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浅探

  众所周知: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较为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笔者结合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认为应当从如下几个封面着手。  1.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以及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既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也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 、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 ,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 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2.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 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再如讲《明治维新》,可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 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3.注重检测,保证教学效果 检测是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 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总结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 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但学生对具体交战国的参战性质并不能一一区分。我就这样提问:“塞尔维亚参战是否也属于非正义性质呢?”大家讨论后统一了认识:塞尔维亚的参战带有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性质,是正义的,但从交战范围、参战人数来说,影响小,不改变整个战争性质。经过比较,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4.优化教学活动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历史教学活动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4.1 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4.2 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  4.3 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通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4.4 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4.5 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引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向上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一是移植,即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例如讨论、辩论、论坛、模拟、角色扮演,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等。二是改造,即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赋予新的活力,例如对传统的讲述、讲解、讲读、问答、演示等方法,加以创新,突破旧有的模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三是创新,即在教学实际中摸索和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较为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笔者结合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认为应当从如下几个封面着手。  1.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以及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既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也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 、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 ,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 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2.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 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再如讲《明治维新》,可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 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3.注重检测,保证教学效果 检测是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 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总结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 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但学生对具体交战国的参战性质并不能一一区分。我就这样提问:“塞尔维亚参战是否也属于非正义性质呢?”大家讨论后统一了认识:塞尔维亚的参战带有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性质,是正义的,但从交战范围、参战人数来说,影响小,不改变整个战争性质。经过比较,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4.优化教学活动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历史教学活动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4.1 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4.2 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  4.3 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通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4.4 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4.5 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引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向上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一是移植,即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例如讨论、辩论、论坛、模拟、角色扮演,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等。二是改造,即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赋予新的活力,例如对传统的讲述、讲解、讲读、问答、演示等方法,加以创新,突破旧有的模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三是创新,即在教学实际中摸索和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


相关文章

  • 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分析
  •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被运用到初中历史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也被越来越的师生认可.本文在阐述信息技术对初中历史教学的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其应用现状并提出高效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 关键词 ...查看


  •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历史故事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历史故事 作者:薛忠喜 来源:<速读·中旬>2015年第01期 摘 要: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较多,故事化教学的效果最为突出,即在初中历史教学 ...查看


  • 初高中历史衔接
  • 初高中历史衔接 一.初中历史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 1.初中历史教学重点应侧重学生基本知识体系的构建 奥苏贝尔认为,"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 ...查看


  • 初中历史教学改进措施
  • 初中历史教学改进措施 根据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完善学科建设,发挥出教师.学生"双主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历史课摆脱困境,达到三维教学的目标. 一.深入了解初中历史教育具有的本质,转变教师教 ...查看


  • 浅谈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利与弊
  • 摘要: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其中就包括开卷考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被广泛采纳.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锐减,学生对历史的认知程度达 ...查看


  • 计划的制定和开始实施阶段总结
  • 计划的制定和开始实施阶段总结 一.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初中‛--限定了本课题研究的学段和群体,即义务教育阶段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初中学生.‚历史‛--限定了本课题研究的属性.范围,即历史学科.‚复习‛--限定了本课题研究的是学生在常规 ...查看


  • 如何学好初中历史
  • 如何学好初中历史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少源;"九义"初中历史教材书法知识教 学浅谈[J];青海教育;1995年06期 2 王宏志 ,严志梁;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新编初中历史 ...查看


  • 南南县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方案设计
  • 南南县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方案设计 一. 学科:初中历史 二. 项目名称:2013年南南县第二期初中历史教师培训班 三. 培训主题: 本次培训立足于初中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根据我县初中历史教师素质.历史课改课堂教学现状和历史学科教学发展的需要, ...查看


  • 初中历史校本教研探索_以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八中学为例
  • 2010年10月 第23卷 第10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J ou rnal of Inn er M 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 cien ce) Aug. , 2010 ...查看


  •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性教育的定位
  • 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性教育的定位 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在12-18岁即中学阶段是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新性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换言之,中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教育的最佳时期. 现在中学阶段的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创 ...查看


热门内容