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三折诵知音--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海南省琼海市实验小学 黄婷婷

文言文的教学有一些基本的原则,一是要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语言文化,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二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播下喜欢阅读的种子,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为初中学习文言文作好过渡;三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习得一些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能理解文章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设计便是以此为据。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伯牙绝弦》语言凝炼典雅,抑扬顿挫,内涵丰富,是引导学生运用方法学习文言文,感受艺术魅力,并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典范之作。虽然学生在五年级时学过一篇《杨氏之子》,但对文言文的阅读经验还是太少。如何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决定着整个教学设计的走向,也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性。

在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浙江的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中,对知音内涵的挖掘取得了令人震撼的现场效果。我也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知音内涵的挖掘上,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一步步“耐心”地引导学生理解伯牙琴声背后暗含的那种高山流水般的情操,以期营造出浓浓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被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情意所震撼,从而对“知音”有更深入的理解,达到以情动人的教学效果。但在多次的试教中,学生对伯牙琴声里寄托的志向与胸怀都不能很好理解。这种深挖知音内涵的手法时时成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一种外在行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运用相对弱化了。

二、乱花渐欲迷人眼

接下来的教学设计经历了无数次重建、推翻又重建的过程,磨课陷入了僵局。 1.初读之惑。

文言文与一般白话文的初读要求不同,一般的白话文只要求学生能达到正确、流利,了解文章大意即可,但读文言文就要读出文言文的特点,要以停顿、断句、韵味为诵读的基本要求。于是,初读环节以三个层次为指导的设计应运而生:第一层次:正确、流利;第二层次:停顿;第三层次:韵味。教学中教师作了过多技巧上的指导,显得生硬,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虽然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但由于每一层次都采用读全文的方式,耗时过多,再加上学生对这篇古文没有理解的基础,何来韵味可谈?一味地强调“摇头晃脑”,那也只是浮于表面的一种做作的姿态罢了,谈何理解?那就先给出“字正腔圆”“注意停顿”的读书建议,再以检查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句子的意思,抓住重点句指导学生读出停顿,读出韵味,但为什么上起来始终觉得不是味,古文的感觉始终出不来?课文下边的注释怎么用,如何用一种简便易行的巧方法使学生在初读这个环节学有所得,将学习古文的方法无痕地渗透给学生呢?

2.“写”之惑。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教学中找准语言训练点,将语言文字运用落到实处。对于这篇古文来说,写的训练点有几处可以斟酌:一是伯牙得遇知音的感慨;二是伯牙痛失知音的倾诉;三是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时拓展想象后的仿写;四是学生学文后对伯牙说几句话。似乎每一处写的训练都有其不可忽略的作用。但放在何处最有效,最能体现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确实需要反复研究。

3.“背”与“讲”之惑。

“背”即背诵,“讲”即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两者都是课后练习题中的要求,也是本课教学的基本目标,如何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融合、贯通呢?一般的古文教学都会在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背诵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讲一讲这个故事,似乎只有这样才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遵循这样的规律,在体会“知音”后,设计了半填空、隐去全文等

颇有梯度的背诵方式,以期达到积累语言,积累经典诗文的目的。乍看上去平实中倒也不乏扎实,但背诵的作用仅此而已吗?似乎一直以来都习惯了所有的环节为它作铺垫,背诵成了总结式的产物,它能否也作为一种铺垫存在呢?而对于讲故事环节的设计,目的不仅在于考查学生对这篇古文的理解,还在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这种理解可能是字面上的解释,也可能是侧重对故事本身内涵的感悟,而从学生认知的角度来说,更多的只是从字面上的理解全文的大意。那么,“讲故事”应该为品味“知音”服务,还是“知音”为“讲故事”服务呢?谁为谁铺垫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三、拨开浮云见明月

文言文的教学要教给学生的到底是什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会读、会背、会理解。方法可以巧,策略可以新,但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在学习中增强阅读文言文的体验,习得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语言文字的运用一定要落到实处。

1.吃准目标,确定重难点。

本课教学思路确定为“读一背一说一悟”。教学以读为主,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读中领悟学习古文的方法,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理解伯牙、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有一定难度。在文本的人文内涵上不作过度挖掘,相应地降低难度,通过朗读、背诵、表达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2.以读为主,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呢?精读课文后的习题是教学课文的主要依据。学习文言文应该立足诵读,通过诵读达到知其义,明其理,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本人的教学设计中,共有五大版块:揭题导入、初读课文、朗读背诵、理解故事、传唱知音。纵情吟诵是本课教学的主线,贯穿教学始终。传统教学一般将背诵和讲故事放在完全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情感之后,本课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作了大胆的创新,也是本课设计的一大特色。

在初读环节,先指导学生借助拼音与注释自由读课文,再以检查的方式解决“善哉”“峨峨兮”的读法,从而帮助学生把文中难读的几句读好。以检查个别朗读的方式检验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是否能做到正确、流利;接着通过合作交流文中无注释词语的意思,渗透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将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有机结合起来;最后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课文,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读后不再遵循传统模式中进入理解故事的环节,而是顺势而导,进而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在师生合作朗读中,学生在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朗读中受到启发,在模仿朗读中找到读古文的感觉,抓住这种感觉进行个别对读、男女生分角色读的展示,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3.找准训练点,加强语用能力。

在前面两个环节充分的朗读后,学生已具备了理解故事的能力,这时正是引导学生讲故事的好时机,一方面是对前面学习的检测,一方面是为后面感悟知音作好铺垫。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体会知音内涵。通过创设情境的朗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话,为帮助学生体会“所念”与“必得”作好铺垫。教师再次将情境延续,以“伯牙心里所想,钟子期奥的都能从琴声里听出来吗”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教师扮演伯牙弹琴,以口述的形式将心里所想道出,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句式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在一次次的迁移对话中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真正含义,为下一个环节的写话再次作好铺垫。

由于有了前面充分的吟诵、训练作铺垫,此时的学生已到了不吐不快的状态,此处设计写话这个环节,有水到渠成之意,学生在已有的“善哉!善哉!”的提示下,运用古文的形式

表达伯牙得遇钟子期的感慨,从口头语言训练到书面表达训练自然过渡,体现了学生对知音内涵的个性化感悟。有了对得遇知音的喜,学生对失去知音的痛便也在想象、说话与朗读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海南省琼海市实验小学 黄婷婷

文言文的教学有一些基本的原则,一是要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语言文化,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二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播下喜欢阅读的种子,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为初中学习文言文作好过渡;三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习得一些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能理解文章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设计便是以此为据。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伯牙绝弦》语言凝炼典雅,抑扬顿挫,内涵丰富,是引导学生运用方法学习文言文,感受艺术魅力,并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典范之作。虽然学生在五年级时学过一篇《杨氏之子》,但对文言文的阅读经验还是太少。如何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决定着整个教学设计的走向,也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性。

在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浙江的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中,对知音内涵的挖掘取得了令人震撼的现场效果。我也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知音内涵的挖掘上,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一步步“耐心”地引导学生理解伯牙琴声背后暗含的那种高山流水般的情操,以期营造出浓浓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被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情意所震撼,从而对“知音”有更深入的理解,达到以情动人的教学效果。但在多次的试教中,学生对伯牙琴声里寄托的志向与胸怀都不能很好理解。这种深挖知音内涵的手法时时成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一种外在行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运用相对弱化了。

二、乱花渐欲迷人眼

接下来的教学设计经历了无数次重建、推翻又重建的过程,磨课陷入了僵局。 1.初读之惑。

文言文与一般白话文的初读要求不同,一般的白话文只要求学生能达到正确、流利,了解文章大意即可,但读文言文就要读出文言文的特点,要以停顿、断句、韵味为诵读的基本要求。于是,初读环节以三个层次为指导的设计应运而生:第一层次:正确、流利;第二层次:停顿;第三层次:韵味。教学中教师作了过多技巧上的指导,显得生硬,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虽然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但由于每一层次都采用读全文的方式,耗时过多,再加上学生对这篇古文没有理解的基础,何来韵味可谈?一味地强调“摇头晃脑”,那也只是浮于表面的一种做作的姿态罢了,谈何理解?那就先给出“字正腔圆”“注意停顿”的读书建议,再以检查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句子的意思,抓住重点句指导学生读出停顿,读出韵味,但为什么上起来始终觉得不是味,古文的感觉始终出不来?课文下边的注释怎么用,如何用一种简便易行的巧方法使学生在初读这个环节学有所得,将学习古文的方法无痕地渗透给学生呢?

2.“写”之惑。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教学中找准语言训练点,将语言文字运用落到实处。对于这篇古文来说,写的训练点有几处可以斟酌:一是伯牙得遇知音的感慨;二是伯牙痛失知音的倾诉;三是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时拓展想象后的仿写;四是学生学文后对伯牙说几句话。似乎每一处写的训练都有其不可忽略的作用。但放在何处最有效,最能体现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确实需要反复研究。

3.“背”与“讲”之惑。

“背”即背诵,“讲”即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两者都是课后练习题中的要求,也是本课教学的基本目标,如何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融合、贯通呢?一般的古文教学都会在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背诵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讲一讲这个故事,似乎只有这样才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遵循这样的规律,在体会“知音”后,设计了半填空、隐去全文等

颇有梯度的背诵方式,以期达到积累语言,积累经典诗文的目的。乍看上去平实中倒也不乏扎实,但背诵的作用仅此而已吗?似乎一直以来都习惯了所有的环节为它作铺垫,背诵成了总结式的产物,它能否也作为一种铺垫存在呢?而对于讲故事环节的设计,目的不仅在于考查学生对这篇古文的理解,还在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这种理解可能是字面上的解释,也可能是侧重对故事本身内涵的感悟,而从学生认知的角度来说,更多的只是从字面上的理解全文的大意。那么,“讲故事”应该为品味“知音”服务,还是“知音”为“讲故事”服务呢?谁为谁铺垫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三、拨开浮云见明月

文言文的教学要教给学生的到底是什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会读、会背、会理解。方法可以巧,策略可以新,但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在学习中增强阅读文言文的体验,习得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语言文字的运用一定要落到实处。

1.吃准目标,确定重难点。

本课教学思路确定为“读一背一说一悟”。教学以读为主,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读中领悟学习古文的方法,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理解伯牙、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有一定难度。在文本的人文内涵上不作过度挖掘,相应地降低难度,通过朗读、背诵、表达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2.以读为主,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呢?精读课文后的习题是教学课文的主要依据。学习文言文应该立足诵读,通过诵读达到知其义,明其理,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本人的教学设计中,共有五大版块:揭题导入、初读课文、朗读背诵、理解故事、传唱知音。纵情吟诵是本课教学的主线,贯穿教学始终。传统教学一般将背诵和讲故事放在完全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情感之后,本课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作了大胆的创新,也是本课设计的一大特色。

在初读环节,先指导学生借助拼音与注释自由读课文,再以检查的方式解决“善哉”“峨峨兮”的读法,从而帮助学生把文中难读的几句读好。以检查个别朗读的方式检验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是否能做到正确、流利;接着通过合作交流文中无注释词语的意思,渗透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将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有机结合起来;最后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课文,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读后不再遵循传统模式中进入理解故事的环节,而是顺势而导,进而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在师生合作朗读中,学生在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朗读中受到启发,在模仿朗读中找到读古文的感觉,抓住这种感觉进行个别对读、男女生分角色读的展示,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3.找准训练点,加强语用能力。

在前面两个环节充分的朗读后,学生已具备了理解故事的能力,这时正是引导学生讲故事的好时机,一方面是对前面学习的检测,一方面是为后面感悟知音作好铺垫。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体会知音内涵。通过创设情境的朗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话,为帮助学生体会“所念”与“必得”作好铺垫。教师再次将情境延续,以“伯牙心里所想,钟子期奥的都能从琴声里听出来吗”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教师扮演伯牙弹琴,以口述的形式将心里所想道出,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句式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在一次次的迁移对话中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真正含义,为下一个环节的写话再次作好铺垫。

由于有了前面充分的吟诵、训练作铺垫,此时的学生已到了不吐不快的状态,此处设计写话这个环节,有水到渠成之意,学生在已有的“善哉!善哉!”的提示下,运用古文的形式

表达伯牙得遇钟子期的感慨,从口头语言训练到书面表达训练自然过渡,体现了学生对知音内涵的个性化感悟。有了对得遇知音的喜,学生对失去知音的痛便也在想象、说话与朗读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相关文章

  • 伯牙断琴说课设计及反思
  • <伯牙断琴>说课 <伯牙断琴>是(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本册话题单元"良朋益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鄂教版新教材采用话题隐含的单元呈现方式,从整体上显示出本册教材快乐.想象.探究.创新 ...查看


  • 1伯牙绝弦教案设计
  • <伯牙绝弦>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 ...查看


  • 伯牙绝弦)
  • 伯牙绝弦 教学设计(优) 作者:周山秋 文章来源:会员收集 点击数:1134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 ...查看


  •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
  • 高山流水觅知音 千古绝唱悟真情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 说课人:澧源中学 陈玉竹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澧源中学的陈玉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伯牙善鼓琴>.我将以"高山流水觅知音 ,千古绝 ...查看


  • [伯牙绝弦]课后教学问题分析
  • <伯牙绝弦>教学问题分析 一·设计理念: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学习语文,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学能力,且这篇本文古今字义差别不大,学生可以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意思.在教学时,老师采用以音乐激发学习兴趣:抓住 ...查看


  • 识知音悟知音
  • 听了百家课堂中张宏老师<伯牙绝弦>一课,感触很深,是呀,"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伯牙为失友人而悲痛绝弦,被世人称作千古佳话.张老师的课设计独特,扎实有效,情意浓浓,让人回味无穷. [片段一]预习汇报识 ...查看


  • 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 <伯牙绝弦> (一).导入 这是一则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代的故事,读一读课题.(注意纠正"弦"的读音) (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通课文,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读通都顺(学习古文,第一部要求能够把课文 ...查看


  • 23.[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 23.<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文二则>中的其中一则.<伯牙善鼓琴>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 ...查看


  • [伯牙绝弦]说课记录教学设计和评课记录
  • 说 课 记 录 时间:2009年12月17日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执教者:罗修武 执教班级:六年级141班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 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 ...查看


  •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之一
  • 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生:白雪茫茫虎视眈眈„„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 这些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