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攻读博士学位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道德品质和修养较高,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并具有主持较大课题的能力。

3.全面掌握地图学及地理信息系统知识,了解其最新进展和相关知识,并在该领域的某一方向上作深入的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

4.对于学习的第一外国语,能熟练使用阅读本专业文献,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还能进行学术交流。

5.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二、研究方向

1.GIS理论与方法

2.网络GIS与地理信息工程 3.跨平台电子地图应用服务系统 4.地理信息知识工程理论与方法 5.数字地图理论与技术

6.遥感技术与GIS集成理论与技术 7.地理信息可视化与智能综合 8.地理信息人工智能处理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一般为四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最长不超过六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下表)

总学分要求为21学分。必修课为17学分,其余学分通过选修课程取得。

五、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一年作开题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现状,是否前沿领域或创新之处,本人的研究方案,主要参考文献等。经有关专家讨论认可后,才能进行正式的研究及论文撰写工作。

博士学位论文首先由指导教师审阅,提出意见,修改后,才能进行答辩前的准备工作。答辩前应将博士学位论文交给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校外专家至少2位。评阅通过后,方可答辩。

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至7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2人,答辩

委员会主席一般由校外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报院系和学校学位委员会批准。

六、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可根据实际情况由导师安排参加导师课题研究,或经导师同意参加其他课题研究;出席有关的学术会议,或经批准外出调研、收集资料;在读期间,必须有一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SCI源刊(或指定国外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和一篇国内EI期刊论文;发表的学术论文,导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为第二作者,也可视为博士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发表的学术论文内容必须与申请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相关(含跨学科、专业),且发表的学术论文作者单位第一署名应为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七、培养方式

以指导教师为主,有关教师为辅的培养方式,拓宽博士学位研究生的知识面。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对能力进行培养。使博士学位研究生的素质有较大提高。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 培养学生在基础理论方面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这些基础理论有:应用数学、信息论、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遥感物理、成像机理、数据库理论和计算机视觉等。在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影像数据(含多种星载、机载和地面的可见光像机、CCD像机、多光谱扫描仪、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光谱仪、电子显微镜、X光像机、CT层析仪等传感器数据)的获取、存储、管理、分析与应用,以及在基础空间数据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等方面具有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独立科研能力。能跟踪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在本学科的某个领域具有独到见解和创新性研究成果。

2. 知识结构要求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的博士生要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广博的基础知识,具体要求: 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方面的知识包括:计算机视觉、数据库理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等,数学规划、统计与随机过程、分形理论、小波理论、多级格网理论、图论、模糊数学和数学建模方法等。

在本学科自身的理论方面包括:近代摄影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图像数据处理的理论与方法),语义信息、非语义信息提取的理论与方法,图像信息系统的建立等。

在应用物理方面的知识包括:遥感物理(电磁波理论等)、各种遥感成像的理论与处理、全息摄影原理等。

在相关学科方面的知识包括: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价、区域治理、环境保护、国土整治与规划、城市资源管理、规划与决策、灾害防治与预报测量、建筑、考古、生物、医学等方面的知识。

3. 能力结构要求

培养出身心健康、具备以下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能从影像中提取语义信息和非语义信息以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图像处理; 能从事图像信息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或组织实施和管理; 具有与相关学科协作联合攻关的能力;

具有大型科研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及协调能力。

4. 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地运用该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和撰写科研论文,并具备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设18个研究方向: 1. 图像信息处理与应用

研究数字图像的处理、分析与识别的算法、地形图扫描影像的自动识别技术、遥感影像目标的自动提取技术、影像压缩与编码技术、多种影像信息的融合技术、小波理论、分形理论及人工神经网络理论的应用。

2. 三维重建理论与方法

主要研究三维重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重点研究城市景观、工业摄影测量、医学图像、

数字城市等方面的三维重建问题。

3. 图像信息系统 以遥感图像为主,重点研究图像信息获取和处理、图像数据库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应用工程设计。

4. 地理信息系统

研究GIS数据采集、处理与更新;海量空间数据存储与元数据;空间分析;真三维GIS和时态GIS数据模型及其体系结构;以及空间数据交换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方法、模型、规范、标准及工程应用技术。

5. 网络GIS

研究GIS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空间信息的网络化组织、存取与处理、网络GIS的体系结构及前沿理论与技术。

6. 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

研究三维空间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三维地形可视化技术、真实感图形的生成算法、基于图像信息的三维建模技术以及虚拟GIS的理论与方法。

7. 影像理解

在掌握数字图像处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图像描述、图像解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图像理解系统的构造技术。

8. 数字摄影测量

主要研究数字摄影测量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开发。主要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基于摄影几何的摄影测量、三线阵CCD影像处理、机载/车载测图系统、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POS理论与方法、图像处理与信息提取、三维重建、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几何处理等。

9. 航空、航天摄影测量

研究航空航天影像自动解译和高分辨率航天影像摄影测量的理论与方法、高光谱航空航天影像的处理与应用以及进化计算方法在航空航天摄影测量中的应用。

10. 目标识别与跟踪

在探求人类视觉机理和计算模型的基础上,研究静态和动态图像分析与理解,以及视觉模式识别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并结合实际应用,解决物理场景(如战场环境、停车场等)中的目标识别与跟踪问题。

11. 近景摄影测量

研究以摄影和摄像手段获取工业目标或生物医学目标外形和运动状态的摄影测量处理的理论、系统设计和方法优化。

13. 计算机视觉

研究图像匹配与配准、三维目标的自动重建、三维深度信息的恢复、序列图像的处理与分析、工业部件的自动测量与识别、汽车自动导航等理论与方法。

14. 微波遥感

研究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和微波辐射计影像的成像原理、影像特点、标准和定标原理、影像几何处理、影像解译及计算机处理方法等。本研究方向是影像分析、目标提取和干涉测量理论与方法等的前沿研究内容。

15. 固态传感器成像机理及图像处理

研究各类固态传感器(如电荷耦合器件CCD、电荷注入器件CID、位移传感器PSD)的结构、成像原理、性能、应用以及相应的图像处理与摄影测量处理的原则与方法。

16. 遥感技术、GPS技术与GIS技术集成理论与方法

将上述三种对地观测新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实现在线连接、实时处

理和统一系统。重点研究GIS与RS,GPS与RS,GPS与GIS两两集成及GPS+RS+GIS,GPS+GIS+CCD的整体集成理论与关键技术。

17. 遥感技术

主要研究多光谱、高光谱遥感影像的分析、处理、目标识别方法,多元遥感影像的综合分析方法、时序遥感影像的分析方法等。

18. 数字地球/数字城市

主要研究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系统的基本构成框架、信息共享、应用体系结构、3D-GIS、VR-GIS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及其应用工程设计。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一般为四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最长不超过六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下表)

总学分要求为21学分。必修课为19学分,其余学分通过选修课程取得。

五、学位论文

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和撰写计划,并向博士生指导小组作开题报告,经过讨论、审查后,可正式进入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论文的选题应属本学科前沿领域具有重要理论和学术价值的课题,避免低水平重复。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论文选题的理由、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本人的详细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等。

博士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本学科领域取得了创造性成果,反映作者在本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论文应立论正确、分析透彻、推理严谨、论据(数据)可靠、图表清晰、文字简练、层次分明、引证规范、结论正确。严禁抄袭、剽窃他人成果。

论文的评阅和答辩工作,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

六、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可根据实际情况由导师安排参加导师课题研究,或经导师同意参加其他课题研究;出席有关的学术会议,或经批准外出调研、收集资料;在读期间,必须有一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SCI源刊(或指定国外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和一篇国内EI期刊论文;发表的学术论文,导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为第二作者,也可视为博士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发表的学术论文内容必须与申请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相关(含跨学科、专业),且发表的学术论文作者单位第一署名应为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七、培养方式

采取以导师指导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注重发挥本学科点乃至本校、本院、本系各学科学术群体的整体优势,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博士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导师要全面关心博士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学习和身体等各方面状况,使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人格修养得到同步提高。

摄影测量与遥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以呈空间分布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地理信息为对象,运用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理论知识,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制、建立、开发地理信息系统和设计、编制各类地图,进行空间分析和应用的一门学科。该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掌握地图制图学、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图工程、地理空间分析与应用、空间信息建模、大型地图与地图集设计、电子地图设计、地图电子出版、地理信息可视化、虚拟现实以及相关的经济、法律、管理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并在数字地图、空间数据模型与管理、空间分析、决策支持及智能化方法、空间信息可视化与传输以及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各专门信息系统的研制、设计、分析、应用等方面具有较深造诣,具有主持和实施大型研究项目的能力,并能推动本学科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地图学理论

2、数字地图分析与应用 3、空间信息多尺度处理

4、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自动综合 5、电子地图系统应用工程 6、数字地图制图方法与技术

7、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与网络GIS应用 8、土地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一般为四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最长不超过六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下表)

总学分要求为21学分。必修课为17学分,其余学分通过选修课程取得。

五、学位论文

在第三学期确定论文计划,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博士论文选题、研究计划和撰写计划,并向指导小组作开题报告,经讨论认可后正式进入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论文选题应属本学科前沿领域具有重要理论和学术价值的课题,避免低水平重复。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以及本人的详细研究方案等。论文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资料翔实,文理畅达,格守学术规范,并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在课题研究上达到学术界的较高水平。

六、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可根据实际情况由导师安排参加导师课题研究,或经导师同意参加其他课题研究;出席有关的学术会议,或经批准外出调研、收集资料;在读期间,必须有一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SCI源刊(或指定国外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和一篇国内EI期刊论文;发表的学术论文,导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为第二作者,也可视为博士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发表的学术论文内容必须与申请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相关(含跨学科、专业),且发表的学术论文作者单位第一署名应为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七、培养方式

以导师为中心组成集体指导小组,注重发挥本学科点乃至本校、本系各学科学术群体的整体优势,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博士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测绘专业创新人才。要求研究生必须做到:在大地测量和测量工程专业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及独立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独立解决实际技术课题的能力;掌握两门外国语,对于其中的一门外语,不仅能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文献,而且还要具备撰写科技论文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具有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专业技术及教学工作能力和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作风。

二、研究方向

1、物理大地测量

物理大地测量学是大地测量学科的一个主要分支,是构成现代大地测量学科体系的支柱之一,其经典的任务是研究地球形状及其外部重力场。空间大地测量学和物理大地测量学的结合开创了现代大地测量学发展新阶段,使大地测量学有能力深入地球科学,在更深层次上参与解决地球科学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精确的重力场模型不仅是精确确定卫星轨道的基础,也是研究地球深部构造和动力过程以及海洋动力学等科学问题的重要方面。

2、卫星大地测量

卫星大地测量学是大地测量学中一个极为活跃的分支学科,是现代大地测量的一个重要支柱,是目前为大地测量其它分支学科提供数据的主要技术手段。其任务是研究利用卫星技术,获得距离、距离差和角度等观测值,通过数据处理,从中提取位置、速度等信息。这些信息是建立坐标系和参考框架、确定地球重力场、进行地球物理研究必不可缺的基础。除此之外,它还积极向其它学科渗透。卫星大地测量学是当代高新技术在测量中的具体体现,它的出现给大地测量,乃至其它诸多学科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3、地球物理大地测量

物理大地测量学与空间大地测量学的紧密结合组成了大地测量学科发展的支柱,而大地测量学科作为地学基础学科的科学目标是深入相关地学学科,特别是为研究地球动力学问题作出独特贡献。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大地测量学发生了质的飞跃。大地测量学手段已经用于精密监测各种尺度的许多地球物理现象。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学研究方向是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相互交融与渗透而产生的学科增长点。

4、精密工程测量

精密工程测量服务对象的主要特点是工程投资规模大、结构复杂、建设周期长、精度要求高,而且往往要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作业,因此,要求自动、实时、持续地获取数据。其发展趋势已从经典理论和传统仪器方法向现代理论和自动化仪器方法方向发展。它不仅与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等学科密切相关,而且与其它相关学科,如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地质学、建筑工程等学科互相交叉和渗透,是测量工程中发展最活跃、最具有生命力的研究方向。

5、工程形变与灾害预报

工程的形变监测分析与灾害预报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方向。形变监测技术和方法,正由传统的单一模式向多维空间模式发展,数据获取由人工、离散采集向自动化、实时连续采集方向发展。形变分析由静态向动态、线性向非线性、局部向整体的多源数据空间建模方向发展。由工程引发的灾害预报,需要结合工程地质、结构力学、水文学等相关学科的信息和方法,引入数学、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科学以及非线性科学的理论来研究灾害发生的机理和早期预报的方法,为工程设计和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6、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一般为四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最长不超过六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下表)

总学分要求为21学分。必修课为17学分,其余学分通过选修课程取得。

五、学位论文

第四学期末以前、修满学位课程学分、综合考试合格的前提下,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学位论文题目和撰写计划,并向指导小组作开题报告,经过讨论认可后开始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六、其它学习项目安排

研究生在学期间可根据实际情况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出席国内外相关的学术活动,外出调研和进行学位论文的资料搜集工作。在读期间,必须有一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SCI源刊(或指定国外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和一篇国内EI期刊论文;发表的学术论文,导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为第二作者,也可视为博士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发表的学术论文内容必须与申请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相关(含跨学科、专业),且发表的学术论文作者单位第一署名应为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七、培养方式

采取导师指导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发挥本学科点的整体优势,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博士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导师全面关心硕士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学习和身体等各方面状况,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人格修养得到同步提高。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道德品质和修养较高,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并具有主持较大课题的能力。

3.全面掌握地图学及地理信息系统知识,了解其最新进展和相关知识,并在该领域的某一方向上作深入的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

4.对于学习的第一外国语,能熟练使用阅读本专业文献,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还能进行学术交流。

5.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二、研究方向

1.GIS理论与方法

2.网络GIS与地理信息工程 3.跨平台电子地图应用服务系统 4.地理信息知识工程理论与方法 5.数字地图理论与技术

6.遥感技术与GIS集成理论与技术 7.地理信息可视化与智能综合 8.地理信息人工智能处理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一般为四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最长不超过六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下表)

总学分要求为21学分。必修课为17学分,其余学分通过选修课程取得。

五、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一年作开题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现状,是否前沿领域或创新之处,本人的研究方案,主要参考文献等。经有关专家讨论认可后,才能进行正式的研究及论文撰写工作。

博士学位论文首先由指导教师审阅,提出意见,修改后,才能进行答辩前的准备工作。答辩前应将博士学位论文交给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校外专家至少2位。评阅通过后,方可答辩。

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至7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2人,答辩

委员会主席一般由校外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报院系和学校学位委员会批准。

六、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可根据实际情况由导师安排参加导师课题研究,或经导师同意参加其他课题研究;出席有关的学术会议,或经批准外出调研、收集资料;在读期间,必须有一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SCI源刊(或指定国外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和一篇国内EI期刊论文;发表的学术论文,导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为第二作者,也可视为博士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发表的学术论文内容必须与申请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相关(含跨学科、专业),且发表的学术论文作者单位第一署名应为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七、培养方式

以指导教师为主,有关教师为辅的培养方式,拓宽博士学位研究生的知识面。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对能力进行培养。使博士学位研究生的素质有较大提高。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 培养学生在基础理论方面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这些基础理论有:应用数学、信息论、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遥感物理、成像机理、数据库理论和计算机视觉等。在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影像数据(含多种星载、机载和地面的可见光像机、CCD像机、多光谱扫描仪、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光谱仪、电子显微镜、X光像机、CT层析仪等传感器数据)的获取、存储、管理、分析与应用,以及在基础空间数据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等方面具有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独立科研能力。能跟踪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在本学科的某个领域具有独到见解和创新性研究成果。

2. 知识结构要求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的博士生要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广博的基础知识,具体要求: 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方面的知识包括:计算机视觉、数据库理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等,数学规划、统计与随机过程、分形理论、小波理论、多级格网理论、图论、模糊数学和数学建模方法等。

在本学科自身的理论方面包括:近代摄影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图像数据处理的理论与方法),语义信息、非语义信息提取的理论与方法,图像信息系统的建立等。

在应用物理方面的知识包括:遥感物理(电磁波理论等)、各种遥感成像的理论与处理、全息摄影原理等。

在相关学科方面的知识包括: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价、区域治理、环境保护、国土整治与规划、城市资源管理、规划与决策、灾害防治与预报测量、建筑、考古、生物、医学等方面的知识。

3. 能力结构要求

培养出身心健康、具备以下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能从影像中提取语义信息和非语义信息以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图像处理; 能从事图像信息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或组织实施和管理; 具有与相关学科协作联合攻关的能力;

具有大型科研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及协调能力。

4. 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地运用该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和撰写科研论文,并具备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设18个研究方向: 1. 图像信息处理与应用

研究数字图像的处理、分析与识别的算法、地形图扫描影像的自动识别技术、遥感影像目标的自动提取技术、影像压缩与编码技术、多种影像信息的融合技术、小波理论、分形理论及人工神经网络理论的应用。

2. 三维重建理论与方法

主要研究三维重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重点研究城市景观、工业摄影测量、医学图像、

数字城市等方面的三维重建问题。

3. 图像信息系统 以遥感图像为主,重点研究图像信息获取和处理、图像数据库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应用工程设计。

4. 地理信息系统

研究GIS数据采集、处理与更新;海量空间数据存储与元数据;空间分析;真三维GIS和时态GIS数据模型及其体系结构;以及空间数据交换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方法、模型、规范、标准及工程应用技术。

5. 网络GIS

研究GIS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空间信息的网络化组织、存取与处理、网络GIS的体系结构及前沿理论与技术。

6. 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

研究三维空间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三维地形可视化技术、真实感图形的生成算法、基于图像信息的三维建模技术以及虚拟GIS的理论与方法。

7. 影像理解

在掌握数字图像处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图像描述、图像解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图像理解系统的构造技术。

8. 数字摄影测量

主要研究数字摄影测量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开发。主要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基于摄影几何的摄影测量、三线阵CCD影像处理、机载/车载测图系统、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POS理论与方法、图像处理与信息提取、三维重建、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几何处理等。

9. 航空、航天摄影测量

研究航空航天影像自动解译和高分辨率航天影像摄影测量的理论与方法、高光谱航空航天影像的处理与应用以及进化计算方法在航空航天摄影测量中的应用。

10. 目标识别与跟踪

在探求人类视觉机理和计算模型的基础上,研究静态和动态图像分析与理解,以及视觉模式识别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并结合实际应用,解决物理场景(如战场环境、停车场等)中的目标识别与跟踪问题。

11. 近景摄影测量

研究以摄影和摄像手段获取工业目标或生物医学目标外形和运动状态的摄影测量处理的理论、系统设计和方法优化。

13. 计算机视觉

研究图像匹配与配准、三维目标的自动重建、三维深度信息的恢复、序列图像的处理与分析、工业部件的自动测量与识别、汽车自动导航等理论与方法。

14. 微波遥感

研究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和微波辐射计影像的成像原理、影像特点、标准和定标原理、影像几何处理、影像解译及计算机处理方法等。本研究方向是影像分析、目标提取和干涉测量理论与方法等的前沿研究内容。

15. 固态传感器成像机理及图像处理

研究各类固态传感器(如电荷耦合器件CCD、电荷注入器件CID、位移传感器PSD)的结构、成像原理、性能、应用以及相应的图像处理与摄影测量处理的原则与方法。

16. 遥感技术、GPS技术与GIS技术集成理论与方法

将上述三种对地观测新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实现在线连接、实时处

理和统一系统。重点研究GIS与RS,GPS与RS,GPS与GIS两两集成及GPS+RS+GIS,GPS+GIS+CCD的整体集成理论与关键技术。

17. 遥感技术

主要研究多光谱、高光谱遥感影像的分析、处理、目标识别方法,多元遥感影像的综合分析方法、时序遥感影像的分析方法等。

18. 数字地球/数字城市

主要研究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系统的基本构成框架、信息共享、应用体系结构、3D-GIS、VR-GIS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及其应用工程设计。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一般为四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最长不超过六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下表)

总学分要求为21学分。必修课为19学分,其余学分通过选修课程取得。

五、学位论文

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和撰写计划,并向博士生指导小组作开题报告,经过讨论、审查后,可正式进入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论文的选题应属本学科前沿领域具有重要理论和学术价值的课题,避免低水平重复。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论文选题的理由、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本人的详细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等。

博士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本学科领域取得了创造性成果,反映作者在本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论文应立论正确、分析透彻、推理严谨、论据(数据)可靠、图表清晰、文字简练、层次分明、引证规范、结论正确。严禁抄袭、剽窃他人成果。

论文的评阅和答辩工作,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

六、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可根据实际情况由导师安排参加导师课题研究,或经导师同意参加其他课题研究;出席有关的学术会议,或经批准外出调研、收集资料;在读期间,必须有一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SCI源刊(或指定国外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和一篇国内EI期刊论文;发表的学术论文,导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为第二作者,也可视为博士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发表的学术论文内容必须与申请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相关(含跨学科、专业),且发表的学术论文作者单位第一署名应为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七、培养方式

采取以导师指导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注重发挥本学科点乃至本校、本院、本系各学科学术群体的整体优势,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博士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导师要全面关心博士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学习和身体等各方面状况,使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人格修养得到同步提高。

摄影测量与遥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以呈空间分布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地理信息为对象,运用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理论知识,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制、建立、开发地理信息系统和设计、编制各类地图,进行空间分析和应用的一门学科。该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掌握地图制图学、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图工程、地理空间分析与应用、空间信息建模、大型地图与地图集设计、电子地图设计、地图电子出版、地理信息可视化、虚拟现实以及相关的经济、法律、管理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并在数字地图、空间数据模型与管理、空间分析、决策支持及智能化方法、空间信息可视化与传输以及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各专门信息系统的研制、设计、分析、应用等方面具有较深造诣,具有主持和实施大型研究项目的能力,并能推动本学科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地图学理论

2、数字地图分析与应用 3、空间信息多尺度处理

4、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自动综合 5、电子地图系统应用工程 6、数字地图制图方法与技术

7、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与网络GIS应用 8、土地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一般为四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最长不超过六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下表)

总学分要求为21学分。必修课为17学分,其余学分通过选修课程取得。

五、学位论文

在第三学期确定论文计划,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博士论文选题、研究计划和撰写计划,并向指导小组作开题报告,经讨论认可后正式进入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论文选题应属本学科前沿领域具有重要理论和学术价值的课题,避免低水平重复。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以及本人的详细研究方案等。论文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资料翔实,文理畅达,格守学术规范,并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在课题研究上达到学术界的较高水平。

六、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可根据实际情况由导师安排参加导师课题研究,或经导师同意参加其他课题研究;出席有关的学术会议,或经批准外出调研、收集资料;在读期间,必须有一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SCI源刊(或指定国外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和一篇国内EI期刊论文;发表的学术论文,导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为第二作者,也可视为博士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发表的学术论文内容必须与申请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相关(含跨学科、专业),且发表的学术论文作者单位第一署名应为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七、培养方式

以导师为中心组成集体指导小组,注重发挥本学科点乃至本校、本系各学科学术群体的整体优势,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博士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测绘专业创新人才。要求研究生必须做到:在大地测量和测量工程专业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及独立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独立解决实际技术课题的能力;掌握两门外国语,对于其中的一门外语,不仅能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文献,而且还要具备撰写科技论文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具有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专业技术及教学工作能力和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作风。

二、研究方向

1、物理大地测量

物理大地测量学是大地测量学科的一个主要分支,是构成现代大地测量学科体系的支柱之一,其经典的任务是研究地球形状及其外部重力场。空间大地测量学和物理大地测量学的结合开创了现代大地测量学发展新阶段,使大地测量学有能力深入地球科学,在更深层次上参与解决地球科学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精确的重力场模型不仅是精确确定卫星轨道的基础,也是研究地球深部构造和动力过程以及海洋动力学等科学问题的重要方面。

2、卫星大地测量

卫星大地测量学是大地测量学中一个极为活跃的分支学科,是现代大地测量的一个重要支柱,是目前为大地测量其它分支学科提供数据的主要技术手段。其任务是研究利用卫星技术,获得距离、距离差和角度等观测值,通过数据处理,从中提取位置、速度等信息。这些信息是建立坐标系和参考框架、确定地球重力场、进行地球物理研究必不可缺的基础。除此之外,它还积极向其它学科渗透。卫星大地测量学是当代高新技术在测量中的具体体现,它的出现给大地测量,乃至其它诸多学科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3、地球物理大地测量

物理大地测量学与空间大地测量学的紧密结合组成了大地测量学科发展的支柱,而大地测量学科作为地学基础学科的科学目标是深入相关地学学科,特别是为研究地球动力学问题作出独特贡献。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大地测量学发生了质的飞跃。大地测量学手段已经用于精密监测各种尺度的许多地球物理现象。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学研究方向是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相互交融与渗透而产生的学科增长点。

4、精密工程测量

精密工程测量服务对象的主要特点是工程投资规模大、结构复杂、建设周期长、精度要求高,而且往往要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作业,因此,要求自动、实时、持续地获取数据。其发展趋势已从经典理论和传统仪器方法向现代理论和自动化仪器方法方向发展。它不仅与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等学科密切相关,而且与其它相关学科,如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地质学、建筑工程等学科互相交叉和渗透,是测量工程中发展最活跃、最具有生命力的研究方向。

5、工程形变与灾害预报

工程的形变监测分析与灾害预报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方向。形变监测技术和方法,正由传统的单一模式向多维空间模式发展,数据获取由人工、离散采集向自动化、实时连续采集方向发展。形变分析由静态向动态、线性向非线性、局部向整体的多源数据空间建模方向发展。由工程引发的灾害预报,需要结合工程地质、结构力学、水文学等相关学科的信息和方法,引入数学、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科学以及非线性科学的理论来研究灾害发生的机理和早期预报的方法,为工程设计和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6、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一般为四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最长不超过六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下表)

总学分要求为21学分。必修课为17学分,其余学分通过选修课程取得。

五、学位论文

第四学期末以前、修满学位课程学分、综合考试合格的前提下,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学位论文题目和撰写计划,并向指导小组作开题报告,经过讨论认可后开始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六、其它学习项目安排

研究生在学期间可根据实际情况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出席国内外相关的学术活动,外出调研和进行学位论文的资料搜集工作。在读期间,必须有一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SCI源刊(或指定国外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和一篇国内EI期刊论文;发表的学术论文,导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为第二作者,也可视为博士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发表的学术论文内容必须与申请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相关(含跨学科、专业),且发表的学术论文作者单位第一署名应为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七、培养方式

采取导师指导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发挥本学科点的整体优势,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博士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导师全面关心硕士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学习和身体等各方面状况,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人格修养得到同步提高。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相关文章

  • 北师大个人陈述书
  • 北京师范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个 人 自 述 姓 名: 报考院系所: 资源学院 报考专业: 自然地理学 报考导师: 请用大约1500字介绍你的道德修养.学术背景.在拟报考专业的知识储备 和曾经做过的研究工作,以及你在攻读博士学位阶段的 ...查看


  • 研究生学位论文模板1.2(含注释)硕士.博士.
  • 学校代码: 学 号: 学 位 论 文 指导教师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 论文提交日期: 授予学位单位: 单击此处输入姓名 姓名 硕 士 XX大学 单击此处输入论文题目 University Code: Register Code : Cand ...查看


  • 长安大学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 长安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为了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统一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编辑的格式,便于信息的收集.存储.检索.利用和交流.传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 ...查看


  •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习计划
  • 收取学费明细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申请学费资助人)员需提交)申请材料应按以上顺序装订成册(一式两份),并由所在学校主管部门加盖骑缝章.1.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学生类)申请人需先登录网上报名系统,并按要求如实 ...查看


  • 河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 河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为了进一步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统一学位论文的撰写.印刷,便于整理. 储存.检索.利用.交流.传播,参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学位论文 编写规则>(GBT7713.1-2006),特制定本标准 ...查看


  • 博士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在信息系统中的相关流程10版
  • 博士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在信息系统中的相关流程 (注:答辩前有关流程请参见"研究生毕业答辩前期工作(流程)"一文) 1.博士生生成并打印D1(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人基本情况D1) 功能路径:学生->学位->答辩 ...查看


  • 长安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 长安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长大研[2014]58号 为了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统一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编辑的格式,便于信息的收集.存储.检索.利用和交流.传播.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和学校实际,制定本规范. 学位论文的定义: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 ...查看


  • 回国前必办材料:留学回国人员证明
  • 回国前必办材料:留学回国人员证明 2014-09-03 回国买车想免税要靠这个的,以前办海外学位认证也需要这个,这份资料在手里才比较稳妥.很多同学回国了后悔没办,想找当时留学的国家的领事馆办,变得非常麻烦.所以夏夏提醒同学们这件事情要在留学 ...查看


  • 研究生学院工作总结
  • 在校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各职能部门.院系(所)以及各学位点通力配合,促进我院2011年度在招生录取.学位与培养.学科建设.规范管理.学生活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 新增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新增中国语言文学.新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