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简介

  在经历了多年争论、预热之后,皖江城市带日前“入围”中央关于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进入了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视野。 成员市:8个。由长江沿岸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宣城、池州、滁州8市组成。

  数据: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的40.3%;人口2120.3万,占全省的32.5%;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2254.5亿元,占全省的41.9%。 目标:建成临江产业密集带、沿江城镇密集带,到2010年,沿江城市群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500元,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 开放促开发加速融入长三角

  皖江城市带最大的特点是与长三角的紧密关系。“无缝对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的人们喜欢这样描绘他们与长三角的关系。 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安徽省委、省政府确立“东向发展”战略为今后较长时期发展的基本战略。“沿江地区无论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看,都是东向发展战略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发挥对全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表示。

  安徽省1990年7月拉开沿江开发开放的序幕,正是在同年4月浦东开放开发的大背景下。“抓住机遇、开放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成为当时安徽省的重大决策。2006年8月,《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皖江城市带作为“全省对外开发的门户”的战略定位,要求“主动迎接长三角辐射,推进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管理体制的全面对接,成为率先接轨长三角、接轨国际的开发型经济区域。”

  目前,皖江城市带已经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地。奇瑞的蓬勃发展,在芜湖、马鞍山等地带动了500多家配套企业,其中50%以上是从长三角转移而来;芜湖机械工业园内,来自浙江省玉环县的机械加工企业集群式转移过来。总部设在上海的全球500强企业美国江森自控公司落户芜湖,与奇瑞共同组建江森自控芜湖汽车饰件有限公司;上海焦化年产200万吨焦炭生产项目落户巢湖市无为县。

  “通过长江黄金水道,皖江城市带历史上就与长三角有着紧密的联系。现在,安徽省70%的招商引资来自长三角,安徽省的农民工75%在长三角打工。今后,皖江城市带的发展仍需要更多依靠长三角的辐射带动。”吴劲松表示,“今后,要进一步明确与长三角的产业分工,一方面强化垂直的产业关联,努力成为长三角的原材料和配套产品生产基地;另一方面发展水平层面上的产业关联,借助长三角的技术力量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产品组装和深加工。” 立

足工业化产业错位互补发展

  在皖江城市带8个城市中,芜马铜尤其受到重视,这与芜马铜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重要关系。沿皖江南岸依次分布,相距1个小时的车程,也让芜马铜率先在皖江城市带中实现经济一体化有了更现实的可能。

  安徽省发改委在《关于加快芜马铜地区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中提出了芜马铜沿江产业带的概念,“就是要在长江芜马铜段与沿江高速公路之间15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以长江岸线和高速公路为主轴,以开发区和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集聚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依托,经过三五年努力,形成加工制造业密集的经济带,使之成为全国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和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芜湖的汽车、马鞍山的钢铁、铜陵的有色金属……芜湖、马鞍山、铜陵等地特色产业形成的同时,也意味着这些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单一产业依存度过高的问题。2007年,铜陵市工业企业700亿销售收入中,铜产业占500亿,铜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达到30%以上。 “铜陵已经着手改变对原材料产业过于依赖的局面。”铜陵市发改委副主任方永杰介绍,铜陵一方面发展铜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另一方面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 正如奇瑞与马钢的合作所昭示的,在芜马铜沿江产业带中,产业的错位互补发展正初现端倪,而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正是一个城市群成熟的重要标志。“汽车产业的带动能力强,能充分带动钢铁产业、有色金属产业。2007年奇瑞年产40万辆,带动500多家配套企业,如果奇瑞的生产规模达到50万辆,带动效益会更加明显。”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说,“皖江城市带还在成长之中,我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沿江各城市内部以及各城市之间都将逐步形成完善健康的产业布局。”

  推进城市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已经成为皖江城市带的共识,8个城市政府部门之间最重要的合作就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 皖江城市带交通优势十分明显。8个城市高速公路网络、铁路网络完善,其中有6个城市拥有沿江港口,江面上已有芜湖、安庆、铜陵三座长江大桥,安庆望江大桥、芜湖二桥、马鞍山大桥等正在规划建设中。芜湖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谈祚龙认为,皖江城市带的交通基础设施仍有待进一步建设。

  规划中的沿江城际铁路将可以突破皖江城市带当前铁路网的局限。这条跨省建设的快速铁路设计时速200公里,起点为南京,终点到安庆,全程1个小时以内,从芜湖到马鞍山,只需要10多分钟。 好消息正不断传来:从南京到

安庆的沿江高速公路,铜陵到池州段正在紧张建设之中,即将在2008年5月全线通车;芜马铜三市之间的轻轨规划已经提上日程;马鞍山长江大桥今年将开工……当然,不仅是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沿江港口群布局、综合物流网布局、能源供给建设、水利建设布局、信息化建设都已经列入安徽省《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做皖江文章从“沿江”到“跨江”

  在铜陵长江大桥附近,海螺集团巨大的水泥运输管道从厂区直通港口,成为当地一道风景。以水泥和型材生产著称的海螺集团,在芜湖、铜陵、安庆三地均建立了大型生产基地。特色鲜明的生产布局,决定于这三个城市临近港口便利的物流条件。 依托皖江,发展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不少沿江城市的重要目标。2007年芜湖港港口吞吐量为16万标箱,这远远不能满足沿江城市的要求。芜湖市正规划建设一个吞吐量10万标箱、远期目标吞吐量30万标箱的码头,此外,奇瑞还规划企业自用的一个滚装箱码头,海螺则规划新的水泥专用码头。 2007年10月,奇瑞全资收购重组了原芜湖造船厂,成立了芜湖新联造船有限公司。船舶制造业将成为芜湖未来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安徽省对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业以及临港工业的发展早有谋划。长江岸线是皖江城市带宝贵的财富,必须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为下一步发展留出空间,为加强岸线管理,安徽省正计划出台“长江岸线资源管理办法”。

  一条江,串起8座城市。皖江城市带不仅要沿江发展,更要考虑跨江发展。长江北岸的安庆、巢湖、滁州期待来自“江对岸”经济较为发达的芜湖、马鞍山、铜陵的带动力。吴劲松认为,“沿江经济带最终的形成,必须着眼于长远跨江发展。芜马铜地区要依托现有的过江通道优势和岸线资源,着手考虑跨江发展。巢湖等市也要将产业布局尽可能向沿江靠拢,与江南的开发相互促进,与江苏沿江联动开发相呼应。”

皖江城市带的崛起

  长江安徽段,俗称皖江。安徽省长江经济带(下称皖江地区)范围包括沿江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市和池州、巢湖地区,江北的滁州市(南5县市区),江南的宣城地区等。规划区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40.3%;1994年年末人口1995.5万人,占全省33.5%。皖江地区是长江经济走廊的重要地带,也是我省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最发达地区之一。加快这一地区的开发开放,不仅是国家加快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地区开发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带动全省开发、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皖江经

济带经济发展优势。

  经济发展优势一: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皖江地区位于长江下游,紧邻我国经济紧发达地区之一的长江三角洲,通江达海。这不仅为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流动提供了便捷的通道,而且有利于与海内外建立广泛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合理的地域分工格局的形成;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皖江地区铁、铜、硫、石灰石等储量丰富,赋存集中,便于开采。区内以九华山、天柱山为代表的山水、人文景观与著名的黄山风景区连成一片,具有通过联手开发,建成世界级旅游区的良好条件。

  经济发展优势二:结构优势明显,主体实力较强。

  在本省各大经济区域中,皖江地区各地市的产业结构特色最为明显,如芜湖的轻纺、机电;马鞍山的钢铁;铜陵的有色、化工;安庆的石化;滁州的机械、家用电器;巢湖、宣城的建材、机械等,都有一定基础,且拥有一批大中型企业。各地市间产业结构互补性较强,通过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可以形成较强的整体优势。本区农业也较发达,粮、棉、菜、渔等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

  经济发展优势三:交通基础较好,城镇较为密集 。

  长江“黄金水道”得天独厚,港口设施初具规模;铁路有淮南、宁铜、皖赣、宣杭、合九等线路在本区通过;公路四通八达;芜湖、安庆市均有军民两用机场。区内拥有城市(含县级市)9个,占全省城市的47%,建制镇316个,占全省的38.1%,其中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滁州为省辖市;城镇人口素质较高,通信、供电、供水、供气、道路、车站等设施较为齐备。 经济发展优势四:对外开放的基础条件优越。 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较为发达的工农业生产,为皖江地区的对外开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皖江地区经济发展加速,社会秩序稳定,精神文明和民方、法制建设不断推进,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对外开放程度逐年提高。

  经济发展优势五:长江沿江地区的开发、开放加速,为皖江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长江沿江地区的开发、开放加速,为皖江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上海建立国际大都市目标和“三、二、一”战略的实施,为皖江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沪宁高速公路即将建成,南京新同场动工兴建,将大大缩短从皖江地区“出海”的时空距离;三是三峡工程开工和川、鄂、湘、赣的开发、开放,可以使皖江地区在承东启西的

过程中获取许多发展机遇。

  一、皖江地区的经济潜能未能充分得到发挥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继东部开放、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之后国家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实施这一战略对我们国家的整体崛起,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安徽省作为中部六省中最东部的省份,在改革开放后这20多年间,错失了好几次快速发展的机会,并且在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这两年依然发展缓慢,如果在这一轮的发展机遇期,仍然抓不住机会,安徽就将永远处于“锅底”了。作为资源大省、农业大省,安徽也曾经创造过辉煌。安徽的农村改革,城市建设等曾经走在全国前面,安徽作为轻工大省也曾经让别的省羡慕。但这十多年来,足以让安徽人骄傲的成就越来越少,逐步“边缘化”了。总结安徽为什么发展滞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安徽出了很多经验,可是很多很好的思路没有很好的坚持下去,如皖江开发战略其实在1992年就提出了。但有800里黄金水道的皖江,其蕴涵的经济能力一直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不论从皖江地区所具备的优势、发展潜力看,还是从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趋势看,皖江地区都应成为安徽省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皖江地区包括马鞍山、铜陵、芜湖、安庆、滁州、巢湖、宣城、池州等8个城市。1990年,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流域开发开放实施后,安徽省就提出了“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的决策,拉开皖江开发开放的序幕。1995年,安徽进一步提出了“外向带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支柱”的总体战略,皖江开发开放全面启动。但可惜的是,“开发开放”更多是停留在文件和口号中,致使皖江地区的发展潜能一直没有很好的得到发挥。皖江地区有良好的经济基础,马钢、铜陵有色、安庆石化、海螺型材、奇瑞汽车等大企业在国内已经具有相当的知名度;这里有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4个国家一类口岸;这里离长三角最近,这里最应该也最有条件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体系,成为安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桥头堡。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打造皖江产业带,培育沿江经济强县,建设沿江现代化城市群,使皖江地区发展成为安徽全省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产生对安徽全省经济的带动效应、示范效应和传递效应。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了,安徽在中部率先崛起的实力就大大增强了。

  二、皖江的优势 皖江沿江地区已有了一个较好的交通和产业基础。正在兴建的沿江高速公路,东连南京,西接武汉、九江;江北沿江高速已规划立项,沿江高速把皖江地区的城市群串

联起来;800里皖江已有3座大桥飞架,“十一五”期间还将开工兴建马鞍山、望江、芜湖和池州4座6车道长江高速公路大桥,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启动。“二沿”、“七桥”将有可能把皖江黄金水道两岸铸造成一条黄金经济走廊。但是皖江的5个城市中有4个在长江南岸,顺着800里皖江而下,发现南岸已构成了一个城市群体,而长江北岸除了安庆,大多是反差很大的农村。如果皖江北岸沿江高速通车,沿江5个城市能跨江发展,皖江两岸就会崛起一个长江沿线最大的城市群。皖江地区在安徽举足轻重。从经济总量来分析,2004年,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沿江5个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3亿元,占安徽全省总量的25.4%;从增速来看,2004年5个城市分别为19.2%、14.2%、17.1%、13%、12.5%,其平均增速达15.2 %,高于安徽全省2.7个百分点;从人均生产总值来分析,沿江5个城市中的芜湖、马鞍山、铜陵是安徽最早突破人均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3个城市,其中2004年马鞍山人均生产总值达2577美元;从财政收入来分析,2004年沿江5个城市财政收入达162.3亿元,占全省的31.2%;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来分析,5个城市达609亿元,占安徽全省总量的35. 1%。更重要的是,皖江地区已经形成了特色明显的支柱产业基础:芜湖的家用电器、汽车及零部件和新型建材,马鞍山的钢铁工业,铜陵的有色金属,池州的非金属矿的深度加工,安庆的石化工业等。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皖江4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也已支撑起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半壁江山”。铜陵的高新技术产业最具特色。铜陵目前已经建成了国家级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培育了铜峰电子、三佳集团、精达股份等上市公司,被国家有关部门称为值得推广的“铜陵模式”。皖江沿江地区通江达海,与长三角一水相连,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可以形成一条非常有特色的产业带,并进而足以支撑一个皖江城市群的崛起。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和加工制造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皖江经济带岸线资源丰富,水资源丰沛,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土地资源充裕,劳动力成本低,并且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拥有一批素质较好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适合发展大运量、大耗水、大耗能的重化工业。

  三、皖江产业带的构筑 1、安徽省要把皖江开发的战略落实到实处,作为安徽崛起关键环节来抓,设立“皖江产业带”发展协调机构,从合作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协调全局性的利益,协调各市政『爱怀宁,爱怀网』府之间、企业之间的利益和矛盾。将皖江产业带建设纳入安徽

省“十一五”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今后10-20年发展的长期规划,谋求八百里皖江大江南北的互动。对皖江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岸线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公共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和协调管理,使区域公共资源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取得最大效益;树立皖江经济一体化的意识,在规划、项目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培育、招商引资、市场体系建设、城市职能分工等方面加强协作,促进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整体发展功能,把皖江产业带作为安徽崛起的“核心增长极”。 2、统一协调皖江地区城市间发展规划的衔接。轨道交通网和快速道路系统是城市密集地区演变为产业带或都市圈的重要基础。针对皖江产业带构建需要,提出相应的交通策略规划,建设地区间的快速交通体系,共同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共享;统一协调皖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是必然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环境污染尤其是大气和水质污染往往是跨区域的,必须通过跨区域协调解决;在安徽全省范围内产业布局要重点突出,在省内的项目布局、资金安排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可以通过直接财政补贴和间接税收优惠的手段,重点培育扶持皖江地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和新兴接续产业的优化升级;新建的重化工业项目要向皖江地区倾斜,充分预留产业链伸展的空间,提高皖江地区重化工业的集聚度;充分利用临江的优势,大力发展造纸、造船、水泥等大用水、大耗能、大运量工业;充分利用劳动力素质较高、成本较低的优势,主动承接长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皖江地区转移。 3、全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大皖江地区“东向发展”的力度,在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思想解放的深度增强对外开放的力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速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以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带动产业选择;以外来投资激活存量资产,以引进、消化、吸收选择技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集中精力壮大工业经济,加速形成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构建多元化投资支撑体系,提高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投资是产业升级的先导和基础,坚持走投资多元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之路;把做大做强工业与工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利用工业园区特定的空间,更多地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管理,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加速发展。增加就业,形成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 4、以芜湖、马鞍山、铜陵三市为龙头,带动安庆、巢湖、宣城、池州、滁州皖江产业带共同发展。 围绕钢材、汽车、建材、电子电器、造纸、

纺织服装等产业,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通过产业链放大产业集群功能,把大项目做成大产业。规划建设好现有的大项目,有针对性地布点,充分预留产业链伸展的空间,一个大项目,就能形成一条产业链。应重点围绕钢材、汽车、建材、电子信息、造纸、纺织服装等产业,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形成集中投入,拉长产业价值链条;充分利用长三角土地、电力供需不平衡的机遇,吸引机械制造、金属深加工、化工等大用能企业来皖江地区投资;以产业集聚为主线,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以芜湖的新型建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马鞍山的钢铁产品、造纸、专用汽车及重卡底盘,铜陵的铜材深加工和电子材料等为基础,建立起面向长三角的产业关联和要素整合。中部崛起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不断加快发展的崛起,中部崛起也是以接近东部中等发展水平为基本目标,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的发展。安徽作为中部地区最东部的省份,理应肩负“共同崛起”与率先崛起的双重目标。 皖江地区发展的机遇首先是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第一平台。而打造皖江产业带是实现安徽这个双重目标的重中之重。

  皖江城市群担纲崛起的脊梁 要把800里皖江沿江城市群的优势充分地、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在安徽奋力崛起中发挥脊梁作用。”在提出“东向发展”战略之后,安徽高层决策者又把目光投向了最具活力的皖江沿江城市群。对于一个中部省份而言,安徽决策层如此寄厚望于沿江城市群的建设,尚属首次。此前,这种声音更多地发自民间和学界。 寄望沿江城市群用意何在安徽如此寄望皖江沿江城市群的建设,其背景是什么?目的何在?外界在问,安徽人也在问。来自官方的解释是这样描述的:沿江地区不但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而且通江达海,与长三角地区一水相连,理应瞄准江浙沪、追赶江浙沪,在全省先走一步,快走一步,率先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成为发展的表率、崛起的先锋。其实,安徽此时急于打造沿江城市群,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内在的诉求。在国内城市群经济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来自周边省份城市群建设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使安徽感到明显的挤压。安徽翘首东望,长三角地区事实上已经形成了若干个地域相连,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互补协作的“城市经济群”,比如江苏的“苏锡常”和“宁镇扬”、浙江的“杭嘉湖”等。这些“城市经济群”对内具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对外则具有较大的牵动性,成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中的重要“增长极”,成为呼应龙头城市上海发展的重要

“侧翼”。再环顾中部,湖北的武汉“8+1”城市群正在崛起,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已具雏形,河南的中原城市群呼之欲出。譬如,湖南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城沿着湘江中下游自然形成一个“品”字型的城市群体,间距30-50公里,但从现有的单体城市实力来看,其中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足以担当起牵引湖南经济发展的龙头重任,而三个城市“捆绑”组合在一起的产业效益及相关指数,就超过了武汉、成都、重庆、南京等城市。在周边城市群“跑马圈地”的态势下,安徽没有理由拒绝来自城市群的诱惑。

  显然,安徽的崛起,首先是大城市及城市群的崛起。而“安徽没有大城市”一直为各界所诟病,“若沿江城市群能够做起来,特别是马芜铜核心增长极能够培育起来,将弥补安徽缺少大城市的遗憾,这可能比合肥现代化大城市更能给人带来惊喜。”这是许多受访专家的一致呼声。安徽经济发展水平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经济增长极,缺乏一个以若干具有内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的城市群、经济圈、产业带。加快城市群建设,有利于提高经济竞争力,也有利于形成安徽区域经济重要的增长极。 若按官方的理解,安徽打造皖江沿江城市群更多是基于“东向发展”战略的考虑。无论是“借梯登高”还是“借船出海”,安徽都需要一个与长三角无缝对接的平台,而能担当这个平台的非沿江地区莫属。因为皖江沿江地区是安徽人均生产总值最高的地区,也是接受现代文明、工业文明最早的地区,民间创业活力很强。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地区在融入长三角中,区位优势独特,产业特征鲜明,历史文化和思想观念与东部地区最为接近。“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对于安徽来说,最好的、条件最成熟的,是她的沿江城市群。”难怪安徽高层对这个地区寄予了如此厚望。能否担纲率先崛起之重 如果说融入长三角是安徽东向发展战略的主轴,那么沿江城市群就是奋力崛起的脊梁。人们不禁要问:皖江沿江城市群能否担纲率先崛起之重?换句话说,沿江城市群的实力和优势何在?说皖江沿江城市群在安徽经济中以领袖群伦,可能有点偏颇,但说在安徽举足轻重,一点也不为过:从经济总量来看,2004年,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沿江5个城市实现生产总值达1223亿元,占全省总量的25.4%;从增速来看,2004年5个城市分别为19.2%、14.2%、17.1%、13%、12.5%,其平均增速达15.2%,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沿江5个城市中的芜湖、马鞍山、铜陵是安徽最早突破人均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3个城市,其中2004年

马鞍山人均生产总值达2577美元;从财政收入来看,2004年沿江5个城市财政收入达162.3亿元,占全省的31.2%;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来看,5个城市达609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5.1%。《安徽省“十一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纲要》刚印发半年,该委又在未雨绸缪,超前谋划《我省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目标,力争到2020年,我省17个市将市市互通时速200公里的快速铁路,届时我省内的这些快速铁路网,将与周边省份的铁路网密切相连,安徽将成为我国南北城市铁路通行的重要省份,其铁路网的地位将是任何省份无法替代的。而在2020年完成的,联通我省的5大铁路通道,也将构筑成全国铁路网的“主动脉”。

  “十一五”: 800亿新建铁路1500公里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将发生明显变化,不仅出行次数、距离和时间将持续增加,而且对出行质量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出行方式的多样性、舒适性、快捷性和安全性更加受到重视,这就对道路的通行状况、覆盖范围、信息服务及可选择性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 据省发改委相关处室介绍,“十一五”期间,我省铁路发展将呈现快速发展。在“十一五”建设中,我省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将以合肥为中心,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加快综合交通通道建设,增强城市交通能力,提升交通技术装备水平,构筑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建立全面对接长三角经济圈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交通跨越式发展,促进全省经济快速崛起和社会和谐。目前正是我省铁路建设的重要时期,铁路建设将把握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加快以合肥为中心,连接东部与中西部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消除国家干线的断头和瓶颈,贯通路网通道,提升现有干线技术水平,提高运输能力和效率,扩建改造现有客货站场设施,增加吞吐和中转能力,逐步确定安徽特别是合肥在国家综合交通网中的枢纽地位,提升安徽的区位优势。到“十一五”末,我省铁路投资将超过800亿元,新建铁路1500公里以上,增建复线518公里,电气化改造977公里。到2010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855公里。其中,客运专线938公里,复线2536公里,电气化线路1977公里,复线率、电气化率分别达到65.8%和51.3%。中远期:1335亿元新增5大铁路通道在“十一五”期间,我省铁路建设已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干支基本协调、连通全部省辖市和长三角经济圈的铁路网,合肥即成为路网性铁路枢纽。但是这远远不是我省铁路的发展目标,日前我省发改委已经超前谋划出我省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在这份规划中,我省将投资1335亿元修建、拉伸5大铁路通道,贯穿全省各条干线,形成17个地市,市市通行快速列车的局面,同时在全国南北城市连接铁路网通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届时,我省百姓乘做“高铁”不仅在省内可以自由行走,还可以在全国的铁路网中来去自由。 通道之一: 建立中部地区沿江铁路通道中长期规划中的首条高铁就是将南京-安庆城际铁路延伸至九江。南京-安庆城际铁路是国家《铁路“十一五”规划》项目,已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立项,计划今年内动工建设。将南京-安庆城际铁路延伸至九江,并与南昌-九江城际铁路连通,对建立沿江快速客运通道,扩展长江三角洲城际铁路网覆盖范围,加强东、中部地区经济联系与融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该线路起点接南京枢纽南京南站,终点至昌九城际铁路庐山站,全长410公里,采用城际客运铁路专线技术标准,估算总投资410亿元,其中,安徽境内全长285公里,估算投资285亿元。

  通道之二: 实现华东南北铁路二通道客货分线运输 将合肥-蚌埠客运专线从两头分别延伸至阜阳、商丘和芜湖、杭州。即规划建设商丘-亳州-阜阳-淮南(蚌埠)-合肥-巢湖-芜湖-宣城-杭州客运专线,实现华东南北铁路第二通道客货分线运输。由于华东南北铁路第二通道运输能力已趋饱和,规划建设该通道内客运专线,并与徐兰、沪汉蓉客运专线及南京-安庆、南京-杭州城际铁路连通,对解决现有华东南北铁路二通道运输能力不足,适应东部地区经济既好又快地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该线起点接徐兰客运专线商丘站,终点至宁杭城际铁路长兴站,全长750公里,采用客运专线技术标准,估算总投资750亿元。其中,安徽境内全长677公里,估算投资677亿元。目前,合肥-淮南-蚌埠客运专线已列入国家《铁路“十一五”规划》,项目建议书已由铁道部和安徽省联合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通道之三: 构筑华东南北铁路第三通道 据了解,中长期规划中不仅要实现华东南北铁路第二通道,同时还将规划建设漯河-阜阳-六安-庐江-铜陵-黄山-金华-温州铁路,构筑华东南北铁路第三通道。

  第三通道的建设,对于根本解决华东地区南北向铁路运输压力,保障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增强路网机动和均衡性等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阜阳-六安、庐江-铜陵段已列入国家《铁路“十一五”规划》,项目建议书已经或即将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该线路起点接阜阳枢纽袁寨站,终点至今千铁路千岛湖站,全长630公里,采用单线Ⅰ级

铁路技术标准,兼顾200公里时速客运,估算总投资190亿元,其中,安徽境内全长560公里,估算投资168亿元。

  通道之四: 新增纵贯南北快速客运通道规划中,还将建设合肥-安庆城际铁路,增加全国南北快速客运铁路通道。该铁路南端与南京-安庆-九江,南昌-九江城际铁路相连,北端与合肥-蚌埠客运专线、京沪高速铁路相接,可以形成南昌至北京方向最为便捷的快速客运通道,对以较小的投入加密全国南北快速客运网,效果十分明显。该线路起点接合肥枢纽合肥南站,终点至南京-安庆城际铁路安庆站,该线全长175公里,采用城际客运铁路专线技术标准,估算总投资175亿元。

  通道之五: 沟通南北普通铁路通道中长期铁路规划绝不仅仅是完成我省的铁路网,该铁路网的建设还将对全国的南北城市通行起着重要的作用。规划中还有一条较为重要的铁路线就是将安庆-景德镇铁路连接,该线的建设将增加国家南北普通铁路通道。该铁路南端与皖赣、鹰厦、横南铁路相连,北端与合九、合蚌、阜阳-六安-庐江铁路相接,可以形成厦门、福州、汕头等地经景德镇,合肥,至北京方向最为径直的运输通道,对于加强东南沿海与内地的联系非常有益。该线路起接铜九铁路殷汇站,终点至皖赣铁路祁门站。线路全长90公里,采用单线Ⅰ级铁路技术标准,估算总投资30亿元。安徽的产业转移问题  安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新兴的工业大省,厚重的文化大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拥有其他中部省份不可比拟的优势。安徽居中靠东,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毗邻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联系紧密,以省会合肥为中心,周边500公里范围内有5亿多人,市场容量巨大,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优越的区位条件,便利的交通,广阔的市场,使安徽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条件

  安徽省矿产资源富集,目前已发现矿产138种,铜、铁、硫和石灰石等矿种储量位居全国前列,煤炭储量居华东之首,淮南、淮北是中国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农业资源丰富,正常年景下,粮、油、棉产量分别居全国第6、第3和第6位,茶叶、烟草、中药材等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安徽也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南方以名山胜水著称,北方以文物古迹见长,黄山集天下美景于一身,九华山是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全省的风景名胜数不胜数,旅游业已成为安徽极具潜力和新兴的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努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形成了能源、原材料、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电、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企业。2007年全省煤炭产量达937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1905万千瓦,发电量为868亿千瓦时;家电产量2438万台,位居全国前列。奇瑞汽车成为我国出口量最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品牌;江汽集团的产销量在国内市场位居前列;一批骨干企业如海螺集团、马钢集团、铜陵有色集团等优质材料工业企业在国内乃至世界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都为全省加快发展,深化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安徽省人力资源充足,用工成本仅为沿海发达地区的二分之一左右。2007年年底统计,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4万人;科研机构959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366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9.6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6.3万人。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8个,部属实验室15个。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8个,在学研究生2.8万人;全省普通高校89所,在校生73.1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84.9万人。此外,水、电、土地房产等供给充裕,价格较低,只相当于发达地区的三分之一左右,综合成本优势突出。

良好环境: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

  安徽省认真落实国家鼓励外商投资的各项政策,制订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严格保护外来投资者合法权益。目前全省已拥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85个省级开发区,基础设施良好,已成为全省改革开放的重要载体。当前,安徽省正以改变政府职能,推进管理创新为重点,打一场效能建设的攻坚战,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加快建立服务型政府,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主动、优质、高效的服务。

  针对承接产业转移中安徽还存在的一些障碍,他们采取了积极的对应措施。

  东部产业转移主要是成本驱动型的制造业,而安徽劳动力、土地、工业用水等基本生产要素供应充足,价格低廉,具有综合成本比较优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大规模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构筑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新优势。抓住这个机遇,提升制造业水平,促进传统产业改革升级,以实现安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承接市场在外产业转移。安徽东面与产业转移的江、浙、沪相邻,西边与中部的江西、湖北、河南等相接,要创造和发挥区位优势,不仅使安徽成为承接东部转移产业的重要基地,而且要成为我国东部转移产业立足安徽,走向西部的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大力承接资源精深加工企业,发展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做大做强安徽资源加工型产业,不断扩大市场在外产业的拓展能

力。

  利用产业优势承接配套产业的转移。安徽已培育发展了汽车及零部件、家电、机械制造、建材、纺织服装等一批优势产业和围绕这些产业发展的配套产业,要坚持以安徽优势产业为依托,吸引更多东部地区的相关要素的进入,进一步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利用东部的技术、资金、人才和现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发展特色产业。紧紧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产业配套,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安徽工业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

  注重引进和发挥龙头企业和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引进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全面参与全球国际分工。鼓励和吸引在东部落户的跨国公司和大企业集团,前来安徽设立生产制造基地、配套基地、服务业外包基地以及物流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管理营运中心和地区总部,引导和鼓励本省企业与已经进入东部的跨国公司、大企业集团配套合作,逐步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营销网络,为全面参与全球分工创造条件。

  发挥开发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作用。安徽8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基础设施良好,承接产业转移,要以这些开发区为基地,结合产业转移的实际需要,做好开发区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明确各类开发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区。在着力建设好现有开发区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要建设一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专门开发区,努力将开发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本地工业快速发展的龙头。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拓宽招商引资范围,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形成政府推动和开发区自主相结合共同招商的局面。

  坚持节约、环保、高效。青山绿水,生态环境优良是安徽参与区域竞争的优势和财富,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把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个过程中。

皖江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简介

  在经历了多年争论、预热之后,皖江城市带日前“入围”中央关于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进入了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视野。 成员市:8个。由长江沿岸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宣城、池州、滁州8市组成。

  数据: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的40.3%;人口2120.3万,占全省的32.5%;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2254.5亿元,占全省的41.9%。 目标:建成临江产业密集带、沿江城镇密集带,到2010年,沿江城市群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500元,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 开放促开发加速融入长三角

  皖江城市带最大的特点是与长三角的紧密关系。“无缝对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的人们喜欢这样描绘他们与长三角的关系。 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安徽省委、省政府确立“东向发展”战略为今后较长时期发展的基本战略。“沿江地区无论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看,都是东向发展战略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发挥对全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表示。

  安徽省1990年7月拉开沿江开发开放的序幕,正是在同年4月浦东开放开发的大背景下。“抓住机遇、开放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成为当时安徽省的重大决策。2006年8月,《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皖江城市带作为“全省对外开发的门户”的战略定位,要求“主动迎接长三角辐射,推进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管理体制的全面对接,成为率先接轨长三角、接轨国际的开发型经济区域。”

  目前,皖江城市带已经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地。奇瑞的蓬勃发展,在芜湖、马鞍山等地带动了500多家配套企业,其中50%以上是从长三角转移而来;芜湖机械工业园内,来自浙江省玉环县的机械加工企业集群式转移过来。总部设在上海的全球500强企业美国江森自控公司落户芜湖,与奇瑞共同组建江森自控芜湖汽车饰件有限公司;上海焦化年产200万吨焦炭生产项目落户巢湖市无为县。

  “通过长江黄金水道,皖江城市带历史上就与长三角有着紧密的联系。现在,安徽省70%的招商引资来自长三角,安徽省的农民工75%在长三角打工。今后,皖江城市带的发展仍需要更多依靠长三角的辐射带动。”吴劲松表示,“今后,要进一步明确与长三角的产业分工,一方面强化垂直的产业关联,努力成为长三角的原材料和配套产品生产基地;另一方面发展水平层面上的产业关联,借助长三角的技术力量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产品组装和深加工。” 立

足工业化产业错位互补发展

  在皖江城市带8个城市中,芜马铜尤其受到重视,这与芜马铜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重要关系。沿皖江南岸依次分布,相距1个小时的车程,也让芜马铜率先在皖江城市带中实现经济一体化有了更现实的可能。

  安徽省发改委在《关于加快芜马铜地区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中提出了芜马铜沿江产业带的概念,“就是要在长江芜马铜段与沿江高速公路之间15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以长江岸线和高速公路为主轴,以开发区和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集聚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依托,经过三五年努力,形成加工制造业密集的经济带,使之成为全国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和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芜湖的汽车、马鞍山的钢铁、铜陵的有色金属……芜湖、马鞍山、铜陵等地特色产业形成的同时,也意味着这些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单一产业依存度过高的问题。2007年,铜陵市工业企业700亿销售收入中,铜产业占500亿,铜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达到30%以上。 “铜陵已经着手改变对原材料产业过于依赖的局面。”铜陵市发改委副主任方永杰介绍,铜陵一方面发展铜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另一方面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 正如奇瑞与马钢的合作所昭示的,在芜马铜沿江产业带中,产业的错位互补发展正初现端倪,而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正是一个城市群成熟的重要标志。“汽车产业的带动能力强,能充分带动钢铁产业、有色金属产业。2007年奇瑞年产40万辆,带动500多家配套企业,如果奇瑞的生产规模达到50万辆,带动效益会更加明显。”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说,“皖江城市带还在成长之中,我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沿江各城市内部以及各城市之间都将逐步形成完善健康的产业布局。”

  推进城市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已经成为皖江城市带的共识,8个城市政府部门之间最重要的合作就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 皖江城市带交通优势十分明显。8个城市高速公路网络、铁路网络完善,其中有6个城市拥有沿江港口,江面上已有芜湖、安庆、铜陵三座长江大桥,安庆望江大桥、芜湖二桥、马鞍山大桥等正在规划建设中。芜湖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谈祚龙认为,皖江城市带的交通基础设施仍有待进一步建设。

  规划中的沿江城际铁路将可以突破皖江城市带当前铁路网的局限。这条跨省建设的快速铁路设计时速200公里,起点为南京,终点到安庆,全程1个小时以内,从芜湖到马鞍山,只需要10多分钟。 好消息正不断传来:从南京到

安庆的沿江高速公路,铜陵到池州段正在紧张建设之中,即将在2008年5月全线通车;芜马铜三市之间的轻轨规划已经提上日程;马鞍山长江大桥今年将开工……当然,不仅是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沿江港口群布局、综合物流网布局、能源供给建设、水利建设布局、信息化建设都已经列入安徽省《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做皖江文章从“沿江”到“跨江”

  在铜陵长江大桥附近,海螺集团巨大的水泥运输管道从厂区直通港口,成为当地一道风景。以水泥和型材生产著称的海螺集团,在芜湖、铜陵、安庆三地均建立了大型生产基地。特色鲜明的生产布局,决定于这三个城市临近港口便利的物流条件。 依托皖江,发展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不少沿江城市的重要目标。2007年芜湖港港口吞吐量为16万标箱,这远远不能满足沿江城市的要求。芜湖市正规划建设一个吞吐量10万标箱、远期目标吞吐量30万标箱的码头,此外,奇瑞还规划企业自用的一个滚装箱码头,海螺则规划新的水泥专用码头。 2007年10月,奇瑞全资收购重组了原芜湖造船厂,成立了芜湖新联造船有限公司。船舶制造业将成为芜湖未来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安徽省对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业以及临港工业的发展早有谋划。长江岸线是皖江城市带宝贵的财富,必须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为下一步发展留出空间,为加强岸线管理,安徽省正计划出台“长江岸线资源管理办法”。

  一条江,串起8座城市。皖江城市带不仅要沿江发展,更要考虑跨江发展。长江北岸的安庆、巢湖、滁州期待来自“江对岸”经济较为发达的芜湖、马鞍山、铜陵的带动力。吴劲松认为,“沿江经济带最终的形成,必须着眼于长远跨江发展。芜马铜地区要依托现有的过江通道优势和岸线资源,着手考虑跨江发展。巢湖等市也要将产业布局尽可能向沿江靠拢,与江南的开发相互促进,与江苏沿江联动开发相呼应。”

皖江城市带的崛起

  长江安徽段,俗称皖江。安徽省长江经济带(下称皖江地区)范围包括沿江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市和池州、巢湖地区,江北的滁州市(南5县市区),江南的宣城地区等。规划区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40.3%;1994年年末人口1995.5万人,占全省33.5%。皖江地区是长江经济走廊的重要地带,也是我省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最发达地区之一。加快这一地区的开发开放,不仅是国家加快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地区开发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带动全省开发、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皖江经

济带经济发展优势。

  经济发展优势一: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皖江地区位于长江下游,紧邻我国经济紧发达地区之一的长江三角洲,通江达海。这不仅为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流动提供了便捷的通道,而且有利于与海内外建立广泛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合理的地域分工格局的形成;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皖江地区铁、铜、硫、石灰石等储量丰富,赋存集中,便于开采。区内以九华山、天柱山为代表的山水、人文景观与著名的黄山风景区连成一片,具有通过联手开发,建成世界级旅游区的良好条件。

  经济发展优势二:结构优势明显,主体实力较强。

  在本省各大经济区域中,皖江地区各地市的产业结构特色最为明显,如芜湖的轻纺、机电;马鞍山的钢铁;铜陵的有色、化工;安庆的石化;滁州的机械、家用电器;巢湖、宣城的建材、机械等,都有一定基础,且拥有一批大中型企业。各地市间产业结构互补性较强,通过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可以形成较强的整体优势。本区农业也较发达,粮、棉、菜、渔等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

  经济发展优势三:交通基础较好,城镇较为密集 。

  长江“黄金水道”得天独厚,港口设施初具规模;铁路有淮南、宁铜、皖赣、宣杭、合九等线路在本区通过;公路四通八达;芜湖、安庆市均有军民两用机场。区内拥有城市(含县级市)9个,占全省城市的47%,建制镇316个,占全省的38.1%,其中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滁州为省辖市;城镇人口素质较高,通信、供电、供水、供气、道路、车站等设施较为齐备。 经济发展优势四:对外开放的基础条件优越。 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较为发达的工农业生产,为皖江地区的对外开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皖江地区经济发展加速,社会秩序稳定,精神文明和民方、法制建设不断推进,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对外开放程度逐年提高。

  经济发展优势五:长江沿江地区的开发、开放加速,为皖江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长江沿江地区的开发、开放加速,为皖江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上海建立国际大都市目标和“三、二、一”战略的实施,为皖江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沪宁高速公路即将建成,南京新同场动工兴建,将大大缩短从皖江地区“出海”的时空距离;三是三峡工程开工和川、鄂、湘、赣的开发、开放,可以使皖江地区在承东启西的

过程中获取许多发展机遇。

  一、皖江地区的经济潜能未能充分得到发挥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继东部开放、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之后国家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实施这一战略对我们国家的整体崛起,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安徽省作为中部六省中最东部的省份,在改革开放后这20多年间,错失了好几次快速发展的机会,并且在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这两年依然发展缓慢,如果在这一轮的发展机遇期,仍然抓不住机会,安徽就将永远处于“锅底”了。作为资源大省、农业大省,安徽也曾经创造过辉煌。安徽的农村改革,城市建设等曾经走在全国前面,安徽作为轻工大省也曾经让别的省羡慕。但这十多年来,足以让安徽人骄傲的成就越来越少,逐步“边缘化”了。总结安徽为什么发展滞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安徽出了很多经验,可是很多很好的思路没有很好的坚持下去,如皖江开发战略其实在1992年就提出了。但有800里黄金水道的皖江,其蕴涵的经济能力一直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不论从皖江地区所具备的优势、发展潜力看,还是从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趋势看,皖江地区都应成为安徽省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皖江地区包括马鞍山、铜陵、芜湖、安庆、滁州、巢湖、宣城、池州等8个城市。1990年,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流域开发开放实施后,安徽省就提出了“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的决策,拉开皖江开发开放的序幕。1995年,安徽进一步提出了“外向带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支柱”的总体战略,皖江开发开放全面启动。但可惜的是,“开发开放”更多是停留在文件和口号中,致使皖江地区的发展潜能一直没有很好的得到发挥。皖江地区有良好的经济基础,马钢、铜陵有色、安庆石化、海螺型材、奇瑞汽车等大企业在国内已经具有相当的知名度;这里有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4个国家一类口岸;这里离长三角最近,这里最应该也最有条件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体系,成为安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桥头堡。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打造皖江产业带,培育沿江经济强县,建设沿江现代化城市群,使皖江地区发展成为安徽全省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产生对安徽全省经济的带动效应、示范效应和传递效应。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了,安徽在中部率先崛起的实力就大大增强了。

  二、皖江的优势 皖江沿江地区已有了一个较好的交通和产业基础。正在兴建的沿江高速公路,东连南京,西接武汉、九江;江北沿江高速已规划立项,沿江高速把皖江地区的城市群串

联起来;800里皖江已有3座大桥飞架,“十一五”期间还将开工兴建马鞍山、望江、芜湖和池州4座6车道长江高速公路大桥,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启动。“二沿”、“七桥”将有可能把皖江黄金水道两岸铸造成一条黄金经济走廊。但是皖江的5个城市中有4个在长江南岸,顺着800里皖江而下,发现南岸已构成了一个城市群体,而长江北岸除了安庆,大多是反差很大的农村。如果皖江北岸沿江高速通车,沿江5个城市能跨江发展,皖江两岸就会崛起一个长江沿线最大的城市群。皖江地区在安徽举足轻重。从经济总量来分析,2004年,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沿江5个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3亿元,占安徽全省总量的25.4%;从增速来看,2004年5个城市分别为19.2%、14.2%、17.1%、13%、12.5%,其平均增速达15.2 %,高于安徽全省2.7个百分点;从人均生产总值来分析,沿江5个城市中的芜湖、马鞍山、铜陵是安徽最早突破人均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3个城市,其中2004年马鞍山人均生产总值达2577美元;从财政收入来分析,2004年沿江5个城市财政收入达162.3亿元,占全省的31.2%;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来分析,5个城市达609亿元,占安徽全省总量的35. 1%。更重要的是,皖江地区已经形成了特色明显的支柱产业基础:芜湖的家用电器、汽车及零部件和新型建材,马鞍山的钢铁工业,铜陵的有色金属,池州的非金属矿的深度加工,安庆的石化工业等。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皖江4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也已支撑起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半壁江山”。铜陵的高新技术产业最具特色。铜陵目前已经建成了国家级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培育了铜峰电子、三佳集团、精达股份等上市公司,被国家有关部门称为值得推广的“铜陵模式”。皖江沿江地区通江达海,与长三角一水相连,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可以形成一条非常有特色的产业带,并进而足以支撑一个皖江城市群的崛起。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和加工制造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皖江经济带岸线资源丰富,水资源丰沛,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土地资源充裕,劳动力成本低,并且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拥有一批素质较好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适合发展大运量、大耗水、大耗能的重化工业。

  三、皖江产业带的构筑 1、安徽省要把皖江开发的战略落实到实处,作为安徽崛起关键环节来抓,设立“皖江产业带”发展协调机构,从合作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协调全局性的利益,协调各市政『爱怀宁,爱怀网』府之间、企业之间的利益和矛盾。将皖江产业带建设纳入安徽

省“十一五”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今后10-20年发展的长期规划,谋求八百里皖江大江南北的互动。对皖江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岸线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公共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和协调管理,使区域公共资源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取得最大效益;树立皖江经济一体化的意识,在规划、项目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培育、招商引资、市场体系建设、城市职能分工等方面加强协作,促进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整体发展功能,把皖江产业带作为安徽崛起的“核心增长极”。 2、统一协调皖江地区城市间发展规划的衔接。轨道交通网和快速道路系统是城市密集地区演变为产业带或都市圈的重要基础。针对皖江产业带构建需要,提出相应的交通策略规划,建设地区间的快速交通体系,共同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共享;统一协调皖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是必然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环境污染尤其是大气和水质污染往往是跨区域的,必须通过跨区域协调解决;在安徽全省范围内产业布局要重点突出,在省内的项目布局、资金安排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可以通过直接财政补贴和间接税收优惠的手段,重点培育扶持皖江地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和新兴接续产业的优化升级;新建的重化工业项目要向皖江地区倾斜,充分预留产业链伸展的空间,提高皖江地区重化工业的集聚度;充分利用临江的优势,大力发展造纸、造船、水泥等大用水、大耗能、大运量工业;充分利用劳动力素质较高、成本较低的优势,主动承接长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皖江地区转移。 3、全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大皖江地区“东向发展”的力度,在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思想解放的深度增强对外开放的力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速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以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带动产业选择;以外来投资激活存量资产,以引进、消化、吸收选择技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集中精力壮大工业经济,加速形成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构建多元化投资支撑体系,提高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投资是产业升级的先导和基础,坚持走投资多元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之路;把做大做强工业与工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利用工业园区特定的空间,更多地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管理,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加速发展。增加就业,形成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 4、以芜湖、马鞍山、铜陵三市为龙头,带动安庆、巢湖、宣城、池州、滁州皖江产业带共同发展。 围绕钢材、汽车、建材、电子电器、造纸、

纺织服装等产业,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通过产业链放大产业集群功能,把大项目做成大产业。规划建设好现有的大项目,有针对性地布点,充分预留产业链伸展的空间,一个大项目,就能形成一条产业链。应重点围绕钢材、汽车、建材、电子信息、造纸、纺织服装等产业,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形成集中投入,拉长产业价值链条;充分利用长三角土地、电力供需不平衡的机遇,吸引机械制造、金属深加工、化工等大用能企业来皖江地区投资;以产业集聚为主线,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以芜湖的新型建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马鞍山的钢铁产品、造纸、专用汽车及重卡底盘,铜陵的铜材深加工和电子材料等为基础,建立起面向长三角的产业关联和要素整合。中部崛起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不断加快发展的崛起,中部崛起也是以接近东部中等发展水平为基本目标,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的发展。安徽作为中部地区最东部的省份,理应肩负“共同崛起”与率先崛起的双重目标。 皖江地区发展的机遇首先是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第一平台。而打造皖江产业带是实现安徽这个双重目标的重中之重。

  皖江城市群担纲崛起的脊梁 要把800里皖江沿江城市群的优势充分地、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在安徽奋力崛起中发挥脊梁作用。”在提出“东向发展”战略之后,安徽高层决策者又把目光投向了最具活力的皖江沿江城市群。对于一个中部省份而言,安徽决策层如此寄厚望于沿江城市群的建设,尚属首次。此前,这种声音更多地发自民间和学界。 寄望沿江城市群用意何在安徽如此寄望皖江沿江城市群的建设,其背景是什么?目的何在?外界在问,安徽人也在问。来自官方的解释是这样描述的:沿江地区不但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而且通江达海,与长三角地区一水相连,理应瞄准江浙沪、追赶江浙沪,在全省先走一步,快走一步,率先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成为发展的表率、崛起的先锋。其实,安徽此时急于打造沿江城市群,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内在的诉求。在国内城市群经济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来自周边省份城市群建设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使安徽感到明显的挤压。安徽翘首东望,长三角地区事实上已经形成了若干个地域相连,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互补协作的“城市经济群”,比如江苏的“苏锡常”和“宁镇扬”、浙江的“杭嘉湖”等。这些“城市经济群”对内具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对外则具有较大的牵动性,成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中的重要“增长极”,成为呼应龙头城市上海发展的重要

“侧翼”。再环顾中部,湖北的武汉“8+1”城市群正在崛起,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已具雏形,河南的中原城市群呼之欲出。譬如,湖南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城沿着湘江中下游自然形成一个“品”字型的城市群体,间距30-50公里,但从现有的单体城市实力来看,其中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足以担当起牵引湖南经济发展的龙头重任,而三个城市“捆绑”组合在一起的产业效益及相关指数,就超过了武汉、成都、重庆、南京等城市。在周边城市群“跑马圈地”的态势下,安徽没有理由拒绝来自城市群的诱惑。

  显然,安徽的崛起,首先是大城市及城市群的崛起。而“安徽没有大城市”一直为各界所诟病,“若沿江城市群能够做起来,特别是马芜铜核心增长极能够培育起来,将弥补安徽缺少大城市的遗憾,这可能比合肥现代化大城市更能给人带来惊喜。”这是许多受访专家的一致呼声。安徽经济发展水平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经济增长极,缺乏一个以若干具有内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的城市群、经济圈、产业带。加快城市群建设,有利于提高经济竞争力,也有利于形成安徽区域经济重要的增长极。 若按官方的理解,安徽打造皖江沿江城市群更多是基于“东向发展”战略的考虑。无论是“借梯登高”还是“借船出海”,安徽都需要一个与长三角无缝对接的平台,而能担当这个平台的非沿江地区莫属。因为皖江沿江地区是安徽人均生产总值最高的地区,也是接受现代文明、工业文明最早的地区,民间创业活力很强。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地区在融入长三角中,区位优势独特,产业特征鲜明,历史文化和思想观念与东部地区最为接近。“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对于安徽来说,最好的、条件最成熟的,是她的沿江城市群。”难怪安徽高层对这个地区寄予了如此厚望。能否担纲率先崛起之重 如果说融入长三角是安徽东向发展战略的主轴,那么沿江城市群就是奋力崛起的脊梁。人们不禁要问:皖江沿江城市群能否担纲率先崛起之重?换句话说,沿江城市群的实力和优势何在?说皖江沿江城市群在安徽经济中以领袖群伦,可能有点偏颇,但说在安徽举足轻重,一点也不为过:从经济总量来看,2004年,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沿江5个城市实现生产总值达1223亿元,占全省总量的25.4%;从增速来看,2004年5个城市分别为19.2%、14.2%、17.1%、13%、12.5%,其平均增速达15.2%,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沿江5个城市中的芜湖、马鞍山、铜陵是安徽最早突破人均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3个城市,其中2004年

马鞍山人均生产总值达2577美元;从财政收入来看,2004年沿江5个城市财政收入达162.3亿元,占全省的31.2%;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来看,5个城市达609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5.1%。《安徽省“十一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纲要》刚印发半年,该委又在未雨绸缪,超前谋划《我省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目标,力争到2020年,我省17个市将市市互通时速200公里的快速铁路,届时我省内的这些快速铁路网,将与周边省份的铁路网密切相连,安徽将成为我国南北城市铁路通行的重要省份,其铁路网的地位将是任何省份无法替代的。而在2020年完成的,联通我省的5大铁路通道,也将构筑成全国铁路网的“主动脉”。

  “十一五”: 800亿新建铁路1500公里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将发生明显变化,不仅出行次数、距离和时间将持续增加,而且对出行质量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出行方式的多样性、舒适性、快捷性和安全性更加受到重视,这就对道路的通行状况、覆盖范围、信息服务及可选择性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 据省发改委相关处室介绍,“十一五”期间,我省铁路发展将呈现快速发展。在“十一五”建设中,我省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将以合肥为中心,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加快综合交通通道建设,增强城市交通能力,提升交通技术装备水平,构筑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建立全面对接长三角经济圈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交通跨越式发展,促进全省经济快速崛起和社会和谐。目前正是我省铁路建设的重要时期,铁路建设将把握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加快以合肥为中心,连接东部与中西部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消除国家干线的断头和瓶颈,贯通路网通道,提升现有干线技术水平,提高运输能力和效率,扩建改造现有客货站场设施,增加吞吐和中转能力,逐步确定安徽特别是合肥在国家综合交通网中的枢纽地位,提升安徽的区位优势。到“十一五”末,我省铁路投资将超过800亿元,新建铁路1500公里以上,增建复线518公里,电气化改造977公里。到2010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855公里。其中,客运专线938公里,复线2536公里,电气化线路1977公里,复线率、电气化率分别达到65.8%和51.3%。中远期:1335亿元新增5大铁路通道在“十一五”期间,我省铁路建设已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干支基本协调、连通全部省辖市和长三角经济圈的铁路网,合肥即成为路网性铁路枢纽。但是这远远不是我省铁路的发展目标,日前我省发改委已经超前谋划出我省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在这份规划中,我省将投资1335亿元修建、拉伸5大铁路通道,贯穿全省各条干线,形成17个地市,市市通行快速列车的局面,同时在全国南北城市连接铁路网通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届时,我省百姓乘做“高铁”不仅在省内可以自由行走,还可以在全国的铁路网中来去自由。 通道之一: 建立中部地区沿江铁路通道中长期规划中的首条高铁就是将南京-安庆城际铁路延伸至九江。南京-安庆城际铁路是国家《铁路“十一五”规划》项目,已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立项,计划今年内动工建设。将南京-安庆城际铁路延伸至九江,并与南昌-九江城际铁路连通,对建立沿江快速客运通道,扩展长江三角洲城际铁路网覆盖范围,加强东、中部地区经济联系与融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该线路起点接南京枢纽南京南站,终点至昌九城际铁路庐山站,全长410公里,采用城际客运铁路专线技术标准,估算总投资410亿元,其中,安徽境内全长285公里,估算投资285亿元。

  通道之二: 实现华东南北铁路二通道客货分线运输 将合肥-蚌埠客运专线从两头分别延伸至阜阳、商丘和芜湖、杭州。即规划建设商丘-亳州-阜阳-淮南(蚌埠)-合肥-巢湖-芜湖-宣城-杭州客运专线,实现华东南北铁路第二通道客货分线运输。由于华东南北铁路第二通道运输能力已趋饱和,规划建设该通道内客运专线,并与徐兰、沪汉蓉客运专线及南京-安庆、南京-杭州城际铁路连通,对解决现有华东南北铁路二通道运输能力不足,适应东部地区经济既好又快地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该线起点接徐兰客运专线商丘站,终点至宁杭城际铁路长兴站,全长750公里,采用客运专线技术标准,估算总投资750亿元。其中,安徽境内全长677公里,估算投资677亿元。目前,合肥-淮南-蚌埠客运专线已列入国家《铁路“十一五”规划》,项目建议书已由铁道部和安徽省联合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通道之三: 构筑华东南北铁路第三通道 据了解,中长期规划中不仅要实现华东南北铁路第二通道,同时还将规划建设漯河-阜阳-六安-庐江-铜陵-黄山-金华-温州铁路,构筑华东南北铁路第三通道。

  第三通道的建设,对于根本解决华东地区南北向铁路运输压力,保障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增强路网机动和均衡性等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阜阳-六安、庐江-铜陵段已列入国家《铁路“十一五”规划》,项目建议书已经或即将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该线路起点接阜阳枢纽袁寨站,终点至今千铁路千岛湖站,全长630公里,采用单线Ⅰ级

铁路技术标准,兼顾200公里时速客运,估算总投资190亿元,其中,安徽境内全长560公里,估算投资168亿元。

  通道之四: 新增纵贯南北快速客运通道规划中,还将建设合肥-安庆城际铁路,增加全国南北快速客运铁路通道。该铁路南端与南京-安庆-九江,南昌-九江城际铁路相连,北端与合肥-蚌埠客运专线、京沪高速铁路相接,可以形成南昌至北京方向最为便捷的快速客运通道,对以较小的投入加密全国南北快速客运网,效果十分明显。该线路起点接合肥枢纽合肥南站,终点至南京-安庆城际铁路安庆站,该线全长175公里,采用城际客运铁路专线技术标准,估算总投资175亿元。

  通道之五: 沟通南北普通铁路通道中长期铁路规划绝不仅仅是完成我省的铁路网,该铁路网的建设还将对全国的南北城市通行起着重要的作用。规划中还有一条较为重要的铁路线就是将安庆-景德镇铁路连接,该线的建设将增加国家南北普通铁路通道。该铁路南端与皖赣、鹰厦、横南铁路相连,北端与合九、合蚌、阜阳-六安-庐江铁路相接,可以形成厦门、福州、汕头等地经景德镇,合肥,至北京方向最为径直的运输通道,对于加强东南沿海与内地的联系非常有益。该线路起接铜九铁路殷汇站,终点至皖赣铁路祁门站。线路全长90公里,采用单线Ⅰ级铁路技术标准,估算总投资30亿元。安徽的产业转移问题  安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新兴的工业大省,厚重的文化大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拥有其他中部省份不可比拟的优势。安徽居中靠东,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毗邻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联系紧密,以省会合肥为中心,周边500公里范围内有5亿多人,市场容量巨大,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优越的区位条件,便利的交通,广阔的市场,使安徽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条件

  安徽省矿产资源富集,目前已发现矿产138种,铜、铁、硫和石灰石等矿种储量位居全国前列,煤炭储量居华东之首,淮南、淮北是中国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农业资源丰富,正常年景下,粮、油、棉产量分别居全国第6、第3和第6位,茶叶、烟草、中药材等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安徽也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南方以名山胜水著称,北方以文物古迹见长,黄山集天下美景于一身,九华山是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全省的风景名胜数不胜数,旅游业已成为安徽极具潜力和新兴的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努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形成了能源、原材料、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电、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企业。2007年全省煤炭产量达937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1905万千瓦,发电量为868亿千瓦时;家电产量2438万台,位居全国前列。奇瑞汽车成为我国出口量最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品牌;江汽集团的产销量在国内市场位居前列;一批骨干企业如海螺集团、马钢集团、铜陵有色集团等优质材料工业企业在国内乃至世界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都为全省加快发展,深化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安徽省人力资源充足,用工成本仅为沿海发达地区的二分之一左右。2007年年底统计,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4万人;科研机构959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366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9.6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6.3万人。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8个,部属实验室15个。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8个,在学研究生2.8万人;全省普通高校89所,在校生73.1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84.9万人。此外,水、电、土地房产等供给充裕,价格较低,只相当于发达地区的三分之一左右,综合成本优势突出。

良好环境: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

  安徽省认真落实国家鼓励外商投资的各项政策,制订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严格保护外来投资者合法权益。目前全省已拥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85个省级开发区,基础设施良好,已成为全省改革开放的重要载体。当前,安徽省正以改变政府职能,推进管理创新为重点,打一场效能建设的攻坚战,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加快建立服务型政府,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主动、优质、高效的服务。

  针对承接产业转移中安徽还存在的一些障碍,他们采取了积极的对应措施。

  东部产业转移主要是成本驱动型的制造业,而安徽劳动力、土地、工业用水等基本生产要素供应充足,价格低廉,具有综合成本比较优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大规模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构筑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新优势。抓住这个机遇,提升制造业水平,促进传统产业改革升级,以实现安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承接市场在外产业转移。安徽东面与产业转移的江、浙、沪相邻,西边与中部的江西、湖北、河南等相接,要创造和发挥区位优势,不仅使安徽成为承接东部转移产业的重要基地,而且要成为我国东部转移产业立足安徽,走向西部的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大力承接资源精深加工企业,发展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做大做强安徽资源加工型产业,不断扩大市场在外产业的拓展能

力。

  利用产业优势承接配套产业的转移。安徽已培育发展了汽车及零部件、家电、机械制造、建材、纺织服装等一批优势产业和围绕这些产业发展的配套产业,要坚持以安徽优势产业为依托,吸引更多东部地区的相关要素的进入,进一步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利用东部的技术、资金、人才和现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发展特色产业。紧紧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产业配套,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安徽工业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

  注重引进和发挥龙头企业和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引进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全面参与全球国际分工。鼓励和吸引在东部落户的跨国公司和大企业集团,前来安徽设立生产制造基地、配套基地、服务业外包基地以及物流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管理营运中心和地区总部,引导和鼓励本省企业与已经进入东部的跨国公司、大企业集团配套合作,逐步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营销网络,为全面参与全球分工创造条件。

  发挥开发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作用。安徽8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基础设施良好,承接产业转移,要以这些开发区为基地,结合产业转移的实际需要,做好开发区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明确各类开发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区。在着力建设好现有开发区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要建设一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专门开发区,努力将开发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本地工业快速发展的龙头。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拓宽招商引资范围,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形成政府推动和开发区自主相结合共同招商的局面。

  坚持节约、环保、高效。青山绿水,生态环境优良是安徽参与区域竞争的优势和财富,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把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个过程中。


相关文章

  • 皖江城市带调研报告
  • 城市 城市发展战略 国家开发银行顾问史善新带队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皖江编者按:2007年7月12日到18日,由中宣部原副部长朱厚泽. 城市带调研组到安徽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进行了调研,调研组成员有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顾文选.中 ...查看


  • 安徽乡土地理
  • 安 徽 乡 土 地 理 刘瑜 一.基本概况: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 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安徽清初(康熙6年:公元1667年)建省时,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 ...查看


  •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 合肥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专业: 经济学 姓名:卞恒亚 学号: 1106421055 指导老师:刘冬萍 一.合肥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现状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特点 1.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不断完善 2.经济结构 ...查看


  • 皖江城市群产业特征研究
  • 摘要:城市群形成发育的关键在于其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城市功能的互补和经济联系的分工与协作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对皖江城市群产业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其研究结果将为皖江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和新一轮皖江开发提 ...查看


  • 中国地理重点区域一览
  • 中国地理重点区域高频考点一览 东北地区 气候:东北的东北部为何为湿润地区; 大兴安岭两边山坡气温年较差的差异; 旱涝灾害: 地形:大兴安岭的地理意义; 土地:黑土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冻土广布的原因及影响 水文:试分析松花江的水文特征:辽 ...查看


  • 安庆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送审稿)
  • 安庆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 (2008-2020) (送审稿)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 安庆市交通局 2010年3月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 1 第二章 规划的必 ...查看


  • 中国地理分区
  • 2012届地理高三一轮复习测试试题:中国地理分区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网上流行的一张帖子这样写道:北京人说他风沙多,A地人笑了:A地人说他面积大,新疆人笑了:新疆人说他民族多,B省人笑了:B省人说他地势高,西藏人笑了:西藏人 ...查看


  • 安徽省情精编常识考试题
  • 安徽省情精编常识考试题 ------选择----填空----简答---- -----(与时俱进)---------- 一.单项选择题 1."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 b ) A.发展 B.科学发展 C.加速崛起 ...查看


  • 安徽城市最新排名
  • 安徽城市最新排名 第1名合肥 做为省会,被列入全国文明城市推荐名单.安徽的老大,你不得不承认,在安徽的城市,综合来说,算是最好的一个城市.作为安徽省省会和安徽目前唯一的特大型城市,合肥在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交通等各方面都具有超强竞争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