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摘 要: 多中心治理理论不仅具有极高的理论研究价值,而且在实证研究领域中也对各国的治道变革有指导作用,其核心理念是在纯粹的市场化与单一的政府主导之间存在一种政府、市场和社会多中心的治理模式。本文对多中心理论进行简单介绍,并结合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公民社会的发展、社会资本存量的分析初步研究了多中心理论对于我国的适用性,同时指出要结合我国国情,审慎地借鉴多中心理论,建立有我国特色的治理模式。  关键词: 多中心治理理论 适用性 服务型政府 社会资本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简介  奥斯特罗姆提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其核心观点就是在政府的指令管制与完全市场化之间,存在许多其他有效的治理方式。  (一)多中心要求主体的多元化。  多中心通过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在公共治理过程中形成一种竞争机制,使得各主体之间相互竞争,降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成本与提供成本,提高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以确保公众能够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选择,使得政府提高对公众的回应性,以及公共意愿得以表达。  (二)多中心要求政府与市场通力合作的共治。  多中心理论指出,单纯的政府管制与市场化不能够满足公共治理的要求。政府的权力扩张会导致垄断与腐败,再加上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缺乏动力,使得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而一味地市场化只会追求效率,而不能满足公平的要求。因此,多中心理论提倡二者共治,而不是政府与市场非此即彼。  (三)多中心要求政府转变角色和职能。  奥斯特罗姆认为,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中存在“生产者、消费者和中介者”三种,政府应该转变角色,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作为市场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在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提供过程中制定法律和规则来保证正常的秩序,而不是进行垄断。  二、多中心治理在中国的适用性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对于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作用。  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由来已久,取得了许多成绩,如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问责制等。但随着公民参与度的提高,公共产品需求的增加,公众期望的升高,政府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服务型政府”口号流于形式等问题出现,我国公共治理模式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这就要求我国吸取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诸多有益观点,减少直接的、命令的、强制的方式,而采取间接的、服务的方式,能够交给地方做的就大胆放权,决策层与执行层分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多中心理论在我国的实际运用有以下几种。  1.社会组织壮大  要想实现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主体和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就必须壮大社会组织。在国外,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和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依靠社会组织,如各种行业协会、学会等。多中心理论要求壮大社会组织以实现社会自治。  2.外包  自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以来,许多公共产品政府外包给私营企业去生产,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公共产品生产的效率,又有利于政府减少直接干预,是民营化的主要形式。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能够提高社会资本存量,加强公众参与程度。  多中心理论已经演变为一种思维方式,要求建立强大的公民社会,政府仅仅作为中介参与公共产品的生产与供给过程,提出在各个领域建立自组织,对公共事务进行自我管理,这能够加强公众和组织内部的互相沟通,建立起一个全社会范围内的社会网络,以促进社会资本的提高,提高公民的社会参与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目标,打破以政府为核心的单中心治理模式,建立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三)审慎对待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的运用。  首先,我们要看到,奥斯特罗姆提出的多中心治理是介于私有化与国有化之间的一种特定状态下的有效治理模式,而这种特定状态难以确定,因此,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国情,我国社会体制改革推行至今已取得一定成效,在运用多中心理论时也应该批判地继承,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其次,多中心理论提出要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供给的过程中建立竞争机制,也要审慎对待,如果一味盲目地在各领域引入竞争,出现无规则的竞争,就会导致不合理的竞争,竞争混乱,这与多中心设想的通过各主体之间的有序竞争、协调,使得不同公共利益的主体得以实现的初衷相违背。  因此,多中心治理理论对于我国的适用性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多中心理论提出的强化公民社会、减少政府直接干预的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应该借鉴。另一方面,虽然提出要打破政府主导的单中心模式,但是政府在多中心模式中仍然要发挥重要作用,不可偏激地认为政府要退居次要地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理模式并不存在,各国公共事务的治理模式是通过长期社会实践而逐渐形成的,我国要结合国情,将多中心理论中国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公共事务治理模式。

  摘 要: 多中心治理理论不仅具有极高的理论研究价值,而且在实证研究领域中也对各国的治道变革有指导作用,其核心理念是在纯粹的市场化与单一的政府主导之间存在一种政府、市场和社会多中心的治理模式。本文对多中心理论进行简单介绍,并结合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公民社会的发展、社会资本存量的分析初步研究了多中心理论对于我国的适用性,同时指出要结合我国国情,审慎地借鉴多中心理论,建立有我国特色的治理模式。  关键词: 多中心治理理论 适用性 服务型政府 社会资本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简介  奥斯特罗姆提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其核心观点就是在政府的指令管制与完全市场化之间,存在许多其他有效的治理方式。  (一)多中心要求主体的多元化。  多中心通过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在公共治理过程中形成一种竞争机制,使得各主体之间相互竞争,降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成本与提供成本,提高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以确保公众能够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选择,使得政府提高对公众的回应性,以及公共意愿得以表达。  (二)多中心要求政府与市场通力合作的共治。  多中心理论指出,单纯的政府管制与市场化不能够满足公共治理的要求。政府的权力扩张会导致垄断与腐败,再加上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缺乏动力,使得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而一味地市场化只会追求效率,而不能满足公平的要求。因此,多中心理论提倡二者共治,而不是政府与市场非此即彼。  (三)多中心要求政府转变角色和职能。  奥斯特罗姆认为,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中存在“生产者、消费者和中介者”三种,政府应该转变角色,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作为市场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在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提供过程中制定法律和规则来保证正常的秩序,而不是进行垄断。  二、多中心治理在中国的适用性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对于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作用。  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由来已久,取得了许多成绩,如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问责制等。但随着公民参与度的提高,公共产品需求的增加,公众期望的升高,政府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服务型政府”口号流于形式等问题出现,我国公共治理模式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这就要求我国吸取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诸多有益观点,减少直接的、命令的、强制的方式,而采取间接的、服务的方式,能够交给地方做的就大胆放权,决策层与执行层分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多中心理论在我国的实际运用有以下几种。  1.社会组织壮大  要想实现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主体和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就必须壮大社会组织。在国外,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和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依靠社会组织,如各种行业协会、学会等。多中心理论要求壮大社会组织以实现社会自治。  2.外包  自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以来,许多公共产品政府外包给私营企业去生产,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公共产品生产的效率,又有利于政府减少直接干预,是民营化的主要形式。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能够提高社会资本存量,加强公众参与程度。  多中心理论已经演变为一种思维方式,要求建立强大的公民社会,政府仅仅作为中介参与公共产品的生产与供给过程,提出在各个领域建立自组织,对公共事务进行自我管理,这能够加强公众和组织内部的互相沟通,建立起一个全社会范围内的社会网络,以促进社会资本的提高,提高公民的社会参与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目标,打破以政府为核心的单中心治理模式,建立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三)审慎对待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的运用。  首先,我们要看到,奥斯特罗姆提出的多中心治理是介于私有化与国有化之间的一种特定状态下的有效治理模式,而这种特定状态难以确定,因此,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国情,我国社会体制改革推行至今已取得一定成效,在运用多中心理论时也应该批判地继承,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其次,多中心理论提出要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供给的过程中建立竞争机制,也要审慎对待,如果一味盲目地在各领域引入竞争,出现无规则的竞争,就会导致不合理的竞争,竞争混乱,这与多中心设想的通过各主体之间的有序竞争、协调,使得不同公共利益的主体得以实现的初衷相违背。  因此,多中心治理理论对于我国的适用性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多中心理论提出的强化公民社会、减少政府直接干预的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应该借鉴。另一方面,虽然提出要打破政府主导的单中心模式,但是政府在多中心模式中仍然要发挥重要作用,不可偏激地认为政府要退居次要地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理模式并不存在,各国公共事务的治理模式是通过长期社会实践而逐渐形成的,我国要结合国情,将多中心理论中国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公共事务治理模式。


相关文章

  • 社会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合作治理研究
  • [摘要]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执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它们无法按照单一秩序的要求行事.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一代理问题提高了"单中心"政策执行模式的社会成本,考虑到公民的政策需求并不是固定和一致的,因此,依靠单个 ...查看


  • 政策网络与中国的发展
  • 政策网络与中国的发展 摘要:政策网络治理是政策网络理论与治理理论研究相结合形成的新的治理流派.与科层和市场相区别,政策网络治理有着不同的理论和模式,是公共治理的一种新框架和新模式.而这种新型的模式大大的降低了群众参与成本,更方便更大范围的让 ...查看


  • 论公共事物的自主治理理论
  • [摘 要]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著作<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文章通过探求其理论内容,理论价值及反思等,从而分析其对转型时期中国公共事物管理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奥斯特罗 ...查看


  •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重塑政府运动及其启示 AHP和ZOGP组合应用于公共部门人员选拔配置研究 B社区非营利组织与政府良性互动研究 CCIC公司学习型组织人力资源培训绩效评估研究 DM(直投)广告在我国的发展 ...查看


  • 公司治理机制的本土化
  • 内容提要:我国公司治理制度远未达到体系化.合理化的状态,应当通过立法方式限制股东会的权力:扩大董事会职权,增强董事会的代表性和独立性:修正或取消法定代表人制度,推行共同代表制度:实现企业所有与企业经营的科学分离,辅之于更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 ...查看


  • 法学类论文题目
  • 法学类论文题目 人名 王炳海 教研室 公法 法学 备注 试析的法律保障 论"一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完善 上市公司收购中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研究 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研究 票据背书连续的法律问题探析 论破产重整中的利益平衡 ...查看


  • 商法知识点及其学习要求
  • 商法知识点及其学习要求 第一编 商法总论 提示:商法包括三大部分:总论.商主体法和商行为法.总论讲的是商法的概念.特征.原则等一般性问题.先总后分的做法是德国人的做法.总论有两个特点:套用德国法的理论.术语:套用民法总论的术语. 除了课本, ...查看


  • [边疆讯息]方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边疆治理理论体系
  •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既充分肯定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发挥的重要贡献,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极大地鼓舞了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工作者,是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指导我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查看


  • 公司治理与会计目标相关关系的理论分析
  • 经营管理 公司治理与会计目标相关关系的理论分析 蓝 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公司治理是我国股份制改造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影响公司治理的因素很多,其中会计目标及其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公司治理决定会计目标,会计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