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中药的不良反应,提出中药是有危害性的,而非绝对安全。方法 是通过查阅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资料,总结、归纳中药的不良反应。结果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复杂的。主要表现为药物因素、临床使用环节及个体差异等方面。结论 应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加强检测和防治工作,加大中药不良反应的基础研究工作,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关键词] 中药;不良反应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19-02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人们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几千年来,中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近年来关于中药的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屡见不鲜,引起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担忧,严重影响着中医药可持续发展。如何正确地看待中药不良反应,为中药制定科学合理的应用策略,已成为摆在中医药工作者面前刻不容缓的课题。为此,本文为目前有很多滥用中药的现象,现总结中药不良反应的危害如下:
1 中药不良反应历史及现状
中药属天然药物的范畴,自古以来,人类以动植物为食物,对中药产生了适应性,而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品对人体相对来说是生疏的异物,加之中药中含有糖类和维生素,进入人体内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醛酸,从而帮助解毒,有的含有蛋白质、胶质,能保护胃黏膜、缓和刺激、阻碍有毒成分的吸收,且可与某些有毒成分结合成无毒物,达到消除药物自身和他药毒性及副作用的目的,故其毒副作用比西药比相对轻,疗效肯定。但其固有的毒副反应和不断发生的中药中毒病例,仍不得不引起医药学家们的重视。如《淮南子》:“天雄鸟喙,药之凶毒也,良医以活人”,《神农本草经》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金元时代我国医学综合了历代用药经验,提出了十八反、十八畏、妊娠用药禁忌等。在汉代曾有记载:在400种中药中有毒者占60多种,《神农本草经》将中药分成“上、中、下三品”,“下品多毒,不可久服”如大戟、芫花、甘遂、乌头、狼毒等,后来时间证明了,当时认为“无毒”多服和久服不伤人的“上品”也发生了中毒死亡病例,如人参等。而“中品”中的百合、麻黄等也被实践证明是有毒药物。
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报告的数量和涉及品种数量有增多的趋势。据文献报道,有学者对1980――1999年近20年中药不良反应个案报道研究表明,除滥用、误用、中毒的病例报告,共发生中药不良反应2732例[1],另外,据统计结果显示,2001――2003年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占不良反应报告总数的13.5%[2],同时,随着中药在世界应用的日益广泛,中药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引起国际的关注,截至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共收到有关中草药的可疑不良反应报告就到达11716份[3]。
2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
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类型副作用和毒作用,中药品种混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药的品种繁多,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一种中药来源不同,不仅所含化学成分及药效有差异,且毒性强弱也不相同。如同一味中药“木通”,有“川木通”和“关木通”之分,前者为毛莨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主要产于四川、贵州和湖南等地,毒副作用很小,而后者为马兜铃科植物,主要产于东北三省,其内含有马兜铃酸A、B、D及其衍生物,可损伤肾小管及间质,长期服用甚至肾功能衰竭而死亡[4]。
配伍不当。历代医药学家在实践中对中药的毒副作用已有认识,将中药的毒性归为“小毒、有毒、大毒、极毒”,总结出“十八反、十八畏”等禁忌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等中药配伍理论来减少毒性,增强疗效。中药的使用讲究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配伍得当,可使其相互协调、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如用“相制”配伍方法降低毒副作用。如四逆汤,方剂中用甘草、干姜和附子配伍,就制约了附子的毒性。对某些相恶、相反的药物要避免同时使用,否则会降低药效或增加毒副作用。如藜芦和人参同时使用,藜芦的毒性就会超过它本身毒性好几倍,极易引起中毒。
3 中药毒物在人体内的代谢
毒物吸收后作用的强弱与机体的功能状态有关。一般情况下,许多毒物经过生物转化,毒性功能减少。患糖尿病时,血糖波动很大,当血糖浓度高时,由于胰岛素分泌障碍,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减少,肝糖原合成降低;当血糖浓度低时,肝糖原又易分解葡萄糖,以补充血糖浓度结果造成细胞内代谢能量不足,解毒能力减弱。肝硬化、慢性肝炎、阻塞性黄疸等病人,由于肝细胞损害使毒物在肝细胞内质网中进行的结合解毒反应受到阻碍,加上肝微粒体中的细胞色素-450含量也降低,毒物的生物转化受阻。因此,虽然是非致死剂量或浓度较低的毒物,对糖尿病病人、肝损害者有可能引起严重反应,甚至死亡。再者,当神经系统处于抑制、深睡或麻醉状态时,机体对毒物的敏感性降低,寒冷、饥饿、过度疲劳、脾胃虚弱及胃内容物的性状都影响中毒的程度。在解毒过程中,肝脏作用最大,肾脏次之,肠黏膜及其他器官也有解毒的作用,故在抢救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护机体及各脏器的功能,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4 中药辅助用料的危害
中药辅助用料通常是指在中药配制过程中除主药之外的必备物质,对辅料的基本要求是不影响药效、不影响药物的稳定性、无生理活性。中药辅料选择原则安全性摆在首位,引起中药辅料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与患者个体过敏性因素有关、辅料毒性及免疫毒性有关。
5 小 结
对中药的不良反应应该持有辩证的观点。既要正视中药不良反应的客观事实,又要对其进行冷静的分析,防止夸大其辞或无科学数据论证的不实宣传和误导。积极探求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思路,制定有效的有毒中药制用规则,建立可靠的中药不良反应评价体系,使中药真正成为“安全、有效”的药品,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吕庆丽,方娟娟.近20年中药不良反应个案报道调查.药品不良反应杂志,2001,01,18.
[2] 张力,杨晓辉,等.关于我国中药不良反应检测工作现状和发展思考.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
[3] 梅全喜,曾聪彦.对中药安全性问题的研讨.中国药房,2007:18.
[4] 袁思通.对“中药中毒病例攀升”问题的思考.中国中药杂志,2000:25.
\
[摘要] 目的 分析中药的不良反应,提出中药是有危害性的,而非绝对安全。方法 是通过查阅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资料,总结、归纳中药的不良反应。结果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复杂的。主要表现为药物因素、临床使用环节及个体差异等方面。结论 应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加强检测和防治工作,加大中药不良反应的基础研究工作,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关键词] 中药;不良反应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19-02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人们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几千年来,中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近年来关于中药的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屡见不鲜,引起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担忧,严重影响着中医药可持续发展。如何正确地看待中药不良反应,为中药制定科学合理的应用策略,已成为摆在中医药工作者面前刻不容缓的课题。为此,本文为目前有很多滥用中药的现象,现总结中药不良反应的危害如下:
1 中药不良反应历史及现状
中药属天然药物的范畴,自古以来,人类以动植物为食物,对中药产生了适应性,而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品对人体相对来说是生疏的异物,加之中药中含有糖类和维生素,进入人体内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醛酸,从而帮助解毒,有的含有蛋白质、胶质,能保护胃黏膜、缓和刺激、阻碍有毒成分的吸收,且可与某些有毒成分结合成无毒物,达到消除药物自身和他药毒性及副作用的目的,故其毒副作用比西药比相对轻,疗效肯定。但其固有的毒副反应和不断发生的中药中毒病例,仍不得不引起医药学家们的重视。如《淮南子》:“天雄鸟喙,药之凶毒也,良医以活人”,《神农本草经》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金元时代我国医学综合了历代用药经验,提出了十八反、十八畏、妊娠用药禁忌等。在汉代曾有记载:在400种中药中有毒者占60多种,《神农本草经》将中药分成“上、中、下三品”,“下品多毒,不可久服”如大戟、芫花、甘遂、乌头、狼毒等,后来时间证明了,当时认为“无毒”多服和久服不伤人的“上品”也发生了中毒死亡病例,如人参等。而“中品”中的百合、麻黄等也被实践证明是有毒药物。
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报告的数量和涉及品种数量有增多的趋势。据文献报道,有学者对1980――1999年近20年中药不良反应个案报道研究表明,除滥用、误用、中毒的病例报告,共发生中药不良反应2732例[1],另外,据统计结果显示,2001――2003年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占不良反应报告总数的13.5%[2],同时,随着中药在世界应用的日益广泛,中药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引起国际的关注,截至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共收到有关中草药的可疑不良反应报告就到达11716份[3]。
2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
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类型副作用和毒作用,中药品种混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药的品种繁多,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一种中药来源不同,不仅所含化学成分及药效有差异,且毒性强弱也不相同。如同一味中药“木通”,有“川木通”和“关木通”之分,前者为毛莨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主要产于四川、贵州和湖南等地,毒副作用很小,而后者为马兜铃科植物,主要产于东北三省,其内含有马兜铃酸A、B、D及其衍生物,可损伤肾小管及间质,长期服用甚至肾功能衰竭而死亡[4]。
配伍不当。历代医药学家在实践中对中药的毒副作用已有认识,将中药的毒性归为“小毒、有毒、大毒、极毒”,总结出“十八反、十八畏”等禁忌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等中药配伍理论来减少毒性,增强疗效。中药的使用讲究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配伍得当,可使其相互协调、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如用“相制”配伍方法降低毒副作用。如四逆汤,方剂中用甘草、干姜和附子配伍,就制约了附子的毒性。对某些相恶、相反的药物要避免同时使用,否则会降低药效或增加毒副作用。如藜芦和人参同时使用,藜芦的毒性就会超过它本身毒性好几倍,极易引起中毒。
3 中药毒物在人体内的代谢
毒物吸收后作用的强弱与机体的功能状态有关。一般情况下,许多毒物经过生物转化,毒性功能减少。患糖尿病时,血糖波动很大,当血糖浓度高时,由于胰岛素分泌障碍,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减少,肝糖原合成降低;当血糖浓度低时,肝糖原又易分解葡萄糖,以补充血糖浓度结果造成细胞内代谢能量不足,解毒能力减弱。肝硬化、慢性肝炎、阻塞性黄疸等病人,由于肝细胞损害使毒物在肝细胞内质网中进行的结合解毒反应受到阻碍,加上肝微粒体中的细胞色素-450含量也降低,毒物的生物转化受阻。因此,虽然是非致死剂量或浓度较低的毒物,对糖尿病病人、肝损害者有可能引起严重反应,甚至死亡。再者,当神经系统处于抑制、深睡或麻醉状态时,机体对毒物的敏感性降低,寒冷、饥饿、过度疲劳、脾胃虚弱及胃内容物的性状都影响中毒的程度。在解毒过程中,肝脏作用最大,肾脏次之,肠黏膜及其他器官也有解毒的作用,故在抢救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护机体及各脏器的功能,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4 中药辅助用料的危害
中药辅助用料通常是指在中药配制过程中除主药之外的必备物质,对辅料的基本要求是不影响药效、不影响药物的稳定性、无生理活性。中药辅料选择原则安全性摆在首位,引起中药辅料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与患者个体过敏性因素有关、辅料毒性及免疫毒性有关。
5 小 结
对中药的不良反应应该持有辩证的观点。既要正视中药不良反应的客观事实,又要对其进行冷静的分析,防止夸大其辞或无科学数据论证的不实宣传和误导。积极探求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思路,制定有效的有毒中药制用规则,建立可靠的中药不良反应评价体系,使中药真正成为“安全、有效”的药品,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吕庆丽,方娟娟.近20年中药不良反应个案报道调查.药品不良反应杂志,2001,01,18.
[2] 张力,杨晓辉,等.关于我国中药不良反应检测工作现状和发展思考.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
[3] 梅全喜,曾聪彦.对中药安全性问题的研讨.中国药房,2007:18.
[4] 袁思通.对“中药中毒病例攀升”问题的思考.中国中药杂志,200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