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浅谈

  1 捕捉并鼓励学生的闪光点   课堂上,教师接收到学习信息后,对其正确点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只要学生能做到基本正确,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部分正确就肯定部分。这样,既强化学生的正确意识,缩小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又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还要敏锐地捕捉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如,在教《乌鸦喝水》一文时,理解课文后,教师提出问题:“你能帮乌鸦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喝到瓶子里的水?”一生说:“把树叶卷起来当吸管。”看似不现实,但我们不能不为学生的大胆创造而惊叹!   2 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原则,这样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如,教学《穷人》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3 灵活统一分歧点,激励求异点   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不同,对同一问题也常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如何把片面的认识引向全面,把分散的意见统一起来,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抓住分歧点,把各种不同的“负反馈”调整为“正反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揠苗助长》一课时,学生对“第二天禾苗都枯死了”产生了异议。有的同学认为禾苗会枯死,有的同学则认为禾苗虽被拔高,到第二天也不至于会全部枯死。教师巧妙地抓住分歧点,引导学生再次深入理解课文,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往高里拔”、“长高了一大截”,并结合课文插图等方面来理解,通过讨论,很快统一了分歧点。   相反地,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拘泥于“求同思维”,还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求异思维”的机会,以鼓励创造性思维。如,在《一夜的工作》这课教学时,就“花生米并不多,好像并没在因为多一个人而增加份量”一句引出的讨论:“你认为花生米的份量增加了吗?”得出两种不同的答案:一种认为从“好像”一词,看出了花生米增加了,增加后的花生米还这么少,周总理的生活简朴到了极点;一种认为,花生米只有数得清颗数的一丁点,没有增加份量,周总理是将自己有限的食物分给客人,他是多么简朴和好客啊!截然不同却又同样感人的两种答案,我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没有根据教参来确定一种标准答案。教师及时给予的鼓励,激励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 创设情境,引领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蚂蚁和蝈蝈》一课时,笔者用蚂蚁和蝈蝈的谜语引入,让学生猜谜,学生立刻兴致高涨,注意力也被随之被吸引了过来。得出正确的谜底后,笔者才出示课题《蚂蚁和蝈蝈》,然后让学生自由交流对蚂蚁和蝈蝈的了解,使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学生对这些动物的习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5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5.1 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作文。   5.2 运用“迁移”培养兴趣。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说不出了,但是,机灵的孩子马上认真的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并且说得很详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再巧妙的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1 捕捉并鼓励学生的闪光点   课堂上,教师接收到学习信息后,对其正确点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只要学生能做到基本正确,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部分正确就肯定部分。这样,既强化学生的正确意识,缩小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又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还要敏锐地捕捉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如,在教《乌鸦喝水》一文时,理解课文后,教师提出问题:“你能帮乌鸦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喝到瓶子里的水?”一生说:“把树叶卷起来当吸管。”看似不现实,但我们不能不为学生的大胆创造而惊叹!   2 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原则,这样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如,教学《穷人》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3 灵活统一分歧点,激励求异点   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不同,对同一问题也常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如何把片面的认识引向全面,把分散的意见统一起来,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抓住分歧点,把各种不同的“负反馈”调整为“正反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揠苗助长》一课时,学生对“第二天禾苗都枯死了”产生了异议。有的同学认为禾苗会枯死,有的同学则认为禾苗虽被拔高,到第二天也不至于会全部枯死。教师巧妙地抓住分歧点,引导学生再次深入理解课文,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往高里拔”、“长高了一大截”,并结合课文插图等方面来理解,通过讨论,很快统一了分歧点。   相反地,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拘泥于“求同思维”,还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求异思维”的机会,以鼓励创造性思维。如,在《一夜的工作》这课教学时,就“花生米并不多,好像并没在因为多一个人而增加份量”一句引出的讨论:“你认为花生米的份量增加了吗?”得出两种不同的答案:一种认为从“好像”一词,看出了花生米增加了,增加后的花生米还这么少,周总理的生活简朴到了极点;一种认为,花生米只有数得清颗数的一丁点,没有增加份量,周总理是将自己有限的食物分给客人,他是多么简朴和好客啊!截然不同却又同样感人的两种答案,我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没有根据教参来确定一种标准答案。教师及时给予的鼓励,激励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 创设情境,引领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蚂蚁和蝈蝈》一课时,笔者用蚂蚁和蝈蝈的谜语引入,让学生猜谜,学生立刻兴致高涨,注意力也被随之被吸引了过来。得出正确的谜底后,笔者才出示课题《蚂蚁和蝈蝈》,然后让学生自由交流对蚂蚁和蝈蝈的了解,使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学生对这些动物的习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5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5.1 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作文。   5.2 运用“迁移”培养兴趣。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说不出了,但是,机灵的孩子马上认真的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并且说得很详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再巧妙的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相关文章

  • 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增补课题
  • 附: 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增补课题名录 一.规划课题:153 项 序号 单位全称 1 海门市东洲小学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查看


  • 台教研室200909号
  • 台教研室[2009]09号 关于公布2009年台州市教研系统立项课题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教研室.市直属学校: 根据<台州市教研系统教学研究课题与成果管理办法>精神,经县(市.区)教育局教研室或市直学校推荐,评审委员会评审 ...查看


  • 杭州市第19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研究论文结果
  • 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研究论文(普教) 杭州市第 19 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研究论文(普教)评选结果 中学政治 一等奖( 一等奖(3 篇) 萧山二中 萧山八中 富阳洞桥镇中学 徐仲桥 李亮亮 周水华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处理的实践与研 ...查看


  • 教育研究课题选题参考20110929
  • 教育研究课题选题参考(一) 一.德育研究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 后进生转化的个案研究. 学生道德学习研究. "家校共育"的个案研究.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 学业较差学生的行为形成原因研究 学业优秀学生的行为 ...查看


  • 浅谈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 [摘要]小学语文是我们识字的开始,对于每个学生而言都是一项必修的课程,这就使语文变得尤为重要.而实践教学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文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做到学以致用,这是一种能力,一种真正学习的能力,对于小学 ...查看


  • 论述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方向与改革内容
  •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 ...查看


  •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备课教案(上册)
  • 扬武小学教师电子备课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活动主题 安全在我心中 活动时间 8 课时 班级 六(1)班 1. 了解安全的一些相关知识, 学习 <未成年人保护法> , 了解里面的一些内容. 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3.激发学生参与 ...查看


  •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作者:庄建东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3年第12期 摘 要: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推进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根据< ...查看


  • 小学语文 - 奉化市教师进修学校
  • 奉化市教师进修学校文件 奉教进小[2013]42号 关于公布2013年奉化市小学(幼儿园)学科论文评 比结果的通知 各小学(幼儿园): 2013年奉化市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体育.音乐.美术(书法).信息技术.幼教等学科论文,经 ...查看


  • 中小学英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方案
  • 中小学英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方案 为切实提高我县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培养一批中小学英语教学的"领头雁",促进我县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整体提升,根据<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实施办法>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