,著公服①。敬和遥望,叹曰:“此不复似世中人!”

【注释】①尚书:指尚书省。按:《晋书·王洽传》只说王洽(字敬和)历任中书郎、中军长史、司徒左长史等职,没有说到他在尚书省担任什么职务。

【译文】长史王濛任中书郎的时候,一次往王敬和那里去。那时连日下雪,王濛在门外下车,走人尚书省,穿着官服。王敬和远远望见雪景衬着王濛,赞叹说:“这人不再像是尘世中人!”

(34)简文作相王时,与谢公共诣桓章武①。王珣先在内,桓语王:“卿尝欲见相王,可往帐里。”二客既去,桓谓王曰:“定何如?”王曰:“相王作辅,自然湛若神君,公亦万夫之望,不然,仆射何得自没②!”

【注释】①相王:参看《文学》第51 则注①。

②辅:辅相;丞相。神君:神灵、神仙。仆射:指谢安。

【译文】简文帝任丞相时,和谢安一起去看望桓温。这时王珣已经先在桓温那里,桓温对王珣说:“你过去想看看相王,现在可以留在帷幔后面。”两位客人走了以后,桓温问王珣说:“相王究竟怎么样?”王珣说:“相王任丞相,自然像神灵一样清澈,公也是万民的希望,不然,仆射怎么会自甘藏拙呢!”(35)海西时,诸公每朝,朝堂犹暗,唯会稽王来,轩轩如朝霞举①。

【注释】①海西:即晋废帝海西公。海西公即位后,会稽王司马晃才任丞相。

【译文】海西公称帝时,大臣们每次早朝,殿堂还很暗,只有会稽王来了,他气宇轩昂,才像朝霞高高升起一样。

(36)谢车骑道谢公①:“游肆复无乃高唱,但恭坐捻鼻顾睐,便自有寝处山泽间仪②。”

【注释】①谢车骑:谢玄,是谢安的侄儿。

②游肆:尽情游乐。捻(ni ē)鼻:堵住或捏住鼻子。按:谢安能作洛下书生咏,但有鼻疾,所以发音浊。这里所说捻鼻,即指作洛下书生咏。参看《雅量》第29 则。顾睐(l ài ):左右顾盼。【译文】车骑将军谢玄称道谢安:“一旦纵情游乐,又无须放声高唱,只是端坐捏鼻作洛下书生咏,顾盼自如,就会有栖止于山水草泽间的仪态。”

(37)谢公云:“见林公双眼,黯黯明黑①。”孙兴公见林公:“棱棱露其爽②。”

【注释】①林公:支道林和尚。黯黯(àn ):黑黑的。明:照亮。

②棱棱:形容威严正直。

【译文】谢安说:“我觉得林公一双眼睛,黑油油的,能照亮黑暗的地方。”孙兴公也觉得支道林是:“威严的眼神里透露出直爽。”

(38)庾长仁与诸弟入吴,欲住亭中宿①。诸弟先上,见群小满屋,都无相避意。长仁曰:“我试观之。”乃策杖将一小儿,始入门,诸客望其神姿,一时退匿。

【注释】①庚长仁:庾统,字长仁,是庾亮的侄儿。亭:设在道边供旅客停宿的公房。【译文】庾长仁和弟弟们过江到吴地,途中想在驿亭里住宿。几个弟弟先进去,看见满屋都是平民百姓,这些人一点回避的意思也没有。长仁说:“我试着进去看看。”于是就拄着拐杖,扶着一个小孩,刚进门,旅客们望见他的神采,一下子都躲开了。

(39)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①【注释】①濯濯:形容有光泽;清朗。

【译文】有人赞赏王恭形貌丰满美好,说:“像春天的杨柳一样光鲜夺目。”


相关文章

  • 5[世说新语]两则翻译检测
  • 5<世说新语>两则 一.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 ...查看


  • 新初一1.[世说新语]两则
  • 1.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 1.掌握文言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一课时 第一单元:文言文<世说新语>两则 怎样学习文言文 1.以本为本 虚词:连词.语气词等 固定句式:翻译为主 考纲:考察能力→对应题型 2.古代的阅读理解-- ...查看


  • 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
  • <二则>知识点总结 一. 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 临川王 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 小说集. 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 的 .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 雅量等36门,本文所选两则中,<咏雪>出自 ...查看


  • 王蓝田与生命蛋
  • 王蓝田与生命蛋 刘义庆<世说新语><忿狷>第二则说的是蓝田性急的小故事. [原文]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查看


  • 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两则同步测试题
  • <世说新语>三则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柳絮.( ) 差.可拟( ) 襦.( ) 熨.斗( ) 雪骤.( ) 2.<世说新语>是由 组织人编写的一部 小说. 3.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谢太 ...查看


  • [世说新语]二则:[期行][乘船]自测题
  • <世说新语>二则:<期行><乘船>自测题 期行 一.翻译下列句子:(30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①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qu ...查看


  • [世说新语]两则练习答案
  • <世说新语>两则练习 题 班 姓名 学号 一.<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是由 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 记述了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 ...查看


  • 世说新语小测
  • <世说新语>小测卷(120分)答案 姓名 班级 得分 一. 文学常识(5分) 1.<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的志人小说代表作,共8卷3门.由南朝宋人刘义庆招聚文人编纂而成.主要记叙的是东汉到宋时期的名人轶事.传闻.以短 ...查看


  • [世说新语]教案
  • 一.教材分析: <世说新语>两则处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25课,包括<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这两篇课文.语文第一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