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和简答

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2.关键期:个体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者没有影响。、

3.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也是人的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4.认知方式:又称为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5.学习: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6.认知结构:广义上,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

7.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为最近发展区。

8.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是用来描述世界,回答“世界是什么”问题的知识。

9.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

10.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的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11.定势: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12.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程序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14.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5.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

16.罗森塔尔效应:相同的事物,被附于期望就变的更优秀。

17.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问答题:

1. 教育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答:(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a.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b.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c.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a.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b.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答:(1)萌芽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3.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理论?

答: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认知发展观,并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 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如下特征:单相思维;具有不

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守恒概念的形成。儿童的思维具有

如下特征: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4) 形势运算阶段(11—15岁),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4.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答: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2)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4) 勤奋感对自备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5.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答:(1)认知方式的差异: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型与沉思型、副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2)(认知能力)智力差异: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智力类型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发展早晚的差异和智力的性别差异等方面。

(3)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应采用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6.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答: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性格的特征差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类型是指一个人身上所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它有多种分类,主要有:外倾型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7.简述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定律?

答:(1)准备律:学习者在进入某种情境时所具有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某种反应的学习;

(2)练习律:对于已经学习的某种情境与某种反应的联结,正确地重复这一反应会增强这一联结。练习律又可分为应用律和失用律。

(3)效果律:指一个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加强或消弱的作用。

8.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答:(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9.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答: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皮亚杰的理论和布鲁纳的早期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

(1) 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知识一种解释、

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 学习观: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

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 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a.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

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起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b.教师除讲授学习材料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生成新的能力和技巧,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引导学生生成新的能力和技巧。

10.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

答:(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11.高原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高原现象: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一般在练习中期出现,通常被认为是由于(1)学习方法固定法、(2)学习任务复杂化、(3)学习动机减弱、(4)兴趣降低、(5)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6)意志品质不够顽强等造成的。

1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皮亚杰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2) 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

(3) 可逆性阶段(8—9岁),这一阶段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

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4) 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

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皮亚杰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到自律道德转变的分水岭,在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1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柯尔伯格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长达十二年得研究,在此基础上、他发现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发展顺序。

(1) 前习俗水平,道德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由外在的要求而定。

(2) 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在于做好事或尽义务,在于别人的期待和传统秩序的保持。

(3) 后习俗水平,自觉遵守公共滚则,行使权利和覆行义务被认为具有道德价值。 阶段: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定向。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已主义定向。第三阶段: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第四阶段: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秩序的定向。第五阶段:墨守成规和契约定向。第六阶段:良心或规则的定向。

1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1)问题情境;(2)定势与功能固着;(3)原型启发;(4)已有的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15.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联系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6.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答:研究表明,创造性和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 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地创造性;

(3) 地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 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17.创造性的培养?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培养;

(3)开设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8.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和(7)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

19.简述学习策略的种类?

答: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 认知策略又可以分为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可以分为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可分为学习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20.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使它们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形成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习需要不断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除了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法和教学组织外,教师还应根据教学不同阶段的要求和特点,创设一些辅助条件。

(1) 适当的开展学习竞赛。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好胜动机和求胜的需要会更强烈,学

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提高。

(2) 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

化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

(3)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学习结果的反馈具有激励作用,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

要具体,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学生每次学习之后,总会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寻

找一些原因,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归因,尽量地将学生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

21.影响学生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答:因素:(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5)认知结构的特点;(6)学习策略的水平。 培养:(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4)加强基础知识及其基本技能的训练;(5)加强教学方式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22.什么是心理健康,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心理健康: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应该具有如下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能做到自知、自尊和自我接纳;

(3)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和适应能力;具有与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4)具有健全的人格。

23.简述保持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答:(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世界观;(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5)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6)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进行哪些角色创新?

答:(1)由传统的“传道、传授、解惑”型教师转向“激趣、启思、导疑”型教师;

(2)由命令主导型教师变为指导帮助型教师;

(3)由被动阐释、执行型教师转向主动研究、决策型教师;

(4)由单一学科型教师转向综合专家型教师。

25.试述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区别?(论述题)

答:一、课时计划的差异

对教师课时计划的分析表明,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只是突出了课的主要步骤和教学内容,并未涉及一些细节。相反,新教师却把大量时间用在课时计划的一些细节上。同时,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修改与演练所需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正式计划的时间之外,自然地在一天中的某个时候发生。而新教师要在临上课之前针对课时计划做一下演练。在两个平行班教同样的课时,新教师往往利用课间来修改课时计划。

一般来说,专家教师认为,教学的细节方面是由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所决定的。他们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一些有关教学细节的问题。而新教师的课时计划往往依赖于课程的目标,仅限于课堂中的一些活动或一些已知的课程知识,而不能够把课堂教学计划与课堂情境中的学生行为联系起来。

另外,专家教师在制定课时计划时,能根据学生的先前知识来安排教学进度。他们认为实施计划是靠自己去发挥的。因此,他们的课时计划就有很大的灵活性。而新教师仅仅按照课

时计划去做,并想办法去完成它,却不会随着课堂情境的变化来修正他们的计划。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一) 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专家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执行下去。

(二)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教师则相对缺乏这些方法。专家教师采用声音、动作及步伐的调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新教师的表现是:往往在没有暗示的前提下,就要变换课堂活动。

(三) 教材的呈现

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教师则不能。一般来说,在回顾先前知识方面,专家教师都能够意识到回顾先前知识的重要性。

(四) 课堂练习

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教师仅仅把它当作必经的步骤。在学生做练习时,专家教师往往是这样做的:提醒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练习;帮助他们把握做作业的速度;在课堂上来回走动,以便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对练习情况提出系统的反馈;关系学生是否学得了刚才教的知识,而不是纪律问题。而新教师则是这样做的:对课堂的联系时间把握不准,往往延时;只照顾自己关系的学生,不顾其他学生;对练习无系统的反馈;要求学生做作业时安静,并把这看作是课堂中最重要的事情。

(五) 家庭作业的检查

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而新教师往往缺乏相应的规范。

(六) 教学策略的运用

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运用。新教师或者缺乏或者不会运用教学策略。 在提问策略与反馈策略上,专家教师与新教师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地方。首先,专家教师比新教师提的问题更多,从而学生获得反馈的机会越多,学习更加精确的机会也越多。其次,在学生正确回答后,专家教师比新教师更多地再提另外一个问题,这样可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再次,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专家教师较之新教师更易针对同一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或者是给出指导性反馈。最后,专家教师比新教师在学生自发的讨论中更可能提供反馈。

三、课后评价的差异

在课后评价时,专家教师和新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研究发现,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而专家教师则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很少谈论课堂管理问题和自己的教学是否成功。专家教师都关系哪些他们认为对完成目标有影响的活动。而新教师对课后的评价就不相同:有的说了许多课的特点,有的对课的成功作了大致评估,还有的关注自己上课的有效性。

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2.关键期:个体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者没有影响。、

3.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也是人的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4.认知方式:又称为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5.学习: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6.认知结构:广义上,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

7.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为最近发展区。

8.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是用来描述世界,回答“世界是什么”问题的知识。

9.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

10.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的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11.定势: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12.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程序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14.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5.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

16.罗森塔尔效应:相同的事物,被附于期望就变的更优秀。

17.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问答题:

1. 教育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答:(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a.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b.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c.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a.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b.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答:(1)萌芽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3.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理论?

答: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认知发展观,并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 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如下特征:单相思维;具有不

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守恒概念的形成。儿童的思维具有

如下特征: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4) 形势运算阶段(11—15岁),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4.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答: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2)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4) 勤奋感对自备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5.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答:(1)认知方式的差异: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型与沉思型、副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2)(认知能力)智力差异: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智力类型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发展早晚的差异和智力的性别差异等方面。

(3)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应采用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6.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答: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性格的特征差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类型是指一个人身上所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它有多种分类,主要有:外倾型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7.简述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定律?

答:(1)准备律:学习者在进入某种情境时所具有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某种反应的学习;

(2)练习律:对于已经学习的某种情境与某种反应的联结,正确地重复这一反应会增强这一联结。练习律又可分为应用律和失用律。

(3)效果律:指一个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加强或消弱的作用。

8.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答:(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9.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答: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皮亚杰的理论和布鲁纳的早期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

(1) 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知识一种解释、

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 学习观: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

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 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a.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

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起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b.教师除讲授学习材料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生成新的能力和技巧,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引导学生生成新的能力和技巧。

10.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

答:(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11.高原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高原现象: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一般在练习中期出现,通常被认为是由于(1)学习方法固定法、(2)学习任务复杂化、(3)学习动机减弱、(4)兴趣降低、(5)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6)意志品质不够顽强等造成的。

1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皮亚杰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2) 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

(3) 可逆性阶段(8—9岁),这一阶段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

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4) 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

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皮亚杰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到自律道德转变的分水岭,在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1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柯尔伯格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长达十二年得研究,在此基础上、他发现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发展顺序。

(1) 前习俗水平,道德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由外在的要求而定。

(2) 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在于做好事或尽义务,在于别人的期待和传统秩序的保持。

(3) 后习俗水平,自觉遵守公共滚则,行使权利和覆行义务被认为具有道德价值。 阶段: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定向。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已主义定向。第三阶段: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第四阶段: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秩序的定向。第五阶段:墨守成规和契约定向。第六阶段:良心或规则的定向。

1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1)问题情境;(2)定势与功能固着;(3)原型启发;(4)已有的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15.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联系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6.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答:研究表明,创造性和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 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地创造性;

(3) 地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 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17.创造性的培养?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培养;

(3)开设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8.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和(7)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

19.简述学习策略的种类?

答: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 认知策略又可以分为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可以分为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可分为学习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20.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使它们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形成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习需要不断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除了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法和教学组织外,教师还应根据教学不同阶段的要求和特点,创设一些辅助条件。

(1) 适当的开展学习竞赛。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好胜动机和求胜的需要会更强烈,学

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提高。

(2) 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

化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

(3)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学习结果的反馈具有激励作用,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

要具体,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学生每次学习之后,总会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寻

找一些原因,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归因,尽量地将学生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

21.影响学生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答:因素:(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5)认知结构的特点;(6)学习策略的水平。 培养:(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4)加强基础知识及其基本技能的训练;(5)加强教学方式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22.什么是心理健康,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心理健康: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应该具有如下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能做到自知、自尊和自我接纳;

(3)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和适应能力;具有与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4)具有健全的人格。

23.简述保持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答:(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世界观;(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5)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6)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进行哪些角色创新?

答:(1)由传统的“传道、传授、解惑”型教师转向“激趣、启思、导疑”型教师;

(2)由命令主导型教师变为指导帮助型教师;

(3)由被动阐释、执行型教师转向主动研究、决策型教师;

(4)由单一学科型教师转向综合专家型教师。

25.试述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区别?(论述题)

答:一、课时计划的差异

对教师课时计划的分析表明,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只是突出了课的主要步骤和教学内容,并未涉及一些细节。相反,新教师却把大量时间用在课时计划的一些细节上。同时,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修改与演练所需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正式计划的时间之外,自然地在一天中的某个时候发生。而新教师要在临上课之前针对课时计划做一下演练。在两个平行班教同样的课时,新教师往往利用课间来修改课时计划。

一般来说,专家教师认为,教学的细节方面是由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所决定的。他们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一些有关教学细节的问题。而新教师的课时计划往往依赖于课程的目标,仅限于课堂中的一些活动或一些已知的课程知识,而不能够把课堂教学计划与课堂情境中的学生行为联系起来。

另外,专家教师在制定课时计划时,能根据学生的先前知识来安排教学进度。他们认为实施计划是靠自己去发挥的。因此,他们的课时计划就有很大的灵活性。而新教师仅仅按照课

时计划去做,并想办法去完成它,却不会随着课堂情境的变化来修正他们的计划。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一) 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专家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执行下去。

(二)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教师则相对缺乏这些方法。专家教师采用声音、动作及步伐的调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新教师的表现是:往往在没有暗示的前提下,就要变换课堂活动。

(三) 教材的呈现

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教师则不能。一般来说,在回顾先前知识方面,专家教师都能够意识到回顾先前知识的重要性。

(四) 课堂练习

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教师仅仅把它当作必经的步骤。在学生做练习时,专家教师往往是这样做的:提醒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练习;帮助他们把握做作业的速度;在课堂上来回走动,以便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对练习情况提出系统的反馈;关系学生是否学得了刚才教的知识,而不是纪律问题。而新教师则是这样做的:对课堂的联系时间把握不准,往往延时;只照顾自己关系的学生,不顾其他学生;对练习无系统的反馈;要求学生做作业时安静,并把这看作是课堂中最重要的事情。

(五) 家庭作业的检查

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而新教师往往缺乏相应的规范。

(六) 教学策略的运用

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运用。新教师或者缺乏或者不会运用教学策略。 在提问策略与反馈策略上,专家教师与新教师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地方。首先,专家教师比新教师提的问题更多,从而学生获得反馈的机会越多,学习更加精确的机会也越多。其次,在学生正确回答后,专家教师比新教师更多地再提另外一个问题,这样可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再次,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专家教师较之新教师更易针对同一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或者是给出指导性反馈。最后,专家教师比新教师在学生自发的讨论中更可能提供反馈。

三、课后评价的差异

在课后评价时,专家教师和新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研究发现,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而专家教师则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很少谈论课堂管理问题和自己的教学是否成功。专家教师都关系哪些他们认为对完成目标有影响的活动。而新教师对课后的评价就不相同:有的说了许多课的特点,有的对课的成功作了大致评估,还有的关注自己上课的有效性。


相关文章

  • 解释法律与法律解释
  • 解释法律与法律解释晖Ξ 内容提要:.解释法律是要探求法律这,是需要用哲学方法来说明法律的过程,因而是一个哲学命题;,因而是一个法学命题. 关键词:解释法律 法律解释 法哲学 法理学 解释法律与法律解释这两个概念,如果不是研究者咬文嚼字,则常 ...查看


  • 刑法立法解释
  • 一.刑法立法解释的事实:具体解释还是补充立法 (一)立法解释的内容辨析 就迄今为止9个刑法立法解释的内容来看,它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刑法规范的明确化和具体化,具体包括6个解释.其一,对刑法第313条的解释,该解释就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查看


  • 试论刑法学中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的区别
  • 试论刑法学中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的区别 行 江 内容提要:类推.类推解释和类推适用,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是否具有相同的涵义,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具有不同的理解.正确地理解三者的关系,对于认识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的区别具有很大的帮助.类推解释 ...查看


  • 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高分技巧
  • 目 录 一. 核心题型:名词解释是试题的核心题型 二. 次重点:名词解释的范围 三. 真题分析:最易忽视的一项 四. 三段论:可能的高分技巧 五. 字数:六分钟的限制 一.核心题型:名词解释是试题的核心题型 介绍具体方法之前,我们有必要加深 ...查看


  • 解释论之解释
  • 摘要本文首先从形式解释论和实质解释论的共许前提出发探讨两者的主要分歧所在,接着提出不同解释方法之关系对两者讨论所形成的影响,最后希望集中于"可能语义"和"有利于被告人"的角度重新梳理形式解释论在刑法解 ...查看


  • 成语注释丨小学必备成语及注释
  • 1. 爱憎(zēng)分明: [解释]爱和恨的界限十分清楚,态度十分鲜明.憎:恨,厌恶. 2. 安然无恙: [解释]形容人或物平安无事,没有遭受到任何损害.安然:平安:恙:疾病. 3. 拔苗助长: [解释]比喻违反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结 ...查看


  • 试论宪法解释的效力
  • 目录 摘要.关键词--------------------------- 一.宪法解释的含义及原则 -------------------- 1 1 4 7 二.宪法解释效力的性质---------------------- 三.宪法解释效 ...查看


  • 法律解释及其基本特征_陈金钊
  • DOI:10.16290/j.cnki.1674-5205.2000.06.003 法律解释及其基本特征 陈金钊 (山东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 在法治社会中,如果没有法律解释理论,仍可能形成新的专制.法律解释应 是法 ...查看


  • "刑事司法解释溯及力"权威观点及典型案例
  • 法信码 聚焦法律纠纷争点,一站推荐法律依据.匹配案例.权威观点. 本期导读:司法解释对审判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近日,有读者提出,希望推送一期"刑事司法解释.立法解释"溯及力问题的文章,因此,本期法信码整理了相关法律. ...查看


  • 中外教育简史之名词解释
  •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41."星期日学校" 42.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43.三舍法 44."三纲五常"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学记> 2.朱子读书法 3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