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湘子桥的城市文化标识功能

潮州湘子桥的城市文化标识功能

潮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其文化载体中,广济桥无疑是最具人文特色和传播色彩的。广济桥位于潮州东门外,横跨浩瀚的韩江两岸,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2007年6月,广济桥修复成功;2009年11月16日,《广济桥》特种邮票正式发行。作为潮州文化的表征,广济桥的标识性进一步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当代所强调的城市品牌的塑造,其实,这也是城市文化标识形成的终极目标。在潮州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广济桥的“八百年风流”和 “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遭”足已担当起“城市文化标识”的功能,其文化标识的意义也随着潮州的发展繁荣而更加凸显。

一、仙佛造桥的传说

“湘桥春涨”是“潮州八景”之一:时当暮春三月,韩江水涨,河面增阔,湘子桥东西段中间十八梭船连成一线,真似长龙卧波。观上游两岸的滴翠竹林,下游仙洲盛开的桃花和沿江的绿柳都象浮在水面,景色宜人,一似三湘。这一番景致在清乾隆进士郑兰枝盛传海内外的“潮州八景”诗中,描绘得绝妙:“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激石雪飞梁上冒,惊涛声彻海门潮。鸦洲涨起翻桃浪,鳄渚烟深濯柳条。一带长虹三月好,浮槎几拟到云霄。”这座充满神奇的大桥,每一个桥墩距今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从宋代建成第一个桥墩到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前后共延续了300多年。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在大江上建造这样的大桥,其难度是超乎人们

想象的,故潮州民间便流传许多“仙佛造桥”的传说。

据说,韩愈刺潮后,时常登东山门(即今笔架山)游玩。但深感过江之苦,便请他的侄孙韩湘子和广济和尚一起造桥。 韩湘子造东面一段桥,请八仙来帮忙。韩湘子亲自去凤凰山取石,把石头都变成黑猪,一路赶来,但最后一群猪刚赶到凤南时,给一个孕妇识破,怪叫起来:石头怎会走路!一句话泄破了天机,石头再也赶不动了,因此韩湘子负责的那东面最后几墩没有修起来。

广济和尚造西南一段桥,也请来十八罗汉帮忙。他亲自去桑浦山开取石头,把石头点化成群乌羊,一路赶来。但当最后一群乌羊赶到半路时,碰到当地一个恶霸地主,存心想夺取这些羊,便说:“你这和尚哪来的羊呀!分明是我家的。”广济和尚被纠缠得不耐烦,便说:“既然是你家的羊,便赶到你田里去吧!

二、广济桥的独特魅力

(一)“十八梭船廿四洲”

梁舟结合,刚柔相济,有动有静,起伏变化,是广济桥的一大特色。其东、西段是重瓴联阁、联芳济美的梁桥,中间是“舳舻编连、龙卧虹跨”的浮桥。这简直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风景线。清乾隆间有诗

赞道:“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湘桥春涨”因而列“潮州八景”之首。从结构上说,梁舟结合,实开世界上启闭式桥梁之先河。启闭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航、排洪,正如《粤囊》记载:“潮州东门外济川桥„„晨夕两开,以通舟棋。”而每当韩江发洪水,又可解开浮桥,让汹涌澎湃的洪流倾泻。还有关卡的作用,“郡县以广济桥为盐船所必经,乃始榷取盐税”。后来,上级甚至派人与潮州府共管此盐道。《潮州府志》载:“清雍正三年(1725),由盐运同驻潮州与知府分管桥务,东岸属运同掣放引盐,西岸属潮州府稽查关税。”

(二)“廿四楼台廿四样”

广济桥在初创阶段便有筑亭、“覆华屋”于桥墩上的举措,并冠以“冰壶”、“玉鉴”等美称。明宣德年间,知府王源除了在5OO多米长的桥上建造百二十六间亭屋之外,还在各个桥墩上修筑楼台,并分别以奇观、广济、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驷、飞跃、涉川、右通、左达、济川、云衢、冰壶、小蓬莱、凤麟洲、摘星、凌波、飞虹、观滟、浥翠、澄鉴、升仙、仰韩为名。至此,桥楼之设,乃造其极。风雨桥是古代岭南桥梁常见的特点,但规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装饰如此之美,确实是世所罕见。

(三)“一里长桥一里市”

广济桥是“全粤东境,闽、粤、豫章,经深接壤”的枢纽所在,是交通要道。桥上众多的楼台,很快成为贸易的中心,成为热闹非凡的桥市。天刚破晓,江雾尚未散尽,桥上已是人声鼎沸了。待到晨曦初露,店铺竞先开启,茶亭酒肆,各色旗幡迎风招展,登桥者抱布贸丝,问卦占卜,摩肩接踵,车水马龙,正如李龄《广济桥赋》所描写

的:‘诺夫殷雷动地,轮蹄轰也;怒风搏浪,行人声也;浮云翳日,扬沙尘也;向遏行云,声报林木,游人歌而驿客吟也;凤啸高冈,龙吟瘴海,士女嬉而萧鼓鸣也;楼台动摇,云影散乱,冲风起而波浪惊也„„”。这哪是一座桥啊?难怪游客会闹出了“到了湘桥问湘桥” 的笑话。

三、古桥的历史与潮人的情结

潮州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历经了元、明、清和民国时期,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知州曾汪,造舟为梁,舟八十有六只,以接江之东西岸,且峙石于中,以绳其势,根其址。广济桥,也称湘子桥。据民间传说,湘子桥是韩愈请其侄子韩湘子(八仙之一)所造。由于韩愈在潮州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潮人故将造桥的功绩也归属于韩愈,因此,潮州八景中的“湘桥春涨”便这样约定俗成了;“广济桥”的称谓也同样基于对“仙佛造桥”的传说而得来。但无论将古桥称为“湘子桥”或者称为“广济桥”,都折射出潮人对先祖伟大而神奇的造桥技艺的敬仰和赞叹之情。

800多年间,古桥历经了几多朝代,也见证了几多繁华与沧桑。在明中叶以前,多因自然因素,古桥时毁时修,亦兴亦废,风风雨雨经历了二百多年,至明中叶,才迎来了它最辉煌灿烂的时期。据《潮州府志》记载:明宣德十年(1435),桥又一次被洪水毁坏。知府王源“以修桥为己任,捐俸倡之,所部撩属及富家巨室,皆争先恐后。于是,购木石,募工佣,凡墩之颓毁者补之,石梁中断者易之”。完工后,

正德八年(1513),广济桥遭台风破坏,知府谭伦

当时光步入恢复经济建设的火红的年代,基于对交通发展需要的考虑,1958年连接广济桥两端的十八梭船被拆除,改为由三孔钢桁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连接。1988年1月,广济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 潮州市政府向省文化厅和国家文物局上报《潮州广济桥维修方案》并获得正式批复。2003年至2007年,潮州市对广济桥按照最辉煌时期的明代进行了修复,桥墩做了加固,恢复了“十八梭船”的启闭式浮桥,修复了桥上的十二座楼阁和十八座亭屋,并为之加上匾额与对联,让古桥重现的昨日光彩。 俗话说: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那么,能让潮水这边和潮水那边的潮人紧紧地走到一起便是这座古桥了;海内一个潮州,海外一个潮州,这古桥便是联结着海内外千万潮州人的故乡情结。

四、古桥的今天与潮州的声扬

随着历史的变迁,广济桥几经修筑。1958年对全桥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桁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1976年又一次进行扩建。1988年1月,广济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潮州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铁牛一只溜。”这首民谣清晰地概括了广济桥上发生的故事,特别是桥墩的演变情况。2003年至2007年对广济桥按照最辉煌时期的明代进行了修复,桥墩做了加固,恢复了“十八梭船”的启闭式浮桥,修复了桥上的十二座楼阁和十八座亭屋,并为之加上匾额与对联,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

古桥的成功修复,让潮人又多了一份文化上的自豪。2007年月日,继广济桥成功修复之后,潮州市政府便着手以广济桥为题材进行宣传策划,从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战略出发,将潮州推向全国,推向世界。2009年月日,潮州形象歌曲《潮州有座广济桥》在央视频道成功推(播)出,让唯美的古桥景象深深地烙刻在观者的心灵上,让充满古韵之风的潮州文化播向八方。 修复后的广济桥,梁舟结合,联阁重瓴,宛若长龙嬉水,复道行空。其独特之风姿与高雅之造型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广济桥充分显示潮州人意志毅力、聪明才智的名桥,它集梁桥、拱桥、启闭式浮桥于一身,是中国桥梁史上的特例。自古以来,广济桥一直是沟通闽粤的锁钥。随着韩江大桥、金山大桥的辟建,广济桥已完成历史所赋予的交通使命。它又以超越前人的科学、艺术、文化内涵彰显于人间。“魄到中天满,光分万里同”(明贺一宏联语)的广

济桥,是潮人心目中的骄傲,是维系海内外潮籍乡亲的精神纽带,是一座长志气、凝侨心、顺民意的金桥。“广川利涉开新运,杰阁重楼见旧仪。”(饶宗颐先生联语)如今的广济桥既重现了明代风貌,又汇集着现代造桥科学的精华。古今结合,相得益彰。而桥上琳琅满目的楹联亭匾,更让人恍若置身于诗文书法的艺术长廊中。广济桥,是一座美轮美奂、活色生香的文化桥。古桥焕彩,名城增辉。广济桥这一潮州文化标识,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潮州的文明建设谱写新的篇章。

五、结语

广济桥是桥梁史上的一个活教科书,设计上暗合我国古代的阴阳八卦之理,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天下,呈现着特殊风格的造型艺术,成为一道风韵迷人的风景线。在绚丽多姿的滨江长廊临江凭栏眺望,修复后的广济桥重焕光彩,雄伟壮观;再现了梁舟结合、重瓴联阁的华丽丰姿;古桥有如长虹卧波,气势非凡。观赏古桥丰姿,领略明代风韵,别有一番心境和感受!

文化标识是一个城市的形象,是城市精神的外在表现。正如悉尼歌剧院让全世界向往着悉尼、向往奥大利亚一样,广济桥以其承载着厚重的传统历史、维系着天下潮人的精神纽带,成为一种风尚坐标,成为一种精神享受,成为一种城市标志。而成为。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标识要通过具有特色的、个性鲜明的文化元素,展示潮州文化,彰显城市魅力,体现城市的时代风貌和特点,文化标识建设要与城市建设、经济建设相适应。广济桥作为潮州的文化标识无疑是经过几百年历史积淀、凝聚着深厚历史文化信息的标识,它需要人们加倍呵护。深入挖掘广济桥文化标识,是提升潮州文

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让广济桥这一潮州文化标识成为城市的名片,彰显潮州历史文化名城品位和魅力。

潮州湘子桥的城市文化标识功能

潮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其文化载体中,广济桥无疑是最具人文特色和传播色彩的。广济桥位于潮州东门外,横跨浩瀚的韩江两岸,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2007年6月,广济桥修复成功;2009年11月16日,《广济桥》特种邮票正式发行。作为潮州文化的表征,广济桥的标识性进一步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当代所强调的城市品牌的塑造,其实,这也是城市文化标识形成的终极目标。在潮州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广济桥的“八百年风流”和 “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遭”足已担当起“城市文化标识”的功能,其文化标识的意义也随着潮州的发展繁荣而更加凸显。

一、仙佛造桥的传说

“湘桥春涨”是“潮州八景”之一:时当暮春三月,韩江水涨,河面增阔,湘子桥东西段中间十八梭船连成一线,真似长龙卧波。观上游两岸的滴翠竹林,下游仙洲盛开的桃花和沿江的绿柳都象浮在水面,景色宜人,一似三湘。这一番景致在清乾隆进士郑兰枝盛传海内外的“潮州八景”诗中,描绘得绝妙:“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激石雪飞梁上冒,惊涛声彻海门潮。鸦洲涨起翻桃浪,鳄渚烟深濯柳条。一带长虹三月好,浮槎几拟到云霄。”这座充满神奇的大桥,每一个桥墩距今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从宋代建成第一个桥墩到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前后共延续了300多年。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在大江上建造这样的大桥,其难度是超乎人们

想象的,故潮州民间便流传许多“仙佛造桥”的传说。

据说,韩愈刺潮后,时常登东山门(即今笔架山)游玩。但深感过江之苦,便请他的侄孙韩湘子和广济和尚一起造桥。 韩湘子造东面一段桥,请八仙来帮忙。韩湘子亲自去凤凰山取石,把石头都变成黑猪,一路赶来,但最后一群猪刚赶到凤南时,给一个孕妇识破,怪叫起来:石头怎会走路!一句话泄破了天机,石头再也赶不动了,因此韩湘子负责的那东面最后几墩没有修起来。

广济和尚造西南一段桥,也请来十八罗汉帮忙。他亲自去桑浦山开取石头,把石头点化成群乌羊,一路赶来。但当最后一群乌羊赶到半路时,碰到当地一个恶霸地主,存心想夺取这些羊,便说:“你这和尚哪来的羊呀!分明是我家的。”广济和尚被纠缠得不耐烦,便说:“既然是你家的羊,便赶到你田里去吧!

二、广济桥的独特魅力

(一)“十八梭船廿四洲”

梁舟结合,刚柔相济,有动有静,起伏变化,是广济桥的一大特色。其东、西段是重瓴联阁、联芳济美的梁桥,中间是“舳舻编连、龙卧虹跨”的浮桥。这简直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风景线。清乾隆间有诗

赞道:“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湘桥春涨”因而列“潮州八景”之首。从结构上说,梁舟结合,实开世界上启闭式桥梁之先河。启闭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航、排洪,正如《粤囊》记载:“潮州东门外济川桥„„晨夕两开,以通舟棋。”而每当韩江发洪水,又可解开浮桥,让汹涌澎湃的洪流倾泻。还有关卡的作用,“郡县以广济桥为盐船所必经,乃始榷取盐税”。后来,上级甚至派人与潮州府共管此盐道。《潮州府志》载:“清雍正三年(1725),由盐运同驻潮州与知府分管桥务,东岸属运同掣放引盐,西岸属潮州府稽查关税。”

(二)“廿四楼台廿四样”

广济桥在初创阶段便有筑亭、“覆华屋”于桥墩上的举措,并冠以“冰壶”、“玉鉴”等美称。明宣德年间,知府王源除了在5OO多米长的桥上建造百二十六间亭屋之外,还在各个桥墩上修筑楼台,并分别以奇观、广济、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驷、飞跃、涉川、右通、左达、济川、云衢、冰壶、小蓬莱、凤麟洲、摘星、凌波、飞虹、观滟、浥翠、澄鉴、升仙、仰韩为名。至此,桥楼之设,乃造其极。风雨桥是古代岭南桥梁常见的特点,但规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装饰如此之美,确实是世所罕见。

(三)“一里长桥一里市”

广济桥是“全粤东境,闽、粤、豫章,经深接壤”的枢纽所在,是交通要道。桥上众多的楼台,很快成为贸易的中心,成为热闹非凡的桥市。天刚破晓,江雾尚未散尽,桥上已是人声鼎沸了。待到晨曦初露,店铺竞先开启,茶亭酒肆,各色旗幡迎风招展,登桥者抱布贸丝,问卦占卜,摩肩接踵,车水马龙,正如李龄《广济桥赋》所描写

的:‘诺夫殷雷动地,轮蹄轰也;怒风搏浪,行人声也;浮云翳日,扬沙尘也;向遏行云,声报林木,游人歌而驿客吟也;凤啸高冈,龙吟瘴海,士女嬉而萧鼓鸣也;楼台动摇,云影散乱,冲风起而波浪惊也„„”。这哪是一座桥啊?难怪游客会闹出了“到了湘桥问湘桥” 的笑话。

三、古桥的历史与潮人的情结

潮州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历经了元、明、清和民国时期,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知州曾汪,造舟为梁,舟八十有六只,以接江之东西岸,且峙石于中,以绳其势,根其址。广济桥,也称湘子桥。据民间传说,湘子桥是韩愈请其侄子韩湘子(八仙之一)所造。由于韩愈在潮州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潮人故将造桥的功绩也归属于韩愈,因此,潮州八景中的“湘桥春涨”便这样约定俗成了;“广济桥”的称谓也同样基于对“仙佛造桥”的传说而得来。但无论将古桥称为“湘子桥”或者称为“广济桥”,都折射出潮人对先祖伟大而神奇的造桥技艺的敬仰和赞叹之情。

800多年间,古桥历经了几多朝代,也见证了几多繁华与沧桑。在明中叶以前,多因自然因素,古桥时毁时修,亦兴亦废,风风雨雨经历了二百多年,至明中叶,才迎来了它最辉煌灿烂的时期。据《潮州府志》记载:明宣德十年(1435),桥又一次被洪水毁坏。知府王源“以修桥为己任,捐俸倡之,所部撩属及富家巨室,皆争先恐后。于是,购木石,募工佣,凡墩之颓毁者补之,石梁中断者易之”。完工后,

正德八年(1513),广济桥遭台风破坏,知府谭伦

当时光步入恢复经济建设的火红的年代,基于对交通发展需要的考虑,1958年连接广济桥两端的十八梭船被拆除,改为由三孔钢桁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连接。1988年1月,广济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 潮州市政府向省文化厅和国家文物局上报《潮州广济桥维修方案》并获得正式批复。2003年至2007年,潮州市对广济桥按照最辉煌时期的明代进行了修复,桥墩做了加固,恢复了“十八梭船”的启闭式浮桥,修复了桥上的十二座楼阁和十八座亭屋,并为之加上匾额与对联,让古桥重现的昨日光彩。 俗话说: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那么,能让潮水这边和潮水那边的潮人紧紧地走到一起便是这座古桥了;海内一个潮州,海外一个潮州,这古桥便是联结着海内外千万潮州人的故乡情结。

四、古桥的今天与潮州的声扬

随着历史的变迁,广济桥几经修筑。1958年对全桥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桁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1976年又一次进行扩建。1988年1月,广济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潮州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铁牛一只溜。”这首民谣清晰地概括了广济桥上发生的故事,特别是桥墩的演变情况。2003年至2007年对广济桥按照最辉煌时期的明代进行了修复,桥墩做了加固,恢复了“十八梭船”的启闭式浮桥,修复了桥上的十二座楼阁和十八座亭屋,并为之加上匾额与对联,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

古桥的成功修复,让潮人又多了一份文化上的自豪。2007年月日,继广济桥成功修复之后,潮州市政府便着手以广济桥为题材进行宣传策划,从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战略出发,将潮州推向全国,推向世界。2009年月日,潮州形象歌曲《潮州有座广济桥》在央视频道成功推(播)出,让唯美的古桥景象深深地烙刻在观者的心灵上,让充满古韵之风的潮州文化播向八方。 修复后的广济桥,梁舟结合,联阁重瓴,宛若长龙嬉水,复道行空。其独特之风姿与高雅之造型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广济桥充分显示潮州人意志毅力、聪明才智的名桥,它集梁桥、拱桥、启闭式浮桥于一身,是中国桥梁史上的特例。自古以来,广济桥一直是沟通闽粤的锁钥。随着韩江大桥、金山大桥的辟建,广济桥已完成历史所赋予的交通使命。它又以超越前人的科学、艺术、文化内涵彰显于人间。“魄到中天满,光分万里同”(明贺一宏联语)的广

济桥,是潮人心目中的骄傲,是维系海内外潮籍乡亲的精神纽带,是一座长志气、凝侨心、顺民意的金桥。“广川利涉开新运,杰阁重楼见旧仪。”(饶宗颐先生联语)如今的广济桥既重现了明代风貌,又汇集着现代造桥科学的精华。古今结合,相得益彰。而桥上琳琅满目的楹联亭匾,更让人恍若置身于诗文书法的艺术长廊中。广济桥,是一座美轮美奂、活色生香的文化桥。古桥焕彩,名城增辉。广济桥这一潮州文化标识,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潮州的文明建设谱写新的篇章。

五、结语

广济桥是桥梁史上的一个活教科书,设计上暗合我国古代的阴阳八卦之理,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天下,呈现着特殊风格的造型艺术,成为一道风韵迷人的风景线。在绚丽多姿的滨江长廊临江凭栏眺望,修复后的广济桥重焕光彩,雄伟壮观;再现了梁舟结合、重瓴联阁的华丽丰姿;古桥有如长虹卧波,气势非凡。观赏古桥丰姿,领略明代风韵,别有一番心境和感受!

文化标识是一个城市的形象,是城市精神的外在表现。正如悉尼歌剧院让全世界向往着悉尼、向往奥大利亚一样,广济桥以其承载着厚重的传统历史、维系着天下潮人的精神纽带,成为一种风尚坐标,成为一种精神享受,成为一种城市标志。而成为。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标识要通过具有特色的、个性鲜明的文化元素,展示潮州文化,彰显城市魅力,体现城市的时代风貌和特点,文化标识建设要与城市建设、经济建设相适应。广济桥作为潮州的文化标识无疑是经过几百年历史积淀、凝聚着深厚历史文化信息的标识,它需要人们加倍呵护。深入挖掘广济桥文化标识,是提升潮州文

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让广济桥这一潮州文化标识成为城市的名片,彰显潮州历史文化名城品位和魅力。


相关文章

  • 潮汕旅游景点研究的论文
  • 从潮汕旅游的景点看其发展 撰文:杜一欢.洪伟煜 潮汕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背山襟海,美丽富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南国问户"."南海明珠"之誉.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人口1000 ...查看


  • 潮州湘子桥历史风貌探索
  • 潮州湘子桥历史风貌探索 高二(1)班 王欣 庄财欢 林广 指导老师:郑炳光(潮州市金山中学历史组) 一.提出课题 潮州民间有这么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牲牛一只溜".它将 ...查看


  • 潮州有座广济桥
  • 潮州广济桥(也称湘子桥),在潮州市古城东门外,与赵州桥.卢沟桥.洛阳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广济桥全长530多米,桥分东.西两段,东桥13洲,西桥11洲,共24洲,桥上建24亭台楼阁.故潮人自古就有"潮州湘桥好 ...查看


  • 潮洲广济桥
  • 中国多处地方都有名为"广济桥"的桥梁建筑,其中广州省潮州市广济桥最为著名.潮州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市东门外,为古代闽粤交通要道.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为中国第一座启闭式浮 ...查看


  • 湘子桥资料
  • 湘子桥,横跨韩江,位于潮州城东门楼前至东面的笔架山下韩山师院前.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现桥长566米(一说517.95米),分20孔,桥宽11米.桥东西两头自古至今由石墩架设石梁而成,中间水深流急,昔时限于条件,加上航运需要,采 ...查看


  • 中国四大古桥
  • 中国四大古桥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我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 ...查看


  • 粤东潮州广济桥
  • 潮州当地俗话说:"到广不到潮,白白走一场:到潮不到桥,枉费走一遣."广济桥横卧于潮州古城东门外的韩江之上,始建于宋,全长518米,在明代形成了"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的独特风格.被著名 ...查看


  • [优秀作文]细雨清晰湘子桥
  • 细雨清晰湘子桥 微雨渐渐,坠落在湘子桥上. 千年沉寂,千年不朽,千年功勋,千年的湘子桥为潮州人搭建了一条便捷的通道,为潮州的老百姓带来了富裕. 雨绵绵,打湿二十四座楼阁,摘星楼亭两相应.面对着十八船,惆怅地与对面的楼阁相望.玲珑顶上泪雨湿. ...查看


  • 中国四大古桥 1
  •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我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