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1959年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2.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选择或名词解释)

3.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单选)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4.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她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5.冲突理论所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人际之间的或文化的层次,而是社会现实的结构层次,主要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6.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7.社会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单选:

1.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单选) 2.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3.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语言学和后现代性的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

4.马克斯·韦伯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劳动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过的重要贡献。

5.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

6、梅耶——“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多选或简答:

1.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的六个部分: (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 (2)劳动者 (3)劳动的社会关系 (4)劳动的社会结构

(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 (6)劳动与社会变迁。

2.反映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的人物: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泰勒与梅耶。

3.科层制(韦伯)的基本要素:

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及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

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

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

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4.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普森及马勒。

5.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6. 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

7.基本研究类型(简答题) (1)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 (2)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 (3)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8.具体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法: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验调查法。

(2)社会统计法; (3)比较分析法; (4)参与调查法。 第二章 劳动 单选或名词解释:

1、劳动: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它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要求:(1)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的劳动;(2)经过交换(不论是与资本交换,还是与收入交换)的劳动;(3)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劳动。

2.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3.职业:劳动者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专门的工作。

4.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5.群体的正式结构:指群体中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之间根据指示规定和组织目标构成的一种有计划的组织格局以及权利与责任上的正式联系,是组织内部各职能、各职权之间的制度化的相互关系形式。

6.劳动士气: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精神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积极性。

多选或简答题: 1. 劳动的社会职能:

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的劳动,具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2. 简述劳动社会化的内容和发展过程? 答:劳动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 (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从而导致生产资料使用方面的节约。

(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劳动操作过程日益分解,每个人只完成总操作过程的极小部分。从而使最终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完成的、名副其实的社会产品。

(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劳动的目的已不直接满足劳动者个人的需要,而是满足他人的、市场的、社会的需要。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工业阶段,机器和大工业阶段和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3. 为什么说劳动力的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试简要回答。

答: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持征,但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劳动者的性别结构是男、女劳动者占总劳动者的比例。首先,女性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只有当机械化和自动化在相当程度上消灭了重体力劳动,妇女才能大规模地参与工业生产劳动。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4. 简述年龄结构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答:(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劳动力是构成劳动生产力的最基本的要素,

劳动力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人口老龄化会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3)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5. 简述劳动保护的主要内容。

答: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产、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它包括:(1)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那对劳动者的生理保护,是劳动保护最基本内容。(2)劳动的经济条件的保护,指对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劳动收入的保护。(3)劳动的社会条件的保护。

6.人际关系理论的内容

答: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

(1)证明影响人劳动积极性的不仅有物质条件因素。

(2)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不仅仅是生产条件、劳动环境和待遇的改进,最重要的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3)传统管理只研究正式群体,而霍桑实验还提出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有其特殊的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成员的行为,还可影响正式组织中人们的行为。

(4)在领导类型上,霍桑实验强调了领导和群众沟通意见的重要。

7.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有哪些类型? (1)直线制结构;(2)职能式结构;(3)直线-职能式结构;(4)水平结构;(5)矩阵结构。

8. 试简述劳动群体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

答:(1)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第一,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增强组织的稳定性。第二,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灵活性。(2)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对非正式结构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干预而任其发展,则有可能降低组织的效率,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体现在:第一,当非正式结构的目标=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时,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和逆反心里,破坏组织的整合力。第二,非正

式结构容易形成传播“小道”消息和散布流言蜚语的源头,影响组织的凝聚力。第三,放任非正式结构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极端的情况,破坏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行。

第三章 劳动者 单选或名词解释:

1.劳动者: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2.劳动者的素质:包括自然素质(体力、智力、心理因素)和社会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劳动者的自然素质是指劳动者的身体发育、体质和健康等体力方面状况,以及观察力、记忆力等治理方面状况和心理状况三者的总和。社会素质主要指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相应的认识能力、劳动态度和心态,它是劳动者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学习、教育和灌输所具备的和社会发展相一致的属性。

3.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企业所特有的文化氛围。它既反映着企业职工这个特殊群体的文化特征,又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的特征:独特性、功能整合性、实践性、渗透性、社区性、行业性、群体性)

4.劳动者行为:是劳动者所发生的社会行为,指的是劳动者在有意地构建其劳动时所进行的实践活动。

5.劳动效用:劳动者以劳动交换得到能使自己欲望满足的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劳动效用是借用经济学上的“效用”概念,用来指以劳动者行为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即效用(相应有劳动物质效用和劳动精神效用)。

6.劳动者社会化:指的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7.劳动时间:指人们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那部分时间。包括制度内工作时间、加班加点工作时间和在非本职岗位的其他工作时间。

8.影响劳动者劳动决策的最重要因素是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多选或简答:

1. 劳动者的4种特征:

(1)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 (2)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

(3)处于劳动岗位的人,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

(4)参与实际劳动过程。 2. 技术异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1)使得人在生产实践中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发展的全面性;

(2)使得人在社会生活中趋于同质化; (3)使得人的内在价值变异、缺失; (4)使人的生命物化。

3. 简述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或论述) 答:企业文件主要包含价值观念、企业意识、管理方式、企业规范、企业英雄人物和企业形式六方面。(1)企业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念是企业全体职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客观事物和人是否有价值的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企业追求的目标、理想,是企业员工的行动指南。(2)企业意识:企业意识表现为职工对企业性质、地位、特征、企业的兴衰存亡以及个人的前途命运是否与企业依存等的看法。企业意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的一项有战略意义的无形资产。(3)管理方式:企业文件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思想演变过程中适应当今时代要求的最新管理思想,首先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管理方式或管理风格。(4)企业规范:反映了为全体企业人员反接受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主要包括了企业的习俗礼仪、文化网络和规章制度三方面的内容。(5)企业英雄人物:是企业文化建设成就品质化的最高体现,也是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入开展的希望。对企业英英,我们分为企业英雄个体、企业英雄群众两种,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支柱的作用。(6)企业形象:是指公众对企业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它是长期以来企业给公众留下的可以信赖的印象。

4.企业文化功能: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效率功能、协调功能。

5. 简述劳动者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答:(1)学习和掌握一个职业必须的知识和技能。(2)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企业文化。 (3)适应人际关系,实现角色的转变。 6.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家庭教化、学校教化、社会教化、网络互动、劳动组织教化。 论述:

1. 如何进行劳动者社会化?劳动者社会化的进程包括哪些内容?

答:一、劳动社会化的途径:(1)家庭教化。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不权担负着生育功能和经济功能,同时又在教化后人等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庭是劳动者接受社会化的第一站。

(2)学校教化。儿童到了入学年龄,开始到学校上学,学校继家庭之后,成为人社会化的另一个途径。学校教化是一种现代化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正规教育。(3)社会教化。是社会环境对劳动者成长的影响。(4)网络互动。大量事实证明,家庭、学校教化的社会化影响力在下降,传统的社会化权威在减弱,网络在青少年(劳动者)社会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5)劳动组织教化。当青少年离开学习,踏上工作岗位,正式成为一名劳动者后,还要接受劳动组织的教化,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作的劳动者。

二、劳动者社会化的进程:(1)预期社会化。是指劳动者在进入某一具体劳动岗位之前,在他并不属于某一职业或工作群体时,他由于希望加入这一职业或工作群体,从而在心里上认周于该职业或群体,并在行为上也以该职业群体所要求的角色规范要求自已,为未来工作中的真实角色做准备。(2)劳动者的初始社会化。劳动者正式进入劳动场所、开始工作之前,要经历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构成了劳动者的初始社会化的主要内容。(3)劳动者基础社会化。在完成了劳动者的初期社会化后,就开始了劳动者基础社会化的过程。包括:①学习、掌握与劳动角色相关的生产知识和工作技能;②适应和学习工作中的亚文化规范;③实现认同亚文化规范的心理转变。(4)劳动者的继续社会化。劳动者的继续社会化是指由劳动者的年龄、地位、技术环境、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者职业规范和劳动行为的重新调节和调整。

第四章职业生涯 单选或名词解释:

1、职业:指人为维持自己的生计,同时实现社会联系和实现自我而进行的持续活动方式。这个定义有两层含义。第一,它表明并不是任何工作都能成为职业,某项工作只有变得足够重要、足够维持自己的生计才能为职业。第二,职业是实现劳动者社会联系和实现自我而进行的持续活动方式,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2、职业生涯:即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职业生涯是个发展和动态的概念,寓意着个人具体的职业内容和工作职务的发展和变化,要求你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

点,讲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3、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发展和评估的过程,既包括个人的管理,也包括组织的管理。

4、职业锚,是一种指导、制约、稳定和整合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观。

5.职业生涯设计:也叫职业规划或职业计划,指的是一个人制订职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是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张上的战略设想和计划安排。

多选或简答:

1.职业的特征:(1)社会性(2)差异性(3)层次性(4)时代性。

2. 简述影响职业生涯的八大要素?

答:职业生涯的相关因素有:健康情况、社会阶层的影响、教育、性别、年龄、负担、自我观、地理因素。(1)健康。健康为八大因素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健康对于职业的选择特别

重要,几乎所有的职业都需要有健康的身体。(2)社会阶层:人类社会确实存有严格的层次划分。社会上所存在的不平等,会影响我们的职业生涯。(3)教育。教育成功与社会阶层的晋升有明显的关联,凡是社会阶层高过他们父母所属阶层的人都觉得,教育是改变社会阶层的主要动力。(4)性别:虽然男女平等的观念已渐渐普及,但“性别因素”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5)年龄:工作生活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初步学习、操作及清闲。(6)负担:这是对另人,对社会及对财务状况所承担的义务。(7)自我观。人们对自我能力及性格的定议,往往也决定了自己的行为。(8)地理因素,世界上各种不公平现象的其中之一是地理因素。

3、个人参与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

对员工个人而言,参与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对于增强对工作环境的把握和对工作困难的控制能力十分重要(2)有利于个人过好职业生活,处理好职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关系(3)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和超越。

4. 简述职业生涯发展和成功的道路。

答:(1)立足本职的道路;(2)自学成长的道路;(3)转换职业的道路;(4)自我创业的道路。

5. 什么是“职业锚”理论?

答:所谓职业锚,是一种指导、制约、稳定和整合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观。施恩认为,这种自我观有

三个部件:(1)自省的才干和能力。(2)自省的动机和需要;(3)自省的态度与价值观。职业锚理论是一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职业生涯理论。

6.职业锚的五种类型:(1)技术/职能型“职业锚”这一类型的人在作出职业选择和决策时的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正在干的实际技术内容或职业内容上。(2)管理能力型“职业锚”,这一类型的个体在职业实践中培养出、也相信自己具备胜任责任管理所必不可少的技能和价值观。

(3)安全/稳定型“职业锚”,安全锚的人追求稳定安全的前途,比如工作的安全、体面的收入,有效的退休方案和津贴等。(4)创造型“职业锚”,创造锚的个体时时追求创造完全属于自己的成就。(5)处主、独立型“职业锚”,自主型个体追求的主要目标是随心所欲地制订自己的步调时间表、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尽可能少地受组织的限制和制约。

7.职业生涯发展与成功的道路有哪些? (1)立足本职的道路(2)自学成长的道路(3)转换职业的道路(4)自我创业的道路.

第五章:职业分层与职业流动 名词解释:

1、职业声望:职业声望是财富、权力并列的相对独立的要素,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舆论,反映了特定社会发展历史时期人们对职业的社会心理评价。

2、职业分层: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区分为职业地位和声望不同的等级序列。

3、职业流动:使之劳动者为追求自身的发展、寻求自己的价值而改变工作岗位,改换职业的行为。

多选或简答:

1、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

(1)职业的社会功能。(即某种职业对于社会的作用,包括对国家建设和公共福利的责任。

(2)职业要求,即一定职业对于任职者的教育程度、技能技巧、工作能力、道德品质、身体善等各方面的条件要求。

(3)职业报酬,泛指职业能给予任职者的各项利益。

(4)职业环境,即与职业活动相关的各种工作条件。

2.简述土尔干的功能理论:P148

(1)道德是对社会系统内对社会秩序和整合起作用的主要因素;

(2)新的社会制度具有为了共同利益二持续不断的地调节自私冲突的能力;

(3)人们具有不同才能,如果一个社会要兴旺发达,那么最有才能的人必须担当最有价值的功能;

(4)社会是一个存在着不同社会群体和力量的多元或冲突的整体。

3.社会分层的意义(简答或论述)P153 (1)客观描述社会成员的基本构成 (2)揭示社会资源配置的机制 (3)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稳定社会 (4)对调整社会阶层结构提出政策建议。 4.职业流动的决策步骤?

(1)明确职业流动的目标(2)选取适宜的用人单位(3)分析接收单位的状况(4)分析由原单位流出的可能性(5)“流动”与“维持现状”的比较(6)完成流动

5.简述社会青年的职业流动?

(一)职业流动趋势:(1)从产业的角度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于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2)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开放城市以国外发达国家。(3)从企业的性质来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二)对青年人才职业流动的引导:1.要为青年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2.要从青年人才的客观条件出发,给他们以正确有力的引导。

第六章 劳动组织 名词解释:

1、组织: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着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

2、组织文化:这里的组织文化是企业的一个无形的构成要素。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种特定环境中的特殊文化倾向。

3.劳动组织:泛指人们的社会生产组织,劳动的分配和组合,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以及劳动者之间在社会生存过程中的关系。

4.正式组织: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与力量的体系。

5、非正式组织:是指以情感、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基础,以满足个体的不同需要为纽带,没有正式文件规定的、自发形成的一种开放式的社会技术系统。

6、劳动组合:是西方企业内部进行劳动组织的主要理论。劳动组合或作业组合是由共同持有某些准则的雇员(管理与非管理)所组成的集合体。

多选或简答:

1. 简述组织构成的基本要素。

答:一个有效能的组织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完整体系。最基本的观点是企业组织的要素是由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组织文化构成的。这三个基本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组织。

2.简述组织机构设置的基本方法。

答:(1)按产品设置。在许多企业中,产品和服务是组织的着眼点。因此,生产经营业务按产品的类别来进行。(2)按客户设置。职务内容也可以按所服务的客户类别组织起来,这样更有利于生产经营业务的组织与进行。(3)按地区设置。有引起企业往往按地理位置来组织生产经营。因为许多产品和服务地区的布置往往是选在接近客户的所在地区。(4)按职能设置。以人们在其工作单位中所从事的职能为依据来组织生产经营,这是组织工作通常采取的一种方法。(5)按计划项目设置。为完成某一特定使命而设计制造的产品所组成机构。

3.正式组织的特点

(1)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和整体性(2)有正式的阶层结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分工职责,以协调人员的行动。(3)成员的互动方式是正式而又片面的,组织的场地、设备、资源及活动程序也是正式的。

4、非正式组织具有特点

(1)较强的凝聚力(2)规模小结构松散(3)自发形成核心人物(4)满足成员心理的需要。

(5)信息沟通灵

5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包括积极和消极作用)? (1)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A、化解矛盾,提高凝聚力。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信息通道。

D、维护个人你自尊心,并抵制正式组织的不利影响以维持个人人格的感情。

(2)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A、非正式组织过于活跃,会干扰和影响正式组织的作用。

B、如果引导不当,非正式组织会阻碍或破坏正式组织管理目标的实现。

C、非正式组织的信息传递快,有可能使“小道消息”“小报告”泛滥,成为影响稳定的因素。 6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 法约尔、韦伯、厄威尔及幕尼.

7、韦伯的三种权力:A传统权力B超凡权力C法定权力

8、 简述劳动组合的类型。

答:(1)指令组合。(2)任务组合。(3)利益组合。(4)友谊组合。(5)委员会。

论述:

非正式组织的特点、作用以及区别对待非正式组织的作用?P179—182

答:一、非正式组织是一种客观存在,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为此非正式组织上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和领袖,有大家共同遵循 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积极作用表现在:

(1)化角矛盾,提高凝聚力。(2)提高劳动生产率。(3)信息通道。(4)维护个人品德自尊心,并抵制正式组织的不利影响以维持个人人格的感情。消极作用表现在:(1)非正式组织过于活跃,会干扰和影响正式组织的作用。(2)如果引导不当,非正式组织会阻碍或破坏正式组织管理目标的实现。(3)非正式组织的信息传递快,有可能使“小道消息”“小报告”泛滥,成为影响稳定的因素。二、区别对待非正式组织。(一)分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组织。

1、对积极型的应该支持和保护,2、针对消极型的应该积极引导并加以改造,3、针对破坏型的要才去果断措施;(二)针对不同类型非正式组织,采取不同的改造方法:1、兴趣转移。2、环境设置。3、联络感情。4、角色强化。5、目标导向。

第七章劳动关系 名词解释:

1、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从广义上讲,是指劳动主题在实现集体劳动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包括劳动力的使用关系、劳动管理关系、劳动服务关系等。

2、 劳务关系:指劳务关系的当事人依据民事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关于一方向另一方提供劳务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3.集体谈判:是指资方和雇员代表借助谈判,旨在覆盖某一雇员群体的协议,以决定就业条件与待遇,协调雇佣关系的一种方法。

4.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劳动关系的通行做法和基本制度之一,是社会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和手段。

多选或简答:

1、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1)在法律依据方面的主要区别,劳动关系是由《劳动法》规范和调整的,劳务关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进行规范和调整。

(2)在主体及主体之间地位的区别 (3)当事人之间在隶属关系方面的区别 (4)用人单位对当事人在管理方面的区别 (5)用人单位对当事人在管理方面的区别 (6)支付报酬方面的区别

2、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4种制度:

集体谈判制度、民主协商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三方协调机制

3、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4种运作机制: 劳资双方自愿调解、政府参与调解、紧急调解、法院调解

4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内容?

A、全面实行以劳动合同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劳动用人制度

B、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立企业劳动关系自我协调机制

C、建立健全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有效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

D、制定和完善劳动标准,以调整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提供劳动政策基准。

5工会的职能有哪些:A、代表功能B、经济功能C、政治功能D、服务功能

6、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A、建立健全平等协商机制和集体合同制度 B、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C、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 D、建立健全调解劳动争议的机制 E、建立健全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援助机制 第八章 劳动报酬与社会收入分配 名词解释:

1、劳动报酬:劳动报酬是指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取其全面的满足,包括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的工资、

资金和津贴,还包括劳动者通过劳动得到其他方面的收益,特别是心理上与精神的满足。它可以分为直接报酬与间接报酬。

2、收入分配:是对一定时期的生产成果进行的分配,收入分配的类型分为国民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两种类型。二次分配的基本途径为(1)国家凭借行政手段进行的强制性再分配

(2)自愿性强的再分配。 多选或简答:

1、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P227(或论述) (1)制约收入分配的体制因素。

1、分配受所有制形式的制约:A所有制性质制约分配体制的特征B所有制结构制约分配关系的结构;

2、分配方式受企业经营方式的制约; 3、分配受宏观调控体系的制约。 (2)制约收入分配的经济因素

A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B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分配的不公平 C技术结构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2.确定薪酬管理的目标包括:

(1)建立稳定的员工队伍,吸引和留住企业或组织核心员工;

(2)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创造更高的工作绩效; (3)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得到开发;

(4)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的协调。

3.公平分配:A分配机遇公平 B分配规则公平 C 分配结果公平

第九章 政府政策和劳动争议 单选或名词解释:

1、劳动争议指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与义务而发生的争议。

2、我国具体劳动关系目标的确立,应该以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作为基本原则,以维护公平、公正为内容,以促进劳动关系的合作为主要目标。

多选或简答:

1、我国改革中的政府劳动管理职能主要有哪些? (1)转换管理机制 (2)培育劳动力市场 (3)进行社会服务 (4)加强宏观调控 (5)建立保障体制。 2、劳动争议处理原则:

A、合法原则 B、公正原则 C、调解原则 D、及时处理原则。

3、劳动政策目标的确立原则:

(1)劳动政策的模式选择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发展方向;

(2)劳动关系政策模式选择要反映它所处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文化心理和价值模式;

(3)劳动关系政策的模式选择要有可依托的物质技术条件;

(4)劳动政策的模式要体现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4、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

A、劳动报酬和保险待遇的保障问题

B、劳动合同管理不规范,因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较多。

C、劳动保护和职业培训引发的争议 D、法律意识淡薄引起的争议 5、劳动争议处理原则的4种原则:

合法原则、公正原则、调解原则、及时处理原则 论述题:

中国的劳动政策目标?P238

答:1、我国具体劳动关系目标的确立,应该以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作为基本原则,以维护公平、公正为内容,以促进劳动关系的合作为主要目标。

2、根据我国劳动政策选择的目标,我国的具体劳动模式的选择应该符合一下标准或原则:

(1)劳动政策的模式选择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发展方向;(2)劳动关系政策模式选择要反映它所处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文化心理和价值模式;(3)劳动关系政策的模式选择要有可依托的物质技术条件;(4)劳动政策的模式要体现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3、国家(政府)、企业和工会在劳动政策中的作用:(1)国家要加快劳动立法,建立规则,完善制度,健全组织。(2)政府在劳动政策的选择上,应该从中国国情出发,充分尊重劳动者和工会的各项权利。(3)企业一方应在形式和实际上都承认工会的合法地位。(4)工会既要服从于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整体目标,又要体现自己独立的地位和独特的存在价值。

第十章 劳动社会保障 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国家依法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安全保障的行为、机制和制度的总称。

2、失业保险:就是指根据政府法令举办的,以失业为给付条件,由国家按劳动法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对失业者发放失业救济金的社会保障制度。

3、养老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劳动者因达到规定的年龄,按国家规定解除劳动义务后,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4、收入关联的养老保险:是指通过社会保险机制为工薪劳动者建立的退休收入保险计划。

4、医疗保险:是指社会劳动者因为疾病、受伤等原因需要诊断、检查和治疗,由国家和社会为其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和物质帮助的一中社会保障制度。

多选或简答: 1、社会保障的内容:

A、社会保险,指劳动者及其家属由于生育、年老、疾病、工伤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从而推动生活来源时,根据立法,由国家和社会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B、社会福利,由国家或社会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极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形式。

C、社会求助,是劳动者在其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有权要求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和实物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D、社会优抚,是国家或社会根据规定对法定的优抚对象提供确保一定生活水平的资金和服务的带有褒扬和优待抚恤性质的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保障的功能: A、稳定的功能 B、调节的功能 C、补助的功能

D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 3、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

(1)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求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社会保障的有关措施保证每个成员在遇到各种风险事故时予以救助,使其不陷入贫困。

(2)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 (3)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4)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5)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4、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1)加大改革力度,尽快建成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2)完善社会保障立法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3)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的工作; (4)探索多种保障形式,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5)采取积极措施,减缓国际劳工标准对我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冲击。

5、失业保险的主要特点:

A、普遍性,普遍性主要是为了保障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失业后的基本生活,其覆盖范围包括城镇劳动力队伍中的绝大部分成员。

B、强制性,强制性是通过国家制定法律、法规来强制实施的。

C、互济性,失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筹集,由单位、个人和国家三方共同负担,缴费比例、缴费方式相对稳定。

6、养老保险的特点: A、养老保险具有积累性

B、养老保险是一种最普遍、最重要的社会保险险种

C、养老保险保障的是全体劳动者 D、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相对较高 E、养老保险的开支大,负担重。 7、收入关联的养老保险:

收入关联的养老保险是指通过社会保险机制为工薪劳动者建立的退休收入保险计划。它强调缴纳费与收入、退休待遇相联,并且建立在严格的保险运行机制基础之上。此模式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的老年社会保险模式,其主要特点是:1、实施三方负担的财务机制,是养老保险筹资方式的典型形式。2、实行与收入关联的给付机制。3、具有较强的收入再分配的特性。

8、养老保险的五种模式: A、普遍保障的养老模式 B、收入关联的养老保险模式 C、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 D、强制储蓄的养老保险模式 E、私营管理的储蓄积累养老制度 9、世界主要医疗保险模式:

A国家(政府)医疗型:英国、瑞典、加拿大。

B社会保险型:德国、日本、法国、韩国。 C储蓄保险型:新加坡。

10、了解世界各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 A、多样化趋势 B、效率优先趋势 C、基金运营商业化趋势 D、给付年龄提高的趋势 E、重归家庭的趋势 F、分步走的趋势 第十一章 劳动与就业问题 单选或名词解释:

1、 失业:是指劳动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能就业岗位的状态。

2、 摩擦性失业,一些人不得不暂时处在工作交换甚至职业变换状态中,这就是摩擦性失业。

3、 结构性失业,产业结构或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因衰落部门的劳动者与扩展部门的工作需求不相吻合,或现有的职位窑同劳动者所处地理位置太远而形成的失业状态。

4、 周期性失业,指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所造成的失业。

多选或简答:

1、 从就业统计角度对就业的4种界定及其含义: (1)弹性就业,是指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的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2)阶段性就业,是指在劳动者的职业生涯种,自愿退出社会劳动一个阶段后,再参加社会劳动的一种就业形式。

(3)非正规就业,主要是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

(4)不充分就业。是指非个人原因,在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工作时间的一半(即20小时),并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人员。

2、就业对劳动者个人的功能: A、劳动者生活保障功能;

B、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和发展的功能; C、劳动者服务社会的功能。 3、就业的社会功能: A增加社会财富; B、社会稳定; C、社会发展。 4、失业的类型:

A摩擦性失业,一些人不得不暂时处在工作交换甚至职业变换状态中,这就是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产业结构或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因衰落部门的劳动者与扩展部门的工作需求不相吻合,或现有的职位窑同劳动者所处地理位置太远而形成的失业状态。

C季节性失业,因季节变动所导致的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夫。

D周期性失业,指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所造成的失业。 E隐性失业,这种失业主要是正值在计划经济时期出于需要,通过某种制度造成的

5、 失业治理的途径: A提高经济活动水平 B培育劳动力市场 C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6、 劳动力转移的类型: A排挤型转移 B控制型转移 C自主型转移

第十二章特殊劳动群体问题 名词解释:

1、移民劳动群体:是指以谋求高收入和有约生活条件为目的,跨地区流动(主要是从欠发达流向发达地区)的各种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的劳动者。

2、 职业结构:是指男女两性在业者在各种职业中所占的比例和状况,它是衡量在业者就业质量和就业程度的重要指标。

多选或简答:

1、提高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 A、提高女性劳动力的文化素质

B、加强女性劳动力职业培训,建立终生教育体系 C、发展高层次女性劳动力教育 D、 家务劳动社会化

2、移民的成本分析(劳动力流动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表现在):

A、 就业成本偏高; B、 生存成本偏高; C、 交通成本偏高; D、 心里成本偏高 E、 风险成本偏高

第十三章 中国当代劳动问题 名词解释:

1、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经济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2、二元经济:是指在本国落后历史传统和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现实共同影响下,发展中国家在原有的以农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的传统生产部门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一个日益强大的以工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化的现代生产部门。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1959年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2.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选择或名词解释)

3.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单选)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4.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她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5.冲突理论所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人际之间的或文化的层次,而是社会现实的结构层次,主要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6.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7.社会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单选:

1.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单选) 2.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3.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语言学和后现代性的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

4.马克斯·韦伯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劳动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过的重要贡献。

5.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

6、梅耶——“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多选或简答:

1.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的六个部分: (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 (2)劳动者 (3)劳动的社会关系 (4)劳动的社会结构

(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 (6)劳动与社会变迁。

2.反映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的人物: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泰勒与梅耶。

3.科层制(韦伯)的基本要素:

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及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

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

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

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4.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普森及马勒。

5.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6. 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

7.基本研究类型(简答题) (1)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 (2)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 (3)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8.具体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法: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验调查法。

(2)社会统计法; (3)比较分析法; (4)参与调查法。 第二章 劳动 单选或名词解释:

1、劳动: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它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要求:(1)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的劳动;(2)经过交换(不论是与资本交换,还是与收入交换)的劳动;(3)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劳动。

2.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3.职业:劳动者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专门的工作。

4.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5.群体的正式结构:指群体中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之间根据指示规定和组织目标构成的一种有计划的组织格局以及权利与责任上的正式联系,是组织内部各职能、各职权之间的制度化的相互关系形式。

6.劳动士气: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精神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积极性。

多选或简答题: 1. 劳动的社会职能:

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的劳动,具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2. 简述劳动社会化的内容和发展过程? 答:劳动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 (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从而导致生产资料使用方面的节约。

(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劳动操作过程日益分解,每个人只完成总操作过程的极小部分。从而使最终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完成的、名副其实的社会产品。

(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劳动的目的已不直接满足劳动者个人的需要,而是满足他人的、市场的、社会的需要。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工业阶段,机器和大工业阶段和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3. 为什么说劳动力的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试简要回答。

答: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持征,但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劳动者的性别结构是男、女劳动者占总劳动者的比例。首先,女性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只有当机械化和自动化在相当程度上消灭了重体力劳动,妇女才能大规模地参与工业生产劳动。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4. 简述年龄结构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答:(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劳动力是构成劳动生产力的最基本的要素,

劳动力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人口老龄化会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3)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5. 简述劳动保护的主要内容。

答: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产、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它包括:(1)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那对劳动者的生理保护,是劳动保护最基本内容。(2)劳动的经济条件的保护,指对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劳动收入的保护。(3)劳动的社会条件的保护。

6.人际关系理论的内容

答: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

(1)证明影响人劳动积极性的不仅有物质条件因素。

(2)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不仅仅是生产条件、劳动环境和待遇的改进,最重要的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3)传统管理只研究正式群体,而霍桑实验还提出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有其特殊的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成员的行为,还可影响正式组织中人们的行为。

(4)在领导类型上,霍桑实验强调了领导和群众沟通意见的重要。

7.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有哪些类型? (1)直线制结构;(2)职能式结构;(3)直线-职能式结构;(4)水平结构;(5)矩阵结构。

8. 试简述劳动群体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

答:(1)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第一,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增强组织的稳定性。第二,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灵活性。(2)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对非正式结构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干预而任其发展,则有可能降低组织的效率,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体现在:第一,当非正式结构的目标=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时,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和逆反心里,破坏组织的整合力。第二,非正

式结构容易形成传播“小道”消息和散布流言蜚语的源头,影响组织的凝聚力。第三,放任非正式结构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极端的情况,破坏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行。

第三章 劳动者 单选或名词解释:

1.劳动者: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2.劳动者的素质:包括自然素质(体力、智力、心理因素)和社会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劳动者的自然素质是指劳动者的身体发育、体质和健康等体力方面状况,以及观察力、记忆力等治理方面状况和心理状况三者的总和。社会素质主要指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相应的认识能力、劳动态度和心态,它是劳动者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学习、教育和灌输所具备的和社会发展相一致的属性。

3.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企业所特有的文化氛围。它既反映着企业职工这个特殊群体的文化特征,又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的特征:独特性、功能整合性、实践性、渗透性、社区性、行业性、群体性)

4.劳动者行为:是劳动者所发生的社会行为,指的是劳动者在有意地构建其劳动时所进行的实践活动。

5.劳动效用:劳动者以劳动交换得到能使自己欲望满足的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劳动效用是借用经济学上的“效用”概念,用来指以劳动者行为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即效用(相应有劳动物质效用和劳动精神效用)。

6.劳动者社会化:指的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7.劳动时间:指人们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那部分时间。包括制度内工作时间、加班加点工作时间和在非本职岗位的其他工作时间。

8.影响劳动者劳动决策的最重要因素是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多选或简答:

1. 劳动者的4种特征:

(1)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 (2)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

(3)处于劳动岗位的人,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

(4)参与实际劳动过程。 2. 技术异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1)使得人在生产实践中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发展的全面性;

(2)使得人在社会生活中趋于同质化; (3)使得人的内在价值变异、缺失; (4)使人的生命物化。

3. 简述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或论述) 答:企业文件主要包含价值观念、企业意识、管理方式、企业规范、企业英雄人物和企业形式六方面。(1)企业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念是企业全体职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客观事物和人是否有价值的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企业追求的目标、理想,是企业员工的行动指南。(2)企业意识:企业意识表现为职工对企业性质、地位、特征、企业的兴衰存亡以及个人的前途命运是否与企业依存等的看法。企业意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的一项有战略意义的无形资产。(3)管理方式:企业文件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思想演变过程中适应当今时代要求的最新管理思想,首先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管理方式或管理风格。(4)企业规范:反映了为全体企业人员反接受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主要包括了企业的习俗礼仪、文化网络和规章制度三方面的内容。(5)企业英雄人物:是企业文化建设成就品质化的最高体现,也是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入开展的希望。对企业英英,我们分为企业英雄个体、企业英雄群众两种,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支柱的作用。(6)企业形象:是指公众对企业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它是长期以来企业给公众留下的可以信赖的印象。

4.企业文化功能: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效率功能、协调功能。

5. 简述劳动者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答:(1)学习和掌握一个职业必须的知识和技能。(2)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企业文化。 (3)适应人际关系,实现角色的转变。 6.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家庭教化、学校教化、社会教化、网络互动、劳动组织教化。 论述:

1. 如何进行劳动者社会化?劳动者社会化的进程包括哪些内容?

答:一、劳动社会化的途径:(1)家庭教化。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不权担负着生育功能和经济功能,同时又在教化后人等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庭是劳动者接受社会化的第一站。

(2)学校教化。儿童到了入学年龄,开始到学校上学,学校继家庭之后,成为人社会化的另一个途径。学校教化是一种现代化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正规教育。(3)社会教化。是社会环境对劳动者成长的影响。(4)网络互动。大量事实证明,家庭、学校教化的社会化影响力在下降,传统的社会化权威在减弱,网络在青少年(劳动者)社会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5)劳动组织教化。当青少年离开学习,踏上工作岗位,正式成为一名劳动者后,还要接受劳动组织的教化,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作的劳动者。

二、劳动者社会化的进程:(1)预期社会化。是指劳动者在进入某一具体劳动岗位之前,在他并不属于某一职业或工作群体时,他由于希望加入这一职业或工作群体,从而在心里上认周于该职业或群体,并在行为上也以该职业群体所要求的角色规范要求自已,为未来工作中的真实角色做准备。(2)劳动者的初始社会化。劳动者正式进入劳动场所、开始工作之前,要经历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构成了劳动者的初始社会化的主要内容。(3)劳动者基础社会化。在完成了劳动者的初期社会化后,就开始了劳动者基础社会化的过程。包括:①学习、掌握与劳动角色相关的生产知识和工作技能;②适应和学习工作中的亚文化规范;③实现认同亚文化规范的心理转变。(4)劳动者的继续社会化。劳动者的继续社会化是指由劳动者的年龄、地位、技术环境、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者职业规范和劳动行为的重新调节和调整。

第四章职业生涯 单选或名词解释:

1、职业:指人为维持自己的生计,同时实现社会联系和实现自我而进行的持续活动方式。这个定义有两层含义。第一,它表明并不是任何工作都能成为职业,某项工作只有变得足够重要、足够维持自己的生计才能为职业。第二,职业是实现劳动者社会联系和实现自我而进行的持续活动方式,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2、职业生涯:即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职业生涯是个发展和动态的概念,寓意着个人具体的职业内容和工作职务的发展和变化,要求你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

点,讲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3、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发展和评估的过程,既包括个人的管理,也包括组织的管理。

4、职业锚,是一种指导、制约、稳定和整合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观。

5.职业生涯设计:也叫职业规划或职业计划,指的是一个人制订职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是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张上的战略设想和计划安排。

多选或简答:

1.职业的特征:(1)社会性(2)差异性(3)层次性(4)时代性。

2. 简述影响职业生涯的八大要素?

答:职业生涯的相关因素有:健康情况、社会阶层的影响、教育、性别、年龄、负担、自我观、地理因素。(1)健康。健康为八大因素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健康对于职业的选择特别

重要,几乎所有的职业都需要有健康的身体。(2)社会阶层:人类社会确实存有严格的层次划分。社会上所存在的不平等,会影响我们的职业生涯。(3)教育。教育成功与社会阶层的晋升有明显的关联,凡是社会阶层高过他们父母所属阶层的人都觉得,教育是改变社会阶层的主要动力。(4)性别:虽然男女平等的观念已渐渐普及,但“性别因素”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5)年龄:工作生活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初步学习、操作及清闲。(6)负担:这是对另人,对社会及对财务状况所承担的义务。(7)自我观。人们对自我能力及性格的定议,往往也决定了自己的行为。(8)地理因素,世界上各种不公平现象的其中之一是地理因素。

3、个人参与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

对员工个人而言,参与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对于增强对工作环境的把握和对工作困难的控制能力十分重要(2)有利于个人过好职业生活,处理好职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关系(3)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和超越。

4. 简述职业生涯发展和成功的道路。

答:(1)立足本职的道路;(2)自学成长的道路;(3)转换职业的道路;(4)自我创业的道路。

5. 什么是“职业锚”理论?

答:所谓职业锚,是一种指导、制约、稳定和整合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观。施恩认为,这种自我观有

三个部件:(1)自省的才干和能力。(2)自省的动机和需要;(3)自省的态度与价值观。职业锚理论是一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职业生涯理论。

6.职业锚的五种类型:(1)技术/职能型“职业锚”这一类型的人在作出职业选择和决策时的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正在干的实际技术内容或职业内容上。(2)管理能力型“职业锚”,这一类型的个体在职业实践中培养出、也相信自己具备胜任责任管理所必不可少的技能和价值观。

(3)安全/稳定型“职业锚”,安全锚的人追求稳定安全的前途,比如工作的安全、体面的收入,有效的退休方案和津贴等。(4)创造型“职业锚”,创造锚的个体时时追求创造完全属于自己的成就。(5)处主、独立型“职业锚”,自主型个体追求的主要目标是随心所欲地制订自己的步调时间表、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尽可能少地受组织的限制和制约。

7.职业生涯发展与成功的道路有哪些? (1)立足本职的道路(2)自学成长的道路(3)转换职业的道路(4)自我创业的道路.

第五章:职业分层与职业流动 名词解释:

1、职业声望:职业声望是财富、权力并列的相对独立的要素,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舆论,反映了特定社会发展历史时期人们对职业的社会心理评价。

2、职业分层: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区分为职业地位和声望不同的等级序列。

3、职业流动:使之劳动者为追求自身的发展、寻求自己的价值而改变工作岗位,改换职业的行为。

多选或简答:

1、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

(1)职业的社会功能。(即某种职业对于社会的作用,包括对国家建设和公共福利的责任。

(2)职业要求,即一定职业对于任职者的教育程度、技能技巧、工作能力、道德品质、身体善等各方面的条件要求。

(3)职业报酬,泛指职业能给予任职者的各项利益。

(4)职业环境,即与职业活动相关的各种工作条件。

2.简述土尔干的功能理论:P148

(1)道德是对社会系统内对社会秩序和整合起作用的主要因素;

(2)新的社会制度具有为了共同利益二持续不断的地调节自私冲突的能力;

(3)人们具有不同才能,如果一个社会要兴旺发达,那么最有才能的人必须担当最有价值的功能;

(4)社会是一个存在着不同社会群体和力量的多元或冲突的整体。

3.社会分层的意义(简答或论述)P153 (1)客观描述社会成员的基本构成 (2)揭示社会资源配置的机制 (3)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稳定社会 (4)对调整社会阶层结构提出政策建议。 4.职业流动的决策步骤?

(1)明确职业流动的目标(2)选取适宜的用人单位(3)分析接收单位的状况(4)分析由原单位流出的可能性(5)“流动”与“维持现状”的比较(6)完成流动

5.简述社会青年的职业流动?

(一)职业流动趋势:(1)从产业的角度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于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2)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开放城市以国外发达国家。(3)从企业的性质来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二)对青年人才职业流动的引导:1.要为青年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2.要从青年人才的客观条件出发,给他们以正确有力的引导。

第六章 劳动组织 名词解释:

1、组织: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着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

2、组织文化:这里的组织文化是企业的一个无形的构成要素。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种特定环境中的特殊文化倾向。

3.劳动组织:泛指人们的社会生产组织,劳动的分配和组合,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以及劳动者之间在社会生存过程中的关系。

4.正式组织: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与力量的体系。

5、非正式组织:是指以情感、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基础,以满足个体的不同需要为纽带,没有正式文件规定的、自发形成的一种开放式的社会技术系统。

6、劳动组合:是西方企业内部进行劳动组织的主要理论。劳动组合或作业组合是由共同持有某些准则的雇员(管理与非管理)所组成的集合体。

多选或简答:

1. 简述组织构成的基本要素。

答:一个有效能的组织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完整体系。最基本的观点是企业组织的要素是由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组织文化构成的。这三个基本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组织。

2.简述组织机构设置的基本方法。

答:(1)按产品设置。在许多企业中,产品和服务是组织的着眼点。因此,生产经营业务按产品的类别来进行。(2)按客户设置。职务内容也可以按所服务的客户类别组织起来,这样更有利于生产经营业务的组织与进行。(3)按地区设置。有引起企业往往按地理位置来组织生产经营。因为许多产品和服务地区的布置往往是选在接近客户的所在地区。(4)按职能设置。以人们在其工作单位中所从事的职能为依据来组织生产经营,这是组织工作通常采取的一种方法。(5)按计划项目设置。为完成某一特定使命而设计制造的产品所组成机构。

3.正式组织的特点

(1)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和整体性(2)有正式的阶层结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分工职责,以协调人员的行动。(3)成员的互动方式是正式而又片面的,组织的场地、设备、资源及活动程序也是正式的。

4、非正式组织具有特点

(1)较强的凝聚力(2)规模小结构松散(3)自发形成核心人物(4)满足成员心理的需要。

(5)信息沟通灵

5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包括积极和消极作用)? (1)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A、化解矛盾,提高凝聚力。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信息通道。

D、维护个人你自尊心,并抵制正式组织的不利影响以维持个人人格的感情。

(2)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A、非正式组织过于活跃,会干扰和影响正式组织的作用。

B、如果引导不当,非正式组织会阻碍或破坏正式组织管理目标的实现。

C、非正式组织的信息传递快,有可能使“小道消息”“小报告”泛滥,成为影响稳定的因素。 6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 法约尔、韦伯、厄威尔及幕尼.

7、韦伯的三种权力:A传统权力B超凡权力C法定权力

8、 简述劳动组合的类型。

答:(1)指令组合。(2)任务组合。(3)利益组合。(4)友谊组合。(5)委员会。

论述:

非正式组织的特点、作用以及区别对待非正式组织的作用?P179—182

答:一、非正式组织是一种客观存在,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为此非正式组织上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和领袖,有大家共同遵循 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积极作用表现在:

(1)化角矛盾,提高凝聚力。(2)提高劳动生产率。(3)信息通道。(4)维护个人品德自尊心,并抵制正式组织的不利影响以维持个人人格的感情。消极作用表现在:(1)非正式组织过于活跃,会干扰和影响正式组织的作用。(2)如果引导不当,非正式组织会阻碍或破坏正式组织管理目标的实现。(3)非正式组织的信息传递快,有可能使“小道消息”“小报告”泛滥,成为影响稳定的因素。二、区别对待非正式组织。(一)分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组织。

1、对积极型的应该支持和保护,2、针对消极型的应该积极引导并加以改造,3、针对破坏型的要才去果断措施;(二)针对不同类型非正式组织,采取不同的改造方法:1、兴趣转移。2、环境设置。3、联络感情。4、角色强化。5、目标导向。

第七章劳动关系 名词解释:

1、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从广义上讲,是指劳动主题在实现集体劳动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包括劳动力的使用关系、劳动管理关系、劳动服务关系等。

2、 劳务关系:指劳务关系的当事人依据民事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关于一方向另一方提供劳务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3.集体谈判:是指资方和雇员代表借助谈判,旨在覆盖某一雇员群体的协议,以决定就业条件与待遇,协调雇佣关系的一种方法。

4.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劳动关系的通行做法和基本制度之一,是社会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和手段。

多选或简答:

1、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1)在法律依据方面的主要区别,劳动关系是由《劳动法》规范和调整的,劳务关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进行规范和调整。

(2)在主体及主体之间地位的区别 (3)当事人之间在隶属关系方面的区别 (4)用人单位对当事人在管理方面的区别 (5)用人单位对当事人在管理方面的区别 (6)支付报酬方面的区别

2、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4种制度:

集体谈判制度、民主协商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三方协调机制

3、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4种运作机制: 劳资双方自愿调解、政府参与调解、紧急调解、法院调解

4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内容?

A、全面实行以劳动合同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劳动用人制度

B、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立企业劳动关系自我协调机制

C、建立健全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有效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

D、制定和完善劳动标准,以调整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提供劳动政策基准。

5工会的职能有哪些:A、代表功能B、经济功能C、政治功能D、服务功能

6、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A、建立健全平等协商机制和集体合同制度 B、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C、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 D、建立健全调解劳动争议的机制 E、建立健全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援助机制 第八章 劳动报酬与社会收入分配 名词解释:

1、劳动报酬:劳动报酬是指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取其全面的满足,包括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的工资、

资金和津贴,还包括劳动者通过劳动得到其他方面的收益,特别是心理上与精神的满足。它可以分为直接报酬与间接报酬。

2、收入分配:是对一定时期的生产成果进行的分配,收入分配的类型分为国民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两种类型。二次分配的基本途径为(1)国家凭借行政手段进行的强制性再分配

(2)自愿性强的再分配。 多选或简答:

1、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P227(或论述) (1)制约收入分配的体制因素。

1、分配受所有制形式的制约:A所有制性质制约分配体制的特征B所有制结构制约分配关系的结构;

2、分配方式受企业经营方式的制约; 3、分配受宏观调控体系的制约。 (2)制约收入分配的经济因素

A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B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分配的不公平 C技术结构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2.确定薪酬管理的目标包括:

(1)建立稳定的员工队伍,吸引和留住企业或组织核心员工;

(2)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创造更高的工作绩效; (3)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得到开发;

(4)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的协调。

3.公平分配:A分配机遇公平 B分配规则公平 C 分配结果公平

第九章 政府政策和劳动争议 单选或名词解释:

1、劳动争议指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与义务而发生的争议。

2、我国具体劳动关系目标的确立,应该以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作为基本原则,以维护公平、公正为内容,以促进劳动关系的合作为主要目标。

多选或简答:

1、我国改革中的政府劳动管理职能主要有哪些? (1)转换管理机制 (2)培育劳动力市场 (3)进行社会服务 (4)加强宏观调控 (5)建立保障体制。 2、劳动争议处理原则:

A、合法原则 B、公正原则 C、调解原则 D、及时处理原则。

3、劳动政策目标的确立原则:

(1)劳动政策的模式选择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发展方向;

(2)劳动关系政策模式选择要反映它所处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文化心理和价值模式;

(3)劳动关系政策的模式选择要有可依托的物质技术条件;

(4)劳动政策的模式要体现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4、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

A、劳动报酬和保险待遇的保障问题

B、劳动合同管理不规范,因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较多。

C、劳动保护和职业培训引发的争议 D、法律意识淡薄引起的争议 5、劳动争议处理原则的4种原则:

合法原则、公正原则、调解原则、及时处理原则 论述题:

中国的劳动政策目标?P238

答:1、我国具体劳动关系目标的确立,应该以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作为基本原则,以维护公平、公正为内容,以促进劳动关系的合作为主要目标。

2、根据我国劳动政策选择的目标,我国的具体劳动模式的选择应该符合一下标准或原则:

(1)劳动政策的模式选择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发展方向;(2)劳动关系政策模式选择要反映它所处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文化心理和价值模式;(3)劳动关系政策的模式选择要有可依托的物质技术条件;(4)劳动政策的模式要体现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3、国家(政府)、企业和工会在劳动政策中的作用:(1)国家要加快劳动立法,建立规则,完善制度,健全组织。(2)政府在劳动政策的选择上,应该从中国国情出发,充分尊重劳动者和工会的各项权利。(3)企业一方应在形式和实际上都承认工会的合法地位。(4)工会既要服从于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整体目标,又要体现自己独立的地位和独特的存在价值。

第十章 劳动社会保障 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国家依法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安全保障的行为、机制和制度的总称。

2、失业保险:就是指根据政府法令举办的,以失业为给付条件,由国家按劳动法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对失业者发放失业救济金的社会保障制度。

3、养老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劳动者因达到规定的年龄,按国家规定解除劳动义务后,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4、收入关联的养老保险:是指通过社会保险机制为工薪劳动者建立的退休收入保险计划。

4、医疗保险:是指社会劳动者因为疾病、受伤等原因需要诊断、检查和治疗,由国家和社会为其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和物质帮助的一中社会保障制度。

多选或简答: 1、社会保障的内容:

A、社会保险,指劳动者及其家属由于生育、年老、疾病、工伤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从而推动生活来源时,根据立法,由国家和社会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B、社会福利,由国家或社会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极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形式。

C、社会求助,是劳动者在其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有权要求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和实物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D、社会优抚,是国家或社会根据规定对法定的优抚对象提供确保一定生活水平的资金和服务的带有褒扬和优待抚恤性质的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保障的功能: A、稳定的功能 B、调节的功能 C、补助的功能

D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 3、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

(1)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求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社会保障的有关措施保证每个成员在遇到各种风险事故时予以救助,使其不陷入贫困。

(2)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 (3)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4)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5)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4、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1)加大改革力度,尽快建成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2)完善社会保障立法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3)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的工作; (4)探索多种保障形式,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5)采取积极措施,减缓国际劳工标准对我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冲击。

5、失业保险的主要特点:

A、普遍性,普遍性主要是为了保障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失业后的基本生活,其覆盖范围包括城镇劳动力队伍中的绝大部分成员。

B、强制性,强制性是通过国家制定法律、法规来强制实施的。

C、互济性,失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筹集,由单位、个人和国家三方共同负担,缴费比例、缴费方式相对稳定。

6、养老保险的特点: A、养老保险具有积累性

B、养老保险是一种最普遍、最重要的社会保险险种

C、养老保险保障的是全体劳动者 D、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相对较高 E、养老保险的开支大,负担重。 7、收入关联的养老保险:

收入关联的养老保险是指通过社会保险机制为工薪劳动者建立的退休收入保险计划。它强调缴纳费与收入、退休待遇相联,并且建立在严格的保险运行机制基础之上。此模式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的老年社会保险模式,其主要特点是:1、实施三方负担的财务机制,是养老保险筹资方式的典型形式。2、实行与收入关联的给付机制。3、具有较强的收入再分配的特性。

8、养老保险的五种模式: A、普遍保障的养老模式 B、收入关联的养老保险模式 C、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 D、强制储蓄的养老保险模式 E、私营管理的储蓄积累养老制度 9、世界主要医疗保险模式:

A国家(政府)医疗型:英国、瑞典、加拿大。

B社会保险型:德国、日本、法国、韩国。 C储蓄保险型:新加坡。

10、了解世界各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 A、多样化趋势 B、效率优先趋势 C、基金运营商业化趋势 D、给付年龄提高的趋势 E、重归家庭的趋势 F、分步走的趋势 第十一章 劳动与就业问题 单选或名词解释:

1、 失业:是指劳动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能就业岗位的状态。

2、 摩擦性失业,一些人不得不暂时处在工作交换甚至职业变换状态中,这就是摩擦性失业。

3、 结构性失业,产业结构或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因衰落部门的劳动者与扩展部门的工作需求不相吻合,或现有的职位窑同劳动者所处地理位置太远而形成的失业状态。

4、 周期性失业,指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所造成的失业。

多选或简答:

1、 从就业统计角度对就业的4种界定及其含义: (1)弹性就业,是指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的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2)阶段性就业,是指在劳动者的职业生涯种,自愿退出社会劳动一个阶段后,再参加社会劳动的一种就业形式。

(3)非正规就业,主要是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

(4)不充分就业。是指非个人原因,在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工作时间的一半(即20小时),并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人员。

2、就业对劳动者个人的功能: A、劳动者生活保障功能;

B、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和发展的功能; C、劳动者服务社会的功能。 3、就业的社会功能: A增加社会财富; B、社会稳定; C、社会发展。 4、失业的类型:

A摩擦性失业,一些人不得不暂时处在工作交换甚至职业变换状态中,这就是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产业结构或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因衰落部门的劳动者与扩展部门的工作需求不相吻合,或现有的职位窑同劳动者所处地理位置太远而形成的失业状态。

C季节性失业,因季节变动所导致的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夫。

D周期性失业,指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所造成的失业。 E隐性失业,这种失业主要是正值在计划经济时期出于需要,通过某种制度造成的

5、 失业治理的途径: A提高经济活动水平 B培育劳动力市场 C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6、 劳动力转移的类型: A排挤型转移 B控制型转移 C自主型转移

第十二章特殊劳动群体问题 名词解释:

1、移民劳动群体:是指以谋求高收入和有约生活条件为目的,跨地区流动(主要是从欠发达流向发达地区)的各种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的劳动者。

2、 职业结构:是指男女两性在业者在各种职业中所占的比例和状况,它是衡量在业者就业质量和就业程度的重要指标。

多选或简答:

1、提高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 A、提高女性劳动力的文化素质

B、加强女性劳动力职业培训,建立终生教育体系 C、发展高层次女性劳动力教育 D、 家务劳动社会化

2、移民的成本分析(劳动力流动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表现在):

A、 就业成本偏高; B、 生存成本偏高; C、 交通成本偏高; D、 心里成本偏高 E、 风险成本偏高

第十三章 中国当代劳动问题 名词解释:

1、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经济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2、二元经济:是指在本国落后历史传统和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现实共同影响下,发展中国家在原有的以农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的传统生产部门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一个日益强大的以工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化的现代生产部门。


相关文章

  • 考研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
  • 考研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 随着2015考研日期的日益临近,考生如何进行正确的复习便成为众人所关注的焦点.为了帮助更多考生,凯程考研名师特意总结了考研政治经济学部分的重要知识点.下面小编就将把这些考点一一列举出来,希望能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查看


  • 2015人民大教育学考博真题考试内容招生人数
  • 人大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考博导师信息复习参考书复习资料 一.人民大学教育学院考博专业课复习参考书 <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人民教育出版社. <现 ...查看


  • 2017年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考研参考书
  • 2017年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考研参考书 劳动科学综合: (1)劳动经济学部分: <劳动经济学> 曾湘泉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第十版 伊兰伯格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扩展阅读) (2) ...查看


  • 高一政治必修一的背记重点复习资料
  • 今天辅导 高中政治 高一政治必修一的背记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 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2.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查看


  •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辅导课程
  • 第一篇 考生应试指导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简要说明 一.<考试指南>与<培训教程><职业标准>的关系 本<考试指南>是为了帮助考生了解和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内 ...查看


  • 水利工程经济学复习资料总结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概况 1. 水利工程的有利点与不利点 有利点:具有综合利用效益,可以同时解决防洪.治涝.发电.灌溉.航运及工业供水等效益中的两项以上的国民经济任务--效益 不利点:(1)水库淹没损失大,移民任务艰巨:( ...查看


  • 2011年国家司法考试复习方法大全
  • 一.民法的复习方法 在司法考试中,民法占有很大的比重,除了卷三.卷四中的民法试题外,其他部门法的学习 也要以民法的基本理论为支撑,可见,掌握民法是通过司法考试的关键. 民法内容博大精深,学习民法要有窍门而不能死学.民法学科有其自身的体系,比 ...查看


  • 2012年思想品德中考备考策略
  • 上传: 辛锋     更新时间:2012-2-29     阅读: 128 一.2011年中考试题分析 1. 回归教材,注重考查学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关注了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冷点" 3.试题中七.八年级教 ...查看


  • 山西造价员培训2
  • 第 一 篇 定 额 计 价 第一章 建筑工程(概)预算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一.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建设程序与建筑工程(概)预算间的关系. 二.熟悉基本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概)预算的分类. 三.了解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建筑工程施工图预 ...查看


  • 中级电工学习资料
  • 理论知识复习纲要 一.电路和磁路知识 以下电路和磁路知识,要求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重点掌握 1.直流电路.复杂直流电路的概念.定律和分析.计算方法 2.单相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的概念.分析和简单计算方法 3.磁场的基本性质 4.有关磁路的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