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西安事变"将会如何?

  西安事变的序曲,李伶著,长征出版社,2008

  漫漫归乡路,张间实著,哈尔滨出版社,2010

  杨虎城大传,杨瀚著,团结出版社,2008

  张学良口述历史,张学良口述,唐德刚撰写,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

  亲历西安事变,李立编著,团结出版社,2007

  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杨奎松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密档中的历史:西安事变,刘方富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10

  1936年12月12日,对于中国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可忘记的日子,这一天,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兵谏,率部发动西安事变,以“兵谏”的方式来促使蒋介石抗日。此次事变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成为扭转中国危局的关键。现在,让我们以阅读的名义,从书籍回溯历史,走近关于“西安事变”的人和事。

  序曲引出一首战歌

  作家李伶的长篇纪实文学《西安事变的序曲》(长征出版社出版),揭开了70多年的尘封,首次讲述这个引人入胜的真实故事,神奇的“秘密协定”引发出3年后的“张杨兵谏”。

  李伶在书中指出,1933年5月,杨虎城与红四方面军签订了“巴山为界,互不侵犯,联共反蒋,共同抗日”的“巴山协定”,这就是我军第一个有效的统战协定。它坚持了两年之久,对西北革命形势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乃至引出了后来的“西安事变”,宛如一段序曲引出了一首战歌。

  书中以“从阎王爷枪口下抢救出的活材料”和大量的解密资料,诠释了许多闻所未闻的重大问题:为什么说“巴山协定”是“西安事变”的序曲?为什么西安事变70多年后才有“序曲之说”?哪些人为因素致使这些重要史实长期湮没于尘埃之中?党中央和毛主席对杨虎城曾经有过哪些误会?这些误会是怎么解除的?为什么说疏于统战是西路军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9岁烈士“小萝h头”为何与杨虎城同葬一个陵园?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有一串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为什么有关“巴山协定”的研究并不多见?李伶对此表示,这里面有相当复杂的原因。第一是历史原因,与张国焘的错误有关。当时张国焘意图和党中央分庭抗礼,把功劳据为己有,不愿提及杨虎城对红军的大力支持。第二,史学界长期以来认为,西安事变的主角是张学良,而事实上如果我们把张杨二人联络共产党的时间表排出来看的话,杨虎城确实早走了一步。

  一片爱国赤子之心

  张作霖之孙、张学良之侄(六弟张学浚的儿子)张闾实撰写的《漫漫归乡路》(哈尔滨出版社出版),以张闾实亲身经历为背景,以其回归大陆为线索,讲述了其爷爷张作霖、大伯张学良鲜为人知的故事,特别是张家后人在大陆及香港、澳门、台湾的传奇经历,是第一部由张家后人诠释张家不为人知的传奇作品,因此弥足珍贵。

  张闾实在书中写道,“西安事变”的发生,不仅震动了南京政府,也使全国民众目瞪口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由于过度的精神紧张,大爷几乎是撑不住了,精神已接近崩溃的边缘,并且担心家人的安全。

  1936年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找到杨虎城,对他说打算送蒋回京,杨当时力劝不要亲自送蒋,但张学良表示决心已定,为表明心迹,他把一份事先拟好的手令交给了杨虎城,大意是他本人不在西安期间,东北军听命于杨虎城指挥,然后就匆忙地随同蒋飞走了,送行的只有杨虎城将军。

  此时,一场惊心动魄的事件就告一段落了。而张学良的命运也由此发生了巨变,软囚的生活一过就是几十年。而他对自己的举动没有一丝一毫的悔意,在他历尽波折后的1990年,对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谈起“西安事变”这段历史时,他还说:“我问心无愧,我没有私心,我敢跟你说,我做那件事(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我没混过与我自己地位、利益有关的东西,我没有!假设我自个要地位、利益,我就没有西安事变,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我第一个问题就是不要打了!”由此看出张学良的一片爱国的赤子之心。

  将军悲壮人生之路

  《杨虎城大传》(团结出版社出版)系杨虎城将军的孙子杨瀚,花了近3年的时间,耗费了大量心血,在收集、整理了诸多历史资料和档案,走访了众多相关人物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是首部以大传形式系统、全面、深刻地反映杨虎城将军悲壮人生的著作。

  书中还深入分析探讨了围绕杨虎城将军的几个尚未澄清的问题,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细节。该书写作过程中,杨翰分别写信给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主席马英九,呼吁国民党还历史本来面目,正确评价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及西安事变的历史功绩。

  杨翰还接受香港《亚洲周刊》记者的专访,要求中国国民党为杨虎城将军平反昭雪。“给西安事变给杨虎城一个公道”。杨瀚说:“我不是要算旧账,而是要化解仇恨。我现在要求为祖父平反,是表达自己渴望祖国统一、和谐、民主的愿望,与当年‘西安事变’时祖父提出的八大主张是一致的。”

  杨瀚说:“关于杨虎城在‘西安事变’中到底起到什么作用了解更是少,有些甚至误解‘说他是老粗、怕死、懦弱’。”误解的评价占到大多数,这也促使杨瀚下决心,应该把他所掌握的一些东西客观地告诉世人。对于“西安事变”,杨瀚说:“通过事实来讲,杨虎城是主角。这个主意本身是杨虎城提出来的,还有发动过程,都是杨虎城做的。”

  杨瀚在书中表示,写这本祖父的书,就是想让世人了解一个更加生动、真实的杨虎城。对于祖父的遇难经过,杨瀚在书中称:“当年杀杨虎城的凶手抓了三个、枪毙两个,另一个仍然在世的,虽然承认参与了秘密杀害行动,但他当时并不知杀的人是谁。”“而此人也不愿意跟我谈当时的详细过程,只是反复地跟我忏悔,说‘我丢人得很’,边说边擦眼泪。”

  揭示事变心境与缘由

  张学良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之一。本性最适合做一个声色犬马的公子哥儿,可现实偏要压他一肩的戎马战事和国恨家仇,更遇上“九一八事变”,不抵抗的罪名令他几成民族公敌:“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统一战线,他自己却从此被幽禁半个世纪,也因此赢得了世人的敬重。他无限感慨地说:“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

  国内虽然已经出版过很多有关张学良生平的书,但少见真正有分量有价值的。《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由史学名家唐德刚担纲完成,以张学良自述为主体,以唐德刚论张学良的数万文字为辅,正好弥补了以往各种图书的错谬与不足。更兼唐的论说精辟而有洞明世事人情的味道。一边是研究对象的“自白”,一边是研究者的“审视”,两相对照着看,历史变得更为真切、真实而生动。唐德刚认为,没有西安事变,张学良只能是个不同于老子的新军阀,成不了历史人物。

  在书中,张学良亲口追溯发动西安事变的心境和缘由,解开了影响中

国和世界的大谜题,也澄清了历来史家种种推敲和臆测。张学良说,“西安事变是逼出来的”。蒋介石当年骂他对一二・九学生游行没有用机枪镇压,是两面人,他对蒋介石机关枪不打日本侵略者而打学生的讲话气得满脸通红。并暗下决心要给“蒋老头子教训教训”。“西安事变”后,蒋被逼答应要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张学良认为中国现代人物中他最佩服的是周恩来,而且两人一见如故。他还重提当年日本人想挟他做“东北土皇帝”,他对日本人说:“你忘了我是中国人啊!”张学良一再表示,作为中国人谁也不愿意看到祖国的分裂。同时也在这次谈话中强烈地表达了反内战的立场。他说:“我就是要中国停战,不要打仗。我实在是反对内战,反对透了。”

  亲历者还原历史真相

  李立编著的《亲历西安事变》(团结出版社出版)中,当年亲身经历过西安事变的原东北军、西北军有关人员吕正操、赵寿山、孙铭九等,以及杨虎城女儿、杨虎城卫士、蒋介石侍从秘书萧赞育等通过回忆和口述,披露了西安事变中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揭秘了西安事变的内幕,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还原了西安事变的历史真相。

  张学良的警卫营长孙铭九回忆说,1936年12月11日夜10时左右,当他奉命来到金家巷张公馆,张学良对他说:“现在要你去请蒋委员长进城,绝对不能把他打死!”张学良已意识到“兵谏”之举倘若失败,后果将会如何。他对孙铭九说:“明天这个时候,说不定我和你不能再见面了。你死,我死,说不定了。”孙铭九也意识到此行也许有去无回。

  原东北军吕正操回忆说,西安事变后的一次干部会上,张学良曾非常郑重地对到会人员说:“我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扣留蒋介石?主要是为争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假如我们拖延不决,不尽快把蒋介石送回南京,将会出现比今天更大的内乱。那我张学良真是万世不赦的罪人。我一定自杀,以谢国人!”为了国家、民族,张学良已把个人生死毁誉置于度外。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历史档案逐步开放,书中还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诸如宋子文在日记中记载,张学良和杨虎城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杨说:“你发动了政变,在未获任何保证下,而今你竟允委员长离去,他定会让你我人头落地。”张说:“我个人对政变负完全责任,如果我们接受他的领导,一切均会好转,若否,则尽可开枪将他打死。对其行动方针,难道还有其他选择?难道我们不想结束此等局面?”杨不满地离去。

  张学良对于“西安事变”的自我评价究竟如何?张学良说:“作为一个军人,我是应该被枪毙;但是依我的良心,我没有做错!”

  不是单纯逼蒋抗日

  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爆发,历史的天平开始朝共产党倾斜。“西安事变”促成了这次转折,至今,它仍是国民党人心中无法抹平的伤痛。随着相关档案的陆续公开,中国大陆学界对“西安事变”的研究也有了很多新的进展。近代史学者杨奎松所著的《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被国内外学界认为是该领域的扛鼎之作。

  杨奎松认为“西安事变”不是单纯的逼蒋抗日。这是由于张学良当时要回东北唯一可以指望的,只有苏联。因此,发动西安事变,不是张学良单纯地想要逼蒋抗日的问题,最直接刺激他的原因是红军要走,他必须要把中共中央和红军留下来。因为张学良抗日必须要联苏,而联苏他除了找中共,别无他途。如果红军走了,回不来,或者蒋介石把共产党消灭了,他也就没有联苏的希望了。

  另外,张学良真的会天真到以为只要把蒋扣押起来,用枪指着蒋介石的脑袋,蒋就会答应他的条件吗?杨奎松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张学良扣押蒋介石,实际上就已经做好了和蒋彻底翻脸的准备。他事变当天在给中共中央的第一封电报里第一句话讲的就是:“蒋介石反革命面目已毕现。”以后他在给毛泽东去电,要求知道苏联政府的态度时,问的也是苏联对他的“西安事变”有何意见。由此可知,张学良发动事变时,其实就表明了准备站到中共和苏联一边,参加“革命”了。这已经超出打回东北老家去的目标了。

  还原历史场景与气氛

  “西安事变”不可能完全还原,但通过那些原始的材料,历史的另一种面目或许有拼合的可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密档中的历史:西安事变》,为我们很大程度还原了历史的某一场景或气氛。

  时间从1936年12月12日迄1937年5月12日,收录了当时各大小媒体对西安事变的持续报道。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张杨发动兵谏,并不为当时舆论所支持,甚至可以说处于一片讨伐声中;其二,张学良送蒋公回宁,王以哲被戕杀,乃西安事变两个重要节点,事态皆因此二事件而急转;其三,张学良送蒋回宁,原因大略有三,受蒋日记感染,形势日益局促,英美俄之干涉,而第二点至为重要,实在是形势迫张最终只有送蒋回宁一途可选择而已。

  从当年各大小媒体围绕此事进行的持续报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张杨兵谏并不为当时大多数人所理解,自始至终,呼吁张学良放蒋拥蒋一直是主流声音。本书涵盖从事变发生至东北军、西北军被强行改编,以及张学良被扣押、杨虎城被迫出国,从高层决策到民众反响,许多罕见鲜闻的事实,在70余年后读来,仍然如在现场。

  翻阅此书还需注意,这些史料其实是日本人收集的,其前身为“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这个研究所正是日本当年为侵华而在中国设立的情报机构,其资料主要来源为当时国内外50多种重要的中、英、日文报纸,各种政治立场都有,所以就还原历史气氛而言,有着足够的看点。日人之处心积虑,由此可见一斑。

  通过对以上书籍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了“西安事变”一一那个艰辛时代的缩影,更能体察当今世界一些深层次问题产生的因果,并引发触类旁通的思考。这对于我们的现在,抑或将来,都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 王一澜)

  西安事变的序曲,李伶著,长征出版社,2008

  漫漫归乡路,张间实著,哈尔滨出版社,2010

  杨虎城大传,杨瀚著,团结出版社,2008

  张学良口述历史,张学良口述,唐德刚撰写,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

  亲历西安事变,李立编著,团结出版社,2007

  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杨奎松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密档中的历史:西安事变,刘方富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10

  1936年12月12日,对于中国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可忘记的日子,这一天,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兵谏,率部发动西安事变,以“兵谏”的方式来促使蒋介石抗日。此次事变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成为扭转中国危局的关键。现在,让我们以阅读的名义,从书籍回溯历史,走近关于“西安事变”的人和事。

  序曲引出一首战歌

  作家李伶的长篇纪实文学《西安事变的序曲》(长征出版社出版),揭开了70多年的尘封,首次讲述这个引人入胜的真实故事,神奇的“秘密协定”引发出3年后的“张杨兵谏”。

  李伶在书中指出,1933年5月,杨虎城与红四方面军签订了“巴山为界,互不侵犯,联共反蒋,共同抗日”的“巴山协定”,这就是我军第一个有效的统战协定。它坚持了两年之久,对西北革命形势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乃至引出了后来的“西安事变”,宛如一段序曲引出了一首战歌。

  书中以“从阎王爷枪口下抢救出的活材料”和大量的解密资料,诠释了许多闻所未闻的重大问题:为什么说“巴山协定”是“西安事变”的序曲?为什么西安事变70多年后才有“序曲之说”?哪些人为因素致使这些重要史实长期湮没于尘埃之中?党中央和毛主席对杨虎城曾经有过哪些误会?这些误会是怎么解除的?为什么说疏于统战是西路军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9岁烈士“小萝h头”为何与杨虎城同葬一个陵园?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有一串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为什么有关“巴山协定”的研究并不多见?李伶对此表示,这里面有相当复杂的原因。第一是历史原因,与张国焘的错误有关。当时张国焘意图和党中央分庭抗礼,把功劳据为己有,不愿提及杨虎城对红军的大力支持。第二,史学界长期以来认为,西安事变的主角是张学良,而事实上如果我们把张杨二人联络共产党的时间表排出来看的话,杨虎城确实早走了一步。

  一片爱国赤子之心

  张作霖之孙、张学良之侄(六弟张学浚的儿子)张闾实撰写的《漫漫归乡路》(哈尔滨出版社出版),以张闾实亲身经历为背景,以其回归大陆为线索,讲述了其爷爷张作霖、大伯张学良鲜为人知的故事,特别是张家后人在大陆及香港、澳门、台湾的传奇经历,是第一部由张家后人诠释张家不为人知的传奇作品,因此弥足珍贵。

  张闾实在书中写道,“西安事变”的发生,不仅震动了南京政府,也使全国民众目瞪口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由于过度的精神紧张,大爷几乎是撑不住了,精神已接近崩溃的边缘,并且担心家人的安全。

  1936年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找到杨虎城,对他说打算送蒋回京,杨当时力劝不要亲自送蒋,但张学良表示决心已定,为表明心迹,他把一份事先拟好的手令交给了杨虎城,大意是他本人不在西安期间,东北军听命于杨虎城指挥,然后就匆忙地随同蒋飞走了,送行的只有杨虎城将军。

  此时,一场惊心动魄的事件就告一段落了。而张学良的命运也由此发生了巨变,软囚的生活一过就是几十年。而他对自己的举动没有一丝一毫的悔意,在他历尽波折后的1990年,对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谈起“西安事变”这段历史时,他还说:“我问心无愧,我没有私心,我敢跟你说,我做那件事(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我没混过与我自己地位、利益有关的东西,我没有!假设我自个要地位、利益,我就没有西安事变,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我第一个问题就是不要打了!”由此看出张学良的一片爱国的赤子之心。

  将军悲壮人生之路

  《杨虎城大传》(团结出版社出版)系杨虎城将军的孙子杨瀚,花了近3年的时间,耗费了大量心血,在收集、整理了诸多历史资料和档案,走访了众多相关人物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是首部以大传形式系统、全面、深刻地反映杨虎城将军悲壮人生的著作。

  书中还深入分析探讨了围绕杨虎城将军的几个尚未澄清的问题,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细节。该书写作过程中,杨翰分别写信给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主席马英九,呼吁国民党还历史本来面目,正确评价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及西安事变的历史功绩。

  杨翰还接受香港《亚洲周刊》记者的专访,要求中国国民党为杨虎城将军平反昭雪。“给西安事变给杨虎城一个公道”。杨瀚说:“我不是要算旧账,而是要化解仇恨。我现在要求为祖父平反,是表达自己渴望祖国统一、和谐、民主的愿望,与当年‘西安事变’时祖父提出的八大主张是一致的。”

  杨瀚说:“关于杨虎城在‘西安事变’中到底起到什么作用了解更是少,有些甚至误解‘说他是老粗、怕死、懦弱’。”误解的评价占到大多数,这也促使杨瀚下决心,应该把他所掌握的一些东西客观地告诉世人。对于“西安事变”,杨瀚说:“通过事实来讲,杨虎城是主角。这个主意本身是杨虎城提出来的,还有发动过程,都是杨虎城做的。”

  杨瀚在书中表示,写这本祖父的书,就是想让世人了解一个更加生动、真实的杨虎城。对于祖父的遇难经过,杨瀚在书中称:“当年杀杨虎城的凶手抓了三个、枪毙两个,另一个仍然在世的,虽然承认参与了秘密杀害行动,但他当时并不知杀的人是谁。”“而此人也不愿意跟我谈当时的详细过程,只是反复地跟我忏悔,说‘我丢人得很’,边说边擦眼泪。”

  揭示事变心境与缘由

  张学良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之一。本性最适合做一个声色犬马的公子哥儿,可现实偏要压他一肩的戎马战事和国恨家仇,更遇上“九一八事变”,不抵抗的罪名令他几成民族公敌:“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统一战线,他自己却从此被幽禁半个世纪,也因此赢得了世人的敬重。他无限感慨地说:“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

  国内虽然已经出版过很多有关张学良生平的书,但少见真正有分量有价值的。《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由史学名家唐德刚担纲完成,以张学良自述为主体,以唐德刚论张学良的数万文字为辅,正好弥补了以往各种图书的错谬与不足。更兼唐的论说精辟而有洞明世事人情的味道。一边是研究对象的“自白”,一边是研究者的“审视”,两相对照着看,历史变得更为真切、真实而生动。唐德刚认为,没有西安事变,张学良只能是个不同于老子的新军阀,成不了历史人物。

  在书中,张学良亲口追溯发动西安事变的心境和缘由,解开了影响中

国和世界的大谜题,也澄清了历来史家种种推敲和臆测。张学良说,“西安事变是逼出来的”。蒋介石当年骂他对一二・九学生游行没有用机枪镇压,是两面人,他对蒋介石机关枪不打日本侵略者而打学生的讲话气得满脸通红。并暗下决心要给“蒋老头子教训教训”。“西安事变”后,蒋被逼答应要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张学良认为中国现代人物中他最佩服的是周恩来,而且两人一见如故。他还重提当年日本人想挟他做“东北土皇帝”,他对日本人说:“你忘了我是中国人啊!”张学良一再表示,作为中国人谁也不愿意看到祖国的分裂。同时也在这次谈话中强烈地表达了反内战的立场。他说:“我就是要中国停战,不要打仗。我实在是反对内战,反对透了。”

  亲历者还原历史真相

  李立编著的《亲历西安事变》(团结出版社出版)中,当年亲身经历过西安事变的原东北军、西北军有关人员吕正操、赵寿山、孙铭九等,以及杨虎城女儿、杨虎城卫士、蒋介石侍从秘书萧赞育等通过回忆和口述,披露了西安事变中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揭秘了西安事变的内幕,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还原了西安事变的历史真相。

  张学良的警卫营长孙铭九回忆说,1936年12月11日夜10时左右,当他奉命来到金家巷张公馆,张学良对他说:“现在要你去请蒋委员长进城,绝对不能把他打死!”张学良已意识到“兵谏”之举倘若失败,后果将会如何。他对孙铭九说:“明天这个时候,说不定我和你不能再见面了。你死,我死,说不定了。”孙铭九也意识到此行也许有去无回。

  原东北军吕正操回忆说,西安事变后的一次干部会上,张学良曾非常郑重地对到会人员说:“我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扣留蒋介石?主要是为争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假如我们拖延不决,不尽快把蒋介石送回南京,将会出现比今天更大的内乱。那我张学良真是万世不赦的罪人。我一定自杀,以谢国人!”为了国家、民族,张学良已把个人生死毁誉置于度外。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历史档案逐步开放,书中还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诸如宋子文在日记中记载,张学良和杨虎城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杨说:“你发动了政变,在未获任何保证下,而今你竟允委员长离去,他定会让你我人头落地。”张说:“我个人对政变负完全责任,如果我们接受他的领导,一切均会好转,若否,则尽可开枪将他打死。对其行动方针,难道还有其他选择?难道我们不想结束此等局面?”杨不满地离去。

  张学良对于“西安事变”的自我评价究竟如何?张学良说:“作为一个军人,我是应该被枪毙;但是依我的良心,我没有做错!”

  不是单纯逼蒋抗日

  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爆发,历史的天平开始朝共产党倾斜。“西安事变”促成了这次转折,至今,它仍是国民党人心中无法抹平的伤痛。随着相关档案的陆续公开,中国大陆学界对“西安事变”的研究也有了很多新的进展。近代史学者杨奎松所著的《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被国内外学界认为是该领域的扛鼎之作。

  杨奎松认为“西安事变”不是单纯的逼蒋抗日。这是由于张学良当时要回东北唯一可以指望的,只有苏联。因此,发动西安事变,不是张学良单纯地想要逼蒋抗日的问题,最直接刺激他的原因是红军要走,他必须要把中共中央和红军留下来。因为张学良抗日必须要联苏,而联苏他除了找中共,别无他途。如果红军走了,回不来,或者蒋介石把共产党消灭了,他也就没有联苏的希望了。

  另外,张学良真的会天真到以为只要把蒋扣押起来,用枪指着蒋介石的脑袋,蒋就会答应他的条件吗?杨奎松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张学良扣押蒋介石,实际上就已经做好了和蒋彻底翻脸的准备。他事变当天在给中共中央的第一封电报里第一句话讲的就是:“蒋介石反革命面目已毕现。”以后他在给毛泽东去电,要求知道苏联政府的态度时,问的也是苏联对他的“西安事变”有何意见。由此可知,张学良发动事变时,其实就表明了准备站到中共和苏联一边,参加“革命”了。这已经超出打回东北老家去的目标了。

  还原历史场景与气氛

  “西安事变”不可能完全还原,但通过那些原始的材料,历史的另一种面目或许有拼合的可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密档中的历史:西安事变》,为我们很大程度还原了历史的某一场景或气氛。

  时间从1936年12月12日迄1937年5月12日,收录了当时各大小媒体对西安事变的持续报道。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张杨发动兵谏,并不为当时舆论所支持,甚至可以说处于一片讨伐声中;其二,张学良送蒋公回宁,王以哲被戕杀,乃西安事变两个重要节点,事态皆因此二事件而急转;其三,张学良送蒋回宁,原因大略有三,受蒋日记感染,形势日益局促,英美俄之干涉,而第二点至为重要,实在是形势迫张最终只有送蒋回宁一途可选择而已。

  从当年各大小媒体围绕此事进行的持续报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张杨兵谏并不为当时大多数人所理解,自始至终,呼吁张学良放蒋拥蒋一直是主流声音。本书涵盖从事变发生至东北军、西北军被强行改编,以及张学良被扣押、杨虎城被迫出国,从高层决策到民众反响,许多罕见鲜闻的事实,在70余年后读来,仍然如在现场。

  翻阅此书还需注意,这些史料其实是日本人收集的,其前身为“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这个研究所正是日本当年为侵华而在中国设立的情报机构,其资料主要来源为当时国内外50多种重要的中、英、日文报纸,各种政治立场都有,所以就还原历史气氛而言,有着足够的看点。日人之处心积虑,由此可见一斑。

  通过对以上书籍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了“西安事变”一一那个艰辛时代的缩影,更能体察当今世界一些深层次问题产生的因果,并引发触类旁通的思考。这对于我们的现在,抑或将来,都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 王一澜)


相关文章

  • 五星级酒店顾客关系管理策略
  • 西安市五星级酒店顾客关系管理策略初探 摘要 在国外,顾客关系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机制和系统解决方案正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人士对其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一些知名跨国饭店集团早已成为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领先者,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了巨 ...查看


  • 探索与争鸣
  •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提出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当时如果采取其它方式,将会导致怎样的后果?请结合相关历史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苏联及我国档案解密,中G当时想杀死蒋,因为当时杨虎城和张学良周围幕僚很多是共产党,杨虎城老婆就是共党.西安事变是 ...查看


  • 初中二年级历史
  • 备课组长签字: 学科领导签字: 初二历史上学期导学案 课题: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设计者: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史实:熟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及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描述,学会 ...查看


  • 九一八事变(六)事变经过(下)
  • 对于不抵抗的责任,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前些年,张学良先生在晚年去世前,在纽约等地,曾经一再澄清,九一八事变,蒋介石没有下达过不抵抗命令,不抵抗是他自己的事情.这是对过去几乎成为公论的谣言.即人们一再攻击蒋介石下达不抵抗命令这个谣言的最后 ...查看


  •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研究
  • 摘要:品质西安建设是西安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选择.西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要素间并没有形成合力.在网络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运用各种互联网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和享 ...查看


  •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如何弑兄杀弟 逼父亲退位的?
  • 本文摘自:<历史教学>2005年6期,作者:曹印双,原题:<"玄武门之变"史事新解> 关于"玄武门之变",有众多谜团一直为历代好学之士所关注,胡戟等主编的<二十世纪唐研究 ...查看


  • 全省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 附件5: 全省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教育科研论文获奖名单 市(区) 西安市 西安市 西安市 西安市 西安市 西安市 西安市 西安市 西安市 西安市 宝鸡市 宝鸡市 宝鸡市 宝鸡市 宝鸡市 宝鸡市 宝鸡市 汉中市 汉中市 一等奖(排名不 ...查看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设计
  • 第1课 中英鸦片战争 (总第1课时) 设计人 : 解放一中 张一一 使用人: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严重危害,掌握林则徐禁烟的伟大壮举及重大意义:了解鸦片战争的爆发及简单经过:熟记<南京条约>内容 ...查看


  • 儿童的呼声:九一八事变后儿童的对日反应
  • 摘 要:九一八事变后,儿童们通过<大公报·儿童>专刊发表自己的言论,并对事变原因进行思考,更重要的是提出了抵制日货.教育救国.团结一致和救亡宣传等一系列救国主张. 关键词:儿童:九一八事变:对日反应 作者简介:吉铠东(1986-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