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面积》听课反思
12月20日,我有幸听了校长一节课,教学内容是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这是一节公式推导课,其中有需要学生课前动手操作的环节,也有运用多媒体展示梯形面积推导的过程,既有助于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新知,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听了这节课,我确实收获不小,也对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有了深入的理解。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对本节课听课反思。
一、课前小研究的设置真正做到了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转变,教少学多,不教而教,以学定教。
校长在上课前布置了“课前小研究”这一环节,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自己先尝试研究梯形的面积,并且给每一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作了评价,这样就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进行探究,并且回顾了自己所学的有关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知识的运用和转化。并能运用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以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拼凑法。
二、教学过程关注到了数学思维的培养---转化的方法。
梯形面积推导过程,让学生意识到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借鉴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知识的运用和转化方法,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都设计让学生可以动手操作解决,这很不错。
三、整个课堂的重点由原先的教师教转化成了学生的汇报展示。
教师只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题。整个活动展示时不是只注重推导的方法,还关注到了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用这个图形去转化,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最后设计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考题,让学生感觉到,我们学知识的目的就是应用到生活当中,这才是学习数学的最根本的目的。
五、巧妙运用激励性评价,做到了高效。
小组加分评价机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学生学习的动力非常强。学生的即时性评价也非常到位,这是平常训练有素的结果。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体现和谐,老师在重点处的点拨,将学生的辩论引向深入。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推导验证的过程中,学生表达得不够清晰,对于推导的过程理解得还不够透彻。如果让他们充分地表达体会,时间又不允许。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也是需要反思的问题,还有就是解决问题的习题稍有一点难,还放在了课下解决,会不会有许多同学不能完成呢?这是值得在斟酌的地方。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方法的多样性,探究的自主性,习惯的养成性,是一节非常优秀的数学课!
《梯形的面积》听课反思
12月20日,我有幸听了校长一节课,教学内容是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这是一节公式推导课,其中有需要学生课前动手操作的环节,也有运用多媒体展示梯形面积推导的过程,既有助于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新知,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听了这节课,我确实收获不小,也对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有了深入的理解。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对本节课听课反思。
一、课前小研究的设置真正做到了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转变,教少学多,不教而教,以学定教。
校长在上课前布置了“课前小研究”这一环节,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自己先尝试研究梯形的面积,并且给每一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作了评价,这样就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进行探究,并且回顾了自己所学的有关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知识的运用和转化。并能运用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以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拼凑法。
二、教学过程关注到了数学思维的培养---转化的方法。
梯形面积推导过程,让学生意识到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借鉴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知识的运用和转化方法,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都设计让学生可以动手操作解决,这很不错。
三、整个课堂的重点由原先的教师教转化成了学生的汇报展示。
教师只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题。整个活动展示时不是只注重推导的方法,还关注到了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用这个图形去转化,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最后设计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考题,让学生感觉到,我们学知识的目的就是应用到生活当中,这才是学习数学的最根本的目的。
五、巧妙运用激励性评价,做到了高效。
小组加分评价机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学生学习的动力非常强。学生的即时性评价也非常到位,这是平常训练有素的结果。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体现和谐,老师在重点处的点拨,将学生的辩论引向深入。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推导验证的过程中,学生表达得不够清晰,对于推导的过程理解得还不够透彻。如果让他们充分地表达体会,时间又不允许。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也是需要反思的问题,还有就是解决问题的习题稍有一点难,还放在了课下解决,会不会有许多同学不能完成呢?这是值得在斟酌的地方。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方法的多样性,探究的自主性,习惯的养成性,是一节非常优秀的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