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93—95页 信息窗3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无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2.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合情推理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意义,学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难点:理解倍数与乘除法的关系。

教具准备:圆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大海吗?那么你们想不想去看大海?(想)。好,要去看大海老师在这里是有条件的:你必须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才带你们去看好不好?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乘法口诀和用口决求商老师再检查一下看谁掌握的最好。

1. 课件出示:口算算式并解答:

①12里有几个3?

②18里有几个2?(指名回答)随时反馈订正

[设计意图:从小朋友爱好的看大海入手,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获得题目的有用信息.]

刚才大家表现的都不错,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看大海。(课件出示大海图片)

大海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今天林杰小朋友和他的小伙伴们要到海边去拾贝壳,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课件出示情境图)

2. 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关于“倍”的数学问题?

(教师适时引导:你能提出哪些关于“倍”的数学问题?)

预设:

(1) 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

(2) 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多少倍?

(3) 林杰拾的贝壳数是丁明的几倍?

同学们的眼睛真亮,从图中不仅发现了许多的数学信息,还发现了一些数学问题,下面我们一起解决“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这个问题,好吗?

二、探究建构

1、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多少倍?

2、林杰拾的贝壳数是丁明的几倍?

······

(2)解决第一个问题:刘林拾得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

A 、要解决这个问题,得知道哪些数学信息?你能不能像刚才一样用画圆圈的方法画一画,圈一圈?想一想:怎样画才能让我们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

B 、学生动手操作,找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4个为一份,8里面有2个4,也就是说8是4的2倍。)

C 、怎样列算式?8÷4=2 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3)解决第二个问题:林杰拾的贝壳数是丁明的几倍?

请你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4) 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倍”的知识,知道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

3.解决问题,巩固对“倍”的认识

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指名回答有很多。

① 丁明是王丁的几倍?9÷3

② 刘林是王晶的几倍?8÷4

③ 林杰是李飞的几倍?18÷6

④ 林杰是王丁的几倍? 18÷3

⑤ 林杰是丁明的几倍?18÷9

大家刚才表现的不错,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你掌握的怎么样?。

[设计意图: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建立倍的概念。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运用情境图和动手操作实践,突破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拓展应用

1、圈一圈,填一填。

(1) 让学生先数一数,圈一圈,找出几个几,通过几个几找出倍数关系,然后列出算式。

(2) 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2、说一说,写一写。

(1) 学生独立完成。

(2) 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

(1)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 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进一步明确求“妈妈”的岁数是“我”的几倍,就用“妈妈”的岁数除以“我”的岁数。

(3) 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算出明年“妈妈”和“我”的年龄,然后独立进行计算。

4. 故事会。

你能用“32÷4”讲一个

数学故事吗?

(1)给学生时间自己联想生活实际编故事(侧重于“倍”的理解,教师实现给予引导)

(2)找学生讲故事。

(3)找学生说一说所讲故事的合理性。

四、梳理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同学们掌握的真好,老师希望你们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给生活带来欢乐!

[设计意图:通过最后总结归纳教学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学习内容揭示课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

3=2

6

里面有2

个3,6

是3的2倍。

使用说明:

1.优点:

(1)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在本节课在组织教学材料时,围绕大海边的事情,创设一个现实的生活情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2)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知识不仅仅是教会的,而更应该由学生自己学会的。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主动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本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摆、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教师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主动建构。

2. 困惑:

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散发和创新能力。

(薛城区常庄镇中心小学校 陈培英)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93—95页 信息窗3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无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2.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合情推理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意义,学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难点:理解倍数与乘除法的关系。

教具准备:圆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大海吗?那么你们想不想去看大海?(想)。好,要去看大海老师在这里是有条件的:你必须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才带你们去看好不好?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乘法口诀和用口决求商老师再检查一下看谁掌握的最好。

1. 课件出示:口算算式并解答:

①12里有几个3?

②18里有几个2?(指名回答)随时反馈订正

[设计意图:从小朋友爱好的看大海入手,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获得题目的有用信息.]

刚才大家表现的都不错,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看大海。(课件出示大海图片)

大海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今天林杰小朋友和他的小伙伴们要到海边去拾贝壳,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课件出示情境图)

2. 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关于“倍”的数学问题?

(教师适时引导:你能提出哪些关于“倍”的数学问题?)

预设:

(1) 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

(2) 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多少倍?

(3) 林杰拾的贝壳数是丁明的几倍?

同学们的眼睛真亮,从图中不仅发现了许多的数学信息,还发现了一些数学问题,下面我们一起解决“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这个问题,好吗?

二、探究建构

1、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多少倍?

2、林杰拾的贝壳数是丁明的几倍?

······

(2)解决第一个问题:刘林拾得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

A 、要解决这个问题,得知道哪些数学信息?你能不能像刚才一样用画圆圈的方法画一画,圈一圈?想一想:怎样画才能让我们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

B 、学生动手操作,找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4个为一份,8里面有2个4,也就是说8是4的2倍。)

C 、怎样列算式?8÷4=2 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3)解决第二个问题:林杰拾的贝壳数是丁明的几倍?

请你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4) 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倍”的知识,知道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

3.解决问题,巩固对“倍”的认识

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指名回答有很多。

① 丁明是王丁的几倍?9÷3

② 刘林是王晶的几倍?8÷4

③ 林杰是李飞的几倍?18÷6

④ 林杰是王丁的几倍? 18÷3

⑤ 林杰是丁明的几倍?18÷9

大家刚才表现的不错,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你掌握的怎么样?。

[设计意图: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建立倍的概念。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运用情境图和动手操作实践,突破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拓展应用

1、圈一圈,填一填。

(1) 让学生先数一数,圈一圈,找出几个几,通过几个几找出倍数关系,然后列出算式。

(2) 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2、说一说,写一写。

(1) 学生独立完成。

(2) 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

(1)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 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进一步明确求“妈妈”的岁数是“我”的几倍,就用“妈妈”的岁数除以“我”的岁数。

(3) 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算出明年“妈妈”和“我”的年龄,然后独立进行计算。

4. 故事会。

你能用“32÷4”讲一个

数学故事吗?

(1)给学生时间自己联想生活实际编故事(侧重于“倍”的理解,教师实现给予引导)

(2)找学生讲故事。

(3)找学生说一说所讲故事的合理性。

四、梳理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同学们掌握的真好,老师希望你们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给生活带来欢乐!

[设计意图:通过最后总结归纳教学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学习内容揭示课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

3=2

6

里面有2

个3,6

是3的2倍。

使用说明:

1.优点:

(1)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在本节课在组织教学材料时,围绕大海边的事情,创设一个现实的生活情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2)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知识不仅仅是教会的,而更应该由学生自己学会的。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主动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本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摆、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教师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主动建构。

2. 困惑:

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散发和创新能力。

(薛城区常庄镇中心小学校 陈培英)


相关文章

  • 小学奥数等差数列(二).
  • 第三讲等差数列(二) 例2:在1.2两数之间插入一个数,使其成为一个等差数列. 解:根据第几项=首项+(项数-1)×公差, 那么第三项a 3=a 1+2d,即:2=1+2d,所以d=0.5故等差数列是,1.2.2. 巩固练习: 1.在12与 ...查看


  • 找规律填数 含答案
  • 找规律填数 小朋友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的数.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一组数叫做"数列".找规律填数,就是先通过对数列的观察,再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然后发现数列中数的排列规律,并依据这个规 ...查看


  • 四年级 等差数列.doc(1)
  • 等差数列 教学目标 本讲知识点属于计算板块的部分,难度较三年级学到的该内容稍大,最突出一点就是把公式用字母表示.要求学生熟记等差数列三个公式,并在公式中找出对应的各个量进行计算. 知识点拨 一.等差数列的定义 ⑴ 先介绍一下一些定义和表示方 ...查看


  • 找出数列的排列规律
  • 找出数列的排列规律(一) 例1. 在下面数列的( )中填上适当的数. 1,2,5,10,17,( ),( ),50 分析与解: 这个数列的排列规律是什么?我们逐项分析: 第一项是:1 第二项是:2,211第一项1 第三项是:5,5 ...查看


  • 滑轮组组装方法
  • 巧记"口诀" 组装滑轮组 初中物理教材中,简单滑轮组的组装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这一章的一个难点.根据不同的要求,设计与组装滑轮组的方法很多.利用口诀:"奇动偶定:一动配一定:偶数减一定:变向加一定."去 ...查看


  • [行测数学运算---平均数问题解题技巧]
  • ["平均数"问题解题技巧] 甲班和乙班,在数学期终考试中,考一样的题目,哪一个班考得好呢? 把每一个班所有人的得分加起来,然后除以这个班的人数,就得出这个班的平均分数. 哪一个班平均分数高,就算哪一个班考得好. 篮球队员 ...查看


  • 奥数教程周期问题
  • 周期问题 一. 生活实例: 2004年7月22日是星期四,小明想那2005年的7月22日是星期几呢?还会是星期四吗? 2004年7月22日到2005年7月22日整整过了一年,因为2005年是平年,也就是365天,7天为一个星期.365天里有 ...查看


  • 倍的认识案例分析
  • 以生为本,在发现中感悟 ------"倍的认识"教学实录和评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以及建立&quo ...查看


  • 百分数解题技巧
  • 一.常见题型分析 1.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采用符号"%"(叫做百分号)来表示.百分数在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 2.百分数应用 ...查看


  • 有理数规律探索性试题解析
  • 有理数规律探索性问题 一. 数阵规律探索问题 例1:(2005年济南市)把数字按如图所示排列起来,从上开始,依次为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中间用虚线围一列,从上至下依次为1.5.13.„,则第10个数为________________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